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舟记的立意很棒,在动漫区算的上严肃。但是本动画的不足之处还很多,本文将重点讨论。
男主角马缔开始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书呆子,这个设定很好,作者可以让马缔通过词典的编撰逐步学会沟通,这样身为读者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一个短篇想要塑造鲜活的形象,最好是让主角经历事情后发生改变。我一开始以为爱情主线是男主在编辑部从男二和工作中学会爱的表达,最后追求成功。结果没几集就撒了狗粮,使本动漫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一转眼,男主已经成为主任,交际水平也大为改善,我们无从得知转变的过程,非常差评。作者也投机取巧似的跳过成长直接结局,你可以说是因为篇幅问题,但这样会使观众一头雾水。相当于我们不会这道题,偷看参考答案,但是答案上只写了一个结果,证明过程略。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一败笔是“业”。我理解“业”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工作上的使命感。以前我也看过叙述这一理念的电影《爆裂鼓手》和何夕写的小说《伤心者》。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舍弃了近乎所有的生活才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事业。这样的代价也让我们知道了艺术与真理的可贵,令人动容。而本动漫随提出该观念,但完全给人一种轻描淡写的感觉,大家就日常上上班,顺便恋个爱,就完成了无与伦比的巨作,对奉献的唯一描写仅仅是一笔带过的十三年。这跟不不是“业”的本来面目。所谓“业”,必然有彻夜难眠的痛哭,筋骨疲惫的重担,对意义与自我的怀疑。而本动漫更像是一个表现文字工作者的生活工作,在日剧般略带紧张和鸡血的日常中就完成了。并且十三年后的缺词情节,没有刻画出任何人物的性格品质,反而让我对男主的认真程度表示怀疑。
最后出彩的角色反而是配角,奶奶和男二远比男女主更为有趣鲜活。
以上。
辞典的编纂工作没有尽头。承载着希望,航行在词汇海洋上的小舟,航程永无止境。
《编舟记》的原作者是2018年10月番《强风吹拂》原作者三浦紫苑。2018年,三浦紫苑用“长跑的目标不是更快,而是更强”,让长跑这个慢吞吞的运动充满了别样的燃;2016年的10月,她将词典比作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让大家领略词典编纂背后不为人知的“热血”故事。
长跑虽然慢热,但终究是竞技类运动;而编纂词典是和时间长跑,永远没有尽头。但正是沉闷无味的工作日常,让所有观众都能品味到词典编纂的不易和编者的坚毅。每次看到众人耗时十几年终于完成《大渡海》的那一刻,我仍会热泪盈眶。
本文将发掘这部番剧背后的隐藏细节和彩蛋,让大家更加了解《编舟记》和词典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并非一夜造就。
本文彩蛋将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动画中隐藏细节,第二部分是关于词典知识的延伸。
1.动画OP里,马缔起床时身后的桌子上会摆不同的词典,分别是:
《广辞苑》《大辞泉》《角川新字源》《新明解国语辞典》《集英社国语辞典》《汉检汉字辞典》《明镜国语辞典》《くもんの学习小学国语辞典》《新レインボー小学国语辞典》
《旺文社国语辞典》《チャレンジ小学国语辞典》。
2.片中小剧场中出现了四本小词典分别叫片中小剧场中出现了四本小词典分别叫海くん、リン太、 泉くん、 ヒロシ。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日语辞典名字经常以“林”“泉”“海”等结尾(这里的海くん应该指《大渡海》),而“广”(ヒロ)“大”等经常用于日语辞典名字开头(比如说《广辞苑》、《大辞林》、《大辞泉》)。
3. 马缔吃的泡面是日本著名拉面“札幌一番”的山寨版——“扎晃一番”(小说译名),是马缔在附近折扣店整箱打折时买的。
4.阿竹婆婆的早云庄只有马缔一个住户。因为早云庄的租户越来越少,住在一楼的马缔就把书搬到隔壁空出来的房间,最后书越来越多,原本住在一楼的阿竹婆婆也不得不搬到二楼住。
5. 第八集中,早云庄的猫从阿虎变成了虎郎(小说译名)。小说中阿虎是在阿竹婆婆死去后消失的,尽管林香具矢和马缔多番寻找,也终究是没有找到阿虎的身影。几年后,和阿虎酷似的虎郎定居早云庄。
6. 马缔光也写给林香具矢的情书中出现了两首汉诗(这里指日本人用汉字写的诗)。
第一首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汉诗人菅茶山的《冬夜读书》:
雪拥山堂树影深,檐铃不动夜沉沉。闲收乱帙思疑义,一穗青灯万古心。
从明治时代日本学习西方实行现代教育以来,菅茶山的诗经常被选编进各个时代的中学教材。
第二首是夏目漱石写于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的汉诗《无题》,原诗如下:
眼識東西字,心抱古今憂。廿年愧昏濁,而立纔回頭。靜坐觀復剝,虛懷役剛柔。鳥入雲無迹,魚行水自流。人閒固無事,白雲自悠悠
词典与词典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选词
因为语言中的词汇是多种多样,不停变换的,有新词语生成,就有旧词语死去。服务对象和功能不同,不同词典就有自己的取舍规则。
比如说动画里的《大渡海》,以及与之类似的《广辞苑》《大辞林》《大辞泉》,面向的是普通读者,它们就会以记录描写现代词语为主,不收或者少收古语;像《岩波古语辞典》等古语词典,是用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其收录的词必然不能紧跟时代发展。
而且为了让词典更实用,很多词典都要具备多种功能,会加各种百科词条,所以大多数面向普通读者的词典不只是单纯收录语言类词条。
动画中的《大渡海》的定位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兼具百科功能的中型词典,因而收录了人名、机械名词、IT名词和时尚名词等。
(2)解释含义方式
解释词条含义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是树立规则,告诉你应该怎么用;而第二种则是如实记录下这个词在历史上、在生活中如何使用的,告诉你这个词曾经是怎么用的。前者是立了规范,所以叫“规范主义”;而后者是如实记录,所以叫“描写主义”。
释义方法根据时间顺序还可以进行分类:
一种是从前往后,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先描写最古的意思,再往后追溯到现代;一种是从前往后,先描述现代语义,再描述生僻古老的用法。
曾经长时间占霸主地位的《广辞苑》就属于从前往后,三省堂耗时28年的《大辞林》属于从后往前。后者更符合我们这些普通观众的认知习惯,符合历史发展需求,因而《大辞林》大获成功。所以我们也可以推测《大渡海》也是一个从后往前释义的词典。
动画在最终话第11话中谈到《言海》时说,日本至今没有出现一部由政府主导编纂的词典,荒木说听闻这样的消息,感觉日本政府对文化不重视,因而气愤不已。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就需要回顾《言海》编纂的年代——明治维新时期。
事实上,大槻(guī)文彦自己编纂《言海》是受命于明治政府文部省的。
1869年明治二年,就有人向政府提交建议书,文中建议:“第一,撰国史;第二,撰风土记;第三,撰日本辞书。”
也许我们对小学课本里的《最后一课》还有印象,小镇被普鲁士占领,学堂以后改教德语,镇子里不管男女老少都赶来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可见语言里蕴藏着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明治初期的日本也在寻求这种民族意识,所以统一语言、编写史书就至关重要。
大槻文彦编写《言海》之前,政府就曾聚集10名国语学者编纂国语词典,名为《语汇》,但是因为学者们意见不统一,分歧过大,虽然耗费了14年,但是这部词典依旧没有完成。
大槻文彦的祖父是江户时期著名的兰学家(日本江户后期通过荷兰语学习西洋知识和文化,由此形成的学问体系称为“兰学”),他自己也参加过英语词典编纂,政府看重他的洋学背景,因而选择由他来编纂这部有重要意义的词典。大槻文彦也不负重望,花费17年时间编纂《言海》,又花费了17年时间修订增补了《大言海》。
《语汇》编写失败后,日本政府也一直没有放弃,1985年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在正式宣布要花100年编写例解式国语词典《大语志》,但最后因为工程量过于庞大,计划搁浅,如今也鲜少提及。
动画中松本、荒木和马缔无时无刻不在收录生活中的词汇,吃饭喝水、生病卧床都不能耽搁。
看起来是艺术上的夸张,但现实生活中的词典编纂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解国语词典》和《三省堂国语词典》主要编纂者见坊豪纪从1961年开始,每月收集1万张,以一己之力收集了145万张卡片(当时是没有手机和电脑的……)。为了收集语料,他单独买了栋房子,最后还辞去了国立国语研究所部长之职。每天看报纸、看电视就是为了收集语料,甚至在听戏、听相声时也从来不笑,只是专心搜集表演者台词中的语料。
《日本国语大辞典》的主要编纂者松井简治花了6年搜集资料,个人藏有“和书”5902部,共17016册(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马缔的书可以占满一整层,一直堆到天花板了)。做词语释义时,每天早上3点起床,工作5小时后再去大学里教书,寒暑假每天工作10个小时。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陆谷孙先生(1940-2016)生前编纂《英汉大词典》和《中华汉英大词典》时的日常是这样的:
几十年如一日编纂词典的人想要从中获得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正是几代人不懈的付出,我们才得以一窥语言之海的魅力。
(本文标题借用高见宏纪实小说《言葉の海へ》)
原文发于B站。本人专业不是日语,也没有学过词典学之类的课程,当初只是好奇去查了资料,有些资料也找不到来源了。如果有任何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指正。
一星期以前在《编舟记》和《间谍一家人》?之间选了一下,喜欢这个名字,就先打开了这个。
看了第一集之后,我就有了“一见倾心”的感觉。为啥呢?我是一个学了3门语言的人。我买了一个电子辞典(我们一般称它为卡老师,dddd),从来没坏过,今年刚好用到第10年了。可以说,辞典陪伴了我超过10年的语言学习,但看这部动漫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卡老师内部的这么多部字典本身是怎么出生的。
男主角名字也很有意思,人的气质很老干部,叫majime,真的人如其名,够认真。日本很多这类匠人感觉都对工作有一点偏执。能够长达十几年钻研一件事情,确实非常不容易,专心程度极高。
第一次看到动漫,两集中突然跨了13年。等到最后看到字典出来,真是很感慨,编辑部的老人都已经去世了。现在这种浮躁的时代,能常年专心做这种工作的人大概不多吧。
整个动画都是平平淡淡的感觉,如同一个故事娓娓道来,没有额外的曲调,和主人公编辞典一般就在讲一件事情,让我为之动容。
多久没有看到主线这么明显的剧情了,那些时光的流逝,主人公的情感生活都描写的非常的淡,真的很认真的在讲工作
每个人物的行为都让人觉得很有逻辑性,情感的转折除了马缔追香具矢比较突兀(感觉和动画篇幅有关,删去了非主要情节),其他都很有代入感,岸边绿小姐的不情愿到努力奋斗让我看到了一个社畜可以拥有的未来……
西冈好戳人啊他们那一对真的好嗑,本来以为他比较花花肠子来着,然后和岸边绿对话的时候我甚至以为他分手了,但发现他对情感还蛮专一的,最后一集也解答了我的疑惑,好开心嗑的cp在一起了。只要不是中央空调,现实中真的会很喜欢西冈这样的人吧
感觉马缔和生活中一部分人很像,但是他很幸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圈
怎么说呢,马缔在开头看似可怜社畜,但他倒不是真的颓废和没本事,再怎么着都混了一个正式员工的身份,只是干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大家不要瞧不起马缔
感叹香具矢小姐的付出,在这个快餐爱情的时代,她真的包容了马缔很多,其他编辑的家人也是。就像松本老师说的,正因为热爱,所以理解吧
但说实话哈,这效率真的太低了,就没有用电脑之类的比较迅速的方法吗?片子好是好,就是这个编的细节还是太粗了,除了小课堂讲了怎么编,其他环节真没怎么加深编的细节,追求短小精悍也不必如此省略,讲一遍就以为观众全记住了,毕竟是动画不是书本知识,没必要让我们这么屏气凝神的认真看每个细节串联每个知识点吧,该重复的加深印象的还是要扩写重复一下的(当然不要像某些国产剧水个七八遍哈)这是4⭐的原因
片子最后真的好有哲理,送给自己一句话:人生没有永远,一直在修缮中
小说改编,日式温情+工匠精神,故事说过于乌托邦,每个人显得过于真诚善良,叙事真实性锐减,显得几十年编写词典,如同故宫修文物,似乎轻松容易。其实恰恰相反,辞典部门就是出版社冷宫,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光杆司令加退休职工+合同工,干活人少活多。开场时欢迎会廉价中餐馆看出端倪,后续词汇遗漏而临时增加短工也是证明。
的确欣赏与向往其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充满人情味。但几十年编一部效率,当年新鲜词汇早就过时,前计算机时代效率低下。的确佩服严谨工匠精神,选择适合纸张与校订遗漏词汇。恋爱桥段预示三代修典人交替,毛头小子成主任,新女职员遇见新恋情。情节略老套,同一屋檐下就恋爱了。勤奋但内向的马缔,外向但懒散的西岗,互为表里的搭档。配乐动听,衬托很棒,简单故事情节加入浪漫色彩。
尾声松本主编在辞典正式出版前过世,突出悲剧色彩,人生总有一丝遗憾。最认同最后几句话。日本没国家投入词典,所以词典语言是自由。而天朝恰恰相反,语言规范化成政治延展。
从人物塑造上,男主比影版不那么畏缩,男二更温柔细致。不过,漫版对人物的神态表现,与影版真人相较差点(尤其是林香具矢这个角色)。 漫版的优点:⒈部分分屏叙事的展现,复古细致。⒉漫版ed后的彩蛋,和Q版辞典小剧场(小海的吉祥物挂件好想买啊),增加了趣味性。⒊漫版对利于文字的形象表达(言之海、言之裂缝),给予了语言生命力。 十一话,最后的庆功宴上,看到马缔光也拿酒杯的手,因为没有指纹,而用纸隔着防滑。以及同样出现在庆功宴上的松本老师(辞典编者中,被方框圈住的名字)的照片,都让我有想哭的冲动。 每一话ed前,都有对标题的词汇释义。其中,个人比较喜欢的有: ①【恋】:恋爱 喜欢上一个人 想要一直陪伴在身旁的心情。 少年知道了什么是恋爱 第一次有了心痛的感觉 ②【摇荡】:荡来荡去的样子 「无处可去的心, 好似摇荡在海面上的小船」 ③【共鸣】:想法和行动与对方 相互反应并形成一致。 「产生强烈共鸣的两人」 ④【信赖】:与值得尊敬的人心意相通 相互依靠 「彼此信赖 互相扶持」 ⑤【编纂】:收集文章·诗歌等,整理成书。 「编辑辞典」 ⑥【矜持】:骄傲。自尊心。 「这是投身于工作的人所具备的矜持」 由编写者感受、经历而释义的词汇,充满了人情味。像松本老师所说“语言是自由的”。 这是一部温柔到令人哭不出来的作品,影版与漫版同样都带给我了感动。
即使只是小小一步,也不应该驻足不前。
的确如热评所说的那样,整个故事太催眠了。虽然核能级别的主角CV阵容能够吸引不少女性观众,但是剧情整个太白开水了,两集下来连白箱那样的故事起伏都没有。也是,“清流”不需要观众。
“日本的国语辞典没有一部是由国家机关主导编簒的,”“假如政府投入了资金,恐怕就无法避免其干涉辞典内容了。语言不能成为政府用来宣扬权威和支配民众的道具,编织语言的人的心,应该是自由的。”
体现匠心的故事。本可以表现得更具感染力。前三集节奏非常好,但后面有点太散。不过一些细节和整体色调都非常舒服,是适合在冬日长假窝暖炉或床上慢慢看,看完对新一年重新打起精神的动画。最喜欢的是每一集结尾对本集标题选词的解释,“少年知晓了恋爱,第一次有了心痛的感觉”。
恩,这番就是编字典的话,必须是处女座的神经病才可以呢
时间跨度13年 每集之间经常以年为单位跳跃 到北京开奥运会他们才编完 坚持全程用人力排查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也算一股清流 池頼広的小清新曲憋着一股激昂的劲
只要画面里有很多书,我就会有安全感觉得很踏实哈哈哈
不知道能不能用昭和感来概括。但这种平静的节奏也是久违了。
(9/10)一本字典的形成是无数人奋斗的艰辛过程。和真人版电影相比,动画版多了点中二气息,部分场景的表现手法也与电影版有所不同。(克劳德和艾莉丝结婚编字典,嗯嗯,233)
先看的动画版,很好看,后看电影版,对比之下各方面动画版还是单薄了些。
尽管电影版在前,还是看出了更多东西,例如,人这一辈子的意义是什么?是你身上散发的无与伦比的光,有人能看到,有人会拥抱,你自己也知道,并以那道光为己任,折射出更多斑斓,有人因为你的光而找到夜航的方向,有人因为你的斑斓而散发更多的光。何其有幸,我正在经历这份意义。
3集 匠气过重 监督不行 丝毫没有动画该有的表现力
有什么词语比『感谢』更能表达我的心情呢?如果在那个世界能找到,我会写进词条收集卡里。
什么题材都能被霓虹金做成动画,这一点我是服气的。开头不抓人,渐入佳境。在一堆杀必死中,能有这么一部沉稳的作品很难得了。日复一日的案头工作,肯定是很枯燥的,很多困难和重复对耐心的消磨,被淡化处理了,专注于描绘“人”和“精神”。老老实实的读书人真可爱啊。
一个人能为一份热爱的事业奋斗多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这部作品就是一封只有热爱语言的人才能看懂的情书呀!平淡的节奏完全契合主题,一眨眼就是十三年,人的生死也平淡带过,都没什么了不起。
面对浩瀚无垠的语言之海,找不到任何捷径渡海的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静静伫立,那些想传递给对方的思念和话语,就仿若似封存于内心深处。辞典,便是能跨越这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
日本动画有一种把任何事物、工作都能表现的很燃的特别技能——“你怎样解释‘右’”?——“面对北方的时候,东边的方向。”
犹记看电影版时深深的感动,又看了小说再受了一次感动。但愿能有这样的扁舟承载我们这些顽固的人吧。最重要的我们花心思去自己编织啊。
又被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