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2017

HD

主演:杰米·贝尔,马克·斯特朗,艾比·考尼什,马丁·肖,本·特纳,埃蒙·埃利奥特,艾蒙·汉道奇,安得烈·格兰杰,特克赫·图哈卡,威廉·丘布,罗南·维博特,蒂姆·唐尼,马修·桑德兰,肯尼斯·克拉德,尼古拉斯·博尔顿,基普·查普曼,埃里克·科尔文,约翰·亨肖,科林·莫伊,蒂姆·皮戈特-史密斯,罗伯特·波特尔,杰·萨瑟兰,贾里德·特纳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六天2017 剧照 NO.1六天2017 剧照 NO.2六天2017 剧照 NO.3六天2017 剧照 NO.4六天2017 剧照 NO.5六天2017 剧照 NO.6六天2017 剧照 NO.13六天2017 剧照 NO.14六天2017 剧照 NO.15六天2017 剧照 NO.16六天2017 剧照 NO.17六天2017 剧照 NO.18六天2017 剧照 NO.19六天2017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还不如纪录片

2017年,剧情动作历史电影《六天 | 6 Days

看完电影才发现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好样的,全程我看的都觉得特别的假,怎么还能有如此温和的恐怖分子,电影中各种矛盾并没有很好的展示出来。。过于平淡。。

还是比较后悔看了个剧情电影。。我还以为是个老电影,没想到居然是2017年的。。666

记者这条线,其实可以砍掉了,唯一的作用就是和结尾的真实相片有点关系。。别的地方毫无存在感。

SAS (特种空勤团)这种故事频出,弱鸡般的表现也是没谁了,可以遇到这样柔弱的恐怖分子也算是他们非常幸运了。。

故事一点也不激情,这也是我看过最拖沓的反恐电影了。。。 看在真实事件改编,我觉得还是要加分的,要是改成纪录片,估计会更好一些。。

(╯‵□′)╯︵┻━┻,编不下去了。。。

-----我是大使馆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5/10分),如果你睡着了,不用担心,你并没有错过什么。。

 2 ) 和平永远是人类的一种奢望

恐怖主义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社会越发展,极端宗教主义似乎越盛行。为什么?其实有时候想想,恐怖主义与暴力革命似乎本质是一样的,最终目的当然有所不同(建立的政权属性)。所以我还是偏爱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曼德拉式的和平抗争。哪怕街头政治也是理性而非暴力行动。希望暴力远离人类。

但其实无论是资本、共-产,还是信仰不同宗教的国家,从一种政权属性到另一种政权属性的过程往往离不开暴力。一声叹息。难道就不能和平转变?当然历史上也有和平转变的例子,基本没杀过人。

 3 ) 大英帝国落日余晖,可惜已成非主流

这部电影讲什么,对军迷来说已经无需废话了,对于不是军迷的,一句话也就讲清楚了。撒切尔首相时期,英国伦敦肯辛顿使馆区的伊朗大使馆被恐怖分子劫持。包括英国人在内的多名人质被劫持,最后英国特种部队SAS发起“猎手”行动,成功解救人质。

曾经大英帝国控制着地表1/4的土地,曾经是比现在的美国还横的超级大国。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放血,和冷战时期的抽风,大英帝国雄风不再。20世纪末教训阿根廷这样的国家也是一口老血。21世纪以来,英国简直就像美国的宠物,俄罗斯分分钟教英国做人,脱欧之后,英国连欧洲都控制不了,眼睁睁的看着法国、德国说了算。英国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一大堆,导致财政连年吃紧,拖累军费不足,国防力量堪忧,连伊拉克的武装分子都不惧米字旗,彻底沦落为二流国家。而天朝的远洋舰队在英国家门口晃了一晃再开赴波罗的海和毛子联合演习,更让英国老派人士的玻璃心碎了一地。当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派出白色舰队到英国门口耀武扬威已经被英国人视为耻辱,现在,曾经被英国人踩在脚下头破血流一地鸡毛的中国人居然也来晃一圈,还得瑟的告诉你老子军舰比你好,哈哈哈,拜拜咯。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啊。

2017年,英国人只有情怀可卖,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账翻出来,就是希望能重新唤起英国老百姓的民族自尊心。但是,当前的社会风气下,英国人的这部电影真的是逆潮而动,真的有用吗,看这可怜的评分就知道,并没有什么卵用。现今的分都是圣母打的,这么好的电影分这么低,可悲,可叹,可怜。

SAS,英国第22特种空勤团,全世界无数军迷顶礼膜拜的特种部队教父,反恐部队祖师爷,现存的唯一能让英国人觉得自己国家曾经牛过的证明。SAS解救伊朗大使馆事件,是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应对恐怖主义活动的经典范例。今年曝出的SAS一个小分队被伊斯兰国包围伏击后,居然全身而退,顺便收割大把人头的新闻,让英国老百姓gc到了g点。要知道美国顶尖的海豹突击队在阿富汗执行红翼行动时被伏击,死了22个海豹队员。这就是英国人把老情怀再拉出来卖一卖的原因。可惜,现在的欧洲不讲情怀。现在欧洲国家主流是Islam。

虽然电影再一次告诉大家,Islam是人类头号公敌。电影里有句台词,英国是否开始面临着本土恐怖威胁。2017年响亮的回答,是。然而,在泛滥整个欧洲的圣母的作用下,超过千万的中东、非洲难民涌入欧洲。而以法德比瑞为首的欧洲国家,一开始竟然给所有难民发避难许可和护照。自从欧洲难民危机爆发后,英、法、德、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被连续不断的重大恐怖袭击蹂躏成伊拉克、阿富汗。可是,宗教人士和人权组织在这部电影还没上映前就批评它,说你们拍一部白人十字军冲进楼里乱杀穆斯林兄弟的电影实在是shameless到家了。

 4 ) 影评,六天 6 Days

1980年4月30日至5月5日,六名自称“解放阿拉伯斯坦民主革命阵线组织”的武装男子,攻占了位于英国伦敦王子大道16号的伊朗驻英国大使馆、劫持26名人质,妄想藉此迫使伊朗执政的霍梅尼政权进行谈判,要求其释放被关押的92名组织成员。

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震惊世界的“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今天个人以这次事件为背景,介绍一部相关的纪实片——6 Days。

《6 Days》,中文译名“六天”。一部由英国人Toa Fraser执导,新西兰人Glenn Standring执笔,Mark Strong联手Jamie bell、Abbie Cornish共同出演;根据“1980年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为原型,改编拍摄的最新影片。

作品自上月首映以来,观众反响差强人意!专业媒体更是兴致寥寥!不过就我而言,影片的内容似乎并没有说的如此”不堪“,只能讲优缺点比较突出,接下来的时间,个人想利用一些篇幅,谈一下自己的观后感。(说对说错的,请诸位多多包涵)

I. 忠于事实
无论是历史题材的影片,还是纪实类型的作品,真实度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一切夸张的演绎、过度的编辑,都会让故事内容偏离原有的事实,最终将作品引向错误的方向。
说了这么多,回过头看一看这部作品。两大印象,记忆深刻。
第一,昨日重现。导演、编剧几乎完美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画面设计、背景布置,一目了然)

第二,推敲考证。剧组人员反复梳理、剖析那段历史。(人物设定、台词编排,不言而喻)

II. 缺乏戏剧感
相对于影片所展现出的“无可比拟的真实性”而言,作品的戏剧感明显掉了个档次,不够吸引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性,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竞争性,都是平淡如水,有些甚至一笔带过,没有任何的展开与扩充,比较失望。
除此以外,导演从始至终就没有很好的理清“恐怖分子、谈判人员、媒体、SAS、政要”之间的复杂关联,未能将这一系列关键人物有效的串联起来,所有的人物似乎都在“单兵作战”,缺乏足够的故事性、连携性、戏剧冲突性。

III. 纪实片≠纪录片
什么是纪实片?演绎真实事件,内含导演、编剧的私货!
什么是纪录片?记录真实事件,没有艺术加工!
为什么抛出这两个定义?因为个人一直怀疑导演是不是弄错影片类型!明明想拍一部纪录片,结果一不小心,做成了纪实片。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势平平淡淡,没有意料之中的跌宕起伏,也没有意料之外的特殊隐喻,恍恍惚惚之中过去的一个半小时,仿佛看了一段精心剪接而成的历史影像资料,欣赏度、体验感比较差。

IV. 结尾的暗示
影片中,让观众记忆深刻的场景,有两处!(在87分钟至89分钟之间)
一处是“谈判员Max的背影”,另一处是“SAS成员Rusty的微笑”。一组强烈对比的影像定格,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发泄,三层含沙射影的信息传递。
1,一组对比
①救援行动结束后。与妻子通完电话的Max走到窗边,呆呆的站着,若有所思,孤寂的背影,让人感慨!
②救援行动结束后。顺利完成营救任务的Rusty坐在特种车上,看着自己染血的双手,释怀的微笑,让人欣慰!
2,两种情绪
①Max对于自己与恐怖分子谈判未果的失望。
②Rusty一行,完成突击,一举歼灭恐怖分子、营救人质成功之后的喜悦。
3,三重信息
①影射,当今危机四伏的欧洲反恐局势。
②直言,”和平“的失落与”战争“的兴起。
③声明,在恐怖事件面前,没有“和谈”二字。

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个人对于这部影片的些许体会,比较主观,比较刻薄,各位影迷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导演★★★☆☆(过于写实,缺少一部纪实影片应该有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
演员★★★☆☆(出场率最高、演的最好只有一人,那就是Mark Strong饰演的Max;其他人的戏份不够,人物塑造过于单薄)
剧情★★★☆☆(感觉像在看历史文献,干涩难咽)
视效★★★★☆(”80年代“影像风味,带感)
音效★☆☆☆☆(不温不火,根本没有存在感)

推荐人群:对历史感兴趣的人
更多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5 ) 字幕组跟英国人一样小坏

安全提示:截图剧透!







英国人的影片,多数都比较沉闷,是因为相对而言太多的美国影片不断的撩动着每一个电影院。因此不能用美国影片的视觉效果来对比英国影片的叙事风格,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其实吧,如果不用21世纪的思路去解读近40年前的反恐行动,这部片子都还是可圈可点的。
看看里面怼白厅的镜头,本来嘲讽政客挺严肃,结果字幕组趁机使坏,太调皮了!





我准备再搬出《彩虹六号》小说来看,它依然是经典而向它致敬,经典作品会将你拽进那个特定的场景,让你去体会去感受,当你融入进去后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魅力。

 6 ) 落后只能挨打

ElDorado音乐:ThomasBergersen;TwoStepsFromHell-SkyWorld

弱国无外交,他们的政治诉求只能通过非常手段来达成,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联合国来处理诸多国家间的矛盾与纷争,那么矛盾只能诉诸武力来调和,而通常情况下,武力只会把矛盾加深与扩大,而不会化解。

历史事件总是冲击着我对现在生活的思考,恐怖主义横行到底是什么情况,而针对恐怖袭击的对策,又如何开展。过多的矛盾充斥的世界,为何不能走上谈判桌而付诸暴力,战争和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加速问题的恶化,协调多方,达到共赢才是和平的根本目的。现在的共享精神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只有把知识免费,把知识分享,才能带来更多的可能,而恐怖袭击,只能是人类的公敌。此片中透露出来的许多内幕信息还是值得玩味的。

每当在生活中遭遇磨难,应该选择克服而非抱怨,可当人们走投无路,就像生活在地狱中时,谁来替他们说话,谁来替他们把废墟修建成宜居的家园,并且,谁才是导致这一切的真正元凶?那么那些人民有正当的理由和权利来对给他们带来劫难的人或国家进行相同的劫难来报复。而解开这个结,需要多方协调和艰苦的努力,甚至需要一点时间的魔法来把苦难与痛苦进行淡化,让人们重新回归理智而非积怨愈加深沉,这或许很难,特别是话语权被大喇叭掌握的时候,大多数人无法听清那些细微的呐喊声。

 7 ) 反恐贵在果断。

基本忠于史实,改动也不小。两名躲在大使馆电报室里的枪手被杀就有争议了:这两名枪手负责看押人质。当SAS向使馆发起突击之后,枪手当即开枪,打伤了一名人质。那位名叫达加尔的人质身中6弹,但神志依然清醒。他回忆说,人质们都劝两名枪手投降,这样就不会被打死。两名枪手最后同意了,并且双手抱着头蹲了下来。电视画面上也拍到了枪被从大使馆里丢出来以及摇白旗的画面。然而,当SAS冲进房间后,他们先问谁是枪手。紧接着他们把两名恐怖分子推到墙边,开枪射杀了他们。两名当时在现场的伊朗外交官都证实了这一点,但英国SAS却一口咬定,说两名恐怖分子一定有武器。
  6名枪手中的5人被解决掉了,剩下一名枪手混在人质中被带出了大使馆,但随即就被认了出来。一名SAS试图把他带到使馆楼后就地正法,但一名伊朗外交官出面反对这样做,因为全世界都在看着。就这样,这名枪手才活了下来,并且被判终身监禁。

 8 ) 军人,不需要仁慈,只需要子弹。

作为军迷,这部电影期盼已久。碰巧今晚闲来无事,于是乎再一次通关了《COD8》后,仔细的看了一遍。
       剧情在各种科普文章、视频中早已不能再熟悉,但在看见SAS队员戴上防毒面具时,还是激动不已。其实,看这部电影只需要跟着剧情走就好,不需要更多思考。前一个小时,就是在内政部、军方、警方的讨论争执中展开。后三十分钟,眼见死人,大家伙都玩不下去了,然后让SAS去擦屁股。所以,上面有短评说只用看最后三十分钟是有道理的。
       整部电影中,让人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没有出场的撒切尔夫人。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对待恐怖主义强硬的态度,对军人无条件的信任让人难免动容。现在来看,西欧近些年被弄得乌烟瘴气,伦敦、科隆、布鲁塞尔、巴黎、曼彻斯特、巴塞罗那恐怖活动不断,和软弱充满“大爱”的政府政策不无关系。如果再坚持“用爱发电”,难以想象有什么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解救行动中第一个登上使馆正门阳台的SAS队员John McAleese,就是《COD》现代战争三部曲主角之一John Price“钱队”的原型。难怪IW可以将此人描写的有血有肉,回想黑鹰上钱叔雪茄开场,再到迪拜塔上钱叔的雪茄结束,让人不禁唏嘘。
       惟愿世界和平。

 短评

45/100 一共就六个劫持人质的罪犯,有戏份的才俩,剩四个完全沦为隐形人,编剧相当可以!完全没有加工现实素材的能力,整部电影除了陈述事实以外没其他想法,最重要的subtext看不到,你还不如干脆去拍纪录片。弱化劫匪是为了批判政治的阴暗面?结尾几条大大的表彰字幕却明确的告诉你“别想太多”。

8分钟前
  • SELVEN
  • 较差

很不错的影片,还原了伊朗使馆被劫持六天事件,拍得很是冷静,有条不紊,情节也很抓人,不知为何分数如此低?此片唯一的缺陷,就是采访记者那条线,游离于情节之外,且作为主角之一的女记者,基本无戏,这条线完全可以不要。

13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所以life imprisonment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

15分钟前
  • sarah🇺🇦
  • 推荐

这种时候靠拍电影表决心是没用的,有时候觉得每个国家都应该有个东木

19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要爽可以看查克諾里斯。

20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本来这是SAS被世界真正认识的首次极其成功的案例,也奠定了其在全球反恐界的至高地位和今后被竞相学习的楷模。还原度可谓不低,不过,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可以把气氛营造的更紧张一些,剪辑上有欠火候。

22分钟前
  • 老珂
  • 还行

诶。我觉得还蛮好看的耶。不要因为这个低评分错过啦。~

24分钟前
  • 好运老郑🌈
  • 推荐

总体看得下去,但英国人拍好莱坞类型片还是差了点啊。比如那几个记者要了干啥?高层政治对解救行动的影响本是个可以渲染的矛盾,但也不够突出

26分钟前
  • 叶洲
  • 还行

马克斯特朗啊!但是……

28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还行

类似级别,类似影响力的真实事件里,这伙恐怖分子大概属于最温和最讲道理的了,碰上这伙人,最后执行任务的特空团也算是最幸运的了,演练了n遍了,到了实战幺蛾子频出,居然还能完成任务。运气爆棚了。此事和此片,都可算此类事件上最拖拉。

32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展现了一段真实历史,对麦克斯和萨利姆的塑造比较成功,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纠结。相比《逃离德黑兰》,此片的紧张度、悬疑度有点不够,突击队的反击比较仓促、凌乱,倒是非常真实。

36分钟前
  • 天D行者
  • 推荐

节奏感好

38分钟前
  • Anondot
  • 推荐

这么大件事,王牌特工只派梅林出马就搞定?

43分钟前
  • 方聿南
  • 还行

①西方媒体真拉胯,为了流量大嘴巴子什么都要冲上前去报,也不管是否会威胁到行动和人质的安全(这是直播的主体条件和追求“自由”的西方社会文化条件)②撒相太强势,命令不许阻拦整个行动就直播给全球看以硬碰硬绝不向恐怖分子低头(这是得以继续直播的行政条件),ps这种性格的领导我顿感熟悉。。③谈判专家因为需要与恐怖分子共情和产生关系,他其实是负责的整个行动的“心”的方面,所以会有真实的真诚、关心、内疚和沉浸式震撼,即使他真的已经人格够沉稳沉静成熟④sas负责的是行动的“肌肉”方面,战士能量,既要有爆发力集中力,也要有耐性长跑韧性,作为武力的执行者从一开始就带有显著的轻松化保持距离感,但他们也是一线,因此那种暴力的沉浸和剧烈还是第一人称地渗入,以致最后新闻和政治的成功赞美对他来说是有距离和一点点恍如隔世的

46分钟前
  • jessiestone
  • 力荐

比较无聊。但真实事件改编的确实不好拍,可以理解。

4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节奏很好,配乐不错。

52分钟前
  • Frances
  • 推荐

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怎么感觉到处假假的呢。突击进去之后恐怖分子难道不会直接引爆手雷吗,搞那么大动静。那个女记者的线也是对剧情毫无贡献的感觉。或许真实的事件本就不如电影那么伟光正,或许本身就是混乱的,没有头绪的,语焉不详的。但愿世界和平。

56分钟前
  • zoe
  • 还行

勉强两分。改编自1980年阿拉伯人绑架伊朗驻英国大使馆人员的真实事件,6天的时间被比较平均的分布在90分钟片长里,感觉像看了一部制作比较俭省的剧集。这片子表现英国谈判专家的谈判也好,SAS的针对性训练和强攻也好,几个国家的不同态度也好,都是浮皮潦草没什么亮点,置身其中的人物们也没有纵深,观感上就是一群职业人士亮个相,随随便便的履行一下自己的职责,这片子的编导实在不想拍这个题材就不要接手嘛,或者就是能力上不去了。尤其可笑的是片尾还像模像样的介绍了一下相关人员其后的情况,搞得此事意义似乎挺大,然而从电影里可感觉不出来。其实这片子唯一值得留意的是拍摄年代,与17年叙利亚局势是有呼应的,似乎在注解英国人一副“和我不相干但非要牵连我出手”的态度,而伊朗和阿拉伯人亦矛盾深远,英国人再提此事,显然有现实诉求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冷天午后么……大家都是第一次,所以不是很熟练(狗头)。认真地讲,本片在认真还原历史事件上做得很不错,看得出是用心还原了,比如道具场景,当时的名场面,以至于让一水的豆瓣文青喷假或者不够爽之类。不过从电影角度气氛渲染、不同的线串联方面高情商来说就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BBC记者的线就像是为了体现历史作用所设计存在于官员转述的铁娘子的话中的游离的支线。政治也有点内容不够,在不烂的片里这好像是我看过最差一档的开会场景了。确实真实事件改编也不至于需要这么无聊。7分,拉一下。

1小时前
  • MonkeyKing
  • 推荐

反恐片拍成这样太业余了,官员会议无法表现那种政治压力,谈判专家与恐怖分子的电话交涉毫无紧张气氛。

1小时前
  • qkdumm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