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洛

HD中字

主演:西德尼玛,杨秀措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塔洛 剧照 NO.1塔洛 剧照 NO.2塔洛 剧照 NO.3塔洛 剧照 NO.4塔洛 剧照 NO.5塔洛 剧照 NO.6塔洛 剧照 NO.13塔洛 剧照 NO.14塔洛 剧照 NO.15塔洛 剧照 NO.16塔洛 剧照 NO.17塔洛 剧照 NO.18塔洛 剧照 NO.19塔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塔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孤儿塔洛牧羊维生,他是记忆世界的国王,记得所有的事情,但他却是真实生活的边缘人,没人记得他,连他的名字都忘记了,只唤他小辫子。直到他遇到理髮馆女孩,第一次被人记得,第一次爱,那就是存在的开始。塔洛开始一场爱情,很多惊奇,大多失望,见天地,望众生,然后回到自己。辫子失去了还会长回来,那关于这个世界呢?总是需要一次离开,然后才知道归来。  改编自导演万玛才旦短篇小说,聚焦藏人生活景况,以黑白影像粗粝质感勾勒出西藏大地的苍凉,更缩影这一代藏族青年的内心迷惘。在心灵的高原上壮游,以为走得那麽远,其实仍踌躇传统原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欲离何曾离,云空未必空。犯罪心理捜査少爷的磨难魔法翻新秋月杨门少年情探回溯迷踪2015悲惨世界(2019)好莱坞百年百个明星我的徒步之旅接招吧!那边的女孩一起同过窗 第二季桂冠诗人野鸽子富家公子美好的死亡好人谢延信大地之母之情满丛林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阳光之下2020瘦身广告母亲的忏悔未来世界火烧红莲寺之诡盐之战大姐大大谈判专家地下兵工厂洛溪的养成计划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爱在飞少年远游佐罗的面具剧场 劇場湘西往事罪恶之城未来闪影一个女人2010爱恋狂潮三街剧场人性实验室归来1997钱在囧途战狼传说天国牧民

 长篇影评

 1 ) 未尽的“拉伊” ——关于万玛才旦电影《塔洛》


张泠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电影《塔洛》(2015)中开场镜头,黑白,固定机位,正面中景,长达12分钟。脑后垂着小辫子的藏族牧羊人塔洛以诵经的腔调、藏语风的汉语一气呵成背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演稿。“文革”初期,此篇与另两篇短文《纪念白求恩》(1939)、《愚公移山》(1945)被合称“老三篇”,分别阐述“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艰苦奋斗”理念,各地小学生都要学习和背诵。对于塔洛来说,自小学起就深印在记忆中的“为人民服务”不是政治教条,而是道德劝诫、使此生有意义的精神与实践的标准:他全心全意为别人放羊,也是“为人民服务”,死也要“重于泰山”。可惜,这一对塔洛来说似乎超越了历史变革、已被身体化的道德准则,在资本主义浪潮汹涌的当代中国,似乎不堪一击。

        从小失去父母、为乡人放了一辈子羊的塔洛要被现代社会纳为“公民”,去派出所办居民身份证,在多杰所长面前,背诵了这篇《为人民服务》,而被赞叹惊人的记忆力。他被要求去县城拍证件照,又因头发太久未洗不够驯顺,被摄影师赶去对门的“扬措理发馆”洗头。在这亦真亦幻的镜像空间中,年轻美丽的理发姑娘扬措的出现,使塔洛的人生轨迹有了巨大变化。这些看似偶然又极日常的一连串事件对一个年龄略长却“涉世未深”的质朴淳厚牧羊人的影响,或许可以发生在中国不同牧区不同民族的人身上,无论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还是哈萨克族。从这个角度讲,人面对现代化的困境,有其普遍性;而青海海南藏区人语言、文化、宗教的特异之处,以不动声色的庸常细节浸淫而出,避免刻意奇观化的藏区仪式与风景。

        《塔洛》是万玛才旦继《静静的嘛呢石》(2006)、《寻找智美更登》(2007)、《老狗》(2010)和《五彩神箭》(2014)后的第五部剧情长片,入围威尼斯、温哥华、釜山电影节,也获台湾“金马奖”四项提名(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摄影)。一部电影的价值不一定要通过电影节来肯定,电影节的认可却侧面体现国际艺术电影界对影片探讨议题及视听风格的关注。万玛才旦近十年来的电影一路看下来,看到的是更深的悲观。电影人能做的是呈现、探讨与反思问题,却无力解决。无论藏地世俗化的加剧、传统的衰落、资本的野蛮入侵还是迅速商品化和娱乐化的精神生活的空洞虚无……小喇嘛还俗娶妻生子从“寺院的天上”回到“凡俗的地上”;藏戏继续荒芜,以后更无人识《智美更登》;当高原上牧羊的藏獒都被当作“奢侈品”买卖,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塔洛》的叙事与影像风格都简朴至极,始终跟随塔洛的行止和遭际。从有了“奇遇”的喧嚣县城回到荒原,他牧羊,喂狗,发呆,深夜生火和放炮竹赶狼,在小棚里抽气味呛人的卷烟,喝烈酒,跟着 “桔子洲”牌古老收音机学“拉伊”(流行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安多藏区的藏语情歌),想唱给扬措听。他在空荡的山野里唱起来,羊与他和鸣。他去一小时路程外取水,水中晃动的破碎的倒影惴惴不安。他醉着睡着了。一切沉入孤独。他供奉的绿度母前的三盏酥油灯缓缓熄灭了。狼咬死了一些羊,包括那只他出门装在口袋里的羊羔(它与他一样,都是孤儿)。他被打了耳光。羊的主人、比他年轻的穿皮衣的男人训斥他:“你又钻到酒瓶子里去了吧?……记住,你就是个放羊的!”塔洛只是一厢情愿地“为人民服务”,别人并不这么认为。放牧生活绝不是田园诗的浪漫无辜,离群索居之处也有阶层和权力关系碾压。这种幻灭和屈辱感,或许是促使他做出改变决定的重要酵素。

        而具象化这种变化的,是塔洛小辫子的失去。那曾是他的身份标识,也是见证。人们以“小辫子”称呼他,他几乎已忘记自己的本名“塔洛”,直到要办身份证。在理发馆,扬措调戏他,说:“我留短发,就是等你这样留长发的小伙子来找我啊!”当塔洛的小辫子被扬措剪羊毛一般整个剪下来完成“落发礼”,他已不再是从前的他。这种象征性身份“阉割”的外化,令他似乎失了某种特立独行的“仙气”,而成为一位泯然众人矣的光头中年男子。因为他的行为并因而失去了小辫子,他不再能死得“重于泰山”,要接受“轻如鸿毛”的命运。剪发过程一个固定镜头拍下来,气氛凝重如铅,演员的表情变化微妙决绝。不仅有剧中人物的挣扎、惶恐与负罪,也有戏中演员的痛楚(饰演塔洛的藏族著名喜剧演员西德尼玛为艺术牺牲自己留了十七年的小辫子,在片场潸然泪下。我们看到他闭目良久,缓缓克服巨大的情绪冲击)。与过去的纽带就这样被割裂了。塔洛令人惊讶的好记忆力似乎也随小辫子而去,太多杂念、信仰瓦解,令他再也无法流利背诵《为人民服务》。

        影片细节在不同的固定场景展开,以塔洛骑摩托车连结:派出所、德吉照像馆、扬措理发馆、卡拉OK厅、小商店、塔洛家。如何在这些封闭狭小的室内空间中以黑白影像拍出立体感和丰富层次,要归功于俄罗斯学成归来的摄影师吕松野。尤其理发店空间中使用不同镜子与门窗玻璃构造多重空间,且助以闪烁灯饰在镜面上;卡拉OK厅中则以不同图案的光闪动在壁纸与人物身上,因而在银幕“表面”构成多种“微运动”——这光影都发生在塔洛与扬措在一起的时空,这一切终究是“水月镜花”。此外,黑白影像中的高原光线显得略平,摄影机之眼捕捉的风、汽、尘,是自然界的“微运动”。尽管摄影机基本保持静止,视觉重心常在景框左侧,刻意打破平衡感。卡拉OK厅中扬措在画外左侧唱歌,更由声音延展出更大的画外空间。

        卡拉OK厅场景在叙事铺陈、人物互动、视听层面都非常丰富。从“城乡”关系来讲,扬措似乎是强势的,她对城市生活见多识广、应裕自如,而如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塔洛拘谨地被林立的啤酒瓶“囚禁”在角落里。他不会唱卡拉OK,不习惯麦克风,只能一手遮住耳朵,用在野地里唱歌的方式唱半首“拉伊”。但从另一面讲,塔洛的歌是天然的、本真的情绪表达,而扬措的经过扩音技术修饰的、模仿流行歌手的声音和情绪显得矫饰,尽管那首《走出大山》或许真的是她的心声。人通过“歌唱”的情感表达,在消费社会给人的“歌星”感虚假满足中被异化了,变成仅仅是“唱歌”。如果说贾樟柯的《小武》中人物通过唱卡拉OK而连接彼此,《塔洛》中的卡拉OK,是为了放大人物的差异。塔洛为唱给扬措而学的三首拉伊,我们终究没有听到;对于扬措,大约也不过是过耳云烟,因她更喜欢流行的藏版“嘻哈”歌手。扬措和照相馆里拍结婚照的藏族夫妇都曾牧过羊,但都成为历史。扬措忘记/拒绝“拉伊”,因为那与乡村、与传统的藏族游牧文化同源,而“嘻哈”是时髦的、年轻的、都市的、甚或西方的。

        此处有个关于性别的悖论:扬措吸烟、喝酒、留短发、与男性打情骂俏,都不合于藏族传统中女性的行为准则,在塔洛看来是异类,甚至是“坏人”;而扬措是否以反叛的姿态解放于藏族传统对女性的束缚?同时,她是否又奴役于世俗欲望与消费文化而失去道德规范?女性承载的现代化的代价,是否比男性更复杂?有些遗憾,《塔洛》中的扬措仅被描述为世俗诱惑的化身及其软弱的受害者,有些平面化。万玛才旦导演曾在访谈中回答性别问题时说:“我电影里的叙事主体多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的台词较少,另一方面确实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可能相比男性会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男性可能出来说话的时候多一些。”若说塔洛是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弱势者,扬措是权力与性别双重结构中的更弱势者,后者作为人物还有丰满和复杂的余地。我们看到了塔洛人生轨迹的蜿蜒折痕,会好奇扬措因何、如何变成如今的她。

        《塔洛》看似极简的故事与风格折射出诸多无解的社会文化问题:藏区放牧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社会主义历史遗产(《为人民服务》)遭遇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物质欲望的身份焦虑与迷失。塔洛失去小辫子和崇高追求,在象征国家权力机构的火眼金睛的多杰所长眼里却变得更像“好人”,也是一抹淡淡反讽。如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些上海电影(如孙瑜《天明》、《野玫瑰》,郑基铎《再会吧,上海》等),《塔洛》中的城镇几成罪恶渊薮,令人不安,但不同之处在于:影片并未美化乡村生活为世外桃源。而实际上有些遥不可及、影像上唾手可得的超越国界的大都市,却一直摇曳在城镇人民的向往里:拉萨、北京天安门、纽约自由女神像……自1980年代起在中国广大小城镇流行的照像馆里的环游世界,如马克斯·奥菲尔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48)中火车座上环游世界的幻觉。在失去的故乡与无尽的异乡夹缝中漂泊与观察的万玛才旦,深谙此处蕴藏的复杂寓意。主人公名字“塔洛”藏语意为“逃离者”,他却无可遁逃。

 2 ) 【阿若博巴】一为藏人影迷对《塔洛》的解读

阿若博巴|| 一位藏人影迷对《塔洛》的解读 作者:@霍儿登达 摘自微信公众平台:阿若博巴 不喜欢被定义的粉丝 去看《塔洛》的前两天,我突然开始抗拒它。原本我是很期待它的,但后来我被莫名其妙地拉进了好几个组织观影的微信群,让我有些被信息轰炸的感觉,滋生了一些小情绪,于是我把气撒在了电影上。事实上,我不需要谁提醒,涉藏的电影但凡不是《天上的菊美》这种听名字都能让人产生误会的肉喇叭手笔,我都会去看,再者,我跟塔洛一样,不接受别人定义我的身份,我讨厌被情怀,就像塔洛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被颁发一张身份证。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写点儿对这部电影很主观的一些感受。我不把这篇文章称为影评,是因为我的资历离影评还差的很远。暂且叫它观后感,只当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是个人的感受,所以我的看法离电影本身要表达的内容或许大相径庭,倒也罢了,我只负责记录因这部电影产生的一些想法,无意冒犯或揣测,也因为是个人的看法,我不会做流水账像毒Sir那样蹭IP,我不刷图片,不插表情,我只想庄重而严肃地,干干净净地就像塔洛的画面给我的感觉一样,向您讲述我眼中的《塔洛》。 有关身份认同的引子 刚说到塔洛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去办身份证,电影的开篇无疑从一个有关身份的话题展开,开篇就很明确地告诉观众,这是一场有关身份的戏。曾经的牧羊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身份定义已经不足以概括他是谁了。人们叫他“小辫子”,可现在他需要一个代表着权力的所长认为是真正的名字的名字---塔洛。塔洛这两个字蕴含深意,在藏语里“塔”是“逃脱”的意思,不是“逃离”或者“逃跑”,而是“逃脱”。 塔洛在影片中有两次提到:“听到别人叫我塔洛,我就觉得可笑。” 他觉得可笑是情有可原的,明明逃不掉命运的安排,却偏偏起了个名字叫“逃脱者”,讽刺之意,不言而喻。而塔洛要领取自己被给予的身份,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历史由不得他和像他那样的人理解或不理解,跨出派出所的门,他便踏上了一条认命的路,这一路,他是去领取一张证书,也是去面对命运对他做出的安排。 被夺去色彩的人生 电影一开始,塔洛便在派出所用一种本该属于虔诚佛弟子为六道众生脱离苦海而诵经的调子念了一段“为人民服务”。两种毫无违和感的元素被强行兼容,塔洛身上传统文化孕育的习性在此处被现代文明活生生地强奸。这一幕开篇,便在一个没有色彩的黑白画中开始展开。这部电影一开始便夺去了颜色。想想一个被强奸的人生,余下的生活是否会像是活在阴影里呢?塔洛被动的命运,本就没有颜色,就好像今天生活在雾霾中的我们一样,我们人生的初始设定是没有色彩的。 黑白色调给人的压抑感,无时无刻不烘托着塔洛隐隐和命运对抗时的无力感,和他注定苍白的人生的绝望情绪。整个故事,便如此在没有色彩的叙述着塔洛苍白无力的过去和现在。黑白化的处理,让很多人会觉得是较为省事儿的一种做法,但看过电影的构图,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有一种湿版画一样的风格,我觉得其实这种处理并不省事儿。重要的是,它与影片的意境较搭。 一场与“现代性”的较量 塔洛从所长处领命,踏上了接受自己身份的路途。骑上他的摩托车,带着他的小羊羔,来到县城。一进到一个被“现代化”侵蚀过的小县城,他便在县上的任何角落都显得格格不入。他的身上流淌着一个民族留下的谦逊与克制,可在这里,他的这些本来应该被赞美的品质却愈加显得笨拙和可笑。他就像这个时代冲刷下的藏人,是“现代性”眼中极其不协调的存在。 电影在塔洛进城的这段章节中列举了许多文化符号之间的冲突。首先是照相的那一对夫妇,背景在拉萨、天安门、和一座城市之间切换。在照相师德吉比较现代化的标准下,他们的藏袍必须换成西装才配得上背后的城市。摩登的德吉嫌弃他们的传统服装,然而却只有抱着羊羔他们才能从容,或许唯有将牧人的文化符号归还于牧人,他们才会安心吧。强迫他们走上一个并不符合自己的舞台,叫他们如何是好。 塔洛进入镜头之中,被德吉深深的嫌弃,嫌弃他的小辫子、嫌弃他的包、嫌弃他因无所是从而略显僵硬的举手投足,包括他的笑。唯有他经历一场“洗礼”才能被“大头照”接受,而为他进行洗礼的这位女子,也让塔洛的人生开始跌宕。 能够让骗局结出果的女子 两种文化的冲突,照相馆延续到理发店。理发店里,一位不符合传统女子标准的女孩儿,她一头干练的短发,还会抽烟,一副久经社会的面孔。从塔洛细数自己的羊群开始,便处心积虑地一步一步将他吞噬。 她带他去唱歌,而他却只会唱一首拉伊。他因为女孩儿的烟味儿和啤酒呛的咳嗽,而想要唱流行歌曲的她,为他买了他喜欢的烈酒。两种不一样的歌,两个不一样的人,两瓶不一样的酒,中间隔着藏人的过去和“现代性”,在这件小小的KTV包厢里,相互对抗,而对此两位主角对这场较量却并无感知。此时,背景里隔壁包间里一名男子歇斯底里地嘶吼着根呷的那一首《拉萨酒吧》,“因为我是个没有钱的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便传唱有关物质决定爱情的真理。塔洛身上的文化也在渐渐地被挤兑和吞噬。 她用火一样的热情在塔洛心中种下了爱的因,却无意要结出恋的果。然而对影片而言,她像一根穿在珠子之间的线,为塔洛接下来变卖羊群,回到县城做好了铺垫。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有关爱情的电影,更多的是一个有关被诱骗的故事,而如果把杨措扮演的虚情假意扩展至整部影片,塔洛从所长那里,一开始就被命运所欺骗,杨措,只不过充当了让这命运的骗局最终结出果实的女子。 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 荒山野岭,守着羊群,伴着狼嚎,那是牧人原来的样子,就像是夜幕下那一只藏獒浑厚的咆哮,白天主人端着碗盆喂它,它友善地摇着尾巴,那才是一只藏獒原来的样子一样。它一口一口喝水的声音不知道能够激起多少藏人记忆中家门口的那只猛犬。在这里,没有人会怀疑塔洛的身份,也没有人会要求他拿出证明。他是个牧羊人,人称小辫子,是个名副其实,毋庸置疑的牧人。在他被命运驱逐前,原本属于这里,这里是他浑然天成的归属地。 放羊的生活如此简单,却因为他惦记一名女子而宿醉一场,使羊群遭狼袭,还挨了两记响亮的耳光。 那一晚,牧羊人在小土屋里炖了一锅羊肉,热气升腾,在透过小窗户的射进来的光线下显得安逸而又温暖。塔洛用他的匕首各一块羊肉放进嘴里,再喝一口烈酒,那一幕,塔洛显得自然而和谐,没有丝毫的不协调。 在放羊的山头,塔洛与羊群之间在电影画面上构成的和谐图案,与之在县城的格格不入形成了对比。 谄媚的歌颂者 塔洛便卖了羊群,又来到县城,一步一步走向妥协。原来定义它身份的小辫子,也在这位女子的怂恿下给剪掉了,她就像命运派来的奸细,不经他同意,也没有给他反抗的机会,在自己毫无退路的时候他的反抗早已无济于事。他能做的,就是克制和顺从。 塔洛本想为她演唱自己在放羊时学的三首歌,被女孩儿拒绝,替代他歌曲的,是去听一名歌手的演唱会。他无力拒绝,也无力反抗。事实上,塔洛还并不适应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人在咏唱了。 酒吧里,这位饶舌歌手,唱着塔洛陌生的节拍,众人像是加入了邪教组织一般地亢奋,挥舞着双手跟着摇摆。塔洛在这种极其陌生的节拍里开始无所适从,他对这样的音乐没有共鸣,也无法理解众人的亢奋。而这样的音乐,就像根呷的《拉萨酒吧》,早已脱离了藏歌原来的样子,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冲击,藏人的音乐在不断地的改造,努力像流行靠近。酒吧里的歌者,像一根舌头,在跪舔着“现代”这位嫖客亮在他眼前的新标准。 绝望的“逃脱者” 最后的塔洛,那位名不副实的逃脱者,站在路中间,进退两难。他剪掉了辫子,卖掉了羊群,甚至记忆力也不如从前了,再一次踏上办证的不归路,却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留着小辫子,言行中略带谦卑的牧羊人了。他被命运伤害,站在前行的道路上不知何去何从,他已经没有办法回头去做一名牧羊人了。然后再往前,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除了绝望,我们还剩下了什么? 文章末端,我们回到开头,在我文章还没有写完的时候,我在微信上收到几个群的提示:你被“某某某”移除群聊。我的微信在不知不觉中默默的经历了一场浩劫,它就像一个被传统遗忘的女子,被现代化这个土匪拽到历史的床上,不由分说地接受轰炸。然后在被消耗完毕以后,也无需对你做出解释,我如同一张厕纸,擦拭了他人的快感后被丢弃在历史的垃圾堆里。 这场结束,犹如塔洛的结局一样,那样突然,毫无征兆,让你不知所措!

 3 ) 塔洛导演烦死了,你这是拍一部朴实的西藏电影该放的招吗?!

最近看太多对《塔洛》的赞美之词,你们好歹看了是吧~哼,我早看过了,而且真心觉得导演烦死了,简简单单一个故事,拍得这么花哨;我浓墨重彩的大西藏,拍成个黑白的;看似简单几个人儿物,花花肠子都多着呢!可千万别说这片儿单纯,从拍摄手法到塔洛本身,都炫技得要了命了!这事儿可得好好818——“作家导演”万玛才旦绝对是个藏得很深的老司机。

开篇大量重复
背诵“张思德”、为什么留“小辫子”、说自己的名字、羊的数量、“你还带着小羊羔”,这些看似繁琐、无聊的戏份,其实是作者跟观众在不断建立联系,让观众一步步“认识”塔洛的过程。正是这一次次的重复,让塔洛的形象建立起来,同时建立起来的是观众对这个人物的认同。
正是有了这样看似重复其实内在充满丰富变化的铺陈,才一次次夯实观众脑海中的印象:塔洛脾气好,对已经回答过无数次的话也耐心照接;塔洛善良、顺从、诚实但不妨碍他有一点点特立独行;塔洛有自己的风格的冷幽默,同时对这个世界保持着一种天真的好奇心——虽然有一点点被强迫,但他还是坦然去尝试没经历过的东西:干洗、卡拉OK(尤其是拿话筒唱)、照相甚至办身份证这件事本身也是“第一次”——虽然远离现代生活,他的情商可不低!!他很清楚别人跟他对话时的“弦外之音”,听得懂并且“接得住”。他正是用一种真诚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天生的喜感。这是那些油腔滑调的人万万做不到的独特“幽默”。
所有的这都让这个人物变得很“可爱”。于是,这样一个我们“认识了”的塔洛,回到属于他自己的偏远牧羊生活之后感到的不适应才会更加凄凉,才会让我们这样原本住在大城市的人能够对那种“孤独”感同身受;也正是这样,才能让我们在他最后的悲剧中感到一种强烈却莫名的心疼——这都不是凭空的,而是前面一点点铺垫下的。
导演塑造人物的技术是非常高明的。刻意避开了俗套地描摹人物更没有用什么旁白,而是直接写事儿,通过对话、细节和情节的推动,放手给你,容你自己去逐步拼凑形象。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逐步知道了他的身世、他的生活,甚至还有一个“点睛”的毛病——咳嗽,这咳嗽一下子激化了塔洛和女店主的感情,后来又为他玩忽职守提供了“合理托词”(哥不是害相思,哥就是止咳而已)。这一切都让观众不能“懒”,要不停地去思考才能跟得上导演。(尼玛,谁说节奏慢的,跟得亦步亦趋连爬代跑很锻炼好嘛?!)
好吧,你还是不觉得这片儿有啥好,那么请试着回想一下最近在电影院里看过的其他国产电影的角色,有多少能让你此时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印象:他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特点、他有什么小动作、他说话用什么口气、有什么独特的性格、这性格又对剧情发展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而这些,分明就是很多剧作老师写作课上都要教的基本手法,只是被现在洪水一般的烂片冲刷殆尽、没人在乎了而已。

长镜头
第一次看觉得有点不适应这样密集的长镜头使用,但由于对话和表演都很有意思所以也看进去了。全片不过80几个镜头,现在对镜头剪辑“高效率”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数量已经非常少见了。觉得导演真够懒的,把画面构好、摄影机架好了就不用管了,全交给演员去做就成,最多在画外吼几嗓子提示一下。┑( ̄Д  ̄)┍所以……《路边野餐》的毕赣是偷懒,《塔洛》的导演是真懒。
但这样一来这对演员要求就高了,演员要一直演,要记全大段台词,要表现得自然,还不能做得好像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要有临场反应,而且还要有互动,有化学反应。想想就觉得太不容易了。专业演员演出的“非专业”感,流畅、自然,不受镜头打扰,非常难得。

然而细细想来,就能看出这长镜头可不是把摄影机往那儿一摆就能拍成的,除了构图,画面内容也是充盈甚至富裕而绝非空洞的。在县城的镜头大多从镜中取景——要么是镜子的反光,要么是透过模糊的玻璃取景——同时摄影机略仰角取景,让人有点窥视的感觉。这造成了一种隔离感,好像塔洛跟“现代文明”的关系一样,看得见,看得懂,却总是有隔阂。女店主跟塔洛表白的那场,画面直视镜子中的他们,镜面脏兮兮、花嚓嚓的,好像也在说这种“关系”的暧昧。同时这样取景也让大量的对话戏有了那么点设计感。
而回到塔洛熟悉的放羊生活中,机位就基本变成了平视,表明这是更让他舒服的状态。更没有玻璃、镜子的隔离。但镜头依然远远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虚化的前景遮挡。让人非常感动的是塔洛带羊群饮水之后,一人坐在水边的石头上,抽着烟,默默看羊群远走,各色各样、大大小小的羊撅着屁股走得不紧不慢,叫声此起彼伏,而且仔细一听还叫得还都不一样,好像唱歌一样,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这样聚精会神地听这么多羊叫。直到羊群走远,远得几乎看不见这个镜头才戛然而止。你说这表现了什么——多孤独啊!你不懂这孤独,那么我完全给你看——这可是赤裸裸地把孤独扒出来塞到你怀里啊!
导演大量用到长镜头是一种“真实时间”的体现,虽然进行了少量压缩,但已经很接近“真实”了,也就是说影片呈现的时间大致足够事件真正发生。这让影片增加了一种令人信任的力量,导演用镜头邀请我们介入人物的生活,我们和塔洛一起“经历”。所以,同情塔洛的同时,我们也在同情自己。
导演非常懂得取舍,不重要的内容就一晃而过,但剧情整体交代得非常清楚。比如表现他孤独生活的还有几场连贯的戏:深夜的塔洛皱着眉头,打火、抽烟、咳嗽、喝酒、喝醉;镜头一切换,我们惊异地看到一向隐忍内敛连说话都放不开的塔洛在夜空下嚎叫着放二踢脚,而镜头又很快切回屋里,塔洛睡着了,广播里放着拉伊,而这时又有一个很天才的设计:三盏油灯,一点点依次微弱、熄灭,最终画面全部陷入黑暗,淡出。画面有趣得像特地给那首拉伊的MV一样。
摄影机一直保持距离,只取中景,而照相那场戏成了对塔洛唯一的一次“特写”。#导演太偏心了,甚至羊还有好几次特写呢……

黑白
相反,为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黑白”效果,则是我最不喜欢的,即便赋予再多含义甚至过度解读,都依然让我觉得“这又怎样”。最近看了不少这样后期调色而成的黑白,灰度太大,画面大面积灰糊糊的,缺少黑白对比时线条的凌厉和鲜明。当然这样做整体会显得干净一些,最起码对死羊剖膛破肚的部分没有这么血腥了,但后期作出来的画面层次感仍然相对欠缺。比如影片结尾的那场戏,塔洛坐在摩托车上背对观众,他面前的山峰层峦叠嶂,而流云在山上投下不断变化的影子,本来是很壮观的,却没能表现充分,整个背景灰灰的,看不出这种强烈的对比。很是遗憾。

 4 ) 若没发现世界的此般变化 无数个夜也不会如此寂寥

塔洛离开县城的时候,买了50个鞭炮,我在看时还很不解,以为他是帮别人带的。
可我忘了他只有羊。
漆黑的夜,连星星都没有,只有一个不够圆的月亮;五十个鞭炮,三盒火柴,组成了千万个寂寥的夜——塔洛在深夜点燃鞭炮,冷不防的成了最触动我的一幕。
不用说,塔洛是极其孤独的,草原成了他和羊的孤岛,但我仍记得在片头,他一边喂着小羊,一边背诵着《为人民服务》的样子,他那时还会笑着,他还会对局长讲自己放的羊,如数家珍。
他说,放羊也是为人民服务,我死了也会重于泰山吧。
直到他从照相馆的背景图上知道了,除了拉萨,还有北京天安门和纽约自由女神像。
直到他见到了第一个剪了短发、还会抽烟的藏族姑娘。
如果没有发现这个世界在发生着此般变化,无数个夜也不会显得如此寂寥。最孤独的,莫过于发现孤独。
身份证是只有活在现代这个陌生人社会中的人才需要的通行证,办理身份证的过程,让塔洛发现了这个社会,然而他始终未能拿到这张通行证。
羊都卖了,他回不去了
辫子没了,他只能做之前一听见就想发笑的“塔洛”了
钱财丢了,那个曾经许诺要带他去拉萨、北京的人,带着塔洛迈入现代城市的希望一起消失了
那辆开不走的车,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尴尬的停在半路,哪都去不得。
有趣的是,电影中没有交代他骑着那辆车究竟是往城里去,还是往山里去,其实这已经不甚重要了,因为对于已在路上的塔洛,面对着意外出了故障的车,无论是城里还是山里,在那一刻都显得遥远得无法到达。
他大概不会明白,为什么在他有着辫子的时候,可以是“小辫子”,没有辫子的时候,连“塔洛”都不像了,还非要重新去照证件照。
在他再次背起《为人民服务》,表现的十分窘迫局促时,我才发现他已经很久没有在片头的那种笑容了。
其实看到最后的时候,我一直在等待着那个爆发,也特别害怕那个爆发,很怕会破坏整个电影都保存下来的那种克制的孤独的美感,我害怕歇斯底里、大喊大叫,但默默流泪在此时似乎也会是无济于事,所以到了片尾我也很迷茫,我甚至不知道我在期待什么。
塔洛是一个疑问,是无论是生活在此处还彼处的人都无法解答的疑问,我甚至不愿意称他为悲剧,因为若称为悲剧似乎也算是有了一个结论和交代,而看到最后,这结局依然让人无所适从,那声鞭炮,从不是终结。

 5 ) 这位曾经“被消失”的藏族导演,在电影中讲述了一个藏人的迷失

12月9日,万玛才旦导演的《塔洛》全国上映。讲述了一个藏人在办理身份证的过程中迷失自我的经历。然而,《塔洛》导演万玛才旦,也曾经历惊心动魄的“被消失”事件。

6月,一则爆炸性新闻在朋友圈被“刷屏”了。微博账号“德格才让”发微博称,6月25日晚上,藏族著名导演万玛才旦,从北京到达青海西宁机场,离开机场前发现将一件行李落在了取行李处。他回去取行李时,被机场警察强行用手铐将双手从背后铐死,将他带至派出所通宵审讯,并于26日凌晨,以“扰乱机场公共秩序”为由将他拘留。27日在拘留期间,万玛才旦出现头晕、胸闷、手指发麻等多种身体不适,送往医院救治,现仍在观察治疗中。他还称,万玛才旦有多处严重伤痕及瘀青,明显为机场警察使用暴力所致。

随后,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发表声明称“6月25日,万玛才旦在机场被警方以扰乱公共秩序的理由带离,事情发生至今已有四天。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上已经引发关注,但‘具体细节和警方适用法律和采取的措施至今未见官方正式公布’。因此导演协会呼吁有关部门迅速公布事件原委,包括警方采取强制措施的理由和警方在执法过程中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暴力执法或过度执法的问题”。

这则消息如同原子弹一样,引爆了电影从业圈子的微信和微博。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导演娄烨、贾樟柯、李玉、彭浩翔、郝杰、陈嘉上、高群书、演员韩红、影评人木卫二等纷纷转发表示关注。腾讯娱乐、凤凰娱乐、纽约时报中文网、BBC中文网等媒体都做了报道。

首先,万玛才旦是谁?

他是著名藏族电影导演,作家。曾执导多部藏族题材的电影。德格才让就是和万玛才旦合作多部电影的录音师。

万玛才旦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先后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目前是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他先后用藏、汉文发表小说四十余篇,译文二十余篇,其文学作品获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秀奖、“章恰尔”文学奖等多种奖项。电影作品《静静的嘛呢石》获得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电影作品《塔洛》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在刚落幕不久的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担任评委。


万玛才旦导演最新作品《塔洛》在今年北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上都有展映。值得深思的是,这位曾经“被消失”的藏族导演,却在其最新片《塔洛》中,讲述了一个藏人失去身份认同,逐渐迷惘的故事。

电影开场是一个固定机位长镜头。男主角塔洛,在公安局完整地,一字不差地背诵了毛泽东的著名文章《为人民服务》。如同诵经一般。带有宗教的神圣感,严肃感,也在背景墙上毛泽东题的“为人民服务”字样的衬托下,颇有荒诞色彩。


塔洛具有与生俱来的超强记忆力,完整、流畅的背诵让派出所长啧啧称奇。但他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完整姓名,只知道自己叫塔洛。因为他脑后有根小辫子,所以大家都叫他“小辫子”。这时的塔洛具有清晰的身份认同:自己就是一个放羊的“小辫子”。也没有办过身份证,这么多年就这么过来了。派出所长觉得这不行,与国家规定不符。于是告诉他,必须要办一张身份证。“有了身份证,去城里别人才知道你是谁,也知道你是哪的人,不然谁知道你是谁啊。”


因为办身份证要拍标准照,塔洛进了城。如同一滴清水被丢进一个大染缸。他按照照相馆师傅的要求,摘下帽子,摘下护身符。然而,常年风吹日晒的面庞与“原生态”头发又不符合照相标准,于是,塔洛来到照相馆对面的理发馆。认识了女孩杨措。他第一次进理发店,第一次洗头,第一次体会“干洗”,第一次看到短发藏族女孩。还与女孩一起去了KTV喝酒唱歌。


在兴奋不安与好奇的驱使下,在酒精与情欲的刺激中,塔洛逐渐迷失了自我。他回去放羊,内心却再难平静。电影的这部分戏份中,摄影与录音非常值得称赞。没有一句对白,尽显孤独落寞。


大意疏忽之下,一只狼钻进羊圈,咬死了雇主的羊。雇主一边扇塔洛耳光一边怒斥道:“你不知道你就是一个放羊的么?记住你就是一个放羊的!”塔洛再度进城,在酒吧找到杨措。然而又面对质问:“你是谁?”“你是杨措什么人?”在反复的质问中,身份迷失的困惑逐渐显现。在杨措对大城市的向往和怂恿下,塔洛决心带着多年的积蓄和杨措离开这里。为此,他不惜让杨措剪掉了他标志性的“小辫子”,与过去的自我彻底决裂。然而,一觉醒来,却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办理身份证的前后,塔洛失去的不仅是金钱,羊与“小辫子”。他独树一帜的“自我身份”逐渐丢失,大众世俗标签化的“国家居民”身份逐渐确立。片尾,他试图再次在派出所背诵《为人民服务》,却磕磕巴巴,怎么也流利不起来。这时的他,已经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身份认同。构成一出让人慨叹的悲喜剧。


电影由黑白摄影的长镜头构成,构图讲究,极具意境美。调度沉稳内敛,游刃有余。让人沉浸其中,敬佩导演的用心与功底。电影多次出现镜子的意象。在塔洛理发时,背诵《为人民服务》时,都是从镜子中拍摄。镜中的塔洛仿佛是本人的另一个镜像复制品,徒有肉体其表,却无灵魂其中。可悲,可叹。

如今,曾经“被消失”的万玛才旦导演重新回到公众视线,历经坎坷的《塔洛》也终于走进全国院线,与广大观众见面。相比塔洛的迷失与迷惘,我们衷心希望,《塔洛》能够获得观众的喜爱与认可,西宁机场相关事件能够早日得到圆满解决。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欢迎观众巴塞电影公众号【moviebase】,每日分享有品有料的电影资讯!

 6 ) 我就写几个我感触深的点吧

我就写几个我感触深的点吧
1.所长一开始跟塔洛说,我看你是好人,说我们做警察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塔洛问怎么看,所长说是秘密。
而最后,塔洛干了一件“坏事”,他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是坏人了,而剃了光头再去问所长,你觉得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所长倒说,你原来留了小辫子还有点像坏人,现在倒完全像一个好人了。
小时候我看电视剧,总会问大人,这个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会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但是塔洛不一样,没有人告诉他这个道理,他的眼里唯一的三观就是“毛泽东语录”,所以他就是那么简单,非黑即白。
他在第二次见所长的时候说我在城里遇到一个人可能是坏人。所长说没有证据不能乱说话。那个时候我倒还不觉得洗头妹是多么“坏”的一个人。不是有句话说“我抽烟,喝酒,但是我是好女孩”吗😂但是塔洛从他的眼里看,一个藏族姑娘剪短发,抽烟,喝酒,已经是“像杀了人一样”了,并且还和他过了夜,怂恿他卖了羊和她一起远走高飞。大概在他眼里是十恶不赦了吧。
要不是那老板那么无礼地对待他,他也不会做出卖羊出逃这种事。但是他就是那么单纯的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就会把所有的,她想要的,都送给她,并且还为她准备了三首情歌。
可是最终也没能唱。
爱情的火光就熄灭了。

2.塔洛问所长你们抓不到坏人也有工资吗?所长说当然有,就靠这点钱养家。塔洛说你们真幸福。——作为一个牧羊人,羊被狼吃了,他就理所当然拿不到工钱,还要挨耳光挨骂,甚至还要赔钱,况且那死羊也全被老板拖去卖了,只最后怜悯他扔下一头死羊。

3.洗头妹看到塔洛拿出那十六万的神情演得真是好。先是慌张,然后马上收到了柜子里,然后从背后环抱着塔洛给他按摩,她爱不爱他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无奈当局者迷,毕竟我也做过这“当局者”,也被骗光过自己的所有积蓄。还不是为那自以为是的操蛋的爱情。

4.构图
在中后段有个镜头,塔洛一个人在山上生了一堆篝火。那个时候火光和人物在正中央,右边后方是一个电线支架之类的东西。我还在想为什么导演没有用惯用的黄金比例构图。后来见面会导演说其实构图都是精心设计的。塔洛在山上就总是在画面的中心,放羊,抽烟,生火,表现的就是他一个人孤独但是很自在的那种感觉。而在城里,他就不再是中心,在照相馆里,总得等着别人先照完,和洗头妹去唱歌,他就坐在不起眼的角落,表现他在城市里找不到他的存在感,世俗的世界里没有他的位置,相当于一个“边缘人物”,人们眼中的异类。最后他开着摩托熄火,慢慢推车推到画面的边缘,逐渐消失在视野,大概表现的就是他从一开始那个记忆力好的、留着小辫子、一生没做过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塔洛,逐渐在城市中丧失了自我,失去了他的一切。
构图上的巧妙还有三次进派出所“为人民服务”
标语的转变。最后一次,是镜像拍摄,这几个字是翻转过来的。这个导演说也是他的精心安排之一。在派出所办身份证我也曾多次碰壁,办证难是所有政府机构的通病,因为换个发型就要求重新照相是情理之中,只是这样多少有点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5.黑白片为什么好看呐,因为去掉了色彩,它讲究的就是一个明暗,和构图。为什么要拍长镜头啊,就是为了让你好好看看导演是怎么精心设计明暗和构图的。——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虽然我也觉得中后段真的太长而且乏味如果精神不好肯定要打瞌睡。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塔洛从死羊里掏出内脏那个镜头,身边有女生感到恶心。如果是彩色估计会更恶心吧。但是黑白就有种,别样的感觉。
还有塔洛煨羊汤啃羊腿。那个镜头拍得特带感。
还有天一亮,羊圈里一群死羊,那个场面也很震撼。
电影好不好,拍摄是硬功夫。

6.结局
塔洛抽口烟,喝口酒,拿着鞭炮握在手里,砰,电影戛然而止。周围人都说没看懂,我以为他是自杀了。——我认为他当然应该是自杀,不是“人固有一死”么。但是他们说鞭炮不至于炸死啊。导演解释说之前小说的结局是在被所长要求重新拍照赶出派出所那刻就结束了。后来觉得拍电影应该更完整/深刻。设想了很多结局最后决定是这样,因为鞭炮在剧中也是出现多次的一个道具,最后塔洛自首却没人当回事,而在他心中他已经是成为了一个坏人了,所以这种无奈堆积在心中无法释放,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惩罚自己,所以炸掉了自己的一只手。
好吧。那我还是觉得,要死就死个痛快才好。——没有了身份,记忆,小辫子,钱财,羊,爱情,。。已经是一无所有的人了,还活着有何意义?

 短评

应该叫《牧人只喝四次酒》,第一次被姑娘睡了,第二次羊被狼吃了,第三次被姑娘偷了,第四次把自个儿炸了。故事晓畅但讲得太笨,意思都明白但处处透着一股“来解读我啊来解读我啊”的鸡贼,专供知识分子、文艺青年和外国友人。

3分钟前
  • 风间隼
  • 较差

城市社会于塔洛的双重洗劫。踏入社会建立身份标识就像是“还俗”仪式;而女性的侵入则又带来着巨大的诱惑与不安,从而被卷入孤独境地。毛语录的诵经化,KTV与藏摇Live现场,酥油灯式的照相馆等,以黑白影像、固定长镜头折射当代藏人的精神境遇,前半段隐现的温情更是加深着后续最终的迷茫无措。

7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始于身份证,终于剃发,拥有官方(主流)身份,却失去个人(民族)记忆,结构封圆,构图对称,相当细腻沉静;事件展开多中景,前景笼罩于烟雾、水汽、沙尘,正如多处镜(水)面反射、玻璃透视、电光幻影,制造出水月镜花之效;最后一幕,字反人「反」,踏入「镜中世界」。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前段引人入胜,中间有点乏味,后段意味深长。感觉导演内心好静好静。

1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1.第一个长镜头小吃一惊→《一次别离》;2.刻意营造真实,反而有些损害真实质感,镜子使用多了,生活也虚幻了;3.大家联想到《修女艾达》,我却与【小津安二郎】对比,只是同样在黑白画面长镜头里叙事,【万玛才旦】的反而有些沉闷地记录生活,而不如【小津】能很好地把握故事情节张力;4.诚意3.5;…

1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黑白画质过滤多余情绪,固定长镜头冷静而五味杂陈,没有身份的孤独牧羊人,进城办身份证,遇见多情发廊女,情窦初开像吃禁果,心似沸水,不能再自由地守护羊群“为人民服务”,剪发、杀羊、拍照、背诵、骑行,道阻且长无法回头。原来藏族姑娘不喜欢古老情歌,只爱听嘻哈风格新藏歌,她不爱人只爱钱。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摄影真的就是“修女艾达”,大量长镜头,黑白影像,只留一个人头在画面底部,自传体,孤独和暧昧…可看性更强,西藏背景也更有代入感。为自己受苦,为人民服务。

1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塔洛》首映和见面会。冷峻的藏区故事。汉人白酒卡拉OK摩托车的世界,宗教民族共同体覆灭后的废墟。为人民服务和布达拉宫只是招贴画和招魂幡。以一个无名者的名字命名,看过国内最好的作者电影。

17分钟前
  • cassetteman
  • 力荐

乍看之下是那种原生态的电影,看下去你会发现并不是,万玛才旦相当的学院范儿,完全就是在按照主流类型片的写法在做这个独立范儿的剧本,而且文本非常的细腻,各种隐喻的隐射的符号化的东西都是聪明的半遮半掩,就连藏族人的精神现状也是带有留白式的开放,以一个人见两个民族,完成度很高。★★★★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差点4星。心静的人可以一看。松太加和万玛才旦一比就看出来前者才叫真正的原生态,万玛才旦本质上是披着原生态皮囊的学院派独立导演,以学院派的身份和角度客观地(而不是松太加那样的藏族主观视角)看待藏族现状。

25分钟前
  • 小A
  • 还行

牧区生活遭现代化“绑架”,由好人变“好人”,产生身份质疑。各种隐喻的埋藏和之后的展现都如镜像般相互对照——三城市、身份证、女性、「为人民服务」及语录如经文、理发如梯度(辫子的自我阉割)都是对于自我身份的模棱两可,且通过“见自己”达到了“见众生”的目的。

2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黑白影像,早早确立了二元对立和形式冲突,如生死,轻重,好坏,单纯与复杂,原始和现代,小辫子/塔洛,牧羊人/理发妹,荒野/县城……抛开这些意识上的先行,从影像美感来说,的确是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万玛作品。对镜子的反射,还有KTV的LED射灯印象最为深刻。人的内心感情,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言说。

2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小武》、《路边野餐》、《塔洛》,洗头妹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了

33分钟前
  • lingjue
  • 推荐

黑白粗粝的全固定镜头。关于一个牧羊人善良的孤守、对现代社会的体验,在拥抱物质文明的同时见证西藏的失落。导演拍得很平静,没有任何猎奇感,很多地方有着早期贾科长的风格~(第1个“为人民服务”的画面真是长长长长长啊)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爱情对塔洛就是一场咳嗽,来了想忍也忍不住;姑娘于生活则是一瓶白酒,倒头喝干酣畅止咳。所长,我遇到了坏人,一个偷光我生活的坏人;所长,我不再是好人,一个丧却了理想的好人。照相馆布达拉宫天安门自由女神像的背景瞬移无比魔幻,现实却是剃刀割断辫子人财两空的嗟叹。而我,重如鸿毛,轻若泰山。

3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每个镜头至少可以剪掉1/4

4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一再使用镜子作为构图要素,凸现了藏汉文化的疏离感,亦表现本该在广袤的草原上恣意的藏文化被现代文明的镜框框住。「塔洛」在藏语里意为逃离的人,可到最后他和他代表的藏文化好像无处遁形,不见出路,悲观如是。

44分钟前
  • lcsun
  • 力荐

背语录如诵经,无身份即“坏人”。十六万剃个头,心一动梦已空。

4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他像圣僧,被削去了头发。心里住进了女色与失意,再也背诵不出虔诚的“为人民服务”语录。

4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片子较早就看过了,今日读完了导演以前写的同名小说集,不知为啥豆瓣图书里没有这本书的记录,只好在影片栏目下写感受。已经是读万马才旦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了,第一本是“嘛呢石,静静地敲”。万马先是成为作家,用藏语和汉语写了不少他熟悉的藏人藏事短篇小说,然后到电影学院进修成为导演,他的电影多是根据他过去的小说改编而成。有生活,又有作家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有艺术想象和构思的才华,万马拍自己民族生活的文艺片没有不成功的;他又非常勤奋,一年一部,甚至两部,经验越来越丰富,风格、个性越来越鲜明,坚持拍下去,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无可怀疑。祝福他!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