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种族、宗教及政治矛盾引发的暴力问题都是十分敏感的,作为影视作品将其表现出来更是要非常的谨慎,因为有些宿怨是很难分辨的,没有一个是非标准可以衡量,因此这类作品越是真实就越难免遭受非议。《翻译风波》在这方面做的比较聪明,以一个在非洲某个存在政治斗争国家长大的美国人为主角,从她的角度去分析和参与这个事情,这样既可以回避尖锐且是非难辨的斗争本质,有可以宣传美国文化中经常宣扬的以德报怨的善意。暂且不管这种善意是否别有用心,仅就事论事来看,我认为用以德报怨的态度来处理一些种族问题和政治问题未免有些太理想话。先来介绍一下电影内容。
一名在非洲出生的联合国口译员希尔薇亚·布伦(妮可·基德曼饰),有一天在无意间听到有人用只有包括希薇亚在内的少数人听得懂的非洲土语,讨论一项暗杀阴谋,暗杀对象是即将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的一位非洲国家元首。当她听到这项惊人秘密之后,很快就发现自己也成为凶手的追杀对象,于是她就向相关单位报案,密勤局(U.S. Secret Service)则指派托宾·凯勒探员(西恩·潘饰)负责保护希尔薇亚·布伦的安全。但是他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他所保护的证人希薇亚拥有神秘复杂的背景,而他也开始怀疑她并没有完全说出实情,而且她很可能也涉及这项暗杀阴谋。因此他对她产生的不信任感愈来愈强烈。希薇亚到底是受害人还是嫌犯?或者她另有所谋?而托宾在处理私人生活上的问题之余,是否能够保护她的安全?虽然他们必须互相合作,但是这两个人的个性与背景却完全相反。希薇亚是一位联合国口译员,她相信语言和理念的力量;托宾则是务实的密勤局探员,他完全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评断对方,不管他们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他都相信他能以敏锐的直觉揭穿对方的谎言。当这场诡谲多变的政治暗杀行动日益逼近,而希薇亚的人身安全也遭到威胁,他们在互相猜疑同时又互相吸引之余,必须携手合作查出真相,及时阻止一场可怕的国际政治危机发生。
影片中妮可扮演的联合国口译员希尔薇亚·布伦,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代表,一种善意解决暴力问题的模式,尤其是当希尔薇亚用枪对着那位杀害自己家人的非洲国家元首时,她没有开枪而是说出了一段以德报怨的话,最终使这个杀人魔王幡然自悔接受了应有的审判,这样的方式当然是我们大家最愿意看到的,也是愿意普天之下仇视的人都能采用的,可这也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首先,以德报怨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层面上精神境界,我们很难奢求所有人特别人是遭受暴力伤害的人都能理解和认可。以德报怨的库族精神引出了影片的核心问题。面对仇恨,希尔薇娅用遗忘来掩盖伤口,不提死者的名字,以加速遗忘,希冀通过宽恕走出悲伤。可以看出希尔薇娅这个人物是符合典型西方审美观念的造型,受过良好的教育、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强,她对仇恨的态度绝大多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本思想。所以,这样的人有以德报怨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一个生在巴勒斯坦或非洲某动乱国家的人,没有接受过教育,终日面对仇杀、暴力,他会产生这种高尚的思想吗?那样的条件下有高尚思想产生的土壤吗?
其次,以德报怨的结果也并不都是美好的,与虎谋皮的结果很可能是成为东郭先生。在电影最为紧张激烈的高潮戏结束之后,旁白交待了本片中阴谋制造者最终的下场。"某年某月某日,他在国际法庭上由于反人道罪终于受到了应有的制裁",我甚至觉得是否应该把本片归到干瘪的主旋律一类:看吧,残杀人民者最终逃不过制裁。是的这样的结果我们非常希望,但是不是都能够做到呢?还有,是不是这些人被处置了之后那些国家的人民就能够幸福的生活呢?显然,现实不是我们幻想的,虽然对对萨达姆的宣判还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基本已成定局,然而在伊拉克的各种战争、暴力、仇杀依然阴云密布,这样的现实难道不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吗?
再次,把以德报怨过分夸大,更显示出影片明显的政治表现上的贫乏和"白人视角"的局限,这也正是影片最大的缺陷。尽管选择了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政治中心"作为拍摄地。从一个在非洲国家长大的白人女性失去亲人的遭遇,来鞭笞反人性的屠杀和阴谋,并且反映以和平制止暴力的主题,一切听起来如此象给美国中学生进行的国际关系教育课。这样简单的处理是不是淡化了黑人们真正受苦的情况、混乱的现实背后所隐藏的丑陋的历史和人性。这种“白人视角”能引起身处在非洲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或动乱中国家人民的共鸣吗?还是仅仅能够得到同样具有“白人视角”的观众的认可就功德圆满了?如果是这样,那这种对待种族、宗教和政治暴力的以德报怨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也许作为一部商业惊悚类型片,挑剔主题没有太大的必要,但轰轰烈烈的奥斯卡金像阵容不能不让我对于主题的偏差发表一点微词,而且标明政治题材的影片由于政治上的难以深入也造成了情节可信度上的偏差。
的确,暴力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和平是我们共同希望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奢望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每天电视、报纸上报道的暴力事件比比皆是,还是那句话,有些矛盾积怨已久,已经不能判断其中的是非,比如中东问题、非洲一些国家的仇杀。我们应该呼唤和期望和平,应该善良的对待有分歧的同类,但在这个过程中单单靠善意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秩序,或者说是不仅要有以德报怨这种道德上的要求,更要有西恩·潘饰演的托宾那种以暴制暴,用枪来维护和平的手段。毕竟,仅凭美好的理想而无有力的保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容易成功的。毫无防备的与狼共舞是很危险的,最大的可能是被狼吃掉。
===============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翻译风波》算是老牌的悬疑爆米花片,妮可基德曼总是那样迷人,不论是什么样的角色总是融入其中,真的是厉害。与之对手戏的就是被称为好莱坞坏小子的西恩潘,我看过的片子里这家伙总是演一些硬汉角色,感觉戏路有些窄,但好像这家伙在影视界评价还蛮高...这片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吧……
翻译风波(国英双语).The.Interpreter.2005.HDDVD.720p.x264.AC3.mkv
在《走出非洲》获得奥斯卡的巨大成功后,西德尼. 波拉克再次重回“非洲”,交出了这部同样涉及非洲内容的《翻译风波》。
但是,这一次的舞台从非洲本土,来到了美国、以及联合国。从成片质量来看,这一个舞台的切换、语境的升级,显然让波拉克有些思考力难以追上。作为导演,于技术环节,奥斯卡得主的他显然毫无问题,拍出了极高的工整度。但是,于思想环节,对于他自己抛出的主题,他却难以给出一个过硬的说服力答案,而让影片的落脚点变成了一个虚无缥缈而软弱无力的空中楼阁,毫无说服力可言。
工整性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波拉克采用了以点带面、以小喻大的表达方式。他借用了男女主角的互动交流状态,来影射他的真正主题:当今时代下各国、民族、肤色、人种之间的相处关系。男女主角互相猜疑的时候,对应着各国间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这在美国与马托博代表的私下交易谈判、马托博总统逃避投票审判的计划中,都得到了更加正面的表现。而随着男女主角最后的打开心扉,二人发现了彼此经历与人生的共性,而波拉克也就借此抒发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愿天下和而不同,彼此坦诚相待——电影里人种肤色各异、甚至用亚洲面孔饰演安全人员来凑齐主要肤色的选角设置,就已经做了点明。
作为一名奥斯卡得主,波拉克于技术环节是无可置疑的。在电影里,他巧妙地找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最佳的舞台背景:联合国。影片一开场,官员被疏散,安保人员一句“他们已经进入美国领土”,就已经充分强调了联合国的独特性:各国的共有区域。而这样一个存在,无疑是最符合波拉克天下和谐愿景的象征物——电影里的那句“在联合国,大家用语言而不是暴力解决争端”,正是最佳指示。
而波拉克对于联合国的使用,也并非只有一个象征和概念那么简单。他抓住了联合国中最大的特征:不同语言的并立,并将之发展成了影片主题的重要比喻。电影的一开场,即是发表着演说的嘴的特写,而后,镜头逐次推到了各国语言口译官的席位上。而在电影的发展部,波拉克也多次用“美马会谈需要翻译”、“非英语系民族的清洁工接受美国警察问话需要翻译”、大量的人物借助单词活用和一词双关来斗嘴的文字游戏等片段,强化了一个信息:在联合国这个“世界”的象征物场所中,人与人的交流,往往会被语言的不同所阻隔。而这种阻隔也就象征了文化历史、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不同。
因为这种不同,各国间无法形成合一,而联合国的愿景和目标也就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而无法变为现实。在开场的疏散官员段落中,一个片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黑人引导员对游客介绍着联合国的理念,却被匆忙而过的持枪安保人员打断。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波拉克也就带出了各国间的真实状态:完全的对立。语言所象征的障碍导致无法合一,就在行为上具象成了对抗和战争——阴处的谋划,或明面的武斗。在表现这一部分的时候,波拉克再次给出了一种工整。首先,贯穿全篇,波拉克频繁地使用大量的平行剪辑——如公交车上表达着自由目标的马托博政客与持枪杀入恐怖分子住宅的美国警探的交叉,以及高潮部分中,叙述着和平理念的马托博总统演讲与二楼中打斗的交叉——来强化联合国初衷与四海和平的名存实亡。并且,波拉克借用了枪这一象征物,让它指代对抗——女主角从拿着枪,到家人死亡放下枪,再到复仇火焰燃烧而重新拿起枪指向马托博总统,最后和男主角一起放下枪,对应了她成为武装组织成员,到加入联合国投身和平理想,再到理想破灭与重燃的心理过程。
甚至,波拉克对工整性的追求,到了一种刻意过度的地步。在电影里,西恩潘饰演的男主角,其与主题的联系并没有妮可基德曼的女主角来得紧密。在大部分时间里,他更多地只是一个表层剧情的推进着,维持帮衬着电影在类型化上“探案”“悬疑”的标签,从而确保着影片的商业性和娱乐性。而就对这样一个角色,波拉克也要从开始部分就投下笔墨,刻画男主角妻子外遇离世、他悲痛之下想要杀掉男方的心境,为的就是让他能够形成与丧失亲人、想要对马托博总统复仇的女主角构成人生经历与心理状态的百分百一致,从而用这种严丝合缝的统一去解释最后高潮中二人的心灵共通、交流无碍。甚至,波拉克为了表现男主角对妻子的心伤,还要安排一个瞬间来让他拒绝暗示爱意的女上司,颇有点无厘头的意味。显然,波拉克对于工整的要求,已经到了有点让作品臃肿累赘的地步。
而更大的问题,还产生在影片的主题落脚点上。男女主角靠着彼此在人生和心境上的完全一致,方形成了交流达心的程度。但是,这只属于一种天作之合一般的奇迹,并不具备任何的普世意义。正常状态下的各国与各民族,如何能够形成这种状态?波拉克也给出了自己的解法:靠信念。高潮部分中,马托博总统朗读着年轻时代自己的著作,并对失去了的年轻理想表露出怀念:即使是最细微的耳语,也能超越战争。波拉克将一切又回到了“语言”上,对交流寄托以和平的希望。但是,此前的语种问题显然并不能得到解决。我们靠什么才能让语言的力量超越“语种”的局限?看男女主角那含情脉脉的劲头,波拉克似乎也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老俗的答案:靠情感的交互,靠信念,靠爱。
显然,这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障碍。波拉克给出的答案,正像是他在电影里反对的那些政客的语言——虚假的、掩藏的、各自牟利的演讲——一样,不具备任何说服力与现实价值。他倒是在无意间又缔造了一对比喻象征组合:靠信念与爱不可超越的语种限制,就像无法靠理想实现乌托邦的现实障碍。
本片与《走出非洲》在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就像是电影开头展现的民风质朴非洲大陆一样——对波拉克来说,比起简单直接的非洲,西方世界,显然是太过于复杂了。
嗯,不怎么好看,亦不难看。情节其实蛮复杂,政治阴谋。坏也就坏在这里吧。美国人其实并不擅长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结果弄得情节既不惊悚又不紧张刺激,反而是麻烦,一大堆背景信息,不仔细看就搞不清到底怎么回事。有故弄玄虚之嫌。所谓联合国大楼首次开放不过是噱头,看不出对于影片的任何帮助。
演员倒是好的,说两个演员撑起了整部戏也不为过。怪了,近来看几部片,情节平平,演员却都不错。看着西恩潘领略到抬头纹的魅力:)那样深邃情真的眼神令人动容,妮可,很漂亮呵,那一头金发,那一张小脸孔,那一副好身形,可惜五官总也凶相。侧面比正面好看许多。
花了我三十几块钱区电影院看了这么个烂片
就故事情节来说,由于我太困了,看到FBI男主和女主对话部分,鼾声就响起来。就认知层面,对恶人的宽容就是对善良的残忍。你们喜欢以德报怨,你们就慢慢地报吧。让恶人做起恶来,更加肆无忌惮,反正你们会宽恕,不用承担后果责任。我倾向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快意恩仇。
【武大】名配丁建华继《冷山》之后再度为妮可·基德曼配音。特别关注:妮可在自己公寓看见窗外一个人戴着非洲面具,受到很大惊吓,于是发出两声“啊”的叫声。前一声是丁建华配的,后一声是妮可的原声……
肖恩.潘和妮可.基德曼的组合,还能说什么?就像御姐和休.杰克曼在《澳洲乱世情》里面的演出一样老道。老戏骨就是不一样。剧情还是算不断起伏,但是情节硬伤还是颇多。不多看在在UN总部拍的份上,真实还原程度上讲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就三星+一星=四星。以上。
(三星半)妮可和西恩潘完全不来电,但是剧本的和导演还是有一点力度的,最后那些一次念出的名字,印象深刻
节奏太慢 没看出悬疑味也没什么政治味 sean penn很帅 恩
2009.2.28.20:37...Sydney Pollack作品.Nicole Kidman.Sean Penn.没有想象中的好.但Nicole每一个镜头都让我醉...纽约拍的.加上Bonus Features整个一UN宣传片...
@经典回顾。当年进电影院看的,那是自己在院线睡的最丢脸的一次,是结束时被边上要离开的人叫醒的,也许是那个冬天太冷了。今天中午吃饭时电视又看到,就一个感觉:老妈的鱼咸了
度过漫漫长夜的最佳选择,感觉跟不朽的园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公车上的那段还不错,妮可依旧是那么漂亮,配音很老道,会场那些人排练痕迹很重!
爱上里面妮可的清瘦模样,以及西恩潘的动容深情...
不要打着翻译的旗号说事儿……西恩潘难得看起来还蛮正常……
NK每次出场都惊为天人。真TMD讨厌SeanPenn。情节太low太仓促。
又名: 翻译员导演: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主演: 尼科尔·基德曼 Nicole Kidman / 西恩·潘 Sean Penn 上映年度: 2005语言: 英语 / 非洲土著语官方网站: http://www.theinterpretermovie.com/imdb链接: tt0373926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这是第一部在联合国总部内取景的影片,这也是本片唯一的卖点,再也没有别的了。
总是感觉剧情在中间的时候已经给我们答案了,影片末尾就是给我们答复而已。。。Nicole Kidman依然是那么pp,虽说化妆的功劳也挺大^_^,不过她还是我最喜欢的美国actress全片的剧情有点复杂,也就是因为此而情节编排紧凑,悬念迭生
本作是第一部获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实地取景的电影,因此像基德曼同传口译,高潮段落的「刺杀」戏都拍得非常真实。总体观感挺混搭的,题材上这种小人物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故事是非常经典的冷战背景政治惊悚片题材,但整个故事的拍摄手法又很接近成熟好莱坞商业片。本作中波拉克对故事节奏把握尚可,起承转合很紧凑没什么废戏,政客安排假意刺杀自己来获取人气与同情心的结局也算合理(属于是非洲陈水扁)。基德曼美到令人屏息,这个与现代都市格格不入的冰山美人自带故事感,眉眼间仿佛刻着无数往日伤痛。她独特的气质承载这个矛盾而纠结的角色是贴合的,几乎可以让人忘掉她演一个出身非洲的土著语翻译员所带来的违和感。相比起来,背负着丧妻之痛的西恩潘则更依靠表演来完成人物,他和基德曼因为都失去爱人而惺惺相惜的点抓得有点牵强。
完全是冲着Nicole去的,但是还是非常失望但我喜欢电影中的色彩,尤其是Nicole Kidman的金发,还有衬衣
“你说不能说出死者的名字,为什么?会怎样?”“这样才能继续活下去,不再念念不忘。你也可以想念他们,但你必须放手让他们走,日子才能过下去。”妮可黑白配的一身衣服,加上她那一头金发,真呀么真好看~~
Time changes, people change, then the world changes, what we have to do is to forget and forgive, then, carry on... 以德报怨的理想化政治片。我想知道库族人的习俗……
阴谋太多来不及辨真伪。 西恩潘,连你额头上的皱纹都那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