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作家罗兰·巴特的笔下,日本早已成为一个“符号帝国”,其独特的文化一直为世人所倾慕,源源不绝的作者、艺术家、建筑师都能从中获取灵感进行创作,电影导演自然也不例外。众多西方导演都喜欢将日本作为拍摄对象,法国新浪潮导演首当其冲,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克里斯·马克《日月无光》,电影手册派让-皮埃尔·利莫森的《东京之眼》和《少年极道》;德国导演也不遑多让,文德斯的《寻找小津》和《都市时装速记》,多丽丝·德里的《樱花盛开》和《恍然大悟》等。而2000年之后以日本为题的欧美电影更多不胜数:《战战兢兢》、《东京之声的地图》、《遁入虚无》,还有一部集结卡拉克斯、贡德里和奉俊昊的《东京狂想曲》。当然这里面最出名的莫过于美国导演索菲娅·科波拉拿下奥斯卡原著剧本奖的《迷失东京》。
大多数欧美导演将日本当成一块虚幻的布景在上面随心所欲地创作,讲述西方人迷失于东方文化的情感暧昧叙事。不过,这部《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肯定不是赫尔佐格版的《迷失东京》,导演在貌似简单的故事表层下挖掘出别有深意的主题。影片围绕一个在日本真实存在的公司而展开,这个公司的业务是专门制造幻想以改善客户的生活。具体来说,就是客户付费给演员来扮演久违的父亲,或者扮演追逐失意模特的狗仔队,或者扮演蓝领的同事来承担雇主的指责。这个公司的创意其实并不新鲜,早在80年代大陆电影《顽主》和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私人订制》里就有类似的情节。只不过这里没有夸张过火的喜剧效果,除了扮演狗仔队追逐失意模特,以及老板陪同单身女人去找通灵师这两个段落有点出其不意的笑料。
这间公司的老板是一个三十多岁爱傻笑的中年已婚男子,他在电影中扮演自己,或者说扮演自己的一个角色。赫尔佐格用混合纪录片和虚构剧情片的叙事,逐渐模糊掉类型的边界。这种手法倒是继承了他此前纪录片作品的风格,只是这部的虚构痕迹过于明显,太多装腔作势的“表演”(女孩的母亲最突出)和场景。数码高清拍摄与其说是为了制造私人意味的家庭录像带风格,倒不如说是出于成本限制而做出的灵活应变措施。
赫尔佐格选取了一个刁钻的角度、一个特殊的人物来切入分析孤独的现代都市人在日常生活下的怪异状态,由此引出主人公对职业和身份的迷惘,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在赫尔佐格看来,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在本质上都存在着表演的可能性。这个观点跟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有相似性,两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在不停地“表演”,活在不属于自己的角色里,直到最后,两部影片的男主角均以回家的画面告终:一个是欢喜地与猩猩重逢,另一个则是蹲坐家门口不敢进入。这部影片还有几个神来之笔令我印象深刻:梦中的武士打斗和鱼缸里的机器金鱼最为显著,将男主角内心对自我身份和职业的质疑不动声色地流露出来。
然而,整部影片的碎片化场景叙事难以支撑起这个绝佳的观点,这些扮演角色去成全陌生人的情节没太多稀奇,越看越乏味,甚至冲淡了男主角和女孩这条关键的主线。还有一点就是赫尔佐格也似乎无法免俗地落入到西方视角下具有“猎奇色彩”的刻板印象里:樱花、和服、武士刀,但凡这些场景一出现,影片的味道就变得廉价起来。
总的来说,赫尔佐格这个名字俨然已成为一个“品牌”,他难以回到70年代创作的巅峰时期,似乎也难以期待他能拍出昔日的传奇之作,从他近年来出品的剧情片质量就可见一斑。然而,影迷们仍然会以不同形式去追捧他的作品,而他也依然会用探究的眼光和好奇的心态去拍摄那些边缘古怪的题材,至于质量好坏与否,则完全不在可预测的范围。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小偷家族》,两部片子都异常相似地在讨论所谓“虚假的亲情”。
在亲情关系中,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看似是与生俱来的,是明白无误不需要辨别的,这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常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对一个陌生人在一个午后袒露的心扉甚至比在家中说的真心话还要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应该交由两个人的相处状况来决定,而用所谓的家庭角色来进行联系和区分是最没有逻辑,也是最粗暴的关系定义方式。
所以,在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层面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真实与虚假,你看到的,你触摸得到的,就是真实的,其他一切,皆是幻想,是自我构建。
它叫 "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 我真的好喜欢这个名字,就像沙漠里的那颗杨梅. 望一望感觉也可以.片子的触感有点愣,画面总是有一点向右倾斜,就像一个歪着脑袋的人在向前看.
片子的一开场,一个穿着西装的男性站在画面的中央,那好像是一座桥,来来往往走着好多人. 慢慢一个俯视的镜头划向一个女孩, 她套着黑色长着牛角的帽子,帽子里面还套着一层白帽子. 她很快走过去,又走过来(镜头变成平视),她偷偷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然后第三次走过那个穿着西装的男性(靠近了一点)..终于,在第五次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被发现了. 男子上前去问:” 你是某某某 , 是吧?“我是你父亲. ” 这个开场, 像极了网友见面... 尴尬,有一点不知所措,在拿捏分寸和距离感,也有点想逃跑,但仍然还想瞟一眼的暧昧情绪.
地点:代代木公园
在这个假父亲和真寻关于过去情感连接部分的交流中,镜头变成一种,类似于自拍时手举着的角度,贴的很近.会有晃和移动,但一直贴的很近. 就像一般自拍所表达的情绪,都是拍摄者(或者说被拍者)所酝酿好的短时间的呈现. 而这里,因为拍摄者是他者,但选取的角度又是这样的近,像拿着手机的妖怪长时间猫在他们周围,环着去拍他们. 反而在这种极端不适的被摄环境中打破掉了准备的部分.就很直白的呈现出了很多尴尬 和一些无聊. 以及很日常的行为还有找话说的对白.
然后,镜头转向片子的另一部分,与客户的洽谈部分. 石井裕一先生穿着西装,提着一个不像公文包的宽松深橘色皮包,带着黑框眼镜进入了顾客的家.坐下后,他便取下了眼镜开始与客户交谈. 镜头变成了猫在他们背上的视角(或者说坐在后方的位置) 去拍摄这段谈话内容.对于过程细节直接的问答部分,镜头是直接人物头顶住边框的(像看某些娱乐节目,好友采访或问答环节那样子). 这一段的最后,他说了他们公司的 宗旨 是:“ 在家庭罗曼史里, 他们只做真实的自己." 最后离开的时候,戴上眼镜,鞠躬,拎起包转下下一个场景.
地点:无人的婚礼布置现场
这是个三人场景,石井裕一先生变为公司的交接职员和客户交谈细节,签订合约以及向顾客介绍来扮演的同事. 询问细节的期间,石井裕一和女顾客的距离是较近的,就像缩在一团有点颤抖的小动物在交头接耳,而第三位扮演者,他站的笔直,和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带着黑框眼镜俯视地看着他们. 最后表示明白了,然后去隔壁房间和女儿进行简单的沟通. 由于双方都知道这是个角色扮演,所以沟通非常顺利和轻松. 甚至可以幽默地分享秘密,似乎一个人在丢掉自己那个身份进入另一个人时,哪怕对方知道你不是他,那种陌生的距离也被突然打破.这也许是成人世界里,有限责任公司下,认真工作和各取所需的默契吧.
片子里面的一条主线是石井裕一扮演真寻的父亲,和婚礼现场的女儿不一样的是,真寻是不知道的.从一开始的人群中见面,到后面一起出游,去宠物商店看刺猬,拍大头贴和参加花火大会.这条线的情感一直在很微弱地试探前进. 他们之间的记录镜头就很像我有时候拍朋友,会左右摇晃,会突然被运动或者发出声音的物体吸引而立马拉近,会拍很局部的部分... 很喜欢中间一段请人拍照桥段,那个人尴尬的耍宝行为以及真寻接着的台词,让我开始感觉很温暖.也感受到无厘头行为的厉害. 然后立马平静地插入真相镜头,两人坐在镜头前说着 :“事实就是,我给你钱,然后把她逗乐." 我停了一下,感觉即使这样,刚刚的情绪也还是存在,但又感觉有点不知如何来说它的存在.
地点:东京塔
东京塔的拍摄部分,很像家庭录音带,尤其是音乐,很像长大以后,全家坐沙发上看的那种回放.一点温情存在尴尬里吧...
所以赫尔佐格还是很厉害的,一直在继续关心人心的复杂并且用很合适的语言讲出来~ 觉得很棒
真实与虚假并非泾渭分明,这是赫尔佐格一贯的创作理念,影片中,导演又一次尝试在纪录片中以虚构的方式构建现实,使我们观察到一个个异化的人,他们的情感也像玻璃一样映射出我们自己。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的公司名称来源于弗洛伊德1909年的一篇文章《神经病患者的家庭罗曼史》,员工通过角色扮演为客户定制生命体验,在这里你可以租借到陪伴自己的“父亲”、替你顶罪的“同事”。然而,有客户在体验过程中无法消解,虚假的情感却被实现了反积淀。员工则在一次次的扮演与陪伴中进入了沉思与自我怀疑。 赫尔佐格曾说过:“矛盾的情况是,虽然一切都是表演,一切都是谎言,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是真实的,那就是情感。” 人物的情感、精神寄托是真切的,相反的则是一些现实的元素,神婆招魂时接到的电话、鱼缸中游来游去的电子鱼,这些在情感沉浸过程中出现的临界点,就像在提醒观众和角色,要走出“被遗忘的梦之洞穴”。 赫尔佐格的创作手法向你展示,当虚假介入现实,并不意味着真实丧失了坐标,而“真实的坐标”或许并不存在。就像刻舟求剑里的寻剑者,他认为在船上做了一个精准的记号便把握了“永恒的真实”,但这恰恰是他彻底欺骗自己的开始。摄影机在拍摄过程中试图以“真实记录”的方式尽可能地隐蔽其拍摄意图,而就算去除掉了所有的场面调度与构图,影片也仍在以一种错位的方式侵犯着客户的隐私。一段亲情关系结束后,我们又要面对种种伦理问题,如剧中的小女孩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父亲”,她该如何面对又一次分离? 复杂的问题、复杂的情感交织成一种复杂的困境:虚假的快乐是否对人的情感有益处? 艺术没有答案,阿巴斯在《如沐爱河》中为我们展示了“赝品的力量”,也许赫尔佐格也在作品里隐藏了自己独特的一份温柔。
对赫尔佐格选择日本,以自觉地叙事者身份来完成这么一出元文本,有些但又不十分意外。文德斯的《寻找小津》中他就表示过对日本都市景观的反感,因为“纯粹清澈的影像”在这其中已消失殆尽,不过同时也说了不会回避冒险。所以三十多年后的这次冒险,赫尔佐格把摄影机对准影像本身,使它在现实与虚构高度渗透的处境中暴露自己。从物质表象抵达本体论命运过程中不断叠加“欺骗混淆—揭露批驳”的桥段,最终走向了现实的失落。 首先模糊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其次是贯穿始终、参照现实(或许是拟像符号)的表演模糊了真实和想象的边界:主角自己作为一个角色扮演者,向友人诉说自己不久前在公园观看了一次武士练刀的表演,然后做了类似的梦,梦里有同样逼真的仪式性剖腹,手上却没有刀。因为原本他们手上拿的是假刀,既然参照的现实是假,梦里的真当然不可存在。这种再现形式的危机参照的是物质表象凝聚成整体所通达的无形与抽象的“现实”。拍照时的哑剧,也是同样的表达,正如《放大》结尾没有球的网球比赛,或者《燃烧》中表演吃橘子的片段———第四面墙被打破,面对作为幻想支点的银幕,我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既在看也在创造——能品尝到橘子的味道是因为只选择想吃橘子的欲望本身,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没有刀,破腹场面的真实感依旧没有死亡。最后主角也失去了辨别这些的能力,躲在家门旁边,门里的孩子触摸门的手,就像《假面》开头的孩子触摸屏幕上“亲情”。
假象约等于美好的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一切时代。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Famliy Romance,Lld.),赫尔佐格,2019
只是这个名字就让我爱上它了——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宛若一则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浪漫家庭神话。在这里,我们可以购买到一切所需,包括宝贵的爱。
漫步在它长的看不到头的电子货架上,下了单,从小缺少父爱的少女就可以选一个“爸爸”;没有人爱慕的骨灰级御宅男,也可以定制一个专属的甜心“女友”;孤独的空巢老人从此有了不时来探望的“子女”。这是一个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的世代,包括幸福或自我满足式的幸福。
在一个由人类孤独构筑起来的自慰世界,赫尔佐格选取了一种类AV式的风格去呈现这个关于人类孤寂无边的故事。 好多的场景可以让人轻而易举地联想起日本成人产业中那些故意拍得粗糙自然的伪偷拍AV:摇晃的手持摄影、直逼到脸上的猥亵构图(一种廉价堕落的亲密感)、贫血般的白桃调色·····你知道它是虚假的,就像这雇佣来的幸福。这似乎也是人类孤独观察者赫尔佐格为何选择在日本拍摄这个故事的缘由。在性产业异常发达的日本,一定埋藏着更高浓度的人类孤独。性源于孤独,异常活跃的伪性源于高出同类的侵蚀性孤独。有性瘾的现代日本,无疑是一个展现人类孤独的最好标本。
这是一种疾病,被当代人类所共有,我们几乎已经分不清网络时代的真与假,一切的界限都消失了。而这种现实感的隐遁还将因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趋近愈演愈烈。或许总有一天,我们会如悲观的预言家赫尔佐格一样,也如片尾的石井先生一样,在某一个时刻,深刻地怀疑起磨砂玻璃门后的家人是否也是假的。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新时代的家庭片,他为这种传统的敦厚类型注入了一种科幻感,带着冰冷的商业逻辑和鱼贯的科技入侵。当后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逻辑入侵了人类伦理最后的堡垒,那才是异化的真正开始。赫尔佐格的判断带有他一贯的悲观主义,我们的孤独亘古无解,所以,早晚有一天会向这些投降的。只是按一个按钮就可以购买的温暖,即使是充满假象的温暖,为什么不呢?
就像真寻母亲在海崖上用没有接线的黑色电话机给亡夫拨打的那个电话,我们并不期待那一端的应答,一切都是自欺欺人。或许,假象约等于美好的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一切时代。
现在我开始怀疑,石井先生也是人工智能了,他和他的同僚又何机器人旅馆哪些随时准备给予人类假性幸福的机器人有什么不同呢?赫尔佐格用一个充满深意的镜头将鱼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在鱼缸上的影子和石井在鱼缸上的投影并置在一起,似乎就是在提醒着这种同一性。暗自疯长的恐惧感已经降临在每个人的心灵。
赫尔佐格用众多的、甚至可以看作阶段性动态帷幕的航拍镜头,展现着遮蔽在这片天空上的巨大孤独。一开始我们以为这只是一个异国人士对日本溢于言表的偏爱,就像那些刻意展现出的日本传统文化的片段(开满樱花的代代木公园、武士道、手偶狮子舞、哑剧表演者、狐神、神谕),想要赋予这部电影一种风光片的质感。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呼应了赫尔佐格的作者主题——孤独,你可以将这些航拍镜头看作是一种“神的俯视”。他在他的电影中,总是自诩为神的,这种硕大的自恋支撑着一部又一部人类孤独神话的制造。他俯视着人类的永恒孤寂,就像神悲悯而无动于衷的俯视一样。
选择少女真寻作为切入口,为这部孤独的电影增添了一种樱花色的人性温度,一个在婴儿时期就失去了父爱的女孩,她浑然不知眼前的父亲是母亲雇佣来的。他高大英俊,带给她缺失的男性温柔与思维,可以解答她恋爱的困惑,就像每一位称职的父亲那样。 这一单生意不像其他那样纯粹,所有当事人都入戏太深,已经接近违反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经营原则的边缘。石井想着用一次“死亡”来为这个订单收尾,那位单亲母亲却已经邀请他入住她那个豪华却空荡荡的家了。 这是赫尔佐格为人类保有的一丝希望,在金钱可以购买一切的世代,我们还能分清真与假,还能守住人类伦理的底线。石井拒绝的,既是一种人类共同渴望的宝贵温度(毕竟这对商业父女已经开始彼此产生真心),又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抵制。这个狭窄的切入点,却更像一个长着大嘴的黑洞,几乎要将我们吞进去了——神的孩子不爱孤独,但孤独从未放过他。
那个自从陪真寻游览代代木公园后开始的梦境持续地缠绕着石井,武士们不再用真的剑与戟,他们用无形的武器彼此攻击、切腹、同归于尽。这次,真与假混同了对方,一切不再重要了。而我,真的要被孤寂刺穿了。
人的不可代替性已经不是赫尔佐格想要在《家庭罗曼史公司》里讨论的议题。事实上,这家专业提供角色扮演服务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运营下去恰恰是人的个性已被彻底抹平之后的结果。它的存在不仅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讽刺,同时它的正当性也在对这一荒谬性进行着不断消解。赫尔佐格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在一个高度秩序化——人和宠物都可以被机器取代的电子集成化社会里,作为有机物的生命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才是他这部科幻向作品细思极恐和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为此,百花齐放的公园才会成为各种有趣之人聚集的阵地。但是活跃于此的自然人也在以表演的形式一个个死去。真实地作假——这是《家庭罗曼史公司》的企业文化、道德操守和服务准则。在此语境下,真实已死。男主角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空虚的填充物、一份情感的代替品和一个势必更新换代的机器人。
套了个Family Romance LLC的壳子 填充的净是些关于日式疏离的贫乏想象... 配乐也铺得太滥 公司业务并不是他主要想呈现的 只是作为一个切入点探讨日本的死生观/人际关系 但做得实在太表面...就像仅从日本电影中抽出了几个桥段而已 毫无说服力 结尾是在致敬搜索者还是怎么的..太浮夸了点 不了解家人租赁公司的看个新鲜还行 主要之前看过一点相关纪录片 很想知道赫尔佐格是怎么组织这个剧情片的 结果实在令人失望
通灵通到一半,电话铃响了,太狠了
慢慢进入后越来越有意思,回味空间很足。借真实的Family Romance服务以伪(半)纪录形式拍摄,探讨现实生活和虚幻梦境间的关系,以及逃离和回归的微妙处境,DV质感的影像+手持进一步增强剧情的虚实模糊(但几个航拍镜头又在不断提醒),内容和形式高度适配。选取的几个案例都很应景,机器鱼一段最好,鱼缸反射的人像叠入一潭幽深中是「越界」实际发生的瞬间,而后意识到越界再重新面对现实是最忧伤但也最有趣的电影魔幻时刻——委托人、被委托人、银幕前的观众,经历了不同的时间差后,在这一刻同时身处转身的临界点。回看这个时间差,那种无意识的遁出如同鱼在鱼缸中畅游,是很迷人的。对观众来说,时间差就是电影的时长。可走出电影院,该如何再走进现实?|配乐极舒适。9/10 //第一部赫尔佐格
明明有着神圣车行+合法副本的完美设定, 怎么能拍得如此拧巴... 多重虚构层层嵌套下产生了奇妙的真实感; 年迈的赫尔佐格深知镜头是假的, 就像假的武士刀, 梦境中的武士被剥夺了道具依然如是, 正如人离开镜头也不过是在费力表演般地活着; 可惜到了后半段格局反而变小了, 神婆和机器鱼等元素也显得杂糅, 结尾又转变为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敢面对真实情感的指责. 赫尔佐格对当今社会的态度实在太悲观, 只有把人当作商品才能和其建立关系, 可是大师啊, 你一定要把所有人都看得如此可悲吗?
赫尔佐格版[私人订制]+日本现实版[神圣车行]+真人亲情版[她]。形式(手持、近景特写、各方面的粗糙感)和题材(真实存在的公司与主人公)都趋于纪录片,但亦有明显的搬演和编排痕迹,纪录与虚构的界限变得极尽模糊,而关于【表演】的套层结构也使人难分虚实。即便是自欺欺人,也能沉醉其中。当情感与陪伴也能批量买卖且以假乱真时,人类的感情或许就真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候了。公园与梦境中的武士厮杀及切腹的无实物表演、神婆招魂&打断的电话铃、海边岩石上没有连线的电话机,还有巨大鱼缸玻璃中映出的机器鱼、迎宾仿真机器人与石井裕一自己,都指称着幻真虚实的同一。另外,影片虽然漫溢着AV质感,但男主外貌气质却如此人畜无害、温良和善,实在神奇,以至于连我都被石井伪装扮演的父亲所打动了~ (8.5/10)
@ 欧盟影展2019 SZBC | 如果认真地看过文德斯的《寻找小津》,应该就会记得荷索对日本大都市现代化景观的不认同或不喜爱,所以他拍了这么部片作为粉丝还挺意外(我不认为他认同日本文化的内核和外在表现,灵媒电话那段就很明显,加上日本人这种有话不直说的性格,都是荷索不喜欢的东西,好奇他的用意在不在于批判)。他自己的私货还是山一样的多:音乐、笼中刺猬、鱼和鱼缸、悬崖海边、“会做梦吗”等等。另外哪里找来的这么神似荷索本人的日本男演员我惊了……粉丝真的观看乐趣无限
感觉男主随时会穿越到xV的片场
#2019欧盟电影展# 80/100,在航拍的全景镜头建立一个足够可信的真实情境,随后以虚构的人物创造剧情,但虚构人物之中又自有一层演绎性,在多重嵌套之下,最后的神学或是机器人又在试图让层次更加丰富,个体的真我究竟是什么样呢?赫尔佐格一次非常有趣的尝试。
诚如众多评论所言,这部电影有股迷之porn气质,在虚假的关系组建之间又确实涌动着些许或真挚的情感。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影像气质与Family Romance提供的情感劳动(或关系劳动)十分相近。当服务者调动自我的情感,进入另一个“角色”中,他们自知是假,却要说服自己为真。这种ambivalence与色情行业工作人员及其色情制品何其相似。
4.5 赫尔佐格的电影并不完美,但非常激进,不仅虚构和纪录的界限已经模糊到基本不存在了,实际上还有更多重虚假在不断叠加:公司总裁扮演了主角,而主角又在饰演其他人,就像梦境里那段打斗戏,打是假的,刀也不存在,梦更是假的。问题在于,作为观众的我们到底能识破几层?正如几十年前在东京寻找小津失败的文德斯,赫尔佐格也“一败涂地”,迷失东京了…
简单的准纪录片手法,大师功力还在。雇佣他人来角色扮演,寄托寒凉人世里的一点温度,这样的故事很多日剧、日影都讲过,尤其是岩井俊二的《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拍得最好。外来者赫尔.佐格,和维姆.文德斯《寻找小津》,科波拉《迷失东京》,阿巴斯《如沐爱河》……一样拍出了国际大都会东京的热闹空虚和寂寞疏离。
不是纪录片,不是纪录片,不是纪录片。
8/10。也许这才是《反情色》。用av拍摄手法打开日本的一角,谎言堆砌成的坚不可摧的外壳在最后裂开了,门后孩子的手触摸着真实。人们本来就戴着面具在生活,现在科技带来更多的虚假,以小见大反思整个社会。女儿对父亲的爱、中奖后的喜悦这些明知道是假后的情感更打动人。家庭罗曼史,真美的片名。
如果下定决心去做成剧情片,可能会衍变成《原样复制》那样神作。但处理成这个样式纪录片,就更像是游戏之作,比较粗糙了。 @巴黎诡奇
我…并不具备清醒看完赫尔佐格的能力……
#B+#整个东京宛如《寻找小津》里的微缩食品模型,使得影像质感也仿佛泛着塑料制品的光泽(摄影棚里的仿制城市自然引出“扮演”);成为“尸体”的过程反而是回光返照的解脱,然而在此之后是身份的失落与虚无-处在纪录片与非纪录片暧昧地带的结构/“误导”反而契合了影片身份建立与情感边界探寻等多重主题,而机器人和机械鱼当然是一种“恐怖谷效应”式的自指。是值得玩味的,但真正喜欢的部分是塑料质感里真情的瞬间-也即是看到海报时就让我神魂颠倒的那段时刻。
神婆招魂(却遭遇突然的电话)、美颜大头贴(显而易见的失真)、机器人/鱼(诡异的恐怖谷效应),谎言永远比真相浪漫,尽管频频露怯却无人戳破,可以说,在创造表象世界这件事上,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和神圣车行同样神圣。@MOMA
明明是很好题材, 表演痕迹重到让观众尴尬..真的别再拍了
街拍、中奖、缺席的父亲,棺材体验,神婆问米,电子鱼会梦见赛博家人吗?半纪实半叙事的荒诞间离,演职表里男主角和另一个角色出演了自己,他们是不是之前报道中原型公司的职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