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才对邵氏兄弟有点了解。看了《怪人怪事》。原来是娱乐至上咁话。以前还觉得《金玉良缘红楼梦》挺不错的。今天又看了一次。发现果真是通俗易懂。没有以前印象中的好。林青霞的宝玉是没的说。其他就一般般了。
夏至之夜,大风呼啸,我在这部1977年的片子上停顿了一个多小时。从来不知融入黄梅戏唱腔静夜听来绵长渐落,实白之词婉婉放下,看着看着就很难走出。八年前初看红楼脂评本,为了那一句,“我也是为了我的心哪,难道说就只知道你的心,而不知道我的心吗?”脂砚斋也不禁评出一个世上无双。
“我与他若是今世没奇缘,为什么合一个心肠合一个肝。”这唱词应是胜过那千百个金玉良缘并蒂莲吧,却只是黛玉一人在念,怡红公子正与宝姑娘下棋。
林青霞的23岁,反串了宝玉,清晨水珠一样剔透的人儿。花团锦簇的妹妹林中,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喜乐无心;只有林妹妹,可以让水珠还原成痴儿,嗫嚅一句“你放心”,发狂发呆,扯断罗帐,哭灵至天亮。到最后天人之变,没来由想起《少年天子》,顺治哭乌云珠大概与此相当。游故宫,站在承乾殿,总想起顺治拼命打马归来但求最后一面,却是“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
黛玉无意撞知宝玉即将成亲,亲自去问。
你病了么?我是病了。
你为什么病了?我是为林妹妹病了。
你的心呢?我的心给了林妹妹了。
开放式问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配合得这么默契,两颗心里都是通透明白。看官想,二人若是早早说出,今日又何必麻烦。可叹世上事,哪里如此简单。有些话不能随便说出。此时一个发癫,一个发痴,定定相望,独自默念无意释放,然而也可供后人议论,癫痴之言不足为凭。这样目的也算达到。
青霞清奇。可惜这等际遇,不是随便可得。
看完这一场,不知背后的膏药松动否?郁气所发,毕竟好事。
要有多少的情,才能傾一季的淚?然要流個多小時的淚,只消一部教人意動的電影就已經足夠。《金玉良緣紅樓夢》,點題的是「金玉良緣」,實際上寫 的卻是「木石前盟」。戴著「金鎖」的薜寶釵出場的次數寥寥可數,而且每次出場也是為賈林戀服務,沒有屬於自己的線路,於是我們看到了鮮靈活現的賈寶玉及林黛玉薛寶釵卻成了一個描不到骨子裡的人物。
原書寫的是一個家族的故事,每個人也都是細裡細的,即便是平面人物也都盡見血肉,然要把一百二十回的書改成個多小時的電影,想要鉅細無遺地把枝 節都留下自是不可能的事。於是電影抽了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感情作為主線,把其他的人物都放輕,讓他們成為環繞二人的周邊人物。電影起首就借焦大的口點出了題 旨:賈府中人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真正清寧的就只有門外的兩尊白獅子。原文中關於焦大的一段是這樣的:
眾小廝見他太撒野了不堪了,只得上來幾個,揪翻捆倒,拖往馬圈裏去。焦大越發連賈珍都說出來,亂嚷亂叫說:「我要往祠堂裏哭太爺去,那裏承望到如今生下這 些畜牲來!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我什麼不知道﹖咱們『胳膊折了往袖子裏藏』!」眾小廝聽他說出這些沒天日的話來,唬得魂飛魄 散,也不顧別的了,便把他捆起來,用土和馬糞滿滿的填了他一嘴。
這一段原是焦大的醉話,是不是醉後說了真話姑且不論,只是在這一段裡提的是概括性的整個家族,電影裡卻是罵了這一家人,再另添了一句「林妹妹你 萬不要來這狼窩」(大意是這樣,實際的句子忘了),把賈家與林黛玉對立起來:賈府是污辱不堪的,黛玉卻像那對白獅一樣潔淨無瑕,這樣純淨的女孩子一但落入 了這個虎狼窩,便「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這一首原不是寫黛玉的,先借來用一用)。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兩個對立,伏下了最後兩者對抗的命運。然這種對立 卻沒有任何發展,一直到了近終處才再一次顯了矛盾:長輩們想要為寶玉沖喜,明知寶、黛有著情誼,卻因嫌黛玉身子骨不夠堅壯,而騙寶玉與寶釵行禮,這一段才 把壓了好些場節的矛盾再牽了起來。
黛玉死後,賈府被查封,寶玉出家。「出家」這一節個人認為是因為「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篷 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 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 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甚麼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紅粉柔情,全也都不過是眼前雲煙罷了,終有散去的一日。看透了,留與不留還都是一 樣,還不如「質本潔來還潔去」,「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淨」。然電影扣情扣得太緊,寶玉探了黛玉的靈堂後沒留多少空間就出家了,彷彿「出家」為的都是情 困,落不入其他的意義。
雖說意義是淺薄了,但我還是喜歡這部戲的。《紅樓夢》本來就不是一部能輕易改成其他文本的書,要讓新文本包括著它所有的意義根本沒有可能(讀者 「誤讀」所生的意義可謂無限,怎可能有一個能完全概括的文本?)。《金玉良緣紅樓夢》是一部俗本的紅樓夢,細膩的位子免了,層次也都去掉了,只簡簡單單的 說一件情事。「情」原是最易動人的,以「情」為中心,即便是沒有興趣唸原書的人也都易於入口,況也可免了眼高手低,樣樣都寫,反而高不成,低不就。
說這是一個俗本,也不獨是因為選題的緣故,多少還關帶著電影中的曲詞。在原書中,詩詞等韻文出現的密度非常高,它們或預示了命運,或刻畫了角色 的性情,每一首都有著存在的價值。然在電影中平平白白的唸出來,未免有點突兀,於是電影抽取了部份句子,或重寫,或和入歌詞之中,讓它們成為電影的一部 份。要相比的話,這些詞只是俗得緊,但對於一般觀眾而言,俗的詞反而成了理解文本的階梯(這裡的所謂「俗詞」比我們日常接觸的,其實已是過度的「雅」 了)。
電影本來就是一件通俗的東西,強迫它變得典雅,反而會令它成為不是人人敢碰的「藝術品」。要改編《紅樓夢》,通俗化是免不掉的,問題只是怎樣找 一個立足點。《金玉良緣紅樓夢》作為一個改編本,我覺得是合格的了,若要說要哪些看不慣的,大抵要說它的「舞台感」重得有點過份。滿園桃花、紅葉,美是美 得緊,卻多少有點假的味道,再看那小橋流水,哪能算得上是橋了?一步就能過的,還給它來一個折橋。景假得緊,人的走位也都重舞台味,那一套電影版的粵劇相 較,就會明白我這裡說的「舞台感」重是指些甚麼。另外,男女主角也有點over act,演得過了度,林青霞演的寶玉痴是應當痴的,可痴得過度就造作了,反而那些緣葉配角,拿捏比較準確,演足了,卻不會給人「我現在是演戲」的感覺。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37把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压到一百二十分钟内(实际108分钟),那也就只能剩下宝黛钗三角恋了。本片其实是古装片大师李翰祥对十几年前邵氏的黄梅调版红楼的再演绎,布景更加精美(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唱词中规中矩(豆瓣上有文本),不过剧情选材上就值得商榷了。如果说因片长所限将十二钗减成三钗(黛钗凤)尚可理解,但为什么要保留蒋玉菡的一大段(暗示宝玉双性恋?表现家法严?)?宝黛的感情积累也太少了,没读过原著的恐怕很难理解他们的木石前盟。开头的焦大和结尾的抄家倒是有点深意,可是过于点到为止了。总之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名著彻底沦为有缘无分的偷梁换柱,别说曹雪芹了就是高鹗也不答应啊。
林青霞和张艾嘉一年前都在《八百壮士》里演过童子军,据说两人还竞争过杨惠敏的角色。这次演宝黛,要说气质,林青霞作为琼瑶御用的玉女掌门,应该演黛玉更合适(何况还都姓林,哈哈)。但因为她比张艾嘉高,所以配戏时总感觉不对,于是两人尝试互换角色,倒是发掘了各自的隐藏属性:林的英姿飒爽玉树临风,张的多愁善感弱柳扶风。当然前者仍然更胜一筹,黛玉还是老版的乐蒂更深入人心。米雪当年其实正在香港的百集电视剧版红楼中出演宝钗,档期冲突导致她的戏份少得可怜(实在对不起这个片名)。导演把她的戏份转给了狄波拉的紫鹃,这不是喧宾夺主嘛。
啊呀亚。林青霞还真是飒爽张艾嘉也还真是娇嫩呢。作为改编,一百分钟真是可以打九十分的卷子。一个小问题。既然重在言情,为什么不多两场诗社什么的戏,以至于后来闪回只有抚琴一点(而且PS明显)。。呢?
林青霞男装美翻了! 张艾嘉 惠英红 年轻时也很漂亮~ 米雪的兔牙也不减分!! 不过张艾嘉版的林黛玉 还是不舒服的说……
7年後的84版「紅樓夢」電視劇畢竟是太多大陸觀眾心中的正本,轉到本片來總難免要對比幾個回合。在有限的編制和篇幅中,電影版情節取捨得宜,審美絕佳,大師經典當之無愧。角色上,張艾嘉的黛玉機敏坦蕩,林青霞的寶玉英姿颯爽。令人津津樂道的"寶黛換角"讓人拍案叫絕,李翰祥導演當真別具慧眼。(也難怪當年一直以為自己要演寶玉的張姐在機場聽說換角一事嚎啕大哭,畢竟誰能把當年古靈精怪前呼後擁的張小妹兒跟眉尖若蹙弱柳扶風的林妹妹扯上半毛錢關係呢。)
把庞杂去除。,只留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倒也简单清晰。。坏就坏在这版的歌没一个好听的。林青霞真是俏啊,张艾嘉就多少有点吃亏。李翰祥为了这片跟金汉大打嘴仗,不过看下来,李大导功力不减,小时候看书就对焦大那段话印象深,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放在片头,颇多暗示。
厚唇敦重的张艾嘉演林黛玉、伶牙俐齿的米雪演薛宝钗,气质上都不吻合,胜在演技完美弥补和碾压。好在林青霞演贾宝玉完全是老天爷赏饭吃,气质、样貌、演技都太衬了。
我这个人真是越来越不严肃了看这么正经的片子竟一直在找茬。紫鹃空手端火盆黛玉扛着钉耙钉耙上挂着篮子篮子里放着扫帚,虽然它们都有更美的名字在我看来没两样。张艾嘉戴着假长发热得满头大汗,烧手绢时唱歌飚高音惊的鹦鹉一寒颤。我咧嘴笑的时候,她梨花带雨哭死了。忽然我寒颤了下,为了自己的冷漠。
.....把别的宝玉一一比下去了
放了很多重点在宝钗宝玉成婚之夜上,看到最后只觉得心被一刀一刀地割伤。看之前心目中的完美人选一直在87版红楼梦,但看了这版之后,觉得林青霞和张艾嘉的演绎也实在可圈可点,种种娇憨嗔痴都有演出了宝玉和黛玉的神魂。“宝玉,你病了。”“嗯,我病了。”“你为什么病了?”“我为林姑娘病了。”“你的心呢。”“我的心,我的心给了林姑娘了。”看到两个人相对着又哭又笑的时候,心头极为难过。
苍天啊,林阿姨啊内就是那天上的仙啊地上的神~~
林青霞嗷嗷好英气逼人啊啊啊这么美简直让人没法活了
这个宝玉真真美到没话讲,但张艾嘉的黛玉。。。面相好凶。。。
林青霞演的宝玉在我心里封神了😭😭😭又俊又痴,宝玉病中靠坐在床上和黛玉相对大笑那一段看得我眼泪都要下来了,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宝玉含着眼泪问人是不是要和林妹妹结婚,而此时此刻林妹妹就在另一个院子里的病榻上流泪,石头看了都要心碎💔虽然有很多黄梅戏唱段但剧情也很流畅,林青霞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又饱含深情,终于get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我好爱这一版😭
林青霞年轻时候的小性子倒演出宝二爷的“混世魔王”来了
林青霞太仙,米雪太魅,张艾嘉的娇嫩和灵气刚刚好
1977年的这部李翰祥作品真是神了,置景、服装的华丽程度直到现在看还是毫不过时,更神的是选角,原来这部才是林青霞第一次以男装形象出现,而且她的贾宝玉造型还真是契合;张艾嘉其实从外表脸型上与林黛玉并不符合,扮演宝钗的米雪的瓜子脸也许更适合黛玉,但张艾嘉以强大的演技还是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黛玉的塑造,没想到狄波拉的古装造型如此漂亮,但她扮演的紫鹃骨架太大,与娇小的张艾嘉在一起多少有些不搭,所以李翰祥从未让两人并排站在一起过,而麝月竟然是惠英红扮演也让人惊喜。片中也不是只有林青霞女扮男装,蒋玉菡也是女演员扮演。唯一觉得失败的选角是贾母的扮演者王莱脸型太过干瘪毫无贵族富态,让人遗憾。不过,最让人赞叹的是李翰祥大刀阔斧的严选取材,将如此厚重的红楼梦浓缩在两个小时内,真是非大师完全不可为。
SB公司在風月片盛行的年代,居然讓風月三劍客之一的李翰祥拍了這部電影…青霞姐姐的男生扮相讓眾男也要失色萬分,張艾嘉的黛玉就算了…
取程高伪续也并不能成为指摘之处,毕竟邵氏是搞商业片的,就故事结构的上座保证而言取程高版确系保险的。邵氏在七十年代便能有如此大的手笔,可见香港影业鼎盛时的霸气。青霞阿姨的宝玉是我最喜欢的一版宝玉,不但扮相形肖,痴嗔癫狂也俱到位;狄波拉的紫鹃太抢镜了;张艾嘉的厚唇黛玉也别有一番性感。
剧情一星,李翰祥三星,张艾嘉四星,林青霞扮相五星!狄波拉比米雪更适合演宝钗,可惜份量不够。 红楼梦…………香港台湾还是莫拍了,理解和诠释太儿戏了,曹公看了泉下会N把辛酸泪!
张爱嘉和黛玉几无相似之处,能演到这个份上已属不易。米雪固然漂亮,可与宝钗岂止千里之差。唯青霞出演宝玉,天下无双!此外,劭氏布景,此片已是是极致!
美轮美奂,再谱黄梅,感人肺腑,泪眼婆娑。自63年梁祝后,李翰祥导演的最佳。林青霞的宝玉出场时,不由得为之一颤,心笙摇曳起来。选角几近满分,置景服化道更是赞叹。题的是金玉良缘,实则讲木石前盟,剥离掉其他支线,只保留这段凄美的古典爱情悲剧,果然是最适合借助戏曲唱词来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