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关注美国现任总统的动态,那么就无须担心被剧透,可以放心继续阅读了。
严肃的剧情介绍:赵铁柱(丹泽尔华盛顿的爆炸头儿子 饰)无意间得到一个诈骗集团3K公司的联系方式,出于好玩的心理,拨电话过去跟对方谈笑风生,更被该集团相中,获邀加盟。赵铁柱虽然会模仿东南沿海地区的口音,但是却有着标准的北方人长相,担心线下与3K公司成员们见面会穿帮,于是请来自己的同事张全蛋(韩索罗的中二病儿子 饰)冒充自己。在两人的配合之下,查明3K公司打算利用存在质量问题的手机实施炸弹袭击,袭击对象是进步女性李小花。最终3K公司的阴谋被挫败,但是电信诈骗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遗祸无穷。
去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注意到影片信息“类型”一栏有着“喜剧”的标签。结果一开场亚历克·鲍德温的大脸还有半半卡卡的演说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仅是逗乐,还有怼川普,毕竟这位大叔除了是阿汤哥在IMF的(故)顶头上司以外,更著名的身份是川普模仿秀宇宙总冠军。
紧接着是一行典型黑人英语的字幕,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好像是说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黑人主角登场,那嚣张的发型怎么看也不像是纪律部队的执法人员。他去应聘警察,面试官相当可疑,分明是纽约警局黑警组织HR的重要干部西蒙斯。上个月看的男主他爸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伸冤人2》里,还出现了这位面试官的克星豆豆警探。
主角被安排去整理文件,遇到种族歧视的同事,憋了一肚子气,申请转岗去当卧底,正好有个黑人学生会请了一个黑豹党的干部去做演讲,警方担心这场演讲会宣扬激进的内容,就让主角混进去搞窃听,必要的时候可以让那个黑豹党的伙计闭嘴。结果主角去了以后,发现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反而被演讲嘉宾洗脑了。顺便他还勾搭了人家学生会主席。
因为这次窃听任务,主角认识了警队中的两个伙伴,一个是日天日地弑父弑君的凯洛伦,还有一个样貌和声音都有点像史蒂夫·布西密,最后一看演员表,果然姓氏相同,原来是哥儿俩。话说这电影还真是爱找知名演员的亲戚。
接下来,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内容了,这也是影片的核心情节,主角给3K党打电话,结果被吸纳为成员。我对这部电影评价不高,主要是因为它有点标题党的感觉。看之前,以为真的是一个黑人混进了3K党,心想那得多夸张、多刺激?于是对这个故事抱有极高期待值。结果实际上执行潜入任务的是凯洛伦,主角只负责打了几个电话。而且那几个电话也不是非主角打不可,凯洛伦人都去了,顺便把打电话的活儿也接过来就得了。
对这个主角的第一印象还不错,可能是因为演员身上那股云淡风轻的感觉有点像他老爸。可是电影给他的人设实在是不讨喜,老是甩脸子给队友,像是别人欠他的一样。没错,黑人确实在美国遭遇不公正待遇了,可是他的队友是犹太人,人家的族群还遭遇过大屠杀呢,也没他这么苦大仇深。更重要地是,这部电影里面真正危险的卧底任务都是队友执行的,队友要跟拿枪的神经质3K党直接打交道,所有的危险都是队友在扛,结果导演却强行让黑人小哥当主角,可是观众又不傻,能看出来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你去看《智取威虎山》,最佩服的一定是杨子荣,而不是少剑波,何况就这个大破3K党的故事来看,黑人主角的重要性还达不到少剑波的程度。
如果要说主角发挥了什么关键作用的话,大概就是激起了犹太队友对3K党的憎恶,那么他就该作为一个导师一类的配角退居二线,电影的核心矛盾应该是受到歧视的犹太人如何对抗3K党。可惜导演是黑人,因此黑人角色的故事哪怕没什么可看性,也要强行被扶上男一号的位置。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或许有人会借此为导演辩解,说历史上就是这么发生的,所以就这么拍了。如果原始事件就是这个尿性,那么这个事情本来就没什么可拍的。
替两个男主撕番位这个事情就此打住。换个角度,单看反派的话,这电影还有点意思。我估计很多人也是跟我一样主要冲着3K当来看的这部电影。里面的党徒们简直都蠢哭了,而且能看出来都是些游手好闲的屌丝。
把严肃社会问题用喜剧手法呈现出来是导演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不需要担心严肃性和社会意义被喜剧消解掉,恰恰相反,导演让3K党丑态百出,反而加深了观众的危机感。3K党徒们表现出的这种不可理喻的状态,极易链接到观众的真实体验,让人们联想到与之有相似特点的传销组织、邪教组织,以及疯狂的粉丝团体。这里我又要老调重弹一下,引用自己之前的观点:愚蠢远比智慧更容易叠加。一个蠢人或许还有点萌,一群蠢人就很惊悚了,没有理智却具备强大执行力的人,就像丧尸一样可怕。
这部电影其实是借批判3K党来怼川普。我非常尊重导演的个人立场,而且我也不喜欢川普。但是直接让3K党大佬说出类似“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美国优先”等川普金句,把川普和3K党露骨地划上等号,手法并不高级。结尾的纪实影像资料当中直接出现了川普的身影,其实导演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正片里面继续无节制地兜售私货,未免用力过猛。扮演3K党大佬、川普化身的托弗·戈瑞斯把上面提到的那种蠢萌发挥到了极致。说点题外话,这次开场前的贴片预告有汤老湿的《毒液》,巧的是托弗·戈瑞斯正是老版《蜘蛛侠3》毒液的扮演者,而本片女主角还是去年《英雄归来》里面小蜘蛛的女神学姐,所以这部电影也算是蜘蛛侠电影宇宙的编外作品了。
说回影片。后半段的节奏明显出了问题,跟最近的国产片《西虹市首富》结局部分有点像,凯洛伦的身份暴露,观众的心情都随之紧张起来,按理说接下来应该是他面临杀身之祸,观众想看他怎么应对危机。结果导演却话锋一转,去讲女主角遭遇的炸弹袭击了,凯洛伦身份曝光的事情不了了之,导演制造了紧张感,却没有对此做出呼应,而是用另一边的危机掩盖这边的潦草收尾。除此之外,汽车被炸那一幕,感觉上对应的是剧情线当中主角失去一切、陷入黑暗时刻的节拍,结果下一幕就是主角智擒种族歧视的同事、大获全胜,让人有点跟不上思路。正如上面提到的,这部电影里勇闯虎穴的是凯洛伦,主角一方作为警察,唯一曾经有过射击动作的也是他。而黑人小哥干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身上绑着窃听器搜集证据。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窃听风云》。
最后给出纪实影像,已经是近年来用烂了的招数,但是观众确实吃这一套,我也被震撼到了。这样的手法放在《萨利机长》那种五星佳作里面,就是扣分项;放到本片则成了加分项。此外片中的时代金曲也值得一听,男女主角在餐厅约会时的背景音乐是Brandy,去年的《银河护卫队2》也用了,还是星爵爸妈的定情曲。
关于电影的看法写在最前面,可能因为主题太复杂,故事讲的很一般,有点管中窥豹感觉。电影的转场有些突兀,但是画面的设计很有意思,尤其是真正的Ron在和David Duke通话时同屏幕的画面,漫画感和喜剧感十足。看完关于David Duke的维基百科,发现片中的的话基本都是原型的原话,意识到了隐藏在深处的种族主义是多么可怕。
BLM活动彻底让世界都看到了美国存在的体制内系统性歧视,作为旁观者,感叹于一个种族的凝聚力,终于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取得了一丝成果。片中以Flip为代表的白人/非非裔的警察看似很正义,但其实他们只是有正常认知的普通人。对比白人至上主义者,这些普通人身上有了正义的光环。
对于白人至上主义不想多聊,讲再多的道理也叫不醒装睡的人。只谈一谈最近回伦敦以后关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变化。
留学的最开始住在学校宿舍,身边都是来求学的学生,非英国人占比更多,从哪里来的人也都有,并没有觉得格格不入,毕竟大家都是外来者。因为学生的身份,大家自然在相处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后来搬到了温布利,身边好多中国留学生,工作的地方也是中国人,好像回到了上海,只不过是“外国人”更多一些的上海。经常和室友说,虽然学的是口译,但是觉得自己的英文水平比刚出国的时候差了很多,上课全都是中国人,下课也大多和中国同学玩,实习也是去的华裔公司,上班说中文,下班回家和室友说中文,周末交朋友来,大多说的还是中文,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适圈。20多岁的年纪到了伦敦,没有像移民二代的身份认知问题,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
在国内生活的时候,大家都是中国人,并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些。在自己的普通生活中,总是想要找一些能够让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好像这样拧巴的生活才是意义所在,现在回看,就是经常和朋友说的蔓延在上海的假精致吧。当时的自己没有追求物质上的假精致,缺追求了精神上的假精致,还把这种假精致凌驾于那些物质假精致之上,实在幼稚。
这次回伦敦,告别室友和过去的交友圈,搬到了公司附近,自己成了街区里少见的东方面孔,突然在通勤的路上开始留意,这节车厢里有几个少数裔,这辆公交车上是印巴裔多还是白人多,又有几个黑人。除此之外,还会留意观察情侣的组合,这个亚裔男生旁边站了个西方面孔的女朋友,那个印度女孩旁边是个白人男朋友,或者是亚裔女孩和黑人男生等等各种搭配。身处伦敦,对于同性情侣到没过多注意,只觉得很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很庆幸自己没有那种觉得白人更好的想法,也没有觉得哪个族裔的人会更差。作为一个东方面孔的个体,感受到的漠然比区别对待要多。这里之所以不说善意,是因为大家都在忙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会因为你不同而多出几分善意,而且,这种不同也只是自己脑海中想象的不同。
不知道这种明晰的身份认知是不是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困扰。坐地铁、走在路上、买东西、逛博物馆美术馆等等,不论干什么,都像是困在了孙悟空给唐僧画的那个圈里,不自觉的就会带入自己的中国人,也有可能是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一些思想——谦逊、少言、顺从。这些总结出来的特征已经让自己感觉受限。进一家餐馆之前,总是会闪过一丝犹豫,这家餐馆我走进去会不会让人侧目?去看一场戏剧的时候,在有意思的地方笑出声会不会让前后左右不认识的中国人觉得自己是在装本地人?这种脑海中的小剧场总是不断上演,自己给自己画圈,一个又一个。
也不知道心理学上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步骤,首先是意识到问题,然后再是改变。第一步是走完了,就看第二步如何能够正视自己的身份,而且能够在保留自己的同时,去接受不断改变的自己。
历史倒退的时候,需要这种提醒。但是又觉得这么说挺扯淡的,我们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被压的喘不过气来。倒是本片真正让我意识到“狭隘”两个字的具体内容,这种狭隘目之所急比比皆是。没办法证明历史是不是在主动选择这种狭隘作为推进的力量。但愿世界大同的理想还在吧,但愿我们身边的族群还没有分化至此吧,但愿他们经受的一切都会被我们幸免,但愿所有执着和忠诚都不会演变成狭隘吧。
一开始,完全被翻译的所谓”黑色党徒“的片名误导,再加上它的海报。看了简介都觉得是一部文艺、宗教电影。其实,主题跟表面理解相差太远。简单理解,电影是说:有一个白人至上的三K党,一个黑人警探加入党员当卧底的事情。
那好的,当然不会是一个黑人明目张胆进入卧底,这里就需要一个白人警察和一个黑人警察互相COS。
整部电影人物设定风趣幽默,情节有多次转折。也确确实实就是种族励志(崛起)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呈现黑人对种族歧视的愤怒与怨恨。
电影层次分明:
黑人革命派--卧底中间人--三K党
情感主要出于以上三类人,围绕三个不同层次的角色叙事。
最后,电影是想说明黑人和白人,只是共同生存在这片地域的人类而已,不应该有那么多的纷争。
看完绿皮书,又上豆瓣看相关影评时,发现了这部电影。对比这部电影,绿皮书相当于一口蛋糕上飞了个苍蝇。而这部电影更像一副苦药。
好莱坞的电影少有这部电影一样直指“人人平等”的核心。绿皮书几乎是好莱坞空中楼阁电影的模板。你看的很感动,但其实只是一个套路剧本。这种剧本的剧情就是a身份好,b贫民低贱;a不知道贫民的快乐,b通过教会a贫民乐趣(对应是绿皮书白人请黑人吃肯德基),拉近两人关系,说实话这一招也通常被用于日漫中;a遇到挫折,消沉,b鼓励a,使a振作起来。像这样的剧本在豆瓣top250中,至少有三部。
黑色党徒则不然,直指出要想改变就要去争取,而不是靠白人的施舍。其中黑人领导讲的一番话确实精彩,先是引导黑人肯定自己的身份,接着指出黑人是未来的栋梁,然后说改变要靠自己。
这个改变要靠自己其实是十分难得的。我看过不少名著,由于我们信奉共产主义,在这些名著点评中总是会提到作品虽好,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充满了妥协。比如封建的作品,农民被坏地主陷害了,最后是靠好地主救了;资本主义的作品,无产阶级被资本家陷害了,最后是靠好资本家救了。在这些作品中农民或者工人是不会团结起来救自己的,是靠上等阶级的善心和聪明才智才被拯救。在绿皮书中一个致力于黑人尊严巡回演出的黑人钢琴家却靠的是白人去拯救灵魂。
黑色党徒突出表现了两个黑人,黑女组织演讲,游行,黑男铲除了3k党分部。这并不是靠着白人的同情和启发去做的事情,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正是这一点我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好评。
3K党在上世纪的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400多万人的会员,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政府要员。
我第一次知道3K党,是因为雷蒙斯有一首歌名字就叫“The KKK Took My Baby Away”。
据说唱的是主人公的一个黑人女票被3K党绑走的故事。
科恩兄弟以奥德赛为蓝本拍[逃狱三王],背景换成了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几人浪迹逃亡中,一个际遇便是遇到了夜间活动的3K党。
他们清一色的身穿长白袍、戴着只挖空眼睛处的尖顶白帽,手拿火把,围城一圈,有秩序地烧毁十字架。
这个群体,显得神秘而邪典,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却又不禁让人多了几分好奇心。
致力于拍摄黑人电影的导演斯派克·李在今年过去的戛纳上,带来一部[黑色党徒]。
也是关于3K党,当一个黑人警察秘密潜入3K党中成为卧底,一系列诙谐趣事以及致命大事都在同时发生着。
[黑色党徒]虽然基调是诙谐的,但是内里主题是非常严肃的——关于种族主义和当下美国的分裂。
借的是3K党的故事,讲的是历史的循环。宣扬“白人至上”的3K党的几次崛起经历,不能不给人警惕。
神秘社团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很大程度是它的装扮和活动时间神秘化了它。
1915年,一个出生在南方肯塔基州、名叫大卫·格里菲斯的导演拍摄了一部史诗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地位有多重要似乎无需赘述。
但也是这部电影,改变了3K党的走向和未来。
那一年,时值美国南北战争50周年,为3K党唱赞歌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引发了票房轰动。
50年前的1865年,新上任的总统林肯获得北方支持后,意图解放南方的黑奴,由此引发了南北内战。
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那之后,南方的一些老兵接着扛起了反对黑人的大旗,3K党成立了。
三K党全称是来自希腊语的Ku Klux Klan,有“种族集会”之意,简称K.K.K.或三K党。
他们行事诡秘,经常穿着标志性的白袍白帽,带着枪支和手电筒游荡在午夜的南方农村。
起初,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以装神弄鬼的方式恐吓那些刚解放的黑奴,但很快,一切就开始失控走向了暴力。
他们开始闯入黑人家中鞭打黑人,烧毁他们的房子和黑人教堂,暴力活动逐渐升级,追随者众多。
在内战失败后,他们企图以这种方式恢复到战前的黑人奴隶时代。
格里菲斯的父亲是南北战争中南方军队的上校,不难想象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耳濡目染间都是对黑人的偏见。
这也成了他拍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原因——
在电影中不断丑化黑人种族,3K党摇身一变成了从黑人手中拯救南方的正义骑士。
[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前,真正的3K党其实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
当时,林肯之后的格兰特总统为了获得南方黑人选票,通过各种措施狠狠打击了一把3K党,大批成员被捕。
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他们的势力就已经沉寂了下去。
但到了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上映重新唤醒了这一势力。
电影在亚特兰大的首映礼上,一个名叫威廉·J·西蒙斯的人宣称他将在此举行集会,让3K党重生。
当晚,一群人登上了亚特兰大旁的石山,他们在那点燃了一个十字架,3K党复活了。
更糟的是,复活的3K党,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范围、还是恐怖程度和政治影响方面,前者都无法望其项背。
此刻的3K党抛弃了秘密运作的方式,公开招募会员,只要认同其种族主义,交纳10美元会费,就能成为其中一员。
并且,他们扩大了敌人名单,不仅仅针对黑人,还反对犹太人、天主教徒和移民。
在20世纪初期,随着几百万欧洲移民涌入美国,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北方城市就成了主要的移民城市。
一个移民集聚的北方和一个白人主导的南方,这种矛盾贯穿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文化。
南方白人的优越感在于,是他们使得南方纯净、未被污染,只集聚了真正的美国人。
当这种优越感和持续的对北方、移民和黑人聚集地的敌视,遇到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个发泄口——
3K党适时复兴了。
在3K党活跃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南方私刑盛行,甚至可以称其为“私刑时代”。
[黑色党徒]里,牧师在最后黑人集会上讲到以前黑人群体承受的严酷私刑时,字字句句触目惊心:
1916年,一个名叫杰西的17岁黑人男孩,因为被控奸杀一个白人女孩,被送上了法庭,全白的陪审团只用了4分钟,就将男孩定罪。
判决之后,等不及法律程序的暴徒们给杰西套上锁链,将其拖到了大街之上。
人们疯狂的冲上来,用刀捅他,用拳头打他,切下了他的生殖器,割掉了他的手指,给他身上浇上煤油,点燃他,再将他吊起来。
男孩杰西被焚烧、被吊死的整个过程,被摄影师拍成照片,连同部分烧焦的尸体,一起被当作纪念品贩卖。
而那些白人看客们,甚至在午休时将孩子们从学校里接出来,驱车前来围观,参与一场狂欢盛会。
诗人克劳德·麦凯在诗歌《私刑》中写那些围观的小孩对此的欢欣鼓舞:
哎!拉绳!/往上拉!/白人活下来/黑人去死。/伙计,拉呀/发出血腥的喊叫/随着黑人孩子身体旋转/白人死去……
有时,甚至当地的市长和警察就在场旁观,私刑总是他们默许的,甚至是给着大力支持的。
所以,有一首名叫《除了上帝还有谁》的诗歌中也说:
身为穷人和黑人/我没有武器还击/因此除了上帝/谁能保护我?
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这并不是一段出自恐怖小说或电影的剧情,而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
据记载,仅1889年到1941年间,美国南方就发生了3800余起这样私刑处死黑人的事件。
单纯被处死还算幸运的,大多数受害者都经历了被毒打、挖眼、拔齿、焚烧、断肢等严酷折磨。
而3K党,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力量。
这种私刑,一直到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展开,都还一直存在,并以臭名昭著的方式在阻碍民权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1964年,3名年轻的北方民权主义者,两个白人大学生施维纳和古德曼,和一个黑人大学生恰尼来到了南方密西西比州费镇。
他们来此宣传《民权法》,并调查一家黑人教堂被烧毁的事件,结果,在被警察以超速为名拘留过后,他们却失踪了。
警察和当地民众坚称他们已经离开此地,但这三人的失踪还是引起了全国关注,成为了一个全国性事件。
经过了长达40多天的调查还原,原来,是3K党成员在警长的带领下拦截了他们的车,将三人残忍杀害了。
他们的车被放火焚毁然后推入沼泽,尸体被掩埋在大坝底下。
在调查此次事件期间,FBI还发现了其他7个密西西比州的黑人尸体,也是这些年间被3K党偷偷杀害的人。
88年,艾伦·帕克拍摄了聚焦此事件的电影[烈血大风暴],才又推动了此事的重审、定罪。
因为在当年,即使案情被还原了,全白人的评审团最终依然将3K党成员无罪释放。
60年代和马丁·路德·金齐名的黑人平权斗士,还有一位主张“Black Power”的马尔科姆·X——
斯派克·李在他的传记片[黑潮]里也提到,正是他小时候房子被3K党烧毁、父亲被3K党迫害而死的经历,才影响了他“以暴制暴”斗争思想的形成。
3K党对黑人群体的私刑迫害,在60年代的平权运动中不仅对黑人的斗争起了激励作用。
而且,也反而让黑人的平权运动获得了部分开明白人的同情和舆论支持。
3K党在上世纪的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400多万人的会员,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政府要员。
但它的消亡,也很迅速,并且由自己的造物杀死。
20年代,当时的移民在酿造和贩卖酒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为了肃清这个源头,3K党积极推动颁布了“禁酒令”。
也是“禁酒令”,又推动了私酿和倒卖酒的地下黑手党的形成和繁荣。
3K党由此和意大利人、犹太人为主体的黑手党,势力一南一北,此消彼长,互相斗争。
到60年代,3K党和黑手党的长期战争进入高潮。
在密西西比事件后,胡佛率领的联邦调查局调动了150多名特工到此组成摧毁3K党的行动组织。
他们开展“反情报计划”,试图利用黑手党来渗透和摧毁3K党。
纽约黑手党头目之一格雷戈里·斯卡帕,成为了摧毁南方3K党的功臣,而此役过后,三K党一蹶不振,此后再没能复兴。
而今,3K党仍然存在,只是势力很小,据说在今天的美国有几千成员。
但它仍可能以别的面目出现,比如新纳粹、光头党等等。
电影[黑色党徒]最后,斯派克·李放入的真实新闻片段影像,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当下。
不过,如果要说3K党的存在历史曾经意外发挥过什么积极影响,倒也有。
那就是他们的“禁酒令”,确立起了20年代的地下酒吧概念。
而地下酒吧,也正是爵士乐真正发展起来的地方。
也算误打误撞了吧,如果你喜欢爵士乐,可以稍微感谢一下3K党了。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某些影评人在国内电影节评委系统里相互加塞熟人,和本片3K党体系颇为相似。他们很纯粹,不喜欢电影带政治倾向,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没错确实很政治化 但至少spike lee会讲一个诙谐,智慧,有趣的好故事。还有我虽然不喜欢极左 但极右也没什么可洗的 black power运动和blm不一样 评论里一大堆人酸的是啥 8.0/10
为什么斯派克李总是被双标?他用平行蒙太奇就是土鳖吗?我觉得那段很有力,是电影情绪升华的重要部分。他那些很典型的镜头和剪辑还没放进来呢。这部电影和《抱歉打扰》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见显然的切入角度不同,相比《抱》的劳工视角,斯派克李还是为所应为时期那个愤怒的他,更加针对纯粹由肤色隔离、美国的历史造成的冲突,可能相对会显得表面吧,但也更契合当下的美国——没错就是影片最后那些新闻片段,今天的、此时此刻的美国。甚至我觉得,这次因为喜剧的元素、更大规模的制作他作出了不少牺牲,如果是平常的小制作,他完全会更愤怒一些才是。
这就是那种永远不知如何评价的片子,主题太正经严肃,背景是用人命和血汗写成的历史,但用黑色幽默甚至戏谑的手法去想四两拨千斤?感觉很多地方观众都不知道该不该笑,放映完灯一亮,影院了一半黑人一半白人,都很沉默,结尾实在太重了,一下子打回现在时,敲警钟一般。BMG很煽很洗脑。
剧本的历史功底很好。幽默感认可了。Topher Grace真好啊哈哈。(黑豹是个啥玩意儿)特别想采访一下,好些人对于任何政治相关电影后面的纪录片段都有大意见是为毛呢?困扰我很久了。Wakanda Forever!
福茂瞎了 *20181024二刷 意识形态直白了点但没什么大问题,不时闪现的网大气质比较碍眼以及配乐太特么难听了
62岁的美国黑人老导演斯派克李的新作。反种族歧视历史、3K党黑幕,都是他一直关心及有话要说的东西。可看,虽然内容离我们远了些。
片子本身对于斯派克李而言有点温吞啊,不过不明白为什么要批评他对格里菲斯的手法的使用,用同样的手法(武器)来反《一个国家的诞生》煽动歧视,非常巧妙啊。
buddy comedy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而夹带私货的部分则生硬无比。两个有意思的点:1. white power/black power同时展现以及两边代表人物相似势不两立、煽动仇恨的言行,某种层面上印证了川普最后的讲话;2. 花了一整场戏批斗「一个国家的诞生」,最终戏剧高潮仍然用的是平行剪辑+最后一秒营救,真是口嫌体正直啊
#Cannes71# 哪种政治宣传都是政治宣传,这已经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了,不加那个结尾或许还有三星(虽说剧作不行但起码喜剧部分还不错),加了那个结尾没有商量只能送一星。说真的,你要是批判「一个国家的诞生」,你别用平行蒙太奇呀,有种学学戈达尔。
为什么不能让前面的诙谐风格一路到底呢?非要最后拍成一脸严肃的卖相,导演不觉得尬吗?能入围戛纳,也是很蹊跷。
2018年来的非洲裔主演电影:黑豹、Acrimony、Superfly、Breaking in、抱歉打扰、盲点,加上这部,黑人影响力已是主流一部分;电影完全重塑了70年代美国黑人剥削电影中的状态,不仅仅是时代背景或是符号特征,更是时代特有的迷幻、反叛的气质,我不是很确定分屏和BGM只是在致敬super fly(1972),但总之,影片中的确致敬的出现了相应电影的海报;影片还有一点在于它呈现了可怕的信仰/宗教偏执(KKK),这种严肃带来的恐怖或是影响力显而易见,只能说还好是斯派克李导演了。电影讽刺着创普的名言“美国优先”、“再次让美国伟大”,同时展现了种族歧视带来的不公平、极右翼组织、暴乱,这是对当前社会不安的绝妙讽刺
和《逃出绝命镇》同款,用类型片的框架来提炼社会问题和政治讽刺。在全片的讽刺调侃之后,最后那段新闻视频混剪让影片的政治性和导演的愤怒呐喊终于喷涌而出,具有强大的煽动和感染力。
所以靠政治性拿奖不可以吗?更何况拍得还挺有意思的啊,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以荒诞幽默的形式复原,可惜斯派克·李选歌的品位实在不敢恭维。“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看——历史循环起来比电影还扯蛋...
说艺术不该涉及政治的人,非蠢即坏。
正片部分与片末实录部分缺少哪一个都无法构成创作整体,影像作为受众最广的宣传媒介担负起政治武器的身份亦是分内之事,后半程以《一个国家的诞生》为支点,以大卫·格里菲斯的种族立场为代表,通过对其赖以成名的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二重使用与调侃,成功的在做到好看之余也流畅而精准的输出了观点,斯派克·李用最传统但奏效的蒙太奇将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和政治工具的双重身份完美并联同时又回归到本源,对比《黑豹》那妖魔化的“黑人剥削”狂欢,更加可贵与可敬。
黑人平权的电影每年都有,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聚焦黄种人权利的电影。
所以Spike Lee金球是输给了谁...?
真的,太棒了!这是一部必须要长评的电影,它对美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不是从惯常的角度,而是从影像学的角度另辟蹊径,这点和我不是你的黑鬼异曲同工。开头就是乱世佳人对邦联的辩护和同情,深层的政治内涵就是对黑人地位的否认。接下来一段让人想起纳什维尔的开头,想起焦点新闻那句“如有雷同绝对不是巧合”,……黑色党徒其实并不激进,甚至根本不够激进,它的调性是幽默和惊悚,它根本不是要创造一种所谓的“黑人美学”,一种“黑豹式”的乾坤颠倒,这点从它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就能看出来。它排斥的是极端和暴力,倡导的是种族和美学的共生。
7。黑人剥削片基础上衍生的讽刺喜剧,整体娱乐性不错,结尾真实记录片段则试图提高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