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将猴奉为神明
他们看到了猴的聪明伶俐
却看不到繁华都市里
被挤压得无法呼吸的平民
《咿嘞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平淡却极其讽刺的故事,它的讽刺不像《白虎》那般戏剧化和直白。它的讽刺更像是一杯白水,看起来好似无味,到最后一品才发现喝进了一杯苦水,苦得绵软又心酸。男主安贾尼在姐夫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驱赶猴子。
因为印度人民将猴子奉为神灵,向它们供奉食物,引起大量猴子进入城市,产生猴患。作为神灵的猴子不允许被伤害,而像安贾尼这样的猴子管理员们,就需要发出“咿嘞呜”的叫声,去驱赶它们。
姐姐很开心,尽管只是个合同工,但也算是为政府做事,她笑称弟弟为“政府先生”。
安贾尼心里其实有些埋怨姐夫的无能,只给他找到了这么一份工作,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发出叫声去驱赶猴子,他的自尊和羞耻心让他无法做出这样的事。
可事实上他又什么都不会,既没有好的教育经历,也没有任何派得上用场的技能,不愿做脏活累活,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实属来之不易。
但安贾尼没有意识到,他只想着蒙混过关,白天里不是喝两口茶,就是意思意思吓唬猴子,自然也赶不走猴子。
于是被路人要求驱赶猴子时,他总是小声念着,又手上动作着。可因为他面对猴子时的胆怯,让猴子只感到了挑衅而非威胁。连猴子都吓不跑的猴子管理员,还有什么用?理所当然,他收到不少投诉。人比猴子聪明的地方,大概就是会说话、会狡辩。靠着这个优势,安贾尼又是再三保证、又是不停道歉,才得到了改过的机会。
随着共和日庆典的到来,驱赶猴子的任务更加繁重和紧急,安贾尼知道自己无法再含糊过去,于是想了个办法——打扮成长尾猴。有了装扮的遮掩,让安贾尼可以尽情“发疯”,夸张好笑的动作、古怪尖利的声音,他变得更大胆、更随意。
曾经让他羞耻的叫声,如今再也不是问题,他做出了比叫声更羞耻的行为,但他毫不在意。因为现在的他,是一只长尾猴,人类怎么会在意猴子的行为呢?
这样的疯狂,让他感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自由,以至于被警察抓住,当着警察的面发出“咿嘞呜”的叫声,也没让他感到半分羞耻,他变得“自信又强大”。
猴子的扮相,让他成了网红,也丢了工作。直到经历了找不到工作的困窘,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高傲毫不值钱,他曾经的尊严如今只能成为替他遮羞的最后一块破布。
他只能四处去塞写着"for work"的纸条,曾经看不上眼的体力活也都轮不上他。连猴子这样的畜生都有人去捧着,到他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时,却连碗饭都吃不上。他很迷茫,也很困惑,怎么一个人会活的不如一只猴?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十分之讽刺,安贾尼作为猴子管理员的一员,却被关进了抓猴子的铁笼中,同事们取笑他、逗弄他,“今天他就是我们的猴子”。
安贾尼软弱的愤怒得不到一点回应,就像他吓唬猴子时,毫无威严。他只能顺应“人类”的要求,像猴子一样吃了根香蕉,才得以逃脱。而看着这一切的,是蹲坐在树上的猴子。本该被关在笼子里的猴子,坐在树上,看着人类在笼子里吃着香蕉,变成了“猴子”……
人、猴颠倒过来,就像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乱象丛生,你甚至无法轻易去界定人和非人。有一个词叫“人性”,人性是什么?广义上来说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属性。人有人性,有欲望,不断扩张繁衍,站到了生物链的顶层,他们有了极高的地位,不去尽力帮助自己的同类,反倒哺育起了猴子。
猴子作为森林的生物之一,在人类的追捧下,竟也染上了人性的丑恶,懒惰、贪婪,这都是人性的特质之一,如今也在猴的身上一览无余。人创造出神,用变相的人性来定义所谓神性,到头来不过是求而不得的欲望愈演愈烈,连“神”也遮不住它的脏污。
影片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向我们展现安贾尼的生活,十分真实,没有为了突出这种讽刺去激化更多矛盾,只是在恰当的点,设置了恰当的起伏。而安贾尼最后在欢快的庆典里,和那些装扮成各类角色的人互动着、狂舞着,任由别人把他的脸涂黑。
这样,他就又是那只出名的、自由的长尾猴。于是他笑了,笑得很开心,也很平静……
安贾尼更像是底层人民的缩影,没有受过教育,思想也有限制,更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卖力气去谋生。生存带来的压力让他继续工作,穷苦人不应该有的“娇气、自负”让他又无法尽全力工作,于是最后他“疯了”。
与其做个人,倒不如做只猴,还能有一时快活……
这个中文译名太不适合传播和搜索了,港译《与猴同行》更好些。很魔幻现实,很荒诞,人不如猴,误杀了被奉为神明的猴就要被杀死。感觉有很多阶级和宗教的寓意,结尾男主似乎也成了“猴”。和这么多猴子一起拍片也是不容易啊。10.14@PYIFF第四部
好莱坞,宝莱坞,咿莱坞。
传统使人异化,然而人不得不从传统中寻找自由。但“咿勒呜”死掉了,“咿勒呜”管用过么?
以「猴」这个在印度社会中亦神亦鬼的意象作为参照点,映射了多种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这种颇为讨巧的切入方式,随着影片的深入,逐渐创造出一种愈戏谑愈黑暗的效果。
10/13@平遥小城之春 映前介绍话今年印度新片最佳,果然不虚。导演Prateek Vats纪录片出身,流畅松弛,近身能力一流,映后QA也多就技术论事,而我思绪却飘到了早上瞎逛的尧庙钓鱼征上联。片名意为驱猴人发出的纸老虎声,而整片都是驱猴人本身如何被神政双恶灵剥削恫吓及至走投无路的黑幽默/悲惨故事。中途灵魂开窍+尾段嘉年华风发狂都颇有灵气,种种精到细节对中国观众来说也应该一点都不陌生。 前段的确容易让人想起宁瀛《警察故事》,体制化的人如何强化自身荒谬;后段又不同,温柔和荒诞间平衡得法。(-How do gods become pests? -Take everything for granted.(Ppl yield when you look professional enough.
印度張智霖?!人善被猴欺不要緊,更被人欺。
很优秀的导演处女作,选择了一个有趣的切入点来反映印度社会的各种问题。人在社会中生存有一套规则,人与猴的共生也有一套规则,夹在二者之间的驱猴人成为了规则的弃子。/ PYIFF @小城之春 10.13
印度在中国的民众视线里是普遍奇观化的,此片带人回到地面,有着肯洛奇式纯粹的工薪家庭奋斗魅力。
#3rd PYIFF# 卧虎单元竞赛+世界首映。9分片五星鼓励一下。蛮惊艳的片子,作为处女作出手不凡,应该有奖!选题相当新奇,喜剧方面又完成得相当好。结尾稍微有点崩也是可惜了。
被奉为神灵的猴子“横行霸道”,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困扰,于是政府招募工作人员时时刻刻驱赶猴子,这份工作辛苦又不被尊重,只有走投无路者才愿意接受。印度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贫富矛盾下,平民越活越窄的人生。
农村人闯入新德里,就像丛林里的猴子闯入城市。暴徒杀死了伤害猴子的人,猴子反倒奉为神明不能伤害。3500份机会里找不到谋生的工作,人跟猴子一样边缘无助。两个人曾在夜晚的高架桥上学猴叫,只能装扮成叶猴狐假虎威。游行队伍里有大象骆驼,泰姬陵上有肆虐的猴患,最喧闹的城市里,竟然无安身立命之处。
被称为上帝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在新德里见过泛滥而肆无忌惮的猴子,但没想到可用驱猴人这种角度进入城乡的社会命题。一个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青年,作为从农村到城市的群像代表,被激烈竞争的世态挤上一条看似荒唐实则难堪的道路。这一路他的开窍与沮丧,被一种哭笑不得的氛围绞杀出最后的举目癫狂,那乱了的世界,正好有一刻顺势的释放与逃避。另,男主有着某种憨傻的帅,而且扮猴时格外灵光。三星半。@平遥,希望可爱的导演脚伤两周后能如约痊愈。
没有了歌舞、没有了反转、没有了煽情的印度现实题材,果然就有些不适应,从敬猴神到赶猴贼,建立起一条德里平民传奇,并试图将普世悲剧娓娓道来,风格却扭得实在怪味。
#3rdPYIFF# 概念有趣,人对猴,人对人,猴对猴,几组阶级关系一对比整得明明白白,但是往后就有点吵了,也可能因为略困,片名到最后听出了一丝驴叫的感觉,还挺不耐烦的……
PYIFF12,平遥第三天,这部是目前主题最黑暗的一部,每天被驱赶的猴子却被当成猴神,而驱赶猴子的人还活的不如那些猴子。看着穷人还在怀孕生育,孩子接受不了教育,活的依旧不如猴子,想到了《何以为家》最后的那个绝望的拷问。片子塑造了一个失败的主角,很容易讨人嫌的那种人设,片子的节奏控制的不错,就是看男主角一步步失去自己的社会属性,最后的那个群魔乱舞的镜头,兽性迸发入魔了。
由「工作」带来的「阶级」/「位置」上的羞辱感也会化作某种「动力」,在编导看来,甚至会「退化」为「管制对象」的内部天敌,从人到猴的模仿是一种常人看来的耻辱,主人公却可以从中获得某种「优越感」(包括某个瞬间的「网红」亦是如此),似乎也可将这个主题化为日常中的「党同伐异」或者是暴民的某种「价值实现」满足感的根源。
印度不僅有神油,還有神片。#PYIFF
多难得的一部90分种印度电影啊,感觉还是非常冗长,大概是印度人的节奏就是缓慢的原因吧。
在真实的游行场面捕捉疯狂的状态(这点有点像《索尔菲雷诺之战》,不过两片类似段落的重点不同),移民与猴子形成了微妙的身份对应,设定还是很好的,可惜后半段有点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