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记录豆瓣观影团的足迹,对港片真的没有抵抗力,尤其是喜剧或者犯罪悬疑类的,冲着导演和强大的演出阵容,也一定要去院线支持~
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总不会太差,尤其还是张达明的戏,看到很多影评人觉得这个戏很吵,是真的,从头吵到尾,但超级真实,从开头切入的“本周全家省钱记录”,全面展现了香港中产(也可能是中下)一家的生活~为了供楼,香港人可以多拼?吃过期食品,拒绝一切活动,一个人打三份工,为了一点零钱在菜场上跟人大打出手……那套房有多大呢?祖孙三代,五口人,目测60平米到头,五十年的贷款,上有恶邻,下有疯子,这居住质量,在内地估计一般人都会拒绝,人家一家还其乐融融,为啥?因为有一扇可以看到维港的窗户,四舍五入就是海景房了呀!香港人民对房子的执念,远比内地人民要严重。因此,当有一天,一个钻体制和法律空子的家伙突然出现立了个大广告牌挡住了海景,后面发生什么事儿我都不意外~只是吵架就觉得受不了,哈哈哈,要不杀个人?
据说香港和内地版本对结局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我也觉得是,9120年了还有如此其乐融融的大团圆结局——共享广告牌,风景无限好?别逗啦~等港版出来要二刷一次,看看是不是和心里的结局相符~突然想到,那些觉得吵的,会不会看粤语版好一点,毕竟我从头到尾听下来只觉得心酸~
我很喜欢邱礼涛,是他的脑残粉。
邱礼涛因为长期高产以及颇多低预算快拍作业,常常予人以“滥拍”的印象。就算脑残粉如我,有些戏确实也难以下咽。但我从来没有因为那些烂戏减低对他的喜爱,有人觉得他是香港的Ed Wood,但对我而言,邱礼涛其实要「劲」得多。
在我看来,邱礼涛是一个充满着香港性的导演,他拍的戏类型丰富,他本人则灵活多变、生命力异常顽强。我后来有机会认识他,才知道他原来一直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有些跛脚。但他作为摄影师帮徐克拍《七剑》时,在雪山上翻山过石,动作快速敏捷,就算摔倒也不用别人扶,片场根本没有人把他当成残障人士。想象那个场面,已令我觉得非常感动,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印象中的香港特色——「乜都得」,非常茁壮,如何都打不死。是故邱礼涛在电影工业中一直生存得很好,他常常以非常低的预算拍戏,迅速交货,很少令老板赔本;但只要资源足够,或碰上他想表达的社会议题(要知道,邱礼涛可是岭南大学的文化研究哲学博士),他一样能交出精彩的作品。
我以为《家和万事惊》就是后者,它不但具备了足够的资源,而且戏中议题的本地性和社会性,都非常适合邱礼涛发挥。
邱礼涛执迷于社会性,是所有熟悉他的影迷都了解的事。他喜欢在类型中夹带私货,常常在电影中倾注其个人对社会的态度、看法,偶尔也有些不管不顾。比如《变节:潜罪犯》,明明只是一部行货警匪电影,他在最后非要把主题上升到反建制和无政府主义,不免令戏剧分裂,也有些小题大作的嫌疑。但只要题材合适,其实他的作者性与个人表达就会相对完整和有力,好比当年的《等候董建华发落》或《性工作者十日谈》。《家和万事惊》的题材天然具备这种优势,香港的房屋、地产霸权问题从来都是最重要的本地议题,邱礼涛在喜剧包装之下,也刻画出了香港人压抑密闭的空间危机和躁动不安的愤怒。其中吴镇宇的角色想投诉违建的广告牌,诉诸各个政府部门而不果,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踢皮球,看着有点像黑泽明的《生之欲》,更显示了邱礼涛一以贯之的批判性。
在一部娱乐电影中真的有表达,而且是对城市问题真挚的切肤之痛,是不容易的。我其实很反感有人将《家和万事惊》和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相提并论。虽则《维多利亚一号》同样涉及的是香港人的居住问题,但这个议题对这部电影而言只是一个花招、噱头,《维多利亚一号》的本质是借此大开杀戮,真正要贩卖的是血腥的视觉刺激。邱礼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因为资本或市场压力无法不拍一部类型或娱乐电影,但在娱乐包装下却非常强烈有表达的欲望,想借题发挥将那份心中的感受说出。好比当年王晶找他拍《伊波拉病毒》,硬性要求就是要拍一部三级电影,「腥膻色」一定要齐全,但他却借此渗入自己的个人表达,造就了一部港产cult片经典。这就是他与彭氏表达的真伪之别,我觉得邱礼涛的「作者性」是毫无疑问的,这同时也决定了他在香港影坛、乃至华语电影中无法抹灭的重要性。
当然,《家和万事惊》还有诸多我喜爱的邱礼涛电影中的元素。
比如邱礼涛对于喜剧的处理,常有种非常粗糙的荒诞感。以前看《阴阳路》,印象最深的就是邱礼涛非常喜欢在电影中加入很多看起来有些廉价的搞笑内容,像《阴阳路》第一集中由他执导的部分《陀地位》,就是几个故事中最具喜剧性的一part。他安排吴志雄与苑琼丹俩人cosplay《天若有情》,那种反差本身已经非常惹笑,而吴志雄那种全程走神的演技更令整个戏剧有种荒谬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制作仓促和成本所限,邱礼涛在这些喜剧的戏剧处理上常常不会很细致,表演的节奏也有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粗糙反而意外地造就了某种「无厘头」的感觉,而我就很吃他这一套。这次的《家和万事惊》也是一以贯之,这部戏的笑料靠非常密集的对白和表演的强烈反差来塑造,听国语配音肯定是聒噪不堪,但粤语原声则能体会到那份邱礼涛式的幽默。(所以,我是一定会去看他今年不挂名执导的《新喜剧之王》的。)
其次,也许是因为邱礼涛多拍低成本电影,所以他在处理有限空间时尤其拿手。他的很多电影其实场景变化并不算太多。再举回《陀地位》的例子,戏剧的处境只有一家戏院,所有设计都要依循这个限制来发挥,而邱礼涛其实处理得不俗。邱礼涛好似一早习惯了这种空间上的限制,在《家和万事惊》中,主要的空间就是几个角色的「家」,这次邱礼涛的处理甚至有了点儿《家族之苦》的感觉,整个小空间调度的技巧都非常成熟。而且他通过声音串联起了楼上楼下的各住户,展示了一种香港式的群居形象,这种香港式居住群像的影像传统也许因袭自《七十二家房客》《危楼春晓》这些早期的香港电影,似乎唯有香港导演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这样局促的空间内讲述这么多人的故事。说起来,这种局促空间的快速处理其实也成为了邱礼涛的某种「香港特色」。
再者,我非常喜欢邱礼涛电影中的casting,这是我看他电影非常大的一项乐趣。早在《阴阳路》时代,邱礼涛已经非常喜欢用一些极具香港特色的二三线演员或甘草演员做配角,加上邱礼涛的电影很多时候是群戏或多线发展,于是这些演员的表演或本身的特色就变得非常的重要。每次看邱礼涛的戏,我都感觉是一场香港演员的大汇演,尤其在港产片式微的现在,有机会看到这样多的香港演员真的是买少见少。《家和万事惊》中鳞次栉比登场的香港演员同样也是不计其数,每张面孔皆是港片迷耳熟能详的演员(这部戏的角色多到像罗家英这些人的戏份都得全数删除,只在结尾花絮中露了下脸)。近年来,除了邱礼涛的电影依旧有这样多的香港演员,而且每个人的casting都入型入格外,几乎没什么机会再看到在香港制作中有这样的牌面,更遑论是合拍片(除了两年前许鞍华在《明月几时有》中比较多地展示了一次香港演员的群像)。
《家和万事惊》作为如此香港,如此邱礼涛的一部戏,我想真的喜欢邱礼涛电影的人,很难不喜欢吧。如果你是忍受不了邱礼涛电影粗糙的人,当然不在此文推荐之列;如果你没看粤语版,那我还和你聊屁啊。
我爱邱礼涛,就这么着吧。
是个很好的电影,我唯一遗憾的是,我用会员看的,没有粤语版,只有普通话版。这部电影很契合评星时的一个标签,黑色幽默。里面那个长镜头我印象很深,没用一点切换,直白的把兄妹吵架,妻子提着行李箱要出门,丈夫劝说无果,公公又状况百出等等场景一气呵成。这个镜头看完,电影里那种压抑,无奈,负面的情绪立马就透过荧屏投射到观众身上。包括后面窗户被挡住后,妻子爆发,丈夫在租客面前一改温和平顺的性格,一顿打砸,都让人很清楚的感受到,这个逼仄的生活空间和那扇被挡住的窗户,给这个家带来多大的影响。这部影片让我觉得最值得一看的点是,它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庭,投射出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人口过多,生活空间太小,收入水平低等等。让你在看的时候,很容易就带入自己,感同身受的去体会电影主人公面临的问题,和处理的方式。是个很棒的电影,值得推荐。
为何难忘?因为看完后决定以后都不看电影了,太伤了,连睡觉都嫌吵的烂片,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烂的印象深刻极了,感觉这部影片完全有实力让我对所有电影绝望。看完之后那种失望和绝望感,至今记忆犹新,真是太惊了,但不是惊喜的惊,是精神病的精,是惊呆了的惊,还我票钱,还我车油钱,还我时间,还我对电影的那么一点点期待……
我看到很多人评论说,《家和万事惊》有一种老派香港喜剧片的味道,好像是重回八九十年代港片之感:年终岁尾了,把各路明星都拉来演主角,把我们在TVB港剧里常见的那些打酱油的“黄金配角”也一起邀来捧场,故事就是一家人神经兮兮、碎碎叨叨、吵吵闹闹、欢欢笑笑,街里街坊,姐姐失恋,弟弟泡妞,哥哥出轨,爸爸生病,最后一切都否极泰来、皆大欢喜,末尾了演员一家人一起出来拱手祝福观众们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让我想到《家有喜事》。
这是香港电影中一脉相承的“家庭喜剧”基因,也是粤语文化中对“好彩头”、“大吉大利”的偏爱,令人欢笑和难忘的好作品有很多。时至今日,广东很多地方电视台晚间档还是播这种老港片,那是一种回忆。
只不过这一次,《家和万事惊》把故事镜头对准了一个香港普通小市民家庭(毕竟《家有喜事》黄百鸣他们一家可是住别墅的),吴镇宇饰演的卢伟文是个房屋中介佬,脾气逆来顺受、凡事息事宁人,为了独自赚钱支撑一家人的生活磨破了嘴皮;袁咏仪则饰演老婆,一个生了孩子就辞工在家全职照顾老人孩子的家庭主妇,朋友们去个泰国她也不敢一起,只是为了省钱;张达明演爷爷,自知无力帮忙养家,只好天天吃过期面包省钱度日。还有找不到工作的儿子,还在读书的女儿。
全家人最大的资产就是一套房子,美其名曰是海景豪宅,其实只是一套能够远远地望到一点点海的老住宅。只不过这个资产是负的,他们为此背负了35年的房贷。
开场就是一场吵架戏,也是极经典的一场戏。家庭召开一周一度的“悭钱比赛(悭钱,省钱)”,起初是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地述说自己为了这个家省了多少钱,我不用面膜,我吃过期面包,我不去和朋友旅行,不过卢伟文的一句话,却扣紧了家里所有人的神经,因为他说:我已经还贷还了15年啦,还剩20年了!
每个人都本想通过自己的节衣缩食为家庭做贡献,来找寻一点成就和自我价值,结果被爸爸不经意的一句话彻底搞崩溃了:如此艰难度日,居然还要再撑20年。
而就在此时,楼下大烟枪老头的浓重烟味熏得人发晕,楼上猪肉佬(卖猪肉的)叮叮当当的剁肉声催人发狂,原来一家人苦苦支撑、还有20年望不到尽头的日子,原来是这般不堪一击,内外交困下,大家都崩溃了,袁咏仪扯着嗓子说:我要到60几岁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啊!最好的人生岁月都变成了为房贷打工、节衣缩食的苦日子,这样的人生还真的是让人崩溃,这是住房紧张的香港的真实写照。
每当这家人发生这样的心理危机和紧张关系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一起坐在窗前,远远望着那一小撇海景,各自平静。所以这部电影的原剧本,是爷爷饰演者张达明于1993年创作的舞台剧剧本《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此剧本获得了当年香港剧本创作的头奖,而且成为了香港中文大学戏剧课程的剧本必读。
那时的张达明,还没有和黄子华一起出演“栋笃笑(粤语脱口秀)”,也没有成为我们记忆中《大内密探零零发》里那个对着后宫佳丽三千流泪的可怜皇帝,他还是一个热爱戏剧和写剧本的人。
从开场一幕的“家庭矛盾大爆发”就可以看出非常浓重的舞台剧影子,所有主要人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矛盾集中爆发,但是仅仅凭借此就可以拿到香港剧本创作的大奖了吗?毕竟,熟悉港剧或者港片的同学会知道,除非是古装片,不然几乎没有哪部都市题材港剧不会提到房子,供楼,天隽峰,买楼,楼市涨跌,房租,悭钱等等,始终是港剧港片离不开的话题,毕竟可以唤起太多人的切肤之痛。我甚至怀疑过港剧之所以如此热衷拍家庭剧,就是因为人均居住面积仅有14平米的香港,每个人都不得不每日面对和处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关系,这是大家共同的内心敏感点。所以,如果《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只是如实地记录了香港房奴家庭生活的话,是并无法脱颖而出的。
张达明想到了荒诞,毕竟他当年曾经是荒诞戏剧派大师贝克特的粉丝,而他自己成立剧团上演的第一个剧,居然是卡夫卡的《变形记》(香港译为《蜕变》)。
张达明又给这个家庭增加了一个外来矛盾。电影中,古天乐饰演的邻居在自己阳台上竖起了一块巨幅广告片,把卢伟文一家35年负债“海景豪宅”的唯一欣慰——海景,给挡住了。
从此,一家人开始了漫长了战争。为了拆除广告牌,他要对付狡猾的邻居,漠不关心的他人,互相踢皮球、程序繁琐的政府部门,笑料百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们发现自己紧衣缩食供的房子,因为广告牌遮挡,竟然下跌了一百万!
自己积德毫厘计,他人作恶百万丢。
最后走投无路之时,他们萌生杀意,杀掉这个邻居,保卫家园。这就是荒诞派的张达明给几乎无解的香港房奴生活的一剂致幻剂——他在电影的造梦艺术中,用主人公一家人的“杀意”,为他们出了一口气。
要知道,那是1993年,张达明的想法非常之大胆和前卫,彼时也无人敢把这样反映尖锐楼市社会矛盾的剧本改编电影。大约17年后的2010年,香港新锐导演彭浩翔拍摄了Cult片《维多利亚一号》,何超仪饰演的女主角因为被楼市深深伤害,顿时杀意,变身连环杀手,誓把豪宅变凶宅。
然而,从张达明《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里朦胧、搞笑甚至有点幼稚的杀意,到《维多利亚一号》里血肉模糊的场面“梦想成真”,尽管仅仅是在影视剧的虚构历程中,也足足用了17年,而这17年间,港人经历了楼市一波又一波比电影猛烈得多的“涨跌风暴”。看到一组数据,1997年至2003年,香港楼市下跌约70%,而2003年至今,又上涨了近400%。最近根据各种消息显示,由于内地资金回撤,跌势再现。
因为香港是免税天堂,所以政府收入来源只要靠土地出让,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一直被人诟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土地为开发却不肯加大供给平抑楼价”,官方说法是要为未来储备。而且确实楼市涨涨跌跌,也很难说哪里是高,哪里是低。
但这期间,十几年转眼间,楼市的矛盾依旧,普通家庭的日子还要过,太阳照常升起。假如真的存在卢伟文一家,1993年时供了15年楼,到现在已然供完,他们的房子上涨了近400%,卢伟文夫妇也将近退休之年,恐怕早已脱手换了更新的海景房,或是给儿子去供楼了。或许他们由此得出了人生经验,只要挺得住,时间总不会辜负。
所以在《家和万事惊》中,尽管顿生杀意很荒诞,但还是没有像《维多利亚一号》走得那般远,平头百姓的最终选择还是忍气吞声,一忍再忍,最终用宝贵人生时光换来400%的资产增值,这是大多数港人家庭的选择,而这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中所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家庭。所以卢伟文一家人即便进了医院还是在高唱“一支竹箭易折断,多枝箭来却难折”。
张达明笔下的一家人尽管偶尔荒诞,但最终还是做回了普通人。所以影片的结局有些些许自我安慰的味道,双方各退一步:狡猾的邻居跌到失忆,反而自觉广告牌难看,想要自己拆掉,而卢伟文一家把广告牌内容换成了马尔代夫,不如大家一起看遍世界各地海景。面对楼市难题,他用“家和万事兴”的香港文化,给出了一个符合香港人文化选择的答案。
1993年,张达明在《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剧本里写道:“每个人都会有艰难嘅日子,有人长啲,有人短啲,有人突然间遇到。”
这是普通人的生活,是许多港人的生活,也是张达明自己的生活。他后来身患鼻咽癌,又因化疗重金属超标63倍,医药费花尽积蓄,他却只对大家风趣地说:“铂金超标,我现在好似铂金侠哦,比钢铁侠还厉害,买单都不用钱,抽两滴血都好值钱啦。”
香港人的乐观积极,“做人总要信”,是他们面对人生难题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这部《家和万事惊》一度取径荒诞、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原因,也是使得香港顺利度过一波波风浪的动力。
祝福香港!
PS:久未在大银幕上见到的黄秋生在本片中有精彩出演。
『家和万事惊』
改编自张达明著名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
吴镇宇、古天乐、袁咏仪、黄秋生等组成的全港班主演阵容堪称一大看点。
电影讲述生活拮据的一家尽其所能的省吃俭用供起一套老房,
每月在如此挣扎的生活环境里争吵无数,
唯独面对海景的窗口能给一家短暂的平静,
而古天乐竖起的广告板遮住了海景,
致使一家走尽各种zhen府渠道却至少也要等六年才能强制拆除广告,
这把吴一家情绪和精神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于是在吴镇宇的梦境中谋杀了古天乐,
后来醉酒的古家门孔被堵借用吴一家窗口成功爬回家并没坠楼,
只是摔伤的古惊醒了动杀机的吴一家,
从此邻里和谐相处……
这样的结局自然与影片基调产生很大的违和感,
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并和片尾花絮里很多人物场景对应不少,
而在迟内地6天公映的港版中则得到了解答,
在古借窗成功爬回家后,
吴一家谋害了古并抛尸河里,
精神失常的一家终被送进精神病院有了一面永远的“海景”……
这样的结局很低沉、很残酷,
却更契合片中各类生活难、处事难、办事难等百姓生活中常见问题带来的深远影响,
可谓直击人心引人思考。
【8分】
纯为吴黄袁张古组合加星,如果还有刘青云,就更好了。故事不错,就是没拍好,散的厉害,就是内地网大水平,香港这种流水线制作真的落伍了,太糙,糙的没眼看,这种粗糙的拍法全赖内地剪辑版是不负责任的。
假哭了,角色都是神经病。只能理解成“反讽”,演得越假越好。
过于舞台剧,演儿女的两个年轻演员用力过猛(但女孩迷之像吴镇宇X袁咏仪,特别讲道理),老黄演得最好,特别好,以及太久没看到的达明,冲着吴黄张林同台再附一个充值送的古天乐以及一大堆老伙计怎么也算是值回票价了。本来想吐槽后半场一泻千里不讲道理,但刚刚得知这是阉割过的版本,先打三星观望,如果真的看到传说中的原始版本,那是值得四星甚至更高的。
感谢豆瓣观影团~!剧本改编自张达明的舞台剧,在如今遍地是合拍片的当下难得能看到的纯正港产片,能看到吴镇宇和黄秋生同框对戏不知道有多开心(而且这段非常搞笑)。电影名其实还可以叫《一块广告牌》哈哈哈。以荒诞喜剧手法将买楼穷,供楼耐,投诉难等一系列无办法“上车”的香港小市民心酸拍得非常过瘾,客串个个都是惊喜,但喜剧的内核其实讲的都是悲剧,就算是一家之主也总有撑不下去的时候,但“一枝竹仔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断节难,心坚似毅勇敢,团结方可有力量。”那些烦恼的,霉运的,伤心的,总会过去的。
比想象中好看很多,前半部分在荒诞性和现实讽刺的把握上极其出色,依托于话剧的基础呈现出了电影感的最大化,几段室内长镜头颇见功力,遗憾的是后半部分的剧作急转直下、过长的梦境展现拖慢了节奏,莫名其妙的结尾总让人觉得影片遭到了剪刀手的无情删减,不过这个年代还可以看到如此鬼马并且纯正的港片还是很难得的,努力一下真的没准儿就是中国的《家族之苦》系列了。
彩蛋里可以发现导演为了过审做了很多牺牲。港版结局应该是全家一起干掉了古天乐吧。可惜,和谐了太多。
一种情绪堆积而非情绪累积,本来应该像搭乐高积木一样的,结果现在就是叠蜂窝煤。还好看的是粤语版,邱礼涛太行活了,明明技术过硬,却硬要吊儿郎当的,好想采访一下他是为啥。
镇宇哥也该拿一回金像奖影帝了吧。
香港人民压力极端表现,全片几乎都是抱怨,看得很压抑,说是喜剧但是一点都不搞笑,剧情很套路。说吴镇宇用这片拿影帝是在搞笑吗。
聒噪
这部片看得我好累啊😔两星给出现的明星,幸好我只花了10元……
改编自张达明93年获奖剧本的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内核硬,笑点密,绝对是疲软港片市场下的诚意与惊喜之作。一家五口各显神通,“家和万事兴,家衰吵不停”。电影聚焦底层百姓生存处境、维权困难等现实问题,采用cult片的叙事诡计,最终达成「嬉笑怒骂皆文章,酸甜苦辣是人生」的高级喜剧叙事效果。久违的全HK卡司阵容,加上一众熟悉的黄金配角,共同煲出一锅地道的港片喜剧靓汤。黄秋生、吴镇宇同框活久见,靓靓袁咏仪变身煮饭婆,古天乐从头呆萌到尾!突然发现,一家人整整齐齐才是港片的永恒的主旋律。“现在的世界很恐怖,只有家人能保护我们”
一块广告牌挡住了他们的窗户,让他们失去了海景和阳光,失去了化解隔阂的依靠。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这块广告牌让这样一个总是吵架、总是产生矛盾的家庭转为同舟共济、共同克服困难。他们应该感谢王小财,因为王小财让他们变得团结起来。或者说他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团结,所以才没有被王小财打倒。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成功通过法律途径拆掉广告牌,但是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生活的辛酸和美好,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更加热爱家人,这就是这件事的意义。PS:内地版改了结局,是无奈,也是遗憾。
看到一家人吵吵闹闹的,实在太有共鸣了......
纵然有张的文本筑基,但依然是邱的电影,以态度和情绪作为“粗糙”转场的节点,在一片荒诞苦笑中声讨,形成激烈潦草的“战斗缴文”观感。仍旧是九十年代“过火癫狂”式的愤怒,却掩盖在了尾声一幕幕细思极恐的表面和谐下(就内地版而言,港版更为直接与狠绝),当类型的盘越接越大导致个人表达越来越少时,如此策略,对于一直保持思考的长发邱来说,或许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看起来很奇怪,剧情浮夸,笑点尴尬,就不是电影。根本没必要改成电影,如果不是这几个演员撑着,早垮了。
算3.5星吧,其实有点可惜,结尾被改了。张达明的经典舞台剧剧本+野兽导演邱礼涛,好一出讽刺大戏。房奴压力、邻里纷争、违规不作为、老实的中年人,负能量汇聚爆发,走势完全可以是喜剧版的《维多利亚一号》、住房版《的士判官》。但结局还是比较和谐,原因自然懂(倒是更加讽刺了)。整体水准还是可以,这才是纯港片应该有的样子,神仙阵容加分,吴镇宇黄秋生同框,总觉得下一秒吴镇宇要变斯文禽兽,黄秋生就要回归八仙饭店。。。
大概房价问题是最能引起陆港两地民众共鸣的话题了吧,所以影片在创作立意上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依旧是港产喜剧太过粗糙和胡闹的问题,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就完全是都市家庭剧的水准。当然,如果不是大陆版的和谐结尾,本片是可以给到三星半以上的,另一个问题是,电影基本上还是请了一帮电影咖验出来的舞台剧。出于对邱礼涛导演的情怀,勉强三星
卧槽!终于在大陆院线看到一部没有内地演员的港片,而且,吴镇宇+黄秋生,再加上袁咏仪和一众黄金配角,超级满足。即使有舞台剧蓝本,还是处处体现着邱礼涛早期“本土性剥削电影”的作者存在,像人物被外部压力逼到崩溃状态时的戾气,以及一些惊悚手法的使用,完全从《的士判官》里延续而来。而非B级片属性反而使得社会观察充分融合在喜剧土壤里。(“本土精神/特色+煽情”真的是独属于香港电影且无法被模仿的杀手锏)
贫贱夫妻百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