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a few people are frank about homosexuality in public, it breaks the ice. The people are free to be frank about anything and that's sociailly useful. Homosexuality is a condition, and because it alienated me or set me apart from the beginning, it served as a catalyst for self examination, or a detailed realization of my environment and the reasons why everyone else is different and why I am different.
我第一次知道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这个名词应该是在J. D. Salinger的《麦田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然后就是在电视看到的关于Howl(1955)的预告片。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大学,应该是在某个午后,慵懒的回到家中,打开电视看到的,脑海中是模糊的黑白画面和标注的美式口音的朗读。(当然,那个时候我还真心听不出这口音别扭。)
所以在我看来,垮掉的一代,是个多么著名的名词,它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整整一个群体的声音。然而,我来到美国后,跟好几个美国土生土长的人交流,他们都没有听过垮掉的一代这个名词,让我好不气馁,我以为是我的记忆力再次出差错,活生生地掰出个词儿来。所以读过HOWL的人,真的不多。
直到我走入Broadway和12th street交接的Strand书店,那一刻,一股小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哈哈,桌子上摆着Howl, Infinite jest 和 Ulysses,那一刻,我知道,消费的时刻到来了。遥远的事物都会有光环,这是无可避免的。Howl, infinite jest此类书籍大概是文化人口袋中的香饽饽,在他们所谓的圈子里热炒起来的,然后以一种不可辩驳的导向性输送给群众,它到底为什么好,怎么好,为什么能摆在书店正入口的大方桌上?我其实一点儿也不知道。在那儿瞎跟文艺风的我以前觉得这些神书遥远的不可触碰,才发现到了美国,人家就摆在正门口,而且不是一本,是一堆!Infinite Jest实在太厚,Ulysses实在太晦涩,只有这本薄薄的HOWL最得我心,而且还有电影一枚,又是James Franco的,当然还是从容易的下刀啊。虽然这本小破书要7.15刀一本儿,我还是买下了。谁让我喜欢没事儿装逼呢。不过黑白色的小封面,和1955年上庭打官司的封面一模一样,真是让文艺青年欢喜。
所以,我决定先攻下诗集,再攻下电影。我觉得Allen Ginsberg应该是在Berkeley和1953年的时候受了什么刺激,所以文风才开始转变的,变的疯疯癫癫。第一句我还是挺喜欢的,I saw the best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adness, starving hysterical naked.他用着令人爽快的节奏,让人陌生的稀奇古怪的词汇,七七八八的拼凑了一首性与欲望的时代之歌,我读的别别扭扭的,觉得怎么说,作者都有在糊弄和卖弄玄虚的嫌疑,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呓语,说实话,实在没有太多的文字的优美性。虽然说不至于没有价值,可是也实在不至于成为垮掉一代的首席诗人。倒是这个soloman,他诗歌的主体对话对象是谁,让我充满了好奇。哎,好让人失望,而且整本诗集里除了Howl,还有点儿读头以外,其他的都让人毫无印象了。
什么事情都要放回时代里来说---是永恒的真理。就像蒙娜丽莎,在今天看到实体大失所望之时,要知道在当时达芬奇发明的渐隐法,使人物面部的边缘变得柔和,而人物闲的格外逼真是多么牛逼,多么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啊。Howl也是一样的神作,看了电影才知道,它是上过法庭的,这样,想不出名都难。Allen并没有出现在法庭上,因为告的是出版社,出版传播淫秽和没有意义的文字。接下去,诗歌的意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精神,美国作为一个言论自由,民主国家的精神。审判在旧金山,Allen是同性恋,进过神经病医院,soloman是他精神病医院的室友,等等等等。在官司胜利后,诗歌狂销八十万本,亦不是奇迹了。
James Franco虽然在努力模仿读者的语音语调,但我实在是不敢恭维他的朗读技巧,还不如不模仿,真心不觉得作者有他朗读的那么难听。怎么说Allen也是正宗的New Jersy人,和曼哈顿岛一河之隔,口音怎么可能那么重嘛。这是youtube上的本人朗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VGoY9gom50 James Franco演完Howl,又演米尔克,在湾区的怀抱里,他是要走向同同的必然趋势了。可能因为导演以前是拍纪录片的,随意故事实在乏善可陈,就是把整首诗朗读了一遍,动画虽然加深了对诗歌本身内容的理解,可是想象力虽在,故事性全无。电影,诗,分开都不好看,合起来,你才刚开始懂得了Allen Ginsberg和那个即将到来的思想动乱的改革与时代。
刚看完《嚎叫》。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在大二时候。一位同学让我给他找本电子版的金斯伯格的书。于是便找了这本书。粗略的读了一下。诗歌总是原典的最好。译本再怎么抓住诗人的语调,于精魂方面总是差了许多。所以这本书也就没有好好看下去。垮掉一代的东西,自己也不甚了解。对于不甚了解的东西,总有种向往,却又有种莫名的拒绝。凯鲁亚克的书,一直存放着,未敢沾染半分。倒是辗转借了许多人阅读。
詹姆斯弗朗哥演绎的《嚎叫》,不知道有没有抓住金斯伯格的灵魂。总之,觉得这部影片在其实验性上还是值得考究的。这一点也许是和导演的身份有关。爱博斯坦是一位善于拍纪录片导演,转战此类较为文艺的题材后,自然会用擅长的方法去描摹。于是就有了这部电影的框架:一个法庭、一段采访、一段回忆、一段动画。四个部分穿插的很好,也很合理。有人说,这是一部催人入睡的电影。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它都有着瞌睡的因素。虚无的动画设定、黑白的朗诵场景,单调的对话和无波澜起伏的律师辩论。但这却丝毫掩盖不住这部影片的意义——一部诗歌的注解。
注解的方式有很多,用电影去注解一部诗集。我想这部电影应当是典范了。首先,它呈现出了诗人朗诵自己创作诗歌时的场景,顿挫的语调,激情的姿态和略带玩世不恭着装。再有,它用一种采访的方式,用诗人的口吻诉说着创作时的思维和动机。法庭上的对峙,没有高潮,却有着几位评论家的专业化和作为律师的平民化的解读,于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诗歌越发的饱满起来。诗中穿插的动画,又在感官上对诗歌的内容形成了注解,配合着朗诵和采访,让观众跟着金斯伯格一起上路,一起游离。
本部影片并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东西,我觉得它无需做到这一点。我宁愿把它看做是一个宣传片,一个注解。看完影片后,虽说不能对金斯伯格的认识上升到什么高度,但至少它带领我浏览一遍诗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唤起了阅读的渴望。我想这也就足够了吧。
上周五看了《杀死汝爱》(2013),“哈利波特”演艾伦·金斯堡大学时期爱来爱去的感情生活,今天看了《嚎叫》(2010)【原本想先看《嚎叫》的】;不过,这是两部由不同的两组导演和演员诠释再现艾伦·金斯堡。前者偏重艾伦早期与卢西安的情感,三角恋,多么虚无,多么垮掉,与同期的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作家)实时状态,当然不能少了爵士乐;后者偏重他的长诗《嚎叫》的创作及其背景,出版社为此对簿公堂,以及艾伦与他终其一生的美籍俄裔同性终身伴侣彼得·奥洛夫斯基(也是个诗人及演员)的三段交叉式叙述和精彩的动画配合诗朗诵更加凸显长诗《嚎叫》的意蕴。
下面是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的判词:
在《嚎叫》里面有许多词语,被社会上的一部分人认为是粗鄙的、低俗的;然而在其他一些人眼里,这些却是日常用语。《嚎叫》的作者之所以使用这些辞藻,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对于那些认为无需使用这类词语的,并且认为本诗使用别的词语才是大快朵颐的精神食粮的人们,我的回答是:生活不能套用一个人人都步调一致的,或者符合特定的模式的公式。
没有哪两个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都以人的形式存在,但是形态又不尽相同,如果我们的词典被压缩到只有乏味的“健康”婉辞的话,那还有什么出版和言论自由可言,作者在对待自己的作品时,应该可以自己选择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考虑这本书是不是有伤风化时,最好谨记这句格言:“心存邪念,万物皆恶”。言论与出版自由是一个由自由的人民组成的国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国家,都必须捍卫这些自由,因此,我得出结论:《嚎叫及其他》这本书对社会来说有一定的救赎意义,并非有伤风化,被告方无罪。
——————————————————————————————
附注:
2015年6月26日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天。美国的最高法宣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美国的最高法宣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
franco有突破但还不够好 创作很赞
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懂得金斯堡而不是腐或者喜欢JF才给这么高评价的?。。形式很像迷墙。结尾金斯堡的歌声打动我了
James Franco一念诗我就肝疼
描述与表达之间的混乱。
Eric Drooker的插画动画化转换得果然出彩
Holy! Holy! Holy!
Holy the clocks in space, holy the fourth dimension; Holy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holy the Angel in Moloch; Holy the sea, holy the desert, holy the railroad; Holy the locomotive, holy the visions, holy the hallucination. 动画做得还不错。
有几个镜头是....真.萌.
罗伯·爱泼斯坦导演去年上映的《嚎叫》流于表面,没把艾伦·金斯伯格拍出故事和性格,动画用得太多冗长蹩脚,看着无感。影片最大看点,其实是贯穿全片的法庭审判《嚎叫》这本书是否是淫秽物品过程中的争论激辩,什么叫法制,什么叫尊重艺术,想起贵国的肛腚肿菊、腥闻出版菊之类的,你会愤怒得咬紧牙关
倒觉得James Franco那种vulnerability, sensitivity, creativity表现的不错。明明形式化就是需要的。
喜欢
自由不会被任何事物掩盖,哪怕我们死于其中。
I`m too old for literature……画面动画节奏都不错…付兰兰也不错…don也不错…到后面就没这么晦涩变得明亮起来了~
2011-01-31 场景:采访/生活/法庭,媒介:彩片/黑白片/动画,配乐:爵士/钢琴/静默,台词:独白/诗歌/法庭陈词,角色:诗人/垮掉的一代/同性恋,背景:战后/工业化/民权运动……法庭辩论语言精彩,诗人部分却没擦出光彩;诗歌原本震撼的效果,动画视觉化后反被削弱。中规中矩。
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同志宣言,更是一个伟大的自由宣言,每一句诗都针扎血肉,从头到尾的淋漓感动啊.....足以儞补JF直的要死的演技和无聊的法庭辩论~
某人你真得不适合朗读诗
诗朗诵MV
杰克凯鲁亚克时代的挽歌
比想象中好看 并且总让人想起the wall什么的 恩这个是james的配乐朗诵课
let there be light.let there be honestly.let there be no running from non existent destroyers of morals.let there be honest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