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和女学生讨论社会建构和阉割焦虑的场景太尼玛身临其境了。异性恋的中年男人用好似洞察地球真理的口吻说着中国处事的规则信条;女学生用反问的语气和高深的研究性名词挑衅他的逻辑漏洞;弹幕上的00后说自己莫名不喜欢女学生,因为自己过去和她一样是半瓶水咣当。电影此幕和我所处的环境一起构建了最牛逼的现实社会缩影。后面李文学播音腔朗读着1967.cultural revolution中脖子上挂着名牌的死刑犯的名字,然后令人意外又合情合理地唱起了晚会大团圆名曲《五十六个民族》,以及他在最后和cm一样拖着肥胖的身躯在东湖游泳,他游到湖中央抱起了柱子。这是不是在回应前面的其实在我生活中几乎没有的但令他们二者都不快的阉割焦虑讨论呢?
这个电影还体现了一些想要对话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人,是如何被李文所信仰的中国社会规则压制的。并且李文只是没有地位的普通中年男人,他成长和生存生活过程中承载的,也就是他所说的国家这个巨大暴力机器的运转是如何吞噬每个小人物的过程。
想象力和镜头表现形式的运用也是爆炸。关于偷吃脚皮,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还有开头谷歌地图东湖地区的ppt一样的播放。都是让我大受震撼。
武汉这十几年的变化非常大,这部12年的纪录片让我似乎回到了十年前,但现在是以另一个方式、另一种维度来进行与以往不同的一次思考。
开头采访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填湖造陆的环保纪录片,百湖之城武汉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很多,小时候坐车武昌汉阳堵的吓死人,无止境的挖、修、搞,这是自己亲身体会的。纪录片里的卫星图直观的反映了湖岸线2000年-2012年的变化,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只听上一辈人说过武汉到处是湖,自己家住后湖,从前也跟乡里一样,就是一片水,现在都填了。
去你的绿水青山,他们只要金山银山。路人采访和关于“武汉第二机场”的讨论会里人说的一些话印象挺深的,“填湖有询问过老百姓的意见吗?”“填东湖建机场考虑过历史人文因素、城市名片吗?”“武汉这样国际化大都会拥有两个机场人民都会很自豪,于此东湖做出一点环境牺牲是值得的”种种。包括李文自己讲述中关于国家体制制度问题(不好多说)、警局上下关系、大学生入Party真真假假等等都值得深思。
神经病和龙王那段还是不太明白究竟有何种深意,总感觉导演穿插Culture Revolution是想要映射什么。
这是继陈为军导演后,我看到的第二个以武汉为背景的纪录片导演佳作。总体来说,这部片子内容还是极为丰富的,说的不好听点有点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但流于表层,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的东西,可惜没有也不能再深入下去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关于武汉的纪录片出现。
PS.李文和女大学生的对话让我感觉很不好,思考后又觉,不同代际人观念差异性总是难以避免,代沟代沟嘛。
还有做人简单点,不该你想的事就别想,不该你管的事就别管。引片中李文的话,也是一句老话“莫克撑那个头”!
最后希望武汉——我的故乡我的家发展越来越好吧!
2022.3.22
自己的感触就写这么多,还需结合别人的影评解读思考回味一下。
李珞拍了一部杰作。观看这部模糊了记录与虚构界线的电影,如同一次神奇的旅行,我们被带到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境,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那些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平淡的生活,似乎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多种文本的引用,多个层次的重叠,让影片显示出极大的丰富性,而导演特有的不动声色的、淡然的叙事风格,让一切浑然一体,波澜不惊。 看这部电影我才知道,东湖深处还隐藏着那么多我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要特别感谢李珞记录了东湖计划,还有“我们家”青年自治实验室,以及居住在东湖边的志趣各异的朋友们。 有时间了我要写篇影评。
1小时左右李文和学术女辩论是高潮,学术女甩了个“建构”,一下把李文搞懵逼了,接着又是“阉割恐惧”, 李文彻底急眼了、、、
想到高华老师关于温格的讲座,太祖在六十年代游长江的举动与他后续发动的运动是有一个颇为复杂的政治联系的。而这种观点恰好把吃脚皮的鱼精和收集照片的李文联系到一起,照片里的漏网之鱼在五十年后的东湖同样无法逃脱这片土地上的宿命。
李珞《李文漫游东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看似随意,其实用心,处处小段子,看似用心,其实也很自然,漫不经心的自然,不过像一次练习,关于那条龙,关于那个神经病,关于那个毛,关于那个脚皮,东湖填埋预告片。
形散意更散。
香港国际电影节-李文看着70年代审判的照片用新闻联播的语调念出一个个名字然后唱起爱我中华 不知道为什么要哭了 (导演的话:有很多的东西在里面 人和环境的关系 人和人的关系 还有人和历史的关系)
(又要修改年度华语片榜单了)与《唐皇游地府》异曲同工:在神话语境及纪录片(式)风格下讲述中国社会政治现实,荒诞、幽默又极富洞见。与女大学生讨论出柜、“建构”和阉割焦虑的那场戏特别有爆发性,在争论高潮用一个跳接镜头切到女生刷手机彼此沉默的场景很妙,堪比《唐皇》的最后一场火锅戏。
漫似东湖水,散如浪淘沙。形若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西湖比西子,东湖效东施。鱼妖吃脚皮,龙王干着急。别提建构我不懂,我畏阉割你怎知!填湖盖房造机场,对着文革唱爱国。一桩桩魔幻万象,一件件啧啧称奇。
我就在李珞的大学读电影,看完泪流满面。我之前所拍的和我们学校现在所有人拍的都不是电影。什么贾樟柯什么娄烨,你可以套用新现实主义,你也可以套用法国新浪潮,但这都是假的。只有当一个导演永远不放弃发掘电影语言的勇气,做出的电影,这才是真的。李珞的目光正是中国电影最缺少的。
78/100 你看,泱泱中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拍成纪录片:环境破坏、政府政治、宗教、多元群体现状和红色历史…导演索性借用一片东湖将其一锅端了。
单一故事性被弱化变为层叠的万象集合,虚实相结合的形式依然独特有趣,自由即兴不拘框架,妙趣横生的作者电影。结尾激烈否认自己有阉割焦虑的李文在湖中紧紧抱住一根柱子。李珞喜欢让被置于前景的人或物突然运动起来,观影感觉好奇怪。(片中出现了豆瓣诶~
这个国家就是李文太多
依然形散,有如东湖之水波无形。依然有龙吸水的狂乱野心,也印证了记录、历史资料和结构多重曝光之奇效。在异国他乡的电影院,听到我爱你中国,李文念出的那一串名字,还有如巨婴模样的伟人游泳和吃脚皮故事,有种奇怪的震慑与感动。去年夏天在武大凌波门驻足游玩,如今在电影里漫游徘徊,别有一番滋味
形散神不散,很少看到有导演把中国神话如此自然地表现出来
一个不再相信神话与宗教的民族,一个只求实利主义的年代,却每天上演着无比真实的魔幻主义;从纪录片访谈切入,不料拐入曲径通幽处,上承传说志异,下接民生百景,时空绵延,语境丰富;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段落,照片一段印象最深,神来之笔。
即使故事最后散成了沙,成了李文的单口相声秀,但李珞最宝贵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电影意识全部都在。多年来,第一次在电影院泪流满面……李珞就是大陆最好的作者导演之一!
希望我公安部门善待鱼妖旁友。
个人以为《唐皇游地府》对电影这门艺术(演员表演、服化道等)有再造之恩,而《李文漫游东湖》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前行,轻飘飘地就将纪录片剧情片神怪片的界限模糊、打通并拓宽,顺带还致敬了自己。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珞处理得自由又自信,涣散不成军,无的乱放矢,好看得不明所以,精彩得莫明其妙,建构阉割之辩,有如神来之笔。什么阿巴斯蔡明亮,都一边凉快去吧。
也是个神奇的片,伪纪录纪实学术报告的展现方式,展示了一个特殊体制下人群扭曲和神经质一般超现实的生活方式。[B+]
这个片子里有很多种话语啊,商业的、工程师的、民间知识分子的、百姓的、青年学生的、官老爷的,武汉话、武汉话改口的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我要鄙视一下那个满口“建构”“阉割恐惧”的女学生,这种就是学一种话忘一种的典型,特别是那个“陈词滥调”,妈呀。李文身上官僚气和艺术气的融合还是很妙的
非常当代艺术范儿,指向的丰富性和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度是当代艺术家的风格。新奇的同时能通过演员和对白制造出趣味,但毕竟电影技法太业余了,偶尔换个口味还行,多了就不行了(多了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