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这部剧很戳我的点。我也觉得它有一些缺点槽点,但我的习惯是只要整体是好的,就不需要揪着它的缺点大做文章。毕竟对错优劣是建立在一个既有价值观基础上才能判断出来的,所以槽点这种东西其实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每个人的价值观、审美和同理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出现一部剧满足所有人的诉求,让大家都喜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到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别人没有做什么。
我个人真的很喜欢这部戏的选角,外形不是那么突出但气质贴合(蒋勤勤老师当然是很女神的,只是单看外形的话,肯定没有很多当红的女演员那么具有普遍性的吸引力),而且演技也不会让我跳戏,我没有学过表演没法看出哪出戏该有几个层次,演员又表演了几个层次,但是不管有没有台词,我还是能通过演员的演技体会到这部戏里的角色当时大概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情绪。
再来说剧情,我不是悬疑的疯狂爱好者,所以对于缜密而复杂又充满反转的情节设计也没什么太大的追求,我只是欣赏不来那种逻辑上有大bug,或者只为了炫技而炫技没有任何感情或思想内核的作品。而这部剧我并没有看到大的逻辑漏洞,而且我也觉得它有着一个坚实的内核。
虽然我不确定编导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但看完之后会让我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导演最终都没有让主犯接受法院的判决,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大众观念里判决就意味着断定一个人就是完全的黑色的,而这两个故事里的人物却都是以灰色居多。犯罪是极端的手段,是这个社会不该发生的恶,但这里的主犯却又仿佛有些情有可原;被害者明明应该是受害的一方,付出了生命和其他惨痛的代价,但隐隐又觉得他们不是那么无辜。
这里的受害者和迫害者都无法完全断定他们的“是”与“非”。迫害者的“是”在于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诉求没有被听到,吴念生当年最需要的可能只是有人能够帮助他女儿报警,袁晓东可能只是需要父母的爱和保护。受害者的“非”在于他们总是忽略别人的声音,无视他人的人权,无视他人的求救,无视他人的伤痛,无视他人的孤独。但他们为什么不去听别人的声音呢,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声音也没有被听到,自己的诉求也没有被满足。
所以在这样一个很多人都只能捂上耳朵埋头于自己的世界,没有余力去倾听他人声音的世界,就会发生很多让人惋惜又看似不可避免的悲剧。说看似不可避免,是因为其实两个故事,在最初其实只需要一点点改变,哪怕有一个人听一听他人的声音,都不会走向让人遗憾的终结。
但只是在对面的人冲着自己奋力的张合嘴巴的时候,把自己紧捂着耳朵的手稍稍松开一点,听一下他的声音,到底需要多少力气呢?
看了7集了,这剧是真不行啊。要不是悬疑爱好者,早弃了。看到现在一点起伏都没有,整个剧平淡如水。就是借个网约车的事来做引子,然后就是过一段时间报一个线索,然后就这也不是凶手,那也不是凶手。当然我知道悬疑不能一下就曝出凶手来,但在这个过程中就不能高低起伏一下吗。你这是个剧啊,真拍成警察查资料日常吗? 就看着你不断的理线索。太像小孩子玩猜字谜,一个劲的理啊理啊。一点代入感都没有。
那个男主角那演技我也是服了。随时一副欠揍的样子,那下巴都快抬上天了。是哪种性格的警察,能解释下不? 莫名其妙的。
看在一波人在卖力的演出,两星片多给一星吧。但真的不好看。
为所有的留守儿童祈祷:未来,你终将遇到一个强大的自己,能够看懂曾经看不懂的谜团。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罪于自身,选择做对的事情。也许你等不到一个童话里从天而降的英雄,但可以为自己做一个挺身而出的凡人。
看第一案的时候,我以为剧组是写实主义。看到第二案结尾我才明白,剧组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理想主义。
用24集,两个令人绝望的案子,想引人关注和深思的是已经存在良久的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个人问题,是群体问题。
由城乡发展不平衡引发,由城乡二元体制引发。
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第一案的“吴念生”,还是第二案的“袁晓东”,他们都选择了用偏执过激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是他们的“罪”,是明罪。
明罪的背后,为什么这些“罪犯”能够让绝大多数的观众共情,至少理解,是因为下面埋藏了一个在迷雾后面的“暗罪”。
片名“迷雾追踪”,是追踪罪犯吗?每个案子还未到最后一集,前几集就已经知道了到底谁是犯罪嫌疑人,谁是最后的凶手。
真正透过迷雾追踪的,恰恰是凶手背后的故事。透过个体的故事,揭开一个群体所面临的的困境和由此可能衍生的悲剧。
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血淋淋的方式,去揭开这些群体问题呢?
很悲哀的是,如果不是这耸人听闻的故事,不是这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些群体所面临的共同挣扎,在公众视野里几乎是消失的,在公众舆论中几乎是失声的。
在关注这些问题的,其实只是很小的一撮人。他们在整个人口占比上只是非常小的比例。
知乎上、豆瓣上谈留守儿童问题的好文章很多,关注的却不太多。而我们却更少在朋友圈看到这些文章被转发,或者是茶余饭后听周围的人聊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跟一个进城务工的女性聊天。谈起孩子,猝不及防的她就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只能抽了纸巾给她,耐心的听她讲。
她一边抽噎一边谈起她们两口子今年又省吃俭用省下了多少钱,明年可以让孩子在离家远得很的学校周围租住了。她说老人不怎么帮他们带孩子,妯娌们对孩子由老人管还有很多怨言。最近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的厉害,也不知道怎么让他们的心思收一收,放到学业上,将来也好有个发展。
我问她,“怎么不让孩子过来这边一起住啊,小点就小点呗,凑合凑合至少一家人在一起,也方便教育。”
“搞不了呀,”然后她讲了一系列的原因,听起来很复杂。涉及到户口,更多的学费,没名额不接收……因为不是很有逻辑的讲述,加上我对这块本身一知半解,最终我没明白是没有可实现路径,还是个人原因。
又问她,“那为什么不回去呢?等孩子到高中都住校了,再出来?”
“种一年的地,都不够供一个孩子,不出来不行呀。”
于是,她的孩子和很多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成为了留守儿童。
讲她的故事,是想说,为什么杨洋的母亲最后还是去找“钱钱”了,其实她也是个可怜人,她在可以找钱钱的地方,白天筋疲力尽的忙完了,夜里或者会失声痛哭。
留守儿童是不是一定会像“袁晓东”一样,当然不是。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标签,并无法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只不过人之为人,本身是有共性的。童年的遭遇,会在今后的人生里带来一些影响。
我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是跟着祖辈一起生活的,后来十几岁的时候看到了一张当时拍的照片,恨不得马上把它撕碎。因为照片上的孩子,身上穿的衣服一片一片脏兮兮的,全是油污,油污上挂着灰。从幼儿园到小学,喜欢跟我玩的孩子不多,有的也是一些其他被排斥的孩子。那时候,挺自卑的,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不喜欢我。可如果我不是那个时候的我,我是其他的孩子,大概也不想和那时候脏兮兮的自己玩。后来虽然明白了所有这些,却从此喜欢独处,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是说社交能力不足,只是更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太会寻求帮助,怕被拒绝吧,我猜。
为什么父母要把我交给祖辈照顾呢?他们也是没办法。我们当时住在郊区,房子是上一代传下来的。但是我的学籍却在市中心。所以当时父母轮流用自行车载着我天天长途跋涉的从郊区赶往城市,日日如此。由于睡眠不足,年少又特别嗜睡,经常在父母自行车的后座上就睡着了。好在是遇到了很多很多好心人,看到我在那里打盹儿,就不停的提醒我父母,孩子睡着了,快下来看看,别掉下来了。于是下来走一段,精神精神,再坐上去往家赶。时间长了,大概他们也心疼我,就把我寄养在离学校近的祖父母家里。但当时祖父母家还有其他人在住。
那时候我经常重复做一个噩梦,甚至我长大了还在想,这个噩梦到底预示着什么呢?
梦里我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他像往常一样奋力的往前骑着,我们不知怎么的,骑进了一个巨大的肋骨当中,肋骨一个楞一个楞的,骑在上面很颠簸。我紧紧地搂着爸爸的后背,可还是没能够抓住,癫得飞了起来,重重的摔在肋骨上,硌了一下,很疼很疼。我大声的喊爸爸,但他好像什么都听不到,还在奋力的骑,离我越来越远,直到看不见。每到此刻,我就吓醒了。这个梦,我做了很多年。
其实寄养在别人家并不舒服,这跟是否被善待无关。祖父母待我很好,但我没有归属感。
有一年新年,其他叔叔伯伯姑姑嫂嫂姐姐妹妹都来了,一家人一家人的,一起吃糖,一起嗑瓜子。我穿着上一年的衣服,就在门口等,等我父母来,等了好久好久,见谁都问,我爸妈怎么还不来呢?被我絮叨的烦了,大人们也都不耐烦起来,没好气的让我跟其他同龄的孩子一起去吃瓜子去,不要烦。然后大年三十的下午,我一个人偷偷躲到了没人的楼道里哭了。后来父母终于来了的时候,我狂哭的吼他们怎么现在才来,怎么现在才来,怎么现在才来?
当时所有人都愣住了,不知道我是怎么了,所有人都待我很好,怎么搞得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了一样呢?
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孩子的内心其实是很敏感的。看着别人都有自己没有的时候,会很容易掉入到一些不可解的情绪中去。所有这些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影响一个人生活、工作、择偶。父母不在身边,会让幼小的孩子怀疑自己是否被无条件的爱着,只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爱不够,远远不够,因为他们会更看重缺失的,如果长久的缺失,他们会先觉得自己不够好,然后恨父母,最后有可能恨所有。
其实那段时间,我父母经常来看我,我每周也都回家一次。所以我几乎无法想象留守儿童的遭遇和心理感受到底是什么?
没人管的孩子会不会更容易被校园暴力伤害,当然。老师会更倾向于看顾那些家长有正反馈的学生,毕竟一个老师要照看50多个学生,她关心不过来。甚至有些更丧失师德的老师,会为了故意讨好某些权贵的贵子,在他们作贱校园暴力受害者时视若无睹,在需要有人出来背锅的时候,把没人管的孩子拎出来当替罪羊。一句老话怎么说的“柿子要挑软的捏”。伤害这些孩子,几乎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只有这些被伤害的孩子,终身背负伤口。
以上,我都经历过。所以才总是跟祥林嫂似的,见到其他的孩子有可能经历这些的时候,去和他们父母絮叨这些陈年往事。初心大概和剧里的“袁晓东”不想让表弟杨阳成为第二个自己差不多吧,不过是没那么极端罢了。都是在做对自己没什么用,别人也未必感激、理解,没准儿还能惹人讨厌的事儿。
所以,看完第二案,会感觉很无力。你无法指责杨阳的妈妈,也无法就简单的给袁晓东贴上一个坏人的标签。只能默默的期待杨阳坚强,希望未来长大的杨阳能够穿越时空抱抱当初弱小的自己,告诉他很多很多心里话。
而这明罪背后的暗罪,即便是知道了,我们又能够去做什么呢?只能是跑去豆瓣或者知乎,转发一些关注留守儿童的人写的文章,期待可以有所作为的人,不要像那个没有师德的老师一样视若无睹。
为所有的留守儿童祈祷:未来,你终将遇到一个强大的自己,能够看懂曾经看不懂的谜团。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罪于自身,选择做对的事情。也许你等不到一个童话里从天而降的英雄,但可以为自己做一个挺身而出的凡人。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
《迷雾追踪》第一案——深度剖析数起血色凶案背后,令人沉吟的悲剧源头
开始笑得多没心没肺,后面就哭得有多狼狈——《送你一朵小红花》
《迷雾追踪》的前两集实在一言难尽,我多少有点坐不住。我不是说这两集烂,但《迷雾追踪》万一没火,前两集肯定要负责任。
悬疑剧,上来肯定得吊足观众的胃口,而第一集和第二集的着力点更多是在现实性和代入感上操刀。它们就像一段绵长的前戏,你不能说它不用情至深,但效果好不好呢?我反正在床上是有点躺。
网约车、抛尸野外、假借身份、施受害人角色互换……这些元素在现实中永远会吸引人眼球,《迷雾追踪》也据之讨论了一些社会议题,让剧集本身更添一丝厚重的色彩,不可谓之不用心良苦——但,这些悬疑题材并不罕见的元素,多少让这部剧一上来看上去就没那么刺激,而是有点太纪实了。
你甚至会看到有人说蒋勤勤在开头的表现“口条不太行”。拜托,二十多年了,你什么时候见过有人这样评价她?为什么听着就是没内味儿,主客观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暂时不去讨论。但关于这部剧起头的成色究竟如何,多少可见争议。也许等24集全部结束时,我们可以真正重新客观的审视它,不过现在,我已经说完了我的主观意见。
所以,这是部烂剧吗?那我还起这个标题然后废话这么多干什么?听着,从第三集开始,从第三集中段开始,这部剧“突然”就原地起飞了,没错,原地起飞。那种腾空直上,突然被抓住心窝的感觉,你会体会到的。
当然,你得多坚持一下,因为前两集很快就过去了。
为照顾有些想先睹为快的观众,或看完但没完全看明白的观众,我简单捋捋前置剧情梗概。
片头,一个女孩被害(生死不明)。根据后来的剧情,可以反推她应该是周灿(目前看来不重要)。
接着,护士李佳佳在搭乘网约车后被虐杀。根据前情提要我们知道,杀害她的,应该也不是我们一开始以为的犯罪嫌疑人。
因为,他也被人杀了。
警察排查到了监视李佳佳的混混,和她存在不正当关系的情人,还有他的丈夫……这里头有一些悬疑剧情剧的常规元素,我在此不再赘述。总之,他们至少到现在为止看上去都无关紧要,而且被证明与事件主线并无关联。
好了,这就是前两集的主要内容……
你会问,那这前两集演了个什么?还有没有必要看了?我快进行不行?
那我的回答也会是否定的。
首先你得明白,这剧现在抢先点播也只能看到第8集,这只是三分之一,后面什么情况我们还不好说。看似无关的可能有关,看似无关紧要的可能很重要,看似细枝末节的可能才是主线,这一向是悬疑剧最大的魅力。
其次你得理解,铺设一条足够强悍,拉力猛的惊人的主线是需要时间的,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你制造无声也得酝酿一番嘛。所以即使《迷雾追踪》真的只想通过这两集来做一个有意的铺垫,从技法层面也是说得通的。
毕竟《真探》也有好一段儿看上去挺闷的。
最后,哪怕是这前两集,终究有些东西也不是没有嚼头的——譬如它的画面风格,讲究的摄影手法,甚至干脆连画幅也直接电影化了。所有这些,自有内行看门道。
有人就说了,行了行了,好话赖话全让你说了。那你就讲讲,经历了这样的两集剧,第三集它能怎么原地起飞?
因为那些人,那些已经死去的,很可能死去的,可能将要死去的漂亮姑娘们,还有同样被害的网约车司机,都在抽丝剥茧的剧情中被发现同样与十年前的一场胎死腹中的选秀节目有关。更为诡谲而离奇的是,他们所有人,都曾经宿命般的出现在了同一张照片中(有人只是恰好经过,露了个侧脸),而本应出现在照片中却没出现的人,却可能因此而活到了今天。
这种瘆人的、惊人的、骇人的巧合与线绕丝缠,让《迷雾追踪》的观剧体验瞬间聚焦了起来,让悬念和可看度瞬间拉升了起来,让我的老腰瞬间直了起来。
为什么到第三集,观众一定会突然更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因为选秀,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太多了。亮的那一面,是光鲜、耀目、飞升;暗的那一面,是幕后、诱惑、甚至死亡……所有这些,有些被最终放到台面上,有些不说也为人所不言自明的蕴涵,自带一种纠缠着暧昧与迷蒙的冲击感。还有什么能比剧情渐入佳境,然后直接被带进死亡选秀的漩涡中更令人欲罢不能的呢?
有一说一,其中的内情,懂的都懂,不懂的我也不方便说太多,毕竟利益牵扯太大,你们也别来问怎么了,说了对你我都没好处。我只能说这里面水很深,牵扯到很多东西……好了不玩梗了,认真说一句:
信我,到第三集,你看不了吃亏,看不了上当。
再认真一点,我还想谈谈这部剧的社会价值,和它真正少见和稀有的闪光点。
《迷雾追踪》是一部真正的女主剧。大女主,女受害人,女施害人,点亮整部剧烟火气息的高光女配,还有那些互相隐瞒着,谁也不愿说、不敢说、没说成遗言就再没有机会说出口的女性死者。这是一部几乎让男性角色靠边站的作品,最大可能的展现了一个现实社会中各类女性的人物影像。它是一幅画,一副女性独有和独被赋予乃至被强加特质的全景图像。
在这个女性平权意识觉醒,追求女权主义,试图为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抗争并因此衍生出大量女性议题和女性诉求的当下,《迷雾追踪》不啻于是一次出色的影像表达,而它要展示与探讨的,可以说比很多相关话题的讨论要更有诚意,更有建设性,也更令人信服。在这里,你会看到很多复杂的女性,她们身后站着无数相似的背影,我们能在平凡与不凡的生活中找到她们。
刑警队长林雨虹是目前国产刑侦职业剧中罕见单挑大梁的硬核大女主。她强势、果敢、思维缜密、能力惊人,完全展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女性担当的巾帼风采,推翻了常见的角色偏见,还警花们以铿锵之色。与此同时,又能兼顾展示她在家庭和母亲角色中的尴尬与无奈,和案件发生时为女性受害者所急的强烈共情。这种深度和丰富度,瞬间就让蒋勤勤饰演的角色立了起来。
许潇晗、司雯嘉、王溪鹭这些演员饰演的死亡选秀的参与者们,共同表达出了一种包含着隐瞒、犹豫、畏惧、妥协的人物群像,与负责人一直成谜,内幕一直不明,隐藏着大量可疑和可能之处的选秀本身,形成了第三集以后将观众拉进巨大漩涡中的观影向心力。每个角色与她们身边姑娘们的表现,都与现实世界中应该有的观感和尺度高度耦合。对她们故事的猜测与揣度,成了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最大也最难完成的“任务”。
以艾丽娅饰演的吴小梅为首的众多配角(当然也包括男角儿,这里不再一一具名),则为构建本剧的烟火气和演技实力下笔甚重。这些小人物的身影,何尝又不是这部剧真正的灵魂。现实与写实,本质依靠的还是这些闪光的戏配将观众拉进现世之中,模糊了真实生活与影视作品的边界。而她们各自的愤怒、困惑、隐瞒、利落,无一不让人感叹:现实题材就该如此,现实生活本该如此。
从第三集开始,该立起来的,全立起来了。内容撑起来了,精神抖擞起来了,支棱他妈喊支棱起来了,戏里戏外,所有人物像完成了热身,也像英雄终于发育到了四级,有大招能用了。
当小人物摆脱程式化一生的挣扎像拷问一般令人清醒,当同样出现在生活中的困境像巴掌一样拍到你脸上,当指南针紊乱般指向不明的线索和不断反转的剧情让你欲罢不能,你就知道,这部剧好看在哪儿了。
我看好它逆势上扬,当然,前提是你得接受上来的这些设定,不过不要着急,毕竟再坚持一下,前两集啊……它很快就过去了。
开头就是女刑警队长商量抚养权,她那种情况死攥着抚养权干嘛,我只能理解为跟前夫有仇,跟儿子有仇。而且在律师提醒她脸上有血的情况下,还当着那么小的孩子不去擦拭,任由血混着雨水滑落,这是一个成年人、一个母亲能干出来的事情?这是心理变态吧。
车上密闭空间放迷烟。司机就戴顶帽子就以为自己能不被迷倒了,他以为那是防毒面具呢?受害人除了吼了两句停车,挠了两下车窗玻璃,理智的没有去关迷烟瓶子的阀门,没有去抢夺司机的方向盘,她真听导演的话。
明明司机开着手机就能追踪手机信号,女队长非要打通电话,逼着人家关机。这里说一句,现在的技侦手段是你关机也没用,除非你拔掉电池,但是现在的手机基本上都是不能更换和拿出电池的。
第一个故事我个人愿意给8分以上,但不到8.5分。
第二个故事如果保持水平甚至更高,综合起来我个人愿意给8.5分。
但现在第二个故事顶多只有7分(可能还不到),综合起来现在这个分数合适。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国产悬疑推理网剧的发展历程。
这里也就不赘述了。
我个人将这几年的国产悬疑剧划了个档(不含港台悬疑剧)。
第一档:《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
第二档:《无证之罪》《河神第一季》《疯人院第一季》《摩天大楼》《唐人街探案》(前两个故事)。
其它如《法医秦明第一季》《心理罪第一季》《十日游戏》《S.C.I.谜案集》等等,大概能归在第三档吧。
那些拍得更烂的悬疑剧,这里也就不列入了。
其中,第二档的《疯人院》《唐探》烂尾非常的可惜。
怎么分析一部影视剧的优缺点?
无非就是制作水平、角色塑造、故事剧情和背后思想内核四个方面。
这些悬疑剧为何会有档次之分?
制作水平是什么?
也就是美术、构图、摄影、剪辑、配乐、运镜、服化道、动作设计和特效水平等等方面。
1、《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第一档。
2017年,《白夜追凶》开播。
它在美术、配乐、特效、剪辑、服化道处于国产剧中等偏上的水平。
也就是在国产剧中还是很过硬的,但是普通观众在制作上看不出异常突出的部分。
《白夜追凶》在制作上最突出的地方。
它就是黑与白、冷色与暖色的光影运用上。
可以说,迄今为止它都是国产剧中“黑白光影、冷色调与暖色调”运用和处理最佳的国产剧之一。
2020年6月,《隐秘的角落》正式开播。
这部剧的制作水平,整体要比《白夜追凶》略强一点。
比如运镜、滤镜、美术和运镜这些方面(没啥动作设计就不提)。
众所周知,《隐秘的角落》制作最为突出的地方:是配乐与歌曲的运用,与镜头结合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氛围和情绪。
但是,应该很多人没有关注到本剧的光影。
以色调和光影来讲,本剧除了朱朝阳水产厂等少数场景。
这部剧的色调光影一直都是明媚的大太阳底下,一直是偏橘黄色的暖色调。
小城、海边、潮湿、炎热、躁动——
明明这么光亮暖洋洋的暖色调,结果剧中角色和剧情却是在杀人,是隐藏成人与小孩间见不得人的秘密。
一如本剧丁可在很多温馨的场景,却配出了异常“渗人”的阴乐。
我记得在哪里看到过对本剧一个极好的评论:看,有什么东西在太阳底下烂掉了。
这种强烈反差的光影与色调,与配乐和歌曲烘托出的情绪。
它不但在国产剧制作中凤毛麟角,而且对于国产剧影视工业的突破,是真的有很大的贡献。
本剧热播的时候网上有网友骂:“一惊一乍的配乐,与故弄玄虚的镜头”。
说实话,我个人当时看到这种评论笑了。
2020年9月,《沉默的真相》开播。
这部剧在制作上也没有输。
本剧最突出的则是“神级转场”、剪辑与运镜。
相信很多人同样没有注意到本剧的光影与色调。
本剧因为有两三个时空,用了两三种明显不同的色调来处理。
严良所在的现代时空,开始是偏淡蓝绿色的冷色调;而江阳所在的过去时空,开始则是艳阳高照的暖色调。
主创这么做,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
真相蒙尘的现代时空,开始冰冷而压抑,随着严良调查真相揭开,色调越来越暖;直视黑暗的过去时空,开始美好而温暖,随着江阳一步一步被陷害色调越来越冷——
最终两种色调合一,真相揭开,正义得到了伸张。
2、《无证之罪》等第二档。
这些悬疑剧制作水平就有些差参不齐。
《无证之罪》《河神第一季》《摩天大楼》《唐探》网剧。
它们的制作都非常的均衡,但是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
(其实也不是,《无证之罪》色调质感上佳,《唐探》制作不输中等电影,《河神2》制作也很好)。
实际上,制作上拥有“电影质感”,一直是国产悬疑网剧最大优势之一。而且是除了极少数,市场90%以上悬疑网剧都这样。
3、悬疑网剧对于国产剧的最大贡献
如果说2017年的《白夜追凶》《无证之罪》。
它们是将国产悬疑剧的制作水平提升媲美“英美日韩剧”。
那么,2020年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
它们就是做出完全不输一流英美日韩剧的制作水平了。
我们再看看其它题材的国产剧。
你会发现除了古装剧(比如《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这种极少数的)。
绝大多数国产剧对于“制作”没有什么追求。
比如都市剧《安家》《三十而已》,警匪剧《三叉戟》《巡回检察组》等等。
这类老牌电视剧制作上顶多做到不敷衍,但对于影视工业没有什么突破。
相反,同样谍战剧的《隐秘而伟大》的制作水平就要高出一大截。
原因就是它是《白夜追凶》导演团队打造,这种网剧出身的青年导演团队,在制作上面要讲究很多。
很多中国观众认为影视剧的制作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剧本。通常还拿那些制作很好,但剧本烂了的影视剧举例。
这不应该是故事剧情非常重要,制作水平同样也非常重要吗?
工业时代:更高的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碾压一切。
否则,国内网友何必羡慕什么好莱坞大片,什么日韩大片,再成天吐槽国产影视剧是“五毛特效”呢?
我们从悬疑网剧演员的选择,与角色塑造的角度上讲。
悬疑网剧最大一个贡献,甚至是优势。
1、悬疑网剧的演员选择
自《暗黑者》《无证之罪》用低调实力派,再到《白夜追凶》用过气实力派。
这让国产悬疑网剧养成了一个特点。
那就是演员基本都是实力派为主,很少用“流量明星”。
但随着悬疑剧越来越主流,2020年两部悬疑剧也开始用“流量明星”了。
2、国产悬疑剧的角色塑造
《暗黑者》《心理罪》《白夜追凶》《唐探》是“神探”类悬疑网剧。这种一个案件一个案件单元格的结构,在角色塑造上与“社会派”作品相比有天然的劣势。
因为单元格一个案件时长有限,对于反派的塑造多采用“二元对立”的方式。
比如表面上戴眼镜斯斯文文,结果内心压抑还变态那种。
这种外形与性格矛盾鲜明的方式,更容易让观众短时间记住角色。
《白夜追凶》和《唐探》案件角色都是这种方式,除此这外主要角色也不错。
潘粤明已经夸奖得太多了。其它如女主角周舒桐、男二号周巡、法医高亚楠等角色也性格鲜明。
《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角色塑造不用多提,绝对是近几年“群戏”最好的国产剧之二。
《无证之罪》《摩天大楼》的角色塑造。
它们并没有输给《隐秘的真相》和《沉默的真相》有多远(主要是下个环节的问题)
悬疑网剧与其它题材的国产剧相比,最大的优势还是演员不怎么用“流量明星”这点上面。
角色塑造能像“制作水平”一样,产出非常均衡。
但未必就能碾压其它题材的国产剧了。
比如大女主都市剧的《换乐颂》《都挺好》《三十而已》。
同样有大量出彩的“群戏”,选择的演员也是津津乐道的。
悬疑网剧超越其它题材的国产剧。
同时排第二档的悬疑网剧,它们就输在这里。
《白夜追凶》是推理剧,前两个案件到“王志革闯警局”是巅峰,后面两三个案件已经有点拉垮。
这剧所处时间非常的特殊,2011年后国产悬疑剧第一次高峰。
观众本来就给予厚望,本剧质量确实也相当过硬,最终获得高分可以理解。
《隐秘的角落》虽然结尾有“是否是过度解读”的争议,但哪怕按照正常结局,它也讲了了一个扎实且完整的故事。
现在这个分数,可以说完全值得。
《沉默的真相》自然不用多提了。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紫金陈原著本来就很优秀。
《唐探》网剧(哪怕前两个故事),《无证之罪》《摩天大楼》为何第二档呢?
这个并不是主题深不深刻的问题,而是作为悬疑推理剧上讲;它们内容上的细节支撑,与角色塑造方面漏洞稍多。
最终缺乏第一档三部悬疑网剧,各个方面非常巧妙处理。
限于篇幅便不展开细讲。
而与其它题材国产剧相比,悬疑网剧最大的优势。
同样不是主题深刻不深刻的问题,我个人一直认为影视剧不需要非得讲出什么大道理,否则这个“文化多元”体现在哪里?
(我们因为限制这类作品太少,所以观众异常的渴求)
悬疑网剧优势在于有深刻内容的同时;同时绝大多数作品保持着一种均衡的状态。
而且,哪怕从现实题材的角度上来讲。
悬疑网剧和现实题材都市剧相比,它仍然要做得好得多。
比如《欢乐颂》《都挺好》和《三十而已》。
同样都是“现实问题的”题材,但是这些都市剧热播的时候,观众总会讨论“是否悬浮”。
但是悬疑网剧却很少。
为什么呢?
答案还挺明显的,除了内容细节支撑方面。
比如近年关于国产剧“没有穷人”这个就比较明显。悬疑网剧里有太多的“穷人”了,这些现实题材都市剧里有多少穷人呢?
主角团设定的不同
《迷雾追踪》豆瓣评分7.1分,很多网友也持一种批评态度。
我个人全程追完14集表示,这部悬疑剧被很多网友误会了,或者说,它的内核不受现在国内观众的喜欢。
比如男女主角与警察小队能力平庸的问题
女主角林雨虹经验丰富些,稍微擅长推理。
但是女主角的战斗力太弱,两次被凶手一撞就倒;而且半天爬不起来,如果凶手补刀她都死了八百回。
男主角赵伟年轻一些,战斗力和行动力特别强,但缺点是行事比较冲动。
刑警小队其它成员也都职能分明
老方与老刘年纪较大一些,两人经常做走访,调动基层警察配合等工作。
小马是是现场的行动派,对女主角经常“老大老大”的喊着。
另一位小魏则是技术派,成天不是在调监控,监听电话就是在搞技术方面的问题。
还有一名女队员小敏则是负责查各种各样的资料(少数几次出现场任务)。
同时法医、痕检和技术组也没有落下,虽然出场比较少。
这些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这种整支警察小队联手破案,与警方各个部门配合查案的悬疑剧。
《隐秘的角落》不是警察视角不提了。
《白夜追凶》《唐探网剧》是“神探”类作品,天生就会强化主角的个人能力。
《无证之罪》《沉默的真相》主角都是严良。
虽然是“社会派”推理作品,但主角能力仍然强大。警方部门配合查案有,但分工没有那么的明确。
《摩天大楼》查案主要是男女主走访,还有审问谈话。
2016年,《法医秦明第一季》开启“法医”类悬疑网剧后。
后来的《法医秦明》其它版本,《骨语》《心灵法医》等剧。
它们又过分拔高“法医”的职能。
警方查案的过程中,法医就把大部分事情都做了。
《迷雾追踪》个人能力都没有太突出,整个刑警小队去查案。
靠走访、蹲点、查监控、查车牌、查资料、查痕迹、反复询问嫌疑人——
我个人想到上一部整个刑警支队配合的国产警匪剧,还是十几年那个非常经典的《重案六组》系列。
所以,很多网友觉得本剧警察太弱是它的缺点。
我们换一个思路,它不正好继“神探”类,与“社会派”过后,又一部角色设置回归的国产悬疑剧嘛!仔细想想,这个明明是优点啊!
2、角色设定上的缺点
这个与后面总结缺点时,一起进行分析。
第一个案件大概讲了一个故事。
一名优秀女孩因为去选秀,因为太过优秀被周围女孩陷害拍裸照(还被司机强暴)。照片还流传到社会上,身败名裂的她选择了自杀。
女孩父亲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调查过程当中没人愿意说还被人打成了重伤。
最终逼得女孩父亲选择报复,一边杀人一边调查真相。
最终结局是女孩父亲在决定杀,当年因为懦弱旁观自己女儿被强暴的好朋友时,结果反而因为伤重先死了。
最后当年办选秀的商人们弹冠相庆,说说笑笑离开。
那位旁观的女孩没有被判刑,当年背后的真相也没有被公开。
女主角在凶手女儿询问她凶手为何要杀她父亲时,说道:他精神有些问题。
这导致一群观众异常愤怒,纷纷怒斥导演编剧没有观点,严重一点“三观不正”自然就不会缺席了。
我个人却觉得这样“留白”的表达方式极妙。
开头网暴人人都是懂王,和后面案件中当事人,没人肯说出真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网友要求伸张正义的什么,别说现实根本无法达到的。
剧里第一个案件女孩是自杀的早就没了证据,当年作恶的凶手们也都被女孩父亲一一杀死了。
像几名商人他们严格说来,并没有明显的违法行为。
实际上,这就是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利己行为,是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种行为确实让人讨厌,但是根本无法灭绝。
女孩父亲留下的视频和公布背后真相,除了掀起更大的波澜根本没有多大意义。
而且公布真相就是歌颂古代式复仇,确实爽快但不符合我国宣传政策。现在这样掐死在关键点才是最现实的。
剧中还以电视台的新闻台词,正面的讽刺了现实当中的“和谐”
在我国文化管理严苛的情况下,这可以说是难得真正讽刺现实力度的作品。
这明明很好啊,为何表达主题一定得非黑即白?
现在结尾这种适当留白的现实讨论,与揭开真相的快意恩仇;它在影视文化内核表达上,并没有什么直接冲突啊!
我个人不明白国内现在很多观众对于文化作品的讨论,为何如此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观念。
观众觉得压抑就是导演编剧没有立场,再到“三观不正”,如果有网友很不爽再来一波“举报”下架走起。
成天吐槽中国限制严重文化发展不行,没有分级制度永远别想起来,结果遇到同类问题第一时间以此打击。
所以这到底应该怪谁呢?
除了深度的问题,网友关于本剧吐槽更多的问题有铺垫的问题。
第一个案件各种故事细节铺垫,与角色的铺垫还是非常到位的。
比如最后女主角林雨虹为何没有告诉赵长松女儿真相的问题,说道:“这个人精神有点问题”。
很多网友气死了,觉得林雨虹凭啥不说真相?
然而,本剧开始时候有一个铺垫。
“网约车”案刚刚发生的时候,因为社会上的舆论顿时爆了,赵长松女儿在学校被人用石头砸了头——
如果警方真正公布了真相。
赵长松家庭,李佳佳、李思琪等几个家庭势必卷入巨大的舆论旋涡(按当前国内现实肯定就是“社会性死亡”)。
一边是真相蒙尘,皆大欢喜;一边是揭开真相、再掀波澜。
警方现在这么做,才是最符合现实里中国社会环境的。
这样一来,本剧内核落脚点正是讽刺这种“和谐”?
我们先不讲深度不深度,关键的是本剧在角色塑造上,与故事剧情上事先又做到了有“铺垫”。
观众当然可以不喜欢这种内核的落脚点,但是在戏剧逻辑上它就是完整的。
整部剧这种角色塑造与故事剧情,这种有理有据的逻辑支撑与细节铺垫,很多地方都已经做到了。
别看这好像非常的简单。
这在国产影视剧是非常难得的。
这部剧的优点非常的明显。
本剧缺点我个人看来大概有两个。
1、制作上面的瑕疵太过明显
《迷雾追踪》的制作水平还是不错的。
手持半晃的镜头、节奏张弛有节、美术构图、服化道和群戏大场面等方面。
这是中国悬疑网剧最大的优点,绝大多数作品都保持了“电影质感”。
《迷雾追踪》制作上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滤镜、色调与光影运用的问题。
顾名思义:本剧可能想营造一种烟雨氤氲,真相蒙尘的感觉。
同时取景地又是现在有“中国哥谭”之称的重庆,但本剧光影,调色和滤镜的问题还是大了点。
这个问题并不是“迷雾重重”,而是“质感水平”不够。
观众吐槽剧中烟雾太多,光线太暗。我个人不认为是什么大问题,主要问题就是“质感不够”。
很大程度上,它是因为质感不行观众才看不清。
它如果如果有英美剧《迷雾》、亦或者《双峰》《环形物语》的质感,观众绝对不会吐槽制作不行。
当然,《迷雾追踪》投资肯定比不上这些英美剧。
但是影像上只要质感做得不错就行。
比如剧照质感就比正片好了太多。
2、角色塑造与细节铺垫
本剧角色是《重案六组》小队配合破案的方式。
但是整支警队角色塑造上真的差远了。
《重案六组》的角色季洁、老郑、大曾、江汉、白羚、黄涛。
整个小队名字我们张口就来,他们的容貌性格与行事风格仍然记忆深刻。
人家还只用了区区的几集,就将整个队伍角色塑造得清清楚楚,而且十分接地气和有血有肉。
《迷雾追踪》到结束都只塑造女主角林雨虹,与男主角赵伟的性格。
刑警小队其它成员都很单薄,性格和做事非常的功能性。
比如你如果不专门去查查角色,甚至都不记得这些角色叫什么名字(可能隐约记得老马、小魏这样的称呼)。
故事剧情:有铺垫的完整逻辑,比故弄玄虚的高深强。
《迷雾追踪》第一个案件不管多少网友不喜欢结局,只要角色和故事剧情的转折,前面有过铺垫的细节。
那么它在戏剧逻辑上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么一来,有些角色塑造和故事剧情没有过铺垫,亦或者有过铺垫但是转折非常的生硬的,那么自然就是缺点。
比如林雨虹的两次贸然选择,不管怎么看都是减分项。
第一次是第一集林雨虹突然给凶手打电话,第二次是林雨虹抛下整个刑警队私自跑去见嫌疑人。
林雨虹面对局长质问,她说了不能再有“网约车”受害者的点。
这个不能支撑林雨虹做出重大失误的逻辑基础。
因为整部剧她塑造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一直是战斗力极弱,但是办案经验相对成熟的刑警队长。
第二次去见嫌疑犯,更是如此。
同时蒋勤勤台词口音,与其它演员完全不像处在同个时空。导致网友吐槽蒋勤勤台词烂和演技烂。
除此之外,类似问题几乎没有多少。
但这是对于本剧的第一个故事而言。
后十二集第二个案件相对来讲要差很多。
它倒不是烂尾,故事剧情和角色塑造都有过铺垫。连林雨虹再次选择私下见反派,被赵伟劝住前面两次选择就算是铺垫。
思想内核的表达与第一个故事都是一脉相承。
第二个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因为“留守儿童”,“家庭问题”导致心理问题的犯人。
因为这些问题吸毒,精神饱受折磨得了抑郁症自杀过。前往贵州偷车撞死女主角和其父亲,杀人后整个人精神大变。
在当年一起混的伙伴到来,绑架他表弟打算卖掉他表弟的时候爆发。
凶手为了救表弟脱离“原生家庭”之苦,不但杀了有分歧的伙伴,而且计划了所有一切。
导演编剧强行把身世和案件结合,于是有了大量惊人的巧合,与大量不符合逻辑的情况出现。
第一个案件只是涉及感情还好,第二个案件完全融合就不好圆了。
因为第二个故事探讨的问题,有“留守儿童”问题,有“问题家庭”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的问题(可能还涉及小部分校园暴力)
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太过的深入。
观众不管从“留守儿童”家庭出发,还是从“问题家庭”出发。
最终无法都和犯人产生共情,甚至是这样做产生理解。
这个“从现实角度出发从而讽刺现实”,结果观众没有通过“戏剧揭露的现实”,从而感受到“真正现实的讽刺”。
更何况,还有和女主角案件结合一起的巨大分裂感。
第一个案件这个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关于“留守儿童”和家庭问题导致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我个人建议导演编剧看一部中国纪录片叫《归途列车》。
纪录片里女孩就是留守儿童,由外公外婆带着长大,后来到广东打工时。从刚从农村出来的青春懵懂土气女孩。因为家庭问题和父母闹翻,最后打扮无比时髦走出了镜头。
这就是大量中国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家庭子女的普遍问题。只要把角色换成男性,再经历某个契机艺术化升级一下,可以说绝大多数观众都是能感同身受的。
现在第二个故事男主角吸毒,偷车犯罪杀人。为了带着表弟离开原生家庭,做了那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
观众真的没有办法共情,甚至是无法理解的。
《迷雾追踪》在国产悬疑网剧中还是有点特别。
它不是《白夜追凶》类“神探”类作品,也不是《隐秘的角落》类“社会派”作品,与《法医秦明》“法医”类作品更是南辕北辙。
它角色设置回归《重案六组》整个刑警小队,尽量贴近现实查案方式。
它的故事剧情的案件推进方式,又像是《白夜追凶》的扩充,《沉默的真相》和《重案六组》的结合。
主角刑警小队调查的案件,十二集才调查完一个案件。
节奏张弛有度、有铺垫、有细节、有反转、有人性、有现实有讽刺——
这样别具一格的国产悬疑网剧本来非常值得支持。
但是,太可惜了。
第一个故事我个人愿意打8分以上,但是不到8.5分。
第二个故事如果维持水平甚至更好,那么就能上8.5分。
但现在第二个故事顶多7分(可能还不到),综合一下现在7分左右也很合适了。
这部剧真的太可惜了。
可惜程度在我个人这里大概和2018年的《疯人院》一样,第一季惊艳第二季大失所望。
而且放到2020年国产悬疑网剧当中,堪称是全年最厉害的一个类型,可惜这部剧最终没能达到这个质量。
最后,《迷雾追踪》既然现在是第一季。
那么希望它还能拍第二季吧,而且第二季能够拍得越来越好。
(本来想改三星还是给了四星,希望能拍第二季吧)
国产悬疑剧请加油吧!
蒋勤勤的台词也太差了
蒋勤勤当女主太失败了……完全没有女刑警的干练利落 眼神一看就是啥都不懂的门外汉😅
看到第一集的一半就想弃了。女主人设操作真的是有经验的侦查队长吗?像40岁再就业不带脑子的新手。正气凛然也不是臭脸啊,台词背的邦邦硬。
男女主的台词都好差啊。。。剧情继续观望
终于上映啦,离婚开局是不是有点刻板印象…可能是为了形象伟岸吧…不过这么飒的女警官我是一定要追的!(剧情可,氛围可,接地气,一点点的剥丝抽茧,没有出现常见的神化警官的操作。(始作俑者林子安们笑笑走了,新闻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真是讽刺。
质感还可以吧,没想到蒋勤勤的现代造型还挺飒的
第二集以后那个味儿就完全对了,听我的,要坚持看完2-3集。剧情不是走快节奏的,感觉编剧在下好大一盘棋,猜不到接下来的剧情,“迷雾”背后又有“迷雾”。蒋勤勤演技也在线,今年最后一部值得追的剧。
连肝四集停不下来。五星观望。全程悬疑拉满,剥洋葱式超快节奏无注水情节,除了有点小bug看编剧能否圆回来。全员演技在线,主角团和反派智商势均力敌。要是以后国产悬疑剧都按这种水准来就好了。ps.蒋勤勤保养得真好,霸气飒爽警花+小狼狗的组合爱了。
笑话吧。。。?用电影的镜头,找有名气的演员,给昏暗的灯光,拉看似紧凑的剧情,就一定是好片子???笑话
看了两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是因为期待值太高了吗,总觉得这剧太烂了,编剧水平真的不行。哦,看了一下,编剧和导演还是同一个人。
看了两集,并不吸引我。女主撑不起这个角色,不像个刑警,表演痕迹过重。后续没兴趣,国产没隐秘和沉默的水准就不值得浪费时间,外面好多的优质剧还没时间看呢。
抱着很大希望来的....结果不太理想 看的不是很顺畅
第一集要素疯狂输出,第二集才渐入佳境…但蒋勤勤和周游的口条真的不行。人物塑造太生硬了,一开场就给女主打上婚姻失败事业遇阻的tag倒也不必…
比爱奇艺迷雾剧场差太多了
只能说平平无奇
啧啧啧啧~刚开播首日就开始有这么愤青来打差评了?真的被酸到了😂
一口气看了四集,我是蒋勤勤的脑残粉!!!!
救命啊,吐槽啥不行啊,说人蒋勤勤口条不行,蒋勤勤台词功底被人夸了多少年你们知道吗,她被人夸嘴皮子牛的时间可能比你们出生的年纪还要长。
女主太僵硬了,剧情还不错,继续观望。这个片头有点眼熟(狗头
故事一般 槽点不少 也没有看出什么讽刺不懂我为什么坚持看完前十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