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每一帧,看起来都那么地宁静,美好。可孩子们的每一秒都是水深火热。
那些孩子们是如此善良,离开时面对告发者,仍会挥手告别。能相信、依靠的人逃走了,也仍然相信他不会抛弃自己,觉得他是最勇敢的人。
罗曼女士告诉芬妮:“如果怕,那就装不怕,为了他们。”芬妮从一开始的不安,害怕,到后来挺身而出,揽下职责照顾大家,确认尸体,找人帮忙确认孩子们的病情,冒着被纳粹枪杀的风险跑去抱回落队的小妹妹,一步一步带领大家走向边境。很感动故事的结尾,却又心疼孩子们的经历。
整部影片,我很喜欢一段话,那段话是伊力对芬妮说的:“这个国家也没那么糟糕,虽然没有太多的东西,但我们有切成碎片的土豆、胡萝卜。虽然没有肉、家禽,但还有蘑菇。也有可以用来做甜点的糖和杏仁。”这番话充满了希望,就像后来那封空白的信。
很感谢在那个时期每一个存活下来的孩子,很感谢他们还活着;很感谢他们这么地勇敢;很感谢他们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雨过后,仍对生活抱有热情,仍然笑得灿烂、美丽。
愿那些受过伤的孩子们,仍然相信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仍然心存善意。艰难已然过去,往后只会越来越好。
中国人,你也可以记得王替夫。
2001年7月13日,一位九旬老人在哈尔滨悄然离世。
他叫王替夫,曾是黑龙江文史研究馆的一名职员,退休后他是一个打更老头。
他的前半生,曾是马占山身边的爱国青年,也曾是一名伪满洲国的外交官。
也就是我们说的汉奸。
1938年始,担任伪满洲国驻德公使馆的理事官补。
那时他是唯一一个曾与希特勒对话的中国人。 1939年,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夫执行“排犹政策”,要求伪满洲国公使吕宜文向被驱逐的犹太人发予签证,犹太人便可借此离德,当时又正值伪满推行“河豚鱼计划”意欲大量吸纳德国犹太人,王替夫便作为承办人员向犹太人签发了大量签证。 但德国在闪击波兰后对犹太人的态度大变,盟国日本自也随之改变态度。
吕宜文下令停止为犹太人办理签证,但王替夫却无视吕宜文的命令,他知道这些签证是现在就是这些犹太人救命的稻草。
他以未接到满洲外交部命令为由,避开日籍参事官江尊纲一的监视。
到1940年5月,他将五千本稻草交到了犹太人的手上。
随着秘密签证的数量越来越多,伪满当局为维护对德关系,上司一再责令他停止发放签证,但均被王替夫无视。
1940年5月,王替夫终于被迫奉调回满洲。在火车站,他依然在签发签证,不停地给犹太人民希望,一直到火车开动的那一刻,王替夫都在向窗外扔出一本本签证,拯救这些可怜的生命。 二战結束后,他因自己的汉奸身份被苏联关押战犯集中营12年,遣返回国后被下放22年。
不知他临终前对自己的一生如何评价。
由于他的汉奸身份,人们只知道中国有过一个“辛德勒”何凤山,不知王替夫何许人也,即便他也曾遵循心底的善良。 2001年7月30日,以色列驻华大使沙雷夫先生来哈尔滨寻找这位朋友。
很不幸,王替夫已经去世17天,那是永远的遗憾。
而王替夫也永远不会知道今天还有人记得他,而不是以汉奸的身份。
《芬妮的旅程》 本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许多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威胁,把孩子托付给各种组织 故事的第一幕就是芬妮的母亲把她们姐妹三个托付给组织的那天,刚开始的半年间芬妮照常的吃饭,和小伙伴们游戏玩耍,和母亲的书信往来。日子过得非常平常,知道有一天告密者的背叛打破了一切的平静。他们被迫转移组织。到达新组织的第一天,组织的负责人是一位女士,刚开始非常排斥,因为组织已经有太多人了,可是还是不停的有小孩的涌入。但是最后还是安排他们住下照料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似乎没有上一段时间那么轻松,因为芬妮没有收到妈妈的来信,后来遇到了伊力,他和芬妮在厨房通过一台收音机接收战争的讯息,等待着和平和亲人团聚的那一刻,日子似乎开始渐渐好转。可是好景不长,呆在意大利越来越不安全,他们再次被迫转移,这次是瑞士。但是和上次情况不同,孩子们需要更改名字,隐藏犹太人身份的象征,而且转移的理由变成到山上参加夏令营。在逃亡的旅途中遇到许多困难,伊力的逃走,芬妮临危受命,当任队长;途中火车轨道出现问题,被迫更改路线;和组织人的失联。但是最终还是到达瑞士的边界,成功转移。 在这个电影中有许多感人又让人值得深思的瞬间 当第一次被迫转移的时候,芬妮十分不愿意,这时候最小的妹妹说了句:当你拥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减去一点,再减去一点,最后什么都会不剩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要的太多有太多的羁绊,但是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减法。 当芬妮临危受命的时候,她犹豫如果害怕怎么办。组织者告诉她:如果怕就装不怕。对的如果辣,装作不辣;如果痛,装作不痛;如果害怕,就装不怕。有时候我们必须隐形的赋予自己一种能力。 第一次转移途中遇到告密者,车上的人嘱咐不要挥手不要回头。可是在车后座的一个小男孩升起他的小手向这个地方告别。在第一次被抓关在一间教室的时候,最小的妹妹问:犹太人不好吗?我们不做犹太人不就可以了吗。不是的,我们没法不是犹太人。孩子的心灵没有半点瑕疵,这个世界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可思议。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犹太人的血统没法改变。 他们逃到山顶的时候看到一个破旧的房子的时候,提议在这里生活直到停战。他们中有的人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想象着家庭布局。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愿望:世界和平,和家人在一起。可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愿望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一群犹太人血统的民族身上却是那么奢侈。 最后之所以能顺利的逃脱除了自身的勇敢和相互依赖和信任还有好心人帮助。 愿世界和平!!!
二战期间,在法国的许多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德军屠杀威胁,把孩子们托付给各种儿童救助组织。芬妮的旅程即根据芬妮.本雅米的真实故事改编。
屠杀犹太人的电影很多,关于孩子的镜头都是看不下去。比方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看了心都碎一地了。但芬妮的旅程,这一次,在奔跑里,总算见到了活着的希望。
1943年6月23日,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看木偶戏表演《拉封丹的预言》,而不幸正在此刻降临,救助机构被告发,德军正在前来,孩子们必须立即离开。他们的车子刚离开,机构即被包抄,领导人被抓。而天真的孩童在路上还对着揭发他们的坏蛋挥手道别。
弗曼太太接纳和帮助了他们,随着意大利宣布投降,孩子们必须离开意大利,前往一个叫阿讷马斯的地方。为了安全,弗曼太太帮孩子们都起了另外名字和身份。他们此行只是去山里夏令营,只准说法语,只能使用新名字。大男孩伊力负责护送他们。但是,半途大男孩因为害怕一个人跑了。十二三岁的芬妮成了全权负责孩子们行程的人了。
芬妮说:会害怕。
弗曼女士说:如果怕,就装作不怕。为了他们,装不怕。
在乘火车的时候,芬妮发现伊力已被德军抓到。他给了她一封信让她带过去。而混乱中,装哑的戴安妹妹又不见了,芬妮到处寻找。
现在就只有芬妮带着小伙伴们了。他们乘上了一列火车,芬妮发现6岁的妹妹多了一个布娃娃,就问来源。当天真的妹妹告诉了事件过程,芬妮打了她一个耳光。那一刻芬妮神情谨慎,有了自己的真正担当。
他们遇见无数的坏人,但他们时不时地遇见好人,比方检查车厢的男人,就当作什么都没看见,且告诉他们20分钟后到站。这20分钟,孩子们是用轮流数着的方法度过的。
他们在阿讷马斯站等了许久。一个高个子拿着球的男青年来接应他们了。就一句话:往山上跑。9个孩子使出全部力气疯狂跑向山上。可是毕竟是孩子,有的才五六岁,再也跑不动了。男青年边走边和孩子们玩踢球游戏,孩子们在一路疲于奔命的时刻忘记了逃亡,他们追逐着球嬉戏起来,他们又有力气走路了。这就是孩童,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再次接应的是一辆蒙着油布的大卡车,大家都不能说话。芬妮的妹妹告诉姐姐,抱着哭泣孩子的女人即是之前送她布娃娃的阿姨。但是他们被投降的帮助纳粹捉犹太人的法国警察拦截了。在审讯室内,6岁的乔吉特,镇静地回答他们的提问,你就可以知道他们这一路吃尽了千辛万苦,方能练就这一刻撒谎的镇定自若,她才6岁。那个抱着婴儿的女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婴儿出卖了全部孩子,他们都是犹太人。
被锁在房间里,没有食物。芬妮想给母亲写家书,最终写满了我好饿。孩子们看着地图,黛安拉小提琴,谁也没有提出要食物。当警察拿着枪对着他们的时候,金发小男孩突然反抗,把枪扳过来对着自己的脑袋说你杀了我们吧,很简单的。一场无任何还手能力的战争,除了不停地逃跑,无辜的孩子们能做什么?
但无论如何这世界上善良的人总是存在的,这次在修女的帮助下饱餐一顿,且逃了出来。在奔跑的过程里,戴眼镜的小男孩的包包里突然飞出了无数的钱,所有奔跑的小朋友都快乐地跑着捡钱。它们就像一千只蝴蝶,我们还可以再玩一次大富翁游戏吗?男孩说:我的父亲很有钱。孩童的世界简单纯真,快乐也来得如此单纯。对于他们而言,金钱在此刻即天空中飞舞的蝴蝶。
他们跑向玉米地,啃生玉米。他们看到水塘,一起欢快戏水,同样都呈现残酷的奔跑逃命里,最简单的童年快乐。
等待他们的依然是逃。除了知道目的地:中立国瑞士边境。别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但他们知道跑即生存的希望。
在高山上的破屋子里,他们甚至都打算好安宅扎营长久住下去,直到战争结束。但孩子们吃了野果子中毒了,芬妮必须下山去找人救救孩子。她大义凛然,神色坚毅,对小伙伴说:如果我出事,请照顾我妹妹。她推开了一户村民的们,说:我是犹太人。人性的光辉面大于了苦难里的阴暗,农场主救了他们。且在步步惊心里,安排了人送他们到了距离边境5km的地方。当然小男孩的钱也都给了司机。
他们终于跑过了国境线。但有一个小女孩没能过来,芬妮毫不犹豫勇敢地跑回背起小女孩再次冲向国境线。背后传来德军的两声枪响。
电影里直面战争的镜头很少,这是一场世人皆知但电影画面里看不见的战争。随着那张空白的信纸飘向空中,芬妮和孩子们的旅程结束。芬妮最后逃避德军的枪击,使用的是Z型路线逃跑,那是伊力教给她的。
小女孩说:做犹太人不好吗,那我们不要做犹太人了。
小男孩说:我们永远不能成为别人。
当希伯来语民歌图巴拉卡响起,你会明白,那种与生俱来植根于民族感情深处的东西,是任何大屠杀都屠杀不尽的。
二战中,儿童组织机构共拯救了几千儿童,相对于几百万的大屠杀,实在是有限。但芬妮他们遇见了。芬妮后来回到法国,再也没有遇见过父母。
文:阿四
2020.02.23午后
众所周知,二战题材从来不缺好电影。
好莱坞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用整整10年的时间创造了史诗巨作《辛德勒的名单》。
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影片中那句——
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世界。
2002年,《钢琴家》上映,讲述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中艰难生存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终为导演 波兰斯基 赢得了金棕榈奖,成为他晚年的巅峰巨作。
像这样赤裸裸还原历史、贡献巨大的影片绝不在少数。
但是在同类型的影片中与犹太儿童相关的电影却屈指可数且大多冷门。
就像今天的这部电影,它没有《辛德勒的名单》以及《钢琴家》那样很高的知名度,却也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芬妮的旅程》
豆瓣评分:8.6
“芬妮的旅程”,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旅行,而是一场关于逃亡和流浪的旅程。
旅途本该浪漫惬意,但如果与战争、犹太人、德国纳粹相关,这一切会是多么艰辛和残忍啊!
疯狂的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残忍的种族屠杀,600多万犹太人横死。
其中儿童竟多达150多万人。
犹太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们免遭杀害,将他们托付给了各个不同的组织以获得收养与保护。
在法国的某收容所内,一位面容憔悴的母亲,嘱咐着大女儿:妈妈很快就会来接你,照顾好两个妹妹…
话没说完,眼泪夺眶而出…这位母亲知道,自己对女儿说了谎。
因为,这一别,必定是永别。
大女儿名叫芬妮,稚嫩的小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她知道,想活下去,就要远离市区,和爸妈分开…
因为,他们一家,是犹太人。
芬妮常常给妈妈写信:我和妹妹都好想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们呢?
妈妈回信总是:战争一结束,我就会马上出现在你面前。
但谁也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自己能否在战争中保全性命,以及,还有没有重聚的可能...
直到有一天,她们彻底失去了联系…
由于形势严峻,收容所也很快暴露,于是组织者决定,把孩子们转移到欧洲唯一安全的地方:中立国瑞士。
出发前,负责人叮嘱道:不能暴露真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害怕…
并且让芬妮临危受命,肩负起同伴们的希望,然而,此时的芬妮,也只有10岁...
从法国到瑞士,从城市到边境,一路上,他们趟过小溪,穿过森林,越过大草原…
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
《芬妮的旅程》改编自由犹太姑娘芬妮·班·艾米的真实经历,于2016年在法国上映。
和电影中一样,现实生活中,芬妮和两个妹妹在1943年成功逃到瑞士,在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回到法国,却再未见过父母…
在浩如星辰的二战电影中,这是特别的一部。
片中没有血腥战火、没有残忍屠杀,只有优美的风景,动听的歌声,和可爱的孩子…
尽管电影的主题残酷、黑暗,纳粹踪影无处不在,可孩子们天真可爱、爱玩爱笑的天性,没有缺席。
在逃亡的路上,他们展现出非凡的勇气,镇定的应对搜查,面对纳粹军官的审问,毫无惧色。
可一旦暂时远离了危险,他们就变回了普通孩子…
他们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一个个小精灵一般,他们飞跃田庄,森林,草原。
在没有任何食物补给的情况下,她们仍然展现出与大自然同样的生机。
有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的善,总比恶多一分。
乱世之下,人人都在独善其身。
但是,总有一些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这些孩子...
为了逃避搜捕,孩子们躲进了货车尾厢。
检查车厢的工人大叔看着一张张惊恐的小脸,不忍心告发,低声嘱咐:十分钟后再出来,祝你们好运!
在野外,孩子们吃坏了肚子,凶巴巴的老农夫收留了他们。
尽管他总唠叨着:你们不要给我惹麻烦,明天就给我滚!
可看到孩子们无助的身影,粗鲁的老头又心软了,让他们住了一天又一天,直到再也瞒不下去…
战争是可怕、残忍而无情的。
尽管如此,依然有这样一群孩子,充满了对于生的渴望,在战火中迈着稚嫩的双腿。
这顽强的生命力,竟胜过一切。
当这群孩子们跑起来时,你也会看到这黑暗的世界始终有一束光照耀着他们。
最早看到犹太儿童的电影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深暗色的画面,只有衣服上的条纹越发清晰,片子很压抑,小男孩最后也死了,让我一直很抵触二战题材的电影,那些曾经存在的让人不敢直视的历史。
直到这几天看到《芬妮的旅程》,同样是二战题材,画面尤为温柔可爱,里面的景色真的很好看,配色鲜艳明亮。从小孩视角描写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处境,这才是应有的色彩。说说里面几个情节我的理解。
影片一开始,犹太小孩住的地方被一个老头举报,德军把负责人埃塞尔和丈夫抓走,那个时期大部分人不想帮助犹太人,而帮助犹太人的人会被逮捕,受惩罚,看到这里深深觉得这一切政策做法是要灭族的节奏啊,犹太人孤立无援,而能够伸出援手的必定有大爱之心和异于常人的勇气。
转移前,弗曼太太在晚上孩子没有防备的时候询问年纪小的姓名,和要去的地方,确保年幼孩子都能记住自己的化名,这样才不会暴露自己是个犹太人。弗曼太太真的很细心,对这些孩子很上心。
芬妮探出窗户外和弗曼太太告别,车窗上面映着大朵大朵白色的云,十分好看。
伊力为什么逃?有些人说是为了吸引军人保护其他孩子的安全,我觉得,是感到害怕,临走的时候还对芬妮她们说对不起,他要走了。伊力被捕后在站台再次遇到芬妮,他内心觉得愧疚,给芬妮一张纸,希望芬妮能带到瑞士,事实上,这张纸里面什么也没写,为了给芬妮走下去的信念和勇气,这恰恰是他对逃跑的一个弥补。
站台遇到的阿姨给了芬妮妹妹一个布娃娃,妹妹觉得应该告诉对方她的名字,后来芬妮得知后狠狠地训斥妹妹,不能和陌生人讲话。看到这里会觉得这个阿姨是一个隐患,等芬妮和这个阿姨在卡车里面相遇,发现她也是犹太人,带着婴儿逃生。犹太人是不是能感知对方,所以妹妹会想主动告诉对方。
阿姨也是个犹太人,应该没多大关系,毕竟同时天涯沦落人,事实上这个阿姨为了保住自己和孩子出卖了他们,出卖也没有得到保护,这想说的是越是关键时刻,越是受到迫害,犹太民族更要团结,团结是生存的出路。
维克多信什么教?犹太人有自己的犹太教。维克多第一次到弗曼太太地方,对吃饭时的祷告很排斥,紧紧捂住耳朵,后来逃亡中被抓到关在屋子里,芬妮说维克多才是叛徒,拍掉在念祷告词的维克多的手,那时维克多念的祷告词是天主教的。与犹太人有关的一切都是灾难,有一段对话很深刻,有个小孩说犹太人不好的话,我不要当犹太人。德国的迫害让她们对自己的民族信仰产生怀疑,这群孩子不能选择自己是个犹太人,却得接受一切对犹太人的迫害。信仰对于犹太人很重要,能使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信仰,迫害得到何种地步?
金发小孩带有犹太民族反抗的一面,有犹太人的热血,不服从命令,小小年纪令人佩服。要我,真的没有那个勇气。
从饭厅窗户逃跑,戴安说窗户太小过不去,她也不想一直过着逃跑的生活。在我看来那个窗户戴安过去,前头弗曼太太说过她的样子目标太明显,戴安拒绝和他们一起走,很明显她是不想拖累其他人。
戴安在农场和其他孩子相遇,细节处理得有点粗糙,这有点牵强了吧,孩子们费劲千辛万苦才能得到的安全,大娃子戴安在路边随便睡着,就能被农场主人捡到带回来安全团聚。
芬妮和维克多外出寻找帮助,在小树林看见树上吊着两具尸体,芬妮提到如果是德国人他们就安全,死的是法国人就说明有危险。如果是德国人的话,那有可能是法国人杀的,附近都是法国人,他们相对安全的。
抱有那么一丝幻想能在后面剧情看到弗曼太太和伊力,然而他们再也没有出现,被抓走能够逃出来的犹太人是少之又少吧。
越过边界,距离灰色房子仅剩一段距离,小男孩跑不动,直挺挺坐地上(好想揍他啊),德军举起枪,芬妮义无反顾返回去背起小男孩,看到伊力给的纸张在前头飘过,按“之”字形奔跑救回小男孩,躲避子弹用“之”字形跑步是之前伊利教她的,和前面的剧情对上了。
小孩子真的很单纯,很容易满足,踢个足球,捡钱都能当成富翁游戏,还能说出钱就像一千只蝴蝶这样可爱的话,玩着玩着就能忘记所有的辛苦和困顿。
片尾结束,放了故事原型人物的照片,这让本来很圆满的故事充满了难过的意味,原来电影来源生活,这样的事情真的存在,真真实实发生过,所有经历过逃亡的孩子,这段故事最难忘,也最悲伤。
《少女洛荷》的对立面,仇犹少儿和犹太少儿同样面对涉足荒野,跨越国境,躲避追踪,摄影画面也一样青葱灿烂,但都是忧伤的恐惧的逃亡。利川到利川的距离是少女洛荷到芬妮的荒野逃亡。神拯救了她们,愿神也拯救我。
当孩子们把飞散的钱当做飞舞的蝴蝶一样追逐玩耍的时候,当芬妮背着小弟弟冒着枪口奔向瑞士的时候,你会感到,这个世界再黑暗再肮脏,还是有一束光。
生命的恐惧让人生畏,但正是生命的恐惧让人心生希望与勇气。一段亡命旅程,纳粹灭族下,人生可贵。
两个月来让我泪奔最彻底的一次,真是服了。看似像是一个逃亡的公路电影,其实最后找回了我们自己的心。
纯儿童视角的二战题材电影,完全不掺杂成人世界,非常难得!在孩子的眼中纳粹是怪兽,他们怕,但与我们的怕并不相同,看到孩子们稚嫩的双腿跑起来的时候,你知道全世界都是他们的天地,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无法预知的未来让人着迷。
有一些地方,那些遭受厄运的人们,面对迫害者不断重复的强盗逻辑,会完全失落了自我,失落了判断的能力。渐渐地,他们开始顺从这样的逻辑,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开始相信迫害者掌握着某种他们还不十分理解的真理,在这样的时候,他们会心理崩溃,失去对善恶的判断能力。不要说孩子,就是成年人的精神都被拦腰斩断,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撑起他们。 而特莱津集中营里的囚徒和他们的孩子们,精神是健全的。尽管纳粹一再试图证明,犹太人是一个罪恶和肮脏的民族。可是,既是一个十岁的女孩,她都对自己的民族充满自信。孩子们毫不迟疑地握住长辈和老师们伸过来的手,从他们那里摄取知识和文明的养料,摄取力量。他们相信,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的精神、心灵依然是有所依托的。——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
题材缘故,无法看完…
很感动,这不止是反战,芬妮接受了任务之后,一直很有责任感,作为leader的责任感
带着希望的旅程,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好紧张啊
女导演心肠软
小演员演得太好了,沦陷区孩子视角的二战,中间穿插的踢足球、抓钞票和玩水依然能看到纯真的童趣,尽管只是短暂的
黑暗的夜里,为了小伙伴,芬妮鼓足勇气说出:”我是犹太人“。我几乎要掩面痛哭。而那封空白的信,我猜是男孩想要留给她们一份希望吧。你看最后芬妮背起小女孩奔跑的时候,那封信也在指引着她呢。愿世界和平。20200403
冷门佳片的代表,全程无尿点,真好看!战争使人死亡,战争令人成长!芬妮也属于临危受命,本身还是孩子的她带着一大帮孩子逃亡,最后孩子们跑过国界到达瑞士,芬妮又回头把那个女孩背回来时,还真是捏了把汗。片尾芬妮原型出镜,字幕介绍芬妮和妹妹们都住在瑞士直到战争结束。真的真的真的感谢逃亡过程中帮助过这些孩子的人们!
新的视角了解二战,看人性。如此危急的环境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勇敢和智慧。 最小的女孩儿问傻白可爱问题 “犹太人不好吗?我们不做犹太人不就可以了吗?” ”不是的,我们没法不是犹太人。“ 屠杀的理由不比小孩子的问题荒谬吗?片子似乎冗长,但是仔细想想,缺了哪部分都会觉得故事不再完整。
全程无尿点,真没有找到瑕疵的作品。结尾处尤其紧张,太棒了~
结尾哭到止不住....“(飞舞的钞票)就像一千只蝴蝶”,“如果我们不是犹太人就能走了”“但我们当不了别人”,片尾犹太民谣《Tumbalalaika》孩子们稚嫩的声音让我心碎。即使你纯真,你无罪,可你要去的那个远方与遇见的所有大人小孩都不一样,就像做过的噩梦,对孩子来说,潜意识里弄不清楚却逃不掉的这些就足够可怕了。还好她们没有分开。芬妮真勇敢真坚强呀,那封代表希望却令人手足无措的信,最终也和大家一起飞向了明媚自由的晴空。祝愿世界和平。
cctv6国配版,佳片有约,真人真事,惊心动魄的胜利大逃亡,与孩子们一路同行,在黑暗中狂奔,一直看到夜色阑珊热泪盈眶。她们承受了太多不该属于这个年纪的伤痛,却始终不放弃生存的权利。从法国到瑞士,越过纳粹重重的死亡阴影,撒开腿奔向自由之地。其实这也是一场属于芬妮们的盛大成人礼,从此不再依赖旁人,更加独立,勇敢,坚强,就像寒冬野草一样在残酷人世坚韧活下去。是的,偶尔也会徘徊害怕,但也要学会临危不惧不害怕(即使只是装作不害怕)。也许最后孩子们无邪的笑容可以融化观众的心,我们却不该遗忘那段黑暗的惨绝人寰的历史,尽管电影的结尾是孩子们成功活下去了,但后续真相是他们却再也未曾见过自己的至亲,一生都将背负无言的痛楚活下去,希望历史永不再重演,祝福犹太孩子们,祝福每一个被暴虐残害压迫的弱势群体,加油!
图巴拉,图巴拉,图巴拉卡,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呢?太喜欢了。战争可以让6岁的儿童坚定不移面不改色地“撒谎”,其残酷险峻可想而知。虽然他们的童真释放无比短暂,但儿童永远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再坏的时代,孩子们都是最后的希望……金发小男孩体现了犹太人的自尊和血性,用枪顶着自己脑袋的时候燃了
晨露沾湿你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