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片一直在以双线的形式在银幕上流动。分别是明面上的周采芹女士的艺术人生以及不断跃动其中的华裔思想与西方思想,这种思想的波动,可以从《苏丝黄的世界》的舞台上转移到银幕上的《傅满洲》的脸上,还可以从《喜福会》转移到《摘金奇缘》(虽然周采芹女士并未参演),但它们却一直潜藏在本片的只言片语之中。 其中包括诸多华裔戏剧从业人员为《傅满洲》系列的辩护(周采芹女士也称“是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见过好的中国人”,而忽略了《007》中那句“北京烤鸭和俄罗斯的鱼子酱,我都喜欢”这句带有明显意识形态性的话语,意指瓦解共产主义阵营,同时也忽视了对“苏丝黄”的评价“我们要被苏丝黄腐化了吗?”这句典型的黄祸论语调的题头)以及吴珊卓的眼泪(《喜福会》给移民潮下的中国人所带来的精神支柱,但其核心确是“摆脱儒教社会体系,迎接独立、自主的新生,而这种新生是美国社会所赋予你们的”,而《上海的女儿》所体现的周采芹女士的独立、自主的成功ABC的生活姿态,也正是华裔所向往或是急需这样一个姿态来自我麻痹的,再加之本片的华裔班底,其内核也便不言而喻了),当然各类“外国友人”对于周采芹女士的评价及表现也间接体现了他们对于这类精英华裔的态度,而这种尊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许多华裔所需要的,尤其是在当前这一阶段。排华以及恐华的情绪在美国蔓延,这种外国人对精英ABC的尊重以及精英ABC的形象都是当前的普通华裔族群所需要的精神支柱。 因此,如果我是华裔的话,我一定会打满分,但很遗憾,我不是,因此我厌恶本片所包含的那种为了过审而刻意迎合中国的肤浅表象,同时也不屑片中所谓的华裔情结。
她曾是风靡英国的亚裔演员,她也是轰动好莱坞的华人明星,她还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女儿,在她的头顶上有着无数的耀眼的光环,但最让她自豪的莫过于我们上海的女儿,她就是周采芹。
纪录片《上海的女儿》以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芹为人物原型,以采访、回忆、叙述、旁白等形式,选取了无数珍贵的影像资料,寻访了不少当事人,其中不乏她的好友,妹妹,曾经合作过的导演、制片、舞台监制等,再现了周采芹17岁来到伦敦至今在美国的经历,让我们与她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人生路,见证了一位伟大女性的独立与自强。
从呱呱坠地起,采芹就与“戏”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真正把“戏”带进生命的却是17岁时独自闯荡伦敦。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懵懵懂懂的周采芹就步入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大门。这所戏剧艺术殿堂级的志高学府,有史以来接纳了第一位华人演员。不卑不亢是她的态度,不屈不挠是她的追求,不疾不徐是她的定力。当所有人都在为毕业找不到工作而迷惘时,“幸运女神”却向她抛来了橄榄枝,而“苏丝黄”更是让她红遍伦敦。鲜花、掌声、名誉如赶趟儿般地一起而来,甚至装束都成了人们效仿的对象。“采芹”的艺名在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的灯箱广告上闪烁了两年。
一方是在西方红透半边天的采芹,一方是在国内遭受着“***”非人待遇的父母。而当年母亲在伦敦机场那深深的回眸,却成了今生永恒的离别。回想起父亲曾对自己最后的教诲“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周采芹的心中无不充满了遗憾。而扮演“王光美”这个人物形象,终于让她将艺术与女性统一起来。以至于日后能够有勇气去挑战“江青”这个角色,“任何一个人物都不是绝对的坏人”,这是周采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而唯有证实人性的多面性,矛盾性,才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演员。周采芹做到了。
也正是有了这份豁达与坦然,在历经经济危机时,她能够从昔日的女明星变成弟弟餐馆里的领班,能够在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装信封,能够到保险公司当打字员。然而,周采芹终究是为舞台而生的,即使在这样为生活所迫之时。剑桥剧社成了她演员生涯的又一个起点,她以扎实的舞台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展现给观众们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之时,周采芹踏上了回家之路。她在中央戏剧学院执教,将自己在国外舞台的经验传递给这些莘莘学子。她来到父亲的铜像前,缅怀着带给她这倔强而又坚毅的一生的父亲。她回到上海的故居,抚摸着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在父亲的遗像前深深地叩拜。
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下了人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艰难的抉择与命运的博弈,并穿插周先生的京剧片段与之渲染,可谓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霓裳片片,束素亭亭”。作为上海的女儿,周采芹以自信、勇敢、独立、坚毅的精神向全世界诠释了女性的美,这份属于上海女性的美,必将永远绽放。
🌷眼神不骗人,她历经繁华,也尝尽苦涩。她的故事、她的人生、她的心境,全部融入在她的眼神变化里。
我看到,年轻时她的眼神,叛逆、不羁、自我;耄耋之年她的眼神透彻、灵动、安宁。
她刻入骨子里的坚毅、傲气与柔情打动我:
第一次,破产自杀住进精神病院时,化妆时看着镜中的自己,突然意识到:我是吃开口饭的人啊! 而后重出江湖。
第二次,找到丢失的妈妈送的金表“护身符”,仿佛听到妈妈在说:艾琳啊,别让妈妈白白养你,白白爱你啊,可以砍断树干,但大树不能死! 她再次重生。
第三次,周采芹回到上海旧宅,看到父亲的照片,不太信奉“磕头”礼仪的她,恭恭敬敬的跪了下来。 她以为自己最像母亲,原来最像父亲。
她是自己人生的女主角,也是电影《上海的女儿》的女主角,她叫周采芹。
一个女人彻底诠释了“人生本是戏”。内心非常的傲气,但又不失可爱个性,从巅峰到低谷,再扳回,都是非常精彩的故事。
她的一家都是传奇,爸爸是专业戏曲演员,妈妈是名媛,特别好看,惊艳得不得了。7月影院正式上映,好看!推荐!
也非常感谢大象点映提供片源,提前看到了这部电影,非常值得。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自由和独立
我知道我不会成为一个好妻子或者说好妈妈
他不是那种需要男人的女人
她是有趣的小甜饼
我永远不会用容易来形容采芹
她永远难相处,却吸引人
当明星老了,就只剩下剪报了
她是第一个邦女郎,她演过喜福会,艺伎回忆录,实习医生格蕾,红楼梦里的贾母…
作为人物传记累的纪录片,只能及格
挺失望…周采芹老师这个角色应该说是很传奇的,(虽然我一直到影片非常后面才意识到她演了哪些我知道的东西…或许怪我太没见识咯),然而影片的剪辑和编排实在不敢恭维,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说的也就是这样了吧?想讲的东西太多太碎,比起人物传记更像是个粉丝热切地想说点自己的梗,对纯路人很不友好,观看体验真的较差。
不过总归是了解了新东西,追不追随另说,给周采芹老师的人生故事和坚强两星叭
很棒的女人!不过就纪录片而言拍得不如《三生三世聂华苓》
搞个女的演年轻时状态的戏实在莫名,很可能是败在这个叫陈苗的导演身上,因为其他部分都很像BBC纪录片思路。信息量还是很大,周信芳老婆厉害的,情义深,远见高。
一流的海外人生,二三流的纪录手法,其实对周采芹这么独特的老太太,可以从新的角度挖掘更深点,绝不该止于《艺术人生》《档案》那样综艺访谈式的浮光掠影。不过看完后也大概知道了海外生活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周强硬的个性也是被生活磨练出的,就像她引用自述的那句话,“我一温柔,我就死了。”
偉大的藝術家都是排他且自我的,周采芹的故事更可以視作處於異國的亞洲女性自我生命完善史(而非「成長史」),其享受了特定時代與文化環境所餽贈自己的禮物,也獨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與折磨,能夠永保真誠的純真感卻是令人羨慕無比,紀錄片中自以為是的導演添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中國文化元素」,還一廂情願將「京劇」作為主線貫穿簡直腦殘無比。
知道自己是吃哪口饭的人真幸福
片子拍得挺差,但老派上海人那种优雅真是迷人。
正如映后交流会上一位老先生提出的:片名叫《上海的女儿》,其实片中讲英国讲美国,独独篇幅最少的就是上海。周信芳先生教诲子女“覅忘记侬是中国人。”这句出来的时候,大家还很惊喜。没想到这也是全片唯一一句上海话。哎罢了,周采芹一生绝大部分时候生活在海外,电影也是真实的映射吧。今晚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命运巧合,点映的朵云轩贴隔壁就是她父亲的上海京剧院,也是令人感慨人间沧桑。
2019.6.27 朵云轩上海首映礼&主创交流场。周采芹本人很棒,但是导演很烂,不是金刚钻为什么要揽瓷器活…当中有几段拍现在段落填充到过去是几个意思
豹子一样的周采芹女士,魅力简直要溢出来了。裘丽琳其实也很传奇,虽然周采芹说她更像父亲,但包括周采茨都是很明显的“虎母无犬女”,母亲骨子里的那股劲儿传下来了。有关父母的回忆都非常唏嘘,离开上海时周信芳对她说“不要忘记你是个中国人”,母亲到英国探亲,说英国的海没有中国的好,告诫她不要说中国的不好,最后只有一句母亲在伦敦机场永远地走出了我的生活,下个镜头红旗飘扬。印象深刻周采茨说的那句,人家说时间会把这些东西抹掉,其实看不见,抹不掉。还有“If I were tender, I will die”。
虽然素材的编织基本以时间为主,但对于主线,即周采芹的人生选择和路线,仍然是太碎片了。很难看出导演对于内容的整体建构思路,有些可惜了,这么有趣的人物。
周信芳的女儿,名噪一时的苏丝黄,哈佛大学的图书管理员,出演《红字》的舞台剧演员,《喜福会》、《艺伎回忆录》、《红楼梦》,这些标签下,隐藏着真实的周采芹。她见识过最好的,也经历过最坏的,不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却是一个survivor。周家的经历,堪称传奇,充满了分离和心碎,在“大时代”的齿轮下,自尊、公正乃至生命都如此脆弱。和《卡拉斯》、《摇摇晃晃的人间》相似,纪录片主人公足够耀眼、生动,可以忽略掉电影本身的瑕疵,不知道会不会公映,公映也不会有很好的排场,万幸来看了点映,希望有机会大家可以去影院看这部片~
主流纪录片的拍法,一边是滔滔不绝的口述历史,一边是通过表演去情景再现,再一边就是寻找历史视频做人物活动背景,还是很扁平。人物本身很有魅力,感情生活、家庭背景、演艺生涯,随便一个点都是故事,可以拍得更好的!从上海到香港,到伦敦,再到美国,周采芹老太太的生命力很旺盛,年轻时是一枚性感尤物,符合白人对东方女性的想象,她的内心很执着,天生就是吃演员饭的,以前在老版007、放大、傅满洲等电影里见到她,还以为是越南人。
“我已经看见天了,所以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升到那么高。但这也是我的动力,对吗?”震撼
2019-06@SIFF,爱她喔,她的身上母性弱一点童心多一点,拥有浮华奢侈的生活品质时可以坦然享受,潦倒寂寞时也一点也不怕,永远无畏向你走来
技术层面,完成不错,采访与画面的混搭,剪辑以及配乐。不过就人物纪录片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周采芹这位老奶奶太有意思,太有气质了……表面看,是一位传奇女性的一生,时代与个人交互。但往深了思考,其实是在讲述父亲对女儿人生的深刻影响,再往深处看,是舞台对周采芹的人生影响。3.7
彪悍的人生不解释系列。
有些话不便说,都寄在歌声和表情里了......传奇女子。果然艺术家比较容易得抑郁呀。周奶奶还真是挺顽强的:tenacious of life!
三星半,其实将采芹的魅力跟“难缠”展现得很到位,也蛮有趣味。只是一方面,有些问题不知是否二次剪辑过,看得人一头雾水——比方说跟儿子的结局。再就是……这片名起得也忒不讲究了……除了籍贯为上海,这影片本身有展现采芹跟上海的关系吗?
己亥58. 那高昂的自尊。一个完整的人。说句题外话,从这个纪录片其实可以看出,采芹并不适合演贾母。她其实一直是个孩子,没有老去,一直怀抱着儿童的完整的天性和赤诚,自己完整的性格,从未被深刻的“雕塑”过。贾母虽然心性爱玩,但是仍然是大家族的长者,一个经年累月的精明的老人,一个投入了相当大的神思、精力在管理自己儿女身上的人。采芹与贾母在外的特征上似是有重合的,但是精神内核完全相反。所以她扮演的贾母,眼神里飘出的,总不是书里贾母的心和情态。
拍得四平八稳,就像新闻专题片。周采芹这个人物还是挺有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