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下2015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2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3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4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5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6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3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4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5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6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7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8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9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爱国主义

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家领导人邀请安东尼奥尼来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电影的最后,拍摄的场景是长江大桥,镜头定格在用大桥的绳索"改造"而成的晾衣绳,晾晒着民工的衣服。领导人很生气,认为导演是故意用这个镜头暴露中国的落后和贫穷。安东尼奥尼事后解释并非有意,只是恰好看到这个场景而已。所以国家的虚荣心是很可怕的。而这部电影,导演有些太刻意,不论是音乐,还是刻意捕捉的细节,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国家虚妄外表下的空洞和荒唐。可对于我们这群特定观众而言,讽刺的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悲凉。君不见,国庆阅兵时,把各式为了阅兵而奋斗的情节剪辑成影像,我们何尝不是看了热泪盈眶?各种政治学习时,形式主义满天飞,我们何尝不是疲于应付?影片中,一场晚会彩排,负责人说孩子们的舞蹈不够爱国主义,听起来可笑,但就我们的国情来说,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放这些主义成为空谈,爱国主义也就成了国家最后的盔甲。

伊坂幸太郎在《摩登时代》里说,国家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只是一个空洞的组织概念,国家已经成了活体,而政治变成了这个活体的手和脚,利用一切资源为国家服务。我们生存的国家不同,而不同的国家操控着我们的一切,为了他的发展壮大而努力,不同的国家也就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仅仅是按照国家的安排去生存,没有选择。有时我们不该抱怨我们所在国家带给我们的不幸,因为我们和国家是无法分割的,无关爱国主义。

 2 ) 太阳之下的阴影

平壤是一座拥有超过三百万人口的城市,在导演曼斯基应朝鲜政府要求,来到平壤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还从来没有外国导演曾有机会目睹这座城市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2012年,前领导人金正日死后的第一年,为了庆祝金日成诞辰纪念日“太阳节”,刚刚上台不久的金正恩试图向外界展示朝鲜的积极面貌,邀请俄罗斯导演曼斯基拍摄一部关于平壤普通家庭的纪录片。朝鲜人全然没有怀疑这位导演的动机,甚至都不清楚他的政治立场是“反共产主义”。而曼斯基为了获取信任,表面上接受了朝鲜政府的所有要求,按照剧本拍摄朝鲜人的“幸福生活”,私下却记录了大量不被允许拍摄的情节,包括官员对每个镜头进行指挥,指导每句台词的过程。这些花絮镜头和“正片”一起,展示了一个亦真亦假的朝鲜,身处局外的人们尚能够分清现实与假象,而朝鲜人似乎早已深陷其中无法挣脱。 纪录片以小女孩辛美的生活展开,镜头下的辛美全然享受着朝鲜最好的家庭生活,她在平壤最高级的学校上学,父亲是纺织厂的工程师,母亲是食品厂的职工。镜头一路跟随她的脚步,拍到了母亲陪她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拍到了父亲在工厂接受工人们的感谢,拍到她和父母一同为领袖献花。假如事实真是这样,也许我们就不能否认辛美真是幸福的,但是曼斯基的镜头同样记录了事情的另一面。辛美所在的学校除了摆拍的那一次,从来没有学生进出的身影,父母的职业是临时编造,热情洋溢的同事都是在按要求表演,他们在家中吃饭时,桌上的饭菜也让人难以相信是朝鲜人的日常饮食。朝鲜官员费尽心机营造出来的“幸福生活”,即使没有幕后花絮的作证也无法令人信服,我们能明显看出,这些普通百姓在面对陌生的摄影机时表现出的不自在,更别说还要他们在镜头下表演出虚假的生活状态。这也让两位朝鲜官员不断强调“不要认为自己是在演戏”,不知道他们二位要是能看到这部影片,会作何感想。 这部电影名字叫做“太阳之下”,太阳,这个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在朝鲜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朝鲜人的“太阳”不在天上,政府要求太阳存在于地铁的车厢里,每家每户的墙上,太阳是每个人胸前的像章,也是屹立不倒的雕像,太阳就是他们的领袖,领袖的光芒照耀着朝鲜的每一寸土地。但是镜头里的朝鲜,无论是街道还是建筑,甚至路边的草木,都笼罩着灰暗的颜色,而身处其中的朝鲜人,则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在摆拍的指挥下欢快起舞。看他们脸上激动的神情就好像告诉你,“我们的生活是很艰苦,我们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很幸福!”,这就是政府希望表达的感受,朝鲜政府试图让外界相信,所有朝鲜人就是这样满足于他们的生活。可是这些就连他们自己都欺骗不了,当演出结束,人们在夜色中等待老旧的电车,相同的人此时却面无表情,拥挤在电车周围的身影宛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这才是朝鲜人的真实写照。 对于朝鲜人来说,太阳无处不在,存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躲避不得,阴影是出现在身后的,只有转身避开光线才能看得见,而现在的朝鲜人并没有看清阴影的机会。影片的最后,工作人员让辛美背诵诗句,她能想起的却只有歌颂领袖的内容,流下眼泪的辛美,就像是所有朝鲜人的缩影,让人为她悲伤。

领袖亦是太阳
而你无法违抗

 3 ) 观影乱弹,立此存照

非常好的一部纪录片,镜头语言和视角的选取都非常好:以首都一个看似平凡而又不显平凡的少女的视角,来审视阴郁、寒冷、空旷无人的平壤街道和公办机构里“公家人”的刻板生活。虽然大部分素材是在官方限制下严格选取的,许多场景也是摆拍,但在经过戏剧化处理、剪辑和重组后,散漫的摄影花絮反而呈现出平壤这座坚硬、冰冷的城市性格中非常真实的一面,特别是将摆拍过程和官方重新设定人物角色环节的花絮拼贴为批判性立场严肃鲜明的正片情节,镜头中的反讽色彩是非常令人拍案叫绝的。

让人悸动的还有不断穿插在宏大仪式彩排间隙人的疲态、例行公事和偶尔“出神”的时刻,比如女教师在课上谈论金氏父子的“伟大事迹”时一群女孩中那个玩手指、面色冷漠苍白、不参与其他同学讨论的女孩;勋章满身的老兵在礼堂里绘声绘色讲述从军经历时打瞌睡的女孩;主人公辛美练舞时表演性的微笑和隐忍的泪水;辛美在家中窗户里出神地眺望广场,用手无目的地笔划着的时刻;辛美的父母,他们无表情的、凛肃的脸容,仿佛透露出这个国家令人窒息的苦闷和无聊,以及那种例行公事般配合和无所谓的成人智慧。

影片最后,女主角辛美面对镜头,无声地哭泣。讽刺的是,她仿佛从一出生就纳入了国家体制,成为完成国家的巨大象征性指符中的一个能指。她很少体会快乐,当拍摄者让她谈论一些令她快乐的事儿的时候,她找不出来,而是背诵起加入少年团时的宣誓誓言。她因为反复背诵这一誓言而语气熟稔,有精心修饰过的政治抒情味道,内化于语言和思维模式,却不是抒情的。最后她的脸容平淡下来,恢复了一贯严肃、等待生命中那些需要排练的刻板时刻降临的冷漠表情。她仿佛非常快地进入了灰色的成年,非常快地洞悉了自己在这座僵硬的东方城市里命运的位置。

镜头里象征意味的元素几乎是闪现在官方给定的狭小题材里起主题意义的刺点,并且“合法”地从细微处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性格和气质。不知是黄昏还是早晨,市民推着“搁浅”的社会主义无轨电车无声前行的漫长镜头;傍晚大型政治舞会结束后人群疏松排列的公交车站;平壤幽深黯淡的地铁隧道;晨昏交替时平壤街头空荡荡没有灯火的高层住宅建筑;领袖纪念台上每日清理鲜花的公职人员……这些城市表情映衬着辛美一家盛装之下的冷漠疲惫,现在他们明白作为塑造国家神话的一粒原子,他们的整个生命是包裹在宏观建筑或隐或显的强大压力之下的——他们的内在被抽空,而徒剩下失去自我焦点后的茫然、空洞和百无聊赖。

这部纪录片不同于以往朝鲜题材纪录片或对既有的“政治正确”话语加以戏剧化表达的猎奇式展示,或怀揣某种令人可疑的悲情色彩而对朝鲜的人、事、物加以夸张渲染的伪人道主义呈现,它秉持一种公正道德的良心,以一种平视的视角去探讨语境中的人如何既受制于其所处的宏大国家机器,又无法逃匿其真实的内在心灵状态——这样一种在动态中博弈、矛盾、再平衡的生存势能。纪录片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人在两种力量的撕扯中维持内部平衡的惊人毅力,那丝微妙起皱的心灵波澜只在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身上看到,尽管故事的主人公已经表现得非常沉着克制了。理性总是战胜那些不健康、不合适、与宏观建筑的雄伟气度不相符的内在症结,但从整部影片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影片扫射到的无辜脸容均透射出某种因不间断地表演生活而习以为常的惊恐、无助、茫然和冷酷。

当生活变成一出戏剧,一切日常的工作起居都可以纳入国家体制的摄像头中,人在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或许也就内化为一种例行公事般的国民性格了。这部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展示如何在有限的外部条件下仍然拍出一部有立场的作者电影,而不是像一些蹩脚的导演,去抱怨各种客观拍摄条件的不足。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心思、小小的编排,就能够使令人毫无办法的一大坨物件运动起来,这真是导演的才华和匠心所在了;并且这才华一如运镜,是以真诚的人道主义、对人的整体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体命运的体贴而获得力量的。

2017/9/11 沪东北

 4 ) 所谓真相、人性关怀和纪录片道德之气得我够呛

这片让我想起,在英留学短短一年半,就有三次在课堂上统一组织观看西方人制作的东方落后国家纪录片,还有两次这类的论坛讨论。不得不说,西方人对他国事情真的是非常在意和好奇,甚至还有点自以为是的。其中最长播放和讨论的有中东、朝鲜和记不清的别处,然后直到中间一个中东人还有没曾想过会在场的朝鲜人愤怒站起,表示这并不是自己国家的全部面貌,才让人从另一种“洗脑”中醒过来。不久前的中国,以及现在大部分的东方、第三世界国家都是这样被发达国家过度假象臆断的载体。他们自以为优越地夸夸其谈,展现对他国的关心、愤怒或八卦和不齿,并将其做成各类电影、纪录片在课堂上反复播放,丝毫意识不到,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政权洗脑?就好像,你真觉得我家里那点屁事儿,隔壁老王是最有发言权的吗?在留英之后,对于这类事情和创作有了更复杂的思考。知道的越多,真相就会变得越模糊。

几年前觉得导演聪明勇敢,现在只觉得荒凉悲伤。所谓“纪录道德”应该是什么?谁有权利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让无辜无知的人,为所谓“真相”和“艺术”献身?这个女孩将一生活在这个国家,也一生和这部所谓“真相”的纪录片捆绑。如果说这个国家捆绑了他们的人生,那作为道德文明自认优秀的这位导演又有什么权利在他们本就无望的生活里再泼一桶硫酸,去成全自己的所谓“真相”?当然,该憎恨的是这个政权本身,应该有人提出质疑,但不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看完只觉得,镜头后的人可恶,镜头前的人悲凉,电脑后的我愤怒。

 5 ) 没有英雄是靠牺牲孩子的人生而成就

看完电影,想起了另一个人。 拍摄《秃鹫与孩子》的凯文卡特。 人民被他镜头中的绝望所震撼,颁给了他普利策奖,然后纷纷指责他的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挽救那个孩子。 被千夫所指的他,在获得普利策奖后两个月自杀身亡。 相对于凯文卡特,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聪明多了。 “我希望做一部关于真实的朝鲜的电影,但这里没有现实生活,”曼斯基说,“只有关于现实生活的传说。” 他做到了。 他靠偷梁换柱得到了那片神秘土地的真实影像,又用空洞的配乐和凛冽的画面将那土地上人民的空洞与恐惧完美传递。 不过,既然他可以如此深刻的理解那国家的森冷,为什么还会罔顾陪伴自己一年的辛美一家的生命安全,将他们置于绝对的危险境地。 我在知乎上说:如果辛美一家因为这部电影受到了政治迫害甚至生命威胁,我永远不会原谅这个导演。 收获差评:如果是我,永远不会原谅迫害他们的政权。 呵呵。 维塔利·曼斯基与凯文卡特的区别在哪? 凯文卡特并没有召唤那只秃鹫,事实上,放下相机后,那只秃鹫还是飞走了。小女孩并没有丧身鹫口。 但绝对是曼斯基的选择将辛美一家,朝方所有帮助参与拍摄的人员,当然你说他们是伪造影像的人员也好,弃之不顾,推向了绝对的危险。 而曼斯基,在朝鲜经历了一年的严密监控,对他们将要遭受的危险,心知肚明。 然而他还是选择播出真实的影像,这不是揭露事实的勇气,这是沽名钓誉。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很难得,加倍的印证了我们对神秘朝鲜的想象。 但是这部猎奇的电影能改变什么?除了辛美一家本来还算“幸福”的生活? 有良心的导演,会拼命保留自己的影像,也会尽量保障参与者的安全。 不会这样大张旗鼓的在全世界洋洋得意自己的冒险。 如果导演只当辛美是自己电影里的道具,可以用完即弃,那他和北韩政府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破坏辛美人生的是那个可笑又恐怖的政权。 也是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

————————————————————————————

下面回复有人拿劫匪、人质和警察作比。

…………

维塔利·曼斯基不是警察,他是走过路过掏出手机拍个小视频上传快手赚点击量的“看客”。

人质救不救得出来,他才不管。

哦,对了,他要是生活在90年代台湾,一定是报道白冰冰女儿绑架案的记者之一。

至于白冰冰女儿绑架案,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好好学习并写5000字心得体会。

 6 ) 我从没想过99年生人的我也能从中看到童年

我从没想过99年生人的我也能从中看到童年

17年年初我还叫嚷着要去DPRK旅游,说是想去看看我所不知道的共产主义的过去。经人提醒道:“半岛局势不稳”,“不要给极权国家送外汇”之后总归还是没能成行。今天听说学校放送关于朝鲜的纪录片《太阳之下》,就急急忙忙地赶去看。而我从没想过,赶着上世纪的尾巴出生的我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童年与我青年时代的迷茫。

我看到了为了集体利益强撑着向老师保证明天就能出院参加彩排,坚持着学会剩下的舞步的Zin-min。“你只是没有习惯”,“现在你就放弃了,之后还要学到更更难得怎么办呢?”。成长的过程中,这两句话在我的耳边一次次地响起。他们终于内化为我对自己的标准,在我最黑暗的时候告诉我:“如果你连现在的磨难都承受不住,将来的日子要怎么过呢”。今年秋季,我入学了一所以“通识教育”和“专业不设限”为宗旨的文理学院。几乎每一天我都能听到周围的同学充满感情色彩地讨论自己对于一个学科的爱与恨。然而对于我在国内的很多同学来说,专业的选择无关热爱,只关乎现实——文史哲是荒唐的滑稽;社会科学是骗钱的生计;只有务实的专业是铁饭碗。你先要生存,诗和远方靠后。这样的生活仿佛永远都只能够是被动的,仿佛作为个体你不能够控制任何的事情。他是一场耐力赛,比赛的终点不是开脱就是疯魔。

我看到了熟悉神态的领导层,眼里闪着上下级关系的圆滑和投机取巧。一定程度上来讲,脱离我生长的文化给了我的心理状态一个喘息的空间,看看形色各异的行人和性格各异的管理层,我对自己说:“没有一种人格是绝对优越的,只要保持热忱,什么性格的人都有机会爬上自己理想的巅峰。” 直到今天,我从没想过我对“绝对优越人格/性格”的定义是哪里来的。这种完美的人格是这样的:认真,谨慎,爱争取,会看眼色,会处人际关系。管理层从来不是管理出身,不过是一个个从底层玩弄权术走上来的领导,神态都是一样的。

我看到了庆典活动中、为领袖舞蹈的人群微笑面具下的疲倦和无奈。又一个庆祝伟大领袖的快乐节日,朝鲜人民在广场上排除整齐的队形,挂上微笑,用同样的频率鼓着掌。开始时的一秒钟是嘲讽的微笑,下一秒是对于他们整齐程度的赞叹,之后是漫长的恐慌和疲倦。这一幕的他们看起来空洞地疲倦,但我熟悉的是呈现在我面前的这一幕之前的事情。试问哪个青少年的童年里没有过枯燥乏味的排练呢?为了并不在意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排练,为了仿佛是光荣的使命费尽心思,在合唱团,在班级队列里,在庆祝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个疲倦的棋子,在木偶的手里组合成献给领导人的礼物。

我还看到了迷茫。你知道眼前的这一切是假的。工厂并没有达成“150%”,更没有达成“200%”的国家指标;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的工程师其实在出版印刷行业供职;讲述用步枪打战斗机故事的老兵知道这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编纂朝鲜方面剧本的“编剧”和协调监督的领导更是明白这不过是用来洗脑和正是宣传的武器。但辨出虚假是简单的,找到真正值得信任的东西却很难。我看到将搭电公车推上电轨的行人,穿着类似的衣服扒着窗,那一刻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我敢说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他们必定已经是感到习以为常了——习以为常的无奈,习以为常的愤怒,习以为常的麻木。也许真实和虚假在另一些地方不那么明显。也许它掩护德更好,也许它渗透进了你的生活,你茫然地感受到了被欺骗,但是当所有的证据和所有的选择都被抹去,你还能够选择什么呢?空洞的迷茫和无知的虔信,没有一条路上有想象中的花香。

长大的过程中,苏联对我来说都只是一个遥远的历史名词。纵使史实告诉我:“91年苏联解体不过是你出生之前8年而已”,“你的父母亲都是在苏联时代下的中国长大的”,我仍然不能够对这个国家产生共情。但实际上,这段历史还是没有走远:我想起小时候被教导脖子上的红领巾是“战士的鲜血染成的”时的迷茫,和几经周折终于拿到手、真正到手之后却不知有何意义的、粗制滥造的团徽;我想起童年时代为了上台表演挂上的假笑,想起参加合唱比赛前夜哭着鼻子想要一双符合标准的纯白丝袜和黑色漆皮鞋;我想起青少年主持人似乎是一致的面部表情和神态,还有公开课上假意举起的手;我想起为了入团死记硬背下的团章和当时花了大力气背过的四本政治书……

这也是我的童年。

———————————————————————————————————————————————
我的评分完全是出于自己从中获得的反思,而不是纪录片本身。
本片的音乐设置非常有倾向性,渲染出一种孤独、苍凉的气氛。
整个片子的拍摄怎样我也不做评价,仁者见仁了。

 短评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6分钟前
  • 维林诺的金菇
  • 推荐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8分钟前
  • 小李嘛批
  • 较差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14分钟前
  • Такнао
  • 很差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16分钟前
  • 十八爷
  • 还行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21分钟前
  • 我是主角不能死
  • 推荐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27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32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3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37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40分钟前
  • 梦游者的坠落
  • 力荐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

41分钟前
  • simonfaye
  • 还行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44分钟前
  • Persee
  • 还行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49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52分钟前
  • 河原宏
  • 力荐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56分钟前
  • 佑扯
  • 推荐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5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59分钟前
  • lcsun
  • 力荐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1小时前
  • M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