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前一个餐厅厨房的混乱,通过一个餐厅的忙碌夜晚带我们了解到现代餐饮行业的工作状况,看完只是觉得哀默,除了餐厅管理人员所暴露出的问题外,让我觉得最值得说一下的是餐厅的主厨——一个工作与生活处理的一团糟的男人。我只想说,我们对于一个厨师的要求只在乎菜品和厨艺吗?这样一个心理素质极差,遇到问题靠酒精和毒品去逃避的所谓“主厨”,这样的人真的才不配位。结局主厨蜷缩在地上的场景竟然一点都没让我觉得可怜,甚至特别反感,这种靠酒精毒品来逃避苦难的人不值得我们浪费眼泪,只管自己爽,然后把需要解决的烂摊子丢给别人,这种人活该痛苦。 每个人都很忙碌,每个人都有压力 每个人都达到了沸点。这也让我们反思,现代人在生存面前应怎样平衡好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在生活中像这种靠酒精毒品逃避问题的大有人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离他们远点。
今晚参加放映与Q&A回来,编剧和剪辑师两位都是朴茅大学的校友,且剪辑师住在朴茅,所以倍感亲切。
听了一些有趣的八卦,凭记忆写一下:
1. 筹划九个月,剧本workshop两周(Steve Graham第二周才过来)拍摄时间因疫情减半,又因疫情的缘故剪辑时间无限加长,剪辑师最后无聊到把第三条和第四条全片混剪了一个伪一镜到底版本出来,制片方吓尿了哈哈哈。当然我们应该是看不到了
2. 原计划拍8条,也就是90分钟的全片拍8遍,由于疫情只拍了四条(包括出大错没拍完的第一条,所以其实只拍了3.5条)最终选了第三条成片
3. 大多技术人员倾向选择只有8个错的第四条,但最终选了拍摄中100多个失误的第三条,原因是Steve Graham更喜欢自己在第三条的情绪表现。没想到吧!说实话我可以理解,毕竟电影应该是带有手作温度的活生生作品,不应是完美的机器制品
4. 剧本的workshop:编剧在写剧本时,参考了Shane Meadow与Steve合作时的风格,只写cue和过渡,不给具体语句,对话遣词全靠演员自由发挥,正因为如此,每个演员,哪怕龙套角色都有一套符合逻辑的对话,令餐厅里的声音充满了层次感
5. 片中的一些侍应其实是片场工作人员穿上制服扮演的,你以为他们是在端酒上菜,其实是过去告诉演员们摄影机要过来了,准备
6. 因为剧本只有bullet points,所以只有七页,厨房里的演员们在柜子里,面板下塞满了小抄,哈哈!
7. 对 里面做的食物都是jones & sons的主厨事先准备好以后,让演员假装烹饪装盘的,yes,they are cold and not nice
8. 拍摄地点是真实的饭店 Jones & Sons,在Dalston,那地方…meat chef在路上被打劫了
9. 最初剧本开头还有一场戏,是Andy坐在出租车里,有他买酒的镜头,还有跟uber司机对话,司机会聊到工作太辛苦迟早要压垮啊这类话题,最终因为摄影机太大塞不进车里而放弃没拍。没拍的确明智,不然这个开头有点散
10. 那个Racist光头其实演员人超nice的!
最后,你就那样倒在地板上,听不到任何人的呼喊。尽管身为主厨,你也是人啊!在倒下之前,你的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自己的妻子,希望能够见到儿子。
在最为忙碌的厨房里,每个人都顶着各自的压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就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们却又生活在不同的维度里。
全然不顾员工福利的女经理,面对着厨师的不满与责骂,只能躲在厕所的角落里哭泣,同父亲打电话。
而这位尽职尽责的女厨师,却也被主厨与饭店合伙人当作一只可以利用的棋子,随意摆布。
不受尊重的黑人女服务员,最终干脆地甩开了无理客人的要求。
紧张的镜头中,浓缩着每个人所面对的艰难处境。而最后的沸点,就是女客人的意外食物过敏,是主厨的过失造成了这样致命的失误。
喜欢结尾处的歌曲,像是一种呐喊,高亢的音旋唱出一种面对困境的不屈与决绝。
沸点,在那高温蒸腾的瞬间,我们都在各自挣扎着,承受着,只是希望,升华腾跃,不输给平凡的消磨,可又有几人,历经灼人的沸点,仍旧站立。
这出精致紧张的戏剧,扣人心弦地展演着生命的挑战,在一个火花四溅的厨房里,浓缩出残酷的真实。
后厨只想按照经验完成应该完成的菜品,不多不少。
服务经理只想越多的客人越多的美誉度。
前厅服务员只觉得客人烦死了,各种各样的多余过分要求。
主厨有债务有破碎的家庭需要处理,根本无心管理。
很羡慕那些身处复杂环境,担起各种负面情绪,完成主要核心工作,让整场流程顺利进行下去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优秀管理者。
作为我个人,其实很怯懦,工作中只喜欢干自己一个人能干的了的工作,遇到难一点的工作,就像是爬一个旗杆,如果爬上旗杆,是一件自己高兴别人也称赞的事情,结果无非是爬上去或者爬不上去,爬不上去反而会成为一个泥坑,自己掉进泥坑,开始悲伤于自己的境遇为什么这么惨,被负面情绪控制。
餐厅后厨实景展示片。运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将可能发现在餐厅的紧急事件压缩在90多分钟的影片中,紧凑又不失紧张,压抑失控的情绪充斥着整部影片,因为忙碌又想做到最好,让所有人都有些焦躁,所以就容易冲突和发火,最后所有的事件将本来就很是糟糕的主厨男主彻底压垮,倒在地上。
影片一开头,就是男主的一通电话,应该是要和儿子说什么,但是妻子就是不接电话,让自己很是愤懑。赶到餐厅,应该是给餐厅评分的评估师已经到了餐厅。对于发现的问题全部记录在案,并告知男主要将餐厅从五星降为三星。这让主厨很是难堪,等评价师一走,立刻将问题一一对照,并对于责任人一一开骂,让他们警醒。不过主厨还是很注意方法的,骂过以后也进行了安慰道歉。很快餐厅营业了,先是以前的老板前来问主厨要债,质问他为什么离开自己的餐厅,自立山头。说如果主厨还不起债务,就把这盘店给他,不然就给这个餐厅差评,还带着一个著名的点评记者相威胁。主厨一边虚以委蛇,一边忙碌着餐厅及后厨的各种麻烦,什么材料不够、后厨之间的矛盾、二厨和老板的矛盾自己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的问题,忙得不亦乐乎。突然有顾客食物过敏,经过问询,原来是有人将核桃油放进了她的食物中,差点造成大错。面临顾客投诉,甚至告上法庭的危局,主厨又一次召集所有后厨的人问询并批评,但是无形的压力还是让他无力为继,最后在大量饮酒,吸食毒品后昏倒在地。糟糕的生活和繁重闹心的工作彻底压垮了他,他崩溃了。
这样的一镜到底让人想起了中国的戏剧,不同的人物轮番上场,上场的全力以赴表演,场下的做好准备,稍事休息,继续登台。这部电影也是这样,虽然一镜到底,但是不断变化人物,让演员得以喘息,也可以更好的发挥。主厨作为主角,镜头最多,所以演得不容易。演得也非常好,很是佩服。虽然拍摄很厉害,但是略感单调,不是很感兴趣。
不间断的电话,焦躁的中年男人,跟着他的脚步走入了一家饭店的后厨。他是这家餐厅的主厨,迟到的他正巧赶上检查人员的审核,因为从五星掉到了三星,主厨直接发脾气却发现这其中自己也有很多责任。经理来开餐前会,准备进入战斗模式,很忙但麻烦不断:臭脸又不会变通的黑人服务生遭遇7桌的刁难歧视,后厨的洗碗工摸鱼需要维持秩序,甜点的酱要测试,突然出现要钱的前合伙人和点评人让主厨头大,网红非要吃牛排引起的不满,经理不按流程办事和对服务员的袒护让后厨和前厅的矛盾激化,刚平息的战争又因为一位客人过敏叫了救护车达到了巅峰…主厨酗酒焦躁各方压力最终昏倒在了走廊里。
一个半小时,一个长镜头,真的是在技术层面就值得一个掌声。镜头从主厨开始但并不是只关注在他一个人身上,会切到服务生,经理,后厨洗碗工,甜品师等等。最重要的是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压抑忙碌的后厨工作和战场一般的前场工作交替的同时会有三次喘息的机会:洗碗工趁扔垃圾摸鱼跑出去买烟,经理和二厨打完架被气哭到厕所里抹眼泪,以及最后过敏追责争吵之后主厨默默回到办公室喝酒冷静和家人打电话。正是这三次节奏的调节让观众得以喘息,并不是持续的紧张和高压。同时电影也有效的区分了该剧情片和纪录片,加入了一些矛盾冲突和设计,让所有一个餐厅会发生的意外统统发生在这一个半小时里,达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效果。
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我看简介就被吸引了。在热门餐厅打过工或者爱好观察的朋友就会了解,这就是个战场。餐前食材的准备,流水线作业的分工和质检,出餐前的检查,对特殊需求的顾客的照顾,对业内人士的格外关切,特殊情况的应对处理,厨房和前厅的相互配合,气氛调节…每个环节都在考验一个团队的合作和老板与主厨之间的配合。不断的争吵和道歉,极大的压力和不断累积的情绪,都让整个电影的矛盾冲突大于很多电影。大多数的节奏啊缓慢加几个冲突,这一部就是冲突加几口喘息。所以非常刺激,不亚于爽片!
和我一样爱美食对后厨感兴趣的朋友会喜欢,也是一个很好的一镜到底的教材吧
看这片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个一镜到底的,关于厨师的电影。伪一镜到底的电影我之前看过《鸟人》和《1917》。《鸟人》可能有点探索新技术的意思,《1917》和《boiling point》都是题材本身就和这种方式非常契合。
《boiling point》是真的一镜,没有暗藏剪辑点。就在伦敦东区的一家餐馆里,从后厨到前厅,偶尔走出门外,90分钟一镜拍完。像个沉浸式舞台剧。据说实际上拍了四条,导演最后选的不是出错最少的(只有8个错),而是男主情绪爆发过程最好的一条。这条有100多个错误。
我:100多个???我一个都没看出来!这个选择太对了,电影又不是考试,出错越少分越高,还是要以德(情)服(动)人。
观影的感觉太真实了,就像在一家忙碌的餐厅待了90分钟,能够闻到汗水蒸汽和酒气味道,感觉到空气中的压力一步步升到爆点。
一个小遗憾是厨师做菜过程没咋拍,最高潮的部分好像就是摆盘了。我本来期待一段像《饮食男女》开头几分钟那样的精彩片段呢。实拍做菜对一镜到底来说可能还是太难了。我自己做菜都没法一次成功呢!
电影作为一项工业成就,一镜到底或许有它值得尝试和挑战的技术价值。
但如果考虑到电影毕竟是一桩叙事,那么它的功效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那些不采取一镜到底——也就是“正常”电影,之所以要采取剪辑,根本原因在于电影须契合人的意识的方式,宛如做梦,在意识流中,一幕接着下一幕,那些本来并不连续的场景和细节,由于某种意识的主体想要去看、去注意,便被接到了一起,从而“剪辑”增加了内容上的张力。但是,这种张力是内容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张力,形式上的张力恰恰是不剪辑,一个不剪辑的故事,正如一口气说完很长的话、如同不加标点的文字,让人窒息,如:
电影作为一项工业成就一镜到底或许有它值得尝试和挑战术价值但如果考虑到电影还是一桩叙事那效到底是什么事实上那些不采到底也就是正常电影之所以要采取剪辑根本原因在于电影要去契合人的意识的宛梦在意识流中一幕接着下一幕那些本来并续的场景和细节由于某种意识的主体想要去看去注意便被接到了一起从剪辑增加了内容上的张力但是这种不是内容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张力形式上的张力恰剪辑剪辑的故事如果一口气说完很长的话如同不加标点的文字让人窒息
因此,采取一镜到底的电影,甚至不用什么特别的冲突,它就已经挑战了观众的底线,神经的、认知的底线。(上面那段文字被故意删除和乱排,它读不通,但照样让人难受)
若谁夜里做了个一镜到底的梦,那它本身就是梦之魇。
Pretty intense and chaotic 餐馆戏又来一出。英国口音听起来不那么自然顺畅,就像里面一桌美国女顾客调侃苏格兰大叔的口音。😬评:3.6星主要给长镜头技术流。
现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已经不用形式化的钻进他的脑袋里了,只需要跟着一台好一点摄像机,摇摇晃晃的,就可以代入。。。来自餐厅和主厨的社会横切面。。。
很精彩,漂亮而大胆的一镜到底,一个半小时里只讲了很小的一件事,就是圣诞节当晚一家餐厅的混乱,但是从前台到后厨,从顾客到服务员到主厨,每个人都延伸出了很多可能,也在这个狭窄拥挤的空间里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这么多人能做到多而不乱且性格鲜明,氛围塑造也相当紧凑到位,冲突设计也足够真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处理,有温暖也有压抑,尤其是像我在餐厅打工过对这片子更有同感。而且这个剧本的难度处理是很高的,乱中有序,大胆又精致,就是结尾可能有点不太知道怎么收了,结束得稍显突然。anyway,我还蛮喜欢这个片子,也想探索这种形式,感觉非常考验能力。三星半。
短小精悍,紧张刺激
剧本有局限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编剧也不知道怎么收尾,最后只能偷懒结束。但一镜到底确实让这个小空间短时间的故事逐步加热到沸点,中后期的紧张感不逊色于惊悚片。75
一镜到底+紧凑台词=沉浸式高压窒息体验。刁钻的食客,忙碌的服务生,混乱的后厨,所有压力堆积到一起,让观众也跟着快要喘不过气来。刚从餐厅吃完饭回来看这片感到心情复杂。
跟熊家一体两面,都是焦虑和挣扎
【B+】出乎预料的好片。一镜到底本身就足够考验场面调度力和演员功底,再加上演员出色的演出让观感变得非常棒,完全是沉浸式体验。不过剧本上很多冲突点的编排其实可以更大胆一些,还有一直期待的第7桌的矛盾并没有铺开来讲有点可惜。
一镜到底的选择大胆,并且考验人对于美食题材预期之外的耐心;Stephen Graham作为领衔,率领着一干演员完成了很漂亮的组合战。食评生态的眉角鸡毛,顾客的挑剔与无尽要求,员工之间的对峙与冲突,个人生活中的岌岌可危…餐厅成为大熔炉,将所有的压力与问题全数乱炖,快要喷涌。有着很生动的观看体验,但还是觉得情节可以有整理和一些适当的断点能更好。
英伦三岛口音大对决,法国人外卡参战。
一镜到底是种形式 用在这一个混乱的晚上实在是适合不过了 关于同事和同事之间的矛盾 关于客人和厨师之间的矛盾 主厨自己家里的矛盾 都在这个圣诞夜爆发出来 故事小格局小但震撼大!二厨不干了 客人过敏 手下抱怨 自己吸毒喝酒晕倒——仔细想想《沸点》这个题目真有意思 沸点到了即是一味菜完成了 用来比喻一个厨师工作完了 实在是妙。
没有什么比高压的日常生活更惊悚了。
剧本很有功力,在空间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制造戏剧冲突,结合片名“沸点”,就觉得整个过程像是煮开水般逐渐升温,不只是男主自己在面临失控局面,是片中每个人都焦躁不安,被客人嫌恶的女服务员,得不到涨薪的女厨师,被员工惹哭的老板,以及手臂布满伤痕的甜点实习生,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不易,可除了继续别无他法。
一镜到底,以厨房为主要场景展开一家餐厅的一个晚上,以主厨为主的内场工作人员到以餐厅经理为主的外场工作人员,让我感受到了如今大部分枪战、犯罪片都没有的紧张感。
最近在读管理学方面的书,这部剧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有效的组织如何突然崩溃的。
第一次看到欧洲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这么大,细碎的、有时间要求、沟通需求的后厨,这么多人就没有一个人时放松的。片子很好的呈现了这种马上就要爆炸的张力。
我想我喜欢single shot的电影是因为每个敢用的导演都已经是勇敢的天才了。整个世界的喜怒哀乐都被压缩在一个拥挤餐厅的周末夜晚,好像你不管怎么样紧缩身体都躲不开的碰撞,让人窒息。P.S. 喜欢Carly!向这个世界上所有的“Carly”们致敬。
3.5星。服务行业不容易。长镜头是亮点。
跟惊悚片搭不上关系,倒有点像 35 岁的职场中人,活得不如一条狗。一团乱麻的工作,一个都没有解决。最后把自己压倒了。片中也有难得的温暖之处,善良的阿姨看到调甜点的小哥,手臂上露出 3 道手割的刀痕,首先给小哥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告诉他跟着自己深呼吸。接着说现在人太多,不适合谈这事。先把工作做完。小哥做完之后,阿姨给了极大的赞美。也许你的一点善意,就会拯救一个受伤的灵魂。
混乱餐厅圣诞前夜,高潮不够精彩、收口不够有力,但居然是真一镜到底,挺喜欢。人物、故事都很有意思,如果能扩展成连续剧感觉会比电影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