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片,印度影片《星期四》成功地讲述了富有爱心的幼儿园老师奈娜通过假装劫持儿童,揭底了多年前的一桩强奸案,使政府高官不得不重视印度越发普遍的强奸问题,最终赢得胜利,为女性权益赢得了保障的故事。故事整体架构清晰,伏笔和细节安排较为巧妙,虽然逻辑上存在些许漏洞,但从立意和情感方面来看,也可以算得上是良心佳作。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关于影片的主题,片尾的字幕已经将所有情绪挑动到了至高潮,令人唏嘘、令人心酸、令人扼腕。但电影的艺术不仅源自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甚至还将以更加隐晦的形式展现出更多内容,而不仅限于“你所看到的事实”。在这部片子中,除了女性权益保护的直接冲突,更隐含了关于正义的四个“<”,也正是这些细节更加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逻辑缺失带来的遗憾。
首先是个体民意 < 政治因素。对于一件全网炒作的绑架案件,本应该以民意为先,迅速果断处置,但是作为印度政治高层的总理团队成员却时时刻刻以选票和政治影响为主要方向,所思所想所做都是以是否能够取得政治资本为前提。这种政治制度是悲剧一再发生的根源,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层问题。为了平息这种公愤,影片将女总理塑造成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形象,不仅和女主角通电话,还冒着风险亲自与劫犯见面。片中女总理批评下属时义正言辞地指出:“如果你不为自己国家的事情投入感情,那为我工作就没有意义了”。诚然,政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社会,而管理社会的根本就是要以民生为先,如果不带有感情色彩,从人的角度出发,又怎能出台符合民心的政策呢?更何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强奸之类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印度,政府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所以,影片实是以女总理之口指出了印度为政之道的要害和关键。
同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女主奈娜为什么要通过这种“告御状”的形式来控诉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度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如果事情不闹大就不会“上达天听”,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白了,这也就是民意 < 政治的原因,如无必要,不要找事,息事宁人才能保住乌纱。
如果说政治体制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行政司法力量的懒政则是推动悲剧的重要因素。在影片故事里,奈娜之所以指名道姓地要求贾韦德·汗警官来处理绑架案件,就是因为数年之前的强奸案正是贾韦德·汗办理的。当时的贾韦德·汗为了侦破另外一桩可以让自己名利双收的大案、要案,而忽略了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案子,以至于奈娜长期饱受抑郁的困扰,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行政司法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再比如处理绑架案的过程中,作为案件最高指挥者的助理处长,只是想着快速平息事件,而不考虑可能会给人质带来的后果,派人迅速镇压,结果因为网络直播的力量未遂,甚至还导致一名儿童“死亡”。所以,在印度的行政司法体系看来,个体民意 < 行政因素。
不伴随正义的力量是暴虐,而不伴随力量的正义是无效的。奈娜面对抓大放小、顾此失彼的印度行政司法体系,徒有正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作案者依然逍遥法外,依然为非作歹,只有受害人饱受精神上的持续折磨。司法力量的空缺,必然导致狂暴力量的兴起,身单力薄的奈娜只有借助“绑架”这种暴力,才会将一件“小事”变成惊天巨案,才能引起司法行政力量的强力干预,才会引来伴随正义的力量,才有可能来纠正本已偏航的司法体系。
在整部影片中,除了行凶作恶的歹人外,最令人痛恨的就是不良媒体。在他们看来,事实远远 < 流量。只要能够赚取到流量,吸引到眼球,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在片中,PNBC的总编仅仅凭借几句录音,就要给奈娜贴上标签,甚至不惜让手下人将录音按照自己的意图剪辑播放,来换取收视率。作为被绑架孩子母亲的新闻主播莎莉妮更是如此,企图误导群众,在没有取得真相的情况下,将奈娜直接定性。
正如女总理所说的那样,情绪是一种资产。如何利用群众的情绪,是媒体所擅长的。但是这种力量一旦被滥用,就会歪曲事实,误导人民。幸好,导演安排奈娜采取了网络的方式,向社会直播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同样是依靠网络情绪赢得了支持和敬重。所以,在奈娜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一群看热闹的人自发地向奈娜敬礼示意,表达敬意。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必须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时髦而使用网络直播。
最后一个<,就是底层永远<高层。在影片故事里,奈娜是高端幼儿园的老师,丈夫是知名律师,开着豪车、住着豪宅。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这样的生存条件都可以说属于上层。但是,即便如此富有,但依然缺少话语权,奈娜依然只有依靠绑架这样的途径,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小资的奈娜尚且如此,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穷苦印度人民来说,又有什么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呢?恐怕只有悄无声息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忍气吞声罢了。作为电影作品,结果必然是正义得以声张,坏人得以伏法。但对于印度现状来说,这恐怕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故事的结尾,强奸死刑的法案获得通过,恐怕也只是导演对于正义的渴求吧。
美国教育之父诺亚·韦伯斯特有句名言: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柔弱的奈娜用自己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在正义的事业中,弱者也能战胜强者,个体也可以改变体系。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于性犯罪案件本身的改变,而是对以上“四个<”的改变。电影的主人公赢得了改变,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主动改变,而生活中的世界也必将赢得改变。
综上,本片值得一看。
《一个星期四》,2022上映,豆瓣7.7,在印度电影里并不算高的分数,我却很想推荐给大家。 . 故事的主题其实很平常,性侵,警察不作为,与量刑,但却从女主角奈娜绑架了16名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曾经有太多的电影在讲这方面的故事,虽然它是我们一直知道的印度“非常难堪的一面”,但我们也更明白,它发生在每一个国家,发生在你我身边。当电影结束后黑屏上打出“当你观看这部电影时,在印度正有8名女性被强奸”时,我的内心一颤,回想这部2小时的电影,我还是想说点什么,与电影内容无关,但与我们有关。 . 我常说一句话:坏人得势那是因为好人无所作为。这部电影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观点。当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人最终被社会逼成“罪犯”,必须用最极端的“犯罪手段”来倒逼社会关注乃至改革,那么真正有罪的,是整个社会生态,以及在这个社会生态里“不作为”的我们。在所谓的“社会”里,我们本就是彼此联结的,或许我们并不相识,或许我们身处天南地北,或许我们思想价值都大相径庭,但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却是相互作用于这个社会的,并且影响着它的发展朝向。 . 做“沉默的大多数”多么容易,因为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觉得这与我无关,白人觉得黑人的权利与我无关,健康的人觉得残疾人的权利与我无关,异性恋觉得LGBTQ与我无关,人,觉得动物生死与我无关,却不知,当有能力者袖手旁观,当知情者无动于衷,当正义之声被迫沉默时,邪恶才能伺机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动物,不要说我不关心政治,我们就活在政治里,活在历史中,活在未来的启示里,如果面对恶我们无所动容,那么请检讨一下自己,这不是冷漠与凉薄,不是躺平与佛系,而是“元凶”。 . 当奈娜说,“当Rohit(她男朋友)拥抱我时,我要很久才能缓过来,觉得这是安全的” 当奈娜说,“我如果不用这种手段,警察不会这么快来,你(总理)不会来和我对话,强奸犯甚至不是强奸犯” 当奈娜说,“当我看到这个动物(当年强奸她的其中一人)握着尼哈里卡(幼儿园的一名小女孩)进入了我的幼儿园和我说‘我是尼哈里卡的新司机’时,我只是愣住了,万一有一天他……”时 我不自觉的鼻子一酸,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我们也该具备基本的“同理之心”,奈娜是多么恐惧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将发生在她心爱的孩子身上,而坐在对面的印度总理,又是否能够切身明白她的感受?! . 对社会有干预,能够引起社会集体反思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好电影。所以,我把《星期四》推荐给你们~且不用和韩国的《熔炉》、《素媛》,也不用和《误杀瞒天记》等做对比评优劣,它能留给我们哪怕一点思考、震撼,就已经足够了。
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片,印度影片《星期四》成功地讲述了富有爱心的幼儿园老师奈娜通过假装劫持儿童,揭底了多年前的一桩QJ案,使ZF高官不得不重视印度越发普遍的QJ问题,最终赢得胜利,为女性权益赢得了保障的故事。故事整体架构清晰,伏笔和细节安排较为巧妙,虽然逻辑上存在些许漏洞,但从立意和情感方面来看,也可以算得上是良心佳作。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QJ……”关于影片的主题,片尾的字幕已经将所有情绪挑动到了至高潮,令人唏嘘、令人心酸、令人扼腕。但电影的艺术不仅源自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甚至还将以更加隐晦的形式展现出更多内容,而不仅限于“你所看到的事实”。在这部片子中,除了女性权益保护的直接冲突,更隐含了关于正义的四个“ < ”,也正是这些细节更加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逻辑缺失带来的遗憾。
首先是个体民意 < 政//治因素。对于一件全网炒作的bangjia案件,本应该以民意为先,迅速果断处置,但是作为印度ZJ高层的Prime minister团队成员却时时刻刻以选票和ZJ影响为主要方向,所思所想所做都是以是否能够取得ZJ资本为前提。这种ZJ制度是悲剧一再发生的根源,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层问题。为了平息这种公愤,影片将女Prime minister塑造成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形象,不仅和女主角通电话,还冒着风险亲自与劫犯见面。片中女Prime minister批评下属时义正言辞地指出:“如果你不为自己国家的事情投入感情,那为我工作就没有意义了”。诚然,ZJ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社会,而管理社会的根本就是要以民生为先,如果不带有感情色彩,从人的角度出发,又怎能出台符合民心的政/策呢?更何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QJ之类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印度,ZF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所以,影片实是以女Prime minister之口指出了印度为政之道的要害和关键。
同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女主奈娜为什么要通过这种“告御状”的形式来控诉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度ZJ体制存在的问题,如果事情不闹大就不会“上达天听”,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白了,这也就是民意 < ZJ的原因,如无必要,不要找事,息事宁人才能保住乌/纱。
如果说ZJ体制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行/政/司/法力量的懒政则是推动悲剧的重要因素。在影片故事里,奈娜之所以指名道姓地要求贾韦德·汗警/官来处理BJ案件,就是因为数年之前的QJ案正是贾韦德·汗办理的。当时的贾韦德·汗为了侦破另外一桩可以让自己名利双收的大案、要案,而忽略了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案子,以至于奈娜长期饱受抑郁的困扰,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行政司法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再比如处理BJ案的过程中,作为案件最高指挥者的助理处长,只是想着快速平息事件,而不考虑可能会给人质带来的后果,派人迅速镇压,结果因为网络直播的力量未遂,甚至还导致一名儿童“死亡”。所以,在印度的行/政/司/法体系看来,个体民意 < 行政因素。
不伴随正义的力量是暴虐,而不伴随力量的正义是无效的。奈娜面对抓大放小、顾此失彼的印度行/政/司/法体系,徒有正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作案者依然逍遥法外,依然为非作歹,只有受害人饱受精神上的持续折磨。司/法力量的空缺,必然导致狂暴力量的兴起,身单力薄的奈娜只有借助“BJ”这种暴力,才会将一件“小事”变成惊天巨案,才能引起司/法/行/政力量的强力干预,才会引来伴随正义的力量,才有可能来纠正本已偏航的司`法体系。
在整部影片中,除了行凶作恶的歹人外,最令人痛恨的就是不良媒体。在他们看来,事实远远 < 流量。只要能够赚取到流量,吸引到眼球,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在片中,PNBC的总编仅仅凭借几句录音,就要给奈娜贴上标签,甚至不惜让手下人将录音按照自己的意图剪辑播放,来换取收视率。作为被BJ孩子母亲的新闻主播莎莉妮更是如此,企图误导群众,在没有取得真相的情况下,将奈娜直接定性。
正如女Prime minister所说的那样,情绪是一种资产。如何利用群众的情绪,是媒体所擅长的。但是这种力量一旦被滥用,就会歪曲事实,误导人民。幸好,导演安排奈娜采取了网络的方式,向社会直播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同样是依靠网络情绪赢得了支持和敬重。所以,在奈娜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一群看热闹的人自发地向奈娜敬礼示意,表达敬意。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必须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时髦而使用网络直播的桥段。
最后一个“<”,就是底/层永远<高/层。在影片故事里,奈娜是高端幼儿园的老师,丈夫是知名律师,开着豪车、住着豪宅。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这样的生存条件都可以说属于上层。但是,即便如此富有,但依然缺少话语权,奈娜依然只有依靠BJ这样的途径,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小资的奈娜尚且如此,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穷苦印度人民来说,又有什么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呢?恐怕只有悄无声息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忍气吞声罢了。作为电影作品,结果必然是正义得以声张,坏人得以伏法。但对于印度现状来说,这恐怕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故事的结尾,QJ死刑的法案获得通过,恐怕也只是导演对于正义的渴求吧。
美国教育之父诺亚·韦伯斯特有句名言: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柔弱的奈娜用自己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在正义的事业中,弱者也能战胜强者,个体也可以改变体系。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于性犯罪案件本身的改变,而是对以上“四个<”的改变。电影的主人公赢得了改变,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主动改变,而生活中的世界也必将赢得改变。
综上,本片值得一看。
这个电影让我又爱又恨,喜欢的是激进的弱势群体维权的主题,讨厌的是影片表现的形式。
先说不好的部分。本采用的是非常商业的拍摄模式,无论是剧情的一波三折,还是惊悚的调度,还是快速节奏很好的剪辑。当然从一个商业片角度来说,本片是非常成功,但这不符合主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不应该拿来娱乐,过于戏剧的桥段会喧宾夺主。
而且有些bug,比如那个假装被杀死的男孩,女主在录像,观众不可能没看见她开的是空枪,因为男孩身上没有血。还有总理不可能真的会面的,通话已经是极限了,现实中女主这样的人早就被狙击了。
然后让我们谈谈本片背后的主题。
关于她个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痛苦需要被感受到。像被强奸这种事,即便经过十多年的心理治疗这种东西依然不会消失,这像是ptsd一样,它化作了另一种东西依然纠缠着你。即便是她的未婚夫抱她,她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一瞬间毁灭一个人的一生不过如此。有些事情不会忘记,愤怒必须得到释放。她是一个极端的女权主义,她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来谋求让女性的基本权益得到国家重视的机会。这比那些只是单纯维护自身权益的田园女权强太多。当然很难说她绑架孩子们行为就可以被她初衷正当化。我也不是很认同她的行为,即便她除了这么做之外别无他法。这是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但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有些人敢于去做这样模糊的道德抉择,敢于承担世人的咒骂与唾弃,坚持于自己选择的道路。后世我们称这些人为殉道者,圣人。也许她只是一个受刺激被激怒做出疯狂行动的偏执者,又或者她大过于我们其他人,而我们以当下的眼光还不能理解她。
“人们都是聋子,只有这样大声的说他们才能听得到”。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关心他人,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运气这种东西。看到电影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她可以收集抢劫犯的资料,她可以给印度司法部投诉,她可以联系非政府组织或者组织人们进行游行示威。但是稍微想了一下这无异于异想天开,我问我自己,你认为政府蠢到不知道每16分钟就有一个女性被强奸,你认为警察没有能力调查出抢劫犯是谁。不,他们只是不在乎。“难道我们应得的只有蜡烛游行吗”,说的可太好了。我很喜欢那个虚伪的女主播的桥段,她的同事说有一个幼儿园被劫持,她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知道了那就是她儿子的幼儿园,瞬间崩溃,只有针扎在你的手上你才会痛。就像大众一样,人们并不真正关心他人。我认为每一场悲剧的背后都是人们冷漠的结果。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你的权益,除非你强迫他们。
女性在这一个国家的地位。我没有特指印度,我认为这是世界普遍的,很多国家的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出于弱势的地位。关于对女性权益的不健全的本质就是对女性的歧视,这是隐含在国家掌权者的潜意识里的,即便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电影里的秘书对女总理说你太过于情感用事,因为你是...。即便她已经成为总理了,其他男性依然认为她作为一个女性的决定是不明智的,这是一种固执的本质上的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可见这种偏见有多么根深蒂固,即便这个国家已经有了女总理。贫穷与无知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这种偏见。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是男性的不完美复制体,女性没有理性的灵魂,最为有史以来最有智慧的人之一竟然得出这么荒谬的结论,这是荒谬的,也是可怕的。这种根植于民族的偏见才是根本原因,而不幸的是这也是最难改变的。片中给了光明的一面,立法成功。更严重的刑法必然削弱强奸事件的发生,也能引起人们对女性的重视。但这种偏见不可能消失,这不是任何法律能改变的。一个社会的习俗与道德才是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基础,这些没有明文规定,也不理性,但如果你想加入这个社会就必须遵守,否则你就无法生存,很不幸这种对女性的不公平刻板要求就是很多文化的一部分。这只能够靠一代代新人去接受更加开放文明的思维才能改变这一点,好消息是尽管公平的进程走的很慢,但是它一直不断的在走。比如现实中,印度强奸犯最严重确实可以判处死刑。但这样进步正是温和化的Naina们不断推进的,她们值得所有人的致敬。
哦,我突然想起美国的堕胎法案。想想就荒谬都2022年竟然搞这个,还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就如乔治卡林所说,他们不是反堕胎,他们就是在反女性。每一次这种新闻都能让我重新刷新人类的sb程度。
Since you're started watching this film, as per statistics, 8 women have been raped in our country. 在你观看这个电影期间就有8个女性在我们国家被强奸。我想不会有人不会对这句话不产生丝毫触动,她们不是数据,都是活生生的人。
对于电影后半段的反转还是比较意外的,电影前半段故事铺垫了很久,但回过头发现每一帧的铺垫都让后面的反转顺理成章。
这是继《误杀》、《一个母亲的复仇》后看过的另一部关于女性被强奸话题的电影。但不同的是,女性独立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被凸显得十分明显,怀着孕依旧恪尽职守的女警官,儿子刚被救下就立刻返回新闻直播间的新闻女主播,被助理制止但仍旧关心幼儿安慰的女总理以及我们心系学生的幼师女主(一个教学方法得当、又给小朋友们很多情绪价值的好老师)都是当代独立女性的剪影。她们有想法,有责任心,她们具有独当一面的魄力。其他女性人设的衬托,也无形中暗示着女主也会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达成她的心愿。哪怕孤军奋战,但她无所畏惧。就像所有影片中的独立女性一样。
和前两部电影不同,这是一部关于女主自己的“复仇”之路。母亲报案未果多年,或许她自己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抑郁药、冥想中心的帮助努力尝试去忘却,但直到司机的出现让她记忆被再次用力地唤醒,疼的不仅是她自己,也是她自己对未来那个小朋友安全的担心,她不希望那个小女孩有一天也经历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所以,我想影片中提到的司机“运气不好”,不仅仅是女主搪塞别人的措辞,更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是司机运气不好,再碰到了她。所以她可以展开她的跌宕起伏的“复仇”,为她自己,也为和她有同样经历的女性人群,希望这个国家的大众能够真正注意到女性被强奸的问题,希望立法能够保护那些有些身心都需要关爱的人。希望随着法制建设和民众意识的觉醒,未来可以少看到这个话题的电影。(不是因为不好,而且希望未来这类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需要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说要拆掉屋顶,他们就愿意开窗了。”
在我看来,全世界其实都是这样的,因为人的本性是懒惰,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电影中的女主母亲通过所谓合法渠道申诉自己女儿的悲惨遭遇,两年半都没能将凶手捉拿归案,两年半啊,人生有几个两年半呢?那是900多个日日夜夜啊,没有几个受害者在这种煎熬下不会出现精神问题。
为什么受害者的权益不能得到保护呢?因为在印度,强奸发生的频率几乎快赶上我们国内邻里纠纷的频率了,警察们对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对他们来说就是鸡毛蒜皮的小案子,除非是像震惊世界的公交车轮奸案那样的规模。所以即便是像男主这样的超级警探,也会趋利避害地选择对自己职业生涯更有利的枪杀案,而置女主诉求于不顾。
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被人伤害了要报仇,你不帮我,ok,我也会完成复仇的,one way or another.那就只有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我的诉求,我也不想把这么多无辜的人拖下水,但不把事情闹大根本就没人重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而事实证明,女主弄出的超大绑架案真的是上策,诉诸法律才是下策,她收获的是一个凶手的死亡、另一个凶手的入狱、自己情绪的宣泄、社会的关注、总统的立法提案与民众的原谅与同情,要不是因为危害公共安全要蹲十几年(甚至可能减刑到几年)的监狱,这甚至可以说是求上得上了,勉强算是求上得中吧,相比于之前等警察办案的求下而不得,在策略上已经是大获全胜了。
荒谬吗?荒谬。
现实吗?现实。
人类费尽心思建立起的文明和法制,对某些地方的普通人来说,仍然是奢侈品。
某些地方只是说印度吗?
言尽于此。
愿女性的苦难能够早日结束
她挟持了16个孩子但没有伤害过他们 孩子们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任何恐慌情绪都没有。她勒索了政府五千万卢布 全捐给了受伤者自己一分没留。她把自己的伤口扯开给世人看 被大家咒骂被误解成抑郁至病的疯狂人士。她要什么?她希望强奸犯可以得到惩罚 她希望那些坏人不要再逍遥法外 她希望可以让全印度的女性能拥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希望其他国家也能借鉴一下这个意义重大的星期四 不要让提出那么为广大人民着想的途径变得那么极端卑微。
意义大于形式,只是形式过于一般。
个人呼吁没用,只得绑架集体了。韩片味拉满。题外话:印度人看待问题、拍电影时的迷之自信,实在令人迷惑。一方面,你会觉得多么自不量力,另一方面,他们付诸实践时的坚定,又那么令人肃然起敬。
这类型电影不少 前面其实挺套路 但是后面是真的没想到畜生就是那个司机那一瞬间有被震惊到起鸡皮不管怎么样结尾有一个案例被判死刑那就离刑事立法不远了吧
我非常同意的评论是:电影意义大于形式。故事&人物&拍摄手法,除了开头结尾,我真的只能给两星。还有那个恐怖片版的运镜,我希望导演反思一下 全片最佳,是最后的英文结尾字幕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的片尾字幕久久的在眼前留遗……这电影能看到国内外进几年好多同类型作品的影子,远到《3年A班》《沉默的真相》近到《开端》《新蝙蝠侠》……罗翔好像说过: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我想说:如果一个社会把最普通的老百姓,最该被保护的受害者一点点逼成了罪犯,逼成了施暴者;一个生态把大家都愚化成了键盘侠和冷漠的旁观者,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沉默的帮凶,更是下一个潜在的被害者和元凶
这电影太好了 大受震撼 故事推进的太好了...有深度 有高度 一部完全没有歌舞的印度片 你能想象它多精彩吗
为什么明明是一部保护女性的法律,却有年龄限制?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大家都以为孩子们是受害者的时候,却不知道有一个人在用自己的力量拯救着他们,她身为抑郁症患者,却仍努力把欢笑带给这些孩子。印度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还有人会思考,并通过电影这种方式去警醒别人。不止印度如此,很多国家都有各式各样的法律,但制定法律的是人,选择实施和是否遵守的也是人,如果仅仅因为有某部法律存在就代表社会变得更美好了,那只能说想得美……
女性生存环境太不易,绑票劫持只为发声话语权。印度总理沉重道:这又是一个我们体制的受害者。故事展开和反转也是狗血到有点无语,但看到别人家能拍咱们只能干瞪眼的题材时,评价总是不得不加多一星……
豆瓣印度片的分真的是高的离谱了6分的片子能到8分?印度警察拍的和搞笑一样,嫌犯持枪直接开门单挑打警察,劫持了一堆人质结果警方没派一个谈判专家与之周旋,傻乎乎的让罪犯一个人掌控全局,搞笑的还有嫌犯的家属近况居然警察不调查,隔了N久了男主回来了才想起问她亲人,这TM谁能告诉我还有哪个国家这样拍不被骂 还被打8分叫好的,哈阿三粉的真是够了
印度女性也觉醒了吗 好棒!
这类社会话题电影,总感觉或多或少有点道德绑架观众,尽管故事不合理,拍摄手法劣质,表演呆板,但喊出一句印度每16分钟就有人被强奸,好意思给低分吗?但电影差就是差!别看!
节奏、叙事、反转其实都是非常常见的,包括那个男孩的生死其实都算不上悬念,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类型的拼贴和操持,而是最后敞开动机时的控诉,如果那些控诉不能完整表达出来,前面的一切铺垫玩得再花哨、再悬念迭出也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总觉得这一类印度电影或者韩国电影有力量的原因。所以说,不是简单去学前面那些类型化的叙事方法,而是要争得最后那些诉说的可能性,但这显然又是电影之外的事了。可很多时候都是电影之外的问题裹挟着电影本身和电影之内的问题。
《星期四》的立意很好,类型片包装也不错,开头结尾很高能,但过程非常拖沓,不是很喜欢。
一堆人都在评论里说像误杀2,殊不知误杀系列都是翻拍的……建议陈思诚马上买下这部翻拍权去做误杀3,不用谢。
女性当上总理,依旧会被越权,被试图当成傀儡,多么可笑。只有印度女儿,才能为印度女儿呐喊,多么可悲。
看完之后,觉得可不能让陈思诚、肖央看到这个片,否则就会有《误杀3》了,没准儿还让佟丽娅演。本片以一起人质劫持为导火索,一路揭秘和转折,找出劫匪背后的动机。最终的焦点是同理心,编剧成功玩转了希区柯克的罪孽转移法,对腐败的主流媒体和警察机关进行了精准的打击,展示了印度社会是如何轻视女性问题和心理健康的,虽然有些太过理想主义,但看到最后还是给打了一股强心针。
一般这种类型片,男性罪犯要求的是保护家人,或者像小丑要求无政府主义。女性罪犯要求的是修改法律用以保护所有弱势群体。是不是只有受害女性被逼的要杀死你们的孩子,你们才能听她的控诉?如果这样的“弱者”多一点,可能强暴还会少一点。别再欺负女人,否则让你们断子绝孙。
立意甚高,可惜叙事上过于理想、也过于温柔,整体节奏太拖,核心诉求给的太晚,导致情绪推进较为强行,该爆的时候没爆起来。(说句题外话,平庸之恶真的无时不刻不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