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一部电影《真实》一样,杜飞仍然在讨论电影的本质是什么?电影吸引人看下去的源动力是什么?或者叙事的本质是什么?电影叙事的逻辑自冾最小单元是什么?表演的可信度比整个叙事的可信度重要多了。只要每个片段表演的真实质感都很强,整个片子成立的基石就已经在了。多大程度上的前后逻辑呼应和自冾,抑或前言不搭后语都不是构成电影的核心要素。好比抽象表现主义的画最终把画面解构到点、线、面、红、黄、蓝的组合,每一个点、每一个原色都精心设计、实验和布局后,他的画就成立了,但在大众看来最后的呈现仍然只是一个色彩和线条纵横交错的涂乌而已。
关于吃 傅根真的把生蚝的壳吃下去了吗?不可能,生蚝的壳老虎钳扳都很吃力,所以只能是道具。那么傅根就是在演戏。 关于剧中剧 既然傅根真的在演戏,那么庆功宴吃饭的时候他说他不是在演戏,他是全程茫然的,这个也就是台词了。傅根最后被抓,警长说明天还要演,所以他非常惊讶被抓也是演的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让罪犯在不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演戏那是违法的。 关于舞台 最后有人快发现尸体的时候,舞台突然转动,漏出了观众和雷鸣般的掌声,但在转动之前那可是一面墙啊,观众怎么透过这面墙看到里面的舞台?能看到什么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根本不是舞台剧。观众也是演员之一,最后的彩蛋他们对着幕布一本正经的在欣赏,幕布就是观众在整个所谓的舞台剧中能看到的全部剧情了-什么都没有!
所有的戏中戏局中局都是不成立的,他们都是演员,只有你才是那个观众。
希区柯克曾经对电影的本质进行过阐述,在他看来,“电影的本质就是偷窥”,对于任何电影来说,观众坐在荧幕前,扮演的永远都是一个偷窥者的形象。不论是电影人,还是观众,当他们倾心于一部作品的时候,扮演的形象无一例外是高度统一的。
其实这句话不难理解,我们看过一部精彩的法国短片《调音师》,片中的人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偷窥者和暴露狂”,毫无疑问,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两个元素基本上都能体现的淋漓尽致。片中的演员们可以统称为暴露狂,而荧幕前的观众们可以视之为偷窥者,这样看来,似乎恰当了很多。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基本上迎合了这个观点,甚至于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解释说明。而看完这部影片的人有时候会一头雾水,但是结合电影的本质,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这部电影叫做《在警局》。
本片主要讲了一个路人,他经历了人生的一段荒诞时光,因为在某一天晚上外出的时候发现了一具尸体,之后的的男主被警察当作嫌疑人带到了警局,在警局的这一晚,男主阴差阳错地目睹了一个警员自己将自己误伤致死。为了给自己洗清嫌疑,男主必须将这个警员的尸体处理好。
而当他千辛万苦的藏好这个警员的尸体后,警长回来了,他开始审问男主,在这间屋子内,警长,男主以及一具尸体共同存在,而男主一方面要说明晚上为什么会发现尸体,另一方面要时时刻刻的控制好局面,好不让警员的尸体被发现。他会成功吗?
看完了这部电影你就会明白,原来一部电影的本质就是这样。当我们觉得它在为观众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当大家毫无例外地沉浸在这个故事中的时候,电影会提醒你,别沉迷,这只是一个虚构的表演而已,有一双无形的大手,会一把将你拉回现实。而当你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的时候,意外继续会出现,它又会提醒你,这原来并不是虚拟,你还是沉浸在里面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以本片的男主角为例,片中经历了好几次反转,而这些反转无一例外都很有趣。如果你细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每一次对话的时候,其实都是在无形之间推动着剧情不断发展。虚虚实实,着实有趣。
男主在第一次看到那个独眼警员的时候,警员就在不断地给他暗示,如何能在犯罪现场消除自己的痕迹,男主起初并不愿意听到这些话,因为他刚开始的时候深陷一起谋杀案。而这些话毫无疑问可以加重他的嫌疑。但是当他以为这是警员针对他的这起案件所进行的暗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男主不得已处理了警员的尸体,而这个时候,大家会恍然大悟,原来警员与男主之间所有的对白都是为了引出下一刻,警员因为意外杀死了自己。
紧接着男主要与警长一道回忆自己之前发现尸体那段时间的所有经历。这个时候,电影巧妙地用了一种戏中戏的方式来为我们展现男主的心理历程。刚开始前三次出门的时候,男主的回忆中并没有出现独眼警员的老婆,也没有出现警长。但是从第四回开始,男主的回忆里开始多了一些角色。独眼警员的老婆以及警长都进入到了男主的回忆中。
这里导演要说的是电影的一种特性,当你看到某一个故事的时候,如果这个故事触动到了你,那么你会将现实中的你参与的某个场景不自觉地带入进去,或者是一个你生活中的场景,或者是一个你生活中接触过的人等等。片中男主在回忆中引入了现实中的两个人,正是对于这一点的说明。除此之外,导演用这种方式成功地将现实与虚拟模糊化了,基本上观众此时就会迷惑,正如男主的迷惑一样,他已经开始慢慢的分不清自己的回忆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了。
而接下来观众看到的是一出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场景,男主和观众都知道柜子里的秘密,但是如何保持这个秘密显然更刺激。而接下来本片的反转开始了,当萤幕落下之后,观众们长舒一口气,原来这是一出戏剧,但是当男主再一次被警察带走的时候,我们又开始迷惑了。我们所窥视到的究竟是现实还是虚拟?
当然,要弄清这个问题,你就需要对本片中的道具稍加留意,比如说男主吃过的生蚝,比如说警察局的布置以及片中的“观众”是观众还是演员等等。这就是本片的精彩所在,一部电影能在70多分钟内,将电影的本质一点点的揭开且方法很有趣,除了惊叹,我想不到更好的词语。电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为观众的我们或许能从片中有所收获,或许就如同开始第一个场景一样,这一切都只是一场表演而已。
两次死亡。作为嫌疑人和作为凶手。警局外和警局内。警局外的死亡引发了回忆,回忆以未来发生的事件为素材组织。真实与虚构在此开始混淆。
一种解释:作为嫌疑人的傅根为了逃避犯罪嫌疑,重构了回忆。像在梦中,记忆以凝缩和移置的方式得到重构。我们并不知道真实的记忆如何,但我们能借助释梦的逻辑对傅根的回忆进行分析。
警长助手的老婆出现在回忆中显然是不可能的,警长助手不幸死后,她的老婆才出现在警局。警长出现在傅根的回忆中对他进行审问,也是不可能的;警长来自未来的世界。
傅根的回忆看来仅非以梦的逻辑重构,梦仍然依循固定的逻辑(按弗洛伊德的说法,梦是对现实素材的凝缩和移置);傅根的回忆是无逻辑的:超越现实的逻辑,进入荒诞。
为了保证真实(观众感知上的),荒诞只有进入文学才能成立。正如我们之前提及过的,影像既然以现实世界为素材,逃脱不了现实的逻辑;而文学的材料是文字,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表达。
这是为何最后场景切换到舞台,之前让人迷惑的逻辑错乱都得到了解释。戏剧舞台建构了一处空间,它比文字走得更远。舞台的真实以换喻为基础,道具指向真实的物件和场景。
舞台是万能的,超越时空限制,一切在此都和谐共存。现实世界被转换为一个虚构世界,真实性得到了保留。这不是惯常伎俩吗?比如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和《楚门的世界》了。
昆汀更厉害的一点在于,在电影结尾又将虚构拉回到现实。只身出于迷雾的傅根,“再次”被逮捕到警局。孰真孰假?已然不可辨。
这个电影特别奇怪,哪儿哪儿都怪。开场是只穿红内裤的男人在野外指挥交响乐,随后一群警察过来抓他,就跑了,后来被警察带到了警局。另外一个毫不相干的警察在审讯一个嫌疑人。警察一直在打电话,定类似约会的时间,啰里啰嗦半天都定不好,嫌疑人看不下去了,说定周五怎么样,果然周五两人都有空,警察终于把电话放下了,开始了正式审问。嫌疑人一直在说他很饿,警察不理他,还慢条斯理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录口供。这段看起来就很让人烦躁。警察说审讯很重要,一定要在今天晚上弄好,结果一个电话就把警察叫出去了,还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结果只是去见了他儿子,他儿子还说了自杀不好玩,还是活着好之类的反常识得话,警察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就很让人纳闷了。纳闷的还有,警察出去前让一个独眼龙的警察来帮忙看着嫌疑人,独眼龙又说了一堆炸听特别意外的话。随后因为失误,独眼龙自己挂了,为了摆脱嫌疑人的杀人嫌疑,他把独眼龙藏在了警察室的柜子里。审讯警察回来后,继续审问,终于进入真正的审问环节了。通过7次往返经历,讲述了案件经过。最奇特的是,期间警察抽烟的时候,烟居然从警察的身体里冒出来了,还感觉挺正常。然后突然,整体下沉,在剧院里,这是一出戏
相比起昆汀·杜皮约之前的几部荒诞不经的作品,今年这部新片算是比较接地气通俗易懂。自从杜琪峰《神探》后,没有见过用如此疯狂形式来进行破案分析的警匪/侦探片了。导演彻底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混淆回忆与当下发生的事件,镜头画面在警长与罪犯的想象空间里重塑案情,令观众对这桩枯燥无味的无头公案燃起兴致勃勃的关注度。风格化的布景与光线、设定古怪的角色(没有左眼的助手与肺部穿孔的警长),暗藏人物性格的对白,在这个充满舞台剧意味的警匪对峙文本里兴奋地手舞足蹈。较为遗憾的是,类似的无厘头风格早在周星驰的作品里出现过,《大内密探》最后一段高潮戏,众人用电影颁奖礼的形式引出真凶似乎就是这部法国荒诞警匪片的灵感来源。不过这部影片胜在篇幅短,一气呵成的节奏感令观众获得相当奇妙的观影快感:究竟罪犯有没有杀人?或者是哪里露出了破绽?这些意想不到的乐趣伴随着电影的落幕而在观众的心里与日俱增。这似乎是导演玩弄的另一个叙事花招,虚构与解构的魅力在这个模棱两可的警匪文本里淋漓展现。
套路之王,舞台迷惑
回忆按梦的逻辑组织。
善于把玩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喜欢挑衅、戏弄观众的鬼才导演,是不是装了点呢
80/100,如此小巧,如此有趣。前半部分依靠叙述,在现在与记忆中穿梭,并通过角色在记忆中的在场模糊时空界限。而后半段,随着舞台的“反转”,则将维度一下拓展至舞台与剧场,而剧场外出现的“抓捕”又模糊了舞台空间。当走完字幕,看见了作为“观众”的演员,又恍然发觉,杜皮约又近了一步,这是电影与我,偏偏进度条就这样结束了,望着空荡的播放器,黑色中反射着我的脸,噢,他又模糊了影像与现实。
法国人的刑侦警察局就是喜剧基调,黑起警察来,就是让人觉得行政机关的清理部门就是个笑话,效率低下,漏洞百出。英国人就搞出各种智商超人,推理严谨的神探剧。路数不同。
【VIFF-IV】两星半。荒诞有趣,也是杜皮约一贯的风格。但这次的两次反转却是“不得已为之”。揭示舞台前如果可以算是天马横空,那么在此之下的逻辑自洽也并不难,但却选择了回到“正常”世界推翻假设却不加以揭示,最后又回到了骗局做结。虽然大家哈哈一笑,但实际云里雾里,导演恐怕也是如此。那这就不是天马行空了,就是把控不过来只好草草了事。但不得不说,单独的一段段拿出来,荒诞喜剧还是可以的。
你从故事里看出了什么,这重要吗
一如既往的昆汀·杜飞,天马行空,荒诞诙谐,打破叙事结构,打破时间线索,打破空间状态,飞来飞去,了无痕迹,73分钟里玩得真嗨。
终于到了法式幽默阶段。他对打破第四面墙好像有种执念,一直在找机会和观众对话。最后看到大幕拉开,想起了20年的日本电影《剧场》最搞的是落幕后老哥依然被逮捕了。
笑傻了,警局办案一下想到出租车系列,荒诞而讽刺。结尾可以说是编不下去了,也可以说是对真实生活的解构,莫名其妙又情理之中。打破记忆限制的案情回顾太有趣
继《真实》后继续把虚实真假搅在一起,杜皮约真的很爱玩弄时间和虚实。时钟反复跳跃,未来过去在叙述中相遇,人物互相进入对方描述的记忆中,警局与舞台的边界无从判断,没有炫技只有轻巧!这部的配乐是目前为止杜皮约电影里最爱的!
杜皮约有点好玩 但又没有那么好玩即便离经叛道是他的标签 但他身上还是有我抗拒的那种发国导演气质
等着从他人的everyday life中看出快感,我们就是窝在沙发里等着八点档开始的沙发土豆。
剥完鸡蛋把蛋壳一起放盘里端给观众吃。演出、花絮、废料于一体的废话文学创作。
mon cerveau me chatouille
果体指挥开场序幕,回忆场景虚实进出,胸口冒烟生蚝新吃,血泊熨斗独眼藏尸,舞台散场after party,最后还整了个彩蛋;完全本土化后玩得反而不太飞了,但比《Wrong Cop》对警局类型片的解构更有情怀?音乐很好听
Dupieux还在连着上一部在讨论fiction和现实 结局是不是有点黑镜某一集的意思 Orelson和Michel Hazanavicius客串还行
化繁为简的杜飞更加迷人了
3.5;仍是杜飞擅长的嵌套结构,破墙效果很有布努埃尔之感,到最后一个比较刻意的反转之前都值四星,为反而反,反倒落了下乘。回忆中时空的串线最有趣,接近梦境的自由。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非常有趣的无厘头荒诞喜剧小品。一方面打破回忆与现实的墙,在画外音欢乐的吐槽中把倒叙插叙玩得很high,并在结尾处突然在“戏中戏”之外再嵌套一层。喜剧元素恰到好处。收尾有点突兀,观众正如彩蛋中的剧场观众一样莫名其妙,一脸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