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马思纯说的那句话,也许“每个女孩的人生里都会有那样的人,不见面的时候你可以各种保持理智,见了面却只剩下小鹿乱跳”。对安然来说,齐啸就是那个人,十九岁的她真的爱结实了对方,爱的那么热烈、直接、不留余地。
爱情开始的那个瞬间,或许不怎么起眼,就是齐啸在安然一筹莫展的时候,递给了她那张梦寐以求的演唱会的门票,圆了安然见偶像的梦想。大约在冬季,恰好在冬季。大雪纷飞,浪漫无比。
对齐啸来说,他或许从没有见过像安然那样的女孩,她那么开朗、阳光,对着舞台上的偶像大声呼喊。他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多多少少有了成年人的负担,他需要发展事业,也需要照顾家人,沉稳得当是他所追求的。当他按下快门,抓拍到安然的笑脸,也是想要留住那个打动了自己的瞬间。
二十出头的安然,遇到了心动的人,是没有办法用理性思考的。她丝毫不保留这种感情,像飞蛾扑火一样,爱着齐啸。
但就像我们看到的,齐啸的父亲中风了,他需要从北京赶回台北照顾老人。安然不舍得齐啸离开,在她心里,她肯定想过等下去,等到齐啸回来,因为她没有办法想去就去。但安然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一定要分手?等到再度重逢,已经物是人非。
我们为什么觉得齐啸和安然的感情遗憾,因为齐啸并不是不爱安然,只是生活里的一地鸡毛和他的理性战胜了爱情。他牺牲了自己,去成全家人的感受。这里面有太多现实的心酸和无奈。多年之后再相遇,他既说过“你每一期的节目我都看”,也说过“刚好看报纸,见到报道说你们要来”,有持续关注也有小心翼翼的巧合,只不过时机不对、地点不对,两个人的人生状态不对,还是无疾而终。
相比有苦衷而不得不分手的齐啸,其实,我更心疼一直默默守护着安然的于枫。他总是用一种温和方式爱着安然,可能是一顶不冻耳朵的雷锋帽,可能是那本特别制作的本子,他含蓄而内敛,却不是安然所爱的那个人。于枫更像普通的你我,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亦或者害怕自己的痴情成为对方的负担。
那假如你是安然,你会选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呢?
我的话,可能会选自己爱的人吧。结果或许会像安然那样受伤、失望,但终究是痛痛快快爱了一场啊。如果这辈子不曾真心爱过,总觉得不够完整。而且,选了自己爱的人,也不见得就没有办法得到幸福啊。
幸福不一定是圆满,幸福也可以是成长。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能明显感觉到安然的成长和变化,她从一个热烈、青春的少女,到成为一个追求职场价值的知识女性,再到结婚生女,逐渐经历亲人的生死离别。
很多人可能希望是安然对感情最纯粹的阶段,那么义无反顾,如同绚烂的花火。但我其实,从中年安然身上,看到了沉稳和成熟,她也积极的寻求事业上的发展,也拥有温暖的家庭。她趋于理性,也变得更加理解其他生动丰富的爱。
时间才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
最明显的一幕是,19年后,安然再次听到《大约在冬季》,她可以安稳的坐在人群中,不再站起来高声呼喊,也不再手舞足蹈激动得无以复加。她仍然喜欢着齐秦,也仍然喜欢那首自己少女时代的金曲,可她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学会了如何爱一个人、怎么了解一个人。也是看到这部分,我听到旁边有人在轻声抽泣,爱情永远能够打动我们那个柔软的心。
我觉得电影呈现的就是时间带来的变化,人都是会成长的,三十岁以后的人去看齐啸,其实能理解他的选择,但二十岁左右的人去看他,则带着一些不解和抱怨,抱怨他怎么能舍下今生挚爱去组建一个最终分离的家庭。等到安然逐渐成长,她也能够理解,成年人的爱里就是会多一些克制和理性。许多感情无关对错,只是缘浅情深罢了。
《大约在冬季》,是一部很适合在冬天看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爱情的多种样貌,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早就听说这片不怎么样,可是因为自己着实喜欢齐秦的这首老歌,从过往的那些年代走来,这首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其实,过去的三十年,我想和这首歌有关的故事会很多,仅我了解的故事就够得上荡气回肠的感觉了,那些故事随着过往的时代远去了,但记忆却深植在心底,总会在某个时间再激荡起来。一句话,这是一首令几代人念念不完的青春挽歌。如果要取这首歌的意境去拍电影是真需要一个真情满满的好故事的,但很不幸,这部所谓的影片,故事和人物都扯淡至极。
首先,这个故事很破碎,故事里根本没有可信的真情。在演唱会上见到,以男的视角看到女孩挥围巾,女孩没有看男主角一眼,当然男主角也没有什么举动能令女孩刮目相看。然后,演唱会结束,两人在一群僵尸般的群演演的歌迷人群旁边见到,女的问男的要照片,问题是女孩在场内也根本没有注意男的给他拍照片,因为如果有这个注意,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女孩对男主角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注意或者吸引,但是没有,那么场外要照片干嘛?难不成也是摄影爱好者,要人家照片切磋一下?这个动机实在没有让人感觉到她暗生情愫啊!前面不交代,那你后面换成女孩视角表现一下也可以啊!比如就像《四月物语》那样,没有,统统没有。然后这女孩就犯了相思病,天天等信,天天犯痴,真不可信啊!还是一句话,故事的起点不成立,或者立不起来啊!
其次,单说女主角。这个女孩的三观很扯。就算你和男主角一见钟情了,那么当你知道男的有老婆(侯佩岑使心计),或者有女人,那你还痴痴恋恋地和那男的去纠缠?你只是一个大三或大四的女孩呀!而且是1991年的女孩呀!你这是什么感情观?还有那个男的究竟哪里吸引你了?是才华?没有啊!对方没有表现出来有任何才华啊!只是个影楼小老板而已。他也没通过摄影让你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或者你自己从未发现的自己的美,你凭什么喜欢他呢?就因为台湾人当时在大陆比较奇缺?当然他为什么喜欢你呢?你除了摇围巾之外,又表现出了什么让他喜欢你呢?你们之间除了他送了你一部手机,也没发生什么呀!仅有的一张照片也没参与讲故事,就死在墙上了!女孩凭什么对男主角念念不忘呢?尤其是女孩不该最后说什么“轮也轮到我了吧”,这样的台词是什么意思,你也太贱了吧?这个人没那么大的魅力让你这样啊!
其三,单说男主角。这个男人整个是个精神残废,人物更不完整。如果你在演唱会现场迷上了这个女孩,那么你洗出照片,看着她的照片,是否要表现出爱意呢?是不是要急着找那张纸条呢?是不是要表现这个细节呢?是不是要表现找不着的焦虑呢?好,即便不表现,那么后来在教授家里与女孩重逢,那种极大的惊喜是否要通过表演表现出来呢?怎么就一句话“纸条丢了”那么平淡呢?好,现在确定你是喜欢那女孩的,但还是老问题,这个女孩哪里让你着迷呢?她除了帮你写了几句三流鸡汤之外,还有哪些方面表现出内涵或者优秀呢?好吧!不管什么愿意,你就是喜欢好了。但后来,你家里父亲生病,你要回台湾,可以,但你和那女孩都求过婚了,也睡过了,怎么就一点都不想带着女孩走呢?那时,女孩在北京还没事业缠身呀?那女孩竟然也丝毫没动过跟你走的心思。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拍一场机场的送别撒狗血的离别戏吗?1991年,两岸已经可以交流了,婚姻更是没问题啊!你们到底是什么操蛋感情呢?还有,男主角你和侯佩岑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是怎么分的手呢?只是男的简单说了一句“是你要求分手的”,就把自己处于无辜的地位吗?那女的拜金了吗?如果是,那她怎么还帮你照顾家里人呢?她怎么又赖着不走呢?我们也丝毫没看见侯佩岑对你的感情有多真挚,看到的只是解释不通的一些心计和捣乱的烂俗手段。还是一句话,就是造成两人的分离原因不成立,我们没有看到心心念念的感情,只是为了分离而表演分离,丝毫不感人。
最后再说几条:A、那对年轻的小男女的存在也很尴尬,难道是想表现感情的传承吗?想学人家《假如爱有天意》和《一一》吗?是,我们知道这个导演曾经跟过杨德昌的戏,但是实在是连人家的皮毛都没学到啊!B、男主角的爸爸是个历史大教授,虽然脑血栓了,但是那气质根本就没有历史教授的一点感觉,整个一个清洁工老人,家里陈设也是一个小市民的家庭环境,毫无书香门第的感觉。C、女主角佩戴的校徽是红底白字,这应该是老师的校徽啊!那时候,学生的校徽都是白底红字啊!另外,女主角除了犯相思,怎么就没有点课堂的表现吗?D、九十年代都称自己喜欢的歌手和演员为歌迷和影迷,根本没有“粉丝”这个词,这个词是在2004年超级女声后才根据英文单词发音而造出的网络词汇。E、九十年代中期也不可能有那样的文化公司,那时是官方电视台一统天下的时代,民间根本没有资格去制作电视节目,直到九十年代末,2000年左右,才出现那样的公司,做一些娱乐节目,比如光线传媒,比如程前主持的《欢乐总动员》之类的。F、男女主角的三十年以后的妆容也太扯了吧!哪像五十多岁的人呢?如是种种,就不一而足了。
最最后,想说,这么好的一个意境,真的很毁,应该拍一个极致纯美纯爱的可信故事才能撑这个意境啊!用这个三观尽毁的低级三角恋故事来表现,实在是糟蹋!爱情电影电视剧,韩国和日本已经拍得很好了,比如《假如爱有天意》、《脑海中的橡皮擦》、《东京爱情故事》,亦步亦趋地跟人家学着拍,也不至于拍成这个样子!这不叫电影,拍了一堆散碎的段落,说了些味同爵蜡的台词,比如女孩问“你何时回来?”,男主角生硬地扣题答道“大约在冬季”。一个个片段合起来,整个像个抖音合集。唉,演员的状态也就是说台词的机器人爸了。
最最最后,说说那个备胎于枫,这算什么人?就等着吃人剩饭吗?女的都和你结婚生孩子了,还带着那个台湾狗男人的手链,你还真是爱她呀!你......算了,不值得再说了,这真是个糟心的所谓电影。这玩意儿宣扬了什么?看来,电影审查其实并不严格。
那年,
寒冷的冬季演唱会,她幸运的遇见了他。
她站立在观众席上,挥舞围巾大声呼喊。
他看了又看她,拿起相机拍下疯狂的她。
那一瞬间情不知所起,往后却越陷越深。
后来,
她问什么时候能回来,他说大约在冬季。
漫天飞雪的寒冷冬季,她却一人在等候。
她说,世界上所有的死别都要好过生离。
他说,经历了生活才知道相爱并不容易。
他是她的来日方长,然而却是大梦一场。
她是他的热烈青春,然而却是失之交臂。
一人痴狂一人现实,造就这场冬季恋爱。
相聚又离别,二十八年后又到这演唱会。
此刻,
他在下面默默等候,等候那个热烈的她。
她在上面潸然泪下,犹如梦回那个冬季。
遗憾没能够在一起,美好曾拥有过爱情。
不要以为我写了上面这一段我就会这部电影打好评,那是不可能的,哈哈哈哈。这只不过是昨晚我听这首歌然后随便瞎写的而已,不要多想。
电影最多给两颗星,2分给马思纯,1分给文淇,希望以后能见到她更好的作品,剩下的这1分给这首歌。
果不其然,国内这种类型片终究逃不过俗套,而本片更是掉进了俗套的深渊,剧本太糟糕了。过去现在来回穿插,讲了太多太多事却并没有分好主次,显得太无趣太拖沓冗长。而一大堆金句台词,更是让本片无比尴尬。结尾唱响的那首《大约在冬季》多少还是让人有那么点感触,但也就仅此而已。都9012年了,真的没必要再拍这种青春疼痛文学了。
“这位先生我们一共才见三次面。”
“长得丑的人见三百次都没用,长得好看的人见三次就够了。” 你问我何时不看烂片,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饶雪漫这个名字,是在我情窦初开的年纪里留下过印记的,「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只是我没有想到,在我已经洗尽铅华,阅尽千帆的成年人的爱情世界观里,会再一次写上饶雪漫的名字。
这一次她说:「有些人见三百次也没用,有些人见三次就够了。」
她懂。
三座城,两代人,跨域了30年的故事,那个年代追逐爱豆齐秦的回忆贯穿始终。当结尾那个和开头相呼应的《大约在冬季》出现的时候,我浑身毛孔倒立,泪流满面。编剧把她对爱情和青春最深刻的理解展现给了我们——有些缘分,曾在你浑然不觉的时候,与你擦肩而过了。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杀鹌鹑的少女》
安然不会想到,自己会被这样一个演唱会门口偶遇的男人,牵绊一整个青春的。
他遇见她的时候,闪闪发光,事业有成,高大英俊,体贴细心,还和自己有着同样的偶像。这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完美的爱情了。
但是他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离开了,一切像不曾发生过一样。
那些回忆,也能说消失就消失吗?那个人,曾经那么真实的存在过我的生命里,可以说离开就离开吗?
当安然成为知名主持人踏上台湾,隐约看见了自己的昔日情人出现时,强作镇定地躲在幕布后,想看又不敢看时的哆嗦,太真实了。
太真实了。
太真实了。
多么怕是他,又多么怕不是他。
还好,真的是他。
好久不见,和前任唠叨着近况,那熟悉又陌生的味道,给台湾的夕阳增添了一股子暧昧到不行的荷尔蒙气息。恨呐,可恨呐,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里,勇敢的却往往是女生。
他再一次地逃避,再一次地拒绝,再一次地选择放弃。安然和齐啸,一次又一次地告别,一次又一次地重逢,然后再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他们刚刚死灰复燃的、炙烈的爱情。
这多么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走过的路,饶雪漫,你是不是偷窥了我们的人生!
故事的最后,是未知的结局。最后安然究竟有没有出现在那个相逢的起点,一点也不重要。当真实的齐秦唱响了这首《大约在冬季》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偷偷抹眼泪,每一个人,有属于自己那个版本的结局。
我也曾经在阔别多年以后,和前任坐下来,喝了点小酒,叙了叙。我曾经以为我会放不下,我会恨,会哭,会抱他。但是我没有。我们像两个普通的老同学一样,有些羞涩和尴尬地说了说近况,他在我喝汤的时候轻轻撩起了我耳边的头发,我第一次爱上他的时候,就是因为这样。但是我没有再一次爱上他,我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了。
但是我那一刻,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当时脸红急促的模样。
正是因为没有在一起,曾经的爱恨情仇才显得格外可爱。人生中有那么一两个可爱的存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们时不时神游一番,猜想命运的另一种剧情。
我跟前任说的最后一句话不是再见,而是:
「你就送到这里吧。」
就到这里吧。
—————
说回《大约在冬季》,去年在这本书上市的时候我就看过,当时迷迷糊糊的,没有太深的感触,直到在大银幕上搭配上音乐和剪辑,那忽明忽暗的光影,那舞台上人山人海摇曳的荧光棒,熟悉而陌生的90年代的北京和台湾,才一下子让我重新走回到这个故事里。这时我才会想起原著里那些更加细腻琐碎的细节,隐藏了作者怎样的深意。马思纯演技惊人,比「七月与安生」时更加圆润,成熟,立体,真是令我刮目相看。
另外,关于调侃王祖贤和蒋雯丽的梗,更是令我笑到捧腹之余,不经感慨,饶雪漫和这些明星的关系竟然这么好吗?要知道这样的梗,放在任何一个电影里都是王炸一般的存在,而且只能用一次。
「大约在冬季」拿下了。
齐秦就是雪漫姐的偶像,能为自己的偶像量身定制一部电影的滋味是什么样,我这个柠檬精可太想知道了。
看到影片简介和海报的时候,原本以为是一部催泪的爱情片,没想到却是一部充满笑点的爱情搞笑电影。说它搞笑而不是喜剧,因为观众都已经看得太透彻,男主角在大银幕上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样子,像极了人渣。
《大约在冬季》当中男主角齐啸(霍建华 饰),1991年从台湾到北京开始创业,因为一场齐秦演唱会,将女朋友迟到缺席的票随手送给女主角安然(马思纯 饰),身为摄影师的齐啸随手抓拍下安然在演唱会上为偶像打call的照片,从此两个人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情感纠葛。
渣男教科书:《大约在冬季》中霍建华扮演的男主角齐啸,为广大年轻女观众上了生动的一课。
如何鉴别一个真正的渣男?如果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满足以下几点,就可以认真考虑彻底断舍离了:
✔️若有似无的撩拨,肆无忌惮地调情,没有说“在一起”但是很明显今晚“心里的花,我想要带你回家”
✔️突然的失联,诚恳的抱歉。
✔️你会不经意/偶然/不小心发现其他女生的痕迹,或许是在他手机,或许是在他衬衣,又或者是在他的家里。他说,这一切都是误会,这些都是前任留下的。
✔️你的误会,他不解释。他总有他的苦衷,总是你想不到、听不懂、理解不了的原因。你再问下去就是“你别逼我”
✔️说了分手,却又死缠着不放。好像如果分手对你来说,很稀松平常,那么他这一切都白作了,必须要重新来过,还要像初恋一样热烈追求,表明自己一直都在爱着你,表明自己一直都有苦衷,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想默默地对你好。
✔️即便是知道真相,脚踏两只/三只/N只船被拆穿,你说了会原谅他的过去,他也不会许给你想要的未来。让你独占他,承诺你永远舍弃外面的花花世界,不存在的。
✔️好人卡。每一个渣男渣女最后分手时候都会配上一句“对不起,我配不上你,我不值得你对我这么好”作为ending。
当然身为渣男教科书本渣,霍建华在《大约在冬季》里的演出还真是不遗余力呢。入戏太深,以至于观众已经不会感到愤怒,只会为渣男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台词感到好笑。
渣男经典语录:
安然与齐啸重遇后,被齐啸撩拨到脸红:“是不是台湾男人都像你这么狡猾?”
齐啸:“你把台湾两个字去掉就对了。”
——听到没有,一开始人家就承认自己狡猾,渣男从不说自己是乖乖男,就是亮身份等着你自己跳进火坑。
安然与齐啸的甜蜜约会中,畅想美好的未来:“阳明山的星星真的很美吗?”
齐啸:“一边把妹一边看星星,当然美。”
安然:“那你是说,你现在就是在把妹咯?”
齐啸挽起安然的手甜笑:“你说呢?”
——不会撩妹的渣男不是好渣男。
安然打电话给齐啸,被齐啸的未婚妻接到表明自己的身份。齐啸跟安然的解释却是:“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
——渣男公式,没被捉奸在床的劈腿就不是劈腿。别人是单方面认为我们在交往,渣男没公开承认的恋情都不是恋情。
齐啸扔下安然离开北京返回台湾,在机场拦住齐啸要个解释:“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解决不行吗?”
种种妥协只换来齐啸:“你别再逼我了。我该拿你怎么办才好。”
——渣男守则,已经告诉过你我很坏,你还硬要往我身上贴,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哦,跟我没关系了哦!
安然去台湾遇到齐啸,愿意放弃事业留在台湾却被齐啸拒绝:“我不能再那样自私了。”
写给安然的信上却又写着:““这样的女孩,一旦爱起来,该有多么的热烈。这热烈本该属于我,我却总是遗憾地与她失之交臂。”
——没有备胎的渣男,不配叫渣男。可能渣男的世界观里,养备胎就和养成类游戏一样自然吧。
作为一个教科书式的渣男,霍建华在《大约在冬季》影片中的表演真的是到位。作为一个渣男,仗着自己长得好看那种有恃无恐,毫无廉耻地谎话连篇,年复一年脚踏两只船,从外形和神态,到微表情管理都真的非常精彩。
女主角马思纯饰演的北师大高材生安然,作为一个从年轻学生妹时代就被渣男玩弄,直到工作多年事业有成,成长为在职场上独当一面的白骨精女强人,这一路情感经历可真是让观众操碎了心。带着《加油,你是最棒(胖)的》当中女主角福子的那份纯真(傻),安然一方面饱受渣男情感的折磨,一方面又享受着痴情男于枫(魏大勋 饰)的追求。只可惜,这样的女主角,只能活在电影里。现实中的姑娘如果真的这样操作,恐怕最后都是尴尬收场。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一个渣男,玩弄着北京学生妹的感情,又享受着台湾未婚妻对父亲的免费看护,还很义正言辞地讲:“我都是有苦衷的。”是多情也是无情。
一个女主持人,事业上风生水起,偏偏渣男一句话就能放弃所有逻辑和思考;却又一直享受着身边痴情人的照料,最终让痴情人做了自己的接盘侠。是悲哀也是残忍。
如果把这部影片当做一部“如何鉴定渣男骚操作”的教学指导来看的话,《大约在冬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要表扬闺蜜瑶瑶(张瑶 饰)给大家献上了诸多搞笑金句,比如当渣男再次抛弃安然时说的那句:“你就当他死球了。”
没错,爱上渣男怎么办,你就当他死球了。
由饶雪漫编剧,齐秦、饶雪漫出品,马思纯、霍建华等人主演的《大约在冬季》将于十一月五号上映。看了这部影片,你就知道什么是电影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我已经不愿意说它是一部商业片,更愿意把它称作是“标准的挣钱片”。众所周知,好莱坞的《复仇者联盟》系列,中国的《我不是药神》还有《战狼Ⅱ》是商业片的代表。而这部《大约在冬季》,真的没有达到我对于商业片的标准。这部片子优点很明显,缺点同样突出。我们先说亮点。
影片的前半部分相较后半部分还是有些趣味的。笑点密集,有的梗很新鲜,结合时代特点、人物性格还有地方特色一番演绎,很有一部分不落窠臼。片中有一个女闺蜜的形象,东北女汉子,每次出场都十分抢眼球。
相对而言,男女主角形象塑造反而片面,像薄薄的一张纸片。两个主角虽然也有工作场景和家庭生活场景来填充人物除了爱情之外的其他生活,但就是没有细节,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完全围绕爱情展开,而不是先有这个人,然后再产生爱情。
接下来再说问题。首先是叙事。小说改电影最普遍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起承转合的脉络不清晰。小说和剧本完全是不同的体裁,小说因为篇幅较长,时间跨度大,影视化时往往出现问题。一些在小说中看着有趣的小情节,在电影中反而冗余。前有J·K罗琳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后有今年暑假档,严歌苓小说改编的《妈阁是座城》,在电影中都或大或小地漏出剧作问题的马脚。这个电影里面此问题尤为明显。
只要泪点正常没有太低的人看这片儿煽情处都哭不出来。为啥?除了人物行为逻辑之外,没有一个情绪的累积,流水账式的叙事是重要原因之一。翻来覆去,就那点而事儿,分分合合但看不到成长,感觉两个人真的是空长岁数了。偏偏剧本还要事无巨细,生怕观众看漏了别再看不明白。
然后就是结构。影片前半小时过后,结局就完全抛给观众了。此类爱情故事,故事矛盾本该循序渐进,就像升级打怪,BOSS越来越强,主角越来越厉害,挑战越来越大,观众才会有继续看下去,寻求结局的愿望。
而这部电影是怎么处理的呢?它把男女主角的三次矛盾并置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当于是情节发展有三个高潮。第一次或许会对主角境遇产生同情,但是再来一次,然后再来一次时,即使面对花容月貌的一对眷侣泫然欲泣的大特写,我的心仍然毫无波澜:爱咋地咋地吧,赶紧毁灭得了。
最搞笑的,我现在想想还是想笑。是女二。女二一开始就受了委屈,但她憋着不说,电影也没有通过视听明显的暗示我们,她的表现我们也没看出来是受了这么大委屈。等到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她嘶吼着还原当初的事实真相,画面还来了个闪回,配合因为愤怒而扭曲的俊脸,要多搞笑有多搞笑。这哪是预设的悬念啊,这简直就是强无敌爆炸二踢脚。
台词问题。不是有文采的台词就是好台词。霍建华一本正经地说出书面体的情话或许能让可爱天真的少男少女们惊呼,但是相对于整部电影真的没啥大用。除此之外,很多关键情节竟然直接用台词交代。与之相对的,有很多台词,大可以用画面表现,这时候角色偏偏又说起来了。毕竟是电影,能拍出来的何必再说呢,我来电影院听人说情节,我回去打开手机听广播剧好不好啊?
情节方面,多狗血我就不赘述了,大概就只一个他们相爱却因为各种阻力两次分合却没有在一起的故事,以这种模板敷衍出来的小说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虽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故事并没有因为它搬上了大银幕增色多少——电影的视听优势在影片中完全没有发挥作用。接下来我们一块一块地讲。
视听方面。构图尚可,颜色马马虎虎,电影应有的潜台词完全没有,平铺直叙,一个隐喻都找不出来。唉,这话我说出来感觉都是在强求他们似的......
最可气的就是转场。除了几次声音串前之外每一次都是咔咔硬转,每一场戏还都很短,完全没有享受到。主打叙事的电影电影语言和剪辑不应该顺滑到隐形吗?搞精致点啊拜托大佬!
对我来说有点迷的是机场离别那一场戏,镜头视角突然转变了,大景深和偷窥视角忽然搞出来一种迷之现实主义风格,虽说蛮好看满高级,但是与之前的文艺小清新完全搭不着边儿啊。
诚然,拍电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部电影的制作的确是费钱费力,从演员、置景上来说的确尚可。我这样上下嘴皮子一动把它批的体无完肤,的确是没甚风度,我要道歉。可是电影不是投不少钱、粉饰一番门面就能做好的。甚至可以说,想挣这份钱,你花钱、花时间和心力那是应该的。
小说改电影在国内火起来也就是这四五年的事,可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热度已经逐渐降下来,渐趋恢复理智。前几年青春片的泛滥让我们看到了良莠差距,也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惊人的消费潜力。究竟观众还吃不吃这套IP青春狗血组合拳,让我们拭目以待。
除豆瓣站内私人非商业转载以外的所有转载情况请在私信作者并经作者同意后进行
对照着看马思纯站在椅子上甩围巾和文淇站在椅子上甩围巾,就能知道什么叫傻大姐什么叫真少女;对照着看周冬雨的哭戏和马思纯的哭戏,就能知道谁是真·金马影后谁只是青春疼痛小说封面女孩。要表现女主角的天真我懂,但也不用让马思纯仰着一张傻脸流着泪问“只要我爱你,只要你爱我,我们有什么不能一起面对”这种大白话吧……霍建华也是很神,华语影视圈除了他谁还能做到既英俊又油腻、既温柔又猥琐、既深情又虚伪、又帅气又恶心啊!
不知道在各路“电影人”的合力摧毁下,是不是每首曾牵动情怀的华语情歌背后都只能呈现比拼三观崩裂的故事,也不清楚本片是否圆了对小言有种非一般执念的马思纯的白日梦,真的太-傻-了。不过珍惜每次都能看张瑶演电影的机会,以及文淇林柏宏的部分还挺好的。
想看马思纯的新电影
演唱会还原和道具布置看得出特别花了心思 剧情上把该有的狗血内容统统都收录个遍 这首歌确实太好用了;相对还是更喜欢第二代年轻人那组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两岸一家亲还是有难度的- -以及后排观众怎么回事,前排马思纯莫名鸡血站上椅子,居然半天都不把她一巴掌拍下来,还有时间让霍建华用相机把她拍下来??文淇妹妹走过的798林冠门口!我也走过!- -
两个多小时的矫情戏 只想到 唯有追星女孩的爱最真 唯有爱豆带给青春的记忆最美
饶雪漫的玩意,马思纯的演技…………中国电影真是迷惑行为大赏
片子是真的不错,不是小言,更多的是怀旧,还有就是关于人生和爱情关系,颇有留白。
对照着看马思纯站在椅子上甩围巾和文淇站在椅子上甩围巾,就能知道什么叫傻大姐什么叫真少女;对照着看周冬雨的哭戏和马思纯的哭戏,就能知道谁是真·金马影后谁只是青春疼痛小说封面女孩。
抗过所有尴尬 撑过所有鸡皮疙瘩 亮点还是有 就是太尬了
为什么我们还在拍这种狗血矫情莫名其妙毫无逻辑没有一个正常人的狗屎三角恋啊?为什么你们还要给这样的项目投资啊??为什么啊???最后,马思纯和霍建华真的都只能演没表情的戏,稍有表情就尬出天际啊……
不说演技,单说剧情,一对禽兽男女,一个够渣,一个够贱,这还不算完,各自有各自的接盘侠,这还不算完,还要把接盘侠踹开,最后来个皆大欢喜的大结局,受不了。对于演员我只想说,马思纯的职场装实在瞎人眼,还是大学时代的感觉带劲儿
“有时候真觉得演员不爱读书是个文盲,都比演员热爱阅读并背诵饶雪漫什么的更让人安心。”
怎么可以这么差呢。马思纯延续福子的表演方法演一个高知女性,霍建华以偶像剧的方式演一个懦弱渣男,侯佩岑美就好了只要她出现就开始失控,魏大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演啥、内心没东西只是照着剧本演。可怜马思纯和文淇的哭戏。中间肉麻台词无数,引起观众不下四次笑场。结构其实是好的但是节奏无比跳跃,安然的恋爱脑人设让人喷饭,9012年了啊还在琼瑶剧里不能自拔吗。这么优秀的班底,整这出闹哪样。
所以今天上映了我可以给差评了。太可怕了这电影。不知所云啊。好好的班底为什么就是拍不好。文淇妹妹演过血观音再来演这种片子不会觉得自己像弱智吗?马思纯这姑娘是挺好的,可她和侯佩岑我选侯佩岑啊!但侯佩岑你又是怎么做到不憋笑说出那天天那么冷雪那么大我一点也不想去所以她就夺走了属于我的位置的?这是什么可笑的理由?演完之后饶雪漫老师竟然问我们有没有看哭?看哭?你没听见全场不时迸发的笑声吗?老师您也老大不小了咱能不能走走现实主义路线?老是飘着这写的都是些啥啊。一星给女主闺蜜孙瑶瑶,东北话搞笑的你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唯一的慰藉。
青春疼痛文学,剧情很套路,狗血堆积。不过尬到我的是霍建华的台词,像在念书,每一句话的节奏都一样
又是一部回忆杀!齐秦的这首金曲只是引子,安然和齐啸的感情才是内核,导演很好地将歌词的表意融进了电影里,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着重展现了男女主的纠缠不舍和爱与放弃,从个体人物之中更能看到时间所带来的印记。唱歌的人老了,但歌声未老。此外,电影之所以感动还在于离生活太近,有着一个时代人的坚守和无奈,这也是当下年轻人所不曾经历和缺失的,那种手写信的美好,笔墨纸张带来的触感。非电子设备所能替代从90年代到21世纪,30年间的情感震荡虽不是荡气回肠,却足够感人。电影选择在初冬上映,或许时间刚刚合适,因为爱而遗憾,才是一生最酸楚、最刻骨铭心的回忆。
60/100 像这样关于“错过”的爱情史诗不是有真挚热忱到骨子里的故事(比如廊桥遗梦),要不就是和时代洪流搅和在一起(比如甜蜜蜜)才好看。本片在各方面都差了一些,而且年轻的齐秦两次出现真的挺惊悚的。我觉得如果把马思纯的角色换成一个男性,口碑应该能上个台阶。
以齐秦91年演唱会为背景的爱情故事,首映礼齐秦也来了,他亲自帮忙站台的这部电影里还调侃了一下他和王祖贤的恋情…这是一个中年回望青春的故事,用今天的话讲几个主角都挺渣,但兜兜转转,这不就是真实的狗血人生么。有时爱情突如其来,等你想不顾一切紧紧抓住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毅然决然离开了你,来去都很莫名。喜欢奋斗着的安然,心疼好男孩于枫。我也算看饶雪漫小说长大的,转型电影幕后的饶雪漫仍然在持续输出少女心,二十年如一日啊。
投资方超坑,演员都被牵着赶工的感觉,还好业务能力都在线(文淇努力抑制天赋中),故事没散。作为爆笑喜剧完全合格,金句百出,上帝视角看情场百态超爽der。“不能想见就见”“可以留下来”太卑微了。摄影指导似乎把自己代入到男孩他妈的角色了,夹带私货太多,一到宝岛后花园就给大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