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伤医致人死亡的孙文斌被依法执行了死刑,该结果还死者家属一个公道,但近年来伤医事件不断,却令人十分遗憾。立地为人有三不黑:育人之师、救人之医、护国之军。一个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尊重程度,反映这个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医生的价值不应只在受到伤害时才被重视。
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无数关于白衣天使的报道,在病毒当前,他们因为责任冲锋在前,他们也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是孩子的父母,是老人的子女,但他们却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建了一道防疫的铜墙铁壁。
大家愈发开始重视“医者仁心”,开始关注“医生”这个“弱势群体”,一部《中国医生》的纪录片最近挺火的,我正在看,但是在观看的间隙,大数据向我推荐了这部《脊柱医生》。医学太广博,所以医学分科是非常细致的,脊柱的慢性疼痛近来一直在困扰我,所以这部纪录片一下就正中我下怀。
这个片子的主角是刘海鹰医生,师承于中国的骨科泰斗冯传汉,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从事脊柱方面的外科手术无数。2011年他发起创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致力于贫病残脊柱疾病患者救助、救治,以及为欠发达地区培养脊柱专科人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纪录片拍摄之时,基金会专家的足迹遍布祖国西部、中部贫困地区。在片中也看到了受益于基金会支持得到手术治疗的少数民族同胞。
医学界,越是声名在外的医生,越是谦卑恭顺,感受不到丝毫的架子。刘海鹰就是这样的医生,即便专业造诣高深如他,依然对自己严苛要求。忙碌的工作,海量的病人,让他无瑕顾及家人,甚至错过父亲的葬礼,看到他在父亲墓前的哭泣,眼眶红润。他就和千千万万的医生一样,对得起病人却独独对不起家人。
爱岗敬业的他,在手术台上实施过无数手术,帮助患者避免疼痛、重获挺拔的身姿、能恢复日常生活,但万万没想到,最后他自己也成了手术台上的患者。因为常年手术握椎板咬骨钳,手掌中摸出厚厚老茧,因为久站完成手术,他的腰也一天天弯下去,每次上台做手术都要绑着护腰和护颈,让人看着心疼,所谓“医不自医”说得就是他了。
作为一名权威的脊柱外科医生,靠着过硬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医德情操,救助了无数罹患重症的病人,医案甚至能在国际上成为典范,但身心却饱受职业病的困扰。片子中多个镜头拍下了他作为患者进行磁共振和手术的画面。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是他在工作结束后吊点滴时导演采访他的记录,他爱人在电话中非常平静地询问着他点滴的情况,想必面对这样的情形早已见怪不怪了。在爱人挂断电话时,导演看到刘医生手机上的挂坠,好奇咨询为何物,刘医生说是佛,还有一小块“鹤顶红”,他说鹤顶红毒性强烈,足以毒死一头牛,所以哪一天不想活了,就吞了它。说得那么地自然,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看到这里,我得到了宽慰。那个禹禹独行在雪中的刘医生,承受着伤痛却依然释放光与热,只有对生命充满极大热爱与尊重的人才能企及的精神高度。医学上暂时无法解决所有的伤痛,我理解慢性疼痛的苦,有时候一死了之自暴自弃的绝望感能感同身受。我不企图治愈这种疾病,也努力试着与它和平共处。因为即便是专科权威的刘医生也无法解决自己身上的伤痛,而他却还在造福社会。
爱与承受,这可能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近期关于医疗题材的片子不少,2020年春节期间上映了《中国医生》,当然这部片子属于第二次上映,去年5月份CCTV4已经播过一遍了。。。拍摄用得器材不错,但是后期是不是没把LOG调好,而且故事怎么那么零碎(估计都是《舌尖》开创的叙事体害的)。。。吐槽结束。
然后就看到了这部《脊柱医生》(可能会有剧透)。这个片子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太佩服主人公刘海鹰医生了,那种已经到达很高造诣,依然对自己严苛要求的人,都很了不起。当然他内心也有脆弱的一面,父亲去世都没有见上最后一面,妹妹不断找他看病(虽然他判断妹妹的病根本不是病)给他带来的烦扰,还有自己身体的疾病。作为一名优秀的脊柱外科医生,靠着过硬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医德情操,救助了很多很多罹患重症的病人(不少案例应该都能在国际上成为典范),但自己的腰却一天天弯了下去。开篇不久拎包走进医院,结尾处弯着腰在医院走廊里默默前行。手上的老茧很厚,因为长期握着椎板咬骨钳所致。上手术台的时候穿戴着护腰。仔细观察手术室里的时间记录,一场大的手术能持续17个小时,真是太不容易了。包括片中刘医生自己说两次去了美国,只有一天时间对自己的病做了检查,但是因为医院有很多的病人要去治疗和照顾,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管自己的身体。很多的细节把这位主人公展现得挺全面的,是个有性格的人,是个矛盾的人,是个有故事的人。
拍摄技术上就不多说了,确实粗糙。虽然越好的东西越应该用越好的设备和技术记录,但是当这部抓心的片子出来,这都不是问题了。
就是有一点上面还有些欠缺,那个金朝晖大夫从火车站接站到医院的青海病人,在医院里对着镜头说了感受以后,再次出现就是片尾能够自己在家烧柴火了。这个病人的故事不如另外两个显得丰满,不过有可能是剪辑的选择,也有可能是病情不像另外两位病人那样复杂,就不多猜了。
总之,这部片子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还是非常好看的(那些个专题片什么的就算了吧)。因为中国的病人数量群体确实庞大,所以国内的医疗水平确实在很多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希望这样的好医生越来越多,也希望这样的好医生一直平安。
疫情期间,医生这个职业被所有人用八倍镜观察着,他们的心血汗水和职业困境,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哪怕双手被消毒水冲洗到开裂,脸颊被口罩闷到红肿受伤,累到只能躺在地上休息,他们也没有抱怨过什么。
所以这个世界啊,哪有什么华佗在世,不过是平凡的人在尽力拯救别人。
刘海鹰就是这样一位医生,纪录片《脊柱医生》记录下了他的日常。
所有人都说刘海鹰很厉害,人送外号“天下神刀”。
他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2011年成立了一个公益基金会——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专门救助中西部地区看不起病的患者。
他跑去云南、青海给病人做手术,还和当地爱心人士联手行动,给基金会筹集善款,用于治病救人。
身为医生,他有一个朴素简单的愿望,就是想让病人脊柱健康,能站起来走路。
再往理想的层面说,他想让病人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延长他们的寿命。
很多病人没钱看病,病情越拖越严重,刘海鹰看着他们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脊柱越来越弯,心里惋惜万分。
他拿着病人的片子,反复说:“这要是06年做手术的话,就比现在好多了,改善多了。”
咱们看病最害怕什么?就是害怕自己对病情什么都不了解,两眼一抹黑。有时候想咨询医生,也不知道该从哪里问起。
刘海鹰医生就会清清楚楚告诉病人,这个手术是怎么做,要磨钻啊、截骨啊、神经功能要监测啊……
他也不会说玄乎的病理学术语,那样子病人听不懂心里就更没谱。
他和病人交流都说大白话,告诉病人手术可能经历的风险,先给病人打一针强心剂。
医者仁心,刘海鹰简单纯粹,一心只想治病救人。
他很想把每一台手术都做到完美,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患者矫正,想让患者长得更高一些,更好一些。
如果非要说他图什么的话,他图的就是作为医生的一份心安。
如果非要说他得到了什么,那他得到的就是患者的信任和感激。
刘海鹰的生活,只有办公室、手术台,匆匆忙忙,来不及犹豫和踌躇。
他的辛苦,从不对外人言。每天都有手术,手术完还要坐诊看病。
记者采访时,他眼睛都睁不开了,累到没力气说话。
他把病人治好了,自己却得了一身病。
都说医者不自医,刘海鹰真的是腾不出一点时间去看病,身体难受他就一直忍着。腰疼了好多年,上手术台都得带着围腰。
腰椎间盘还有一块掉出来了,压迫着他的右侧神经根,他的右腿非常疼。
但每次他都是咬着牙上手术台,有时候半夜被疼醒,就到医院输点液,第二天坚持做手术。
刘海鹰的心脏也不太好,做心脏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时,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被疼哭,实在是太折磨人了。
同事都看不下去,劝他别再玩命干了,身体是自己的。
但他看了一眼自己腰椎间盘的造影片,就说:“这个再疼也死不了人,你没看我那个心脏病,比这厉害得多。”
他的语气轻松,甚至还有点调侃自己的味道,但听起来很让人心酸。
刘海鹰的手机上有一个小挂件,是一个观音,观音里面有鹤顶红,他说哪天活到尽头的时候,就自了了。
他这话是笑着说的,身为医生,他见多了生离死别,可能总感觉自己的生命会很轻很轻。
刘海鹰的右手有块老茧,那是做手术留下的,他的右手常年握着椎板咬骨钳。
多年下来,手掌就被磨出了一块厚厚的老茧,有时用力,椎板钳根部会嵌入老茧的缝里,渗出血来。
在刘海鹰心里,手上的这块伤疤就是他职业生涯的勋章。
从医三十余载,身体每况愈下,几年间华发丛生,但他最心爱的依然是手术台。
或许有些人生来就是有使命的,刘海鹰的使命就是医生。
他对手术和病人敏感,但是对家人,总是像个钢铁直男,不懂体贴温柔为何物。
她的妹妹到北京找他看病,他说:“你这算啥病,回去吧赶快……”
姐姐平时给他打电话,他永远都很忙,声音也小,有气无力。
其实刘海鹰不是对家人绝情,他只是工作太累太忙了,顾得了工作,顾不了家庭,毕竟他不是一个神仙。
他内心也有很多话想和家人说,只不过没来得及。
父亲去世时,他正在做一台手术,没能赶回河南老家看父亲一眼。他到了殡仪馆去送父亲最后一程,哭得气都喘不过来。
父亲下葬时,他把手机放在了父亲身边,哭着喊:“爸爸,爸爸,我给你买来手机了,你咋不在了呢?你不在我以后咋生活?”
父亲走了后,刘海鹰满腹的思念,不知道该和谁说。 时隔好几年,他想起没和父亲好好告别,依旧心存遗憾,跪在父亲的墓碑前,他泣不成声。
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医生刘海鹰,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医生是人,不是神。
他们站在二三十平米的手术室,一台手术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他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里抢人,而这样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复着。
导演韩靖媛和团队,花了五年时间,跟踪拍摄刘海鹰的工作生活,眼看着他一步步苍老,身心疲惫,但还是坚定站在手术台上。
对于这个纪录片团队来说,他们不是想为刘海鹰歌功颂德,只是想用镜头记录下这个行业的现状,给医生从业者们留下一份精神备忘录。
所幸的是,纪录片《脊柱医生》被大家看到了。虽然现在豆瓣打分人数很少,但是这样优秀的纪录片值得被更多人关注。
在被短视频裹挟的今天,有人能够沉下心来记录医生群体的工作生活,真的非常难得。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妙手仁心的医生,他们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守着那份医者初心,拼尽一生医术救死扶伤。
他们在路上,踉跄而行,默默守护着我们。
但愿我们也能站在他们身后,坚定支持他们。
無論好壞,這類型的紀錄片應該多多推廣吧!
为什么这么好的纪录片,没人看?是没有宣发吗?刘海鹰说话向来谨慎平稳,声音也不大,片尾对着导演吼:“要不是那天说好了,我都不想给你采访了,还采访什么,我都没有力气了,不想说话了。”可见治疗强度和压力有多大啊。也感谢导演把这种镜头放进来。
现实生活中的超人并且拥有一颗仁心!
敬畏医生伟大
买来了手机,父亲却永远不在了。
救人容易救己难。“这个不是鹤顶红嘛,鹤顶红,剧毒的,就这一点可以毒死一头牛。哪天不想活,哪天活到尽头今后,自了了就。”
所有玩笑都包括真意。他手机上挂的小饰品是观音+装有鹤顶红的什么东西。那护士说:不要当医生,当医生干嘛?不要当有名的好医生。(主要是做完手术,马上去门诊,不停加号,连饭都没吃,太累了。手术中,基金会主任和旁边什么人激烈争吵,基金会主任说是血水,旁人一口咬住说是血色素,虽然没听明白,但医生很生气。后来带出,患者出血太多,没血可输,配血配不过来,硬抗了一晚。大主任抽烟+白酒,说了句:手术就是生命。好在术后第7天,患者醒了。基金会主任(医生)急性子,是个好医生。医不自医,刘医生也腰椎盘突出。我觉得面对术后刘医生质疑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为何做了那么长时间时,对方没说实话。有个被判定为掉下去的游离髓核术中主刀没找到。虽掩饰,但对刘医生来讲,皆为惘然。他说腰椎相对心脏来讲,心脏更不好。不知能否再活十几二十年
拍得好差,摄像和剪辑特别平庸,人物塑造也不立体,三星给医生这个职业本身/由病人群体想起,悲惨的更悲惨,优渥的愈优渥/电视语言和电影语言转化失败
脊柱医生
医生医人和被医,结尾在什么地方值得探讨。选题抓人,人物的疲惫常态下偶有流露的开心、恫哭、烦躁和无奈,都是风平浪静表象下的波涛汹涌。
无论是什么样的比例,乘以十四亿的人口,都会有很多人在受罪,医生就很重要,家庭、社会,无法调和的现实,有限的人力,还有最难医治的穷,生存如此艰难,但人类似乎也从未真正的向后退,这样的韧性,大概就是生存本身的意义吧。
真應該給北美醫生看看,這條件這水平,慚愧不慚愧。
听老师讲过这部片子的拍摄始末,这种坚持不管是创作者还是主人公都是值得敬佩的!
刘海鹰 医生
人间万苦,医者仁心。这么好的片子居然没几个人看。如果人生能再选择一次,我一定去当医生。
节奏太平淡了,包括医生与病人出现的比重都是比较平均的。可能因为导演面对这段影像,包括制作的时间都是比较漫长的,情感和细节上的处理都尽量贴平创作者的角度,但是观众只能接收到他观看银幕的这段时间。从观众角度来重新处理,或许会有更好的呈现。
医生是个好医生,导演功力差点意思
伟大!
“我根本不想让你采访了”,拍的很真实,一个医生的疲惫感,压力之下的无力感,深重事务间的压迫感,让整个影片有着紧张感,很喜欢刘医生的性格状态,沉稳又不失张力,这可能就是独特魅力。
听刘医生讲述自己回国前滴奋斗史颇为感慨,期待给海鹰基金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