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 GENARATION: 不再恐惧的年轻人新的爱情观,多元的家庭 FREEYOUNG PEOPLE在街头跳雷鬼 在派对跳雷鬼第二天早晨,他们就可上街参加女权运动It is an individual dance of a generation that lives individualism with great respect for the community.
雷鬼,霓虹,电子乐Emais afilm that goes “a little beyond our understanding.” 《EMA》是一部有些超出我们认知Extremely cult的电影Valinor 将其归之于“在观影睡着的同时依旧能被戳到的OST灵魂cult片”
The film is set in modern-day Chile and tells the story of Ema, played by rising actor Mariana Di Girolamo, a young dancer in a reggaeton dance troupe in a toxic marriage with an older choreographer played by Gael García Bernal.
FIRE·NOWHERE 她就是爱情本身燃烧的声音 隐没的鼓点灰度色调和反复出现的推拉镜头但其在内核与形式、叙事与表现上的脱离感非常明显,片段式的张力十足终究无法避免观众在影片中段沉沉睡去。 Jaar’s OST for Ema was never released which means watching the film is the only way you’ll be able to hear his score. 但其原声实在是可圈可点 鉴于当下威尼斯的片基本都还未出OST观影本身是感知这股神奇力量的唯一方式。 传送门
"It is an individual dance of a generation that lives individualism with great respect for the community,”said Larraín about the music genre in an interview with El País.“I think that a good part of the new generation is deeply political despite the contrary impression because it denies the political channels that we, the generation of its parents, have imposed. "
令人沉迷,充满欲望亚麻发色的女孩点燃旧车亲吻女伴的右手在宝蓝的夜幕中起舞It is a generation that stands up against consumerism,agains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latter on climate changeand that abhors the binary relationship of sex since it recognizes in it all theevilsderived from possession:male violence.That is our heritage. 无法定义的“EMA GENERATION”Cult!Cult!Cult!
多重性格、新型的多元生活方式、勇敢又自由的年轻人…拉美不仅没有掉队,还超前。 They do not believe in romantic love for what they have to exploit the other.They are convinced that love can be lived differently,more directly and with a deep respect for the other.
本期船票🎫:
来自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片单的智利Cult片《EMA》,Pablo Larraín导演,视效出色,OST是灵魂。
取票码:EMA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维林诺白日梦
3星,听电影里的发音,女主叫“艾玛”,但是片名叫《厄玛》,大家都知道厄运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个片名带有一点批判的意思,不管影片里的三观正不正,路线咋样。不得不说某些事件是目前真实正在发生的,年轻人尤为明显。不能说这些有错,但是对传统家庭模式与道德产生了冲击,再加上影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歌舞表演,多数是强劲迷幻的电子乐,使影片形成了一套比较独特的颓废美学。可能有人欣赏,有人厌恶。 但在这个时代的转折口,在这个提倡多元化社会里,既然存在了,那就默默接受或者忍受吧。
截图存念
看过电影的记录
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还没够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够了嘛
2016年两部成功的人物传记片《追捕聂鲁达》和《第一夫人》让智利导演帕布罗·拉拉因迅速跻身知名拉美导演的行列,更因而获得不少在好莱坞发展的机会。这意想不到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两部作品中真实人物的经历,自然令剧本的可看程度有了保障。另外也要夸赞他孜孜以求的美学风格实验,令人物传记题材焕发出神奇的光彩。没想到拉拉因载誉归来回智利拍摄的《厄玛》却让人大跌眼镜,简直是玻璃碎片满地。去年我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看过这部新作的首映,第一印象并不太好,最近重看之后再次加强了这种糟糕的印象。
这部跟《第一夫人》同样以女性为主角,只不过是虚构的人物。最大的噱头在于对外宣传是一部音乐类型的题材,当时在威尼斯首映时便对此相当好奇。事实上从头到尾,Nicolas Jarr的电子乐都在狂轰乱炸,简直快要沦为一部超长版的MV。从开头第一镜就看出拉雷恩这部作品的风格,诗意化的着火画面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无论是在黑暗中表演团体舞蹈的场景,还是中段出现烈火中的轿车、秋千和垃圾箱,这些具有美术馆装置感的空镜头,无不彰显出导演对视听风格的绝对掌控力。
然而,这些优美的影像和蛊惑人心的电子乐将叙事割裂成碎片,令这个新世代女性追求开放式家庭关系与感情价值观的故事变得斑驳不堪,味如嚼蜡。叙事似乎一直是拉拉因的弱项,早期的《杀手夜狂热》和《后事》最为明显。当时还要依赖一些极端的美学手法,如摄影构图、光线滤镜之类的来掩盖叙事的不足。没想到经过两部成功的作品后,导演再次让虚弱的叙事文本绊倒,只能依靠影像和声音来救场,实在令人诧异。我觉得他还是回到人物传记题材上比较得心应手,但愿他下一部黛安娜王妃的新片不要令人失望。
故事背景:我坏我是个好女孩。
你必须要认为我是个好女孩,但是你必须要相信我很坏。
女猪脚叫厄玛,看完你会觉得应该改个名字叫:尼玛。
女猪脚背着喷火器出场了,尼玛,啥都烧,跳起来连红绿灯都烧。
女猪脚放完火后就跟消防员调情,尼玛,纵火犯把消防员给睡了。
女猪脚哼着小曲儿回家,尼玛,发现老公旁边睡个女人。
女猪脚把女人拧起来一看,尼玛,闺蜜,这货老娘也睡过。
女猪脚把闺蜜拧着头发扔到楼下,尼玛,女猪脚怒把老公强奸了。
然后,尼玛,两个佛系,一本正经的,文质彬彬的,开始打嘴炮:
你在养子面前脱衣服,让他舔你。
你不育。
你喜欢放火,养子有样学样,把你姐头发烧了而且毁了容。
你不育。
你逃避责任,把养子送回了孤儿院,他哭着说别离开我。
你不。。。。。。尼玛,女猪脚发火了。
女猪脚就去找养子,找了很久,尼玛,真被她找到了,连新的养父母也找到了。
养子的新养母发现自己被女猪脚睡过了,这货还准备跟老公离婚跟女猪脚一起过日子。
新养母崩溃了,哭的一逼:你还是自己生一个吧,以后别来骚扰我们。
女猪脚说:生生生,一定生,肚子里面就是,你老公的,咱们两个要恩恩爱爱。
女猪脚对消防员说:你们要对养子好,我要把你儿子生出来,这样就有个亲弟弟,亲上加亲一家亲。
尼玛,女主角真生了娃娃,她每天让老公冲奶粉,然后每天跑到养子家里,提醒消防员这是你亲儿子。
结局:几个家庭生不如死困扰在婴儿的噪音中,女猪脚笑了。
尼玛, 她又跑去加了几十升汽油,烧天烧地烧空气。
尼玛,我承认我没看懂!
厄玛可能从没有料到自己收养了这个孩子后,自己的家庭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一点厄玛的丈夫古斯东也没有料到。平心而论,他们只是想收养一个孩子啊。然而后续发生的故事却使得这对年轻夫妇之间发生了某种隔阂,而此时此刻的厄玛却意外放飞了自我,至于说家庭,至于说婚姻,那都不重要了,什么重要,厄玛的生活方式,确切的说是厄玛的选择。厄玛究竟选择了什么?
《厄玛》是一部女性电影,当然,这跟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女权没有关联,年轻的舞蹈演员厄玛和丈夫古斯东没有孩子,这是因为丈夫古斯东的身体原因,他们没法要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收养就成了不错的选择,古斯东与厄玛收养了一个小男孩,然而在他们与这个小男孩生活的过程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原本平静的家庭因为一个陌生小男孩的闯入而变得波涛汹涌,甚至于厄玛的姐姐也被小男孩误伤。于是,这段短暂的收养告一段落。
厄玛并不接受自己收养的小孩被强制送走,然而古斯东却接受了这一结果。于是,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古斯东不希望厄玛因为这件事情分心,然而厄玛却无法接受这一结果,最终,她决定自己生活且用自己的方式找回属于“自己的”孩子。
《厄玛》是一部女性电影,但同时也是一部让人会感觉到迷惑的电影,影片并没有完全的偏向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贯穿全片的所谓的孩子收养不过是一个导火索,通过这个导火索,厄玛成功的发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所拥有的权力是多么的卑微。厄玛通过这件事情完成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才是本片核心所在。
厄玛最初的婚姻态度是完全依附在古斯东身上的,古斯东是一个编舞导演,而厄玛则是一个演员。创作者和演员的结合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古斯东的创作能力毋庸置疑,而厄玛的表演能力也是相当不错,但是在这段感情中,厄玛却并不占据优势地位。古斯东可以拥有类似于厄玛的演员很多人,然而反过来这种拥有确实不存在的。
在工作中,古斯东对于厄玛是一种束缚,而厄玛对于古斯东却没有这种束缚,听从与被听从一直困扰着厄玛。因此,在工作中,厄玛没有挣脱的权力。然而在生活中的厄玛同样没有能力这么做。古斯东不育,这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厄玛怀孕的权力,而厄玛并没有因为这个权力被剥夺而移情。她依旧是用另一种途径来帮助古斯东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这个途径,却再一次成为了两人情感破裂的导火索。
古斯东因为收养的小孩的顽劣不堪而迁怒,最终孩子被送走,而厄玛却包容了这种顽劣不堪。古斯东对于小孩面对厄玛的态度质疑,而这一切在厄玛看来却是剥夺了自己塑造一个小孩的权力。当然,古斯东的疑虑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感觉到疑惑的,然而这种默认的疑惑并没有人感觉到不妥。我们自古以来都觉得男大避母,女大避父。但却没有人出来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厄玛没有得到一个可以让她信服的解释,因此,她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显然是要被推翻的。
厄玛没法推翻现有的抚养体系,因此,在公益机构不让她做母亲的时候,她选择了做老师来迂回。而当古斯东没法让她体会到做母亲的滋味的时候,厄玛最终选择了另一个孩子的父亲来成就自己做母亲的权力。当“自己的”小孩被别人收养之后,厄玛选用了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成就自己做母亲的机会,这一点,古斯东没有想到,孩子的真正的父亲,更是没有想到。
生活并没有给予厄玛一个最好的选项,然而就是在这原本的选项之上,厄玛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合适的道路。这种合适是在觉醒之后,完全靠着自己的理念去活着的合适,而不是依附于别人的合适。《厄玛》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来源于厄玛的我行我素。用现实中的眼光来判断,古斯东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然而在影视作品中,古斯东的形象越完美,生活对于厄玛的压抑也就越深。如何逃脱这种压抑,厄玛并没有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然而走出来这个循环,却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女性到底为何是女性?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女性的觉醒则意味着现有规则的破坏,至于说破坏之后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同样的,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答案。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未来世界,这需要所有人做出判断,生活中的依附会不会存在,生活中的依附如何去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厄玛给出的答案现实中的标准去评判的话,无疑是极端的。然而平静的生活规则下,谁会来为这些答案买单,没有人的。因此,厄玛究竟该怎么办?这又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悬念。
……
你好,再见
生长在拉美这片魔幻大陆上,除了试水好莱坞的《第一夫人》外,帕布罗·拉雷恩几乎所有作品总能给我们带来奇形怪状的故事,魔幻色彩带有当代性。西语电影特有的狗血元素,在其中具备了哲学意味,这些元素冲撞性别壁垒,超越性别之上去构建性的流动性,冲撞现有的保守的婚姻和伦理规则,因而这是一部很酷的电影。这是今年第二部听觉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新片,配乐像是我童年的哮喘鸣音,绵长、强烈且折磨人的心智。但瑕疵很大,拉雷恩需要更系统的思考来建立剧本,更要找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的视听风格。3.5
#HKIFF 我觉得就很喜欢啊,很原始,很wild,女主的美充满攻击性,听到自己排卵的声音。不觉得是个关于孩子和领养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破坏力的美杜莎走到哪烧到哪的故事,充满张力。
【智利】若有似无的主线故事,只感觉到如果不用太介意细究主角们实际的生活状态,或许能更享受这部电影独特的趣味。熊熊燃烧的火焰,突然开始的尽情起舞,画面的新颖感和所带来的冲击填充了感官上的丰富。尤其是捕捉了独属瓦尔帕莱索这个海岸城市性感、先锋而又神秘的一面,它因为Ema面朝大海的起舞让人置身于一个似乎只在后未来发生的时空情景;但名列世遗名单,斑驳的旧街区和建筑,规整又承载着许多历史。(如若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城市宣传片,它可以是满分?)
集女权、LGBT和难民等多个议题于一身的《厄玛》是一部试图借团体舞来集中展示「女性精神」的电影。遗憾的是,这部类似《同义词》的作品最终没能就任何一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事实上,近几年最能直观地体现「以柔克刚」和「以弱胜强」观点的是《系统破坏者》的少女视角。犹如「太阳」一样能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女主角在对男权秩序进行熔炼的同时,其不受控制的「火焰」也在对传统意义上的家庭造成破坏。在这种对抗和冲突中,所谓现代女性的「新生」最终却是以「毁容」为代价。试问,支持并且愿意支付这种代价的女性又有多少呢?
表层和里层粘合度不够,或者说根本是分离的。张狂的音乐录影视听风格是否真诚、成熟与必要,个人提出质疑,换句话说,一头在美学上无甚突破的MTV和拿无聊当挑衅的二流影展向拉美长片间让人心率失常的畸形怪物。观影快感仅来自于短暂的震慑,毫无延续性,且是在预期与想象之内的。
智利广场舞大妈(厄玛)
MUBI的5月1号全球虚拟首映,但是从来我就不喜欢帕布洛拉雷恩的电影,别跟我说这部电影是部“女权电影”,因为帕布罗这位导演就是个艺术电影界的商人,看过《神父俱乐部》等片,感觉他就是个在全世界影坛揭露大家不为所知的智利历史问题成名的导演。这几年,他在艺术电影界都在消费可能圈子内会感兴趣的会卖钱的IP,拍了聂鲁达或者凯瑟琳肯尼迪。而这部厄玛,他在消费当代这群新时代白左SJW的年轻人。影片中有意思的或许就是舞蹈身体的展现,虽然对德勒兹不太懂,但是他有个概念叫没有器官的身体。超越先验的生物性的有机的身体,去实践不断生成的身体。所以这个少女就是这么实践的,舞蹈和充满色彩强度的环境相得益彰在反映”新生命”。但电影结局奇尬。齐泽克为了驳德勒兹写过《没身体的器官》。说过“被解放的应该是解放本身。影片实际在轧SJW的脚。
火焰喷射,肢体欲望,繁衍本能,男女通杀家庭崩坏再串联,无价值判断直接感官的新世代生存哲学寻子记,雷鬼节拍彼之囚牢吾之自由
3.5星,一部细思极恐的片,看到最后10min前的若干时刻都想离场,现在觉得幸亏自己坚持到了最后。非常威尼斯精神的一部主竞,一定要二刷补影评!
极具摧毁力的自由和欲望通过冲击力十足的视听,如同电流般贯穿银幕前观众的全身。以及,年度最佳OST候选,年度颜值最高卡司候选。
哈哈智利狂舞派吗,喜欢女主的发色,看完想染头...舞蹈和配乐都很迷幻对吧,可最后来了个“女主终于找到养子的新父母,可发现跟他爸妈都睡过,一家四口决定其乐融融共同抚养孩子长大”的狗血剧情,这也是神棍的一种吧哈哈哈
#Venezia 13是我定义中真·女性主义的电影:女性以身体的恣意舞动,与城市中的不同时空景致发生关联,与其他的个体产生关联,与养子的父母分别发生关联,是创造力和毁灭力,最终建立起一个以女主人公为中心的想象性commune。音乐和城市景观的碰撞是一场视觉盛宴。
共产主义大师厄玛,不是任何人女人的厄玛。
贫瘠的文本只能靠影像加分了。
不知道是在看Gaspar Noe还是欧容…粉丝迷惑了。但但但我的Jaar老师小可爱!!!好听上天嘤嘤嘤♥️宇宙都是噪音当我们Jaar写配乐(南美艺术家小联欢
首先不得不说女主腻在一块儿的头发看得我全程有点难受?电影用了潮流酷炫的舞蹈、纵火、性欲包装企图包装一个新的女性解放形象。然而看到一半我不得不笑了,其实很傻,靠完全性的身体解放(说白了就是纵欲)表现女性电影在现在已经不是高明的了,就中国来说八十年代就已经完成性欲层面的解放了,种种看似惊世骇俗的情节已然是老生常谈且让电影流于平庸。女性要做的不是纵欲者和破坏者,她只是要一个同男性一个平等身份和一份平等的尊重,不要给观众错误的引导,不要让女孩看完就找男孩上床。
没想到拉雷恩这部新作走的是声色犬马路线,跟拉美“豪放派”导演(雷加达斯、伊斯卡拉特、马斯卡罗)一贯的美学取向保持一致。剧中充斥着不少大尺度的性爱场景,以及开放关系的家庭与感情价值观,极其狗血的情节绝对让人看得瞠目结舌,而最为突出的要数泛滥的电子乐,令剧情强度飙升的同时也逐渐令人难以忍受。
我本來以為這次Larrain更超越了之前言說層次的「創作」,所創作出的不是那個失去的兒子,而是女主角Ema失去的愛,她跳舞,做愛,即便毀滅徵兆如太陽黑子,即便特寫著她美的空洞,卻用身體,用天真如海龜湯獵奇故事的計劃,完成愛的創作,愛的奪還。她對兒子的愛只能透過實現去再現,這種愛可能是母愛,帶有性的愛,無法承諾的愛,背叛的愛,激情的愛,她在人們身上一一實現繁生了愛的各式面貌( polyamory),這些枝節卻緊密地圍繞出那個終極的愛的理型。但最後證明她的天真只是險惡,她的創作只為了毀滅。「為什麼你對她很早就判定是如此了?為什麼我卻嘗試去中性化一般化她的空洞和不可理解?貧乏人的毀滅行為幾乎是刻板印象,不是正要期待他們能帶有不知從何生出的新生力量?為什麼導演柯西胥化時,我卻在他身上尋找杜蒙?」
帕布罗·拉雷恩新作,炽焰与狂舞之章,漫溢着欲望和激情。现代舞与性爱的缀连一如加斯帕·诺[高潮],霓虹电音美学似雷弗恩。解放的身体和对新式开放家庭的尝试,文本方面的确不够新颖,稍显羸弱,但视听上足够亮眼炫耳。旋转镜头大多缓慢悠长,而非加斯帕·诺式的癫狂过速。魔幻时刻的火焰喷射器,燃烧的红绿灯、秋千与游乐园座椅,赤红与冰蓝交替的火球舞景,随时随地的跃动。PS:玛丽安娜·迪·吉拉莫又帅又美,让人目不转睛。(8.0/10)
这样的女性形象,我们不仅不可能在中国电影里看到,就连看到外国电影出现这样的女性角色,很多观众都会被冒犯到,无法接受,正是因为这点,我对能这么拍女性角色的导演和电影都会多一分敬畏!想想现在的互联网三观和舆论大环境,再看看我们的年轻一代,让人有点乐观不起来,感觉未来银幕上的人物形象只会越来越扁平,我们的创作正在高速的开倒车。看这样的电影太有感触了,导演有着良好的影像直觉和极具破坏力的视听创作思维,让人看到了舞动的生命力和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