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我,但你喜欢我么?」
「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走你走过的路,看你看过的风景,最后,以你的想法思考问题。也许,一切就不一样了。人生如果是一面涂鸦墙,在我们想重新开始的时候只要重新刷成白色该多好?可以割舍前尘旧怨,可以立地成佛。
这个剧情片剖析了一个高三正在努力升入大学的妹纸和母亲的关系,也是勾起了我们成长路上那些回忆。开篇,Lady Bird因为和母亲的争执气到居然跳下快速行驶的车而弄伤手臂;18岁那天,她去买了成人杂志和香烟,骄傲的宣告自己长大了;因为上学的事情,愤怒的姑娘拿出一张纸让母亲写下长大到现在父母花在她身上的钱,说以后悉数还清,母亲讪笑到,我担心你以后都没这个能力!
「你爱我,但你喜欢我么?」这似乎是个悖论,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在去年大热的日剧《四重奏》里,松隆子和宫藤官九郎这对夫妻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此,我们可以和亲人一样彼此深爱对方,但我发现其实我并不喜欢你,无法认同你的饮食习惯,无法认同你的思维方式,无法认同你所喜爱的事物…所以他们之间只有爱,没有真的喜欢彼此的基础,所以驾空的爱无法根深蒂固,也容易生厌腐朽。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爱不会掺杂太多权衡利弊后的杂质,单纯的多,所以,父母是很爱我们的,但,他们喜欢我们么?
我们的爱好你的思维你的古怪脾气,也许他们统统都不喜欢。但是,他们还是爱我们的。他们的爱化作最实实在在的温暖:让我们吃饱穿暖,尽量无忧无虑的成长。但往往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和爱,我们都无法心生感激去用心回馈,而总把问题矛盾集中在「我」的诉求不被重视,不被满足,和他们没法沟通,父母肯定是不爱我的…
「过往。」
我的青春期直到大学毕业也经常和麻麻有各种争执和冲突,暑假寒假只顾着奔着去到处玩,回到家也只懂得讨零花钱,然后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去和父母交流,甚至觉得文化水平低的他们不懂我,我没必要去和他们沟通。爸妈都是工薪阶层,本来就省吃俭用供我上学,可大二的第一个学期,我就拿着一个月的生活费去帮高中的朋友付她堕胎手术的医药费,自己可怜兮兮的每天吃泡面度日,以为很仗义,其实真是头脑简单,人家未必感激你,拿到钱后对方和她男朋友去吃大餐补充营养了,而我弱弱的赶回学校。以后也不了了之了,大学毕业后又做了三年“好朋友”,我还热心肠的去给人家辅导公职考试,考个第一以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结果两年半以后这个妹纸彻底在我生活中消失了。道不同,我也没什么利用价值了吧。然而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我那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化水平的麻麻就经常提醒我,不要对谁都那么善良,你会吃亏的。
然而,我总是没记性。上班以后的我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一群做传媒的狐朋狗友,不是电台就是电视台的,这群人下班后不是去K歌就是去舞池,有过一段时间我也经常和他们混在一起,甚至因为晚上要出去玩,麻麻拦着不让我出门,和麻麻恶语相向,现在想一想,那时候多伤她的心啊,她只是担心我晚上出去不安全。而事实上,在遇到一点小事儿但没出大事儿的那次,我终于学乖了。被一个喝醉的哥们拖进卫生间把门反锁,所幸是他喝的很醉,基本上废了,可是那之后,我晚上不到10点半就关机,一段时间后,这群狐朋狗友再也没call过我。
那些横冲直撞的岁月里,我们都是愣头青。总是嫌父母唠叨,又从未去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只有撞到南墙了,才能真的成长,而之后,才能真正与父母和解吧。
「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有虚荣心未必是件坏事,也许它也是促进我们不断进步的欲望之源。经常用鸡汤文的鼓励自己,要做最好的自己。可是什么样儿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你们知道么?不能幸免的,我们经常沦为别人眼中的我们,为了做成人家期待的样子,拼尽全力,实际上,这非常的不容易。活在当下,能用心的过每一天,也许你就已经棒棒哒了。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收获更多的「喜欢」。
在离家前,Lady Bird涂白了那面墙,又可以重新出发了,在闯荡中探索属于自己的青春,最后她终于接受了自己的真实名字,那个哭花眼的她最后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是的,独自在外的 Bird飞累了,始终也要飞回家看看的。
在还没有看这部电影之前,它的口碑就如雷贯耳。
截止1月3日,《伯德小姐》烂番茄新鲜度99%,213个影评人给出了“鲜”,只有1个人给了“烂”。
著名影评网站MTC也给出了94的高分,2017年度第4。
女主演西尔莎·罗南曾在《赎罪》《可爱的骨头》《布达佩斯大饭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这次也将是奥斯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
《伯德小姐》是一部剧情片,也是一部青春片,讲述女主角克里斯汀从高中生步入大学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作为女性电影,导演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拒绝一切套路,打动观众全靠两个字:真实。
许多年前,我们会给自己取一些非主流的昵称,什么“我心飞翔”“水晶之恋”“往事随风”“一抹阳光”“缘分天空”之类的。
克里斯汀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她自称伯德小姐(Lady Bird),这不就是当年随处可见的网名“我心飞翔”吗?
长大以后,她重拾“克里斯汀”的名字,但“伯德小姐”已经成为她人生中无法磨灭的痕迹。
渴望飞翔的人永远不甘于爬行。
伯德就像她给自己取的名字那样,仰望星空,对美好未来充满向往。
她不愿像普通人那样就读加州的公立大学,她想横跨整个美国去东海岸读私立大学。
她的想法自然遭到了妈妈的反对,理由之一是学费很贵。
好在还有爸爸是支持她的,他们表面上不动声色,但背地里爸爸一直在帮她申请奖学金。
父母当然是爱孩子的,但是妈妈通常是严厉的爱,苛刻的爱;爸爸是慈祥的爱,宽容的爱。
鼓励让人充满希望,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批评让人再三反省,时刻做好最坏的打算。
只有鼓励就成了溺爱,只有批评就成了虐待,鼓励和批评的结合才能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康阳光的心。
伯德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矛盾的,时而亲密如手足,时而争吵如敌人。
买杂志要说你,不好好走路要说你,不好好叠衣服也要说你。
上一秒还在谈论大学,下一秒就发飙。
上一秒一起听磁带,下一秒就吵得不可开交,气得伯德直接跳车。
尤其是妈妈说的“你知道养大你要花多少钱吗”,像是触到了伯德的逆鳞,突破了她的底线,拿出纸笔就说:“养大我到底要花多少钱,我会长大然后赚很多钱,把我欠你的用一张支票还干净,这样我就再也不用跟你说话!”
这样的剧情太真实了,很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我们何尝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呢?
从妈妈的角度考虑,她从来就不是非要与你为敌,也并非反对你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当然是为了你好,只是想让你像普通人那样步履平稳地前进,少走些弯路,少吃点亏。
从女儿的角度考虑,小时候要听父母的话,好好上学;毕业了要听父母的话,好好工作;工作了要听父母的话,早点结婚……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面对未来,我希望能自己做出选择。即便它是错的,我也能收获血与泪的教训。毕竟长辈说得再多也没用,有些道理我们必须亲身经历一番才会明白。
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妈妈和女儿都没有错,她们都有自己的考虑。
也正是因为没有对错,亲子之间的争吵才会发生在每个家庭,几乎每对亲子都说过类似的话。重点不在对错,在于这一幕的似曾相似,直戳内心。
伯德的这段吵架戏像重锤般敲打在每个观众的心上,仿佛电影诉说的是自己的故事。
她们在试衣服时的对话同样是让人感慨万千。
伯德:为什么你不能说我看起来不错?
妈妈:我以为你不在乎我怎么想的。
伯德:我还是想要你夸我。
妈妈:抱歉,我说的是实话。你想让我撒谎?
伯德:不,我只是希望你喜欢我。
妈妈:我当然爱你。我希望你可以努力成为那个最好的你。
伯德: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这番对话让无数观众共鸣:这演的不就是我吗?
我对你说“我好胖”的时候,想听的不是“以后少吃点”,而是“你明明那么瘦”;
我对你说“我好难看”的时候,想听的不是“重要的是心灵美”,而是“你明明那么好看”。
我对你说“我在公司/学校表现得好差”的时候,想听的不是“下次努力吧”,而是“你是最棒的”。
胖不胖、好不好看、表现怎么样,我自己心里没数吗?我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根本不需要你说实话,我说出来只是想让你夸我而已。
除此之外,伯德的感情经历也非常贴近生活。
伯德和丹尼的爱情浪漫又暧昧,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那种小心翼翼的举止充满情趣。
他们仿佛是捧着一颗鸡蛋一般,对其中孕育的希望心驰神往,同时又谨小慎微,担心自己打碎了这脆弱的精灵。
他们一起跳舞,他们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瞬间让人回想起初恋的感觉。
尤其是伯德在尝试初吻后蹦蹦跳跳传达的愉快心情,简直甜到掉牙,让人少女心爆棚。
那一刻,她不是像一个少女,她就是一个少女。
伯德和《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里的少女很像,对有趣的事物十分热衷,随心所欲地往想去的方向,心情如棉花糖一般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很快,她就认识了第二个男孩凯尔,并且奉献了初夜。
事实证明,丹尼是个天真单纯的好男孩,凯尔则是为了骗她初夜撒谎说自己是处男、事后还不承认说过这句话的渣男。
由于丹尼是同性恋,伯德只能无奈选择放弃;而凯尔道貌岸然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一颗虚伪的心。
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因为Ta是同性恋、Ta要出国了、Ta的家长不同意……有多多少少困难阻挡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错过好男孩/好女孩,才有了后面被渣男/渣女欺骗的经历?
不遇到几个渣男/渣女,是不完整的人生。
同样的,不错过几个好男孩/好女孩,也是不完整的人生。
伯德被欺骗了身体,但幸运的是她的人生完整了。在跌得起跟头的时候摔倒,以后才不会站不稳。
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发生之前,伯德感到无比好奇,真正发生之后,又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隔衣擦火”。
无独有偶,伯德好不容易去了纽约读大学,又开始怀念家乡和亲人。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小时候想快快长大,等真正长大了,才发现小时候是最快乐的。
高考的时候想考得越远越好,当你真正来到外地,还是觉得哪里都不如家里好。
不管你去了北上广,还是去了东京伦敦曼哈顿,你跑得越远就越想回来。
与家乡的距离仿佛是块大石头,它把你的安全感、你引以为豪的坚强压得粉碎,压得你喘不过气,让你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她如愿以偿去了纽约,但并没有就此过上想要的生活。
她曾经不让别人叫自己“克里斯汀”,如今又想重新叫回“克里斯汀”;她曾经想永远不和妈妈说话,如今又想和妈妈留言。
成长就是一个怪圈,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又想极力挽回。
就像妈妈在机场口口声声说不送女儿,结果她开着车离开,又开着车回来。
她绕了一大圈,没变的是机场还是那个机场,门还是那个门;变了的是女儿已经身在千里之外,以及自己止不住的泪水。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伯德小姐》能有99%的烂番茄新鲜度,靠的就是它无可比拟的、教科书级别的真实。
感觉导演是偷看了我的日记,然后改编成的电影。
不久前,我被《寻梦环游记》感动得无以言表,很快又找到了另一部让我感同身受的电影。
我想把当时观看《寻梦环游记》的感想再说一遍:
《伯德小姐》给我的感触很深,让我感觉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主角。
观看《伯德小姐》的时候,想必很多人都会从伯德小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不一定有伯德相同的经历,但一定有相似的青春。
伯德想要去纽约上大学,如果把它换成想唱歌、想画画、想打球……这就成了我们的故事。
对我而言,曾经我想要学电影。
像伯德一样,我想学电影的想法遭到母亲反对,她说男生就该学理工科。
我尝试过“听话”,最后发现“听话”是行不通的。
但当我真正听了母亲的话,走进大学、就读电气工程专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电气工程一点兴趣都没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我得出结论:既然我决定了毕业也不会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的工作,那么我读完四年电气工程就是浪费四年时间。而且我学工科也不能转到艺术类专业,除非复读一年再重新参加高考,但我好不容易从高三解脱,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回去了。
2013年12月,上大学的第4个月,我把我的想法告诉父母,他们一致同意我退学了。
尽管经过了父母的同意,但我退学的决定仍然使我未来几年都是在指责和质疑中度过的。在人们心中,我是一个败家仔。
之后的几年我频繁更换工作,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旅行、摄影、创业……但却发现自己离电影的梦想越来越远。
后来,我想通了,爱好电影不一定就要去拍电影。
2016年11月开始,我坚持在豆瓣写影评,每周都是在周四晚上去电影院看零点场的首映,回家写一个通宵影评,然后在早上发表。
写影评没有收入,网友的打赏也没几块钱,但我相信自己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出路。也许我没有实力,但我勤奋,我相信勤能补拙。
在家写作的经历并不顺畅,亲戚没少说过闲话,他们认为我一天到晚呆在家里不去上班。
朋友同事也没少冷嘲热讽,说我当年退学是丢西瓜捡芝麻,是不孝顺,是要气死父母。
甚至,母亲也说我以前不专心学习,就知道看电影,如今一事无成。她打心底就觉得看电影、写影评是没有前途的,是不务正业的做法。
她经常翻我的旧账,说我上高中的时候不好好上学,就把心思用来看电影了,结果高考惨遭滑铁卢,考上大学还退学了,现在又不好好工作……
2017年春节的时候,她还催我去找工作,她的意思是不管是做什么都比呆在家里强。
李安闲赋在家六年,靠妻子养活,最终一鸣惊人。但我毕竟不是李安,我只是一个无业游民。
有那么一阵子,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废人。
和《伯德小姐》相比,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残酷。
迫于生计,我在写影评之余还要去兼职。由于最高学历只有高中,我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只能去送外卖。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日积月累,坚持写作,终于有了收获。
2017年5月,在家坚持了7个月无收入的写作之后,一个主编在豆瓣上发现了我,然后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当初差点让我哭出来的经历,我终于能够当成笑话讲出来了。
在得知有公司录用我的时候,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也不催我找工作了,也不嫌弃我呆在家里,就让我安心看电影、写影评。她突然发现,原来看电影真的可以带来收入,还可以成为一番事业。
而我曾经犯的“错误”,每次吵架她都要提起的“黑历史”——当初我不好好学习,整天看电影的习惯,现在反倒成了我的优点,为我成为影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竟我如果没有大量的阅片量,就不可能成为影评人。
我开始体谅母亲的苦衷:她并不是非要与我为敌,也并不是冥顽不灵。想要获得她的支持,我首先需要付出时间和汗水证明自己不是三分热度,让她看到我坚持到底、绝不言弃的决心!
我至今也没有实现去艺校学习电影的愿望,但我以其它形式从事了电影行业。
如今,我终于可以做喜欢的事,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电影和写影评。
眼看我能够通过看电影赚钱了,家人也逐渐开始理解我、支持我。我不仅可以通过爱好养活自己,每个月还可以寄钱给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我感谢曾经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自己,我锲而不舍、忍辱负重也终于让自己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正如马可所说:
我们所有的文凭、证书、奖项,都不及选择怎样去活更能说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原谅我在影评中说这么多与《伯德小姐》无关的内容,毕竟这部电影太让我感同身受了。看着电影,我就想到了自己。
我现在过得很好,对于退学的选择我不后悔。但我多多少少感到遗憾,遗憾没能像同龄人那样体验4年大学时光,总感觉人生缺点什么,不够完整。但倘若真正读完4年大学,说不定又会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仍然是躲不掉的“围城定律”。
伯德无疑是幸运的,她终于如愿以偿去了纽约。尽管思想家乡、思念亲人,至少得到了曾经想要的东西。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和励志片有所不同,《伯德小姐》重点不在于梦想,在于生活、成长、经历、青春,显得更贴近现实、更接地气。因为你不一定有过追梦,但一定有过青春。
叛逆、倔强、马不停蹄追求想要的生活,是伯德小姐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或许也是你们的故事。
关于青春,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往事。
巴塞君尤其记得,在那个盛夏,刚刚年满18岁且没有对象的我,为了留下一个仪式般的纪念,鼓起勇气,走进便利店,买了一盒避孕套。
回家后,被老妈发现,然后苦口婆心地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青春健康教育。
然而到现在,我依旧母胎单身。
我自认为还不算惨的,毕竟只是没有性生活而已。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我有好几个同学的名字叫什么杨伟、陈博、鲁初雪的,一想到他们,就觉得自己很幸运了,而他们则要为改名事业而奋斗终身。
今天,我们要认识这样一位女孩,她也想要改自己的名字。
她叫——
《大鸟萌妹》
好了好了,她叫——
《伯德小姐》
Lady bird
相信稍微关注电影资讯的观众,都应该听过《伯德小姐》的大名。
烂番茄196连鲜,史无前例,打破了《玩具总动员2》保持了长达18年之久的记录。
唯一一颗烂番茄还有点黑粉的意思,目前213鲜1烂
《伯德小姐》是好莱坞著名女演员格蕾塔·葛韦格的导演处女作,也因此获得了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她曾出演过《弗朗西斯·哈》、《第一夫人》等电影。
女主角,好莱坞超新星,西尔莎·罗南。
94年出生,14岁就凭借《赎罪》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22岁又靠在《布鲁克林》中的出色发挥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天才少女,基本已锁定今年金球奖音喜类影后。
女配角,强势老妈,劳里·梅特卡夫。
百老汇演员,曾客串过《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的老妈,凭借伯德小姐中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妈角色,横扫了今年颁奖季20多个最佳女配角奖项,剑指奥斯卡。
两位男配角,名号响当当。
小甜茶就不用说了,靠一部《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撩翻全球,成为基圈扛把子。
卢卡斯·赫奇斯,去年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战成名,拿下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也是超级小鲜肉一枚。
如此强劲的卡司,共同打造了一台盛大的青春期躁动。
从这躁动中,每个人都能踩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说回改名这件事,“伯德小姐”原来是改好之后的名字了,她的原名,克里斯汀。
Lady bird,连在一起有“瓢虫”的意思,寓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分开来念,鸟小姐又象征着她“远走高飞”的愿景。
这狗爬的字,是高中生无疑了
她讨厌窝在萨克拉门托这个没文化的地方,一心想要考到东海岸的大学,无奈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这是影片的核心矛盾。
母亲总说,去本地公立大学不就好了么,离家近又方便,学费也便宜,以你的分数能考上就感恩戴德了。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你爸妈是不是也说过这种话。
可鸟小姐自命不凡,这也让性格强硬的她与母亲常常发生冲突。
煎鸡蛋比谁做的好,衣服没收拾好到处扔,杂志不利于学习不能买,总之母女俩不打打嘴仗是不会罢休的。
大矛盾夹杂着小矛盾袭来,于是青春期的鸟小姐和我们那时一样,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改名,名字是父母给起的,颠覆它就是反抗。
跳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让你疼在心里。
放狠话,你不是老跟我提钱么,报个价吧,以后还给你。
父母们总觉得我们只关心自己,不为她们着想,很自私;而孩子想的是你们都不在乎我真正想干什么,我为你们着想有什么意思。
所以鸟小姐会去羡慕别人,会虚荣。
她不愿意让家里破旧的二手车开进学校被同学看见,让父亲把她放在离学校两个街口的位置下车,美其名曰“我想走走”。
她骗同学说自己住在豪宅里,其实自己家房子紧挨着火车轨道。
为了与更富有、更受欢迎的同学交好,她冷落了一直陪伴自己的好闺蜜。
这种因阶级矛盾产生的微小挫败感,在青春期其实特别容易慢慢累积,形成自卑的人格。
18岁成人那天,她以为靠点根烟,买本成人杂志就可以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大人”了。
这种自以为是,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YY中。
内容相当丰富了
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不言语。
鸟小姐需要一个出口。
爱情看上去是青春的一个出口,但鸟小姐的爱情更像是一个迷宫。
第一任男友,相识于话剧社,恩恩爱爱之后发现,他并不喜欢触摸自己的身体。
恩,对方是个gay。
第二任男友,相识于咖啡厅,对方很儒雅、博学、有趣,而且还是个处!鸟小姐决意献身。
第一次上床,破处了,但甜茶却秒she了,很尴尬。
更尴尬的是,他说他其实不是第一次,之前已经跟差不多6个人发生过关系。
这...骗炮?
鸟小姐事后吐槽:老娘第一次,居然是上位,谁第一次的时候会在上面?!
被伤透的心,还能有谁来安慰?
老妈呗。
母亲斗嘴归斗嘴,女儿需要她的时候还是会及时出现在身旁,说上那么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种看似正常的母女关系,却让鸟小姐感到困惑。
母亲处处看她不顺眼,事事都想纠正她,这该是爱的表现吗?
于是她向母亲发问:“你爱我,但你喜欢我吗?”
这也是我们与父母相处之中最大的难题,互相爱对方当然是本能,但我们真的互相喜欢吗?
当然,如果我们对父母问出“你喜欢我吗?”,可能得到的只能是一头问号和一个巴掌。
这种剧烈的摩擦和碰撞,都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试炼,没有捷径可寻,更悲观的是,可能没有出口。
我们要么活成了父母的样子,要么活成了他们期待中截然相反的样子,这种“喜欢”与“不喜欢”永远不能让双方同时被满足。
机场送别后,情绪复杂的母亲
如果你抱着“超高口碑”的期望来看这部片,可能会失望,《伯德小姐》不是那种大起大落的剧情片,它的美好之处在于静水深流,把最纯正的生命体验原原本本还给你。
你可能会想起打完你还帮你涂药酒的老妈,可能会想起上大学前父母机场送别的身影,亦或是想起哪个曾爱过的人渣,或被你伤害过的朋友。
你可能也会发觉,向往大城市的鸟小姐不过是庞大鸟群的一个缩影,那些鸟先生、鸟阿姨、鸟舅舅、鸟婶婶,就是活在打拼路上的每一个我们。
当初不顾一切地逃离,大家对自己都有合理的解释。
你是不是也曾这么大包小包地出现在地铁口
曾经桀骜不训的我们以为会一直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步履不停。
但终有一天,我们接受了不可能在大城市安居的事实,接受了父母不可能给自己太多支持,接受了平庸的自己。
开始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机.....
谁不是还没到死的时候,就选择了落地呢。
很青春,很细腻,很真实,很感动,特别是母女关系的描写。非常自由的一部电影。尤其是,罗南妹子又美回来了。
一部电影集结了这么多我喜欢的新生代演员也不容易啊,罗南妹子几乎全程素颜!以颠簸的母女关系为轴心,转动整个青春期生活。很轻、很温柔、很女性,让人联想到Juno和Frances Ha。等等...这片的导演是...厉害!!
如果Lady Bird出生在中国,可能就不叫Lady bird了,叫“我心飞翔”。
西尔莎·罗南1994年4月出生,我1996年2月出生——刚好完美的姐弟恋年龄差是否已经揭示了我们终将步入婚姻殿堂??
个人心中近年来最好的同类型电影,罗南贡献了生涯最佳演技。剧本十分聪明,没有过度展开不该展开的故事,想要涉及的点都描写的恰到好处。在本来以为要结尾的地方,又多了一个十多分钟的故事,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多余,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画龙点睛,个人看来还算喜欢。#TIFF#
可爱。简单明快,恰到好处。没把中二病真的拍成中二病,比较难得。涉及一点社会问题,处理方法潦草乐观,也很真实。“你从哪来?”“椒江。”“什么?”“杭州。”“哦,杭州是个好地方。”
5.0/5.0 看完对着男朋友哭了一会儿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东张西望,一无所长。可以说是《弗兰西斯哈》的前传了,你以为好逸恶劳的文艺青年从哪里来的,十八线小镇的爱与封闭,青春期的探索和失败,涅槃一样走过一遭成长,终于坦然接受自己的名字。在所有人面前丢脸,然后独自在暗处发光。还有别的办法吗,“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了呢?”
全片里最有温度,行事最正常、最睿智、总是以善意出发的那个人,是与抑郁症抗争了十几年的父亲。讽刺吧?母亲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但做起母亲来,却糟糕又笨拙,有张特别mean的嘴。至于女儿,这位伯德小姐,完美注释了本身并无多少敏感才华,却爱怼天怼地,跟整个世界闹别扭的中二期“傻白mean”。
轻快幽默,平淡真诚。罗南演了那么多“大”角色,回来演青春期少女能发挥的地方更多了,演得太棒了,搞笑却一点也不浮夸。非常有氛围的一部电影,再一次让我觉得我的青春简直普通的就像屎。
罗南妹子太棒。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和女儿在试衣间的对话“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你”,“如果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去tahoe的路上路过sacramento,确实是平淡无奇的城市,比起三番,更别说纽约了。我跟她一样,不,有点心思的姑娘都和她一样,想去自由的地方,过自己定义的生活,但很快会发现,美好东西的背面总是有着碎屑与忧愁,世上没有完美的地方,而自己更是不完美。你爱上这张床,你走出这个地铁站,你还是你。
所有小镇女孩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一样的。
内心波澜不惊,没有一丝触动。
目前是烂番茄评分最高的电影,但没看出比其他青春片高出的那一大截在哪…间接证明烂番茄已烂
气质上很像《弗兰西丝·哈》,本质上还是都市文艺小清新,只是将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人物放到了保守的小镇,女主角的叛逆青春很容易引人共鸣,这类片子里的角色往往都是胜在人物个性的真实。它讲的不是事件,更多的是人物在某个年龄段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对于亲情、爱情、友谊、性和故乡的认知。
人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有在纽约逼仄的楼宇间才想起Sacramento的阳光,只有听见陌生教堂的唱诗班歌声才怀念教会学校生活,只有离开了家才知道爱着爸妈。矫情不一定是无病呻吟,有时只是无能为力。
最喜欢的一幕是Christine离开萨克拉门托前把自己房间的墙壁涂白,好像这是一场告别童年和少女时期的仪式,真的长大了,要离开家了,抹掉了18岁前的所有荒唐事和回忆;然而,等到我们长大一点,才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比青春更弥足珍贵。
实在是很喜欢,太喜欢罗南妹子了。Sacramento选的很妙,顺便表达下宗教观念和政治立场。总的来说,故事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传统青春片套路。人物都很讨喜,整个片子都很轻松幽默,但完全没点虚情假意。结尾煽情还是摸一把眼泪说了句娃儿你长大了…
即将来临的奥斯卡评奖季的热门影片。很平常的青春成长故事,但却做得哪哪都是对的!准确,恰当,舒服。不给满分仅是因为题材、内容对我这个老年观众来说,引不起多大共鸣及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