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技术开始慢慢的陷入停滞之后,电影的艺术性便被无限延伸了,但即使是无限延伸,电影依旧是陷入了发展瓶颈。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历代电影人们一直都面临一个难题,既想要技术上精益求精,又要在艺术上不甘人后。然而对于当代电影人来说,两者的权衡显然会让人更纠结,然而在电影事业刚刚步入快车道的时候,那些曾经的艺术大师们却会想方设法来让电影多一些可能。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是一部划时代的恐怖片,很多我们所熟悉的大导演,曾经都在本片中找到灵感。这就是黑白默片时代的一部非常经典的恐怖片《幽灵马车》。这部非常经典的恐怖片说的是一个与基督教有关的救赎的故事,一个修女爱上了一个流浪汉,然而流浪汉之所以流浪,目的在于寻找自己离家出走的妻子。妻子之所以离家出走,因为流浪汉酗酒和家暴。但就是这样一个酗酒和家暴的流浪汉,修女却对他心生爱意。一心想要救赎他的修女走上了一条感化流浪汉的路。然而这条路的尽头却是悲剧。
对众生施以援手的修女积劳成疾,她患上了肺痨,弥留之际久久不愿意离去,即使是死神过来招手她也不愿意闭上眼。因为自己期待被感化的流浪汉依旧没有让她放心。死神因此找到了流浪汉并将他的灵魂带到了修女跟前。修女为死神讲述了自己对流浪汉所做的一切,这时候终于让流浪汉良心发现,他来到修女跟前,修女心满意足的离世了,受到感化的流浪汉回到了自己的妻儿身边开始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当然,这是站在当今的观众的这一边来衡量的。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本片所诞生的年代是1921年,那个时候的电影远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摄影技巧以及叙事逻辑。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下,本片依旧是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完成了这样一个在今天看来很严谨的故事,这就显示出来本片的独到之处了。
或许我们今天的观众并不认为本片的故事有多么的感人,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本片能用这样一种叙事逻辑勾勒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因为之前并没有这样的先例来遵循,因此,本片才分外吸引人。
如果只是叙事逻辑的新颖,本片或许并不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然而在叙事逻辑之外,本片的摄影技巧足以证明那个时候人们的想象力以及行动能力。在没有电脑特技的时代,如何将实景和虚拟世界结合起来,这似乎是考验一个导演对于电影技术的领悟能力。然而本片的导演并没有被当时现有的技术条件所限制。他依旧是采用了一种很大胆的方式来完成了对于幽灵的塑造。
“虚影叠化”,这是本片之后诞生的一种技术手法,这种技术手法对当时的电影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可能。而这种先进的技术促使此类型的影片不再拘泥于形式,就如同电脑技术的发展与电影结合起来以后产生的强大推动力一样。在当时,在本片拍摄的背景之下,这项新技术无疑是超越了整个时代的。
技术方面的成就是如此的强大,然而比技术更加强大的是本片的影响力,在这之后,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导演们,比如说伯格曼,比如说库布里克,都不同程度的借鉴了本片中的一些镜头。《闪灵》中的挥斧头砍门,《野草莓》中的回忆片段等等,都能在本片中找到一些影子。我们之前所崇尚的大师都会从本片中偷师,这足以说明《幽灵马车》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然而大多数时候,优秀的技艺是没法延续性的传递的。处于发展期的电影艺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进行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不久便陷入到了停滞阶段。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脑技术与电影艺术完美结合后,技术方面的想象力,在电影人之间已经渐渐的停滞了,没有人愿意用单纯的电影语言来想方设法地发挥出来最大的效用,反倒是一味的追求电脑技术来提升电影艺术,这种依赖型的心理使得大多数的电影人开始陷入到了技术怪圈,一方面,特效技术使得电影的类别极大的丰富,另一方面,特效技术带给电影的艺术性却陷入了瓶颈。以至于提到特效,我们能想到的全都是商业大片。
技术的借用如果脱离了艺术的本身,那么就会对艺术产生副作用,毫无疑问,当今的电影艺术与电脑技术的结合就是这样,因此,《幽灵马车》似乎更符合电影艺术的追求,在借用当时的电影技术,并将其发挥出来最大的效用之后,《幽灵马车》依旧是严格遵循电影艺术性的根本。这一点难得可贵。它极大的丰富了视听语言的同时,并没有破坏整部电影的完整性,或许这对于后续的探索型的导演是一种启示。
技术与艺术该如何融合?这部1921年的电影给出了答案,然而有多少人愿意借鉴?
……
你好,再见
第2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幽灵马车》,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
去世之前的节奏感极好,后面因为不断插叙使得节奏显得拖沓,看完发现讲述的是另一个版本的《生活多美好》。修复质量极高,得益于此,布景和打光也大大加分,不同于常见的生活向故事片,它讲述的故事更像是奇幻传说,人物也十分典型,一个圣母般治愈人心的修女,甚至会爱上她想拯救的罪人,一个反社会报复心理的罪人,幽灵马车类似但丁《神曲》里的渡船,来承载灵魂,双重曝光用的巧妙又猎奇。后来由亡魂回归现实,就是让奇幻故事附加了现实指导意义,那就是后面反复强调的主旨:上帝,请让我的灵魂在被收割之前变得成熟。整体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故事片,但艺术性比我期待的要低,众多的插叙也挺影响观感的。
团团子
1921年的影片,超越时代的观感。叙事结构极其有趣,有关宗教、死亡的意象反复出现,阴郁仿佛要渗出银幕,想到伯格曼和库布里克的几部电影。关于死亡、反叛、救赎的主题总是能触动我。
Morning
霍姆夫人的手部动作恐怕是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最令人出戏的表演了,其余的部分都是格外的好,我很喜欢它的切换幕的方式,非常的文学化,比如第一幕到第二部,就是cue幽灵马车的出场,电影的剧本特别巧妙,故事套故事,三个与死亡有关的人被紧密的联结在一起,讲述了一段往事。新年里男主角来到旅馆的那段配乐也很好,让人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会带来的愉悦。
消亡之人
配乐、特效都堪称完美,每次变奏每次配乐突变每次音调突转都无比动人心弦,也不会有什么比幽灵马车驶过水面时那轻灵的质感更契合我对死亡的想象。
落泪是在修女以耶稣为名定下一年之约时。她以最虔诚的祈祷接纳了眼前这人粗鲁野蛮的破坏,而在这除夕夜,死神车夫的传说与耶稣基督的祝福同时开始计时,沙漏倒转点滴向下,观众尚未知晓夜晚的尽头究竟会发生什么,却已然能感知到宿命的神力。
最终的救赎也丝毫不滥俗,因为这正像是圣经的重演。圣子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为本来无可救药的凡夫俗子们带来一些转变的契机。没有人知道那是恩人逝去时的一场大梦,或真的有死神与上帝在灵魂之间牵桥搭线。神不显身,祂只降下启示。
信仰赋魅时间,时间推动命运,命运造就信仰。
美中不足可能是将修女对男主的情感定性为男女之爱。但也不知是不是字幕的问题。
wonderwall
同样是来自一百年前,《幽灵马车》就有太多东西可以反复回味。叙事玩出的花样不知是不是最早,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把幽灵效果通过摄影给展现出来,《闪灵》劈门原来也来自于此。
苍山古井空对月
配乐出色,音乐的情绪随着场景内的基调变化转换自如。“上帝,请让我的灵魂在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只有死亡临近,人才会真正地自我审视和忏悔,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才会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倒叙的人物过往让正叙中主人公的忏悔、修女向幽灵马车夫的祈求更加有力。
主人公堕落的转变过程较为省略,着重刻画人物堕落后的命运和性情。修女也是塑造得特别神圣,尽管有形象扁平之嫌,但也正是这样片面的塑造才使得她在面对马车夫时的祈求特别打动人。当然,也离不开她的美丽圣洁的外貌的辅助。
#FIFF28#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问世,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
之后乔治·梅里爱和埃德温·鲍特让电影改变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拍摄方式,以及剪辑方法,让电影正式成为艺术。
1915年,大卫·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打破了之前逢电影必短片的模式,电影有了现在长片的样子。
而1921年的《幽灵马车》距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才区区六年,在电影初具雏形的时候又让我们见识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库布里克执导的《闪灵》中斧劈木门,“Jonny is here”的名场面来自《幽灵马车》。
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借鉴于这部电影,《幽灵马车》同时也是伯格曼最喜欢的电影。
据说看了不下1000次,更是将该片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奉为给自己传业授道的老师。
当年如果维克多不参演《野草莓》,这个项目便无限期停工,可见《幽灵马车》对伯格曼的深远影响,也足见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的伟大。
毕竟瑞典电影自维克多之后,再次走进世界电影史,要等到50年代的英格玛·伯格曼了,《幽灵马车》的影史地位再度彰显。
《幽灵马车》以多次曝光制造出叠影的效果远胜于乔治·梅里爱,后者的特效仅限于室内,而维克多将特效带到了室外,融于自然当中。
片中所运用的交叉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法较为成熟,与埃德温·鲍特相比更胜一筹。
尤其是男主被女主锁在厨房,男主用斧头劈门的那段平行蒙太奇,让紧张的氛围感极其浓烈,怪不得连库布里克都要模仿。
至于《幽灵马车》的剧本结构和人物刻画比大卫·格里菲斯使用的还要娴熟。
《幽灵马车》中男主浪子回头、弃恶从善、自我救赎的心理转变过程,导演维克多的描绘细致入微,变化层层递进,情绪由浅入深,让观众得以共情。
故事以五幕剧的方式展开,辅以倒叙和闪回再闪回的表现手法,让电影变成了三层叙事结构,颇有早期多线性叙事的样子。
这种结构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精彩纷呈,杂而不乱,完整程度高。
如今100年过去了,电影的技法越来越多了,可导演们却越来越倒退了,他们连单线故事都讲不明白,更别说《幽灵马车》中严丝合缝、环环相扣的多重叙事了。
不知这是电影的幸事,还是坏事,发展了百年,回过头依旧在原地踏步,电影果然如戈达尔所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
被狠狠震撼到,这时1921年,斯约斯特洛姆就导出了如此成熟的长故事片。同时期,我国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拍出的《劳工之爱情》,还是作为短故事片的成熟代表。 虽然视听语言上,《幽灵马车》还不算成熟:没有特写镜头,中近景较少,大多是全景,拍摄人物关系时也存在越轴情况,但这些无法掩盖它在叙事方面的优秀。 倒叙、故事里套故事、回忆闪回、台词悬念、前后照应,让人直呼绝绝子!再加上KTL Stephen O'Malley and Peter Rehberg的配乐,电影体验感飞升直上(第四幕的小提琴曲实在太好听了!!! 角色塑造上,大卫汉姆的转变过渡得相对自然,在救妻子和孩子的那场戏里,导演将故事时间不断拉长,创造出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的效果,加强了观众的紧迫感,加以此时高潮迭起的配乐,体感绝佳。这段大概借鉴了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技巧(在1916年《党同伐异》母与法篇体现得最为突出)。 尤其赞叹汉姆夫人的演技,她通过眼神变化,肢体动作,把角色的欢欣、纠结、苦痛、绝望、悲伤、希望表演得出神入化。 太过值得五星。
你們懂的 f63e595835 射手中字
午夜,老旧的幽灵马车伴着尖锐而令人不安的“嚎叫”声缓缓逼近,空灵而悠长的钟声适时敲响,为幽蓝的夜色献上了死亡和宿命的二重奏,或激昂,或凄切,百转千回,绵绵不断。诡谲的变奏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彼此交错,用错综复杂的闪回拼凑出故事的全貌,在被凝固的时间里实现了主角的自我救赎。《幽灵马车》以其先锋的手法、隽永的故事以及如散文诗一般的气质名扬欧洲,影响甚广,而斯约斯特洛姆煞费苦心制作的叠影效果反而被遗忘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难以想象这居然是一部90年前的影片。无论从场面调度还是从特技效果还是摄影来说都无可挑剔。故事的出题充满瑞典人的那种纯朴的智慧……
1.库布里克与伯格曼最爱电影之一,原来瞩目于末世图景的老库也有颗企盼拯救的心。2.伯格曼说,若斯约斯特洛姆拒绝主演,将不会有[野草莓]。3.倒叙与闪回交织的结构(甚或闪回套层)为这则牺牲与教化的故事添上了别样魔力。4.双重曝光效果令人叹绝。5.死神后启[第七封印],斧劈门为[闪灵]借鉴。(9.0/10)
最后看出力道。宗教劝人向善片。氛围节奏都很好。自导自演。当时的特效效果也不错。
伯格曼的师父斯约斯特罗姆的名作,亦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影响其一生的电影创作(包括伯格曼式特写的用法)。第二幕开始的第二人称叙事真是神来之笔。斯约斯特罗姆的演技实在精湛。默片年代的神作。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闪回有《野草莓》的味道,死神的形象和手持的镰刀又可联想到《第七封印》,《闪灵》砍门最早出处原来在这,看来不止伯格曼连库布里克也曾受此片影响。宗教外表,爱的本质,于我最受用。音乐也不错。
很喜欢这个故事
据说博格曼看过1000次,很多元素确实在博格曼电影中反复出现,比如说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迷恋,魔术般的宗教救赎,甚至那个死神的马车和人性的双面性,前半段犹如恐怖片,幽灵马车行驶在空旷的旷野,行驶在萧瑟的海边,行驶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可怜的人死了,灵魂出窍,马车夫搬走了魂魄,后半段变为了道德情节剧,用一个非常基督教救赎的故事来寓言了人性本善的道理,男主角沉迷于酒精,家破人亡的惨剧,但一场关于死亡的梦境却救赎了他,死亡引领他找到了活着的美好,在电影最后结尾那个戏剧性反转的场景中,幽灵与现实的对话,无力又沉默,仿佛人类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听到上帝的声音,以当时的技术能力来说,许多夜晚场景完成度让人咋舌,灵魂出窍的戏也使用了多台摄影机反复拍摄才能完成,百年前的电影居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五幕。老毛病了,更想看没有救赎的结局。不过不认同价值观不妨碍欣赏影片。整体哀伤,浪漫,细腻,表演和配乐均功不可没。幽灵马车缓缓收走灵魂和上一年的车夫缓缓走下马车的场景都很爱。以及一句题外话:最近看的印象深刻的片都和酗酒有关。酒鬼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清醒后要面对更加dull, blatant and bleak的世界,这非常困难。
瑞典电影对于生/死、罪/赎这两重元矛盾的迷恋在《幽灵马车》中得到了一种源头性的展现。
“上帝,让我的灵魂在它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如果没有宗教布道的预设前提,结尾就应该收在大卫妻子自杀,他背负悔恨去做马车夫那儿,毕竟爱可以救赎一个罪人,但是无法弥补他的过错。叙事上的闪回里套闪回还真是大胆的设计,叠印表现幽灵效果也还不错。四星半。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电影发展的见证,《幽灵马车》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它利用胶片叠印塑造了死神及马车的效果,而无论是分章节叙事还是前面铺陈部分的俄罗斯套娃式结构抑都影响了日后导演的电影语言尤其是伯格曼。如同北欧民族色彩的《浮士德》,在看似恐怖的死亡语境下探讨灵魂的救赎与和解
(9/10)1、斯约斯特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载入影史的二次曝光,冷暖色调区分场景,倒叙与闪回使故事丰富饱满,导演本人的表演十分精湛,修复版后的配乐绝佳。2、忏悔与救赎,用古老传说续写个人命,倒叙的讲述不断深入忏悔式的“回忆录”。3、《闪灵》中斧头劈门的灵感来源,启发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4、相比伯格曼和库布里克一路绝望到底,斯约斯特洛姆则更相信人性之光,终可救赎。
将近一百年前的叙事就已经三层嵌套了,连库布里克都抄袭了,色彩又无意击中假如,哎后来人越来越难做了真是!就这个视效,1921年啊!不膜拜等什么!
唯有默片时代光影和构图才能显示这么强大的叙事力量 万分喜欢这个故事 而这个女性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和丰满程度才是出人意料:)Sjöström镜头感真是厉害 这才1921年
叙事真狂,倒叙,不停的回忆。中间还有一段是闪回再套闪回的结构
死亡
可能是今年看过的最震撼的结尾,可能是默片时代最好的救赎故事之一,伯格曼能以此被启发,丝毫不奇怪。如此大段的闪回叙事放在有声片里可能是失败的,但影片成功地将如此多的闪回插叙合理安排,化为动力,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升华。惊人的叠影特效,本片虽不是首创,但一定是做得最完美的。
CC版。配乐极好,看完之后我又重播了几段,不看画面,只听音乐。CC版附带的花絮里,伯格曼谈起斯约斯特洛姆,完全像是一个获得了很多智慧,即将老去的人,在谈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