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艾伟的小说《过往》 《追月》越剧获成功后,我就像嫦娥奔月去了,追呀追呀,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是秋生喜欢吃甜的,不是我(夏生) 反正你也喜欢的 我,第一次吃你烧的饭(母亲偏爱秋生,夏生和冬妹有爱但不多,结尾也是,含蓄之至,感谢凌凌对夏生的照顾和爱,但自己一直都没亲口说,对秋生反而是亲口说救了他两次命) 黄鼠狼下的窝,一窝不如一窝(比喻也是有意思,演戏的人不如,看戏的观众也不如) 越剧团的人,说我们三兄妹,就像你下的三个蛋(琢磨一窝和三蛋,过去的场景都通过舞台情景剧的方式来演,探监到去精神病院,把过去的那些干巴巴又忘记不了的人与事鲜活于舞台,跟纸上一样,效果依旧出彩) 我今天才晓得这些事,你说的我都不记得(何赛飞演的戚演员,作为母亲,这时不用管有意还是无意,但作为母亲的责任她是没有尽到,尽的就是一个演员的职责) 我不是一个好东西,好母亲,好妻子 你是一个好演员,戏里你才是个正常人 当一个好演员你知道有多难吗,我也只是个演员(很多事都无法掌控,包括潜规则,观众),把你们爸爸的剧本追月拍好 对我来说,除了演戏,什么事情都不重要。 你除了你自己的事,你还记得什么(母亲的第一句与秋生的第二句,说的都是一件事,不是痴迷演戏,而是为戏而生,戏里她是光彩伊人,戏外她不过是等着下一场戏) 自幼学戏,对亲情没啥概念,自从遇到你们爸爸,爱我,宠我。你们爸爸失踪了,我天都塌掉了。你们看到我一个一个换男人。是因为我找不到像你们爸爸对我好的男人家(虽然有点不符合道德,但感情线,不好把握) 救场(戚让女角b王给女角a庄安眠药,许诺b上,最后借坡下驴说b谦虚不行不如让自己来)还是救人(戚病前想最后一次上台演戏的心愿) 入戏,就自带光芒 其他一点都不重要,除了演戏 你和你哥都一样的,都把话当刀儿用的(母亲对夏生说,话,真的就是留下伤痕的刀) 我也没脸再见你们的(但戚还是见了,不是拉扯,因缘际会心境不同) 有两场戏对于何赛飞老师演的戚演员很有意思,一场是舞台情景剧中的过去,三个孩子被妈妈许诺扇10下就得五分钱,妈妈在躺椅上凉风习习入睡,醒来三个孩子还在扇,她承诺的却忘了,完全沉醉在自己演员的世界里,孩子随意使唤 另一场就是伤人后头套掉了化疗后的头上,形象全无地走进越剧院喊夏生出来 荧幕上,《白蛇传·情》之后的戏剧电影元素,这次看的是越剧。何赛飞的表演对得起金鸡影后,而且整部片对她是一点都不吝惜,结尾病床前都依然是她的戏份,哭的层次,还是含蓄的,埋在心里的,说三分话的,非常值得欣赏,连死前都没有浪费她的最后一滴眼泪。结尾上岛与父亲合拜,骨灰撒向当时插队的海滩,这一家子也算是平静放下,3.5分,何赛飞老师自带光芒,其他演员前面还能入戏,后面就有点工具人了
在进影院之前,在网络上有刷到过大大小小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但看完之后,远超预期,瑕疵是有的,但亮点也有! 记忆中上次在银幕上见到何赛飞老师是在某戏曲综艺怒批戏曲行业现状,这一次在影院大屏上看她唱戏真的可谓是酣畅淋漓。 这部“人生如戏”的大戏,丝丝入扣的演活了一个绝症母亲的自我救赎,越剧团的萎靡不振、女演员成名的心酸史、原生家庭之痛、两代错综复杂的关系…… 戚老师为了事业忽视了家庭,导致了家庭成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也许她并不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但她也做到了一个好演员。
全片就看何赛飞老师一人飙戏就对了! 赛飞老师真是风姿卓越、绝代芳华,从保安亭里走出一亮相,我的眼睛就跟电影里帮她拖箱子的保安小哥哥一样,眼神都直了,离不开了…… “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心思放在业务上?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全场最佳台词,这是不是反映了很多剧团的现状😏 非常喜欢三幕: 1.看见儿子的剧照,马上疲态尽消,马上来了精神点评指导; 2.食堂里放下筷子就给晚辈讲戏,立马入戏,真是处处是舞台; 3.排练场上指导台步,鞋子一甩就走起来,甩得也太帅了。 比起«追月»,更喜欢这个电影的英文名字«off the satge»,既是人之将死,离开钟爱的舞台之意,也是“台下十年功”之意,更是舞台之下演员要兼顾其他,当一个戏痴、戏疯子有多不容易之意。更喜欢导演把每一次角色家庭变故的事件节点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来表现,这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
国内少有的,以中年女性作为主角的电影,不止展现她母亲和妻子的身份,而是聚焦于她自己的事业和爱情。非常与时俱进的表达!
我永远会被戏曲故事打动,像《霸王别姬》《进京城》《柳浪闻莺》《青衣》……我会感动于戏曲演员对表演极致的追求,尽管有的人已经垂垂老矣,但耗费心力排练“上台”“当主角”的执念,总能戳到我心里。
而该片和过往同题材项目相比,最不同的点是,它着重强调了“女”演员的不易,讲述了女演员在奔赴事业时,会遇到源源不断的捷径诱惑,年龄的歧视,还可能会因“重事业、忽略家庭”而被人诟病不像个好母亲,(但如果是父亲忙于事业不归家,就不会受到如此严重的诟病)总的来说,电影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常年缺席家庭的女人,背后的苦衷。电影把她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演员,妈妈,或妻子。
片子很妙的一点是,所有闪回都用了“舞台”的形式去呈现,模糊了戏曲和现实的界限,更让人觉得,女主角的人生经历,好似一出大戏。
近几年,很少看到有人能用这么认真的态度,去拍一部戏曲题材的电影。他们可能早做好了亏本的准备,但是那种认真付出的精神让我很钦佩,也很羡慕,我总觉得,如果我这一生能产出一部口碑佳作,即使赔钱,也值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很美的,越剧的唱腔、身段、眼神,自带一种凄婉的美。而那种跨越时代遗留下来的“古朴感”,总会因距离产生美,那是一种厚重且珍贵的,濒临落幕的遗憾美。
电影中的空镜数量非常多,但是不局限于场景切换之间。在人物娓娓道来的台词中,也会插入空镜,多半是水波纹和江浙一带的风景,很有新意。缓缓流淌的波纹映衬出了人物心境,给影片增加了一抹诗意。
剧本非常扎实,人物塑造饱满,让我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女主的塑造不必多说,她身上有不少缺点,但正是这些缺点,这些鲜活的东西,让人物更加真实立体。另外,我非常喜欢女配庄凌凌这个角色,善良、爽利、泼辣、能屈能伸。她和二儿子的感情戏,也刻画得非常细腻动人。
何赛飞老师,以及二儿子和庄凌凌的表演,都非常细腻动人,相比之下主角袁文康欠缺不少。何赛飞的金鸡影后真的实至名归。
但很可惜的是,始终不知道女主角的姓名,只知道大家都叫她【戚老师】。她应该拥有自己的名字,不是吗?
还很遗憾的一点是,女主角的女儿不幸成了疯子,也有女主的责任,片中却看不到她对女儿的一句道歉。尽管已经展现了她的愧疚和悔恨,但没有母女和解的情节,就导致女儿的角色沦为了一个工具人。
最后在海边撒骨灰的情节,我觉得女儿是应该出现的,尽管她可能坐着轮椅,仍然痴傻着,但也需要出现,因为她也是女主的孩子,也是需要被展现的女性角色。
我看过导演之前的作品《老闺蜜》,它也是关于中年女性群像的故事,让我觉得导演很有潜力,敢于挑战新题材,也愿意为中年女性发声,书写和记录她们的生活。
电影的质量已经很不错了,走心,真诚,希望导演能继续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食堂讲戏与现场指导两段好到太超过了(果然在映后谈里导演说这些很多依赖于何赛飞的即兴创作),用舞台剧的方式讲前史的idea不错,何赛飞老师的细腻表演果然抗住了大量特写,六组空境里,几乎伸沁到水里的那片树枝最有味道。
但《御带花》的“好”很是浮于表面流于口号(毕竟连导演自己都说不清楚这个故事完整是什么样子),根据现在的蛛丝马迹,女主开场人设与故事环境令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婚约还相爱不知是否会发展为《刘巧儿》,但应该是个悲剧走向,毕竟戚老师读的时候满眼泪光。没有落实这个故事太可惜了,令戏中戏的互文性大打折扣。
狗血是近四十年来的大多数所谓现实主义小说家的通病,但好在戚老师这个人物立住了(哪怕其他人差不多全都是工具人)。本片写戏曲演员而非越剧演员(只是正好何赛飞老师是越剧演员),年代也颇架空,地域倒凭借着方言接上了地气。
“杀人自首”之后太拖沓。珍惜化疗妆可以用来宣发,不必拍那么两大段戏。不过何赛飞老师确实努力,本片宣传戏曲,也算是功德一件。
PS:领衔主演应该是夏生的。这个番位也算是映照了现实。
《追月》讲述的内容有很多,一个戏疯子女演员一生的一些部分,有爱人有孩子有她的戏,从真实的电影片段和舞台上饰演的真实桥段结合,去把何赛飞老师饰演的戚淑珍戚老师的故事娓娓道来。
其实这个电影本身的剧本不算是最特别亮眼的那种,但是演员们的一些演绎撑起来了,有些剪切点会让人会有点疑惑,但是这些疑惑和突然感倒是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讲述,依然是完整的。
前期在看电影营销时候的一些片段,确实是电影里很精彩的高光时刻,戚老师作为这样的一个资深演员她的一生都在为了戏,但是也不止是为了自己,她爱过所以她付出了更多,你说她是自私为了出名也好说她是为了爱人而付出了自己也好,都是她,因为用剧里凌凌的那句话说,她只要穿上了戏服,就是自带光芒,她有那种让人原谅她的魔力,这是对一个优秀演员最好的描述了吧,虽然现实里并不是个常规意义上的好母亲,让三个孩子都丧失了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受到很强的争议。
其实我没想到戚老师会快到电影20分钟的时候才正式出现,她刚进房间说二儿子剧照的时候就能知道是个戏疯子,哪怕已经累到不行了,进了房间高跟鞋立马脱了,但是看到剧照立马跳起来了,对戏有关的所有她都很在意。
还有那句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女演员,只是想把《追月》搬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我对亲情没啥概念,其实也点出了很多为什么她也给予不了自己的孩子太多爱的原因,但是这样的一位女演员一位母亲,最后还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虽然戏永远是比天大,但是到人生弥留之际的时候,她依然做出了一个母亲会去护犊子的行为。
我很喜欢最后病床前的那段穿插着植物果树的镜头,真好,生机勃勃,讲述着一些新生和热爱。
这样一个角色的感情是复杂的,而且谁都不会想到一个女演员,生病的女戏痴在生病后,看到一个好剧本也依然想要自己去上台的那种执念,她的很多行为都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但是依然是那句话,穿上戏服,她就自带光芒,一切都可以让人原谅了。
很羡慕如此赤诚,有所信仰的人。
比现在的某些越剧好看,爱看何赛飞骂人。
来罗列一下影片里出现的元素吧。出轨,偷情,绝症,怀孕,殴打,流产,精神失常,坐牢,总裁,下药,杀手,谋杀,出家。堆砌无数夸张的事件却依然立不起人物,想要寻求深刻却只得到了拙劣,更别说无处不在的男凝和对女性单薄的想象。对国内电影已不要求有怎样优秀的视听了,求求先把剧作捋顺吧。优秀的导演的确化狗血为神奇,拉胯的导演只剩下了遍地的鸡毛和搞笑的悲情场面。
#BJIFF 2022这可是何赛飞耶!色艺双绝!这部影片让不懂戏的人看简直就是糟蹋,戚老师在食堂给凌凌讲戏时候观众的笑声听起来太刺耳了。戏曲的衰败就是因为戏痴太少了!讲故事的方式是花心思设计过的,但有时候还是难免落入俗套,且空镜略多。戚老师从导演手里抢过剧本的时候,大概已经知道是谁写的了,所以才费尽心思去抢那个主角。但我没往秋生那想,现在想想坐在观众席里的秋生的那个眼神真是意味深长。就像映后所说的,事业和家庭是我们永恒探讨的话题。很高兴有越来越多女性题材的影片出现在市场上,但是如何才能真正讲好恐怕也是个需要用漫长时间来探讨的问题。(我之前怎么就没有发现袁文康这么有魅力,西装的儿子和旗袍的母亲,那一段确实张力拉满。
水鸡配水片 实至名归!!真当自己戛纳呢 不公映就拿奖呢 也不看看配不配
电影版《青衣》,这种普通国产剧的水平是怎么进到北影节的??
最喜欢食堂嘈杂中何赛飞如入无人之境地讲戏。但整体节奏非常拖沓,故事本身的张力被消解了。我很遗憾这么一个本来应该可以残酷地美丽的故事被这样平平无奇地呈现。三星全给越剧本身魅力和何赛飞老师。真的人保戏。
剧情支离破碎 后期到底在想什么 调色莫名其妙一团乱麻 各种溢色染色细节毫不在意 画左只出现一秒的人脸就不用管了吗?蓝的发绿 连白平衡都在飘 ??? 还有那个无意义的叠化到底想表现什么 三段同一景别的大特挤在一起 光线角度都不一样 皮肤的细节一会有一会没有 到底想干什么
#2022BJIFF#三星半,浙江方言有味道,何赛飞老师宝刀未老浑身都是戏,以一人之力撑起了这部“人生如戏”的大戏,丝丝入扣演活了一个绝症母亲的自我救赎,是今年北影节影后的有力竞争者。越剧团的萎靡不振,原生家庭之痛,两代错综复杂的关系,女演员成名的辛酸史……故事完整但味道不对,各种主题糅杂在一起,力有不逮难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不懂取舍张力不足,虽然剧作很工整严谨,但看得出导演的功力一般,拍电视剧应该不差拍电影就不伦不类。如果用第五代导演诠释这个“追月”故事,应该会是另一种味道吧?说不定会成为国片中的经典。
导演拍电视电影绝对是一把好手,但它终归不是电影叙事体系和电影视听,剧本后半小时有些墨迹哦。何赛飞老师唱念演俱全,教戏那儿演得疯魔,简直是为这角色而生。
食堂讲戏那段,可以进本年度十佳。对何赛飞有浪费,但何赛飞没有浪费。喜欢乱伦戏,喜欢不自知的乱伦戏,喜欢危险扭曲变态亚健康母子关系。女人有不原谅自己的权利,也有说原谅妈妈的权利。导演电视剧拍多了,对越剧过于外行。温暖现实主义还算是现实主义吗?你的以己度人就是以自己之幸慷他人之慨是吧?更长或更短也许都会更好。
近年看到过的电影中,人物塑造最让我触动的一部,尤其是戚老师这个角色,将人性的复杂阐释的非常丰满和立体,且不说戏痴的设定,其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身份做的每一个选择,我都能在现实中看到对应。两个亮点:回忆的舞台化呈现、“刚刚你妈妈教训我,现在我来教训教训她的儿子”
导演或许也没想到这部电影和现实有这么贴合。电影中的越剧请名角戚老师当顾问,试图通过吸一吸过气老明星的流量蹭蹭热度,结果老明星看这班小演员技术不行怕砸了招牌,亲自指导还是扶不起来,干脆设局自己亲自上,这才保住颜面。对于《追月》这部电影的观感也是一样,除了何赛飞外,导演、编剧、演员全都不在线,全片靠着何赛飞的越剧部分拖着全剧组在走。
乔梁继《老闺蜜》之后,又整了部老年片。何赛飞风采不减当年,至情至性,至清至真,魅力逼人。袁文康的表演也颇有张力。最后还是冗长了,砍掉十分钟无疑更好。另外,这种电影怎么能带小孩来看呢?
北影节day2|只能给3星。原著中篇小说搬到银幕上,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人生散文。要说的太多,人生太长,罪与罚失去文字的铺垫与描绘,显得单薄苍白。离奇的情节沦为烂俗的故事背景,回归的母亲角色身上有无数未知,绵长的语言可以形容,断裂的叙事却做不到。影片在某些段落的处理上完成度并不高,只留下些许靠演员表演推起来的亮点。何赛飞老师演活了戚淑贞,戚老师这个角色身上那些顽强的生命力,百分之百献给了热爱的舞台,留不下分毫给儿女。一个无比成功的女演员,同时也是一个狼狈、失败的母亲和妻子。这样的女性角色在银幕上及其欠缺,因为她只为自己的梦想而活,无私和自私都让她占了,可惜了。
提前预祝何老师喜提金鸡最佳女主
艺术臻美之境,本是追月广寒宫。戏曲电影与戏曲一样,皆为角儿中心制,没有何赛飞老师就匮缺灵魂。
我不明白为什么秋生每次都要把脸冲上人女子,这事儿跟剧情一样离谱。电影的视听都死翘翘了。还有,主创交流没有何赛飞,一帮“男人家”,无聊聊。还有,我不应该翘掉电影音乐课。
呃 就是如果是我拍得我会死死捂住不放出来 或者剪成何赛飞老师纯享版。。
戏里戏外都是“戏”,量体裁衣稍微不合适就很明显。另外家庭关系的内容全删了真正换成“不疯魔不成活”会更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