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东京偶像

正片

主演:柊木梨绪,小田柚叶,坂井正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 / 加拿大 / 日本语言:日语 / 英语年份:2017

 剧照

东京偶像 剧照 NO.1东京偶像 剧照 NO.2东京偶像 剧照 NO.3东京偶像 剧照 NO.4东京偶像 剧照 NO.5东京偶像 剧照 NO.6东京偶像 剧照 NO.13东京偶像 剧照 NO.14东京偶像 剧照 NO.15东京偶像 剧照 NO.16东京偶像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东京偶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女子团体及流行音乐为主要载体的“偶像文化”现下正渗透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东京偶像》以纪录片的形式,深入这一文化现象的核心,探讨偶像文化潮流对于社会的冲击。 影片通过一位真正的“东京偶像”来展现她的成名之路。她的“哥哥们”是一群在网络上与现实生活中以追随少女偶像为毕生事业的中年男性。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偶像文化,伴随着偶像文化的膨胀发展,如今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流。本片导演三宅响子透过少女偶像带有挑逗意味的装扮,来揭示性别力量在日本流行音乐工业制度中的角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鬼娃恰吉 第一季神盾局特工第六季声生不息·家年华葫芦家庭录像带真爱故事一爱到底假扮女佣不羁夜失忆少女物语好警察坏警察2小生作反1983天都异录天生一对(2006)真假疑凶国语椿之庭时光与你都很甜越南语版血腥列车绑定爱情奴隶兽星降大洗城第八海豹突击队:深入敌后报告老板!第一季毛驴县令之你我他女人花拐杖糖巷末日游戏死亡之间

 长篇影评

 1 ) 女团偶像和她们的爸爸粉们

AKB48总选举
AKB48候补成员

在日本,从国民天团48系列到大大小小的地下女团,金主爸爸很多都是四五十岁的男性们。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钱花在偶像身上,是为了在平庸的生活里找回活力、青春和自由。

偶像也好,粉丝也好,一个用笑容抚慰身心,享受众星捧月的成就感,一个拼全力给予支持,沉浸在并肩作战的快感和养成偶像的乐趣,双方都明白自身的职责,心照不宣,彼此成全。

如今日本的“百团大战”,已经不再是团与团的PK,偶像与偶像的竞赛,更是粉丝与粉丝的较量。 一些铁粉,把偶像活动作为生活的重心,甚至不惜放弃工作和家庭,他们在其中被认同,被感谢,获得了现实生活里体会不到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但在圈外人看来,却常常为人诟病,尤其是片中那些年仅10岁偶像团体的爸爸粉们,不禁让人怀疑“哇,这些人是不是恋童”……

这种看似娱乐至上的态度,我想大多只是疏解寂寞罢了。尽管没去过日本,但在日剧中却分明感受到日本的生存压力非常大,譬如垃圾没有分类好都会被邻居们集体孤立什么的…… 偶像和她们的粉丝尤其是这些爸爸粉,高度依赖着彼此。片中Rio的粉丝团长说,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会一直孤独下去……Rio也曾表示,如果没有这些粉丝,自己什么都不是。

但这种关系能够持续多久呢? 想到即便是“国民偶像”AKB48成员毕业后,也并非都能发展的很好,就能清醒认识到——偶像是吃青春饭。到了某个阶段,就该考虑转型,一味沉溺于偶像的光环恐怕最终只会失望。片中Rio也看到了这一点,坦言当偶像是为了练习,最终想当歌手。 历经几次波折,她也成功签约公司转型为歌手。粉丝团长声嘶力竭的喊到——从今以后,Rio不再是偶像,而是艺术家!

讲真,莫名有点感动。 说到底,与其波澜不惊地混吃等死,不如按自己想法无拘无束生活。人生没点追求,跟咸鱼有啥区别?!

Rio~

 2 ) 偶像和粉丝 共生与困境

制造和贩卖偶像的工业体系:打造女团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定时定量的快餐式虚拟亲密,完成偶像和粉丝的经济共生关系。

用不断购买女团周边产品、拉帮结伙拥戴教主、花大部分时间搜罗偶像一切信息、追着偶像四处跑参加偶像每一场活动等方式,制造和捆绑住双方的利益和需求。

以此养活一票人,消磨掉另一票人的业余时间,集体聚集的共情让这些人一起哭一起笑,暂时逃避掉外部世界的喧嚣。

再用贩卖梦想、贩卖暴得大名的形式,维持这条产业链的持续更新,这种社会风潮的触角甚至不止延伸到未成年,而是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大量幼童的人生志愿。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片中里绪父亲的话很准确。“我们的工作很相似呢。若我们无法取悦他人,就不会有回头客了”

这部纪录片的好还在于挖掘了idol和fans各自处境的无奈,情感的空虚、真实爱情的不可得、深层次交往的遇不到迈不出、共同卷进一种需要不断扩张的工业链条。

在这个年代,这已不止是偶像们和粉丝们难以逃出的人生困境,也是这个社会里很多群体、很多阶层的人共同面临的虚无和尴尬了。

片中有太多动人的镜头和配乐,那游离在城市街头的镜头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城中的自己

 3 ) 赖以生存的乱伦幻觉

看了纪录片《东京偶像》,才意识到日本的地下偶像文化和流量明星文化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小偶像做的并不是把自己包装得光鲜和优秀(这是在主流社会目光下证明自己),而是为了留住她们的粉丝而不懈付出努力,无论这努力有多么的笨拙。有人会批评说这是日本偶像文化让女性异化主流男性“处女情结”的客体,但恰恰相反,在这文化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偶像成为粉丝欲望的客体,而是让粉丝成为偶像欲望的客体,不管他们的相貌、财力和年龄,都平等地被作为客体被需要、甚至被爱着。片中的一些偶像宅在主流社会中是失意的,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他们可能会因各种原因不再被社会那么需要了。但是在那些笨拙的小女孩恰恰需要他们完成她们的梦想,他们也需要她们来找回往昔失去的时光——无需顾虑生计的学生时代,甚至更早,那仍被母亲所欲望的日子。 有一个段子说“就算妈妈和小孩说'牵着妈妈的手别乱走'孩子还是会乱走的,但是和他说'妈妈一个人会害怕,所以请不要松开我的手',他就真的不会松开了”。确实在“乱伦”的母子关系中,重要的不是孩子欲望母亲,而是母亲欲望着孩子,让他来填补自己的缺失。偶像文化也许正是提供了这么一种类似于“乱伦”的快乐。所以为什么偶像不能谈恋爱也可以理解了,这不是出于一种凭空而来的社会契约(或者说这种契约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一旦父亲作为母亲的欲望对象出现,孩子就不再作为母亲唯一的欲望客体了,因为母亲还欲望着另一个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丧失原初享乐的灾难,但也是作为主体的开端。而也许偶像谈恋爱也在向粉丝表示“我不需要你们了”,美梦不得不终止了,纵使偶像还是粉丝欲望的客体,但或许关键在于粉丝再也不是偶像唯一的欲望客体了。

 4 ) 东京偶像

总体来说只能说是合格,揣测和阐述大于揭露,更多的是表露纯粹的将一生奉献于偶像的心路历程,社会评论家的采访远不够尖锐,流于表面,总体深度不够。逃避理想逃避恋爱逃避经济颓势下的人生败者寄托心血的感人过程,文化潮流下怀揣偶像梦的少女在严格制式下努力转型的励志故事

支线故事反而拖沓,个人觉得应该多点偶像和宅男亲友的拍摄,也算是对日本独有亚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片中提到宅男从偶像中获取潜意识中的性满足不是有悖于影片展现的偶像与粉丝间纯粹的扶持与心灵慰藉的大论?

 5 ) 即使是逃避的亚文化也还是会面对生活不是么

上海电影节展播周,当时选择这部纪录片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的追星狗属性吧。 过程中有挺多思考的,我总感觉日本偶像这个圈子是两群清醒的人在装糊涂给自己建了一个城堡。80%以上的偶像都清楚了解自己除了年龄和努力之外没有任何卖点,所以她们格外感谢粉丝的存在,她们清楚知道如果没有这群宅男自然不会有她们的今天,所以牵紧他们很重要,其次她们也都认识到自己作为偶像的职业周期其实很短,如果没办法被大众接受,时间久了,假装睡着的饭终会醒了,离开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能力吸引到更多的人,自己将无法再成为梦想中“闪亮”的人;80%的饭其实也都清楚偶像仅仅是偶像,他们理解这样的规矩,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支持,而这样倾尽全力的支持,我觉得更多程度上是一群自卑孤僻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渠道找到了唯一的一点自信,那样“闪闪发光”的人问了我的名字,夸奖了我,鼓励了我,真是很棒的人啊,我一定要支持她,从这样虚无缥缈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这样的人终有一天会离开的,即使不完全离开,也会淡出吧。他们互相欺骗,但也互相鼓励,互相扶持。 对于追星,我从不否认的有四点:1.超过能力地盲目砸钱就是蠢和脑残。2.有很多性格孤僻的人通过追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3.有少部分人因为追星增长了新技能。4.那个“闪亮”的人给了他们很多力量,估计很多人做了很多原来从未尝试过的事。 我觉得有好有坏,对于没有方向和目标的人,给他一个临时的信仰,或许能帮助他走得更远,或许能帮助他变得更加勇敢。但是也很容易让人沉溺在这光环里,不去正视现实,或许这从另一方面看也成为了一种逃避,但不是说逃避可耻但却有用么。 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作为偶像,所谓的积极向上和阳光开朗是否只是职业标签下的一副面具?离开舞台和摄影机的偶像肯定也会有心情低落和萎靡不振的时候这个时候又由谁来鼓舞他们呢?感觉很恐怖的现实会是一份以鼓舞他人为目的的人背后其实是非常疲惫不堪的,脱下人设和包装的他们还是他们么?这些并没有被陈述到。 看完之后觉得纪录片其实挺棒的,因为他主要是在讲述一个社会现象,给出多方观点,但不做方向引导。不过即使这部纪录片给了我这样好的观影体验,但其实其中仍旧感受到了一丝丝刻意(在粉丝群体的选择上,大都选择的是男饭,虽然不能否认男饭的数量,但我仍旧相信偶像团体的粉丝里不乏女饭,感觉这里有点刻意把粉丝形象化为年纪大的男性死宅。)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父母对于孩子发展的包容性,觉得真的是太棒了!“如果她愿意,我就会支持她的!”。 我相信存在即合理,这种偶像亚文化存在并且扩大化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我也还是相信在这种亚文化里有能从偶像晋升到明星的人少,会一直沉溺在偶像梦里的粉丝也少,终究大部分人还是会带着这份经历回归生活,去面对必须面对的生活。

 6 ) 卑贱人生中的“完美”之光

“爱豆是庸常到卑贱的人生中,一缕来自天际的完美之光。”

在被剔除了污染的纯净飞地上虚掷余生,在被构建的幻梦中逃避孤独和无望。局外人的狂欢集会,闪烁的也是零余者的熠熠星光。这个社会太惧怕狂欢了,透不过气的规章制度、复杂且作呕的人际,休憩和乐趣都也被成罪过。因为“宅”所带来的狂欢化仿佛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赞颂,是赤裸的发泄和最不用顾虑的坦诚相待。狂欢下的是虚弱的纯粹,尽管不堪一击、甚至充斥着低劣的性意味,但似乎依旧是纯粹的、纯粹的产物。

偶像宅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经济衰退、消费停滞、当下和未来都变的毫无期许。没有精神基底的人被透不过的空虚压碎了斗志,于是小众亚文化圈起各异的人,创造出了发泄口、甜蜜和欲望——“努力和汗水包裹下的女孩子们是希望的颜色”。作为企图做到御宅学术双重友好的女性,整个影像所给予我的情绪太过负载。精准的包装下统一起笑容的女孩子们真的很漂亮,但漂亮的背后也是处女情结的外化、是被观看的、承载压迫的他者、以握手代替性爱的软色情。我会为rio和崇拜者们的努力、坚持所感染,也会因程式化的笑容和小学生的握手会感到悲情。主流抛弃的孤独者们用狂热掩饰虚弱,但这种狂欢却也是力量,小偶像和粉丝们相互依赖彼此,为了“你我共同的梦”进行着并不正确甚至负面的消费行为。但是这世上又有什么是绝对的正确,赔钱赔命换取的信仰人生、贩卖青春牺牲自我赢来的血泪追捧,存在即是奇迹,影像没有给予更为深刻的评判,但浮于表面的关注却也足以击中同样是极为困顿的心。

苏珊娜和长者的故事一直是画家们汲取灵感的圣经故事之一,男画家们笔下的苏珊娜一如被包装后的偶像、闪烁的是常人认知下的“纯洁”——懵懂无知、抑或是包含情欲的迎合。但是再看卡拉瓦乔派的女画家Gentileschi笔下的苏珊娜却是杂糅着复杂:无法拒绝的痛苦、被窥探后的不情愿……“这个社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男性的幻想,并给予他们支持”,现代社会的女性学会了言说、并彰显出强大,于是逃避的造梦开始不断孕育,偶像不过是被许可的、绝对的纯净理想罢了。这个时代或好或坏,我们还无从知晓,接纳复杂并进行积极的思考,大概是唯一可以做到的、并因此为自己争取些许慰藉的行为了吧。

 短评

有时候看着觉得太可怕了,洗脑无处不在。有时候又深深感同无知为乐,何必时刻保持清醒?

6分钟前
  • Lotte Mars
  • 推荐

#siff#不愧是大上影节,有随片英文字幕也不用,完全根据日语原音翻译,点赞。3.5,有些琐碎。日本这个社会既严酷到把疑似痴汉逼下地铁被车撞死,又开放到允许欧桑对着一群十来岁的少女意淫。偶像文化是宅最外向的表现形式,运营把它包装得再励志再美好,也终归只是男性处女情结外化的产物。

10分钟前
  • m89
  • 还行

大段反映了偶像产业各环节的人是多么善良纯粹无奈,把那几个从社会文化、宏观经济和性别权利视角批判偶像的专家反衬得特别猥琐。令我真正心动的是偶像的父母辈们,他们懂什么是自由和独立,什么是繁荣和萧条,愿意信赖持有微小梦想的子女坚持奋斗。我想这是发达且高度固化的社会对抗下流化的自救本能。

11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实在满足对日本宅文化的猎奇心。跟踪拍摄对象选择的不错,主角是一个并不具备多少姿色也距主流大团远得很的普通女孩,却认真通过握手会、直播甚至骑行,来经营和维系自己和粉丝的关系。单身老男人们也清楚花钱花心思的“养成”工作,才是让自己摆脱不堪现实的唯一出路。女性的彻底被物化,有了一套自洽的逻辑。17岁后,女孩们就该不再具偶像光环了,10岁的那批等着成为老男人们的新宠。

13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感觉这东京的偶像还挺「low」的,和其粉丝之间形成了一种抱团取暖般的温存与悲哀。

16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较差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以四個(組)年齡從21歲到10歲(!)的,還未大紅大紫的日本女子偶像為拍攝對象(當紅的也不會讓你拍)。再採訪她們的父母、宅男粉絲,和社會評論家。讓人一窺柊木RIO為代表的地下偶像和宅男的生活,了解并思考日本偶像文化的興起。但拍攝時間和深度都遠遠不夠。很膚淺。三星半

1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片后交流会有人觉得社会学家的部分很好 但我却觉得很差 他们说的话完全是可以通过爱豆粉丝等等当事人的故事来体现的 一部纪录片不应该是为了shock观众而存在的 而是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发觉一般人看不到的事实 说实话那个女权主义专家的话真的太刻意也太不舒服了

21分钟前
  • 虎齿剑
  • 较差

说得挺对的,其实更像是软色情行业。所以看着偶像们认真地“追梦”,很讽刺。

25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其实跟古代达官显贵、富家子弟浪掷千金追捧青楼名妓的模式一脉相承,偶有穷屌丝逆袭成功,就成了卖油郎独占花魁这样的佳话。片中有句话说:日本男人十分崇拜少女的纯洁性,他们害怕少女失去纯洁性之后变得强势。这倒跟宝玉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在日本御宅族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就会变得强势;在宝玉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染了男人的气味,就比男人还混账。

2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7分。还是在鹿特丹听纳瓦彭的[女孩不哭]映后才知道有这么个纪录片。结构上也是挺下功夫的,找了柊木りお这个不那么红,水平有限却很努力的偶像做主线,也处理到了AKB48这样的顶级女团,以及刚刚十岁出头的后备幼女团。导演更关系的是idol产业中的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以及基本就大声说出来的软色情和恋童癖的快感机制。还是可以做得更深入一些,起码采访一下阿酱嘛对不对。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没看到什么东西,最后成员10岁的那个团的握手场面和粉丝的话吓到我了。

33分钟前
  • 初犬
  • 还行

老老实实结婚生子就是人生吗?和偶像谈不可能的恋爱就不是人生?未必。

38分钟前
  • 小明
  • 还行

总体来说比预计的要好虽然拍的还是流于表面.也许是因为日英合拍的缘故更多的还是基于对偶像和ドルヲタ不熟悉的人来介绍偶像这种东西.评论家观点也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女性评论家的批判也是蜻蜓点水明显没放全.除主角外其他线放的有些莫名.当然入场前基于封面本来以为是48系主角结果是riorio还挺惊喜的...

40分钟前
  • 死得瑟吉恩
  • 还行

握手会的时间用秒表精准掐好,43岁大叔粉接下来的人生也将被时间无情计算。在偶像21岁的生日会上,他忽然哭得像个孩子。见证平凡女孩走向星光熠熠,彷佛在圆满自己孤独无望的人生。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诞生朋克或偶像,都是时代的产物。迷惘中的你选择何种逃避方式都不可耻,在宅男的梦里把余生虚掷。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全力以赴的爱豆闪闪惹人爱,就像义体成为平凡御宅族触及梦想的延伸。对纪录片里女权主义的担忧无法认同,将女性的优势发挥极致有何不可,男人们正是一直这么做才取得统治。此外,不可否认偶像是比大叔,主妇们更独立优秀的社会人,总选举活动更像泛政治的社会实验,在未来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46分钟前
  • 垫底赛亚人
  • 推荐

又名《东京宅男》,名为偶像的东西事实上是少女本人,失意的阿宅,这个喧嚣又寂寥的都市组成的。感受到更多的还是个体与群体的情感流动。带到了AKB的总选和地下偶像的生活状态,忍不住希望那个叫Rio的少女能实现她的梦想。日本的阿宅追星初衷还是比较单纯的。泪目场景也不少。

49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经济衰退、少子化和偶像潮蓬勃之相关性,仪式化的商业造神活动合法植入并推广男性幻想中扭曲的童女崇拜,以宅男之名对抗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信仰机制;在学术圈几乎一面倒的批判采访中,偶像和粉丝的个体成长经历却又如此辛酸励志:转行脊椎按摩的前乐队鼓手老爹握住不放的手,环岛骑行中掉了十五次链子的崇拜者,错失无数机会却不愿放弃努力的哭泣,九流情歌中一群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局外人老泪纵横不再孤独……这也许就是善恶不明的当代东京众神吧

5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梦想成为爱豆的女孩子们没有错,她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与青春的姿态也很迷人;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在爱豆身上的宅们也没有错,毕竟他们投递了真情实感,也很少给爱豆造成困扰。霓虹的偶像产业不说两全其美,至少也是两厢情愿了,并不该以奇怪的眼光来看待。

56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SIFF 这场观众基本都是偶像宅和被拖进来的路人,还碰上了片后主创交流会,加拿大制片人被一观众问为什么都是男粉视角AKB粉也是有女粉的hhhh,被另一观众问008要结婚有什么感想,一脸懵逼说就好像好莱坞男星不能出柜?哎...老外你还是不懂偶像文化

5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不饭爱豆的人大概也只能把这景象当奇观,女爱豆的生态虽然极端,但也更接近偶像文化的本质。拜金社会自然会发展出满足幻想的产业,赔钱赔命换幻想是个人选择,而我反感的是镜头前后纯真无邪的柔光和自我陶醉。性手枪是要砸碎社会又砸碎自己,不明白和精神虚弱醉生梦死的商业文化如何能相提并论。

59分钟前
  • Rhodesi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