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yumbi在豆瓣音乐首发《万物死》时,一定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的歌能被拍成电影。还是青春疼痛版的。
不用找了,这歌已经被和谐了。可惜,那mv拍得多带劲啊。
导演这几年可能被人下了降头。除此之外我不接受一切理由,只有这个能勉强维持他在我心中的形象。
仔细想想,近年来唯一能在立意、阵容和形式主义上和此片一决高下的片,大概只能是,
摆渡人吧。
如果你在两个小时之内,并没有在碎片化的剪辑、实验性音效和导演特仑苏(北纬40度世界公认的“黄金产毒奶带哟)完全不屌观众的镜头语言中沉沉睡去,大概还是能获得一些精神层面的启迪和思考。情节线其实很简单,故事梗概先按,在人设部分会有大量剧透。 1. 人设与表演 导演完全不想让演员有什么突破,演好老路子就可以。于是法鲨还是一个性瘾患者,和Shame里不同的是还有一段比较纯真的爱恋,并且结婚,虽然最后因为放荡的性行为逼疯了信教的传统德州妻子;于是高司令还是那个爱情失意的音乐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什么事业追求,最后为了追求淳朴的爱情和生活变成了工人;于是鲁妮玛拉还是那个看上去纯真实际上内心骚动的路人女孩,劈腿、玩3P、当拉拉,最后莫名其妙地也和最开始的原配高司令放归乡野。 表演方面无功无过,但是导演和演员之间仿佛有一种默契的感知。四位主演贡献了很多堪比现代艺术短片一样神叨叨的演出,很多片段可以直接放到MoMA播放也毫无违和感。个人很喜欢高司令和瘫痪父亲的一场戏,真挚到超过爱乐之城所有技术性表演,也为这个人物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相比之下鲁妮玛拉的转变令人措不及防,明明是个内心骚动的小婊砸,却突然愿意当农妇。 对于故事的结尾,刚看的前十分钟深深反感,不知道为何特仑苏要给这样一个收尾。不过既然导演抛出了这样一个生活状态的困局,给出一种解决办法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就是不屌观众。 2. 情节与镜头 情节很简单。从最开始的三角恋为起点,鲁妮玛拉乖巧下的躁动、法鲨衣冠下的禽兽、高司令温暖下的缺心眼儿,都在这段三家关系中合理共存。接着三人分道扬镳,出轨的一方克制、一方移情,事业伙伴由于志向不和不欢而散,情侣也因为黑暗的过往曝光而分手。三人各自找了另外三人,延续着他们青年时期的病症,法鲨逼死了妻子、高司令因为妈宝姐弟恋失败、鲁妮玛拉的拉拉恋也淡了散了。最后法鲨愧疚,原配二人返璞归真,紧贴大地。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最后高司令满身尘土,躺在田埂上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碎片化的剪辑方法,我们很难知道具体的时间轴上发生的事情,一切都变得模糊;大量的手持镜头极限地靠近演员,让我们的感官体验更加真实;结构上有些长段落的演出被分别剪入叙事中,不仅削弱了故事的线性结构,而且营造了现代人类在生存中永恒存在的彳亍感。 3. 配乐与音效 最让我佩服的是倔强的弦乐,在若干个短镜头中强行中和了一发,本来令人不安的频率被串起,弦乐成为让人平静的白噪声。另外,在声效处理方面也非常专业,虽然剪辑让整部电影的可看性下降很多,但是音乐使得这种个人风格变得易于接受。 片中大量使用独白,中等段落的语言叙述也让碎片的镜头成为他们生活中攫取的片段。生存状态这种东西太有哲学意味了,这是特仑苏的长处,也是让很多观众觉得不安的地方:明明故事线那么简单,主人公都是渣男贱女,为什么要如此装逼。其实特仑苏的想法很简单,他不想让人去单纯看一个故事,而是去体验、理解、经历一些人类共同的阴暗面瞬间。 因为不说不代表不存在,世界上的鬼犹如此,人心里的鬼,有是连最亲近的人都难以察觉。社会对人的约束从来不曾减少,而人对内心自我探索的好奇心并不会因此减少半分。贪欲、性瘾、欢念、暴力;吃饭、喝酒、抽烟、嫖赌;人的罪恶从不会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减轻。 人性本恶。这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是本能。从歌到歌,就是从这一秒的欲念,到下一秒的欲念。 特仑苏提出的方法看来黑色幽默,也有过半百之人的人生智慧。
每一帧都能截图,每句话都是情话。 “I didn’t believe enough in love, afraid it would burn me up.” “I wanted to escape from every tie, every hold, to have live at any price, not to settle, to go up higher, free.” “That was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that I knew, everything came from that hour, I wish that it could last forever.” “I love the pain, it feels like life, sometimes I admire what a hypocrite I am, strange what you get used to.” “Are you happy? I think I might have misunderstood happiness, you know? I dream about it and stuff, and I sing about it sometimes, but I don’t... No.” “You get used to drifting, waiting, they say follow the light,where to find it? When you’re young, it’s not always easy to know what is the light. It’d be awful to have these good times and not have life itself.” “Maybe you need this world. The falsehood, the show. Maybe what stirs your blood is having wild people around you. You might have to be a sinner.” “What if I don’t become an artist? Don’t have one life. Don’t have the other. Running around, trying to be somebody. Snatching at life.” “I never knew I had a soul. The word embarrassed me. I’ve always been afraid to be myself. I thought there was no one there.” “I forgot what I am.Whose I am. You’re so far off. I’ll die if you don’t come soon. I don’t like see the birds in the sky, because I miss you. Because you saw them with me. Come. Save me from my bad heart.” “You’re the part that I don’t know that you don’t know yourself.” “Everything I could do to get free goes through my mind. Makes me evil. I used to think I could never be wicked. Wicked before, a long way out for me.”
电影说了一些只要不是太玩世不恭就都会想过几次的那种事情,但表达方式实在是有魅力。 一般来说,相声才是语言的艺术,电影不是,所以旁白在电影里的地位一直不高。不能确定究竟是泰伦斯·马力克对它有心抬举,还是一众演员念台词的时候离话筒太近,这一次这些画面之外的声音意外地并不显得多余。相反,它们让演员找到了一个工具,可以用它对着你的耳朵一直吹,吹到你能感觉到他们身体的存在、看懂他们的角色为止。 身体上的吸引是电影想要表现的一点,角色的构建也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心理活动来完成,而旁白恰好能同时胜任这两个任务:因为声音可以作为原始吸引力的载体,语言又能传递更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信息——声音和语言共同组成的演员们贴近话筒念出的那些台词,也就是旁白。 鉴于和娜塔莉·波特曼一样绝望的人还是少,一个人的人生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中间的麻烦说不定就是鲁妮·玛拉或者瑞恩·高斯林式的。泰伦斯·马力克没怎么说之前的叛逆,也没怎么说之后的和解,用了两个小时,就讲了一个中间怎么拐弯儿的故事。
不如圣杯骑士痛得透彻,鱼眼效果弱下去,宗教感也没有那么强了。法鲨的设定有点像是还在重复羞耻里的角色,对高司令依然欣赏无能,是鲁妮撑起了全片。
这部的线比以往作品(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圣杯骑士)要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空虚的容量就成前作的倍数,因为每个个体的痛苦和迷乱都是不能量化相加的,呈现出一个人的就是呈现出他那一个世界的。
真正的爱情里,安全与自由是永远无法同时获得的,马利克假装在问,我们该选择哪一边呢,最后该牺牲谁呢。只有互相远离,才能继续各自活下去。人们总是想生活得强烈一点,憎恨只能选择一种生活来过,选择了铺平生命的人看似是失去的,然而挣扎的人却又在某种到达之后意识到自己终究无力承受。
说实话一开始对这个片子期待还是挺高的,毕竟卡司惊人能凑齐高司令、法鲨、鲁妮玛拉、娜塔莉和大魔王这样的阵容,只想让人看看到底是哪位导演能有这么大的面子。一看不认识,没事这不重要题材还是剧情/音乐,嗯嗯很对胃口了值得期待。然而当看到此片一出先是朋友看完给出了一言难尽的评论,然后豆瓣评分没上6,底下评论一堆的“烂片”,我就心想难不成一盘山珍海味还能给炒砸了?结果看完之后得出结论,不止炒的味不太对,可能连锅都得扔了。 我对于意识流电影的态度向来还是友好的,虽然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那种情节递进,结构工整的片子,但对于剪辑叙事方式的运用我也并不排斥,像《记忆碎片》这种诺兰炫技玩弄叙事方式,用剪辑营造了一个核心其实十分简单但看起来异常烧脑的故事我也很喜欢。更多意识流像墨镜王的《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它们虽然用着意识流的拍摄手法,但仍然把想说的建立在一个讲明白的故事上,意识流电影是通过对人直觉行动和潜意识非理性行为的描写去体现人物内心的,但是这部《歌声不绝》着实是把电影当成了MV拍,还不给你放曲子。 我不反对意识流的各种描写能更加深刻的体现角色的内心这一点,但当你放弃通过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你的人物描写去搭设一个框架时,直接出现的意识流旁白,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超广角镜头下的画面就会显得十分突兀。可以说纯意识流电影是一种挑观众的电影,注定无法被大众所接受。 影片的故事其实也并不复杂,故事由一段鲁妮玛拉高司令法鲨之间的三角恋开始,法鲨一如既往地演不了正常人,本色出演般的性瘾者角色。鲁妮玛拉也是老戏路,表面无害安静如鸡的乖巧女孩,背后的躁动却从未停息。高司令更别说了lalaland里音乐人身份直接带入,扔掉事业心戴上绿帽子,温柔老实人形象。三人之间朋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一直维持着,直到高司令终于发现自己的女朋友一直出轨自己的合作伙伴,从头绿到脚,这段伪和谐的关系才终于得以结束。 分手后的三人各自过上了各自的生活,法鲨拉着自己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妻子天天沉迷于性爱、乱交,最后妻子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终于自杀,癫狂迷乱骄傲全片的法鲨终于流下悔恨的泪水。而另一边离开小白兔的高司令,阴差阳错认识了大魔王,本以为这就是新的开始,却被他妈的一句她不适合你轻松搞散。全片最迷茫的存在鲁妮玛拉,在各种地方躺下,在各种地方趴下,在各种地方啪啪啪,手持摄影摇摇晃晃的镜头总是恨不得戳到她的脸上,全仗着长的太精致太好看不然真是受不了。离开高司令后和法国女郎开启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拉拉剧情,小白兔也算是姬片老司机了。 故事走到最后经历了父亲生病的高司令好像终于看破了人生的意义,重遇小白兔两个人互相坦诚之前的故事,再次走到一起。参透一切的高司令决定回归简单的生活放弃音乐到工地搬砖,让一切重新开始。 本片最大问题可能就在于,太过在意于形式了,但同时它最大的鲜明特点也就在于这种碎片式剪辑,意识流拍摄的形式。当这一特点不复存在后,我不知道它还能剩下什么。这里面大多数人都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大家都沉溺于眼前的享受,眼前的一切,即便我们知道了将要离开的是最爱的人,却都无力停止也不想挽回。再到后来即使再遇到让你心动的人却依然记挂着曾经,再也无法给出内个最好的自己。这一点倒是满贴近现实的,谁又不是选择陌生却又眷恋熟悉呢? 影片里给的最终解决方案还是偏向于美好的,最后一句台词“你想回归简单的生活,我也一样,让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阻碍,这个,只有这个。”两人还是跨过了围栏连在一起。马拉和高司令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自由是什么,所以她用背叛尝试着所谓的自由,内心却也受着煎熬,直到最终失去了对她而言真正自由的人。在我看来高司令的角色是唯一一个试图改变的人,大家一开始都在破罐子破摔,都在沉沦,但当父亲生病他意识到该重新开始了,追随自己的内心哪怕去搬砖,而工作后获得内心平静的笑容也是全片都少有的,可以说相比于悔恨的法鲨,忠于自己内心简单生活的高司令也获得了最好的结局。 这么说吧如果你能扛过这冗长催眠的120多分钟,再多看几遍细节总归还是能得到点什么的,但如果你不是这类意识流电影的爱好者,并且这强大卡司也不能足够吸引你的话,还是别逼自己了,人生里120分钟也不短了,用来看《歌声不绝》应该不算是个好选择。
高司令鲁尼玛拉法鲨娜塔丽波特曼之间各种两人和三人任意搭配组合卖萌炫富旅行秀恩爱以及凯特布兰切特的乱入,为什么我看得那么开心!导演让高司令做了人类能想到的一切事情。。。但我还是想让他还我生命之树的门票钱。
这是Terrence Malick,他不存在扑街,只能是在自己的风格中走的更远。完全摒弃了故事的牵绊,无拘无束的表达,一往无前的创作,你要欣赏他,就要学会放弃在电影中寻找主题和答案的欲望。他在现实与梦境,意识流与幻想中自由行走,他甚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倾斜式镜头。最后还有Patti Smith惊喜现身!
这种MV连MV,剪成多少个小时也是一样的空洞。
第一,不知道导演是何方神圣搞定他们了。第二,这四个人是多想拍文艺片做艺术家。第三,两个半小时mv宝宝睡特别香。
“憋了多年拉出一坨屎”系列。能把多角恋拍成这样枯燥乏味不明所以大概只有马力克老师才能做到了。各种手持+超广角,卡司基本是清一色的好莱坞当红中生代,加上鲁妮妹子全程压着嗓音故作深沉的独白,以及各种一点也不隐晦的性暗示,马力克爷爷拍这部片大概只是想勉励下自己:我还没老我还能飞起来...
好想见识下剧本,如果有的话...
马力克太适合给田馥甄拍MV了!!天生一对
演员无病呻吟、演员走T台、演员凹造型、演员暧昧抚摸调情之演员全程不在演戏的风光类型片,矫揉造作、尴尬、别扭、空洞和有点蠢~~
难看到我在电影院换了一百个坐姿。要不是背景音乐和镜头颜色我真的没耐心。ronney那个面瘫脸和毫无美感的声音快折磨死我。
居然真的是跟圣杯骑士套拍然后硬生生剪出来两部片
马利克,可能去了假的Austin limits真的Burning man,且里面一首完整的歌也没有。Yes it's absurdly embarrassing but fun.
贡献了我平生第一次中途离场
再剪掉20-30分钟,可能会好很多。
去你妈的光顾着看法鲨和麻辣 没注意马力克。。。曾经拍出恶土的男子如今一饭三遗矢 晚节不保 从生命之树到圣杯骑士再到对山歌 一步一步沦落为身在名利场心系大农村的神婆 想知道他的身心分别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和Mia分手之后的Sebastian的人生。
我不管。马力克的镜头对我来说是一种voyeurism,一个隐蔽、游移的窥视者,而独白像是对秘密心事的窃听。请给我更多司令视角和麻辣恋爱、麻辣视角和司令恋爱、法鲨视角看麻辣司令恋爱、法鲨视角和娜塔莉小姐恋爱、司令视角和魔王恋爱、所有人和所有人做爱,所有人的迷茫与释然与混乱与恨与欲与爱。
B/ 第二部马力克。空洞华丽的现代布景与装置符号的堆砌竟然真的从另一个角度摆弄出了几分安东尼奥尼式的迷乱空虚,甚至觉得风格的统一性更胜生命之树。而与后者相同的问题是要抱着残破的故事框架不放,完全可以进一步弱化情节把更多交给视听的喃喃自语。因而体量也可以缩减很多,冗长。
鲁尼玛拉这种戏路五年如一日的苦瓜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导演中毒太深,自从提名了奥斯卡,就沉溺于诗意画面和神叨独白不能自拔。我这般下里巴人,自认道行不够,自此不敢再恭维了。
片名有欺骗性,里面基本上没有歌。马利克越来越像老年的小津了,几部片相似度越来越高,如果演员再固定一下,挖出一个段落来可能都无法辨认了。他可能已经没法用“寻找生命的意义”以外的角度来讲故事了吧,看看俊男美女也不差,虽然主角换成一般人那就纯粹是矫情了,但反正我没睡着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