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牧场 第一季

第6集完结

主演:妮可·基德曼,休·杰克曼,布兰登·沃特斯

类型:美剧地区:澳大利亚 / 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2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3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4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5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6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3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4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5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6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7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8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9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费力不讨好。

编:号称是一部澳洲版的《乱世佳人》,波澜壮阔得那么做作,荡气回肠得那么可笑。简单的靠澳洲土著神秘巫术招魂歌声那一套代表本土文化标志来串联流水账般的剧情,令人感觉牵强,脸谱化的角色设置更是土得掉渣。

导:一流的投资,二流的制作,三流的导演,不入流的票房。大片该有的都有了,你能想象到的手段都动用了,每一帧画面都在审美方面千锤百炼无懈可击,精美的视觉垃圾毁了自己。像整容后的美女,标致但缺乏生机。

演:我们那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的票房毒药妮可基德曼(通常我们昵称为“你可记得么”)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灵验的毒性。自打拍完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之后,每一部片子我们都在费解的看她费力的表现,之前,我总是不好意思的评价她有点冒傻气的倾向,而在看完本片后我觉得我已经不用不好意思了。

镜:我们彪悍雄壮帅得一塌糊涂酷得乱七八糟的男主角,当他一袭白衫刮净了脸上的胡须展露在舞会的瞬间,我终于笑喷了。

乐:什么呀,赶个牛也配万宝路广告似的音乐,西部牛仔啊。

叹:不同类型的片子有不同的姿态,有时候姿态高了反而引起广大普通观众的反感和批评家的关注,国内外有无数大片憋足了劲想PK经典再造辉煌改写影史,可我们记住的却只是那些雷人的笑场镜头和台词而已,也许这就是昆汀只爱拍B级片的奥秘。毕竟《泰坦尼克》还是懂得要适时煽情才创造出奇迹的。

俗话说:费力不讨好。


# # #

 2 ) 《澳大利亚》:诉求诸多,成色欠佳

(芷宁协约2009年2月18日)
   一部被寄予厚望来势汹汹的影片,一旦有或马失前蹄或语焉不详或缺乏梳理的“毛病”,就很容易遭遇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何况其明星效应下的男女主角的表演并无多少突破之处,导演的七年之痒还貌似“痒”出了技能不足的嫌疑,于是,在北美好片云集的岁末年初上映的由澳大利亚人倾情打造的《澳大利亚(Australia)》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欠佳典型”,自上映之日起,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几乎和之前的期待成正比。
   本想略过该片不谈,于是晃了些时日,不过,或许因最近一不留神地也跌进了被骂的行列(小女子何德何能啊),不由得同情起为此片热诚劳心了很久的导演巴兹·鲁尔曼。但是,同情归同情,不足之处还是不能忽略的,虽然此君有为家乡打造一部鸿篇巨制的拳拳之心,也在片中显露出了欲包罗该国万象的野心——历史、殖民、爱情、阴谋、战争、罪恶、种族、生存、自然、蛮荒、文明,甚至包括移民政策等等,但想法太多,难免顾此失彼,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还很可能造成既努力错了方向又没踏在点上的结局。如此看来,具有不俗舞台艺术感和审美品位的鲁尔曼似乎更适合制造类似于01年《红磨坊》那样瑰丽多姿的眩目歌舞片,一旦船头掉得幅度太大,反而容易倾覆,即便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也可能水土不服。
   然而,如果说视觉效果是鲁尔曼的强项的话,那么该片的最终呈现连这点也丢了几分,虽然片中不少镜头画面色彩丰富,精美浓烈,但总给人虚拟之感,一些技术层面不高的电脑特效,部分虚拟场景还隐约露出后期合成的痕迹,实在不由得为那花出去的一亿四千万美元感到冤。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鲁尔曼的老婆、美术指导凯瑟琳·马丁为该片所做的服装造型,其中妮可·基德曼的那款改良中式旗炮,红色曳地鱼尾长裙和头戴白色栀子花的造型十分抢眼,既显精致典雅又表随性自然,以服装提点了那场戏中妮可所饰英国贵妇兼澳洲寡妇萨拉所应具有的特质,而那款有点暧昧的贴身红色也仿佛暗示着情感高潮的来临。
   把该片宣传为澳洲版的《乱世佳人》,实在是个馊主意,因为诚然影片有向昔日经典《乱世佳人》、《走出非洲》等片致敬的意思,但这一不当比拟却坑苦了它,仿佛被诱哄进了一个注定挨骂的陷阱——此“噱头”不仅转移了公众的关注点,还令影片较薄弱的情感戏分被过分聚焦,反而凸显其空洞与单薄,更使这个种族混杂国度里其他人性故事的呈现显得潦草而尴尬——既没足够的整合梳理,却有一箩筐的“史诗”诉求,还没个绝对中心引领,难免令影片呈现出混乱而杂糅之气。
   凭心而论,该片所营造的爱情戏,尚不及很多西方言情小说的桥段,貌似编导们的兴奋点太多,没法集中精力编织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于是情节设置呈现出简单而俗套的一面,而男女主角的性格似乎也被固化,在每个需要心绪转换的地方又显得过于直接。而就整体而言,爱情似乎又是个招摇的幌子和想抓人眼球的借口,于是,这两个相互吸引的成年男女似乎沦为了混血土著小孩纳拉的“陪练”,而全片以小孩之口述说的旁白更强化了这种倾向。按理说,如果爱情戏不够新鲜,那么还不如放手去打磨土著小孩的奇特身世和坎坷际遇,去碰撞出另一个更为博大的情怀,然而,编导们似乎也没能把这条线完成,只是做了个大概,结果两头都未达成,于是形成了成品缺乏清晰主线的境况,而战争这个双刃剑的搀合将这个缺乏又加剧成了散乱。
   另外,影片对于这么个冗长拖沓又无充沛情愫的故事明显缺乏必要的梳理加工,剧情转换又常显得过于突兀僵硬,且分段感强烈,至少按明显的分段法可分为“澳北牧野篇”和“战争来袭篇”,而前篇的初来乍到、赶牛之旅似乎还明显比后篇“战争与离合”的架构清晰点,抛开和后续情节转变、人物塑造有着断档割裂感的略显滑稽的“初来乍到”不谈,虽然片中部分赶牛之旅的沸腾场景很容易令人想起一些老片,但至少还算呈现顺畅,而后篇则杂乱松散得多,常常语无伦次又语焉不详,仿佛不知着墨于哪点才算稳妥,结果令这部付诸了期盼、心血和重金的影片距离一部经典越来越远。
   此次妮可的表演有着了用力过大的迹象,面部拿劲儿过足以至于显得发僵,而很多戏份的塑造又似丢掉了一个“魂”字,既无惊喜又无感动。至于第三个“曼”,休·杰克曼的男主角,很多可爱的观众被他那不吝啬裸露的性感健美身材吸引,从而忽略了其表演上的简单游离,此君虽美则美矣,但也似丢了“魂”般的游离于角色之外,且随着剧情的发展愈发严重,如果仅仅被设定为一个阳光沐浴型男+牧野牛仔的话,那么的确很难唤起一场百转千回的爱情。
   片名为《Australia》,似乎憋着要以某个震撼人心的角度去诠释一个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但以该片的成色和火候来看,显然不够,且不太着调。而其中所表现的土著文化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其中那个可爱混血小孩的土著外公总如鬼魅般频繁出没,还常常预言歌唱,和这个看似现实的题材又有点不搭,其实要反应澳洲特有的土著文化,也不一定非用这招,当然,该片的不协调之处也不止这点,何况这还算是其中较小的不协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525458_d.html

 3 ) 《澳洲乱世情》五大经典笔触

有人对我花60块钱去电影院看在网上已经可以下载到DVD版的《澳洲乱世情》表示非常不理解,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挖苦我是不是要支持正版,我也一笑置之。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这种感觉,像《澳洲乱世情》这种电影值得我去电影院看,单就妮可儿—基德曼这一个名字就值得我跑一趟,结果也丝毫没让我失望。

 

有人不禁要拿《澳洲乱世情》和《乱世佳人》来比较,说尼可尔是澳洲版斯佳丽,就像有人拿《黑皮书》跟《色戒》比较一样,中国人喜欢比较,还喜欢列出个一二三。其实在看《澳洲乱世情》时,我是丝毫没觉得和《乱世佳人》像,反而倒最后“寻根”的主旨才让我找到斯佳丽最后对“土地”的深情同样的归属感。现在就说说我个人对《澳洲乱世情》的一点感想。

 

景致

 

电影展现的是澳大利亚的中西部自然风光,广袤的干旱的平原、辽阔的沙漠区:其中包括著名的厄亚斯巨石(红石),在平原上奔跑的袋鼠、数百只的野马、数千只的野牛。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完整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中西部概貌,让人心旷神怡。这是《澳洲乱世情》一大看点,既有美国西部的情调,又有非洲平原、沙漠的景致,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澳洲中西部独有的风景。

 

母爱

 

这里说的是尼克尔出色的演绎,无论在《大开眼界》里的大胆出位,《红磨坊》里的艳惊四座、《冷山》里的温情执着,还是《黄金罗盘》里的邪恶妖娆,都让人觉得无与伦比,而这次塑造的Sarah,除了勇敢、坚强、出众的气质,还带上了由衷的母性温暖,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她对那拉母爱的演变是本部影片的一个暗线,也是非常精彩的,环环相接,循序渐进。

 

从她第一眼看见那拉(混血男孩)开始就买下了这个种子,第一次在鞭子下就出那拉,是种本能的母性的保护,在那拉的母亲意外去世,她去安慰那拉,虽然作为母亲的业务不很熟练,但当拉近两人的距离时,一切变得那么自然。在悬崖的尽头抱住惊吓过度的那拉这一刻是这条线索的高潮,也是点睛之笔,这种情感是种本能,从这个时候,Sarah已经完全进入母亲的角色。这也是后来那拉要去跟乔治王寻根时,Sarah极力阻止的主要原因,这是爱第一阶段的提升,“母爱”。接着,那拉被送到岛屿上接受政府“驯化”,Sarah答应那拉一定会去找他,这个承诺变成了Sarah坚持到底的原动力。影片最后,那拉跟着乔治王去寻根,Sarah意识到“爱就要放手”,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根,这是伴着那拉远去的身影,经历战争、离别种种的Sarah对那拉的爱再次提升一个层次,变为“大爱”,以这种广博的放射性结尾给这条主线画上圆满的句号。

神秘

 

整部影片弥漫着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神秘的气息,他们古老而又神秘,他们坚信自己有超能力,无论是古老的习俗、古老的土著语言、古老神秘的歌曲、祭奠仪式都让人们觉得神奇。尤其是乔治王,他像那拉的保护使者一样,永远远远的看着他,庇佑着他,帮助那拉等人找到水源,走出荒漠,或是在关键时刻出手就出那拉。那拉也相信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在阻止受惊的牛群冲出山崖时,倒是不敢肯定是不是那拉的超能力让牛群止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拉有着异乎寻常的勇气和信念,也许正是这种勇气和信念在一个孩子身上体现变真正成为一种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同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土著民族传统备受冲击,所以越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就越觉得神秘,这种神秘感正式这部影片又一处吸引人的地方。

 

歧视

 

这里的其实包括民族歧视,甚至对性别的歧视。在上面提到土著民族,不得不看到这种 “民族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历史悠远的遗留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解决。不过在影片里导演始终抱着一颗红心,与人向善,这种心情让我尤为感动。从Sarah、牛仔、那拉三个背景甚至种族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快乐的生活着,本身已经是一种向世俗观念的巨大挑战了。从酒吧规定土著和女人不住进入,本身也是性别歧视和民族歧视的缩影。Sarah用自己的能力向大家证明了女人不比男人差,于是她成为特例得到了和男人一样的待遇,一起喝“穷小子”酒,这是第一个进步;后来战争爆发了,酒吧老板依旧守着土著不准进入的规定,被牛仔的坚毅打破了,甚至要求老板同样拿玻璃杯给他土著伙伴(中国人论的大舅哥)倒酒,当两个同样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放在残破的吧台上时,镜头停留的几秒钟让你觉得这种平等的感觉如果能一直像玻璃杯一样清透该多好啊,这算是第二个进步;在影片结尾,打出字幕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对“失窃的一代”道歉,表明的政府的态度,也是人们对消除种族歧视的心声,这便是第三个进步。导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表达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时而含蓄自然、时而义正言辞,煞费苦心,我是由衷的敬佩。

 

寻根

 

影片把最后的笔触放在了“寻根”,是有深远含义的。为什么《乱世佳人》耐人寻味,最后意识的升华,对恋人的爱恋升华为对土地热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同样《澳洲乱世情》的结尾把对孩子的母爱升华为“寻根”的博爱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我倒不觉得是拾人牙慧,反而是青出于蓝。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力。他们多数来自于西欧国家,最后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所以“寻根”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我认为,这里的寻根并不是要追溯你从哪里来,当你知道你从哪里来时,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个“根”与其说是根源,不如说是归宿。归宿到哪,就是扎根到哪,扎根到这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子子辈辈的生活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要寻的根,你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根。

 原载于我的博客
流水溯源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raygrace

 4 ) 一个叫做牛仔的白日梦

喜欢的男孩的类型,其实这些年都没有太大变化。喜欢像牛仔一样的男孩,冒险、独立、桀骜不驯、有沉醉的嗜好,习惯于依靠自己而不夸夸其谈,用行动说话而不是言语,走入一片旷野,有长草和风,有沉寂不羁的孤独。

喜欢过的人多半有着独行侠式的个性。可以和人打成一片,但并不倚仗人际关系来生存。可以玩得自得其乐,可以肆意奔跑,但即便跑成第一名,也不吆五喝六笼络控制一帮人溜须拍马跟在身后。

曾经幻想自己长大以后也像牛仔一样生活在一片荒芜人烟的旷野里,与冒险、小路、未知和广袤做伴,与众不同,有自由、原野、拓荒与天高地阔。那时侯喜欢看武侠,但不喜欢江湖。喜欢仗剑走马的快意,但不喜欢帮派。

十年之间,生活从幻想变成真实。在一步一步变得坚实的日常世界,开始知道自己将不会按照幻想去活,开始走入红尘世界里正常丰满的俗世生活,虽然心甘情愿,但那种幻想却并没有忘记。旷野的图景内心深处幻化成一种精神意象,化成远离人群、独自漂流、自由自在的一切身份象征。那种幻想充满装腔作势的文艺小青年特征,说出口极易受人鄙视,但在心底深处记着,在眼前看到清楚的幻象,未来的生活就能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极为实在的精神力量。

昨天去看了《澳大利亚》,电影的后半开始拖沓,战争场面、失散与相聚、爱的追逐都和珍珠港、赎罪等等战争爱情没有多少差别,但前半段却让我看得心动不已。仍然是西部片式的典型设置和人物,一眼可以看出结局的老套故事,但还是喜欢,看到那片荒野,看到那些奔驰的马,看到那种牛仔式的笑容,我还是像小女孩一样心动了。人长大了不会轻易心动,除非是看到什么让她回到小时候容易心动的年龄。

喜欢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面那一段驯马的描写,喜欢海明威笔下的沉默的私酒贩子,喜欢那一个年代美国各种作家电影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漂泊感,那是我对美国文化仅有的眷恋。这些年美国西部片消失了,场景换到了澳大利亚。很多人说西部片死了,就像说小说死了、历史死了、上帝死了。

记着一句台词:我不隶属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解雇,人最终的财产是故事。



不想评论其中的历史问题,因为实际上这个片子并未能达到讨论历史所需要的深沉厚重。

整个片子并不算新奇深刻,但我仍然给了四颗星。为了这片今年新年刚刚到过的广袤的土地,也为了自己曾经所有的爱情。

 5 ) 《澳洲乱世情》:澳洲血统论

【影评】《澳洲乱世情》:一部野心很大却没有任何激情的电影

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优势劣汰,人竞血择,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人也是自然的产物,那么人的道德法则是否也应该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下呢! ―――韩兮 对于一部伪《乱世佳人》的影视作品,笔者在端坐了一百六十五分钟以后首先想的是这么一部没有激情的影片到底在讲述了什么? 当一个混血(杂种)小孩的画外音响起的时候,影片的画面充满了些许的魔幻色彩,使得笔者还算提起了兴趣,但随即而来便是过时的西方式的滑稽,在容忍之下,影片终于出现了矛盾的所在,一场奔牛的拍摄比《无极》显然是真实而有质感,农场继续经营之后,二战的销烟中竟然万事大吉,于是,笔者如同导演一样完成了对这个故事的认知。 其实,笔者相当感兴趣的是片中的讲述者这个角色,为什么会用到一个混血小孩,他的视角到底意味着什么? 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处于澳洲被白人(即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土著人成为历史,黑人是受歧视的,而混血则是需要被同化的种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混血的孩子成为了影片的讲述者,他眼中的土著充满了神秘,而白人则处于善与恶的交锋中。于是,整个澳洲其实是充满了变数的。 影片矛盾的起始是由于萨拉夫人的到来,这个坚强的又带有明显贵族气息的女人身穿着紧身衣出现在澳洲,这是一片荒漠,至少在当时来说是这样的,只有已经深受英国文化熏陶的达尔文港才有些许的人气,但也是充满了种族矛盾,黑人被严重地敌视着。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桩生意地争夺以及一段爱情的培养,这也是影片中最令人陶醉的前半部,虽然波澜壮阔甚至有些华丽的澳洲风景与气势磅薄的奔牛场面映入观众的眼光,令人有种惊叹之感,但所有这些人物之外的景深并没有与剧中人物达到真正的统一,于是,看奇瑰之景,看卑劣手段以及看情感升华便各自为营了。其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无疑是混血小孩在悬崖边上止住奔牛的场景,这可以说是整部影片中内部矛盾的最大体显,关于善恶,关于生死,关于澳洲的神秘力量。 在这场戏中,混血小孩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显,不但战胜了卑鄙的阴谋,也战胜了奔牛这种准自然的灾难,成为一个男子汉。但十分可惜的是,影片中这样的交锋的确太少了,剩下的便是拖沓与琐碎,便开始了不痛不痒的所谓爱情。 当爱情阻止了夫人的回归,影片开始进入爱的责任阶段,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混血少年的戏份明显减弱,已经成为男子汉的他开始渴望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于是他被抓住了,那么,这个成为成熟男人的重任便落在了牛佬的身上。 影片的讲述者是混血少年,主角无疑是牛佬本人,他一直在逃避,无奈并且有条件地接受了夫人的赶牛任务,一时兴起地直面第二段爱情,但他的血液依旧是在逃避,逃避对夫人的爱,逃避自己对黑人的感情,更在逃避对混血小孩的责任。 爱情的天平一般来说都不会平衡的,于是,牛佬离开了夫人,而夫人继续着自己的爱,对人的爱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爱。这时候,外力开始作用了,日本人的飞机适时地来了,在战争中,牛佬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男人的成熟举动。救下了混血小孩,也挽救了与夫人的爱情,同时一个小插曲是酒馆中他开始把自己对黑人的同情付诸于现实。不再逃避,这便是牛佬的成长过程。 整部影片到这里,观众不禁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在成长? 在影片的前半部,混血少年的成长是极具魔幻色彩的,从一个捕鱼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赶牛的少年,甚至是独自面对势如奔牛场面,这个少年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但接下来的故事,成长的主角便变成了牛佬,以爱情为外壳,作为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那便是责任的成长。 其实作为电影,这样的成长结构并无不妥之处,但混血少年与牛佬的象征意义却令影片在前后部分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牛佬是一个生活在澳洲具有开明思想却没有勇气面对的男人,所以他所代表的只是一个白人群体,而其成长的过程更具有个体化,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属于那种相当文艺的故事,而爱情或说责任的外壳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而混血少年却完全不同。前面说过了,影片是以混血少年为视点的,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视点在于对澳洲本身的认识,神奇的土地,种族矛盾,以及具有历史感的魔幻与现代冲突。这时候,孩子本身也极具象征意义。影片中有一个暖昧的,甚至是令人有些疑惑的亲缘关系,那就是土著爷爷,白人父亲以及混血少年这三辈的关系。按照剧情所给的这三代关系,我们只能模糊地去接受他,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隐喻,是对澳洲大陆的种族阐释。 所有人都知道,澳洲最早只生活着土著人,后来随着欧洲蓝色文化的侵入,白人开始统治澳洲,在各种种族的掺杂下,澳洲的人成为混血人种,这与美洲的历史比较相似,也就是澳洲家族的三代关系,是非现实直系性的。而影片中混血少年所谓的白人父亲是一个坏人角色,他妄图霸占牧场,阻止其它白人对有色人种的同情怜悯,这无疑也是白人初登澳陆的强盗脸谱式的描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混血少年的象征意义便极为明显,他不但是今后澳洲的主人,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相比起来,混血少年的象征意义远比牛佬要广阔深远了许多,但影片却从混血少年的成长转到了牛佬的成长,这样一来,一个深远史诗性的意境被完全破坏了,被一段个人经历所替代,这无疑便是所谓的高开低走了。 一部本来要讲述澳洲血统论地史诗性巨片在编剧及导演失控的制作下终于沦为一部小品电影,而影片中的细节制作又显得是那么拖沓与平庸,这不能不让人对逝去的一百六十五分种尤感珍贵! 韩兮 2009-2-4于通州

 6 ) 编剧不得不说的话

看完此片,我觉得可以假托这部电影的编剧说几句,以享观众:

是的,我要搞,我想搞-------一部大片。我的手段很简单,尽量把一些元素给框近来。只要这些元素在,又很明显,观众就认可了。至于这些元素是否被很好地融合,贯彻或发挥是完全不重要的。消费主义的年代,是供应商通过媒体来定义,培育,挑逗(有时也挑衅一下下)需求的麻。简述如下:

我需要一点本土,寻根的元素。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的道具是主要是一个土著的孩子和一个土著的老头为首的一群土著。作为编剧我们都了解,有些电影道具是属于编剧的万金油,比如,孩子,土著,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神秘主义的角色,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安排他们的行为举止,而没有人能够凭借内省和经验来挑战我们的随意编写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和现实一致性。他们可以一会儿像个白痴或疯子,一会儿又非常有内涵地说出一些哲理和启发性的东西,甚至能现场进行心理分析(比如你放弃是害怕,害怕失去)。而神秘主义的角色,例如这个老头的魔法(他明显会飞)可以起到剧情的一切危机的解决。这真是的,不必再由编剧我来费心经营剧本了。为了加强这个寻根元素,我在影片开始伪装了一个土著的孩子的主观叙述视角。这个视角在随后便弱化或隐去。观众哪里会在乎或察觉。骨子里,我们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对这些土著,我们是秉承本质主义的观点的,就是从TM哪里来,回TM哪里去。在完成了剧本中挥之即来,招之即去,全心全意臣服和辅佐“好白人”来打击“坏白人”功能后,他们当然要回到他们的蛮荒里去消失掉。不再污染我们的视野。此外,为了貌似文化多元,我还可以加个中国人的角色吧。天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思路,干脆让他当个谔谔啊啊的傻愣凑数得了。
 
我需要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善恶对抗的主要矛盾贯穿整部影片。观众是愚蠢的。他们只要感觉到这个主情节和主要冲突在,便会觉得影片是情节完整,他们不会去考虑影片的其他元素的完成性如何。所以,为了照顾观众的这点愚蠢,我在片头就通过坏蛋的对话点出了坏蛋的阴谋。后来再用土著孩子跳出来再揭露一把。 再用一些镜头来暗示一下下。主要是怕他们没看懂啊,这里我小编是下了点功夫地。为了保持这个善恶冲突贯穿始终,我的坏蛋杀死配角时是冷酷无情的,一招制敌的。然而对于主角,他却要迂回曲折(例如水攻,火攻),还要软硬兼施,反复谈判。观众是不会在乎这种蠢到家的明显漏洞的。

我需要一个童话和音乐主题。我选择了绿野仙踪这部家喻户晓的影片。我把它和一点美国西部片元素(酒吧混战,浪子忠义,关山飞渡),凉拌在一起。我需要一点乱世的感觉,所以用了一个类珍珠港式的战争场面(当然做的时候省钱了一点)。我要一个大卡司,那就是那个高女积德慢。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她的野心不会让她辞演一部题目那么大的电影的。这些因素就像倒在比萨饼上的配料,只要让观众看见花花绿绿,材料俱全,冒着热气就行了。在这个快餐盛行的年代,他们哪里有能力区分不同比萨饼的调味是否到位,是否有品。我还要把比萨做大,两个半小时才符合屎湿的当量。以至于我们制片人看样片醒来又昏睡,昏睡又醒来后,说了八个字:真TM长,好歹能卖。

当然快乐结局是一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遭报应,尘归尘,土归土。这地球人都知道阿,呵呵。此致

敬礼!

 7 ) 彩虹传奇

澳大利亚,传说中充满传奇的国度。流放地,牧场,原住民,淘金潮。这片“通向南方的未知大陆”,孤立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70%的土地处于沙漠半沙漠状态,几万年时光流转,西北人烟稀少的Outback依然是牛羊奔腾的故乡,进取精神的前沿,勇士传奇的诞生地。
 
《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七年后创作的这部《澳大利亚》是不折不扣献给这片土地的情书,爱意真切翻涌,就算缺憾颇多赢不了外人的痴心,对他所热爱的故乡,我想,也总是一次还算完满的真情告白。

故事由澳大利亚原住民与白人混血的小孩诺拉开篇讲述,三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刚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取得独立,偏远的北大荒依然粗蛮匮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原住民黑人不能进入白人酒吧,与他们公开交往也被社会良人鄙夷不齿。混血的小诺拉被称作“混色人”,既不属于土著黑人团体,也不是白人,只能时不时藏到农场大蓄水桶里躲避警察的追踪,否则会被强行抓入传道士的儿童收容中心接受“同化教育”,与可怜的母亲骨肉分离。

英国的贵族小姐萨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不满丈夫踯躅遥远的澳大利亚沉迷于牧场经营,孤身飞跃重洋打算说服丈夫卖掉牧场重返英伦。带着一只又一只豪华箱子与格格不入的上流社会气质,萨拉来到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相遇与土著黑人打成一片的粗野牧牛者卓(休·杰克曼)。卓开车带萨拉长途跋涉前往牧场,没曾想只见到萨拉新亡丈夫的尸体。悲痛的萨拉本欲迅速卖掉牧场返回英国,可又为了保护初谋面的小诺拉与地头蛇的农场经理尼尔闹翻。一千五百头公牛要赶去达尔文装船,情势迫在眉睫,只好苦求本不对眼的卓帮忙。

这样单身贵族女子初到异乡,从云端踏入尘土的故事并不陌生,《走出非洲》早在1985年就做出了良好榜样,而挥舞皮鞭奋力赶牛的妮可·基德曼也叫人不得不对比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当年震吓雄狮的飒爽英姿。尽管模仿的痕迹明显,巴兹·鲁赫曼还是在《澳大利亚》中加入了一定的新鲜元素。小诺拉的祖父,澳大利亚原住民“乔治王”是整部电影的精神风骨,澳洲大地的古老灵魂。他身途油彩,单腿直立,逆光独处高崖之上,目光穿透世事沧桑;夜晚乔治王燃起火光刺破黑幕,古老的歌谣与舞蹈韵合时代的旋律——“彩虹之上某处,是摇篮曲唱颂的国度。彩虹之上某处,天空蔚蓝,梦想成真。”

是的,梦想的土地,这就是巴兹·鲁赫曼深情倾诉的国度。

承载梦想精神的,是小诺拉,是不羁的牧牛者,还有永不服软的异乡人萨拉。萨拉与卓之间的典型好莱坞爱情并未给影片增色几分,却也还按部就班理所当然的推动着故事进程。但影片由前半部的“牧牛记”过渡到后半部的“乱世佳人”,《走出非洲》陡然变作《飘》,却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巴兹·鲁赫曼给萨拉与卓的蜜月安排得太过高调,我还以为这就要好莱坞欢喜收尾了呢。

其实不管“牧牛记”也好,“乱世佳人”也罢,剪辑的啰嗦絮叨是《澳大利亚》的致命缺陷。电影全长两小时45分钟,但给人的感觉几乎有三个多钟头,心里直偷偷念叨怎么还不结束?萨拉与卓的爱情并不足以串连两个几乎可完全砍开的部分,“牧牛”的高潮与“乱世佳人”战火纷飞的高潮几乎同等强烈,各自独立成章,并不互为支撑,这在结构上造成了一山二虎的混乱局面,很让观众无所适从。而比较《乱世佳人》对战前与战时两部分的处理,郝思嘉在诺拉庄园的故事全在构建她的性格特色,为后来战火中她如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作出铺垫。诺拉庄园部分可爱,幽默,精炼,完全没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以行云流水的叙事突出后面的激荡震撼。相比之下,巴兹·鲁赫曼的《澳大利亚》在剧本上便逊色太多,剪辑更是不舍去繁存精,使故事臃肿不堪。

既然《澳大利亚》前后两个部分几乎独立成章,很难不让人暗自比较哪一部分更精准的体现了澳大利亚的独特魅力。我个人是更欣赏“牧牛记”的,一方面是北大荒(尽管影片是在澳大利亚西部与东部城市拍摄)的辽阔气势与牛仔们驾驭马群呼啸而过的磅礴气度,休·杰克曼英俊健美,潇洒如风;远景摄影如同风光片一样憾人心魄,近景又闪着底片修饰过后一层极淡的古铜质地光芒,视效极其舒心;另一方面便是其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刻画。尽管影片仅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远比不上那部充满了哲学色彩与飘逸气味的《姐弟荒原历险》(Walkabout),但通过小诺拉之口讲述的那些旁白依然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让人不得不向往这片充满了传奇、魔幻与浪漫意味的土地。后来卓为了自由负气出走,同行的黑人兄弟也跟他说,没有爱,心里就没有故事,没有传奇,便一无所有。

我这样的外人,终究是不能够评判巴兹·鲁赫曼充满好莱坞色彩的《澳大利亚》是否真实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人心目中挚爱的那片土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澳大利亚》描绘的是彩虹之上的梦想王国,那里星光璀璨,青鸟飞翔;那里有原住民的古老歌谣,也有种族融合的自由欢歌;那里有传奇,有奔腾,还有爱。


 

《电影世界》2009年一月稿

 短评

严肃点,煽情呢

9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坏。

1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作品让人觉得一般,但服装吧,打光什么的真心赞,许多电影画面都特别美,光影效果也很棒

13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还行

看颜值还是不错的……结局有点突然……

18分钟前
  • 红色的狐狸
  • 推荐

情节没多大看头,风景和服装造型还能看一下。乡愁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牵挂吧,但前提是你在内心认定一个地方是故乡。无怪澳大利亚人对此没什么概念,一个允许拥有双重国籍的国家,又能对国、对家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呢?

20分钟前
  • ╯^╰
  • 还行

风光无限好,只是剧情糟。

22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我觉得画面很赞,爱情很养眼。虽然史诗感弱了些,可能我最近泪腺比较脆弱。。

2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下午六点看到现在(AM:1:54).

29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虽然最后还是用了主角不死定律= =不过除了这点真的挺好看的

31分钟前
  • 见晴
  • 力荐

少的一颗星给大团圆结局和略显生硬的转折

35分钟前
  • tavico
  • 推荐

可以看的出導演的野心,將很多元素都納入其中,包括了愛情、親情、戰爭、種族議題等等。看似內容充實飽滿,其實卻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焦點過多且雜!不過還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運鏡和取景,實在是很美輪美奐,讓人看的心曠神怡無不享受!

36分钟前
  • mingjoyce
  • 还行

为了美人美景吧…

40分钟前
  • Beryl
  • 还行

澳大利亚版的与狼共舞?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真正主角却是混血小孩诺拉。I will sing you to me,用那散发着魔力的歌声

41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看“大片”最怕看到这种电影:塞满了“好看”的元素,但样样都做得不行,全是回天乏术的无力感,心疼剧组花的钱。

4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想表达的太多了结果什么都没表达好,总让我想起《先知》。不过澳大利亚的风景和土著的确很吸引人

44分钟前
  • Started
  • 还行

我看到他们把牛赶到港口的时候以为结束了,没想到后面还有那么多!而且休杰克曼太霸气了~爱~!

47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力荐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5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超好看 我特爱纳拉那小孩 角色以及声音 战乱里永远存在无限无法言喻的感人情感2009.04.06

54分钟前
  • 饲养幻想
  • 力荐

风景让我痴迷.剧情就算了吧.可以略去了.

55分钟前
  • AlphaDiao
  • 力荐

我是来看大花瓶的,我指的是金刚狼

57分钟前
  • 砒霜拌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