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因为堵车错过了开头,第二次完整看到了,再加上二刷发现了一些第一次看没看到的小细节,看完觉得整个电影的流畅完整度上了一个大台阶。 林超贤,爆炸林,那爆炸场景肯定没的说,炸的就是出其不意,惨无人道,视觉心理双震撼。全程心跳加速,完全不敢去厕所,一趟厕所的时间人能殉一车了。 剧情上是多条线同时进行,看似平行,实际是环环相扣蝴蝶效应,一个当时看起来稳妥的选择可能间接要了其他人的命把别人逼进穷途末路,最后的最后一连串可能又返回到第一个人身上,最终给一个超级惨烈的大悲剧画上句号。 简而言之就是,非常值得看!!!绝对的近年来港片top级别!#看电影观影团##电影爆裂点口碑#
又一部不需要带脑子的香港警匪动作片。
无间道套路,松散多线索,加些血腥、暴力的尺度镜头,再就是一顿噼噼啪啪哐哐当当的枪战、飙车、爆炸、打斗等等戏路,看不出新意,引不出共情,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打了两个钟,到点下班,就这么结束了。
常规的警匪互相渗透“无间道”套路,张家辉是阿sir,陈伟霆是潜入黑社会组织的阿sir。
影片自己都毫不避讳对《无间道》的模仿,直接cue当年的经典对白和场面。安排卧底,“三年又三年那种?”;给卧底过生日,开些基情玩笑。
然后有几条支线,张家辉有个败家流氓儿子,成为他内心的隐痛;
制毒师膺秀(梁洛施饰)有个叛逆的女儿,以及一个阔别多年突然出现的前夫杨祐宁;
还有黑社会组织内部,也有些叛变、猜疑等等戏码。
陈伟霆潜入黑帮内部的任务,是要追查制毒和毒品销售的链条。自然而然就会cue出缅北的前身“金三角”。后来还掺入了日本黑帮。继《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瞒天过海》之后,东南亚再次躺枪,又给中国电影的账本上添上一笔。
看上去线索蛮多是吧?但是依然可以不带脑子。
因为作为香港警匪片的代表,林超贤非常熟悉提供最浅显易懂剧情的方式,不用思考,不用瞻前顾后,每个画面都会自然将情节的进展送到你的面前。而那些试图提供情感支撑的支线,对主要情节几乎毫无作用。
哦,他渗透了;哦,她女儿要出问题了;哦,陈伟霆暴露了;哦,他们找到制毒窝点了。
你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港片认知,直接将整个故事脉络预想出来,匹配率绝对高达80%。
所以,还谈什么共情呢?
一切故事都在预料之中,这样的电影除了提供浅薄的刺激,哪里还能建立丝毫共情?
你看到陈伟霆当卧底,就知道他会经历挫折,会暴露,会被猜疑,会在最后一刻帮助警察,回到正方;
你看到张家辉的儿子,就知道他肯定会被反派抓住,会被当做筹码威胁张家辉,会最后噶掉,给他老爸留下永恒的伤痛;
你看到梁洛施的女儿,就知道她肯定会犯错,会惹下麻烦,暴露制毒师母亲的身份,而母亲又一定会帮助阿sir,将功补过,只为了救回自己的女儿;
唯一没预想到的,可能是杨祐宁的复活,可是稍微联系上《无间道》里的陈慧琳、萧亚轩,就明白了这其实是个性转的NPC角色。他最后在店里被吓得魂不附体,看着深爱自己的女人持枪自杀,却毫无动作,毕竟低端NPC一大规则就是,只提供固定反应,不得干涉剧情,所以还得是阿sir出面击倒制毒师,阻止她的自杀行为。
至于逻辑错误和大堆雷点,估计都没几人想去吐槽。因为对角色和影片都毫无共情,谁都没有吐槽的动力。
比如,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当人质,去威胁阿sir;
比如,为了阻止制毒师持枪自杀,张家辉的做法是一枪击倒这位自杀者,呃。
更多的就不谈了,大家可以自行去体验强反转、硬套路的种种不适感。
其实说起港片的衰落,已经是个众人皆知的趋势。为什么会衰落,自然很多显而易见的原因,套路陈旧,缺乏新意,类型单一等等,当年的票房密码,已经逐渐被更丰富新颖的故事所取代。
我觉得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内地观众,香港早已失去了“神秘感”的光环。
以前大家喜欢港片,包括城市喜剧和警匪电影,是因为我们并不熟悉香港,可以按照电影虚构的模样去想象那里的一切,包括纸醉金迷、龙蛇混杂、警匪激斗等等,最典型的是“九龙城寨”,完全是被想象成“犯罪天堂”的模样,各式各样的暗黑行为都可以在里面发生。
这几年,香港和内地的来往交流越来越多。我们知道了“九龙城寨”早已拆除,对“重庆大厦”“中环”“铜锣湾”“尖沙咀”“太平山”“维多利亚港”等等地名也越发熟悉,那里没有激烈枪战,没有黑金交易,只有完全被房产业和金融业占据的经济产业,小得不能再小的“鸽笼房”,还有无数位同我们一样奋力生存的青年和中年人。
所以在看现在这些暴力血腥的警匪片,也越来越没有代入感,毕竟知道这些都是虚构出来的场景。就跟你拍一部在成都街头发生的飙车轰炸,或是追捕大毒枭的激烈枪战,我们只会觉得稀奇,不管演员多么卖力,我们也绝对不会认为那是真实故事。
其实香港导演可以考虑创造一个架空世界,类似于美剧的“哥谭市”(目前“东南亚地区”在国产电影中承担该功能),虚构的犯罪天堂,再去上演警匪渗透和对决的戏码,也许能够提供新的情感体验。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元素的失效,比如金三角的毒品交易,比如制毒师被安排为卧底,套路无效,场景老旧,枉费了张家辉和陈伟霆的卖命跳腾,辜负了张家辉和梁洛施真诚动容的情感段落,失去了新鲜感和共情,所有戏份都失去了感染力。
有幸受到邀请来参加《爆裂点》的超前观影+主创互动,被电影深深的震撼和感动到了,让我们了解到了缉毒警的工作是多么的危险和不易,但是他们仍然捍卫着警察的尊严和心里的那份坚持,不管在多么痛苦的时候都能不忘初心,演员们的演技也是相当炸裂,好像一幕幕就发生在我眼前,让我忘记了自己是在看电影,从心底里心疼卧底的工作,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但是现实中的缉毒警们面临的往往比这要危险数倍,在这里祝愿他们都能够顺利平安的完成任务,回到自己家人身边,也祝12.8《爆裂点》大卖!!这样优秀的电影,一定要被更多人看到!!!
林超贤新片《爆裂点》一上映,网上就出现了一种评价:
今年众多院线电影中,这是唯一“名副其实”的大尺度。
“这次没被骗”五个字,几乎是所有观众的共鸣。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被“大尺度”忽悠过太多次。
官商勾结是大尺度,“十八岁以下谨慎观看”是大尺度,雪藏多年是因为大尺度,反映现实医疗问题依旧是大尺度。
短视频一通狂轰乱炸,观众就被吊足了胃口。
最后到影院一看,正片的尺度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甚至有的电影还“挂羊头卖狗肉”。
不过这次碰上林超贤,大家终于算是遇到“老实人”了。
他以往的电影风格,就是这种不加遮掩的原始暴力。
而这次新片的“大尺度”,还得到了盖戳认证——
在香港那边,《爆裂点》未上映就被评定为三级片。
三级片是个什么概念,大家都很清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影片引进内地的版本,“一刀不剪”。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内地电影院里欣赏一部纯正的香港三级片“正品”。
这种大尺度的货真价实,很快就在正式上映后,得到观众进一步认证。
“爆裂点少儿不宜”直接杀进热搜榜。
“血腥暴力”这类词,出现频率极高。
《爆裂点》上映后,皮哥也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
皮哥看的是粤语版,也推荐大家看这个版本,更加原汁原味儿。
观影气氛很热烈,有一种梦回儿时录像厅里一群人看香港警匪片的感觉。
而在观影过程中,现场观众的惊叹声,各种语气词,基本上是一阵接一阵。
“原装三级片”,确实不是虚张声势。
一开场就是“车裂碎尸”。
这个现代版的“人肉风筝”直接给观众一个下马威。
别急,这只是开胃菜。
接下来2个小时,你还将欣赏到各种让你瞠目结舌的画面。
比如“焚烧活人”。
画面里只剩一个不断翻滚的人形火团。
比如“捆绑凌辱”。
少女的裸背,连同无助的呻吟,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观众心底。
再比如电影里的一刀断手。
很难想象,竟然给了直接画面。
还有个最狠的。
以往院线电影里,孩子基本上都不会被当成“虐待”对象。
这几乎是一个尺度共识。
但在这部电影里,林超贤又打破了这一常规,用的还是最残忍的“火烧”。
再结合电影里几乎无处不在的飞溅血浆,“三级片”,一点不带假的。
当然,正片这些高能画面的组合式呈现,如果你认为只是为了制造噱头和吸睛,就太小瞧林超贤了。
从以往作品中我们就能看出,林超贤不是一个喜欢跟你“玩虚”的导演。
他就是要让观众看到,现实里的毒贩,或者说现实里的恶,就是这么凶狠毒辣,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看完整部电影后,皮哥最大的感触还不是这个。
“画面真实露骨”,顶多算是这部电影最浅层的亮点。
在展现尺度奇观后,导演不贪刀,迅速向人物内心挖掘。
层层包裹撕开后,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剑走偏锋的人性物语,是残酷的现实隐喻,是命运的缥缈荒诞。
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大尺度所在。
01、
这部电影里,几乎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渗透着浓烈的悲剧色彩。
即使是张家辉饰演的警察,也被林超贤“‘逼良为疯’,逼到了绝境。”
回看每一个角色,几乎都带着某种人性裂口。
张家辉饰演的邦警官,负痛前行,偏偏这个人物又不是那么“光亮”。
为破案上演欺骗,为保儿子向黑社会开价码……
陈伟霆饰演的江铭,更惨。
一心立功,没等上岸,师徒反目,相互猜忌。
江铭如同一只困兽,孤独前行,四面围堵,找不到一个逃生的窗口。
再看梁洛施饰演的制毒师膺秀。
身不由己是她的苦衷,但利欲熏心又令她越走越偏。
还有被复仇怒火吞噬的毒枭韩洋。
说到底,还是佛家的三个字:贪嗔痴,也就是所谓的“三毒”。
林超贤最后用一场“洞穴大乱斗”,将所有的人性纠缠,熔于一炉,尽数爆裂。
在那场戏里,我一度分不清正派与反派,只看到一群嗜血的野兽,在相互缠斗与撕咬。
林超贤有意在模糊道德的边界,像造物者一样,冷眼俯瞰人世间发生的一切。
就像我们看几只蚂蚁打架,谁代表正义,谁代表邪恶,没人关心,蚂蚁而已。
在这场命运迷局里,每个人都被迫成为棋子。
要么成为无根的炮,被弃用;要么是蹩腿的马,受牵制;要么是过河沉底的老卒,没有退路。
这是何其的悲哀。
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也一度分不清赢家和输家。
战胜了敌人,却输掉了至亲,还要带着愧疚感了此残生,你说他是喜是悲?
丢掉了性命,但偷得了片刻的苟且,你说他值与不值?
钝刀子杀人,莫过于此。
一般的商业警匪片,都会回避这种深刻性,替换以“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样的易读版本来取悦观众。
但《爆裂点》却能突破次元,提高一个维度,让你看到所谓的正邪斗,不过是造物者玻璃器皿里的蛐蛐打架罢了。
甭管是赢了输了,全都是一个样。
也应了电影里的那句台词:没人会帮你生存。
《爆裂点》拍出了这一点,让人感受到了一股刺骨的悲凉。
02、
《爆裂点》明面上多股麻绳缠绕,其实母题很简单,就是一个“家”。
香港警匪片里,“家”这个元素常常作为附属品出现,用来展现主角的铁汉柔情。
前一秒还在出生入死,下一秒就在温馨的灯光下,拥妻女入怀。
但在《爆裂点》里,“家”却被林超贤异化,成为了表达命运捉摸不测的一个标的物。
这个家依然可以很温暖。
比如智仔继承父志继续缉毒。
但更多时候,这个家遭受着“伦理崩塌”。
最直接的场景,莫过于毒贩挟持亲生女儿当人质,甚至一刀捅入女儿腹中。
而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也都被“家”裹挟其中,难以脱逃。
邦警官被儿子抗拒,至终都没有得到儿子的理解。
膺秀一心为女儿,但自己制毒也导致女儿叛逆,裂痕慢慢变成了鸿沟。
而她心心念念的丈夫,又让她对家的所有信念,一瞬间化为无形。
毒枭韩洋同样如此。
弟弟的死让他变成了一只复仇魔鬼。
而他对着女友“我们是一家人”的深情告白,却最终变为利刃刺向了自己。
林超贤以“家”为尺,以“爱”为刻度,在这几个人物身上勾勒出了命运的艰难一笔。
难以捉摸,却又如同宿命,令人久久慨叹。
电影最后,这种家的意象,被凝固为两尊“雕像”。
而“家”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失落的词组,在万家灯火下模糊,消失在维多利亚港口的风声中。
03、
林超贤一直被看作是炸裂魔鬼导演。
他善于用火热的爆炸戏、追车戏、打斗戏、枪战戏来回馈观众,主打一个又燃又爆。
但在《爆裂点》里,这种风格之上,林超贤又罕见地迈向了复杂叙事和态度表达。
而这还不是结束。
如果从更高的维度看,《爆裂点》不只是一部商业片。
它还带着一层灰蒙蒙的底色。
香港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有着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但浇灌它们茁壮的却是旧时抱团取暖的江湖文化。
而在西方文明涌入后,他们一方面比内地人更快速享受到了物质富足,一方面却比过去更保守迷信,烧香拜佛信奉鬼神的观念根深蒂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感爆发,他们又频繁使用岭南文化里特有的放浪形骸的废话精神来消解内心的苦闷。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香港,以及香港电影,都在等待一个爆裂点。
而这个爆裂点到来之际,林超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一个成功北上融入大环境的电影人,借这部《爆裂点》,对着故土来了一次近乎悲壮的深情回眸。
那些癫狂与过火,那些扫毒与卧底,全在爆裂后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
这是看完《爆裂点》,吞咽下那些大尺度镜头,领略了那个BE结尾后,影片依旧给我留下的思考。
总之,《爆裂点》是一部临场感、后劲都特别足的电影。
从你坐在影厅的那一刻起,你的所有情绪都被调动,汗毛倒竖,欲罢不能。
走出影厅后,依旧深陷在那股怅然之中,久久回不过神来,甚至夜不能寐。
不管是作为观众的个体,还是港片,甚至电影大市场,都太需要这种“刺激”了。
相信这样一部尺度大到足以渗透到你内心的三级片,会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而且,下次你想在内地的影院看原汁原味三级片,真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想看可要抓紧啊!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第520篇原创影评,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有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6.0分。
在云城的印象里,陈伟霆的荧幕形象也就只有个和钟楚曦在一个恋爱拼盘电影里的表现,这部《爆裂点》刚一开始宣传,主打的就是陈伟霆形象的大突破,而且前期放出的镜头也确实带给观众足够的感官震撼,噱头足够,成片却不如人意。
本片最成功的一点,大概也就是陈伟霆的造型突破,演绎也算到位,可能最近《无畏契约》打多了,总觉得陈伟霆像是里面的一个英雄“盖可”,电影里总感觉他随时随地要掏出他的宠物小精灵“嗨爆全场”,当然他最后确实“嗨”了,并且“爆”了全场。
再就是不要钱的血浆到处飞,各种不打码不剪辑的视觉冲击轮番轰炸,应当说在这一点上,所有观众都可以相信林超贤,唯一让人感到困惑的就是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上个月看的台湾的《追缉》,一个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心脏被打了码,《奥本海默》里的裸女被穿了衣,结果到了本片,又是砍手,又是拖人,又是把人烧成炭,残肢断臂满天飞的,愣是一刀不剪,尺度之大绝对今年中国荧幕top3,是暴力的尺度宽,色情的尺度窄?还是拍过《红海行动》的林超贤有某种特别宽限?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
然而再多的视觉冲击也掩盖不住本片剧本的崩坏,本来一个好好的讲警察、卧底、毒贩三方的故事,硬是半路要插一个绝命女毒师进来,女毒师线也不负众望成为本片剧情的最大败笔。首先是制毒师膺秀(梁洛施饰演)的剧情对主线推进毫无作用,女毒师来香港好几天了,毒枭韩洋也不找她制毒,不是限期十天交货吗,然后女毒师就收拾了好几天女儿的烂摊子,又跟香港警方纠缠不休,唯一一次接头失败,韩洋照样在大山里制毒,你这个毒师存在的意义在哪呢?
再就是膺秀本人又撑不起剧情,又搞出个弟弟、女儿、老公来凑起这条线,支线的支线,用脚趾头想想也能知道这剧本完成度,弟弟线,主要负责抢钱,主打一个战狼式打劫,没有任何计划,就一个突袭、硬抢,一个人,两把枪,从两伙杀人不眨眼的毒贩手里抢八千万,这要让你抢成了毒枭们都可以回家种红薯了,关键这哥们还是个战五渣,一个退伍兵打两三个小混混都费劲,大概《战狼》看多了误判了自己的实力,不出意外地领了盒饭。
女儿线也是令人发笑,不针对演员,单纯从角色来谈,除了给本片增加点色情元素可以说是毫无作用,作完大死成了警方的筹码,可膺秀最后都想自杀了,也不想管这个女儿了,愿遣送回金三角就回去吧,没了妈,金三角毒枭留着这小姑娘有啥用,卖了去当妓女呗,人啊都是得被社会毒打了才会明白,真到那时候才会哭着怀念做毒枭女儿的日子,反正编剧像磕着叶子写的剧情,你都这么发散了,云城给你补完一下,把小姑娘回去的下场拍一拍,这个角色是不是更饱满了。
以上两个支线的支线虽然烂,但也还在接受的范围内,最让云城崩溃的就是幽灵老公的“死而复生”,也不知道他老公被判十年是关在东南亚还是香港,为什么还有什么富商女惦记着坐在牢里的毒贩,还要托关系给他弄出来结婚,这恋爱脑是高度提纯的吧,浓度高达99.99%?没头没尾,反正就是领了复活币了,当了渣男了,抛家弃子了,过上新生活了,最后膺秀还不给他一枪崩了,不仅过程煞笔,结局也不让人痛快,最重要的是,跟特么主线剧情毫无关系,有什么用呢?
女毒师线整个砍掉,对剧情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用这个篇幅去完善一下江铭和韩洋的角色塑造,邦Sir有儿子,给江铭整个女友啊,或者把周秀娜的角色再完善一下,整部剧的观感会提升很多。
邦sir(张家辉饰演)兄弟全灭,儿子被活活烧死,他最后忍住了没杀韩洋,膺秀女儿重伤,丈夫背叛,她忍住了没杀渣男,韩洋被情人背叛,最后说的是“最重要的是家人”,江铭(陈伟霆饰演)因为被迫吸食过量毒品,全场乱杀,但临死前最悔恨的事是杀了林九,每个人都到了压力的极致,到了自己的爆裂点,但最终还是回归了人类的理性,没有选择一起毁灭,爆裂点,爆裂点,其实爆裂不了一点,就男主被迫爆了。
价值观很正确,可说服力约等于0,你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然后跟人说我现在准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鬼才信啊,最后搞这么一下,观众不会感受到人物的挣扎,只会感到剧情的干瘪和说教的苍白与空洞。
镜头画面都裂成这样了,然后又叫观众“不许裂”,这编剧没个十年脑血栓脑回路都不能拧巴成这样,要么就是飞叶子飞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开始胡诌乱写,别写毒贩了,先查查编剧,我看不像演的。
警匪片死人很正常,但像《爆裂点》死得这么惨烈的警匪片却是极为少见。
这部电影有着非常显着的特点:尺度够大,场面够猛,死人够多,情节够虐。
飞车,爆炸,一个不少,枪战,肉搏,比比皆是,杀人,放火,多如牛毛,断肢,残骸,随处可见,血腥,暴力,让人震惊!
这样的尺度和场面,也难怪影片在香港被定为III级片。
《爆裂点》主要讲述了缉毒总督察李振邦为了抓捕贩毒头子韩洋,派遣卧底探员江铭潜入贩毒组织,不料江铭遭遇险境,被迫游走黑白边缘,逐渐失控的故事。
故事不算复杂,但情节不落俗套,影片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警匪之间的较量,更是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张家辉饰演的李振邦不但是一名缉毒警察,也是一名父亲,他一方面要追捕毒贩,保护卧底,一方面要给惹事的儿子收拾残局,被搞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但无论他怎么努力,既不能保住卧底,也不能保护儿子,何其无奈。
陈伟霆饰演的江铭在执行卧底任务时面临生死考验,在黑白两道夹缝中艰难求存,他的人性底线在极端压力下被推到了极限,却仍然保留着做人做警的一丝善念。
他竭尽全力,不惜性命,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何其悲壮。
除了主线之外,影片还插入一条制毒师膺秀的支线,讲述了梁洛施饰演的膺秀,为了家人和亲情,弃暗投明与警方合作,最终却被逼得彻底崩溃的故事。
身为母亲,她没能保住女儿,身为妻子,她没能留住丈夫,身为姐姐,她没能保住弟弟,她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选择,最终却仍沦为命运的牺牲品。
而作为毒贩,即便是身居黑暗的韩洋,也难逃命运的捉弄,被黑道追杀,被女人背叛,兄弟惨死,自己也不得善终,堕入罪孽的循环。
《爆裂点》不仅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层次的拷问,每个角色都面临着无法逃避的命运考验,揭示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无助和脆弱。
残缺的原生家庭,叛逆的年轻一代,在这个个体与命运纠葛的故事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命题中,家人成为触发每个人「爆裂点」的底线。
每个人都承受着沉重的责任和痛苦,每个角色都在探寻自己的出口,寻找着解脱和救赎的可能性。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导演林超贤突破自己的强烈意愿,这种突破,不仅仅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紧凑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更体现在对影片风格的大胆尝试。
与他以前拍过的所有电影相比,《爆裂点》充满了更为激烈和真实的动作场面,同时也在心理层面深度挖掘了角色的内在冲突。
观众能够清晰感受到导演对于细节的精心打磨,以及对影片整体氛围的精准把握,比如,影片刚开始,对白就相当吸引。
“听说你是黑警?这么巧,我也是!”
“我有个案子,想找个卧底,有没有兴趣?”
“三年又三年那种吗?”
这些台词让观众忍俊不禁,乐不可支,难得的是,这样诙谐的打诨插科,放在严肃正经、一黑到底的警匪片里,竟然没有一丝违和。
无疑,这得益于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但同时,也得益于几位演员的表演,无论是张家辉还是陈伟霆,梁洛施还是谭俊彦,表现都得心应手,相当不俗。
从《证人》到《线人》,从《激战》到《魔警》,张家辉与林超贤已经合作过多部电影,今天的这部《爆裂点》,已经是他们的第六次合作。
这对组合已经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同时形成了影片质量的一个保证,有他们在,电影就算不是经典,也绝对差不到那里去。
这次的合作,张家辉更是为角色交足了功课,他不仅在动作戏中展现出过硬的演技,更是在情感戏份中表达出对家庭和工作的冲突和无奈。
他深入挖掘了李振邦这一角色的复杂性,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仅是冷酷刚毅的警察,更是一个充满人性矛盾的普通人。
陈伟霆则成功塑造了一个为了任务不惜舍弃一切的卧底形象,他的表现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悲剧性,仿佛存在某种无法逃避的宿命。
梁洛施在片中展现了膺秀的坚强和脆弱,她的角色不仅是一个制毒师,同时也是家庭的支柱,更是生活中一个受困于压力的女人。
饰演毒贩的谭俊彦表现也相当不错,为影片增色不少,他将韩洋的暴戾和张狂,嗜血和凶残,诠释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罪大恶极的反派,还贡献了一句经典的至理名言:“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帮你生存,他们只会榨干你的价值,然后让你自生自灭。”
总的来说,电影《爆裂点》通过对多元人物的深刻描绘,以及尺度大胆的场面表现,引发观众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影片在警匪交战的同时,巧妙地交织了家庭、友情、亲情等多重元素,使得观众既能感受到火爆刺激的动作,又能体会到人性的坚韧与脆弱。
这不仅是一部令人血脉喷张的警匪电影,也是一次对人性深层次的审视和反思,更是一次对社会、家庭和个体处境的深刻观察。
这部电影,血腥暴力,残酷刺激。
但是同时,有喜有悲,有笑有泪。
只能感叹,众生平等,命运无常!
【2.5+】一次招魂的仪式,一场奇观的秀场,将破碎肉身纳入炼狱的容器,以疯癫姿态游弋尸骸的废墟,怒火过境尽是妖魔鬼怪的乱舞,多方角逐徒留莫名的情绪叫嚣,符号推演在乱线跳跃中退场,零碎绝句被挤压整塑成无用的废品,游离魂魄还在卖力的撕扯,炸裂的奏章终成一记虚无的哑弹……
买票前以为“爆裂点”更多的是张家辉在承担,没想到陈伟霆也贡献了极大的惊喜——从金色寸头花衬衫的痞帅造型,到自证身份无处求助的卧底困局,一整个肌肉疯批大变身,堪称从业以来最癫狂演绎。张家辉影帝级表演hold全场,一面藏着父亲、警察的隐忍,一面露着伸张正义的决心,张弛有度。林超贤的“炸弹”气质,将几场拳拳到肉的打戏推入疯癫,哪怕战损都有种残暴的破碎美感。除了剧情上的爆裂,《爆裂点》也在用凶狠的视觉语言,讲述着温情人间。大概这就是导演统治区碰上演员高危区的“爆裂点”,台前精彩,幕后拼命,不间断的动作场面,不停歇的使命必达,是BE美学,更是纯正港式警匪片的再度回归。
影片尺度很大,充分证明我们可以拍摄题材很广。暴力、血腥、断肢、性、毒///品、人性、情感、正义。导演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复杂的世界,不只非黑即白,不只善与恶,还有更多可能。除此之外,我想说导演也埋了很多彩蛋。有类似弥敦道这样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街道,有致敬《无间道》的三年又三年,有致敬《新警察故事》的一队队员全军覆没和屋顶跑酷追击,还有致敬《重庆森林》和《2046》的重庆大厦2046室。看到这些老港片迷表示非常满足。我相信那句话,港片不死,它只是没有找到新的方向。
太满了,有点过犹不及!后半程着实煎熬…… 陈伟霆开发了一种肌肉抽搐式演技,对面部神经的驾驭已经走火入魔……
挺疯的,能让一部本土被评为三级片的作品基本上保持原来的尺度在内地上映,香港导演里大概也只有林超贤了吧。这何尝不是一种privilege?回到片子,能感受到导演在创作这个故事时的野心,动作戏还有表演也没掉链子,紧紧围绕家人的羁绊这个核心点展开,不管是正反两派的行为动机,基本也都是围绕这一点层层递进的,最终呈现出某种被逼到绝境的癫狂和孤注一掷,给人感官上的刺激。有人可以为了女儿不顾一切,也有人可以为了求生拿刀刺向亲身女儿,所以“爆裂点”可能指的也是人性里那个善恶交织、从冷静到爆发的临界点。但问题还是在于,出场人物还有支线太多了,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主线的节奏,经常是一个角色写着写着写没了过好久才又出现,然后整个片子也略微有点冗长。不过整体港味还是蛮正的,所以也算是能把人始终抓住。
+近十年最佳港片。气势从开幕注入,HK真正沦为炼狱。目光、血水、肢体,类型的嘶吼力将观众摆弄到无法喘息;天知道林超贤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三星,支线太多,又讲不完,两姐弟多余,儿子多余,毒师丈夫多余,主线不紧凑,最关键的是陈伟霆戏份很少,一个上裸的镜头的都没有,白练了一身肌肉了,都不知道怎么剪辑的,尺度是挺大,毒贩捅自己女儿小女孩这也能过审?火烧叛逆少年也能过审,就是陈伟霆上裸的镜头不能过审,真够傻卵的
杀疯了杀疯了,这回是彻底杀疯了!
塞了一堆跟主线无关的东西,结构散得让人如坐针毡。
林超賢是因為納了很多投名狀所以這麼血腥的三級片都能上了嗎?多少還是對回港的林超賢有點期待的,但結果看來是我錯付了:整個戲硬set一個主題,卻連主線都寫不清楚,東一筆西一筆的,張家輝都顯得浮誇。
12.1看的路演场,确实血腥暴力了些,没啥出彩的地方,港片爱好者可以看看。
1.实在太冗长了,导演显然没有拍好每条线的能力,编剧也没有把每条线写精彩的能力,在线索汇聚一起时,并没有形成足够大的戏剧张力,便草草结束形成单线条,让前面的铺垫显得更加糟糕;2.影片甚至在动作戏场面也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有的是几场大尺度的戏码——母亲看女儿被性侵、幼女被父亲捅刀、父亲看儿子活活被烧死…这在内地影院难得一见;3.演员方面——忙碌的张家辉,努力的陈伟霆和绝望的梁洛施。
爆裂之“点”,是片中警匪交锋抵达一个制高点,是张家辉与陈伟霆亦敌亦友的人物关系流动节点,某种意义也是隐喻香港动作电影的焦点。文艺片有人导,商业片也得有人拍。在同题材领域里,林超贤对这一类型港片的把控,已经炉火纯青,形成他个人风格独特的燃炸宇宙森林。凡人悍警张家辉,疯批猛男陈伟霆,当他俩站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幅港式荷尔蒙四溢的真人画啊。
太可惜了这片儿,为什么要铺这么多条线,只讲张家辉、陈伟霆和反派三条线就足够了,也不至于看完后面这么乱。看到杨佑宁真的好烦,毫无特色的演员。
除了剧情线多到控不住,对这部电影好像没有讨厌的地方。想想林超贤《湄公河行动》之前的片子,大多也就这水准。
那丈夫给出第二沓钱的时候,成功夺得今年“喜剧大王”的称号。
演员演得不错,张家辉依旧贡献了影帝的水准,情绪拿捏到位。陈伟霆意外之喜,演技贡献程度比他的肉体更OK!
每个人物的行动都缺乏动机,张家辉离婚后就不管儿子了也没看出有多忙,陈伟霆都暴露了还得去作死政治觉悟太高了赶紧入党吧,梁洛施作为制毒师一个制毒镜头都没有,莫名其妙就开始帮主角,感情线不知道有什么用。槽点太多了,林超贤导演的滤镜给三星吧
纯正港片,林超贤,张家辉,陈伟霆,爆裂点是每个人的情绪开关。 每个触碰心底柔软的时刻,便是爆裂点导火线的引燃时刻。对于张家辉饰演的邦警官而言,昔日兄弟站在对立阵营,他避无可避;对于陈伟霆饰演的江铭而言,卧底多年好不容易取得了毒贩的信任,线索也唾手可得,就算局势再危险,他也退无可退。这次陈伟霆终于演疯批,看后大呼过瘾!!!
尺度大,“爆裂点”完全是字面意义、画面意义与人物命运意义上的重合。带着深厚凌虐意味的底色与人物命运,在港地的高架桥、楼宇、街巷和商业体所构成的“第二地面”上蔓延开来。在如今香港电影已经在“四字联盟”等新导演延展出一脉气象、大量港人北上的当下,还能在内地大银幕上看到这种回魂气质的宿命式、毁灭性的悲剧警匪生态,大概也是那一代港人创作者的时代情绪宣泄与呐喊。本质上,这些最终破碎的、崩溃的、爆裂的人物,他们的困局,才是香港警匪片中最体现魂魄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