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年的媒体民工——03年虽然还在上学,但是已经在给一些媒体撰稿了,看这部片有种若即若离的亲近感。毕竟没有在社会部或者经济部之类的地方呆过,一般全年比较鸡血的时段不过是各种奖项颁发。唯一一次感觉离“刀山血海”最近的一次,是跟摄影同事去帮忙跑娱乐内容,娱记摄影大哥们都是真大哥,一胳膊肘挥过来,我们这些平时在各种展览里不忘社交距离的社恐们望风而逃。也是说实话没有太受过罪,太娇气,连为了抢文化名人的死讯去蹲各大医院这种活儿都没干过。后来对那些报纸要害部门的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某同事被判刑了,个中曲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是他真的收钱办事了?还是被报复了?还是兼而有之?在世纪初那个年代,似乎皆有可能。
那个年代的记者们,很像是某种法外狂徒,当然有很多英雄,不过泥沙俱下的也不少,印象里有好多特别复杂的人物。不过这些肯定是另外的故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讲出来了。那些当年探究真相的英雄,如今也有不少投入另外的阵营,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大鳄或者其他什么不能说的巨物的影子,还有一些则已经流徙他乡。有些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本雅明描述的那个世俗媒体发达的时代,也受益良多,用胡子的话来说,写报屁股文章也能混点银子。但是那个时代很快就消失了,现在想起来,可能也就比那一年的大脚印烟花持续的时间多了没多少吧。回头来看,还是会为之感动,那是似乎什么都有可能的年代,可能是迄今最贴近“中国梦”的时候吧。那个野蛮但生机勃勃的年代,像一片什么都有可能出产的土壤,种出来活下来到今天的产物,有好有坏,但多多少少都受到影响。但毫无疑问,那个年代也有各种问题,包括电影里被诟病的镶边女角色,也是那个年代的常态。
“你在西祠的文章,是我置顶的”。张颂文台词里所说的那个版,大概是西祠的“记者之家”,有朋友是那边的版主,后来也是某大刊的头面人物,也不是名校毕业。作为那个靠网名和名下的文章就能行走江湖的年代的亲历者,回想起来,可能还是因为网速没有大跃进,拍照手机还没有出现,视频还不是主流网络生态,大家才能可以靠文章走天下吧。我还记得早年给老六交稿子,为了节约流量,所有稿子都存成txt格式,如今很难理解这种数码抠门,当时如果有豆瓣抠组的话,甚至都可以去投稿。在电影的主创名单里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也都是网友,可能线下见过,也可能只见过照片?有一种重温20年前的网络生态的感觉。
其实电影里白客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能拍一部长片。矿难就不说了,乙肝在那个年代确实让很多人谈之色变。胡子也得过乙肝,他颇写过一些和他的肝有关的诗。我还记得当时他告之我他是携带者之后,作为一个非常谨慎小心的人,我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然后去医院注射了乙肝疫苗。我当时还在上学,校医院的医生听说我要打乙肝疫苗之后,有点惊讶,问我是哪个系的,然后扭头问同事,xx系是有乙肝的么?确认了没有,大夫说那还好。打好之后,在医院碰到认识的老师,聊天问我哪里不舒服,我回答来打个乙肝疫苗,老师满脸震惊,说为什么要打这个!有谁得了乙肝了么?我都忘记了我有没有把胡子的情况告诉我父母,不过我和他结婚也就是头一天给他们打了一个电话,大概率 是根本没有告诉他们吧。胡子还在的话,我猜他会喜欢这样一部电影吧?我还记得他为之苦恼的时候,虽然似乎某大没有为此事难为他。不过歧视与疾病的污名总是在那里的,不是这个病也是其他的病,印鉴不远。
电影里得乙肝的同学本人就是法律生,却不愿意去改变现状,这是电影里没有说可能也不太方便说的那个年代的另外一面。除了新闻,法律也曾经是那个年代的热门专业,人们似乎都愿意相信,世界的不公总可以改变。真实的情况也不是结尾那样,法律诉讼在整件事当中居功至伟,与媒体工作者的努力不相上下。但是要是这么拍的话,是不是就立项都没戏了呢?
不管怎么说,发生过的事情,能记录下来,哪怕不够全面,也好过遗忘。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白客他报不报道血牛都不会影响到电影走向,他报道了有了记者最起码的素养就是客观,而且还可以继续为乙肝患者争取地位,这样还能转正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而放弃只是苦了自己罢了结果导向的话毫无区别,只是导演自己非要为人物安排改变。另外唯一的女性角色就是个没有用的工具人,全部都是男性角色,前后风格也不一样,一开始手持摄影带入电影世界感觉还不错,但后期就消失了感觉前期科长看着呢后期就王晶自己弄的感觉,开始用滑跪啥的了,前期过于平淡为了塑造记者的过程花了很长时间但是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体现出记者队社会的影响,以及记者危险的过程,比如煤炭只是展示了过去了采访了结束了就头版了然后就没了很平淡,而后期突然就开始极度的剧情性,甚至于有些离谱夸大同时有过分简单化了,而且后期主要想说的是乙肝前半段是说记者很割裂。光圈一直非常大也蛮奇怪的,我一开始猜想是后期是光圈小了点因为一开始没有看清世界后面看清了结果啥也不是,估计导演是为了不暴露现代场景下拍04的北京吧
—即使是答辩,拉在珠峰上也是一坨具有高度的答辩。
那这部片的高度上到了珠峰?笔者认为最多比其他答辩高一点的小土包。这点答案在最后。
首先给结论,这部片的本质:拿着现实意义内容包装粉饰的青春烂俗片。
电影剧情主要讲了两个案子,一个是山西煤矿案,还有一个卖血案/乙肝代检案,还有一个隐藏的化工厂排放案。片子的重点是乙肝代检,这点很重要但是先不用谈。
先说山西煤矿案,一开始是深入调查遇难矿工家属,镜头里面人家大妈哭的死去活来强签合同,结果后面一转小两口带好朋友跨年说新年愿望去了,合着给大伙整了个“生吃人血沾馍头”的顶级好活是吧,还故作白莲花说“我觉得我们记者什么都改变不了”,那确实,痛苦是人家的,但是头刊确实我的,笔下出事故死了那么多工人连你主角一滴眼泪也配不上?
其次,电影的节奏中间和结尾两段来了个超现实主义,太有阿三宝莱坞的即视感了,就怕镜头一转所有人一起跳舞。
再者,不明白女主在这部电影里面有什么存在意义。除了开头交代了职业,居住环境,是男主同乡之外,后面的剧情推动完全一点用没有,也就是在最后超现实主义那块来了点活,放阿三片里就是领舞的那个大美妞。然后剧情里面有几处暗示了他们是发生关系的,但是除此之外看不出有任何两个人理解对方的经历(这点可能描述不准确,但是女主确实像被物化成男主的服饰道具挂饰那样没有灵魂)反而像是把鸡和鸭关在一个笼子里面让他们生蛋那种陌离感。
再锐评一下台词,这部台词问题最大的地方我认为是韩东去找彪哥还有其他患者对白的那段,看完直接可以说韩东彪哥还有患者的形象全部崩坏。首先是韩东本身的问题,念台词和背课文一样,我都在怀疑他明不明白他在讲什么,最后像机器人一样讲自己学历被歧视,然后突然好似密码正确一样“啪,芝麻开门,原来是好兄弟”,我都害怕这是终结者安排的图灵检测,能在电影外识别出来这是机器人的会被他标记暗杀掉。还有就是拱火那段,能写出这样台词的人是纯傻呗。假如说你要给一个瘸子买一副拐杖,你说:“你就是个瘸子,你想想后面还有几十年吧balabala,你是买不买我这拐?”我想是个人都得呼你几个耳光,纯傻逼,是瘸子碍你什么事情了,还用得着你提醒我?害得感谢你这水汪汪的大眼睛和圆圆的大脑袋不成?剧里怎么说,剧里是“七喜就是个乙肝,她就只有十岁,你想想她以后怎么活”,这不是威胁还能是啥,能写出这样对白来确实傻杯。
再讲个点,韩东发稿那段太奇怪了,瞻前又顾后,最后撤了稿和没撤一样,朋友照样没了机会,不明白为什么要加这段情节进去,要表现出小男生青春期多愁善感吗?(笑,30岁小男生)要表现犹豫不决满地烟头加双眼通红问他那个存在感极低的女朋友不是更好吗?
最后来到这部剧最逆天的地方,首先贴出原型的原新闻链:�й��������ܿ������й�1.2���˵ķ��������� chinanews.com.cn, 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这里面讲的是张先著案,是个考公然后体检被体检指定的医院查出乙肝某些不合格,但是其他医院指标合格,然后胜诉的案子,和这部剧毛线关系没有,地点也是在安徽芜湖,然后最高检也给这个案子定了性为中国十大推动法治建设案例。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十大行政诉讼典型案例发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court.gov.cn
结果到他这里,好像这个电影“艺术加工”之后的文章成了推动法律进程的动力,反正法律这块除了以往的“落后”“专制”的刻板印象这部片没给其他的笔墨(舔就en舔呗,让你在黑暗社会里生活这么多年太委屈你拉,全国人民给你道歉)。这块帽子怎么扣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里面有个细节,姚医生说了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是80年代,确实是89年的,但是片子明明讲了非典,对于非典之后04年的防治法修正案是只字不提,修正案对于之后的传染病防治有了很大规范和程度上便利,所以能写出这样桥段水平实在有限。
讲第二个点,张冠李戴,这波普通人自我抗争反歧视的法案,和基层法律人和法院,还有数以千万的患者抗争的胜利完全被你一个报道盖过去了?连原作也是基于案例去写的,你这艺术加工变成了写写字,玩会间谍游戏,做点小调查,就成了掰动整个社会歧视的大手?这样的文章能站得住脚?难道是神笔马良?私以为自我高潮习惯了最后守不住手了,才至于此。
最后,既然喜欢蹭药神的热度,那以上也是基于药神来讲,只能说是依托彻底的答辩,但是如果是和其他青春烂俗片比那确实还是有几个小土包高度的,虽然依旧是答辩。
三星半,马马虎虎,略低于预期。电影的完成度并不高,整体有待提高。电影的节奏偏慢,并且整场下来都比较平淡(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无聊了),剧情有点套路化,有点高开低走的样子。
(1)虽然立意很好,可惜的是拍得有点“轻飘飘的”,很多内容都是避重就轻,点到即止,浮于表面,不够大胆。例如在进行矿难取证报道的过程中几乎没遇到什么阻碍,有些太过于顺利了,草草收尾。不过毕竟有些话题比较敏感,本片能够最终过审上映还是蛮不容易的,毕竟这种类型的电影都需要在国内过审限制标准的边缘上进行疯狂试探。
(2)“乙肝传染病、贴标签与反歧视”、“理想与现实”、“媒体的职业责任与情感道义”、“勇敢发声”的几个主题选得还可以,不过有点不够聚焦。并且可能由于同样是国产社会题材的电影,都是比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反应不同时代的社会矛盾,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感觉这部的观感会有点像《我不是药神》。
(3)人物刻画不足,扁平化严重,特别体现在苗苗饰演的女主“小竹”身上,纯纯的一个工具人,设计失败,感觉这部分全部删除对影片的影响也不大的样子。另外,难得在影院大荧幕上能看到看到白客的身影,在本片中他占据着大量的篇幅,遗憾的是在电影中没怎么感受到他的演技,演得相当一般。
(4)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带动观众思考是此种类型片最重要的。遗憾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在这三年里影片被过度删减阉割的原因,这部电影在剧情编排上是不是有点问题?电影节奏断裂,一些转折也比较突兀,特别是中间那段核心矛盾冲突点(男主撤稿那里是为了进一步突出男主能够坚守自己的观念与理想?),缺乏说服力,撤稿后又在搞煽情,还是感觉差了层意思在里面,未能感染到我。
(5)这个导演是从贾樟柯团队出来的新人王晶,这部算是他的处女作,我一开始还以为是香港的那个“烂片王”王晶呢hh,想说他怎么突然会想去接这种类型的电影。
在招待韩东的家宴之后,黄江在露台上从拳击手套里偷出一颗烟,点上,跟旁边的韩东说,我们当记者的,改变不了什么的。咱们当记者的,同情心只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而在另一场报社的聚餐上,旁边一位老记者对韩东说,很多人做着做着就把记者当成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份理想了。
对于初入职场的韩东来说,他卯足了劲儿,想留在报社,留在北京。黄金时代的纸媒实在是一个太宝贵的历练平台,他完完全全应该听从带教老师的话,毕竟那是一位经验丰富,又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资深记者。或许是年轻,或许是尚未泯灭的新闻理想,让韩东胆敢在关键时刻撤稿,忤逆上级。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当年临近毕业时柴静的《看见》仿佛一本“圣经”,那些文字和采访经历鼓励我从事新闻行业。从中看到的不是新闻的某种超乎权威的“权力”,在专业的背后是体察弱者,排除歧视的那份良心,记者可以将自己的良心应用到职业中,这才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理想”的东西。
而在电影《不止不休》里,我再次看到了那份理想。
毕业后真正成为了一线记者,在民生调查里确实会见到不公与苦难。黄江的处世之道是保持专业度,扔掉无谓的同情心。因为同情心可能会迷惑你的双眼,让你失去记者本该保有的敏锐洞察和理性。而韩东一直在坚守着的,却是一份基于人本身的同情心。更加理性或许会让你内心更加舒坦,更容易跟这个职业和社会和解。但与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死磕,并保有对弱者和受歧视者的同情心和共情力,才是更值得追求的一种理想。
在电影《鲸》(2022)里有这样一句感慨,“人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其他人,人多么伟大。”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多么朴素的能力,却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
《不止不休》里韩东虽然卧底在乙肝代检的群体里,却并不是仅仅把他们看作敌对的违法分子。借助镜头,我们看到他眼里外表冷漠的彪哥也是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四处碰壁的朋友有太多无法冲破的屏障,甚至在小巴士上会为病毒携带者挺身而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这些所谓的违法分子也有作为人的个体的无奈,那么到底是谁错了,会不会是我们错了,会不会是制度条例错了?
《不止不休》抛出了很值得深思的命题,为了所谓理性的职业素养,是否应该抛弃人之为人的同情心?作为条例里的违法分子,贴上了不合理的标签是不是可以被撕下来。记者用笔书写和揭露社会存在的痼疾自然没错,但是报道火灾之后,有没有人关心火灾因何而起,有没有人在乎火灾后流离失所的人?或许这才是韩东幻想出的那只笔,如同太空舱里的杨利伟的笔,可以失重,可以飞翔,可以升上太空,仍可以力有千钧。
“这世上有哪件事,和我们一点关系没有呢?”借韩东之口,电影点出了核心的金句,并把这句话放在片头置顶。韩东吃了闭门羹之后,仍在门外希求获得乙肝携带者群体采访的机会。有些他必须做完的事,不止是帮乙肝病毒去除污名化,消除歧视,同时也是帮自己。
他高中肄业,学历不高,在报社时曾经有老记者叫走了那个北大的实习生。而那个实习生甚至不需要名字,只需要“北大”二字就是金子招牌一样的指代。而他因学历遭受过越多歧视,就越能理解因为一种病毒讳莫如深,职场、升学甚至感情处处碰壁的携带者的痛苦。我们无法漠视彼此,除了这是人类具有的一种近乎于神的品德外,也是一种总会关乎你我,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动力。
当印刷机器开始运转,铅字可以替矿井下的冤魂呐喊,帮污名化的患者去污。不做任人摆布的模特,宁愿在地上沾染尘土。比乙肝更可怕的病毒是歧视,比矿难更严重的垮塌是漠视。倘若新闻只是记录,没有同情。如果记者只是职业,不是理想。便不会有可以失重的笔,可以腾空的纸。文字永远不是帮痼疾沉疴代检,而是要帮社会换血,让这个世界更好的一点点微小的努力。
根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曾经多达1个亿,《不止不休》选择把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搬上大银幕本身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纵然电影在剧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最终的落脚点和主题放在可反乙肝歧视这方面,对我的内心是有巨大的触动的。 因为我曾经的高中初恋女友就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同时我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同样也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 所以这意味着我高中三年,每天都在近距离地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 其实这并不算什么,因为我所在的东南沿海正是乙肝的高发地区。 我的班主任本身就是生物老师,所以她并不避讳告诉同学们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反而是在生物教学的课堂里非常详细地向我们科普乙肝病毒的常规传播路径,并借此让我们建立起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正确认知。 而且和片中宋洋饰演的张博一样,我的高中班主任也是因为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诊所接受治疗时被传染的乙肝病毒。 电影故事结尾所陈述的年代也正是我念高中的时候。所以看到电影后半段的内容,一下子勾起了我心中太多的回忆。 因为当时我每天都在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朝夕相处,再加上通过班主任的科普,使得我并不会对这个病毒有额外的恐惧心理,再加上每年的体检肝功能指标也一直正常,让我完全不会介意,日常在跟当时的女友和班主任接触的时候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我的同学们也是如此。 但是我也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他人对这个人群的恐惧,主要还是来自于未知。 别看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克服了对乙肝病毒畏惧的心态,但是只要稍微回想一下新冠疫情期间各种荒诞、离谱的见闻,那种对于阳性患者的过度恐慌、对于阳康患者的就业歧视,就应该可以大致想象当年对乙肝病毒的歧视现象。 而要知道如今是一个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尚且在新冠疫情的科普上存在大量的盲区和死角,更遑论十多年前面对乙肝病毒时,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科普的覆盖面了。 其实电影对于乙肝歧视的展现已经非常收敛了,更多是通过张博这个角色的求职经历以及彪哥帮忙代检的人群进行表达,很多歧视的内容也都是由对白来体现。 事实上,当时全社会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是极为严重的,我的班主任曾经就在一堂课上分享过她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例如很多人是不愿意跟她一起进餐的,她最初在应聘教师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阻碍。而我彼时的女友也讲述过她母亲的经历(她是因为母婴传播而被感染),因为携带乙肝病毒完全找不到工作,最终成为一名全职妈妈。 而关于代检,确实在那会儿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我没有直接经历,不过也经常有所耳闻,相信年纪更大的一些朋友会有更加深刻的记忆。 的确如今也正如片尾字幕所示,国家已经通过文件命令禁止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各种歧视,但是这部电影依然存在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诚如一句台词所言“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这个世界只会越来越糟”,因此电影所表现的这个议题值得被拿出来正视并讨论,尤其是考虑到曾经这个群体如此之庞大、歧视如此之深重,更应该好好吸取当年的教训。 另外,我们反对的显然不仅仅只是针对一种病毒携带者的歧视,而是反对一切歧视行为,片例如片中也顺带提到了诸如学历歧视。更何况片中的歧视现象依然以其他的面貌存在于当下的这个世界中,所以电影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去看待这个问题,并借以电影的传播力来让更多的人来认真审视。 所以,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院线电影生态,现实主义电影普遍缺席,使得《不止不休》这样的作品是非常宝贵且稀有的。 当然在电影制作层面,其实也有诸多亮点。 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2处超现实主义画面,是这部作品的华彩乐章,直抵人心。 飘浮的笔代表着记者韩东对于记者理想的追求与坚持,而飘浮的报纸更是他对于正义与善良的体现,而片名更是对这样一种执著的肯定与强调。 我们知道有一些东西即便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应该去坚守,否则人心就会崩坏,世界就会崩塌,或许在最初的时候举步维艰,但是就像韩东坚定地站在正确的立场时,自然“吾道不孤,德必有邻”,会吸引到足够多的支持。 只是,最初的选择和坚守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至于在表演层面,几个主要演员的选角都比较合适,白客天然有那种底层的“愣头青”气质,虽然喜剧出身的他,但是演起正剧来一点都不违和,跟角色非常贴近,让人信服。 而张颂文,自不必说,对于角色的气质展现肯定是到位的,只是略感有一些匠气。 这样一个师徒组合,在前半段的表演上还是颇有看点的。 因此,《不止不休》无论是在选题、视听还是在表演等维度都有其相应的亮点,特别是在选题方面,这样的电影真的希望可以多多益善,再来一沓。 我当然可以理解一些观众对于电影在情节和桥段方面的一些批评,只是在我看来这些缺点并不致命,而导演愿意选择这样的题材进行创作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所以我真心希望这部电影可以卖得好一些,因为这同样是一部真正关注大众、为大众而拍的电影,只有这样的电影拥有更好的市场前景,中国的电影生态才会更加健康,电影才能发挥更好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选新闻主题,走写实路线,但由于不敢直白点明、塑造对立面,全程有种对着空气打拳的感觉。最后结局更是离谱,时间一到马上叛变表忠心是吧??
省流:我真的so sick of厌女导演。感觉像一篇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了一个小切口的社会问题,安全得体,中规中矩,点到为止的毕业论文。处处有我不是药神的影子,男配和王传君长的也太像了,昏暗的灯光下众人在巷子里发声的场景也像…然而又没有那么刺痛、深刻、震撼、有力。最让我不适的就是苗苗这个花瓶工具人角色,作用就是撅着嘴看男主、给男主当妈喂饭、帮男主买报纸喊韩东你看,为什么导演要设置这个角色啊?有什么必要吗?选张颂文是提前押宝了,但是给张颂文的戏份也太工具人,就是扯工作证烘托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男主为了心中理想放弃头版,放弃工作,被房东不提前通知就赶出去,一个无论如何落魄都陪在身边的美丽贤惠女友,最终还原真相,buff叠满了,虽然想不到这个题材别的拍法,但是如此平庸还是有点失望。
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目了,看他风尘仆仆穿个旧皮夹克,带着报业黄金时代的气味回来,为自己失落的遥远的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新闻理想,哭。
前半段铺陈了太多内容,北漂,暂住证,矿难,卖血,乙肝代检,新闻业内部的竞争与黑幕…到后半段只剩下关爱乙肝病人,像是卫生部关于传染病的科普宣传片,结尾太仓促,整体看下来感觉什么都说了但又什么都没说。有些台词和镜头太过刻意,苗苗和白客在出租屋抱在一起和白客被乙肝病人围殴躺在地上质问他们为什么逃避然后彪哥出来道歉这两段,刻意得头皮发麻。白客写稿的时候笔飞起来和最后报纸飞起来这两个超现实镜头,感觉像是在用一种拙劣的技法在表达一种并不需要这样表现的情感,因为剧情很简单(尤其到最后),情感也很简单,这样表现反而显得多余。
“在这世上发生的事儿,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作为一个报社几十年老记者的女儿,一个曾经怀揣新闻理想、考入中传,如今却离理想主义时代越来越远的记者,我从韩东初入报社实习开始,看得几度泪目。电影有遗憾的地方,但在国内能看到这样的题材令人敬佩。张颂文老师太棒,继风雨云后又见出神入化的演技,跟白客的师徒对手戏也很精彩,科长又圆煤老板梦。新闻和电影都有可能改变现实,希望以后这样的国产片能更多一些。
年度华语电影预警,在电影院里哭成狗,年初还许愿过想看到中国的新闻戏,没想到下半年就实现了。在华语影人面对权力的倾轧都不得不集体噤声之时,仍然有人迎难而上,用电影为弱势群体发声,影史也一定会为他留有一个位置。
是部好电影但是配乐过度密集很影响观影,像“药神”一样的类型片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这种过度强调文本而忽视影像的趋势让电影变成一种工具,我总是相信一部好的电影是让每个人看完有不同感觉的
4.5 结尾泪奔。众多不可说中仍有值得讲述的,时代表达非常鲜活。制作质量和团队堪称中国顶配。向导演和科长致敬。
要是这片子看了一半我就有事离开影院了 我会念念不忘 可惜我看完了
不平则鸣,不止不休。愿有一天当你被阴霾笼罩时,会有韩东替你发声,更愿今后的每一天,你我都能成为“韩东”
1.女主角完全沦为挂件2.乙肝到底是个什么病?当医生在车里说出三项传染途径时,我心都凉了,那么这和艾滋病区别在哪儿呢?这一区别不挑明,没有给观众做好心理疏导,作为商业类型就是失败的3.让理想主义者的坚韧成为天真,胜利成为奖励。
除了结尾过于仓促非常优秀了,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里能出现这样一部电影,做到了聪明的激流勇进,另对中国人来讲还多了一份千禧年的nostalgia
质问乙肝病人为什么逃避问题真给我看笑了,尤其这还是个设定为对大众极具同情心所以撤稿的记者,非常有讽刺性。
开篇就提到暂住证,眼前一亮,让我想到《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这篇报道可以说是我的新闻理想基石了😭现在回看,21世纪初期的记者简直是神,谢谢电影带我回到那个热血年代,矿难、代检、站街、医疗黑幕、行贿受贿,什么都能写,写了都有用,记者的笔应该是刀剑,而不是礼炮。
特别讨厌韩冬站在门外指责乙肝病人“懦弱”那场戏 期待值太高 又又又一次落空
在我看来,电影有三种,一种是“怎么能这么好看”,另一种是“怎么能这么难看”,还有一种是“本可以很好看的”,这部电影属于第三种,最主要的原因出在剧作上,这么好的题材好可惜。
导演与制作团队是真的挺厉害. 在表达、市场、审核等各方面之中做了权衡, 结果还是令人钦佩的. 3.5, 有几场戏实在不是我的口味. ( 科长演戏真不错! ) ( 感觉要大卖 )
TIFF20,6.3/10,现实主义的选题挺好,有一帮大咖帮忙让影片整体质感以及音乐都提高了好几个度,把整部片子水准拉到及格线之上。白客前半段演的不错,后半段有点拉垮,宋洋和张颂文还是很稳,苗苗有点打酱油,贾樟柯客串的煤老板拿捏到位。内容上想表达的有点多,中间纪录片式的视角不断切入打断情绪,以至于最后的高潮部分仅仅变成“生理”上的高潮,达不到精神共情。相比影片本身,映后贾樟柯的QA反而更有趣些····
太刻意了…工具人苗苗一句“我们来北京不是来干这个的”太刻意了;白客冲着镜头笑着吃东西太刻意了;朋友离开北京的离别戏太刻意了;临近结尾处白客的演讲也太刻意了…就显得没那么真诚。讲的也有点杂,本来讲记者为主体,聚焦报道真实与伦理道德,乙肝又变成主体,最后白客又结合自身来了一段身份认同的演讲,反而“真•主体”本身的报道显得没那么突出了。中间穿插着纪实影像,临近最后告诉我们这些纪实影像也是后期拍摄的,就有种被骗了的感觉。不过张颂文和贾科长刚出场的时候真好。大波浪客串,结尾一首joyside ,一首大波浪,乐队实火。
前半段挺好。但小竹的设置分明是可有可无,当一个角色对整个剧情起不到任何作用时,这个角色就是极其失败的!男导演们一如既往的批量生产单调、乏味、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女性形象,让人恼火!韩东提两个重重的行李箱在前,小竹两手空空在后,现实生活中不会是这样,极其恼火!她既不能作为韩东留在北京拼搏的理由,也没有主体性的价值,仅仅作为一个吸附形象存在。塑造了这样的女性形象,只能说明创作者们对女性的想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够让人恼火的!😡后半段,三言两语(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傲慢话术)就说服了一直以来被歧视的群体,毫不费力就聚集了群体力量,未免太容易了点?整体显得头重脚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