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监管正义”改自“谁来监管守望者”——《讽刺诗集》第四卷“尤维纳利斯”,347行1987年托尔特别调查委员会报告将此句作为引语。
(本文写于2022.3.13)
完全数不清看了多少遍《守望者》,可能有十遍了吧。不论是电影还是原著,都是个人最爱的作品之一。作为第一部获得雨果奖的漫画作品(不是“唯一”),《守望者》在80s年代给了所有对超英漫画嗤之以鼻的人一记重拳。它可以说是首次将超级英雄这四个字归类于文学作品的大门,在这里,对于原著过多的“吹捧”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是一些个人对《守望者》电影的想法。
首先,对于这个电影的调度以及任何分镜的设计来看,可以说扎克施耐德吃了阿兰摩尔很大的红利,几乎原封不动的将漫画里的分镜抄了上去,改动都没有改动一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做法弥补了扎克施耐德在叙事和对影片节奏把控的不足,因为他只需要读一遍原著,悟一悟,基本上节奏上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可是如果这么好拍,道格·里曼等导演却表明无法改编?这就要到了扎克施耐德的强处了。
我们都知道,扎克施耐德是画家出身,对于色彩的应用和画面的塑造能力是很强的。
所以对于去还原一个已给分镜的画面对于他来说并不困难,相反这是他最擅长的地方。扎克施耐德深沉有力的摄影调度配上充斥全片的冷色调,将“末世”场景描绘的无与伦比。无法否定的是,本片可以说是扎克施耐德的最高作(吃了阿兰摩尔的红利)。
所以如果本片从视听上来讲的话,其实没有过多可以分析的地方,大家想对照电影镜头的组合完成完全可以根据《守望者》原著漫画来进行对照,并且重读一遍原著绝对不会是浪费时间。
而且在塑造氛围上,无疑不是扎克施耐德的一大强处,特别是笑匠葬礼的那场戏里。冷清的画面搭配上《the sound of silence》经典名曲,继以雨天为背景,一段段转场的蒙太奇交叉将葬礼中庄严、沉重的氛围极为沉稳有力地塑造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对原著的还原之外,《守望者》电影的史诗级开场一定是值得拿出来一讲的。先是从笑匠被袭击开始,内部声源发出的轻快音乐,配合升格镜头将玻璃散落的分布如利刃般刺进这位曾经的“英雄”——笑匠被推出窗外,全片开始。
紧随着笑脸徽章的落地,这场史诗级开头也就随着《Bob Dylan -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的轻快配乐开始了。此配乐内涵为“变革”二字,即对这个世界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转变。长达五分钟的开头迅速交代了上一任“守望者”们在所谓的“美国梦”下穿上制服,以暴力取得胜利最终又归于平凡或是归于死亡的过程。而“世界在变”这忧伤且漫不经心的唱调,为我们展开了一副当时的“世界风情画”——越战胜利、枪杀献花少女、大批核弹出现等等,如同画卷一般一步一步地揭开人性最深处的丑陋与险恶。
《基恩法案》的出台,导致曾经的蒙面英雄都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夜枭摘下面具,成为普通人,偶尔找老夜枭下下棋;法老王卸下披风,公开身份成为了富商;笑匠则开始为政府工作,最后被人谋杀;丝魂则与曼哈顿博士在一起,成了一个待在家里的主妇。但是只有一个人,迟迟没有摘下他的面具,脱下他的大衣,他就是——罗夏。
毫无疑问,本片出现的几位主角都很有可讲性,而罗夏,又是这些人当中最具有特征的。他的出身是被交代的最清楚的(另一位是曼哈顿博士)。罗夏的母亲是妓女,没有父亲,而他的母亲也对他从来都不好,罗夏从小就是在黑暗中长大。不同于DC的另一位黑暗之子——蝙蝠侠,罗夏更加残暴也更加恐怖。相较于布鲁斯从小父母双亡,由管家一手抚养长大,但他所经历的都是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阶级的局限性无法让他与底层的黑暗同行。但罗夏不同,他一开始就出生于黑暗,而他所见识的是这个社会最底层最阴暗的角落,那里的丑陋与罪行比哥谭市的军火商、黑帮老大、家族之间的内部斗争更加阴险。在罗夏所处的世界,没有原则,没有法律,没有公平,更没有正义。他所拥有的是如同小丑一般的出身,但他选择的却是蝙蝠侠的人生。
为什么罗夏偏激?为什么直到结尾,罗夏也要坚持自己的那份正义。我曾看过大大小小无数的解读,自己也做过一些分析。但今天在网上又看了一遍《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后,却莫名的发现有一丝相通。罗夏生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一个阴暗的角落。他成为蒙面英雄行驶正义的唯一办法就是——暴力。
而在罗夏眼中,所有的罪犯无一不是狗。而这些罪恶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是那最阴暗最底层的社会孕育出的。因为在那里,罗夏见到的只是混乱。在他开始根除罪恶的时候,他是在根除自己出身时所带的那种罪恶与黑暗。他一生所追求的都是正义,一种极端、近乎疯狂的正义。因为在他的内心,他坚信自己根除罪恶,他坚信自己坚持正义,那便是对从前自己身上的罪恶的根除。他追求的是正义还是什么?在罗夏的内心,他自己也不清楚,就像盖茨比追求的绿光。罗夏是迷茫的,所以他在法老王造就了这场阴谋后,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因为他不能打破原则,否则他和那些罪犯有什么区别?罗夏心里或许清除法老王的这场阴谋会使得更多的人存活,但他内心中的偏执与恐惧不允许他支持法老王,于是哪怕一死,他也是“永不妥协”。
而对于笑匠这个角色,也有很多可以值得讲的东西。作为全故事开始的一个引子,笑匠一直存活于众人的回忆之中。在越战中,笑匠和曼哈顿博士一起赢得了战争。搭配上《女武神》的配乐(《现代启示录》中也曾使用),战火纷飞与硝烟弥漫的战场给人了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胜利感,似乎越战的本质是美国在拯救越南。
笑匠残忍地枪杀了怀着他孩子的孕妇,那时,曼哈顿压根没有制止。笑匠从那一刻就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完了,这个世界彻底完了,美国梦、超级英雄、守望者都是tm的笑话。这也是笑匠在全故事中对“正义”二字不屑一顾的原因。相比于罗夏对正义近乎偏执的坚持、丝魂和夜枭对正义的麻木,笑匠更是将正义当做一个天大的笑话,正如他的名字一般。
罗夏诞生于黑暗,但笑匠却是在相信光明之后切身经历了黑暗的洗礼。二者行使权力的方法很像——暴力,无止尽的暴力。这是笑匠对破碎希望的重拳出击,这是理想主义破灭后对现实的还击。
他是活的最痛苦的,也是最可悲的。就像罗夏讲的那个笑话一般——“逗人开心的小丑却是悲伤的代表”。
结尾最后,罗夏化为尘土,夜枭一拳拳打在法老王的脸上,悲痛欲绝。曼哈顿贼依旧没有表情,好像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本来,我想把这篇文章起名为《超人的孤寂》,借用李伟才先生一部科幻作品的名字。但这名字套在《守望者》这部漫画改编的电影上其实大有问题:首先,原作者阿兰•摩尔笔下的这些漫画人物与超人、闪电侠、蜘蛛侠、蝙蝠侠等漫画英雄大相径庭,根本称不上超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任何超能力——顺便介绍一下,阿兰•摩尔在美国是个神一级的人物,有很多导演、明星、歌手都是他的超级粉丝。他是唯一凭漫画(其实叫图画小说更合适)夺得过雨果奖的人。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自1923年创刊以来的100部最优秀的英文小说,《守望者》是唯一一部入选的漫画;再者,孤寂一词,还不足以形容影片/漫画中这群人的状态。归根到底我是在白费心机,因为没有能比watchmen再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他们的了:这些人不是神,不是正义使者,不是超级英雄,不是普通人……他们只是人类中半醉半醒的一群,一只眼睛看着自己,另一只眼睛看着混乱的世界。黑泽明的电影《乱》当中,狂阿弥曾向上苍追问:“让人类哭泣那么有趣么?”而在本片里,作为私法执行者的笑匠回答说:“这一切都是一个笑话。”
想看到《X战警》、《蜘蛛侠》、《钢铁侠》那种超级英雄式的动作大片的观众一定会失望的,因为《守望者》根本没有多少华丽的大爆炸场面,连动作戏也不算很多;结尾的“善恶大对决”毫无高潮可言,基本变成了一场哲学辩论——只不过输者有的要陪上性命,例如罗夏;有的只好隐退过起了二人世界的生活,例如夜枭二代和丝灵二代。我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打着“漫画英雄”电影幌子的作者电影,大家好比想买本有趣的侦探小说最后发现读的是卡尔维诺或者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有所不满是很正常的事情——抱怨本片叙事平淡缺乏高潮的观众可以参照下阅读这些小说的体验。当然,并不是说影片《守望者》拍得就极好了。事实上,除了极具灵感、高度概括、风格十足的前15分钟,导演扎克•辛德在阿兰•摩尔的光芒下仍然显得有些拘谨,尤其影片后半部分,过多的对话、辩驳、阐述使电影的特质变得淡薄,观众的体验感被削弱了。而爱情戏份的增加也减弱了原著那种冷峻的风格。 但不管怎样,《守望者》仍然是部相当有特色也相当出色的电影,在当今这个迷乱的世界里,它显得尤其卓尔不群。鉴于影片/漫画中中包含着大量的典故、戏仿、引用、暗示,信息量非常之大,我在这里也只能就其中涉及的某些内容作些简单的读解: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超级英雄”电影:没有打不死的超人,没有飞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能力(除了曼哈顿博士和奥兹曼迪亚斯),没有无比景仰的崇拜者。这些人生老病死,与凡人没什么不同——退休的夜枭一代在自己家中被小混混群殴致死(影片的背景音乐放的是“乡村骑士”,源自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愤怒的公牛》);丝灵一代则嫁给了一个他不爱的人,如同所有中年夫妇一样在乏味的生活中争吵度日;罗夏的母亲甚至还是个妓女;而他们也不再代表着绝对正义和绝对真理——曼哈顿博士和笑匠在越南战场成了政府的帮凶,影片此刻的背景音乐与《现代启示录》中美军直升机攻击一段完全一样,都是瓦格纳《女武神》中“战神之马”;罗夏杀死了两位揭露水门事件的记者,致使尼克松连任总统成功(实际是笑匠栽赃罗夏);而笑匠更成为了杀死肯尼迪的凶手,他甚至还杀死了一个怀着他孩子的女人!
超级英雄电影宣扬的都是些普世价值:惩恶扬善、自我成长、拯救世界……英雄们偶有内心斗争,但也只是浅层的矛盾而已。但在本片中,所有角色都无所谓正义或邪恶,都不是救世主。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控:曼哈顿博士获得了神一般的能力,然而他却越来越远离人类的情感。透过上帝般的视角,他几乎陷入到一种哲学的空洞中去;笑匠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看透一切,肆意而为,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荒诞的笑话,而自己不过是个舞台上的小丑;罗夏则是个实用主义者,不考虑宏大的道德难题,仅仅凭本能来主持正义。他的坚决正是来自思想的简单和实际;奥兹曼迪亚斯则是个哲学家、疯子、投机分子、权力窥视者,所以他最有行动力,并最终令其他守望者为其所用;而夜枭和丝灵则是影片中最接近普通人的形象,所以两人也成了电影的主线人物。
一般的电影中,总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或者视角,但在本片中,这种根基牢固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没有按导演的价值观筛选出来给你看,你需要自己做判断。有些内容在影片中看似是正常的,但实际则可能是非常具有讽刺性的。举例来说:笑匠下葬时,背景音乐是著名歌曲“寂静之声”,整个气氛凝重肃穆,所有守望者都在为这位朋友的离去而伤怀。然而,非常具有讽刺性的是,这首“寂静之声”本来是“西蒙与加芬克尔”在JFK遇刺后所写,其中含有对当时美国人民内心伤痛的表达。而在影片中,JFK的刺客恰恰正是笑匠!于是荒诞性出现了,你对笑匠这个人物的同情和对肯尼迪之死的感慨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自然,我们对肯尼迪事件没有美国人那样刻骨铭心的感受)。
这种讽刺远不是一般喜剧电影里讽刺下人物的势利、爱财那样简单。荒诞的隐喻在影片中无处不在:总统的作战室与库布里克名作《奇爱博士》中的如出一辙,基辛格简直就像奇爱博士其人,而尼克松则长了一只匹诺曹一样的鼻子——当年小布什也曾被好事者画上长鼻子,以表示其撒谎。还有影片开头,守望者中的“账单”因为斗篷卡在旋转门里面,被歹徒开枪打死——当时,他是被银行雇来看门的,因为银行认为“有个超级英雄来保护我们会让顾客放心”。这种荒诞的情节被皮克斯的《超人总动员》借用了过去:衣夫人坚决不同意给超人家的制服加上斗篷,其来源就是《守望者》——事实上,《超人总动员》就是受《守望者》启发创作的。就连影片选择的背景:架空历史的1985年,都可以看作是后1984时代的一个隐喻呢。
《守望者》还没出来的时候,大家看到剧照里英雄的制服,猜测本片大概跟导演的前作《300》一样,都是很耍酷的电影。事实上,本片没有像当今的超级英雄电影那样,走华丽的路线。整个电影充满着浓厚的怀旧风格,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甚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影片中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对比强烈、光线昏暗的场景;街头永远充满了垃圾、涂鸦、湿漉漉的雨水、迷蒙的霓虹灯和奇怪的人形;罗夏这个人物则极像黑色电影中的主人公(例如《长眠不醒》里的亨弗莱•鲍嘉):对世界完全失望;又有一种爱极了的痛恨与冷漠;有自己独特的行事原则,不在乎世俗的法律、规则、情理;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判断……听听罗夏愤世嫉俗的台词吧:“当你走过这座好像快死的疯狗一样的城市,走过那些谈论着毒品和儿童色情电影的人类毒虫时,你真觉得很正常?”像不像《出租车司机》里Travis Bickle的口气:“禽兽们会在晚上倾巢而出,娼妓、醉汉、同性恋、毒贩、女王、异装癖、病人、贪财的家伙……有一天,真正的雨水终会洗刷掉街上所有的渣滓。”
如果说罗德里格兹的《罪恶都市》仅仅具有了黑色电影的形体,那么《守望者》则难得地再次拥有了黑色电影的灵魂。在《罪恶都市》中,暴力仅仅是一种展示性的东西,是一种很酷很过瘾的手段,而在《守望者》中,暴力则是毫无原则性的——导演拒绝用暴力让你爽一把,除了夜枭和丝灵两人合作干掉小混混一段,几乎没有一段动作场面是为了刺激你的肾上腺而设计的。就像所有黑色电影一样,无论你能耐多大,多么聪明、凶狠,结果只能是巨大城市中,陷入漩涡的一只小虫而已。 最后再说一句,影片结尾处,奥兹曼迪亚斯的电视墙(图片见下面的链接!)让人联想起《黑客帝国》里的类似场景,而其中的内容充满玄机!这些文化符号的混杂、互文正是《守望者》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下面的总结应该是目前网上最完整也是最准确的一版)
第一排(从左到右): 1,一个发胶广告,名为“Real Men Use Veidt”,油管链接:http://www.youtube.com/watch?v=R8wYJyx6b4A 2,动画片《崔弟与大笨猫》(Sylvester and Tweety) 3,鹞式战斗机旁的新闻报道? 4,核武器发射,很有可能出自1964年的科幻电影《奇幻核子战》(Fail-Safe) 5,扎克·施奈德自己拍的“雷德利·斯科特风格”的怀旧广告(影片拍摄初期制作的) 6,1985年的影片《第一滴血2》(也像80年代热门剧集《玉面飞龙》MacGyver但不是) 7,色情片(好像还是女女的,也为了说明奥兹曼迪亚斯是gay?) 8,1962年的影片《斯巴达三百壮士》(The 300 Spartans) 第二排(从左到右): 1,1980年的科幻片《灵魂大搜索》(Altered States)——还是看图一清楚,第二张左边被裁了 2,温迪快餐连锁集团的广告“牛肉在哪儿呢?”(Where's the beef ?),油管链接:http://www.youtube.com/watch?v=aISkVvi5iI8 3,根据音乐剧《朝九晚五》(9 to 5)改编的电影《Nine to Five》(1980),简方达主演 4,1981年极具末世情结的cult科幻电影《疯狂麦克斯2》(Mad Max 2) 5,尼克松庆祝连任成功 6,由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为苹果公司麦金托什(就是大名鼎鼎的Mac)拍摄的著名广告“1984”,优酷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wNTQw.html 7,1963年版的科幻美剧《迷离档案》(The Outer Limits) 8,奥兹曼迪亚斯玩具广告(未上线播出),油管链接:http://www.youtube.com/watch?v=_jeslfkbmcE 第三排(从左到右): 1,1967年的经典神秘美剧《囚徒》,帕特里克·麦高汉主演——大家对此人印象最深的角色可能是《勇敢的心》中的“长脚”国王爱德华一世。2009年《囚徒》又翻拍了一版美剧。 2,1955年的科幻电影《飞碟征空》(This Island Earth) 3,1948年以“兔八哥”为主角的7分钟科幻动画片《登月历险记》(Haredevil Hare),画面上的角色叫“火星人马文”(Marvin the Martian),以此角色为主角的电影正在筹备中。我上传的优酷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4MDAxNDA0.html 4,美式橄榄球电视转播片段 5,苏联运送导弹的片段 6,Robert Palmer拍摄的经典MV“Addicted To Love”,优酷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5MTE3NzA4.html 7,热气球?这是目前唯一不确定是什么的一段 8,另一部色情片
补充一下:
评论中有人说,夜枭一代被打死一段,用的“乡村骑士”是来自马斯卡尼的歌剧,不是源自《愤怒的公牛》。这里我可能没写清楚,《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确实是马斯卡尼的歌剧,也是这段背景音乐的源头。但扎克·施耐德却不是因为喜欢马斯卡尼的歌剧而用的。导演是因为在《愤怒的公牛》(第一次拳击比赛)和《教父3》(闪回旧日的片段)中都用过“乡村骑士”做配乐。也就是说,这是对《愤怒的公牛》和《教父》的致敬。
说不懂装懂有点过了吧,毕竟我也不可能把乡村骑士当成《愤怒的公牛》原创的配乐呀。
贴两个外网的网址来证明:
The deleted scene of Hollis Mason's last stand against the Knot-Top Gang is scored to the Intermezzo of Pietro Mascagni's Cavalleria Rusticana, a nod to the two most prominent uses of this piece in a film score: Raging Bull (for the fist fight) and The Godfather Part III (for the flashbacks to the old times).
//tvtropes.org/pmwiki/pmwiki.php/Film/WatchMen
He's also turned the sequence into a half-clever, half-heartbreaking homage to RAGING BULL, with Hollis flashing back to his crime-fighting heyday as the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briefly dominates the soundtrack.
http://www.watchmencomicmovie.com/forum/viewtopic.php?f=2&t=3158
这部电影改编自1986-1987年出版的同名漫画,但它并不是一个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正统英雄故事。首先故事里并没有一个为满足私欲而作恶的坏蛋,最后的大反派艾德里安•维特(Adrian Veidt)尽管杀害了上千万人,但他的目的是拯救人类,而且他还成功了,成为受人爱戴的英雄。而故事的第一主角罗夏(Rorschach)尽管一直坚守原则,嫉恶如仇,最后甚至不惜舍身成仁,但假如他的努力成功了的话,人类却会毁灭在自己手里。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因为人性终究是肮脏的,人与人之间有着无法化解的恶意和不信任,所以人类要不就活在肮脏的谎言里,要不就在干净的真相中死去。
故事中登场的六位蒙面英雄被称为守望者(Watchmen),其中只有曼哈顿博士(Doctor Manhattan)拥有超能力,他是构成这个故事的架空历史背景的基础。曼哈顿博士除了保留了自己作为人类时的性格和情感弱点外,几乎全知全能。因为他的出现,美国轻松地赢下了越战,美苏两国的冷战平衡因此被打破。因为曼哈顿博士凭一人之力就能消灭苏维埃政权,苏联因此只能恐慌性地储备了巨量的核弹头,以同归于尽为要挟谋求自身的安全。正如艾德里安•维特所分析的:即使曼哈顿博士能拦截苏联99%的核弹头,但剩下的1%仍能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灵。
故此,曼哈顿博士不但没给美国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相反,故事里的美国乃至全人类社会都陷入了比真实历史中的冷战危机更为压抑和恐怖的末日危机中。而六名英雄里除了曼哈顿博士以外唯一公开了真实身份的艾德里安•维特,这个被称为“世上最聪明的人”的天才,用自己的运算模型预测出如果不对事态进行干预,人类将很难避免毁灭的命运。然而他的救世计划堪称对人类文明和人性的最大反讽:他欺骗并利用了曼哈顿博士(难点在于克服曼哈顿博士预知未来的能力),摧毁了地球上最繁华的几个城市和一千五百万人的生命,成功地迫使美苏这两个随时能终结人类文明但又同时活在对彼此的恐惧当中的国家结束对峙、化敌为友,共同对抗“人类之敌”曼哈顿博士。他同时还借助曼哈顿博士的帮助永久地解决了地球的能源危机,清理了控制着世界上现有能源的资本寡头,使人类免于日后因此再陷争端。他凭借高超的智谋和执行力,使自己成为全民偶像的同时,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人类。而当曼哈顿博士发现他的目的时,他的计划已经无法逆转,在权衡过利害之后,一如他预测的,曼哈顿博士配合了他的计划,甘负污名以促成人类的和平。艾德里安•维特可能是这个故事里的反派,但在这个充满各种反讽的故事里,人类却因他的阴谋而得救。
曼哈顿博士,被美国总统称为“幸好神是一个美国人”,虽然他一直为白宫和艾德里安•维特的事业提供帮助,但他未必和艾德里安•维特一样,相信这些努力对人类具有真正的意义。因为他见识和经历了太多人类无法见识和经历的事物,他的不老不死以及洞察人心和预知未来的能力,都促使他成为了一个虚无主义的神。他本来就是个一流的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有着深刻和理性的认识,他只对人的精神(人性)感到困惑。而在他变成“超人”之后,这种困惑使他变得茫然,因为他已经超越了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到达一个从没人涉足过的领域——他无法再像普通人类一样看待生死存灭,同时渐渐地失去了喜怒哀乐和恐惧等人类本能。他对人类怀有的感情,更像是对自己作为人类时怀有过的感情的回忆,而这种影响正在逐渐消失,因为他连对自己身上的人性都开始感到厌倦了。在宇宙的浩瀚意志面前,生命只是稍纵即逝的现象,人类的命运根本不值一提。引用他的女友劳里(Laurie)对他的评价:
现在他看待事物的方式,就像他已经忘掉了它们的本来面目,这个真实的世界,对他来说,就像穿越迷雾,而人们只是一堆影子。
在故事的最后,当劳里决定和他分手后,他已经不再牵挂人类了。正如他所说,劳里是他和人类的最后纽带,而这条纽带已经失去,接下来他要去一个遥远的星系尝试创造生命。假如我们的世界也有一个全知全能但对我们遭受的苦难视如不见、从不插手的造物主的话,那么祂的情形或许和曼哈顿博士有所相似——祂明白爱我们的正确方式就是漠视我们,对我们的救赎就是任由我们自生自灭。
和曼哈顿博士相反,艾德里安•维特是个目标明确、行动积极的极端派,他是个缺乏道德意识的暴君,为了挽救多数人的生命,他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掉少数人。和罗夏相反,他只思考“有益”而不是“正确”的事情。他视丹(Dan)和罗夏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行动为儿戏,虽然他也曾是其中的一分子,但曼哈顿博士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在人类末日的阴影下,所有的正义和邪恶、罪与罚都失去了意义。假如人类都灭亡了,谁还关心哪具尸体生前是个正直的人,哪具尸体生前是个狡诈的人呢?他甚至也是个理想主义的人,他的救世计划不仅促成了美苏联盟,他还通过暗杀手段消灭了世界上的能源寡头和托拉斯组织,同时借助曼哈顿博士的超能力开发出几乎无穷的低成本新能源,由此杜绝了人类再因能源危机而发动战争。正因为此,他自称亚历山大大帝是他的唯一血亲,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建立一个世界联邦。不过,他也并非从最初就意识到行侠仗义救不了这个世界,而是受到了谐星(The Comedian)的启发。
谐星才是反讽的集大成者,他毫无良知和道德,更没被“何为正义”的问题困扰过。他什么都不在乎,喜欢破坏又嗜血成性,他加入守望者只是因为可以对人动手。(在原著里,他甚至刺杀了一个上代的守望者成员。)是他最早看破了世界的荒诞本质和人性的本来面目,但他并没因此而变得厌世(曼哈顿博士)或出离愤怒(罗夏),而是选择了对人性不加修饰地戏仿:他放任自己的野蛮和任性,为所欲为又自私自利。当他随意地使用暴力对付街头运动时,他宣称自己是在保护人们不受伤害。身旁的丹问他到底是谁要伤害人们。他戏谑地回答他要保护人们不被(人们)自己伤害。丹又疑惑地问:我们的美国梦到底怎么了?他指着被破坏的街区笑着说:这就是美国梦,我们已经实现了。如果我们试着认同他那反讽式的虚无主义视阈,可能也会承认他的说法既荒谬又真实。在守望者被迫解散后,他也并没退役,而是改为和政客合作,参与了刺杀肯尼迪,又在古巴搞反共运动——他做这些并非出于自己的价值信仰,而是在享受嗜血的乐趣,为这个世界制造混乱,而混乱——在他看来——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他最先指出守望者已失去意义,靠剪恶除奸也救不了这世界。他的挖苦极大地刺激了艾德里安•维特,并改变了后者的想法。但他们的分歧是,他认为人类没必要被拯救,艾德里安•维特却认为有必要。所以最后,他被一个自己的更强大的模仿者吞噬——因为艾德里安•维特是很严肃的,而谐星只是在取乐。
在六位英雄里,除了唯一的女性劳里外,丹似乎是最平庸和缺乏个性的。他继承了巨额遗产,不用为生活奔波,出于对上代守望者中的霍里斯•梅森(Hollis Mason)的崇拜,他继承了后者的英雄身份和事业。但他的英雄经历充满了失望、困惑和挫折。他代表了那种有教养的自由主义传统,善良、正直而且单纯,相信博爱与和平,但故事里的美国却到处充满了混乱、破坏、压迫和反抗(现实中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也同样是撕裂的)。因此当政府取缔了守望者的时候,丹和他的搭档罗夏看法相反,在丹看来,这不是挫折而是解脱。摘引丹和罗夏的一段对话:
丹:守望者已经完了。
罗夏:这只是尼克松那滑头说的。
丹:这是我说的。没人知道你的身份,你随时可以撒手,过上正常的生活。
罗夏:就像你现在过的,正常的生活?当你每天走在这个充斥着各种罪行的城市,你真的觉得这正常?
丹:至少我不是仍躲藏在面具背后的那个人。
罗夏:不,你躲藏在“大众”这副面具背后。
和艾德里安•维特一样,罗夏身上也丝毫没有虚无主义的成分,但两人又是那么截然相反:艾德里安•维特认为人类可以也值得被拯救,而罗夏认为人类已经堕落并必须被惩罚。罗夏是由妓女和嫖客所生,他的妈妈恨他,孩子们也排斥和欺负他,他从没被人爱过,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是爱,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但他没有变成一个坏人,相反他成为了一个蒙面侠客,一个原本应为人称道的好人,但他好得有点太过分了——他对任何坏都毫不宽恕,因此他是个十足的暴徒,他伤害过的人可能和谐星一样多,任何坏人落到他手里下场都不会好。但是谐星起码在黑白两道都吃得开,在他的床头甚至还摆着他和副总统握手的照片。而罗夏却既被警方通缉,又被黑道追杀。其实最初的罗夏也并没那么极端,但就和曼哈顿博士、艾德里安•维特和丹一样,罗夏在参与守望者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思想的转变,他亲身接触到的这个世俗的堕落和人们犯下的无数罪行深深地刺激了他,令他日渐愤世嫉俗,最终变成一个非黑即白,既不妥协,也不宽恕的道德原教旨主义者。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虽然末日将至,我也不会妥协,那么多罪行必须被惩罚:这世上亏欠的报应有那么多,而时间只剩那么少。
因此,罗夏绝不接受艾德里安•维特以欺骗世人的方式拯救世人。在罗夏看来,如果人类的救赎必须建立在一个谎言上,那人类还不如灭亡了好。他在故事最后要求曼哈顿博士杀死他,否则他必定会戳穿艾德里安•维特的谎言,那么已经死掉的一千五百万人就变成白白牺牲,美苏将重新恢复对峙,人类又回到末日的阴影中。而曼哈顿博士确实不会允许他那样做,正如雄辩的艾德里安•维特所言:谎言带来的和平也是和平。在自己的原则面前,罗夏根本不做任何价值衡量,无论天平的另一边是人类命运,或是自己的性命,所以他主动地拥抱了自己的厄运。
罗夏的人格魅力令我折服,当然也令我震惊——可能因为我是个很容易妥协的人——尽管他很难算得上是个好人,但当一个人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或者说把信仰贯彻到极致,那么姑且不论对错,这种精神力量就足以令人动容。归根结柢,极致的人生才具有价值。罗夏既是一个动辄诉诸暴力的反社会恶棍,也是一个被彻底激怒的歇斯底里的诗人。在电影里作为旁白的“罗夏日记”是一部没有救赎的黑暗《神曲》,他带着人们游历人们身在其中的地狱,指出每种罪行和惩罚,然后亲手执行审判。他独自一人和整个世界作对:他既不容忍西方现代文明,也不容忍共产主义,不容忍政府,也不容忍民众,他既被警察通缉,也被罪犯憎恨……当他被艾德里安•维特暗算入狱后,在监狱里面对那些由他亲手逮捕的恨他入骨的囚犯时,他依然强悍得慑服一切:“不是我被和你们困在一起,而是你们被和我困在一起!”——这形象地喻示了他和整个世俗世界的关系:所有人都已经堕落或默许了堕落,只有他独自拒绝并惩罚着这个世界,而他的存在刺痛了所有人,因为在他面前人们都显得那么卑微、怯懦和虚伪。这是罕见的发自个人的最强之音,在他身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妥协,因此他的人格是无比强壮的,同时又令人心碎,因为这种强壮将必定以自身的毁灭为代价,正如尼采说的:我爱那样一种人,他因为爱他的神而惩罚他的神:因为他必须承受神怒而灭亡。
和拯救了人类的艾德里安•维特相比,罗夏才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因为英雄必须是一个单纯的赤子,我们可以接受英雄有一颗破碎的心,有各种恶行,比如残暴和偏激,但他不能是一个阴谋家。脱下面具后的罗夏名叫沃特•科瓦奇(Walter Kovacs),他是个流浪汉,没有工作,没有财物,没有朋友,他对女人没兴趣,当然对男人也没,他只是狂热地憎恨罪恶。他的蒙面装扮藏在后巷的垃圾箱里,熏染了恶臭,因此人们都掩鼻远离他。他称自己的面具为“Face”而不是“Mask”。对此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僭越地分了行):
暗巷里阴冷、荒凉,
我把身份保管
在那里,静候着我,
我的外套、鞋子,干净的手套
和我的脸,披上它们
我就卸下了伪装,
成为真正的自己,
不再恐惧和软弱,
不再有欲念。
或许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消极性的英雄具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这也是罗夏吸引我的原因——布鲁姆指的并不是那些对生活心灰意冷、悲观消极的人,而是比如像亚哈船长(Captain Ahab)那样有如领了天命般不惜一切、不择手段地投入到必死的事业当中的自毁式的英雄。这些人永远强大和自我,永不会蒙尘于世俗,他们毫不在乎自身的利害得失,永远在倾听和追随内心的那把古老又永恒的声音,拥抱而不是逃避自己的厄运——他们疯狂地把自己的事业变成人类最初也是最终的事业,使我们不得不严肃地思考自己的生死和意义。
P .S.:《Watchmen》的原著是唯一获得过雨果奖的漫画作品,已有中译版本。电影片长3小时15分,但因含有大量暴力内容,正规平台提供的都是大幅删节版,建议从其他渠道下载完整版。
超级英雄拍成这样已经极致了。。。
背景情节设置和OST给我很多惊喜!
4.5;终剪版,可能是最好看的超英电影;穷途末路的英雄们,在生命意义的边缘徘徊,即使能拯救人类的生命,也无法拯救人类的心灵,阴郁的色调满是反英雄的黑暗戾气;洞穿未来的半神行走在茫茫宇宙,厌倦与虚空决定了永远不会有光明的结尾;插入动画好评,浓稠暗黑的鲜血。
猫腻再多,也只是半个好电影
一部满是英雄的反英雄主义电影,刷新了我对漫画改编电影的印象。过去的此类电影只管叙事和特效,而“守望者”成功塑造了人物。这是个惊喜。
超级英雄团队一定不能有一个人太强,否则很容易拍烂。“他那么强,还要其它人干嘛?”然而扎克·施奈德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守望者》非但不烂,反而还是超英天花板。曼哈顿博士的存在并不会显得其它成员多余,恰恰相反,他并不是无敌的,他也有弱点。世界上最智慧的人对他构成的威胁,不会比最智慧的白蚁对他的威胁大。但偏偏就是他眼中的白蚁,对他造成了毁灭的打击。曼哈顿博士和法老王的对战颇有一番超人大战蝙蝠侠的意味,一个凡人凭借智慧和谋略战胜了神。法老王不仅战胜了对方,还让他成为了滥杀无辜的罪魁祸首;而法老王自己,却成了将两个超级大国从冷战中撤离出来、给世界带来和平的英雄。曼哈顿博士还不敢揭发他,因为揭发他就会葬送无数人的死所带来的和平。“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和平,也是和平”,又是一部《黑暗骑士》。
唯一获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的漫画,反映时代危机和反英雄的深刻内涵。“它没有了英雄主义,取而代之的是虚无、焦虑与失落,它不再是正邪分明的善恶大战,而是处在边缘,勉强称得上好人的人与更糟糕的人的斗争。”
几乎是我看过最好的超级英雄电影,说实在的比《复仇者联盟》牛太多了。前半部分太棒,所以无论结局如何大概都不会很满意。——不过还是想吐槽女主角何德何能……
黑暗骑士后,漫画电影又一巅峰。
原来漫画可以承载宏大叙事和政治哲学,v太明显了还没意识到,这片儿漫长而严肃的启发了一些事情。能缩短些更好,不影响味道的话
Brilliant adaptation!
怀旧主义者的政治理论。为什么我觉得这个也很适合让日本人拍成特摄片。听到All Along The Watchtower又High了。
我的视线一直无法从遛鸟博士的鸟上移开……
这是一部经典的神作,必须反复看,好好学习,世界观、镜头、色彩、配乐,真棒!!这才叫漫画的魅力啊。
半小时内有效催眠
第一次有3个小时的电影没让我快进的!屌爆!屌爆!除了屌爆我贫瘠的语言库没办法拍出别的马屁了
让人类团结起来的方法,就是制造一个威胁全球的神... 人果然有够贱!个人最共鸣的守望者应该是罗夏,他是爱憎分明的人,但以暴制暴的方式总会导致更多的恶性循环,所以亦一直让人踌躇不断,加之我也无法认同法老王和曼哈顿博士的牺牲少数论,到最后很可能只能像夜枭和丝灵那样,一声悲叹罢了。
一部把施耐德的优缺点都充分放大的电影:在阿兰·摩尔雄厚的文本基础上,其对于原作主线精准的删改和补充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影像化质感,片头更是可以竞逐史上最佳的候选;但叙事的拿捏实在是太差了,各种扎式升格、亮相造型和繁复细节无益于对密集信息的优化。
似是而非的无聊大道理。难道我看一部超级英雄片就是为了看这些吗坟蛋!!!
终极哲学终极剪辑终极震撼终极扎导,最好的超级英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