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机会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电影,已经是非常幸运和惊喜的了。本来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就是“military movie",就是想去看Alan在银幕上最后一次出现的,根本就没有指望自己会对这部电影本身感兴趣,更没有指望自己会喜欢它。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它已经成为了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以前听一个导演说过,只有会让观众出了电影院还想看一次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但是这一次我想持反对意见。这部电影,我短期内不想再看了,因为里面很大一部分都让人的神经绷紧到一种境界,紧张得不行。但是,我觉得它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很值得一看。至于二看,也是值得的,不过要隔一段时间。
<图片1>
这部电影已经远超出了军事电影的范畴。有许多元素让这部电影沉重,饱满——人性。死亡。悲剧。挣扎。道德。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注重点不是军事,不是窃听器,不是恐怖分子,不是无人飞机导弹,而是人性,而是和平,而是这个世界。
电影从卖面包的小女孩开始,也由她结束。唯一不同的是,在电影开头的她还是活生生地、真真实实地在转着呼啦圈,电影结束时她转着呼啦圈微笑着的样子已经成为了阳光里的幻影,一去不返。因为,她死了——被英国军方不得不射向恐怖分子的导弹炸死了。电影片尾她转着呼啦圈的样子多么可爱,多么美好,在阳光的光影里熠熠地闪着光——然而她的结局,却是浑身是血地躺在肯尼亚医院的简陋病床上,父母伏在她身上痛哭失声。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真的。
电影里,由Frank Benson将军和Caroline Powell上尉主导的一方支持的是向恐怖分子碰头的屋子投射导弹,即使那附近有一个无辜的肯尼亚小女孩,导弹有65%的可能带给她致命伤害;另一方,英国一些政府官员和两个飞行员(控制导弹者)反对这个做法,宁愿保全那个女孩的性命而任由恐怖分子离开屋子后到一个购物中心发动自杀式袭击,预计会杀死80多个无辜百姓。这两种非常controversial的决定都不能说对,但也都不能说错(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更加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这就造成了非常棘手的情况。一方面,投射导弹刻不容缓,恐怖分子时刻有可能动身;另一方面,小女孩在导弹轰炸区内无辜地为生计卖着面包。
在政府官员的一方,在小女孩出现在射程内之前,他们就因为对于恐怖分子是要capture还是kill而挣扎。本来的计划是捕获而不是灭口,但是当情形不允许捕获,灭口恐怕是唯一选择。然而,灭口代表着这次行动mission的改变,有可能不符合法律。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官员们几乎无不选择了抛皮球,把决定权交到不同的人手上,从在新加坡的某官员再到在中国乒乓外交的外交部长,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做决定。但是他们错了吗?严格来说,也没有。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人性,让他们有了逃避的愿望。
军方则显得有些冷酷无情,由海伦米勒扮演的女主角Powell上尉一直是施行人物的绝对支持者,最后还让负责预估导弹射程的人把伤害小女孩的几率伪造成45%,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Alan扮演的Benson将军即使有一个和小女孩差不多年纪的女儿,却在这种情况下近乎是毫无人情地选择牺牲小女孩。她们错了吗?绝对没有。80多条性命和1条性命,孰重孰轻?再说从军多年,也见过了无数无辜儿童的死亡,可能即使想做些什么也无能为力了,甚至对无数的悲剧麻木了。但是对于不得不摧残一个无辜的性命,尤其是儿童的性命,他们的内心也无比无奈和难受。整部电影的时间跨度几乎是只有一天,然而当我们看到Benson将军和Powell上尉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震惊——这仅仅发生在一天内吗?在那么多次的紧张局势里,感觉一生的时光都已经过去了。Powell上尉开着车,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窗外的天阴沉、下着雨,雨刮器无奈地刮着,令人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悲伤和无奈。Benson将军在来到总部前还在商店选给女儿的玩具娃娃,在走进那个要做出艰难决定甚至是气氛剑拔弩张的会议室之前把娃娃递给了助手,然而等到他再次出来,接过娃娃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已经间接杀死了一个无辜的肯尼亚儿童。这么多事情,都改变了。所以,当他的助手递给他娃娃,他发了好一会愣才回过神来接过娃娃。他在临走时对那个时时反对投射导弹的女政府官员说:Never tell a soldier that he doesn't know the cost of the war.是啊,他们都知道战争的代价是什么,但是谁有办法停止它呢?
<图片2>
而那两个飞行员,在上级的命令下不得不执行任务,操控带着导弹的无人机Eye in the Sky(天空之眼)在天上监视恐怖分子的碰头处(这也是影片名Eye in the Sky的出处)。但是从他们额头上冒出的汗,紧皱的眉头和发红的眼眶,甚至是掉下的泪水,就可以看出他们被迫成为杀手的如山般的痛苦和无奈。最后的镜头是他们被要求在12小时内回到总部,他们点点头,然后留给观众两个无奈、疲惫的背影。同时,他们背后的天上飞过一架刚起飞的战斗机(也可能是Eye in the Sky无人机),预示着战火一直不会停歇,那样的悲剧还会再次上演。
没有人真正错了,也没有人真正对了。就像是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案例,一辆汽车失控,是选择牺牲一个胖子而保护其他六人的性命,还是牺牲六个人保护一个胖子?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怎么可能做出选择?不管怎么样,都是一条条生命啊。虽然按理来说,牺牲一条命保全更多性命很有道理,但是凭什么那个人就要失去生命呢?为什么偏偏是他呢?
一个字,难。而他们要做出这么艰难的抉择,要背负任意一种情况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因为战争。影片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关于追求和平的话,每个人都是严肃而认真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没有一丁点的抱怨。但是,在他们必须要进行下去的艰难抉择背后,影片里暗藏着一种非常强大的信息——战争,毁灭美好。军方、政府,即使似乎有选择权,但真的对此束手无策。美好起始于人性,也毁灭于人性。恐怖分子无法灭尽,因为他们把他们所做的事业当作人生追求,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在血肉横飞中感到非常自豪——一个人在做可怕的事却丝毫不知道自己错了,多么可怕。而且卖面包小女孩的案例在动荡的国家超过千万例,无数无数的无辜儿童在最美好纯真的年纪里倒在战火里,多么悲伤。我们有时候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有时候就只是一个名字,一则讣告。但是如果真正投身进去,真正感受死者家人撕心裂肺、绝望的悲伤,去看一看小女孩父母看到前半个小时还活蹦乱跳的女儿现在浑身鲜血地停止了呼吸,那种痛苦一定超出想象。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因为那些价值观扭曲了的人。
影片没有选择很大的背景,虽说有英国军方的上校之类的高官参与,影片的背景却仅仅是执行捕获几个要去袭击购物中心的恐怖分子的任务。本来我以为背景会是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一个决定会造成无比巨大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切入点小,反而传达了强大的信息和力量。几个恐怖分子袭击购物中心,代表了更多恐怖分子在世界各地活动,杀害无辜;一个小女孩因战争而死,也代表了更多处在这些动荡地区的儿童和百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个又一个甚至是一批又一批地死去。另一点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悲剧。对于这种背景的电影来说,只有悲剧结局才能折射出最大的力量。对于美好的毁灭,使人心受到震撼和冲击,令人唏嘘和悲伤,更会让人走出影院后陷入沉思、不断回味。然而如果结局是小女孩并没有被炸死,恐怖分子成功被炸死,人们也许更有可能发出一个开心的微笑,这部电影也随之被“一笑而过”了。况且,小女孩的情况在电影之外更糟。也许更多的时候,军方根本不会管、也无法管无辜百姓的性命,更不会为了挽救他们的性命而做出电影中的各种努力。他们不被关注地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没有人记得他们曾经存在过,除了认识他们,现在在为他们痛哭失声的亲戚朋友。电影可以说是对现实做了一个残酷的揭露。
那个叫做Alia的小女孩,皮肤黑黑的,严格来说并不漂亮。但是她多么质朴可爱呀——我记得她在动荡和贫穷中还学着数学,快乐地转着呼啦圈,很乖地帮妈妈卖面包。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不值得遭受这样的命运。电影在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她转呼啦圈的镜头,和我想象中的严肃的军事题材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不一样,导演和演员的名字都在阳光下出现,非常特别,也非常美好。小女孩的微笑,在光影里烂漫,远离战火和硝烟,一切看上去无比完美和温暖——只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幻象。
不过,还好——感谢这部电影,相信它一定会让人们至少记得,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这么多战火纷飞的地方,充满了像Alia一样的孩子和无辜的百姓在等待着和平,在命运的夹缝中挣扎着寻找希望。即使在那样艰难的生存环境里,他们依然像Alia一样快乐地微笑。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就连那一点微笑都会被夺走。
P.S. 我对这部电影的剧情理解可能和实际有一点出入,因为我对生肉的理解还不是很好,不过我相信大致情节是正确的。
在写完上一段之后我查了查这部电影,今天是上映的第八天,烂番茄指数已经达到95%了。烂番茄链接:
rottentomato纳米金龟子
从《费利普船长》中走出的老朋友,有着迷人牙龈的巴克德·阿巴蒂在影片中以卧底谍报人员的形象出现。他展示了一款比“纳米蜂鸟”体型更小的无人机。这款犹如金龟子般大小的秘密武器足以停在恐怖分子家房梁上监视室内的一举一动。
有着迷人牙龈的巴克德·阿巴蒂在影片中以卧底谍报人员的形象出现
在阿巴蒂控制下,已经停产的索爱xperia play z1i游戏手机命令 “纳米金龟子”完成“展翅飞翔”、“缓慢爬动”、“调整摄像头”等几个动作,犹如监视器的视角也给《天空之眼》营造紧张感带来极大辅助作用。
《天空之眼》中出现的终极武器死神无人机
MQ-9死神无人机
作为《天空之眼》中出现的终极武器,死神无人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小,这款翼展20米的空中“捕食者”能够携带14枚“地狱火”导弹,足以造成巨大的伤害。
美国内华达克里奇空军基地也被标注出现在电影中
美国空军在2007年组建了死神无人机攻击中队,即内华达州克里奇空军基地第142航空攻击机中队,还成立了死神无人机工作组,开始研究战术、训练机组人员并进行实战演练。《天空之眼》的主创非常严谨,介绍配合英国情报机构行动的美国无人机操作小组时,还特意标注出美国内华达克里奇空军基地。
“地狱火”导弹现在可以以极高的精度击中移动目标
“地狱火”导弹
“地狱火”导弹最初设计是一种直升机上使用的陆军武器,空军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导弹和无人机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随后,美国陆军迅速发现“地狱火”是一种支援城市地区部队和追捕恐怖分子的出色武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狱火”系列导弹不断改进,现在可以以极高的精度击中移动目标。由于恐怖组织试图保持机动性,目标比较分散,“地狱火”导弹成为对付他们的最好武器,尤其是在希望避免平民大规模伤亡的时候。
海伦·米伦钟爱的GBU-12s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
GBU-12s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
作为一款《天空之眼》中的“隐藏武器”,这款激光制导炸弹只通过钟爱它的指挥官海伦·米伦之口提了一句,这款武器也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制导炸弹,可以搭载在死神无人机上进行发射。
海伦·米伦质问下属“为什么(无人机)只有两把地狱火?还有我要的GBU-12s激光制导导弹呢?”得到的回复是因无人机需要减重所以取消了携带GUB-12s。
这款令海伦·米伦英姿飒爽的军服叫做MTP多地形迷彩服
英军MTP多地形迷彩服
这款令海伦·米伦英姿飒爽的军服叫做MTP迷彩服,根据英国军方的声明来看,这款迷彩服是专门针对阿富汗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设计的,依靠不规则的色块,使人员能够迅速融入周围环境。
在指挥所里的海伦·米伦迷彩服胸口位置还有一枚底色相同的军衔标志,上面皇冠与两颗四角星的组合证明海伦·米伦的军衔为上校。
《天空之眼》是Moonlighting Films South Africa,Raindog Films和eOne Productions公司联合制作的战争剧情片。由加文·胡德执导,亚伦·保尔,艾伦·里克曼,海伦·米伦和伊恩·格雷联合主演。该片于2016年3月11日在美国上映,2017年1月1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讲述了一名军事情报官为抓捕一名恐怖分子而指挥无人机轰炸任务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海伦·米伦是片中的主角,她扮演一位铁血娘子,打击恐怖分子的手段非常严厉,而且果断不容抗拒。“斯内普教授”则扮演军方高层,依旧操着大家很熟悉的英式英语。无论是给孩子买礼物的时候,还是在会议中艰难做出决定的时候,艾伦·瑞克曼的表演都十分到位。特别是影片最后,他说“永远不要和一位战士强调战争的残酷性”,更是为影片的基调定性了。出演外交部长的伊恩·格雷,更是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面孔,他在《权力的游戏》和《唐顿庄园》中都扮演过角色,这次他演的外交部长也有很尴尬的戏份,是片中为数不多让人觉得比较轻松的环节。
相比这些老戏骨,“小粉”亚伦·保尔则让人眼前一亮。这次他扮演一位无人机的机长,负责操控无人机发射导弹。在面对无辜平民的时候,这种决定就显得尤为艰难,为此导演也给了“小粉”不少的面部特写,双眼含泪的场面,看得不少女观众都心疼。除了几位英国演员之外,片中的一些非洲演员也都演得相当出色,特别是小女孩的扮演者,纯真无辜,玩耍的烂漫样子,也让影片最后定格的镜头显得格外动人。
精彩的反恐群戏,以天眼视角讲述一场斩首行动中每个人的判断和抉择,拍出了道德困境下的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对或错,真相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
豆瓣上很多影评都侧重于将本片归类为道德拷问的方向,无论是嘲弄西方的圣母情结还是理性分析军人在军事上的仁义是否正确,其实都是伦理学的层面在讨论本片。但这其实不是本片的主旨,导演的初衷其实非常明确:当一个群体——或民族或国家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谁来为这个选择负责。
小女孩——很多人争执她的智商或其他方法也可以救她——其实根本不是本片的关键。可以是小女孩,也可以是小婴儿(如果恐怖分子就花100美元给4个小女孩站在他们屋子的4个角做人肉盾牌你怎么办?),即便屋子里面穿炸弹背心的恐怖分子也比小女孩大不了多少。这一切都只是一个象征,这个象征可以是城管打死非法摆摊的孕妇,也可以是因为美国造就叙利亚内战而引起的大量难民,也可以是死囚强制器官捐助,中国经济滑坡或德国没有阻止希特勒上台。一个政策,一个民族的选择发挥作用势必会造成一个后果,而这个后果谁来承担。海伦米伦扮演的女上校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就没有一个人敢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吗。”
面对小女孩的出现,美国操作者提出道德问题,却没有人敢回答这个问题。女上校渴望让每个人——不止是领导人——拿出点勇气,承担这个道德问题。先是整个政府团队,明显支持行动的占多数,但他们却不敢为自己的意见做背书。他们不停地找法律团队、外交团队甚至美国人来帮他们做决定。所有的人都支持他们的行动,但他们还是害怕。海伦米伦转向普通人,军事律师和风险评估员。军事律师立刻急了,“女上校,我只是一个律师,法律没有规定你不能这么做,但法律也保护你也保护小女孩。”这句话看起来是可以规避所有风险的回答,即,“我在这里只是告诉你行动的合法性,决定权可不在我,别想让我背黑锅。”风险评估员也非常恐惧,他只是个技术人员,他也没有能力评估确切数字,一切都是纸面的。女上校后来试图说动美国飞行员,但对方明显是新人,害怕背负道德审判。最后,女上校还是靠强权压迫了懦弱的技术人员,将风险数字降到50%以下来通过了行动。这就像是中国股市崩盘,股民赖证监会,证监会赖基金经理,基金经理赖公司业绩要求,最后国家抓了几个人,挂上牌子说这几个人造成了股市崩盘。没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支撑、个人投资人急功近利赌博心态、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情况下,中国股市还会暴涨?这是需要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的自省,做了决定就需要承担责任。
以上就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图。但是为什么这么多朋友会认为这是一个道德拷问的电影呢?因为导演也有这个想法。他自己并没有确定以哪个角度来拍摄故事,又希望讲述如上的政治决策故事,又害怕这样的故事太枯燥,怕观众看不懂,于是大量点缀好莱坞大片的那种宏大叙事的主旋律镜头和动作场面。致使观众油然而生一种,“我一看就知道你要说什么”的感觉。这是导演自身的选择错误,造成了本片观影质量的大幅下降。这就像某个伟人说的:“什么都说就等于什么都没说。”这样看起来,导演自己也是不敢承担责任的一员啊。
(i)左派反恐着实太懦弱(ii)官僚之间推来推去被刻画得很好, 有一点yes minister的影子(iii)英国内阁里面的那个女的跟nicola sturgeon一样讨厌(iv)片尾出现"in loving memory of Alan Rickman"字样(v)政治家怕民众在某种程度上也真是悲哀啊(vi)用昂贵的技术去瞻前顾后地打恐怖分子这战争怎么打得赢...
太圣母了 妇人之仁 看着着急 (怎么没人关心当地探员的死活?!)
一起看的朋友说,应该叫“推锅之战”。
剧力惊人,全程屏吸,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反恐行动之中展现政治与人性之间斗争,视角多远,视觉格局也不大,但是故事的广度与深度让其他的反恐片望洋兴叹。
真的真的很精彩,短短的102分钟观众就一直在被不同的视角观点来代入审视一件可能真的每天就发生在那些地区日常的事情。不同利益的争辩,复杂的政治角力由海伦米伦带领一众演员成功的完成了。前半部分气氛渲染一流,到最后则真的跟着紧张同呼吸。粉粉穿起制服也是又帅又好看,RIP Rickman。
3.5星吧。墙裂建议片名改成《卖大饼的小女孩》,一群踢皮球的圣母婊静等小女孩卖完大饼,都怪老马没有把农村电商深入千家万户,不然小女孩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分分钟卖掉数亿张大饼,大饼连起来都可以绕地球一圈。参考影片《战略特勤组》
世间最大的恶莫过于伪善。影片本意无非是想展现西方“文明人”的人性纠结,但效果却恐怕适得其反,观众从中看到的却是西方“文明人”的冷酷和伪善,看完本片你也就能明白和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穆斯林选择自杀式恐怖袭击来对抗西方入侵了。
操,看得我都想冲进去买饼了。
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电影里的美国国务卿来中国还是和中国人打乒乓球。
完美反映英美政客对于反恐的不同观念和不同决断/讽刺的是让射杀行动变得复杂的小女孩被编剧塑造成了一个家庭思想先进,不拘于生活大环境学习数学会玩呼啦圈的形象,激发观众的同理心,忍不住想如果小女孩是一个早中晚拜阿拉的设定,不知道观众对她的紧张会不会少一些。
技术上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流泪之类的情节实在太做作了,设想把卖面包的小女孩换成一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托着破碗、沿街乞讨的乞丐,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接受这最后一分钟营救并泪如雨下?
节奏和视角切换很流畅,但主题跟《战略特勤组》一样迂。那个是“反恐居然要用刑?”,这个是“导弹居然会误伤平民?”——多新鲜呐。下一步该是“打仗居然要杀人”了吧?——《血战钢锯岭》就要来了。
精彩的反恐群戏,以天眼视角讲述一场斩首行动中每个人的判断和抉择,拍出了道德困境下的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对或错,真相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Snape教授了,泪奔...
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为什么英国的政治搞不好了,弄到了全民公投退欧的这个场面。应该承担责任的人不承担责任,说的好听点是考虑人权,说的不好听是为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决策模式还怎么和恐怖分子做战,这是战争,这不是打游戏。
构架简单但探讨深刻,对法律外交等的说教也是做得很足。看到飞鸟和甲虫真的很出戏。恐怖主义最可怕的一点,是让想要对抗它的人也变得和它一样不择手段,我们一起见证了一次“文明”的杀戮。PS: In memory of loving Alan Rickman
“网络视频是革命最好的催化剂。”有《逃出德黑兰》的紧张感,《猎杀本拉登》的纪实感,以及《地雷区》的反思,场景不多却好戏连连。
"小善即大恶,大善即无情"★★★★
看的我直想吃面饼 -_-||| (就着这碗主旋律鸡汤)
典型的“电车难题”悖论:非常精湛出彩的群像演技,气氛渲染到位,张力十分紧迫。当每个人都在一个环境下做“不得已”的事情时,焦虑才是人的本能。政客考虑政治影响,军人考虑行动得失,操作员唯有服从命令 #美国政客都是“干死丫的” 英国政客都是“我不能负责啊”#
冲着高分拖的,怪我没先做好功课。这种等级的军人会为了一个小女孩而延迟下手,Are You Kidding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