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以为是一部治愈系的电影,像《海街日记》那种呢!没想到完全脱离那种小清新,在我看来讲了好多东西,从一个普通日本小孩去看待二战对当时造成的影响。
刚开始做为一个小地方的人民,战争只不过是报纸上的消息,是好是坏大概只是口头上的谈资而已。猪脚的爸爸是做西服的,所以经常和很多外国人打交道,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也和普通人不大一样。而且这位父亲还真是一位温柔的人,他一直在教育孩子为了一些正确的东西,有时候必须忍耐。
后来局势开始紧张,抓了很多“赤色份子”,那段白色恐怖的岁月,好像各个国家都有过。那段看得我特别揪心,这种年代是道德沦丧的年代,要坚持心中的纯净的东西真的很难。
猪脚上初中后,国家开始了帝国主义的洗脑,大部分学生都恨不得自己能为国家牺牲以报效祖国。这在后面成为了相当有利的讽刺。
与美国宣战,被空袭,然后大家一起听广播听到日本投降时的气氛,甚至有人说即使这样等到美国兵登陆的时候也要杀两个敌人以示“玉碎”。
神奇的事这样的话不到一个月,当初被洗脑最严重的反而开始和美国士兵做起了小生意。当时爸爸说了一句话:你还想让他们怎么样呢?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爸爸当时的状态就好像当时的日本吧~
影片的最后H画了一只凤凰,寓意着浴火重生,即是他们一家,也是他们这个国家吧。 这里一看好像这也是一部有点“政治正确”的电影。不过这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在H信仰崩塌想要去自杀的时候,在很多时候都说一些不合时宜的明显就是讨揍的时候,在父亲都变得沉默不语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时候,在说出自己要离开这里自己去寻找生活方向的时候~~这种时候,还是有些东西触动了我。如果你有幸看到,就去看吧。
少年H,一部对我来说不够温情、不够感人,但却那么真实,不矫情、不做作的佳片。父亲的教育方式,着实该送上两万五千个赞。作为反战题材影片,说实话,小日本比国内的有态度的多。战争狂热分子,政府的狂妄愚昧,弱小百姓的任人鱼肉、无奈求生,在国产战争影片中,几乎看不到。“海底的裙带,飘摇不定”,其实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求生技能,当然,也是令少年H极为困扰并压抑许久的源头。若不是父亲自幼便引导H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话,恐怕H根本无法跨越这一道无形的鸿沟。“我们都没错,错就错在这个时代”,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换个形式罢了。战争年代忙着活命,现在就不是吗?那些曾经高喊“皇军万岁”的,战败后第一时间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队伍,这种行为和我们周遭的装逼“裙带”有什么差别?装逼可能真的是伪装弱小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喝上个星巴克就是洋气了,还不忘拍个照发个朋友圈,“今天一个人喝两杯,喝不掉了,怎么办呀”;根本不熟练的活,难得干一回,也以同样方式以告天下,“快乐的工作中”,就听过那么几首外文歌、外国歌手,就是音乐达人,就知道个三叶草和adidas的关系就是时尚潮人了,或许吧,有时候我也如同H般,厌恶自己,厌恶这乱七八糟的人,或许吧,或许吧,我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生存着,都没错,错在这个时代。
“生命在破碎中继续,一定要穿越那黑暗,愈益深重的黑暗,勇往直前。”
这是在《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中看到的句子。基本上,这首小诗也可以当作《少年H》的题诗。电影里,少年H涉过时代的阴霾,但叫人欣慰的是,稚弱的生命没有被“深重的黑暗”撕裂,反倒趋向阔大。就像歌里唱的,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人。
镜头里的少年H,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妹尾河童,日本数一数二的舞台设计家。对中文世界来说,更熟悉的是他的一系列“窥看”游记,而这部去年上映的《少年H》,正是改编自其同名自传。
据说,妹尾的这本自传在全球卖了350万册。但我觉得,很可能,导演降旗康男看重的并不是它的畅销,而是它对日常悲喜的表述,与降旗以往的片子一脉相承。我们很容易将少年H认作高仓健饰演的兆治的少年时——在降旗康男30年前的旧作《兆治酒馆》里,生活的跌宕都不动声色地融化在了高仓健的沉默寡言里。《少年H》里的H,因为小伙伴的多嘴,无端地成了同学眼里的小间谍。但在苍茫的暮色里,H对小伙伴说:“错就错在我们和美国打起来了,小一,你一点错也没有,所以我不生气。”常常,在降旗康男的镜头里,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但H们,永远不会被一个灰暗的时代败坏。
电影虽然只截取了H生命中短短的四五年,但这属于1940年代的四五年,因为日本陷入战败泥沼而显得很特别。所以,尽管叙事的起落都仅仅围绕平凡的H一家,但这种个体言说,从另一个角度看,势必成为对大时代、大历史的回应。少年H的H,既是名字简写(妹尾河童原名妹尾肇,H即为“肇”罗马字拼音的首字),也是世相隐喻。电影开头,H的父亲在神户的本庄町六丁目经营一家西服店,就像美国人那样,H的红毛衣上被绣上了大大的“H.SENO”(妹尾肇),搞得小家伙走在路上,总有陌生人冷不丁要问:“你是妹尾同学啊”,更多的同学也常常对此发出嘲弄:“妹尾家可真时髦啊”……经过H的抗议,毛衣上的绣字最终成了暧昧不明的“H”,而这种暧昧性恰好也指向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乌冬面店的小哥突然成了危险的赤色分子,安分守己的父亲突然成了里通外国的特务,好像一切固定的都消散了,明明灭灭。对H来说,他再也不能对着港口的军舰写生,因为那很可能被认为是在窃取军事情报。就这样,少年H眼里原本安稳的现世被彻底打翻,而父亲对H说得最多的,就是“忍一忍啊”,爬屋顶、画速写,现在都要忍一忍啊。“这场战争会怎样,爸爸也不知道。虽然现在很多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但必须清楚自己在忍受什么,可不能等战争结束后,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可耻的人啊……”
所以,电影的剧情主线也可以简化为,身处1940年末的少年H,如何忍受社会纷乱、内心惶恐的一次次冲击。值得庆幸的是,越过苦难,H终于挥别了外部的朽坏,而他的心地,越来越节制、坚韧。电影最后,日本宣布投降,小小的H埋头于一幅大大的招贴画,但他不知所画何物。人家告诉他,这是浴火重生的不死鸟呐,H听了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不死鸟啊,那真好。”可以想象,20年后,H也许就成了《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里那个不抛弃、不放弃的茶川,《少年H》播下的种子,长出了其后1960年代最温暖的一段昭和风景。而银幕外,我们也知道,日本正努力走出金融海啸、福岛地震的冗长阴影。(by 淹然)
原载《新民周刊》,2014.6.12,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3900
3.5 男主的妹妹是蔡宜凌吗
其实我不怎么看日本的,但是当我看完以后发现演员表里面有 小栗旬 我就想到只有一个帅男演员 还是打酱油的 估计是他
不得不說真的太棒了,兩個子役演得好,太喜歡花田優里音了,水谷豐伊藤蘭夫妻檔再同台。每個時代都有盲目盲從主流媒體的狂熱群眾,本世紀稱其為腦殘憤青,不忠於自己的思想去面對問題是不行的。很早之前看河童的旅行素描筆記,真的是個無論何時都不停止思考,有意思的人。
战后缝纫机,重圆的家人,不死鸟。
给予恩惠比获得更加重要~
不是H的也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老人青年,霓虹金他国人,所想所处不同,却都找得见自己。
人間は弱いものけれど、この世に生きるしかできない。
1.这个民族节制,韧性,谦和和倔强,承认强者。2.有这样一个家庭,那是在任何时期,都是最好的。 3.独立的思考,切勿迷失于庸众 4.残酷。动人。温暖。
与小说传递的一样,父亲理性、温和的教育是H独立成长的护心石。
1.电影有些许《赤足小子》与《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结合的感觉;2.平民百姓在战争的影响下想过上普通安稳的生活都不容易;3.日本宣布战败后,少年H:真是太好了,战争结束了,真是太好了。…这场战争做了什么好事!这场战争都做了什么好事!→联想起《间谍之妻》末尾的台词:现在,日本会输,战争将结束。好极了。
温暖人心
妹尾河童自传改编。独特的战时视角,细节丰富,父子关系动人。
该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呢,日本作为战争的发起者,错的不是国民,也不是帝国军,而是那些法西斯主义的领导者。不管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还好历史已经过去了,每个人都可以回归自己想过的日子。人们会像不死鸟一样,浴火重生.
看看缅怀英烈的保守主义和彻底反战的区别,看看降旗康男怎么拍出真正的反战片的。概念还是常规的,但就是没有回避日本国内被洗脑过的被奴役的民族主义思想,没有回避对边缘党派的逮捕,没有回避军国主义驱赶百姓欺骗百姓去赴死,没有回避浪潮席卷下的群体对个体的绑架甚至杀害。导演直接把这些东西放在这里,这就是曾经的历史,这是真实再现。全片较多地使用了移动镜头摇摄,气质更加朴实温和。
透过少年之眼看二战,讲述的是战争残酷,却有娓娓道来的沉着(这就比“萤火虫之墓”好太多)。在庞大军国机器面前,父亲那台小小缝纫机寄托了普通日本家庭的浮沉与希望。民众,永远才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Say No To War。
生きねば。
(9/10)我觉得真正的反战片就像本片这样,写实地反映着二战时日本的状况,但镜头必须冷酷得不会让观众受到感染(从这点来说《大和号》等片子挺绿茶的)。主角之所以痛苦,正因为他小小年纪就看透了太多问题。
整个故事中,我想就只有那个钟表匠是最为清醒的了。战争中成为老师的他,选择暂时隐忍,还给孩子们从暴力中提供了一个小小的避风港湾,战争后,很快放下了这份工作,拾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成为了钟表匠,又重新拿起自己喜欢的工具,修理时间带来的伤痕。
战争对于国民来说 都是一样的灾难
原来是妹尾河童的自传改编电影,原来他除了那些好玩的画之外,还能写出这样的严肃文学。片子本身而言,基本是被水谷丰撑起来的,小男孩的演技一度捉急,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除了反战基调外,更多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再度回顾及解读那场战争。无论战败战胜,皆是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