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喜欢历史,这种电影肯定能看的进去,看的历史书肯定没这电影拍的细节,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没有电没有工业,泥泞的道路,河边洗衣服,苍蝇到处飞,前几天看毛姆的中国游记,看到当时中国的惨状,文字里很多优越感,有什么可优越的,欧洲一样从战争苦难解放过来的呀。回过来说电影的共鸣之处:1小丑杂技旋转木马动物秀是节日还是集市庙会?我的童年里有这些,每年春节初九期盼庙会到来。2白天撇棒子晚上剥皮在晒干,在用手摇玉米机弄出来玉米粒,在早点是用改锥杵下来。3见过收稻草的,也在稻草堆里打过滚儿,哈哈大队里有马圈,还坐过马车,后来才有的拖拉机。4,小时候家里没暖气就是蜂窝煤了,冬天也是守着炉子烤花生烤玉米烤粉条(最早的膨化食品),也在秋冬之际去梨树地里跟着叔叔还是爸爸捡过树枝,冬天偶尔烧柴用,比如老妈蒸包子烧柴出来的味道就是鲜美,那会一次能吃五个包子,笑死。5单轮推车,这个我家也有,一直有,用处太大了,村里之前没有特定共用垃圾桶,需要推车推到村口特定垃圾堆。6,我家养过鸡,去鸡窝里捡鸡蛋在自然不过,见我老爸杀过一只鸡,也是从脑袋开始。7,我们村集体所有制,替我妈去地里那些镰刀干过活儿,哈哈当然我这从小干活就利索,比他们干的也不慢。8,不同点,我上学放学有邻居有发小,我妈说我,每天哼着歌就回来了。。抱歉,我的童年相对快乐自由美好,有电了,偶尔也点蜡,天天有免费自来水,有吃有喝,老爸有手艺有班上,老妈村里工厂,过年才有新衣服,那会过年真的开心知足,所以看到他们在共鸣的同时,无比的痛苦,15岁就变成了工具人,孩子们太懂事了,为啥我小时候都是跟姐姐弟弟打架呢。里面最动情的属:我宁愿在工厂天天加班多挣点,也要跟我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
尽管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方便,不用做饭,点快餐,农业摆脱了人工,各种行业都有机器生产,牛奶鸡蛋送货上门,飞机几个小时就到另外城市,老师讲课都不黑板写字了,直接PPT~我侄女说,老师懒得多写一个字,艾玛,我小学可是就跟老师黑板练就的一手好字呀…我想说啥来着,尽管发展快,带来了高效率,高方便,每天穿漂亮衣服,你仍旧摆脱不了,变成了资本家的螺丝钉…你仍旧不知道为了什么每天劳作到很晚,你的思想跟电影里没有什么可进步的,你让现在刚结婚的年轻人,领个孩子试试??如果你有四个妹妹,家里没有爸爸,困苦不堪,现在的你是不是非常乐意有人收走两个??
调侃自己而已,没有共鸣的也别对号入座啦…
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冷门的片子,豆瓣标记看过的只有2300多人,资源非常难找,即使找到了也没有字幕。两个个月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找到了有字幕的资源,不过仍然有瑕疵,极个别对话没有字幕,不过还好不影响观影,很早之前就想看了,不过电影将近3个小时,一直抽不出时间,恰逢考试结束,不妨趁机观赏。这部42年前的意大利电影获得了1978年的戛纳金棕榈奖,而且在所有的金棕榈电影里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首,戛纳金棕榈奖甚至是全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电影奖项,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实力。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描写了十九世纪末意大利南部农村的浮世绘,电影里每一个农村的镜头都能构成一副油画,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觉得很真实,风景很美但是很真实,其实这部电影可以联想到很多类似的电影,比如同样获得金棕榈奖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贫困,但是《木屐树》显得更加美好一些。也可以对比1997年的伊朗电影《小鞋子》同样描写贫穷,《小鞋子》里小男孩儿为了一双鞋子参加运动会拼尽全力,《木屐树》里小男孩儿的爸爸为了给儿子弄到一双鞋而丢了安身立命之所,都把贫困表现的深入骨髓,这是《木屐树》相对比较残酷的地方。也强烈建议以上三部电影一起看,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认为本片的主题还是描写了19世纪末底层劳动人民的贫穷与艰辛。通过三户人家的来回讲述。其中寡妇一家体现的也很明显,丧夫之后抚养六个孩子,差点就把最小的两个孩子送往孤儿院。家里的牛生病之后,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全部希望。所幸一番祈祷之后牛终于保住了,这是令人欣慰的。还有小男孩儿上学的不易以及父亲对接受教育的不理解,更是体现了当地经济的落后,接受教育里他们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当然导演也同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喜爱,比如寡妇的公公,虽然贫穷却对农业非常精通,精耕细作,在农业领域里也是大师一般的存在,通过种植蔬菜得以赚钱。影片也出现了大量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镜头。影片后半段新婚夫妇从教堂带回来了一个一个婴儿,仿佛给人希望,但是终究抵不过小男孩儿的父亲被赶出农场的悲凉结局,好不容易燃烧的希望的火种马上被一盆冰冷的水浇灭了。但是却不让人感到绝望,影片对悲剧的表达方式比较隐晦,没有那么明显,我认为这部电影里对于残酷和美好的表达是五五开的。
当然我认为本片最大的魅力还是镜头的调动,农村的写实刻画真的太有味道了,虽然贫穷,确实一种看似田园的生活,天地,绿树,老天,老房子,小桥流水人家,原来意大利乡村这么美。除了影片最后描写了城市和教堂,其余笔墨都花在了农村,而城市也并不安定,叛乱频发。我想既是对当时意大利社会乱象和黑暗的讽刺,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残酷的。我一直都很偏爱史诗级别的电影,比如《美国往事》《教父》《爱尔兰人》属于黑帮史诗,《地下》《灿烂人生》属于历史史诗,《指环王》属于战争史诗,而《木屐树》属于当之无愧的平民史诗。虽然描写平凡的农村生活,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布局非常宏大,每一个镜头都是对平民生活状态的精确刻画,虽然描写平淡生活确一点儿都不显得冗长,剧情很紧凑,一环接一环,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调度能力,是当之无愧的意大利史诗。
遗憾的是,因为年代的久远和宣传力度不够,这部佳片,金棕榈中的佼佼者已经逐渐被淹没在电影历史的长河中了,我们只知道金棕榈中的《霸王别姬》《低俗小说》《小偷家族》《寄生虫》《出租车司机》,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木屐树》更别说看过了。很庆幸知道有这部电影,虽然冷门,但是观影体验极佳,也非常推荐大家去看,好电影是不应该被埋没的!
涓涓细流般的叙事,每一个生活场景又都像是油画般(摄影超一流),处处是美和忧愁。爱这些坚强和善的人们;他们生活却又那么不堪一击。
生命宛如幽静长河,生生不息,四季轮回,天道恒常,满溢在如油画般的镜头中;调子虽安静朴素,光线、色调、构图都非常精致,视听语言相当丰富;蕴含宗教悲天悯人之意,一曲土地的赞歌,一首乡村的史诗;最美当数木鞋、婴儿和婚礼,“去寻找天堂中的爱人,天堂在我们彼此的爱意中诞生”。
魔都电影节第一弹,这是一部非常安静的电影,安静得可以听到影厅里此起彼伏的鼾声💤
感觉之所以能拍出农民自然劳作中朴素的神性是来自这些技巧:连贯性的去戏剧化的动作序列、排除中心角色、繁复的环境声音设计、以中远景为主的取景、排除了创作者个人的价值观判断。新婚夫妻河上行舟那场戏真正具有电影化的无上美感。无愧于意大利电影黄金年代的收官之作。牛逼到炸裂。
無比寫實與克制,現實主義代表吧,前面都是濃濃的愛,後面卻給予這個結尾,對比衝擊力度其實不小哎,喜歡這位被趕走的父親,最有愛,雖然重男輕女,電影厲害在其紀錄性和故事性相融合,一部厚厚的社會學教科書,喜歡這種溫厚的批判性。
明明是贫穷底层农民的四季伦常,可泪腺完全无法控制,教堂钟声与管风琴里的典雅画卷,感叹意大利电影,拍上层波澜开阖如豹,拍下层照样浩气盖山河,领教何为真正的普通人的史诗,那年落在《都柏林人》的雪花,也落在小马驹,落在兔舍,落在不属于他们却挚爱的土地,落在一无所有却更接近上帝的灵魂之上
那片暗黄色的玉米地,那夜晚围在一起剥玉米的人们,那打碎的玉米粒,宰杀的猪与鹅,那个村庄里发生的一切故事,我都在过往的岁月里看到过和经历过,这是一种多么独特的让人感同身受的观影体验啊。
把村民们拍得那么一点也不露马脚流畅自然大概挺难的,村里的生活我看得有滋有味的,真的没睡,总觉得意大利某些地方建筑与我朝谜之相似。20170623@周五游人如织的奇遇书店
大量俯视,大量bach。Olmi的信仰比任何一位新现实主义前辈都要强。总觉得小夫妇去米兰那一段消解了乡愁,也让片子有点失衡。王兵的《三姊妹》在这方面比较有自觉。
重温!欧米这部安静、悲悯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力量,细小的碎片化的场景分割组成了一部关于土地与生命的宏大诗篇,轻巧又沉重,影片中多次重点表现新生命的诞生(人、动物、植物)犹如时间的轮回般生生不息,导演敏锐地抓住了社会变革的时代风貌,如旁观者般带领观众回望了一个世纪的沧桑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复兴之作,比德·西卡导演的作品更添一份诗意。三小时零散情节里用灰暗的色调客观反映了意大利贫苦佃农的真实生活和悲惨遭遇,没有强烈的情绪,只有偏远地区人们单纯而古老的农业活动和些许现代文明。分明是一串忧郁的简单故事,却只有少量的音乐来渲染,而镜头总是最朴素和诚实。
观看《木屐树》时最常联想到的就是同获得金棕榈奖的1987年的《征服者佩尔》,不过后者是单个主线人物佩尔将故事串联起来,情节性也比较强;而《木屐树》更像部几个家庭困苦生活真实写照的纪录片,略显沉闷。……观影增加了记忆、见识…的同时,也唤醒很多美好(童年)回忆,这是我喜欢的一种观影享受。
三个农民的家庭的点滴日常,生活虽苦但依然有心中的信仰在支撑着,邻里之间的温情,细水长流。精简一点我会更喜欢。
生流不息。冬有雪夏有绿地有暖天有雨。物有归属人有流离,晨有雾月有星。牛棚藏欢笑马蹄失金币。孩童要上学玩闹又嬉戏;青年要结婚夜埂求爱你。路有士兵和游行堂有颂歌和静谧。贫来祈祷和努力,生是恩赐和好奇加上驱魔和革新。怅然若失,笑与哭泣。西红柿和鸡粪,童谣和火炉壁;热汤在锅里,钟声会响起
#修复版 奥尔米这部看似和之前的工作、米兰心事不太一样,三小时大都是描绘意大利几家贫农的普通生活,但最后15分钟超强有力的收尾完全展现了导演的阶级立场:地主可以几乎全片不出现,但他们就是无形的手。几棵树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文,却成为重罚的借口,还可以恐吓其他农民... 心碎、震怒
老爹非常喜欢,连看了两遍。这是一部非常扎实的电影,值得细细地品味。拍这种片子,没有非凡的自信是不行的。导演集编导摄剪于一身,可见他的决心。不过这种慢悠悠的节奏不太适合中午看,我两次看都小睡了一会,醒来时,老爹把棉袄披在我身上。
特别喜欢那个口音很重的中年人……似乎可以印证卡尔维诺的话:“我们(所谓新现实作家)都太明白重要的是旋律不是歌词;我们这些内容主义者比所有形式主义者都更执著于形式,我们这些客观的人比一切抒情诗人都要多情。”
散文电影的最高杰作,每一幕都是印象派油画质地,田野有微风过耳的清癯,土壤被翻开后的颜色,林子有鸟在据守发呆,炊烟味道,草木气息,光线昏暗的屋子刚刚能看清人脸,像回到8、90年代的故乡,孩童们不知疲倦地打闹嬉戏,大人们永远在起起伏伏劳作,一天、一月、一年过去,那些树,那些河一直没老。
3小时伪剧情片,老太太的裹脚布。导演堪称意大利版王兵,比王兵强的是电影语言更去纪录片化而已。只是用几段巴赫远不能加深冲突和宿命感。生活流意识流不代表完全没有起伏。地主孩子弹的土耳其有错音,炫技部分跳过去不弹,这地主也就是一土豪的水准。
78年的金棕榈奖,3小时长。太过生活流,类似纪录片,又跟我的生活离得太远,老实说我有点吃不消。导师说当时在电影资料馆念书,放映木屐树,教室最初还有许多人,放映途中不断有人离开,最后只剩下7人,电影结束,小男孩在荧幕上微笑,导师与另外6人也相视一笑,缓缓走出资料馆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