长篇影评
1 ) 但愿世上更多这样的人
虽然远在地球另一端,语言不同,时代不同,经历更是判若云泥,列侬让我感觉到了熟悉。
在一个合适的年代,他有一群顶级的好伙伴,学会那个社会赋予的绅士风度,佐以超高的音乐天赋,成就了史上留名的天王帝星级的组合,所以他不认为自己逊于基督。
我一向认为人类社会最终极的货币是权力。
魅力,财力,武力,脑力都是权力的等价交换物。
Beatles具备了和任何帝王PK的地位,而列侬明显占据高于四分之一的地位。
看到这四个少年在舞台上弹琴嘶吼,不甚着迷音乐的我也感觉到了这几个家伙的才华将会像世上的大河一样流淌,随手写首歌对他们来说信手拈来,偏偏还是最经典的歌,这种魅力秒杀全世界政客。
权力让人疯狂,但是在列侬这里是觉醒,他终于籍此摆脱凡人的懦弱,脱下西装领带和皮鞋,不再礼貌和虚伪,直面内心,爱一个人就爱,不爱了就拜拜。
然后倒在了硝烟下。
这是一种英雄式的消亡,一种代价惨重的祭祀。
他告诉了我们人类想要成为自己有多艰辛,想要诚实有多么艰辛。
像一颗宝石发了芽,却被路过的农民用生锈的镰刀随手割断。
2 ) 你是存在过的幸运儿吗???
LOVE OR HATE,生存或死亡,所有的关于情感的终极问题困扰着我们,因为这事关信仰。而信仰使我们心中抱有希望,不再脆弱,我们可以由此为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找到意义,从而我们作为生命个体而言就会自认为活得不虚此生了。
而无关这个意义是好是坏,意义本身就是我们确信我们存在过的有力证明。所以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我们普通凡人,都在毕生找寻着我们认可的存在意义并实行它。
艺术家之所以更吸引人们的关注,是因为他们以一种更有技巧的方式向大众明确而坦白的表达了他们追寻生命意义并成长的过程。比如列侬的艺术前期和后期表现,从追寻生命意义的角度无所谓好与坏,只是他的表达而已。
列侬表达了他的看法,用艺术的方式,那你哪,要如何去做哪?在这个信仰缺失,精神崩溃,心灵无比脆弱和空白的时代,你会如何去做哪?听从心灵最深处的回响,不惧怕死亡,努力的追寻吧,希望你是在路上的幸运儿……
3 ) 浪漫主义的真谛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有个片段谈论到舒伯特的D大调奏鸣曲,说因为曲子本身不完美,所以“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的意识,吸引着某种人们的心。而这种不完美便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用村上春树这个关于“浪漫主义的本质”的概念来看待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我觉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故事主线并不复杂:好莱坞的剧作家盖尔(Owen Wilson)与未婚妻伊奈兹(Rachel McAdams)来到巴黎度假。盖尔一直苦于修改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无奈却得不到伊奈兹及未来岳父母的支持。更让盖尔无法忍受的是伊奈兹夸夸其谈的半吊子知识分子朋友。某晚从聚会逃出的盖尔只身游荡在午夜的巴黎,莫名其妙就加入了一群20年代穿着打扮年轻人的聚会,发现自己竟置身于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夫妇(Zelda and 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及毕加索等艺术家的文化圈子。这意外的穿越彻底改变了盖尔对巴黎的认识,也让他结识了毕加索美丽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Marion Cotillard)。
此后的故事发展当然是浪漫的,爱情的萌发也自然而然,毕竟这是关于巴黎的电影,要不伍迪·艾伦怎么会用开篇近四分钟的胶片来一点点扑捉晨光下、雨幕中、夜色里的巴黎街头、公园、小巷、咖啡馆、塞纳河与石板路呢?整部电影的摄影几乎都是蜂蜜色的,透明甜蜜。关于巴黎的一切都流光溢彩魅力非凡,在小号与吉他的轻柔乐声中每一个画面都美得那么动人心弦。但这个巴黎毕竟不是主人公盖尔(也不是伍迪·艾伦)所要寻找归属的精神家园;二十年代文萃汇集、百家争鸣,轰轰烈烈中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的世界艺术之都才是他念念不忘的黄金时代。音乐、美酒、聚会、沙龙,与各大文豪艺术家们唇枪舌剑指点江山,这才是盖尔激动人心的文艺梦想。
电影最有趣的当然是伍迪·艾伦那些睿智而尖利的讽刺挖苦。伊奈兹及其父母那副中产阶级的势利面孔就不提了,如雷贯耳的时代名人们自然更不可放过。海明威是个男性荷尔蒙过剩的好斗狂;菲茨杰拉德腼腆温柔,甚至还有点女里女气;达利油腔滑调神经兮兮,而伟大的布努艾尔则完全被整成了个呆头呆脑的投机分子,惊世骇俗的《泯灭天使》(El ángel exterminador)干脆成了盖尔的鬼主意,哈哈,真笑死人了。
不仅如此,穿越中还有穿越,巴黎中又有巴黎。从今天到历史,从黄金时代到失落的一代,在对爱情的寻求中盖尔终于看清的只有一点:完美是不存在的,幸福是不可及的。但巴黎的浪漫也并非禁锢在对往日时光的悲叹缅怀当中,巴黎是现在时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巴黎的现代时,正如格特鲁德·斯泰因对盖尔所言,“我们都惧怕死亡,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迷惑不解,但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并非向绝望低头,而是寻找对抗空虚存在的解药。”这副解药,在我看来,就是村上春树所言的“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反应在盖尔身上,便是终于走出他的古董店(nostalgia shop)选择我们的时代,今天的巴黎。当然鉴于一切未知的高风险特质和人生孤独走向的实质,败北仍将成为必然;但明知不可而为,为了追求美、追求爱、追求高于现实的悲剧性人生理想而终于选择灵魂的流亡,这便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主义的真谛就在于一次次向时代挑战而终于败北,在于远离以及那些永远触不可及的迷人,不论那是在纽约、伦敦、北京,还是午夜的巴黎。
4 ) 看完《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后的一些碎碎念
有一段:辛西亚和披头士在准备去往印度的火车站台上披头士们都上了火车而一个警察把辛西亚拦了下来,这时火车开走了,最后的时候她只看到了约翰的头伸出窗外在对她说什么,她听不清大概就是很粗鲁的话 :”辛你为什么每次都这么迟钝你怎么就不能和我们一起跑起来”
辛:”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就到此为止吧!我无法解释那种感觉,我一直都是很冷静的,但当时我崩溃了。虽然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到达目的地,是我觉得没必要了。而那里成了我们生活的一个象征,我要从这个站台离开了。” 我想身处失重恋爱的你一定能懂这是什么感觉。
而后约翰遇到了小野洋子,他去哪都会牵着她的手拉着她一起跑步跳舞;一起录歌;和她一起拍裸露专辑的封面; 一起在苹果大楼楼顶开了一个演唱会,楼顶马路围满了粉丝 ;一起吸毒被抓;一起在酒店的床上开了为期七天的记者会所有人都可以来,那些记者以为会拍到什么裸露的照片把酒店围的水泄不通结果他们两只是在谈论 和平!
小野洋子形容:”我遇到约翰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份感情会很强烈 我们会深陷进去”约翰说”我们认识了一年半才在一起 然后她来找我 我们一起录制唱片 听着录制的磁带里发出我们的怪声,我们一直玩到了早晨。和洋子在一起后我的身体除了我的左手右手还有洋子,这才是完整的我!和洋子结婚后的每一天我们都没有分开过我们去哪都是一起的并且我觉得我离不开她我需要她!我觉得有洋子的这一切真好!
辛西亚就是一个邻家女人所以她们的恋爱就是普通人那样,而小野洋子是女巫,谁会不想和女巫谈恋爱呢!
5 ) 爱:列侬的理想世界
即便是在看纪录片,仍然能感受到Beatles的强烈感染力,如同在现场聆听一样。看到年轻时的列侬,还有台下那些疯狂的年轻人,忍不住感慨那个早已经过去的遥远的年代。有理想,有激情,有摇滚,有Beatles陪伴。
有点羡慕Yoko Ono,她是能与列侬分享精神世界,并且陪伴他走到生命终点的女人。以前并没觉得洋子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她大他七岁,外表并不美丽出众,一头状似狂野的浓黑长发遮住半个面孔,小小的个子,脸上总是挂着漠然的微笑和迷幻的表情,有点像个神秘的女巫。他们在床上并排而卧,Yoko羞涩地笑着说:Fortunately, I'm in love with you.列侬用自信的语气接着她的话说:Unfortunately, I'm in love with you.对于相爱的人来说,幸与不幸,都只在一念之间。列侬在世的时候,她一直都是站在他身边的女人,他们肩并肩地面对质疑。一开始,当摄影机紧紧对住列侬拍摄时,偶尔能看到她在一旁仰着脸看着他,脸上挂着崇拜的表情。不知道那时的她心里是否也曾有过一些不自信,对住那样一个像神一样被人膜拜的男人。可是只要他爱了她,她便也成了他的女神。她开始用表面的柔弱和内里的强势影响列侬,也承担了随之而来的非议和骂名。
后来列侬死去,她独自一人过了很多年,如今已年过七旬。Yoko仍在执著地从事着她所热爱的艺术,只是感情生活却始终是一片空白。这一点也不奇怪,曾经爱过列侬,就好像经历过爱情的天堂,还有谁能再把她拉回人间呢。不如停留在回忆里更好。在之前的另一部关于列侬的纪录片里看到过如今的Yoko,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说话慢条斯理,语气平淡温柔,身上有一种经岁月沉淀后的优雅,倒像是比当年更美了。倘若列侬不是那么早就死去,不知道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能否成为传奇。
不知为何总觉得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Yoko的眼神坚定,列侬则更像个孩子,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她更接近于现实。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两人并非如外界所传闻的那般亲密无间。在他们的婚姻里就曾经存在过一个叫May Pang的女人。而且她还是Yoko主动推到列侬怀里去的。也许深深相爱的两个人并不一定就能够长期和平共处。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婚姻,正如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短暂的瞬间。
片子的结尾处,列侬在一间白色的大屋里弹着钢琴,对着镜头唱起那首著名的“Imagine”:“你也许会觉得我是个梦想家,但我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身着白裙的Yoko在他身后打开窗户,露出屋外的风景。列侬和Yoko手牵手在迷雾中穿行。"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我所熟悉的约翰·列农,并不是你们通过传媒认识的约翰·列农。我对你们说,那是我一个人的约翰·列农。他是辉煌的,是快乐的,是愤怒的,也是忧伤的。我深深爱着他,因为这样一个人曾是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纪和人类的一部分,与他生活在一起,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大野洋子
6 ) 列侬列侬
看的这部片子,《Imagine》,列侬的理想世界。
作为Beatles成员的列侬,作为和平呼吁者的列侬,而最重要的表达工具就是他的歌。
这简直不可理喻,台上的Beatles唱歌,而台下的少女们在毫无休止的尖叫,或者据采访时所说的,在Beatles的现场能够感受到高潮般的快感。
后来,在那大型的体育场,就在中间弄个小台的Beatles已经不是用音乐了,他们只消拿着吉他在那边,奏出的音乐有多少人能听得清都已经成为问题了。
这几个留长发的家伙已经是所有年轻少女的大偶像,音乐反而退居其次。60年代的年轻人们已经体验了最疯狂的粉丝作为。
EMI大楼天台上的演出,这该是如此奇特的告别。等到后来,看演出的歌迷们,才知道,这四个成员几千万的悲伤正像雨点般从高楼上纷纷下坠。
他们说洋子毁了这支伟大的乐队。
列侬那么说,左手与右手之分,列侬与洋子,他们没法分开,甚至排练,洋子也要坐在列侬旁边注视着他们的排练。结果就毁灭了。
有那么次,洋子觉得该让列侬与她分开一段,她想可能真是哪里出错了。他们应该分开一段,一年零六个月,在整夜几杯威士忌入肚后的歇斯底里,列侬发现他已经没法离开洋子。
他们做了那么多的“革命”。
在《Two Virgins》那全裸照,床上辩论呼吁“非暴力”呼吁和平。
这会是如此可怕,他说那么一句话都可能上报纸头条,等他们的儿子降临后,有几年他们看着儿子成长,完全离开了这些嘈杂。
1980年的街头,眼镜掉下,列侬死了。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yu-huh.
You may say that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 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u-huh.
记录·
断断续续看了三天每次都睡着....真是伤不起
内牛满面~
实在是,不理解那个时代很难代入感情,对于列侬一直以来的印象不过是黄色小圆墨镜,他其实跟甘地差不多,以极端的方式表达思想,还是都不损人那种。
因为结尾曲的五星。没有Paul的John,不够完整。大概是以Yoko的视角来描述吧,结果只是让我更加厌恶Yoko和Sean,连Cynthia也讨厌了,唯有Julia,觉得很好……
其实另一个译名更贴切些:《回想:约翰列侬的世界》。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列侬的传记。片尾处理得很煽情。
“你吃了鸡蛋,何必一定要看鸡呢?”所谓偶像啊,还是要留点Imagine空间才是好的。
列侬,虽然有很多珍贵的画面,信息量很大,但是不是足够的大,而且也不太连贯。也怪列侬的故事那么多,而且文不对题的感觉。总之导演水品很差。怪不得叫摇滚乐之父,最初的现场混乱的创始人。
好的音乐家必须大量阅读,列侬和墨丘利都是如此。朴树在这点上遗憾,希望有人告诉易烊千玺read more read better,别老是看《活着》了。
“John Lennon是我所见过的音乐家里面最接近神的,而Paul McCartney是我所见过的神里面最接近音乐家的。”
曾经可能注意过这部纪录片,毕竟追听过披头士所有录音室专辑的我也算是小歌迷一个,不过鉴于一直没观影就淡忘了,昨晚看完《听说 第二季》第15期披头士的节目后,今天就在网易云音乐听了<Imagine: John Lennon>,本以为是<Imagine>豪华版的我在豆瓣音乐标记时才发现这其实是纪录片《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的原声带,刚好B站有在线,于是乎就观看了。P.S.:查看了下,发现还有蛮多披头士的相关纪录片让我感兴趣想看,可是时间精力有限,还是未来有缘再看吧!& 我的天,彼得·杰克逊还没把我想看已经的《丁丁历险记2》拍出来,竟然先去拍了披头士的纪录片?期待一下!
温柔嗓音,百年回响
期间无可避免的有john嘲笑paul!~
令人着迷的六十年代,美好的爱情。
让人着迷的60年代。
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他院子里晃悠了几天,他说你要把歌词和生活分开,然后还是带他进屋吃了顿饭。
NICE
其实我觉得,John遇上Yoko,就是个悲剧
让这些珍贵的影音永远留存下去
the man to do and try to do something which is still need to do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