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电影界,动画片颇为生猛,这一可以将一家老少一网打尽的形式引得各家电影公司纷纷亮出各自高招,而在2009年年末,我才发现自己心中的最佳,就是这部《玛丽与马克思》,这部在我看来很成人的动画,那份怀旧感,那份质朴感,那份温情感,那份孤独感都迅猛的将我击中,在这个寒冬感到一丝温暖。
哪怕在无数关心我们精神世界的部门拼命扫黄的年代,一提“成人”,大家还是容易往“色”上想,而《玛丽与马克思》的“成人”在于它从氛围到精神内核都不是一部孩子能感受的影片,比如,让如今越写Email,遣词造句能力越差的孩子们如何理解手写的邮件带来的那种感觉,那种构思时的绞尽脑汁;书写时的谨小慎微;那种寄出后的忐忑不安;等待时日思夜盼。这是一部很不阳光的动画,阴郁的氛围,压抑的人生,被粘土这种在如今的动画技术下显得有些粗陋的形式表现的那么动人。玛丽孩童时稚气的声音与她苦闷的童年形成令人心痛的对比,她有着少女常有的公主梦,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但是,在一个孤独的家庭中,这些注定只是梦。是的,她有父亲,也有母亲,但是她依然孤独,她的父亲是孤独的,一个人做着机械的工作,直到退休,人生显得索然无味。她的母亲是孤独的,一个人酗酒无度,脾气古怪,直到最后死去。两个人,父亲的无趣和母亲的狰狞都从两个极端表现着生活压抑的一面,让人窒息,让人绝望,一家三口人就这样组成一个都感到孤独的“家庭”。
而马克思的孤独则似乎与生俱来,与年幼的玛丽不同,他以饱经沧桑的语调叙述着自己的生活。他的一生在一种无人知晓的氛围中度过,仿佛他一直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长大,生活就是一个反馈系统,你越感到孤独,就越是会以孤独的姿态对待生活,进而陷入更深的孤独,马克思成了一个宅男,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他将这样死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所以,当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玛丽和生活在美国的马克思,因为玛丽好奇心下的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成为笔友时,两个人的孤独终于有了出口。这是一次偶然,但是更是必然,孤独的玛丽必然的想要寻找一份依靠,孤独的马克思必然要回应这样的呼唤。影片让我很有感触的桥段就是,马克思在给玛丽回信时不断的“PS......,PPS......,PPPS......”,而手书一封信件确实有这样神奇的感受,仿佛那个远处的人就与你隔着信纸,如同隔着窗户般的接近,你的笔就是你的嘴,书写你对她的倾诉,倾诉你孤独中压抑太久的沟通渴望。所以,写完一封信就如结束一段对话,马克思要不断的写,不断的说,唯恐结束这段书写,结束这段对话,重新回到那份孤独。然而,这毕竟已经是有了期盼的孤独,玛丽和马克思跨越大洋的信件给了彼此生活的动力和好运,玛丽终于鼓起勇气走出生活的阴影,马克思的生活有了更多精彩。哪怕两人曾经闹出误会,哪怕玛丽曾经抑郁,哪怕马克思曾经迷失,但是这份可以让玛丽放弃前程的友谊,甚至爱足以消散两人的任何摩擦。这样的交织友谊和爱的感情就通过一封封手写的书信维持,显得不可思议,又显得理所当然。
说起来,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也就离现在不过三十来年,但是这个故事给我的确是一种古典的感动。我们的时代发展走的越来越快,时代的符号更迭也越来越快,那种邮递员时代书信来往,巧克力和炼乳这样小礼品的彼此赠送,那种等待和惊喜的感觉或许已经很难再见。今天,我一天就可能收到各类电子邮件数十封,还有不少垃圾邮件,邮件写的越来越“精炼”,下笔越来越随意,因为来往只是几秒钟,随时可以再发一封解释上一封的错误,更何况IM之类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更是随时可以互通。我不想过度怀旧的大叹如今的沟通方式如何糟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浪漫与温馨,QQ来往中照样可以有无数爱的故事。但是,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打动我的正是,它的古典情怀下更表现出一种到今天我们仍有的渴望,我们都曾有过孤独的时刻,也不时感到生活的郁闷,乃至绝望,在终日内心的自言自语中,也多么渴望一天,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能与我们沟通。他不必近在咫尺,可能远在天边,依然带来远方的温暖;他不必富足,炼乳和巧克力,依然表达彼此的关怀;他不必美丽,可能臃肿呆滞,依然带有爱的情意。
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来到马克思家中时,本片最令人五味杂陈的时刻到了,他静静的长眠,留下玛丽哀伤的坐在一旁抬头却望见马克思收藏的两人往来的书信,玛丽笑了,我也笑了,这算是悲伤的结尾吗?或许是吧,他们最终没有相视而笑,共叙友情;或许不是,马克思没有死在世界的角落,而是带着玛丽带给他的友谊的温暖,度过了那么多年,最终安然的躺在沙发上去世。想想在十几年前的一天,玛丽偶书的一封信到达马克思眼前,他和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一份爱就此伴随两人一生,看着最后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面带笑容,仰面而笑,再想想,玛丽来到马克思寓所的一刻真的算是晚了吗?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fcb6a27a560b608908f9df0.html“灵魂伴侣”(soulmate)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词。它比友谊更深入,比爱情更严肃,比亲情更纯粹。它可能是柏拉图式的高端精神恋爱,也可以是人生路上默默无言的相伴相扶,甚至还可能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之间的鸿雁传书,比如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
电影的画面特质和它所描述的灵魂伴侣性质完全一样:平实,朴素、低调。主人公玛丽·黛西·丁格尔(Bethany Whitmore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8岁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爸爸是个鸟类标本爱好者,没人理她。玛丽自卑,害羞,一个朋友都没有。而在地球的另一边,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Philip Seymour Hoffman配音)是个身住纽约的孤身中年男人,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也没有朋友。这两个地球两端的孤独人,从1976年玛丽寄出第一封稚气十足的书信以来,断断续续维持了十八年的笔友关系。这期间,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
电影中的粘土人物造型都不漂亮,布景也简单到近乎简陋,但画面色调却风格十足:澳大利亚是偏暖色系的淡褐,纽约则是经典的黑白灰,唯一醒目的只有玛丽送给马克思的红毛球跟人的红舌头。配乐也是亮点——马克思第一次给玛丽回信时伴随打字机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玛丽在半清醒状态下被悲伤的黑幕包围,希区柯克老电影《擒凶记》中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随之忧伤环绕,还有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动人至深。
但最感人的,还是马克思的回信,总是他的回信。
这个对人类表情完全缺乏辨识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兴、什么意味着愤怒的肥胖中年犹太大叔,却有着孩子般的一颗赤子之心。他对玛丽的所有奇怪问题都竭尽所能真诚作答,虽然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合时宜。我特别喜欢他在信中谈论他无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无意义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饭食谱(全是拗口的希伯来语犹太名字),邻居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合尿液的味道,还有他不信上帝也还坚持戴着的那顶保暖犹太小帽。而那些对常人来说改变命运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奖、死亡,都被他一笔带过,羽毛般似乎毫无份量。看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怪人!
当然,玛丽也有玛丽的一套怪癖与问题。但正如马克思信中所述,他与玛丽的友谊正是基于一种“不完美”的残缺之上,这使他终于能超越“伤害、混惑、背叛、不适、苦恼和气喘”,给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挚的心灵拥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能适应;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样的包容与原谅,我想,就是“爱”的核心了吧。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美丽的容貌、健硕的体魄、雄厚的经济力、智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但包容缺点,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那是马克思的全套“诺布利特偶”。
所以,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泪光涟涟。那并非爱情,不是亲情,却远远超越友情。它很难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逻辑无法重复,那是两颗心抛弃一切年龄、样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相对一秒钟霎那燃烧的最夺目光芒。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Open》杂志2010年2月刊稿
電影結束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的法國美眉哭了,而我這個看電影哭點很低的人連鼻子都沒有酸一下。不難過,平靜死去的Max表情安詳,他胸前掛著那本用來辨識人的表情的小冊子,是為了準備見他人生中唯一的朋友。他等的人來了,為他流下了眼淚,這一切不是很好嗎?如果Max見到了Mary,也許他又會焦慮又要緊張,也許他的生活軌跡從此就會變得不一樣,對Max來說最好的結局就是這樣了,帶著因期待而喜悅的心情平和的離開這個世界。他雖然只有一個朋友,但很多人雖然身邊熱鬧,卻未必能在臨終前等到這樣一個用十幾年時間積蓄只為了飛越重洋來看你一眼,為了你一次生氣而甘愿放棄錦繡前程的人。
造物主對Max很好。對Mary也很好。她嫁給了從小喜歡的人,雖然那個人最後到新西蘭跟伊筆友去爬斷背山了,但有多少人有機會能嫁給自己所愛的人,又有多少在因為自己酗酒而導致婚姻破裂之後還能聽到前夫說“我愛你”——沒有用過去式,儘管下一句接的是“但我更愛他”,而且她還有一個十幾年來都想去的人,最後也見到了。
Love yourself first,我們每個人都有病,但即使是病入膏肓,在世界某個角落,一定還是會有另外一個人欣賞你的古怪,和你一樣喜歡巧克力,分享你的喜悅,分擔你的痛苦,將你的眼淚抹在臉頰上腦中卻在微笑,只要打開一扇門,沒有的話,就多開一扇——再開一扇。
Mary讓我想起我們小時候,那一群鑰匙兒,而 Max毫無疑問將會是老年版的宅男宅女們,當然他有asperger,宅,是天生的;我們沒有asperger也沒有孤獨症,宅,是強生的。Max和 Marry的年代,asperger還沒有受到廣泛的重視和研究,在我們這個年代,宅民從非主流眼看快要變成主流。
這部片子不知道为什么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部非主流動畫,因為是很明顯的粘土風格,所以应该是捷克出品,片名似乎就叫做《捷克惊魂夜》,非常推荐。当然这部澳大利亚出品的在视觉上比较体谅观众,至少鼻子还是鼻子,眼睛还是眼睛。
至于D问到说Mary和Max之间的感情,我觉得那根本没什么疑问,不就是爱吗?不然还能是什么呢?——爱有很多种,就像Mary和Max也是很多种人当中比较特别的那一种,他们的爱也是很多种爱里面比较稀奇的那一种,所谓“相爱”并不是恒等于“接吻上床结婚然后生很多很多baby,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如果这样去局限这个词,人类的爱未免太少太单调了。反正在我的公式里爱之恒等式不是这样写的。爱没爱到,心里知道,如果看电影的人觉得那是爱,那就是爱。Mary是Max帽上的小红花,Max是Mary点不掉的朱砂痣。就酱
《玛丽和马克思》这部动画色调和画风开始时让人不太适应,有些压抑和怪异,但随着情节推进,这种风格反而与故事人物相彰,玛丽和马克思的形象让人感觉既遥远又亲切,他们的感情深邃的令人羡慕。这部动画怎么能归类在喜剧?因整部剧的画风都让人感觉好悲凉,荒诞怪异搭配上温暖治愈的剧情,令人感动。
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丰富的色彩,没有精细的人物,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有平淡无奇的对话和旁白,这是一部需要慢慢体会的品味的作品。马克思生活里的唯一色彩就是玛丽送给他的一朵小绒球,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马克思还戴着它,看着玛丽写给他的所有的信,吃完最后一罐玛丽最喜欢的炼乳,微笑的离去。
我觉得马克思对玛丽的爱已经超越友谊了,但又不是爱情或者其他,而是一种爱她如生命的爱。他给了玛丽亲情和友情,玛丽给他的亦是如此,纯真感人……
爱,或许就是互相给予吧。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荐给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吗?
重温。马克思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原谅了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Love yourself first
孤独是孤独的,又怎么会有共鸣呢?
个人认为影片比《飞屋环游记》要出色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不完美的,这不是一部迪斯尼电影,所以不会有Happily ever after。一部动画深刻到这步田地,我挺佩服的,挺喜欢的,其实自己也会有那么一时三刻很像Mary也像Max,自卑焦虑又孤独又低落,倒霉的事儿有时也发生,所以有点懂有点感动.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上帝赐给我们亲人,感谢上帝让我们选择友人。孤单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两个被生活和苦难折磨的人,终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时隔N年,玛丽打开马克思房门的刹那,似乎一切已经确信。他们从自己的岔路上错过了,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友情,却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错过。永远地错过。
只有宇宙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玛丽也在想念马克思。她没忘记他闻起来有甘草和旧书的气味,曾点亮过她雨后泥潭般的眼睛。却不再想攒钱去看他了。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伤心电影,好电影。结尾告诉我们,网友见面要早。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太感人了,这才是真实而又不完美的人生。我想我也是马克思,但是一直没有运气遇到像玛丽般的朋友。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配爱自己。要知道,完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拍电影是不是和做爱一样 只有技术做不出感情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两个孤独而绝望的人互相安慰,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疗的效果。《乡村牧师日记》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能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也许人很多时候是用幻想治愈了自己,而别人则是幻想的催化剂。不必因此而绝望,可以这样说:人心中本来就有光明,幻想是光明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网友(笔友)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一般让人哭得那么惨的片子大半都是自传体。看到一豆友的短评“我们为什么需要3D?”说得真好,我们已经有这么优秀的2D动画了。这是09年最让我感动的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