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陌生人

HD中字

主演:西尔维·埃尔泽塔-雷利,艾迪·格兰德,罗恩·格特曼,伊万·勒柔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孪生陌生人 剧照 NO.1孪生陌生人 剧照 NO.2孪生陌生人 剧照 NO.3孪生陌生人 剧照 NO.4孪生陌生人 剧照 NO.5孪生陌生人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孪生陌生人》实验——美国历史和社会变化的一片拼图

200228 /

好奇怪,感觉热评里的大家跟我看的不是一个结局。片尾分明已经呈现了多种视角,剪辑也没有耍心眼,既没有给Nature vs Nurture下定论,也没有将内容落在这里,而是回到了道德问题,即最后二位的发言。落幕时采用那一句“使在转角处遇到另一个自己变成可能(大意)”的确有煽情嫌疑,但理解为讽刺也未尝不可,毕竟前文一再强调了这种迪士尼式的梦幻发展是受人为操纵的。

至于“电影重点应该在批判这个实验上,而不该提出Nature vs Nurture”,我觉得真要这么拍,那才是煽情巨作,就非常浅薄和片面了。这部片子的内容挺多层的,要批判实验就必须提到实验目的和年代背景,而它就是在叙述这些。我虽然对这方面了解尚浅,但也可以大致解释如这个实验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等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社会学的实验总是伴随着伦理问题的原因:那会是这几门学科新兴的时期,很多规则尚未成型,需要时间来走向成熟。时间一长,问题出现了,美国因此新添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法案,更是确立了至今仍具有重要地位的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它直接受到国家机构管理,用于探讨伦理问题,更有绝对的权力制止在道德层面具有高风险的实验(60年代时类似的组织还未出现);电影里提及的zz问题,也是在说这整个制度,所以对“不公布研究结果”的种种推测真不是一句“阴谋论”可以概括的。

不过不得不说,随着更多真相被发掘出来,我感到一阵阵的恶寒。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能想出多少残忍的“新奇”和“里程碑式”的尝试啊,分离亲生手足,欺瞒领养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隐藏已知的亟待处理的问题,用别人的人生来试探真理,而且当时无人感到内疚——真是今日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档案封存时间超一个世纪就是莫大的无声誓言:虽然我看起来是在保护受试者,其实只是想要等到我也挂了之后再挨骂,毕竟遗声余价总不能穿透泥土和棺材板吧。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片子信息量已经够大,态度不偏颇,将许多问题摆上明面,对于不了解的人是很好的入门引导。但是作为仅一个半小时(甚至还可以压缩)的视频,面对本就有太多疑点和矛盾的话题,它的时间有限、呈现方式也有限,要想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当然不能只仰仗这一部纪录片。

很欣赏里面给纽约客写文章的严谨的小哥,对于想要讲述的内容,他会去寻找该领域的权威依据,去研究论文。这也是我想要拥有的毅力

 2 ) 如何把纪录片搬上银幕

第一次在影院观看纪录片。买完票后还一度纠结是否要在周五晚在电影院里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看一部纪录片而不是其他爆米花片。然而,一部纪录片能在院线上映绝对有其理由;这部电影的娱乐性丝毫不逊其他故事性电影。

事件本身的轰动性自然为电影的精彩程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导演的处理手法也同等重要。纪录片从故事开端开拍,完全按照故事发展时间线拍摄,在人物访谈中穿插了由演员还原的场景和大量真实的影像资料。用这种方法展示给观众故事发生时所有参与者真实的感受。

从失散多年的兄弟团聚到背后的“阴谋“水落石出,参与者的感情经历了高兴到困惑再到愤怒。这个感情的转换完完全全展现在了观众眼前,没有丝毫上帝视角和高谈阔论。然而,习惯了纪录片常用的闪回和倒叙,这种真实却让我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已经完全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他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只是为了操控观众的感情。通过一次只展示一部分的事实,让观众只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在电影结束的之前,没人能看到整个事件的全貌。

但是,纪录片的意义虽然在于纪实,但其毕竟是一种艺术手段,作者的主观选择无法避免。因而来说,导演选择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示整个事件,在尊重事实的层面上。但也正因为此,整个影片有了一般纪录片不具有的故事性。

这部影片更接近于电影而非纪录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影片自始至终没有给出一个价值判断,也没有更加深入的探寻事件背后的伦理道德。即,作者十分克制地只展示了公众能够看到的和主题相关的事实,而没有肆意地追问究竟。究竟这是好是坏,我无法评价。

电影的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将一部本来就很精彩的纪录片提到了影院的标准。影片结束以后,电影院特地没有亮灯,所有人静悄悄的坐在座位上看着片尾名单滚过屏幕,让电影的戏剧性延伸到戏外。

 3 ) 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不会存在第二个“你”!

试想一下!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你开开心心地来到一所新学校报到。

你发现,学校里那些你生平第一次见面的同学都非常热情地与你打招呼。

你很奇怪这是为什么,但是你马上用自己“长得足够帅”说服了自己,觉得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但细心的你又发现,每个人明明是在与你打招呼,他们却是用别人的名字在称呼你。

你确定你不认识他们,但他们却表现得人人都与你很熟。

直到有人还是看出来了异样,大声寻问:“你是谁?”

“我是XXX,今天第一天来学校报到。”你回答到。

“你的生日是不是19XX年X月XX日?”那人继续问到。

“天哪,你怎么知道我生日是19XX年X月XX日,我又不认识你!”你无比吃惊。

“我是XX最好的朋友,他和你长得一模一样,就连你们的生日都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的话,我可以带你去他家找他。”

你半信半疑地来到了他朋友家,门开了,你发现开门的那个人真的就是你!

再试想一下!

就是平平常常的一天。

你早上正常的起床、刷牙、吃早饭。

你吃早饭的时候会有看报纸读新闻的习惯,这时一条新闻的标题吸引了你的注意。

“震惊!一新生在入学报到时居然找到了自己19年从未谋面的孪生兄弟!”

你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这条新闻的内容,直到你发现新闻中的这对孪生兄弟的生日居然跟你是一样的!

你没有在意,觉得这只是个巧合,直到你将报纸翻页看到了这则新闻的配图......

图片中的那对孪生兄弟,与你长相一模一样......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认为我讲的是哪个科幻片或者是恐怖片的电影情节,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上面所说的这些情节,是真人真事!

这件真人真事最近被拍成了一部纪录片电影,片名叫《孪生陌生人》

电影首映是在今年北美的圣丹斯电影节,电影节上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最后拿到了特别陪审团奖。

国内国外口碑都还不错,烂番茄新鲜度95%,豆瓣7.9分,IMDB评分7.8分。

纪录片通过采访当事人口述以及穿插模拟还原现场拍摄的方式将整个故事展现出来,拍摄手法虽然称不上高级,但是非常具有代入感,能够让你很快地沉浸在这个纪录片所讲述的事件中。

鲍比(Bobby)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今年19岁,在大学开学的第一天发生了我上面所说的那件事:他遇见了自己19年来从未谋面的孪生兄弟艾迪(Eddy)

原来艾迪也是被领养的孩子,他比鲍比早一年来到这个大学,所以学校里的学生都已经认识他了。

鲍比与艾迪相认的事情太神奇了,很快他们的事情就被登上了报纸,报纸上还印着他们俩的照片。

大卫(David)很快也看到了这份报纸,让他无比吃惊的是报纸上的两人与自己居然一模一样。

大卫也是被领养的孩子,与鲍比和艾迪同年同月同日生。大卫很快通过报社联系到了鲍比与艾迪,原来他们三人真的是孪生三胞胎!

三人来自于同一家领养机构,领养机构在他们出生的那天将他们三人分别送给了三个不同的家庭领养。

三人虽然19年以来素未谋面,但见面后却无比的亲切。

他们不仅有着同样的面容与身材,还有着同样的性格,同样的喜好,同样的肢体习惯等等。

即使成长的环境与家庭各不一样,但毕竟血浓于水,有些东西在出生的时候就早已注定。

三人相似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一次艾迪患上了阑尾炎,可他没有医保,就直接用了鲍比的医保去医院做了手术,反正也没有医生能够看出来......

很快,三个人的故事就在美国出了名,源源不断的电视台采访让他们那会儿几乎变得家喻户晓,他们甚至还出演了麦当娜的新电影《神秘约会》。

但是慢慢的,他们也开始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三人的父母在收养他们三人的时候领养机构没有告知是孪生三胞胎?

领养机构路易斯·怀斯服务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一般的家庭很难接受抚养三胞胎,所以为了领养家庭的利益他们才把三胞胎分开给三个家庭领养。

这样的解释很难服众,因为他们的抚养家长如果知道孩子是三胞胎,他们一定会抚养全部三个孩子的。

这些谜题的答案原来藏在了一篇并不起眼的科学文章中,这篇科学文章引用一项秘密研究,这项研究中就有同卵的兄弟姐妹被分开了。

原来为了这项科学实验,有人故意将刚刚出生的同卵婴儿给分离开了,而这些被用来研究的婴儿全部来自于同一家领养机构!这家领养机构就是将三胞胎给分开的路易斯·怀斯服务公司。

路易斯·怀斯服务公司甚至在挑选领养家庭的时候,刻意的将大卫、鲍比与艾迪分别送给了一个蓝领家庭、一个中产家庭以及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目的就是为了观察他们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后所表现的差异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三人小时候都会有研究人员去他们家里对他们做各种跟踪测试,如智商测试、个性测试、眼手协调测试等等。

研究机构这样的行为让同卵婴儿们与研究实验室的小白鼠又有何区别呢?

然而,被强制分开研究的同卵婴儿其实并不只有他们三胞胎兄弟这一个案例。

宝拉(Paula)与爱丽丝(Elyse)比三胞胎兄弟更晚相认,她们同样是因为“科学目的”而在出生的时候被强制分开了。

她们还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成了畅销书《最熟悉的陌生人》。

所有相关的研究资料都被封存在耶鲁大学图书馆,数据包括文字,图表,音频,影像等等,总共装满了66个盒子。

在48年后的2066年以前没有人能打开这些盒子,无论是三胞胎兄弟们,还是记者或是纪录片的拍摄者,他们都没有阅读权限并且也找不到能够授权的人。

没有人能看到这些研究,所以没有人知道研究机构以这种方式分离了多少人,或许还有大量的双胞胎、三胞胎们不知道他们自己是双胞胎或是三胞胎,或许他们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

我想如果我有同卵的兄弟姐妹,我当然是想要去认识他们,因为这样我的生命才是完整的。

所以如果你有一天走在路上,突然回头看到一个与你长相一模一样的人,不要惊讶,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不会存在第二个“你”!

首发于暴走看啥片儿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吃麦子的马

 4 ) 人类一直锲而不舍地在用科学和技术,试图开启上帝视角

观影场次:悉尼电影节2018 | State theater | 9:30am早场

一部有着探案悬疑剧叙事手法,基于社会深度报道取材、论证过程有着学术论文严谨度、再加上最后的立意高度到了哲学论辩的纪录片。三位离散了19年的双胞胎,在经历了一阵新闻娱乐真人秀狂欢之后,竟然发现了一个黑暗的学术阴谋。整个观影过程就像是拼拼图,导演不断给你新的一片。拿着新的信息,我们对整件事的动机和逻辑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感觉导演借着nature vs nurture的切入口,其实想要表达的还有很多。很欣赏导演以比较中立的态度呈现了许多观点。其实人类一直都是这样把。一直锲而不舍的在借用科学和科技,试图开启上帝视角。

影片结束之后,我心里一直留存一个问题:如果动机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那么作为个体的命运和幸福是否可以被牺牲呢?


故事的开始总是美好的啊——三胞胎相认

Bob几十年前,刚上大学的第一天,迈入校园,居然被许多人热情打招呼,甚至有辣妹直接上来贴面热吻。他此时觉得——不对(这不是去幼儿园的车!)直到有人上来叫他Eddy,他才意识到,别人错把自己认成了一个和他长得完全一样的人。

然后他拨通了eddy的电话,发现他和eddy有着相同的生日。并且都是在同一家领养机构(Louise Wise Services)被现在的父母所收养的。是的,他们就是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在当时,这个事情上了报纸头条!然后,更狗血的是,一个叫做David的年轻人看到了这个新闻。他发现自己长得和这对双胞胎一模一样,然后生日也相同,也是在同一个机构被领养的!

三胞套重逢之后,一见如故,感情好到不行。因为他们的故事太狗血——1)三胞胎被三个不同家庭收养,2)而且三个家庭恰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社会阶级——富裕家庭,中产,以及蓝领工人阶级;3)三个人的家里竟然都有一个同样年龄的姐姐!

他们在当时俨然成了明星,去了很多真人秀脱口秀节目,甚至还客串了电影。他们开的三胞胎酒吧噱头堪比现在的网红店!

邪恶势力——Louise Wise Services 领养机构出场

在大众传媒都在狂欢消费三胞胎的故事,并且惊讶于他们19年没有一起成长,却还是有着惊人的默契度的时候。三家的养父母去找了Louise Wise Services 这个领养机构去要一个说法。为什么当年他们在领养小孩子的时候,这个机构不告诉他们,这是三胞胎。为什么要强行拆散他们!!!

咆哮的父母们失望离开,机构的头头们冷漠而不失礼貌的给了一个很敷衍的答案,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是三胞胎的话,可能很难被领养出去。

之后的一天,一个研究人类遗传领域的社会学者发现了一批档案。该册被封存的档案表明,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在心理治疗领域颇有名的耶鲁教授,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即人为的把双胞胎弃婴分到不同家庭背景的环境。而该实验的合作机构,正是三胞胎当时被托送的领养机构。

三胞胎开始渐渐回忆起自己很小的时候,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研究人员来到家里,给自己做各种智力认知实验。他们对孩子的养父母声称是为了研究被收养的孩子的发展情况。

该实验的发起人,则是临床心理学界非常知名的一个美国教授——Dr Peter Neubauer。

Dr Peter Neubauer

是的,狂欢的人们啊,本教授让你们失望了!你们以为的巧合,根本都是人为操纵的实验设计哈哈哈哈啊!——(脑补:教授大笑着驾鹤西去,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但这依然不是故事的全部,到底为什么做了实验,却不发表结果?

如果实验的结果真的如大众所猜想的,就是后天环境因素其实对于基因的影响很小(因为三胞胎即使被分离19年,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长大,但他们的爱好,选配偶的眼光,以及很多习惯都还是一模一样。),那么为什么不发表结果?

当年参与实验的核心人员都不愿意接受采访。而该教授已经去世。线索到这里断了。

那个纪录片中一直都只以影像形式存在的Eddy

三胞胎中的Eddy因为狂躁抑郁症开枪自杀。然后有更多的当时被人为分离的双胞胎被媒体发现。

其中的大部分都有精神病史。在追溯上去,他们的亲生父母似乎都有精神病史。这所有的线索,指向了更让人不适的研究动机——精神病与遗传的关系。

但这依然是无法被确定的。当时发起实验的教授已经去世了,因为研究还可能涉及很多极其重要的政治人物,相关档案也被加密,直到50年后才能开启。

该实验背后,那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

片中对于当时参与研究的助教,以及被研究对象的采访,所呈现出的质疑全都细思极恐。

首先先来简要说一下三胞胎的家庭环境,有相同的精神病基因,为什么最后是Eddy自杀了,而Bob和David还是好好活着呢?很直观的一个答案就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

David的家庭,虽然只是蓝领家庭,但他的父亲非常开朗,无论David想要追逐的梦想和行为方式是什么,他都以David为骄傲,给予他最阳光的鼓励。而Bob所成长的富裕家庭,父母则更多采用引导探讨式的教育方式。

Eddy所成长的家庭,有着最不符合他自己原生性格的家教方式,他的父亲是传统的严父,不苟言笑,而Eddy则是一个很敏感,又很渴望自我表达的小孩子。

片子的最后,一个曾经参与过该研究一年的一个教授实名出镜接受了采访。

因为他很早就离开了该实验团队,所以他并不知道最后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也不知道实验目的是否和精神病有关。
但从他的实验手记里可以看到的是,他在家访Eddy之后,写下了——“Eddy的父亲过分严苛传统,他的家庭教育模式和Eddy小朋友的天性是冲突的。这可能对该小朋友发展不利。”
但出于实验设计的原因,这些采访记录都只是作为研究分析的素材,所以是从来没有给eddy的父母亲看过的。实验人员也没有任何干预Eddy的父母亲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手段。因为这其实根本就是实验设计的一部分。
换言之,在最初选定他们这三个家庭来收养三胞胎的时候,研究人员其实已经事先观察过这三个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了。这就是为什么三胞胎恰好有三个比他们大的也是被收养的姐姐。

这段采访被拿给David看,巨大的静默之后,他说出了一句也许我们大家都想说的话:“这世界上天生就有些人是与环境不fit的吧?所以他们就该死?”


最后的字幕说:“在这部影片上映之后,该机构向David 和 Bob解密了实验的具体结果和结论。”

但是,因为涉及的研究对象至少有50多对双胞胎,因为不想引起全民的恐慌,所以该档案依然不能向公众解密。相关机构暂时也没有主动去联系那些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双胞胎的意向。导演问到当时参与过研究的老太太:“你不觉得应该至少公开这些研究资料给当时的被研究对象么?“

活到八九十岁的那个她说:”换个角度想。别告诉他们。就让他们这样按照原来的生活活下去,难道不好么?“

 5 ) 如果成为小白鼠,这一生还有意义吗?

一开始以为是巧合,三兄弟多年后重聚的喜剧,可是到后来,越来越不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开,发现三兄弟的一切都是被设计好的。

像小白鼠一样,一举一动被人操控着,而且自己都不知道被操控。非常不可思议,些许反伦理的行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心理学狂潮中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的。实验进行了很多年,等到三兄弟发现真相的时候,三兄弟之中的一个——艾迪,已经自杀了。

实验将患有精神疾病的父母所生的双胞胎或者三胞胎分别寄养在不同的家庭,让他们接受不同的教育成长环境,当然,他们都是携带精神疾病基因的人,结果证明,后天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比先天基因大的多的。

怎么出来的这个结果呢?艾迪的自杀证明的。

三兄弟中,只有艾迪进入了一个跟自身性格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继父是严谨的管理者,艾迪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在继父家里,所有的一切都不那么如意,所以艾迪成长的环境是压抑的,他也有一个失常的青春期,在医院度过的青春期,精神科。

知道艾迪自杀身亡,继父都不知道艾迪为什么自杀,他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教给他足够的知识,没有教给他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困难,但是,显而易见,艾迪的自杀跟他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可是,这并不能责怪艾迪的继父,他以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教育给了艾迪,只能说,这个实验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影片中也说了,知道参与实验的所有人都去世以后才会公布实验结果,但是看完电影,大家都知道了结果。

后天的良好培养胜过基因。

 6 ) 《有关孪生陌生人的几个问题》

《震惊美国的三胞胎事件,当普通人遇上精神实验》

前一段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让我怀疑很多事情都有阴谋论。

为了更好的改变人的生存和健康,在出生前编辑好预防某些疾病的基因,听起来,人类操纵人的生命。伦理和道德被踩在脚下。

当这样的事情无法被控制,感觉太多控制在身边。而且有你无法预知的力量和势力,人类终于要掌握“进化之手”了?细思极恐。

最近看到一部纪录片《孪生陌生人》。

烂番茄新鲜读高达96%,获得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纪录片。

影片由两部分组成,当事人的回忆和事件的场景交叉进行。

简略叙述一下剧情:鲍比,19岁。刚到学校却被认作另一个人,艾迪。所有人都亲密地欢迎他回来,把他当作了艾迪!

这让他不禁迷惑:WTF,谁是艾迪?后来两兄弟竟然是否双胞胎,大卫发现h报纸f报道后,看到两个人的照片,猜想他们是三兄弟。

事实和他猜测的一致,他们是三胞胎。

相认后,他们本应幸福的在一起生活,确实幸福过,开一家“三胞胎”餐馆,赚了不少钱。

事情却慢慢变遭了。

他们发现自己是被分离开抚养,而各自的父母从不知情。

十九年前,艾迪、鲍比和大卫同时被露易丝·怀斯领养机构领养。

而三人被不同的家庭领养,直到19年后,他们偶然相认,童话般的故事上演了,而背后的隐瞒让这三个家庭都异常愤怒。 三个家庭的父母找到领养机构,想知道答案,哪怕打官司。 “为什么?为什么没人告诉他们?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这项实验一直被隐藏,谁在进行这项实验,目的何在?意义是什么?

最令人费解的是,双胞胎研究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没有任何成果公布。

娜塔莎·乔斯弗维茨曾经是彼得·鲍尔曼的助理研究,说他非常渴望在儿童生活领域有一番作为,想研究愿意放弃自己孩子的父母,而孩子恰恰是双胞胎,以一劳永逸地回答“先天还是后天”的悖论。

把孩子分开,把人当作试验品,心理学变成主流,这样的研究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因为人们不喜欢毫无意识的行动,期望人的行为——每个个体有自由意志。

我们希望对生活产生影响,有控制力。而不是遗传祖辈的行为,我们厌恶自身的作为微乎其微,到头来都是徒劳。

人们总是渴望发现什么——人能改变事情。

当谈及这项实验的时候,彼得·鲍尔曼讳莫如深,一直规避谈及具体情况,像是里面有太多阴谋。

至少有四对以上的双胞胎被分离,而且他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知道。

看完全片,导演并不仅是要讨论先天养成与后天培养,哪个对人的影响较大,而是要通过这么离奇而隐秘的故事,通过揭秘实验,应当怎么看待生命。

虽然片中对于背后阴谋的揭露太过浅显,对于先天后天的争议没有确切答案,把目光放在双胞胎生活的影响上。

导演用的手法,像在看悬疑片,冷静客观,抽丝剥茧,一步一步接近真相,让我看得欲罢不能,这是今年最好看的纪录片之一。

从不同角度揭示,用老照片、老资料、老报纸等多样的形式吸引住了想要答案的观众。配乐也是加分项,前半部的动感,后半部悲情。

双胞胎精神实验违反人性吗?一定是。

家庭的环境被设计,了解育儿时间以及如何成长,详细记录过程,结果却从未发表。

这是活生生的例子,安排当事人和家长对研究一无所知,孩子和家长都是实验对象,都是受害者。

被无端当作小白鼠,这里面的伤害无从估计。

艾迪后来与兄弟们分开,与父亲的关系不好,而在某一天,艾迪自杀了,成了大家不能解的谜题。艾迪患上狂躁抑郁症,原本可以迷人,突然的暴露心中黑暗的一面。基因里面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

这项研究中出现很多失常的少年,有失常的青春期,和一些精神问题,也是令人质疑的。

大卫试图寻找这些研究记录,访问权限被关闭。

研究者鲍尔曼闪烁其词,他在保护什么?研究基金来自私人家庭基金和华盛顿!无人关心研究产生的影响。

许多记者们想要获得着项研究的资料,得到的回答是不予授权!

而这项研究的结果一直存于耶鲁大学的档案馆。

研究助理劳伦斯·伯尔曼,负责记录研究过程,对此研究中有趣的地方,比如不能泄露身份信息,表现得态度冷漠,毫不愧疚,从未觉得有责任,劳伦斯自己认为是错误的,这是种道德妥协,他的表态显得很苍白,让人讨厌。

在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里,三胞胎的真实经历,一项【人被如何扶养】的实验,要找到抚养过程的变量,代价是挑战家庭成员的生活全部。

精神学家似乎要从这样的挑战中获得“更高的启示”。背后的伦理、道德底线,甚至是意志都被忽略,实验在寻求先天的答案,而过程的伤害又如何估量?后天的努力难道不应该肯定吗?

李玫瑾老师认为个人对自我管理是纵向管理,能够约束自己的是自己的未来。

精神健康的数据长时间要被埋葬在耶鲁大学,很多人对这样研究的数据好奇,而公开的时间要到2066年。令人沮丧。

必须要说的是有关人类实验,不论以何种手段达到任何目的,都要慎重,而且必须反思。

他们的故事喜中带忧,犹太人和华盛顿等势力强有力的缄默,仿佛一面镜子,一面是鲜活的生命,一面是不可告人的目的。

保存档案的时间久远,或许不会有太多人注意,而本片的恐怖现实都像是一个警示寓言:

人类的经历,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可以把这部片理解为人被当作小白鼠的展现,你永远不知道阴谋的深浅。

《海豚湾》里被残忍杀害的海豚,《南京》被埋葬的二十万平民。无不都是人类行为的疯狂后果。

我们渴望看到好的纪录片,而凝视别人正是让我们能更好的关注自己。

生而为人,每个人顺着基因我们成长为自己,但是当你被安排成另一个人。多么悲哀。

“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的?”

如果不是“被实验”,三兄弟们的生活本应多么幸福。

导演蒂姆·瓦德尔温和地批判着阴谋的另一方。《孪生陌生人》应该被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名字是:大卫·凯尔曼,艾迪·嘉兰、罗伯特·沙弗兰、宝拉和爱丽丝……,……,或许大多数我们不必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相信这样的阴谋存在。而他们被剥夺的不仅是神奇、真实、残酷的生活,更是作为人应有的知情权生存的机会。

面对践踏而愤怒,因为起码的尊严在被侵犯。

我们最缺这样的纪录片,因为有这样的叩问,让我们审视生活中的不幸。

好看的纪录片,正是把生活的各个面恒久展现。

 短评

非常传奇和吓人,一层层揭开的真实存在的阴谋,比任何电影都来的让人心寒,影片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铺垫和伏笔也做得很好,只不过,重点似乎有点不大清晰,一会儿专注三兄弟人生经历,一会儿控诉无良机构,一会儿是年迈冷酷的女科学家畅谈实验,一会儿又鸡汤一下人定胜天,有点贪心了,当然,不管怎样,是一部太值得看的纪录片了

7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由主角们口述的一段经历开场,惊人的栩栩如生的描述,梦幻般地打开了三胞胎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但这部纪录片逐渐揭开的竟然是人类争论不休的环境决定论和基因决定论的主题,在整个过程中浮光掠影般的荚裹了伦理甚至政治科学研究阴暗的话题,完美的达到了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细思极恐”的状态。

11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这么复杂的问题导演竟然最后想下结论?!还是在铺垫并不完整的情况下,扣一星算仁慈了… 事件本身太震撼,虽然可以理解时代因素,但谁会希望这发生在自己身上…

12分钟前
  • willamette
  • 推荐

一切偶然皆有因

13分钟前
  • 推荐

This shit permanently fucked me up. 还是姨妈说得好啊,说任何事情一旦尝试玩弄人类,总不会有好结局的。

16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Awful things happen when you’re trying to play God. Holocaust幸存者结果来做这种人类实验也真是讽刺。最后结尾强塞结论实在是画蛇添足

1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对充满好奇心,责任感和humanity的研究者充满敬畏。如果不是他的坚持探索,一切也许只停留在娱乐新闻层面,人生后半程的起伏也被大众唏嘘感叹世事无常。直到真相被抽丝剥茧。贵气银发老奶奶固然可以用五六十年代的道德现状辩解 -- till it happens to you.

22分钟前
  • Bonita
  • 力荐

How the Jews screwed themselves...

24分钟前
  • Eve-L
  • 力荐

结尾有点牵强,不如leave it open to discussion好。不过我是零背景进去看的,都不知道是纪录片,出来时候觉得内容还是挺丰富,但我更关注的不是基因vs养育,而是科学vs人道。

25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这部‘纪录片’越看越气愤,导向性非常严重,要知道那个年代美国还在开展梅毒实验,装作治疗梅毒患者其实只是观察,斯坦福实验把人关模拟监狱虐人被虐,这个背景先了解一下,科学家研究者也是人也会受到时代限制,我国到现在社会科学研究可都没有IRB的。另外,研究没有发表也很正常,哪来那么多阴谋论,很可能就是没有得出什么显著结果发表不出来,大部分研究者也丝毫没兴趣将结果发表给大众,因为这对他们学术生涯没什么帮助。那个研究助理把几十年前的研究的Field Notes拿出来念的时候我就坐不住了,差点在电影院跳起来大喊This is so wrong。用不道德来反对不道德?实验是60s现在可是21世纪了!最后想把XX事件怪罪于领养家庭,就问问他爸冤不冤,结尾得出的nurture> nature的结论简直莫名其妙。本来想打一颗星,但是题材跟故事是很不错的,勉强三星。

27分钟前
  • 涤生
  • 还行

不要太好看,整个故事的走向简直惊为天人

30分钟前
  • brave贾兔儿
  • 力荐

最后结尾过于导演一厢情愿,但是故事是真的好故事。没机会看到这个研究被发表真是最大的遗憾,就像片中所说的,这样的研究不会再有了。太喜欢那个穿亮黄色衫子的老奶奶了,精神矍铄语气铿锵,眼睛里遮也遮不住的睿智光芒。科学家当如是。

31分钟前
  • Amino
  • 推荐

胖子哥说得对,死去弟弟的养父做了父亲该做的一切,只是有些人天生就不是个fit.....白发老太婆气场强大啊,怎么做科学的管那么多道德就别玩了......创作者倒也没有刻意强调家庭环境。反正下周教学片就放这个了。

3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这故事真的非常精彩 但是导演的角度还是太简化了 把nature/nurture完全对立起来 在叙述上将nature之三胞胎重遇的惊喜作为之后nurture造成毁灭的对立面来讲非常讨巧 虽有点到但没能深入去拆穿当年60年代三人奇遇之后大众媒体效应造成的背景 奇观往往比无聊的现实更吸引人 也没能深入到对同卵双胞胎研究的项目的语境里去 而是非常局限地想从这个研究本身入手去发现结果(并没有明确结果)归根结底 这里思考的欠缺都源自于导演和制作团队过度强调了这个研究的unethical把它当做了一个纯粹的政治问题处理 而根本不关心这个研究所处的语境和当时人们对“对立”思维的热衷 实在是太可惜了

38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很可能是今年主流纪录片制作里起承转合的叙事性做的最好、最震悚人心的一部。从震惊全国的三胞胎事件出发,逐步形成两种观点的并置,中途发生的“精神疾病”“自杀”等问题更是一浪接一浪。这是他们人生的不幸,而能找到如此波折离奇、表达欲强烈又动人的被摄对象则是创作者之幸。虽然落位浅显且稍画蛇添足,但也实在不用苛求这部片在“导向性”上存在的问题,这是一种伦理悖论——当创作一个揭露“导向性”事件时,自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因实验而产生的影响并作呈现;而呈现一个不道德的实验过程,则必然会产生客观意义上的“导向性”。

4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先是巧合重逢上新聞,後來再告訴你他們被其實長期觀察,而且成長紀錄不是Up Series那種全知公開,而是被秘密實驗……不僅僅是離奇故事,無論是新聞爆紅的機制及對當事人的影響、收養機構的背景、實驗倫理到「先天vs.後天」之辯,每個都可以成為一個大主題,當然這部是點到為止,但也足夠讓觀眾思考了(教教育學程的大學教授,一定喜歡放這部片給學生做期中報告)。非線性敘事在紀錄片很常見,但故事線嵌得很不錯,懸念一直延伸到最後:從開頭二十分鐘三兄弟中有位始終未受訪就知道一定有悲劇發生,最後三十分鐘揭開謎底後的教養模式評斷,對Eddie的養父來說是太狠也但太武斷了點,但導演站在身為二十一世紀人的立場,還是希望能給大家「後天有用」的警語吧。

44分钟前
  • 侯二六
  • 力荐

故事讲得很棒,最终的落点……实在不喜欢用爱发电这种,一个人个性人格的形成从小到大除了nurture和nature还有太多难以估量的影响因素吧,这个落点对于Eddie的爸爸实在很残酷

48分钟前
  • Minisong
  • 推荐

事实本身已经足够令人震惊,片子不需要拍得这么阴谋论的,最后硬要通过这么几个样本来给nature vs nurture 这种永恒的研究题目来下结论也很不严谨。我觉得非常适合放给学生看。讲真这种双胞胎研究可能是每一个社会学家的secret dark dream……

53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本以为是奇遇的综艺大观,没想到世间没有那么多巧合;不得不说,人类学研究很可怕,一个organized society做出的东西真的很可怕,能够在60年代初就设计这样的试验,我都在怀疑是外星人在研究人类了...

54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非常不喜欢结尾越俎代庖式的结论,但毫无疑问这是今年最震撼的纪录片。典型的三段式结构:从三胞胎发现彼此的喜悦,到揭开隐藏真相时的可怕,再到科学改变个体命运的呈现。不客气的说,电影把结论放在先天后天完全是跑偏!真正让人毛骨悚然的是科学实验的道德边界。这片要拍成科幻题材绝对是“千钧一发”级别的呀~~~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