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极命题的终极?
——马利克的《时间之旅》
每个有着哲学学术背景的导演似乎都对探讨终极命题孜孜不倦,就像动作片导演都想试试上千只巨人用各种冷热兵器大规模火拼。这种纪录片往往带着最新的摄影技术和号称最震撼的画面,企望带动荧幕前的观众一齐称神。
在9月份的威尼斯,《时间之旅》多少成为吸引人们来到狭小平静的丽都岛的动力之一,马利克说:“这片子已经在我大脑里盘旋三十年了,我最伟大的梦境之一”。他似乎浸淫许久,并始终在搜集素材和筹备拍摄——早在1979年,一个名叫“Q”的带有大量隐喻和探讨时间的故事片就被构思了出来,可惜没有能继续;不过取景拍摄中一些澳大利亚土著狩猎的段落被用在了《时间之旅》中;而该片的知识储备则更早地开始在七十年代,他采访一些领域内的顶级科学家,并做了大量的笔记;而在2003年,他催促摄影指导保罗·阿特金(Paul Atkins)跑到喷发的夏威夷海底火山,用IMAX摄影机纪录下滚涌的岩浆,由于离得太近,有位掌机的靴子都融化黏到了土里。
最终这部讲述时间和宇宙纪录片被制作成两个版本:40分钟的IMAX版,由布拉德·皮特解说;以及90分钟正常版,由凯特·布兰切特解说。曾经参与《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视觉效果制作的道格拉斯·特兰布(Douglas Trumbull)作为视觉顾问;《黑客帝国》三部曲的唐·格拉斯(Don Glass)作为特效总监。后者则披露马利克固执地坚持将每一个镜头都制作成出自好像出自不同的画家之手,这种偏执的美学坚持让两个人在摄影棚里一呆就是几个月,摆弄着各种化学药品,做着危险的搭配尝试,并用高速摄影机记录下来;一些太阳系形成前的斗转星移也是在尝试过CG动画制作后又全部推翻,用人造模型和灯光烟雾效果汗流浃背地实拍出来,其效果堪称摄影棚光影巅峰。于是这部从2013年跳票至今的美式纪录巨作,从制片公司诉讼泥潭中爬出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欧洲来炫耀一下视觉效果。
因此我们看到滚烫的岩浆在海底被迅速冷却成岩石,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吟唱中,一群半透明的海蟹在潮汐中浮沉;拥挤着大型爬行动物的蛮荒地球被陨星摧毁,第一只爬上陆地的总鳍鱼在蠢蠢欲动,而另一些浮游生物正在五颜六色的光线里摇曳着;一道闪电后,第一次使用火的原始人惊诧又得意的表情;宇宙爆炸和精卵结合被剪辑到一起,似乎在暗示着一些共通的道理。
"母亲,难道我不是你的孩子吗?你为什么要离我而去,母亲?"——凯特·布兰切特略带苍凉的声音,像是祈祷,又像是忏悔。这些话语每次出现都让人忍不住激灵一阵——“你唤醒我,无尽的河流,万物之母,在你那里,万物皆等……”街上行走的乞丐,俄罗斯的乡村婚礼,放风筝的中国小孩,柬埔寨祭祀仪式……这些街拍的“拾得录像”林林总总地穿插进来,和总体精致华丽的画面相呼应着——像它们粗粝的倒影,又像是在把那些带有诱导性的视觉观念一一辩驳推翻。
然而我们仍可一窥这位被《国家地理》撑腰的哲学家导演反复忖度的尴尬:尽管人们经常耸耸肩,由着性子说“没办法,这就是马利克”,但实际上令人沮丧的是,马利克这次都没有继续成为马利克——这些《国家地理》式的风光和肖像摄影,过于考究的构图和美感,反而侵蚀了诗歌文本带来的悲悯和宽厚;本来应该是马利克最擅长的理论交织,驳杂反复的辩证过程被影像视觉堆叠的进化演算替代了,那些3D建模的早期哺乳动物,带着假牙对着镜头呲牙咧嘴的原始人,又显出了一种华丽的廉价感;而且如果你深究其精神核心,只不过是将进化论的老生常谈重新演绎一番,毫无新意。看着这些堆叠,我们只好被迫接受一个道理——大部分时候,科学不是诗,并相差甚远,当科学性覆盖了诗性,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与人类日常观看经验又是那么贴近,就像你坐在自然频道前面边喝啤酒边看狮子捕羚羊一样,丝毫无法感到惊喜;一切尽管完美,却仍在观众的可想象范围之内。
更何况,这种不自知的屈服(抑或才能所限),使得整部影片都深陷在一种消费主义的大众媒介阴影里;当影片为了表达陨星撞击地球,生灵涂炭;“拾得录像”里分明引用的就是中东的乱境;当最后为了表达文明的稳定和蔓延,滥俗的小女孩朝绿树奔跑又被拿出来……然而马利克还是受到了一贯的追捧,威尼斯影展上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影片放映中,无论喜欢与否,几乎每个人都看到了最后,并且响起了长久的掌声,像一群天文馆里的儿童(皮特的较短版本的确用于科普);相比《时间之旅》的声势浩大,影展上另外一部也号称是“视觉交响诗”的纪录片《螺纹》则更沉默而平静,并且放映间人们离席不断,结束后更是掌声了了。
纵观以往,宏大命题的纪录片似乎都等价于宏大的取材范围——从高弗雷·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到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人类》,从罗恩·弗里克的《天地玄黄》和《轮回》到凯文·麦克唐纳与YouTube合作的《浮生一日》,无一不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堆砌素材这条路上愈演愈烈。如果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人类逐步开始反思经济过度开发给环境带来的恶果、反思战争、反思城市化危机,在那个企图重新正视自然与本源的年代,这种手法还带着一定的先锋色彩和警醒意义;那么在一个就连中国三线城市的宣传片都无一例外开始罗列面孔和群像,用斗转星移的延时摄影构筑群体风貌的当代——这种带着上帝视角,用悲天悯人却人畜无害,态度模棱的表现手法,显现了足够的空泛和尴尬。
从《生活三部曲》到《时间之旅》,从八十年代的一记猛击,到当今的心灵冥想视觉之旅,三十年里,无论是实验性,创作魄力与野心,从形式到内容,都愈发让人感觉"没种",尽管和创作者及其思考过程自身有很大关系,但也诱使人不安地联想到时代的气质褪变,究竟是什么在这三十多年里反复消磨人类的锐气?究竟又是什么让人在近几十年疏于思考与自省?在一个人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对世界一窥究竟的时代,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去追寻终极命题,我们是否要用空泛的冥想和放空体验去替换那些大到指导意义似是而非的讨论,那些遥远的忧虑?究竟是需要将自己打开还是关闭?
——2016.9于丽都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古人有句话叫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们能够欣赏到好的一个作品,都少不了创作人在背后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比如李时珍完成一本《本草纲目》,历时27年;
比如杨洁拍摄的86版《西游记》,短短几十集,光是拍摄时间就长达了6年;
整部剧从开拍到完结的时间跨度,更是有17年之久。
甚至有一部电影,全片就90分钟,却是导演陆陆续续花了30多年时间制作而成的——
这就是君君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
《时间之旅》I 2016
豆瓣7.2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和生命的纪录片,分为两个版本——
一个是90分钟的普通电影版,整体风格更偏向诗意感性;
由凯特·布兰切特配音旁白。
(她的声音听了会怀孕哦)
另一个是45分钟的IMAX版,
这一版更注重资料性,减少抒情的调子,增加影象的宏大震摄。
由布拉德·皮特旁白。
君君介绍的是90分钟的普通电影版,片中再现了宇宙、地球、生命及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
全片没有几句旁白台词,撑起整部电影的,是导演近乎“意识流”般的剪辑——
从宇宙的诞生,到宇宙的毁灭;
从彗星撞地球,到精子“撞”卵子;
从人类的诞生,到爱与意识的产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拥挤着大型爬行动物的蛮荒地球被陨星摧毁;
看到岩浆在海底被迅速冷却成岩石:
看到现代动物悠闲地生活:
看原始人小心翼翼地偷走鸵鸟的蛋……
影片的每一帧,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美感——
随便截一张图,就能上国家地理杂志:
上天文杂志:
或者做桌面屏保:
你会觉得,呈现在你眼前的已经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个个奇迹——
因为大自然才是这个世界最终极的特效。
影片除了大量的自然奇观之外,还时不时穿插着现代人的生活手拍视频——
视频缩小成4 :3 的手机画面,画质粗糙又颤抖,却不失质感:
这是导演从黑非洲拍到印度,从以色列拍到中东……跨越了五洲四海,才捕捉到的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现状。
其中有亚洲血淋淋的斗牛场面,让人不忍心直视:
甚至还有中国广场上悠闲打太极、跳广场舞的老人:
这些人类社会的镜头,跟壮美的宇宙和大自然相比,显得那么渺小而混乱。
而这也是导演的目的——
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从一开场,宇宙爆炸和精卵结合被剪辑到一起,就已经暴露的导演的“野心”——
他在暗示着“大自然的一切皆为生命”。
而后面原始人诞生,他们裸体,他们以天为盖以地为席,更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穿起了衣服,生儿育女;
他们铸出了陶碗,住进了窑洞
再往后,就是我们现今的世界了——
科技突飞猛进,迪拜拔地而起。
人类社会变得繁荣,高楼大厦矗立,一切看似很美好。
只是,少了一些大自然的感觉……
是的,导演一直在暗戳戳地想要我们思考人与大自然,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尽头。
甚至少量的低沉的从旁白中,还有他对“造物主”的询问:
你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其实,答案就在片中——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壮丽景象、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是“生命”。
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一下就能感受到,这一场生命的“视觉盛宴”。
回复电影名,在线观看!
【高等动物和人的进化,意识在某一特定水平上的觉醒。这幅图画大概是这样的:尽管世界中到处有以太在振动,但世界仍是黑暗的。但有一天人睁开了眼睛看,便有了光。 这段话首先描述的是一幅图画。这幅图画会怎么样,能怎样使用,仍然黯淡不明。但若要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显然必须对其用法加以探究。但这幅图画似乎为我们省却了这份工作:它已经指向某种特定的用法。我们因此上了它的当。】 ——L.W.《哲学研究》 【其实大自然在眼睛制造上所花的功夫,不比我一举手一投足更费事。】 ——Bergson《创造进化论》 很可惜,Malick这部片子没有对我起效,不过我大概还是能感觉到导演是瞄向哪里的,所以谈一谈。 它的“国家地理”视觉风格,有些人喜欢,有些人鄙视。我不鄙视,但也觉得这种风格容易把人引偏。这种拼命强过化的视觉,极度的明晰、全面、客观,但却缺乏人的感受性,是一种科学绘图风格。而且经过了几十年的图像时代的教育,它早已磨尽了新鲜感,沦为科学杂志的插图。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能提供新鲜的感受性,只顾着自己的意图,显得有失本分。 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在重演进化论,是科学的史诗,这是一种误解,虽然导演自己应该为这种误解负责。陈述真实的自然史并不特别地意味着一种科学视角。可以听到,旁白总是以“母亲,母亲...”开始的问句,这不仅仅是对着科学抒情而已。 现代世界仅能提供出两类世界观供人选择,宗教的(也就是故事的)或者是科学的。有人打起了马虎眼,说宗教与科学在深处是相通的。也许吧,要么你讲的科学和科学家理解的不一样,或者你讲的宗教和大众理解的不一样。对于大众所理解的宗教(而非斯宾诺莎那种),认真的人都会像Daniel Dennett和Richard Dawkins那样,不带保留地批判一通。但这两位的言论也常常让我觉得失望,问题不在于对于宗教的批判不正确,而在于他们似乎很满意自己的那套世界观。Dawkins作为一个科学家暂且不论,Dennett的职业是个哲学家,并自认是维氏的门徒,但在我看来他也是个科学家,与维氏的哲学相去甚远(第一段引言完全可以送给他)。 我们只能二选一吗?理智的人会接受自然史而放弃宗教故事,Malick就是这么做的,但他安于科学了吗?他不再感到迷惑了吗?显然没有。他通过时间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细节和真相,这些都是拜科学所赐。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慢镜头(Deleuze),但我们看到的依然只是迷惑而不是答案。
赏心悦目地睡了过去,错过了广场舞和太极拳……
意识流巨制。两星给「三十年」,一星给美到爆表的画面。
IMAX版
马力克耗时三十余年的纪录作品,穷尽地球和宇宙的年岁。以固定或缓慢稳定的运动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美妙景致与生命起源和演化,再分段插入手持DV拍摄的、满是噪点的镜头组合来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片断。布兰切特的旁白实际上寥寥无几,不同于科教纪录片的解说,她只负责与自然对话,彰显影片主旨: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崇敬,对被爱的呼唤。在此,马力克对【光】的痴迷亦通过语言与镜头昭示出来,一如过往作品中海量的逆光镜头和永远有太阳的好天气。[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至爱海底火山喷发后岩浆在海水中迅速冷却的场景,以及地表上岩浆冷却形成火成岩的画面。PS:影片缺点是过于平滑、顺畅、完满、华美,尽管的确深宏博大,但却缺少了生命中必然会有的断裂,缺少了爱与光明背后的苦难与折磨。(8.5/10)
即使是把布兰切特换成赵忠祥,也比《人与自然》来得大气
马力克算是找到了能完好接受他飘的风格的载体,只可惜用纯影像纪录片的手法展现世间一切已经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估计无旁白的40分钟IMAX版观感会更好。 7.6分★★★★
感觉马大师终于拍尽兴了……
虽然只有短短90分钟,我却感觉看了几亿年。。
名为时间之旅,其实还是生命之旅。全片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明显:生命是个奇迹。全程挂钩生命之树开头引用的约伯记: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arth, when the morning stars sang together and all the sons of God shouted for joy?
扣你半星就是因为不!过!瘾!太短了!布兰切特一开口就知道味儿对了。故事从宇宙讲起,地壳运动、生命进化、人类发展,再回到宇宙,穿插社会学片段吸引思考,整体简洁、清晰、易懂。90min一眨眼就过,在旁白不多且缓慢而深沉的前提中,毫无困意,旁白更是马力克给时间和生命的一封告白信。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花鸟鱼虫,有灵且美。土水火风,四大皆空。若把所有4:3比例的画面都剪去,就更好了。留下美得不像话的宇宙,留下空洞。万物磅礴葱茏,终归于无。
【生命之树】续集,除了摄影很美,定格一下就一张电脑桌面,到最后看完了只想说那群原始人的身材真性感!
希望马力克以后专心留在纪录片界,别再去祸害剧情片了。这种全宇宙画面堆砌在一起、剪辑等于没剪辑的风格,也只有国家地理能容你。听布兰切特女王旁白会怀孕哦~❤️
只有泰伦斯马利克可以捕捉到人类灵魂和浩瀚天地碰撞的一个个瞬间。
天地混沌宇宙洪荒,山崩地裂生命起源,像翻电子版国家地理杂志,画面美得动人心魄,然而也催眠死去活来...电影节的夜晚,不睡泰伦斯马力克睡谁?请若干科学家做顾问,高清呈现出史前文明画面,科教贡献大于电影语言探索。把前人片子素材乱七八糟插进去,看似蒙太奇实则故弄玄虚。90分钟布兰切特旁白版
3.5 《生命之树》一招鲜。
我说我看着看着不小心就湿了眼眶,你们相信吗?时间的旅程,美得摄人心魂。
真的很“泰伦斯·马力克”,坚持于自己的风格之中,不做任何妥协。绝美震撼的奇景画面,不紧不慢地展现着宇宙的始终,生命的进程,时间的流淌,凯特·布兰切特的旁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解说,而是完全凝聚成了一种拷问和焦虑。像是脱去了剧情的《生命之树》,整体观感还好,但最好也别抱太大期待
时间浪费之旅。
再见马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