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迷校园片,几天下来看了不少电影,套路化比较明显,胜在不费脑子、轻松随意,很适合拿来放松,所以点开这一部之前也有着类似的期待。然而这部《election》和别的妖艳byotch不一样,基于一场学生会主席的选举,从不同主角的视角,还原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顺带着似乎还来了点political metaphor。 民主是理念抑或是话术?选举的正义是出自理性还是一念之间?Tracy是个野心勃勃的女学生,原本也是唯一的学生会主席竞选人。道貌岸然的道德哲学老师McAllist出于对Tracy的偏见,不想让她轻松获胜,于是给她找来个对手Paul。从McAllist用苹果和橙子的话术说服Paul参与竞选开始,讽刺味道就拉满了。无论是Tracy在竞选过程中撕海报、嫁祸他人、用小蛋糕贿赂选民,还是McAllist利用职权之便影响选举进程、自身生活不检点、一念之差删改票数导致Tracy败选,电影拍出来的不过是个小小的校内选举,折射出的却是某些意味深长的东西。最后最具讽刺意味的是,McAllist做小动作丢掉的票数,被他在影片开头得罪的清洁工从垃圾桶里翻了出来,利用程序正义干翻了这位刚尝到权力甜头的老师,像极了历史上那些呼风唤雨却溃于蚁穴的人物们。整个选举过程中,充满了冲撞的情绪和偶发的失控,这样搞出来的民主和选举真的有啥意义么? 与此对应,影片中的两个配角,展现出与两个主角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目标。傻白甜Paul只是个出身富有、与人为善、无欲无求的高中生运动员,良好的家庭和阶层给了他不必钻营权术的底气,参与竞选不过是因为被McAllist利用而为之,尽管最后没有赢得主席之位,却依旧当了Mr.Popular,收获了快乐有趣的高中生活。缺爱女孩Tammy是被Paul父母领养的,因为缺爱所以叛逆乖张,参选也不过是为了吸引喜欢的女孩子注意;她参与竞选的动机本就不纯,完全无视暗流涌动的选举规则和Tracy暗搓搓的竞争,酣畅淋漓砸了个场子,如愿以偿进入女校,和喜欢的小姐姐过上幸福生活(?)。 总结一下四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吧。尽管Tracy走了一条艰苦又孤独的道路,但也算是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大学毕业、从政成了一方人物、坐进了加长林肯;而Tracy汲汲于追求的主席、奖学金、大学,Paul直接跳出她的格局,当个体育生就拿到了,也算是出身和阶层的降维打击;Tammy搅乱牌局的样子真是像极了川普,人家也不在乎,在自己的赛道上过得开心就好,破罐破摔的样子倒也真诚可爱。最后真正的输家只有McAllist:伪善的嘴里讲满了道德与伦理,但做的事情没伦理、想的点子不道德,干着小人的事把自己当君子,拿着点小权力就把自己当人物,拉不下脸做asshole又没能力舍去一时的诱惑。对不起,骂得太多了,但这个McAllist和他的好兄弟Dave真的让我想到某个高中时给我留下一生阴影的人,F YOU! 无论如何,哪怕选举是个没啥意义的事儿,它所折射出来的人生态度、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是有意义的,后者(我愿称之为内核)正是引导每个人在未来做出选择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每一个角色的生活,也的确与他们的内核保持出奇的一致。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字幕飘出时我会有种首尾圆合的观影快感吧。 真的是部很好的片子,推荐之。B站会员可看。
【B+】谁的生活都有问题,谁都觉得别人的生活有问题。佩恩把一场中学的小选举拍的风生水起,用旁白直接剖开角色,庸碌又嫉妒的中年教师,不择手段的聪明学生,置身事外的叛逆者与无忧无虑的富二代,共同构筑一出荒诞的微型社会。既精彩又有讽刺深度,高配版《花样女王》。
【131110】我看过的对美国校园文化描述得最到位的电影,三个president candidate代表着学校里的三种人。辛辣的讽刺把教师职业黑出翔了。恰到好处的分角度叙事,黑色幽默味十足。
那时的亚历山大·佩恩除了固有的人生感悟之外,还多少有点坏心眼,有点玩乐的心态。对瑞茜·威瑟斯彭几次奇怪的表情定格实在是太坏了。怎么看也不像校园题材,分明是成人世界。想说的有很多,政治、人生选择、家庭、梦想之类的,还都带着点讽刺味,有些地方的坏心眼很带劲,很有趣。
怎么说呢,把校园剧拍成战场,未尝不可。就是没什么意思,少了青春的感觉。
The forever two sides of a choice with a “payne” quirky humor. so far, as long as there is a payne movie,there would be plenty of running scenes...but I like them.
亚历山大·佩恩拍这种小喜剧太得心应手了,片中的校园就像是个微缩社会,每一次选择都有可能改变人生的方向。许多小心思拍得既可爱又有点坏,尤其是老师对学生的嫉妒展现得很到位。威瑟斯彭太适合演这种爱出风头的女学生了,为了引起观众的反感,导演还故意将镜头定格在她的丑态上。
“风流教师霹雳妹”,这大概是佩恩几部长片里最好玩、讽刺力度最强的了,剧情走向十分不可思议却不奇怪,人物很有代表性让故事很偶寓意。画外音很冷静,画面却很不搭地非常豪放,效果太好了!最后还深深地黑了纽约一把。。。
很好!不疾不徐的节奏,镜头对人物不露感情的记录(多用中景,最少特写),美国独立电影中经常能见到的冷冷木然的幽默,瑞茜好丑啊,还故意有定格镜头,捕捉的恰恰是最丑陋的时刻,可这样最讨厌的心理扭曲者最终却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哪都一样
套在校园青春喜剧壳中的成人讽刺黑色幽默。佩恩绝对是个Reese Witherspoon黑。
韵味十足的校园黑色幽默。我只想说保罗真真是萌翻了众人。真心好想拍飞翠茜、虽然说她这种一心向上的性格我很佩服,但我对瑞茜真心无感甚至说反感。实现梦想途径很多、一味的争胜只会让你在某一天摔的更惨。
亚历山大佩恩的确相当不得了,这么个小电影拍的那么犀利和精彩,我们的小影后在1999年就现实除了超级强大的实力和演技,里面就唯独她的表演太棒了,把一个功利心很强的女学生演的那么张力十足,可爱但是有点可悲但是招人喜欢,而且不失深度。也怪不得她那么快就上位。
雖然主角說「突然,我不恨她了…… 只是為她悲哀……她一定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追求那可悲的夢想……」結果還是對她丟可樂。
这个心机逼上位得逞的故事故事我们,最终“掌握”世界的大多都是处心积虑勤奋刻苦的人渣,作为屌丝你只能向他们扔出一杯可乐然后掉头就跑。但那前提还是在美国。实在想不出谁比Witherspoon更适合这个角色,论讨厌劲儿,她在电影史上也应该算得上一号。
意外喜欢,看完才知导演是佩恩,怪不得。无厘头里透着高端黑,选学生会主席比选总统还精彩。风流教师和霹雳妹各有毒舌内心独白,四人视角轮流转换,再配上那鬼畜的小特效...兄妹俩夺爱,妹妹的竞选演讲屌爆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跻身社会顶层的往往都是小碧池,心太大的女汉子毁的都是自己。
8/10,远远超过一般校园喜剧片的水平。WS的中年男教师和野心勃勃的年轻女学生的冲突产生强大的笑场和气场。野心与嫉妒、叛逆与躁动,将黑色元素圆滑的调和进各种笑料,让人笑过之余又有一丝阴恻之感。
内布拉斯加故事,宿命论,“伦理和道德”知行矛盾…西进华府vs东逃纽约,精英必胜钓丝…中年男人目光短浅,甘于庸碌,却妄图消灭更优秀者的未来,巴望偷腥,点燃僵死森活,沦为背德者,难逃社会的规训与惩罚…挖苦民猪选举制和天主教…可乐的定格+画外音…嘛,尖下巴忒喜感,有时还挺美…
真是校园电影里的一股清流,没有腻腻歪歪的情情爱爱,却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讽刺和感叹,无论是点背的老师还是得志的学生,人类的劣根性都明显,回头想想,又有多少人圣洁的活着呢?这个故事本身就好出色,人物也很立体,再加上亚历山大·佩恩的黑色幽默简直就升华了。马修·布罗德里克的表演太精彩了。
Election,同样是这八个英文字母,好莱坞叫:校园风云,银河映像叫:黑社会?……威瑟斯庞生性乐观勇于自嘲,寻常镜头画面都不足以满足她招牌下巴的展示欲,非得特别融入王尔德的绝妙台词并配合朱迪丹奇的指勾动作,或提醒导演佩恩务必在傲娇仰脖那一瞬间给个定格!但妹妹塔米才是片中最值得玩味的角色。“你们真认为周遭将会有所改变?”来自她竞选现场的激情演讲。口口声声不相信改变,可自己却带着牙套?嘿嘿,台词喷涌情绪亢奋的桥段,微小道具实现了电影独有的视觉叙事——对言不由衷的温讽。说明叛逆言辞只是情绪冲动,并非内心真实想法。更为后面主动代过承认撕毁海报的意外之举埋下了较比隐晦但却有迹可循的叙事伏笔!ps:海报上的脸庞很不威瑟斯庞而更像是德鲁巴里摩尔……四星半。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645385582
关于一群丑恶嘴脸的讽刺剧,唯一一位老实人保罗在片里像个二愣子...
周黎明说这片是美国民主制度的缩影,部分认同,Tracy—政客,Paul—善良民众,Tommy—叛逆者,老师—执行者,学生会选举——在体制允许下故作姿态的“民主”。拍得很活泼好看,也能看出点佩恩作品的影子,关注焦点其实还是作为“中年loser"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