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团队炒冷饭是真,但看得我全程姨母笑也是真的。
我很感谢自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看这两部电影,因为我想,大概只有在传统的大家庭里生活过的人能深切体会这部片的执着与温暖吧?欧美人普遍不会像古老文化的传承者们(中国人,意大利人,希腊人...)一样以大家庭为单位来生存。这不是说他们都老死不相往来,反而他们经常做传统式大家庭不常做的集体活动:一起看球赛,一起听露天音乐会,一起逛公园灯展。可我们当然也该看到,传统式大家庭中,长辈对后辈持续一生的爱护乃至束缚,亲人之间完全不避讳彼此私人问题的交往模式,说什么建议或看法都可以跨过“社交舒适距离”的守望相助,这些在其他类型的家庭里是不具备的。就好像有的朋友可以聊艺术聊时事,志趣相投,彼此眼里都是最美的模样;有的朋友聊不来那些,傻瓜一样却也可以笑闹一天。你没红唇眼影高跟鞋地跟她看过歌剧,却衣衫不整四仰八叉地摊在她床上磕过瓜子。这样的朋友,见过彼此或许不算最丑陋,但却绝对是最平庸的样子,可以嘴碎骂她“损”“傻”“呆”,也可以安心地把后背和心都交付给她。
这大概就是传统大家庭,吵吵闹闹着也碌碌无为着。就好像明明该去见世界的船都停在了港里,被局限着发展与环境,重复着一成不变的命运。可这港也实在是很好的,外头如何的风雨雷霆,都打不进这一方小小天地。
当然,电影还是美好的。大家族里长起来的人该知道,亲戚之间绝不止是七大姑八大姨念叨鸡毛蒜皮这样的琐碎烦恼。多少亲戚闹到龃龉不和,乃至打到公堂或者暗放阴招,多少一母同胞的手足因为利益一掰两断,又有多少可怜人赶上家族里的败家子弟,耗尽所有人的金钱精力?
这部戏的创作人员们,固然展现出了大家庭令人无奈的不足,到底还是把这份不足压制在一个可控的、不令人反感的范围内。比如说思想老顽固、觉得希腊女人就该嫁希腊人生孩子的Gus,说到底还是支持了儿女们各自的人生追求和伴侣选择。又或者管东管西风风火火的Voula阿姨,她也温柔而坚定地接受了儿子的同性爱人。这些代表着老一代价值观的长辈们,像所有中国人印象里的爷爷奶奶姑婶叔伯们一样唠叨,“我是为你好”俨然是宇宙通用论调。可这些长辈们也在用「后退一步」的方式进步,他们已然意识到只有孩子以为的幸福才是孩子的幸福,只不过放不下这强势的温柔罢了。而小辈们,譬如Toula,又或者是Xeno女婿Ian、她的雅利安人老公,新新人类、她的女儿Paris,他们代表了一种不同的,甚或是外来的视角。可他们不管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认同,还是对非我文化的不理解,都没有被放大到想让观众拍桌、给他们感受古老文化毒打的地步。Toula在第一部里出走又回归,认识到自己这个大家庭的幸福。Ian从连老婆的姓都能念秃噜嘴,进步到可以用希腊语调侃岳父大人。Paris从听爷爷讲英语词源史直翻白眼,到发现自己暗恋的男生也是希腊人时暗自窃喜,他们用「放慢脚步」的方式前进着。这并不是在描述文化糟粕的胜利,而是对从包括这样糟粕的文化里长起来的祖辈们的温柔包容。
没在大家庭里生活过的人,看了或许会想原本疏离的亲缘或许不必一直维持在“礼貌”与“客气”。逃离了大家庭的人,或许会感念曾经长辈们零零碎碎的念叨。大家庭里长起来的大多数中国人,或许看到解决家庭中矛盾的可能:老辈们后退一步,把怀抱松懈,让年轻一代去走自己想走的路;小辈们也前进一步,拉年长一代的手,去看祖祖辈辈走过的印痕。
这是给所有人看的电影。每个人都能从中依稀分辨出自己的过去,多少看到自己的现在,又或者满怀希望地看到未来的方向。每个人都会被其中的善意与幽默打动,也感怀于「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刻在DNA里的本能。
所以,如果是冷饭,那千百年来的家庭故事,我们的生活,大概都是在吃别人的冷饭。所以,即使是冷饭,也炒出了充满生活烟火气的饭香,有啥吃不下的?
话说回来,《爱在》三部曲这饭就不凉吗?不也是一直拍同一对男女的爱情,聊天聊地就聊过了20年光阴吗?文艺片就是专注与执着,家庭喜剧就是江郎才尽,说来我们也实在都是很苛刻的观众啊。
但就好像悲剧的内核亘古不变,爱情的样子始终如新,喜剧或者家庭片要探索的主题大概也没怎么变过,变的只是创作者审视母题的角度,靠近人心的方式。
虽然大众越来越爱看剧情仿佛过山车上上下下、进程过半还是不知道谁能活到最后的作品(@《权游》...),「不变」其实也是艺术创作中一条神奇的指标。哪怕创作者本人永远在追寻探索,永远在求新求变,作品的受众却有可能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举个例子,柯南道尔把福尔摩斯从瀑布上推下去的时候,他是真没想让阿福活下去啊!结果嘞,顶不住维多利亚时代死忠粉儿在报刊和书信上百般围追堵截死拉硬拽,阿福他又活过来了!哪怕百多年过去,福尔摩斯再能活也肯定不在了,有着“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我们还是觉得有一间贝克街221B,烟草还是散在波斯拖鞋里,开信刀还是插在壁炉横版上,小提琴声还是时不时响,我们这个魔幻现实主义一般荒诞的世界中,还是有人坚持着看见真相。这就是艺术所创造的世界赠与人的,特殊的安定与平稳。
这份安稳仿佛一个传统的大家庭,一个隐秘的港湾,任外面狂风暴雨却永远安全。
想当年看1的时候,都是十几年前了,离上一部时隔14年,居然还能原班人马拍2,当时就想莫非第一部的男女主离婚了? 这片也是放了一段时日了,十一得闲来看,就想知道这片是不是真坐实了婚姻坟墓论,好在结果被打脸,不然这三观得歪到天际了。
男女主似乎都没变什么,14年了,阿姨还是那个阿姨,大叔还是那个大叔,只是多了个小妮子女儿,演员真心美哭了~~~~路转粉 还是一样的热闹,还是一样的Stereo Type民俗梗,在西方独立价值观的大环境下,这种一大家子人的“群居”观念确实很突兀很别扭,却跟Wuli天朝的大家庭还是很类似的,一人有难八亲来帮,呵呵,因此看着很亲切的,虽然最后还是讲到文化的融合,但这片子并不谄媚于西方主流,这点值得肯定 原班人马带来的还是十几年前的配方,在这普天同庆的节日里看这片子很是应景,作为轻喜剧,这片子的幽默多源自于文化的冲突点和生活的琐事,前者不甚了然无所谓,后者也可带来了不少忍俊不禁的笑料,各个角色也都挺出彩的,围绕着家庭这个主题,越看越温暖,这才是适合一家人坐一起看… … 哦 不对,一家人还是别一起看了,呵呵,一些少儿不宜的场面和联想还是极易造成尴尬的… … 虽不说是什么牛逼的片子,主要是看着轻松,看着乐呵,看没看过第一部不重要了,都十几年了,看了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况且小盆友都该打酱油了,小小推荐一把以纪念那远去的时光
I missed you
适合早上提神醒脑的合家欢轻喜剧。传奇哥的all of me用得不错。
还是沿袭了前作的风格,对家庭传统的坚守仍旧是基础,还是比较保守啊,虽然同意女儿去了纽约。父亲和兄弟饮酒忘乎所以才是导致母亲大怒的源头,然后所有人都直接跳过这个“不尊重不重视”的行为自恰了?
我觉得希腊家庭跟中国人和犹太人家庭非常类似,永远黏在一起没什么隐私,什么都关心,也都忙着生儿子嫁女儿。还可以的喜剧。Greek invented everything这一点跟韩国好像,噗。
在阿布扎比到JFK的飞机上看的,真是全家都是Drama Queen!很真实,也很有爱,自信人生三百年 Everyone is ridiculous in someway.
闹闹喳喳的一家人整体上不如第一部可爱了。
预算:1800万首周末票房:1786万北美票房:5968万全球票房:8892万上映日期:16.03.25上映周数:9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3179北美最高排名:3
和Host mom看的。里面有许多关于希腊人/家庭的stereotype.我之前完全不知道啊..也是唯一的亮点。女主笑得时候给我很假的感觉(太适合拍首饰广告了
妹子烟熏妆相当惊艳
Paris总是八字眉 可是依然很美。不管多cliche 看到最后婚礼上老爷爷那个可怜巴巴的脸也升华了
很欢乐
美国的多样性和无厘头的喜剧方式。不过你真的需要一点anything is possible, I don't care细节的精神。和日本人完全相反~这就是美国人民的自娱自乐精神之所在。有些chaos才是人生~~但怎么说呢。人生态度可有,但对习惯了条条框框的人来说实践起来难。毕竟you can never unlearn sth! 天真无价。
居然拍第二部了,还真是拍成电视剧了啊。电影本身完成度还可以,不过在这个时候在欧洲放映略微妙。估计导演也是没有想到这个主题还能炒一次冷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至于从哪来的如此一大笔投拍资金也是不言自明了,呵呵:Fuck your American dream!【竖中指
14年后还能拍续集,而且全班人马都回来,连以前的房子和餐馆场景还保留。还是蛮难得的...但愿人长久。
喜欢这样的喜剧,没有粗口没有暴力,能让人从头微笑到结束,笑点都是生活的智慧与欢乐,庞大的家庭,年长的、盛年的、少年的都有忧愁和烦恼,但没有消极的抱怨,都是满满的亲情与爱情,就像曾经经历过的分分秒秒,微小却幸福。想快乐就应该看这样的片子。
终究流俗成一个普通的市井喜剧
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前一刻还很忧愁的脸看到妈妈后马上挤出一个微笑 我想说遇到一个在不开心的时候看到你依旧对你微笑的人就嫁了吧!
挺温馨的家庭喜剧,但剧情比较水,幽默元素也不足。看了下发现编剧是女主自己,make sense
20160807飞美飞机1
很适合大学时候的什么文化差异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