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各国文艺片,但唯一想写的却是这部《克立夏》。
我个人非常钟情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片子。我甚至认为,一部电影即便故事和演员都有短板,但导演对作品的铺陈整合足够富有创见,仍不失为一部记忆鲜明的佳映。
克立夏是导演Trey Edward Shults的处女作。入片伊始,观众即可以明显体会到,这位年轻导演对人物塑造及叙事呈现,拥有极为深刻精微的掌控力与创造力。镜头通过人物面部推进、手部动作特写、以及多个360度一镜式旋转拍摄,突显了女主角波平表面下的情绪井喷焦虑。此外,西方家庭的人际疏离隔阂,在女主角进门后全景画面中,被这位时年27岁的导演精准呈现——各自礼节性寒暄拥抱下,无处存放的尴尬和无所谓。
克立夏的剧本非常简单。一位曾经将幼子抛给亲戚抚养、自己离家混迹多年的乖张老妇Krisha,贫病交加的暮年,在感恩节当晚,想要重拾亲情、却仍难逃离酒精药丸的纾解、最终沉于黑暗和破碎的伦理故事。
除了对导演的创造力表示折服,本片极富扩张力、冲击力的电影配乐,形成了影片独一无二的特色。各式打击乐随不同桥段冲撞起伏,营造了相当幽幻迷乱的意识流现场,让人不禁对导演的艺术解析风格啧啧称奇。看来艺术的吊诡之处,正是不寻常的感官折射体感。
通片看罢,只让人不得不赞叹这位初出茅庐的27岁奇才,90分钟什么前因后果都没说,但老妇一生全都懂了。更要命的是,人被浸在那环珮叮咛的音乐里,没几分定力还真的出不来~
一,克利夏应该是代表曾经参与在68年运动的那样一个角色。在《阿甘正传》中也有一个这样的女性角色,就是阿甘的女朋友,留下一个孩子,阿甘把他抚养大。 这个电影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在结尾的时候,当克痢夏跟他的妹妹争吵的时候,她说的一句最核心心的话——:我宁愿成让他成为我这样的人,也不愿他成为你那样的人。 克利夏代表68年之后的那种嬉皮士的那一代中的失败者。那些告别革命的参与者,如妹夫,则成为今天在美国社会的资产阶级。妹夫讽刺说你不可能永远像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那样拿着包就去欧洲,讽刺克利夏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梦里。她妹妹一家代表今天美国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住大房子,然后养很多孩子,然子们都慢慢走上资产阶级的正轨,就像这个克利夏的孩子,在她妹妹妹一家的暗示下,就选择了商业管理专业,而不是真正的爱的电影专业。 二,电影实际上是儿子最终对母亲的一种认同和原谅。镜头虽然很残酷地表现了老年可以晓得失败和脆弱,同时也是谅解和爱。导演本人来出演这个儿子的角色,这样的设置本身就是对那句“你不是我的母亲”的反省。
虽然叙事中时间轴经常被空间打乱,但是这个叙事仍然有一个很清晰的时间轴,就是克利试图回归正常的生活,所以在他喝酒之前呢,有一个跟他妹夫交流的失败,和跟儿子交流的失败。但是,儿子根本不接受母亲出于爱给他的建议,妹夫警告她不可以随便进入别人的生活。所以她把一瓶酒都喝掉,实际上是在是跟所有人的关系的失望下,重新开始酗酒的。
Krisha 是拍摄手法和配乐都较有特色的一部电影。这种镜头和配乐能很快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自身情绪跟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一路走下去。片子的角度和镜头盖像是直接钻在女主人心房里拍的。 逼仄,拥挤,多为近景,有时利用房子宽敞的上部空间对比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Krisha与他人的关系。 出镜人物多成双成对,且距离非常近,情感上也非常亲密。 只有“异类”,比如镜头开始就说明是“外来者”的Krisha,总是单独出现在一个镜头中,且景小人大,凸显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 从开门时小伙子探头看了Krisha一眼随即关门把自己家的狗赶开就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访客。 她的儿子也总是单独给镜头,说明并没有和这个家庭的其他表亲建立多么深厚的感情。从一开始他带着墨镜进屋,忽视正前方的母亲Krisha,径直拐进厨房的举动,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距离感,作为片中唯一一个戴墨镜出镜的角色,他也是除了Krisha之外最沉默的一个。 墨镜代表他对于自己感情的隐藏,他不想让人看出对母亲归来的想法,但当他放下东西,过来和母亲拥抱,尽管有些拘谨,还是能看到他微微颤抖,用手揩泪。 Krisha的屋子在二楼的边角处,这也是一个代表她边缘化形象的信号。 有很多对比进行的镜头,比如影片开始不久Krisha从她房间第一次出来,俯瞰楼梯下妹妹一家人的热闹生活时,镜头给了个飞快的横切镜头,扫过她那层楼,接着我们看到她开始下楼,镜头这时给了楼下,妹妹家的儿子在玩儿弹球,且试图弹至天花板那么高,给人一个垂直拉伸的视觉画面。这是一个横竖对比。 随着观众对于镜头角度的熟悉,影片中后期出现大量家庭成员的各种不同镜头穿插进行的片段,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充分演绎,同时这种表现手法在影片末尾,结合配乐,一起把片子推向高潮。 是一部非常用心导演的作品。角色也选的很好。
活在焦虑中其实是一种更加能证明自己真实存在的生活方式。
而像这种存在感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与自我接触的原始途径而感知到,是要不停的通过情感上的自我救赎,心理崩溃之后的自省与现实对自我的批判等种种因素才能促成这种所谓的焦虑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种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真实,
真实能让我们感知到一切外界所传来的信息,从而可以让我们按自己的逻辑去思考,在不会变通的惯常逻辑下我们习惯将外界事物标签化,即便是它已经颠覆了传统逻辑,但是焦虑这种可以给自我带来真实感的形式主义所存在意义已经完全取代了自身周围传统逻辑所存在的意义。
因为形式主义它不再是一种对自我的反省和批判,而相反的是它会通过对自我的不断理解而逐渐形成一种新式的自我惯常逻辑。焦虑的存在,是通过不断的打破自己之前的惯常逻辑而真实,同样的这种真实也是需要我们去感知,而另外一种感应焦虑的方式是通过对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探,即在完全否定自我存在的情景下去尝试做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所以在《克利夏》中这种焦虑感蔓延在镜头的每个角落,而同样对于观众来说,这种焦虑感无疑是一种自省,在自我救赎与自我沦陷中发现一种平衡。
《克利夏》也代表了一种新独立电影的模式,它不在依附于电影观众惯常的思维逻辑,而是脱离于思想之外,将剧本,人物,表演,性格等多方面分解开来,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又需要自我感知将其融合,它不再直观的向我们传达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个人物的表演所发挥出来的感受所带来的真实感的效果,一方面,它并不能代表任何实质性的东西,而另一方面,感知所需要的条件可以不反射任何东西,只是反射自己,或者说是带来一种要表达的征兆,而将这种征兆融入电影之中变转换成一种理解所带来的实际效果。
同时,《克利夏》将一个故事分解开来,而分解开来的过程中也加深了这种焦虑感,因为它并不是只在代表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突出的是人物所带来的认知,通过人物之间散乱而又零碎的交流来交代故事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并没有过度的关注事件本身,也并不不是运用一贯叙述的方式来交代剧情,而需要被观众所认知的剧情的衔接点就以人物之间不断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中所交代的剧情并不是具有一贯的连续性,反而更多的是给观众带来一种需要自我被认知的感觉,通过自我对电影所展现方式的了解,将自己带入到克利夏这个人物中去,去体会她当时的所感所想,去串联整个故事,从而去了解她的焦虑。
克利夏的焦虑其实是一种被过分夸大的孤独与绝望,一种持续不被认同下情感的爆发,无法控制内心的烦躁,利用极端的方式展现在亲人面前,不用虚伪也不用刻意隐瞒,遵从着内心原始的邪恶力量伤害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但任何的焦虑都是有原因的,而这些从不被人提及的原因往往又是抛不掉的痛苦回忆,与其选择去遗忘倒不如将这回忆埋藏在焦虑中,任其挥发,最后利用焦虑构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克利夏的世界很真实,因为往往自由最能表达真实的含义,而自由所能带来的焦虑更能彰显出自由的品质,而克利夏唯一的错误就是将情感寄托与某种亲情之上,没有看清事件的本质,而焦虑又促使她变得感性,过于追求些情感上的回报,从而变得无助,但克利夏并不可怜,只是长久的压抑和内心世界的改变让她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即便是克利夏完全的将焦虑展现出来,但是却并没达到自己所预期的效果,在对待他人的时候任何人都是有所保留的。
我们无法做到像克利夏一样毫不忌讳的展现自己“自由”的一面,因为这一面包含更多的是她的冷漠与自私,充满棱角的态度与观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克利夏却教会我们这世界也是有真实存在的。不要像克利夏一样生活,但是也可以大声吼叫。
大量的声音设计,氛围音乐用声将电影的叙事探索出了自己的方式。确实,观影的过程krisha的孤独与绝望感被极好的传达,产生共情。但是电影的故事却并不如技法那么吸引人,情节和戏剧性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为情绪蒙太奇服务的作用。当然,作为极低成本的独立制作,已经非常出色了,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76/100 从操作行条件反应理论上看戒烟酒时最好去个新的环境,这样刺激你体内成瘾因素分泌的量会下降,你一年在外地工作感觉自己越发成熟稳重,可过年回家三天就和父母吵得不开交也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成瘾向来都是心因性的,根源在原生家庭,电影捕捉到了这一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着实厉害!
这摄影和调度应该是学PTA吧,花哨也讨喜,但那都是浮云,整体其实相当无聊,看得我瞌睡连连。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克利夏要酗酒?她的过去都经历了什么?一味表现糟糕的癫狂,是莫名其妙的。本来可以很好的片子。PS.本片也有画幅的变化,导演确实有想法。
新手炫技指南。摸到了点卡萨维茨的门道,老太太有那么几个瞬间也是神似吉娜罗兰兹。
作为处女作,它令人惊艳的地方不仅体现在冲突场景中对戏剧强度游刃有余的掌控,也体现在多场群戏中杂而不乱的复杂调度,不仅体现在对主角Krisha心理状态密切与细腻的刻画上,也体现在对主角所处环境氛围的感性塑造之上。后半段两次变换画幅,除了映衬主角心理状态和紧凑构图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意义
用音效和影像来渲染刻画心理相当成功,只是故事本身太单薄。
看着像恐怖片,其实就是恐怖片。在痛苦的泥沼里挣扎,跟着镜头转啊转啊,发现它是一个圈,从来走不出去。
爱电影的Trey上了商学院,却拍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片中同样扮演Trey隐于一隅,表达对家人的爱。这部半自传的小品情感深厚,一个让家人失望的老女人的主观视觉呈现,却从中看出了家人mad和不是hate的复杂情感,导演的场面调度和情绪渲染让人惊喜。[B+]
从火鸡出场的第一秒我就知道煮熟后会被掉地上,呵。
又长镜又蒙太奇 想要营造出独立电影的氛围但时间线乱得糟心 本来想看撕逼却发现故事过于无聊 因为古怪老太太并没有很“趣” 拿这种讨巧又想要特立独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成名作 还不如认认真真简简单单拿这个老太太拍个温情戏。
真没看出来这个电影有啥看头?一个老人,应该是离家出走之类的,然后老了想回家。既然敢做就应该敢当,回来干什么,喝酒,嗑药,手指残缺不全。另外,电影中的配乐过于喧宾夺主,中间有部分应该是大提琴,说实话跟噪音一样,难听。对老人的特写镜头,看的人不适。不喜欢!
前半部分基本静音看了。。。睡觉都要戴耳塞的人简直是受刑。。。不过最后的撕逼戏不明白是两姐妹谈话前还是谈话后?
迷醉。将碎片式的片段以如此迷人的方式拼凑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沙尔茨的首作比他后面两部作品都更优秀。整部电影就完全建立在克利夏的脆弱敏感恐惧疯狂的人物状态之上。前三十分钟更是狂飙突进,声效和音乐揉捏为一体,带来一种轻度的眩晕。部分时刻卡萨维蒂和吉娜·罗兰兹附体。
好看且惊艳的低成本独立导演处女作,对家庭关系裂痕的展示充满力度,非职业演员的状态在线,炫技的运镜、声效和剪辑设计营造出真实人物心理,调度常存亮点。
先把故事讲好,再来玩别的好吗?
这才是忠实的电影!另外谁说这是喜剧?
喧闹,群狗,家族压力,auntie relapse;气氛营造挺张狂,但电影语言和故事呈现都类似却不及《梦之安魂曲》或《威猛的天使》;角色演员同名,不知是否出演自身,感觉戏外戏内有所互文
这脸这演技,简直绝了,真的都是业余的吗?导演率一众大妈演出家庭惊悚剧
超级好看!都看醉了,声音设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部电影是导演和他的整个家庭一起拍摄的,戏剧张力堪比那年的杀戮!超低成本的高水平完成,摄影真是天才之作!太牛逼了,昨天我在酒会上看到导演忍不住一直像迷妹一样地尖叫,实在太low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