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野马与女人
野马与女人
——评The Misfits
好莱坞太模式化了,老的好莱坞就更模式化了,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想,也许没有人会去看这么老的片子,但我却愿意写一篇没人看的影评。
说实话,被迫看了盖博那么多片子,这一部最好,最有嚼头——据说盖博自己也演得过瘾,死在了这上面。
众所周知,盖博经常出演公猫形象。女人们玩着命往他怀里钻,然后仰起脸,闭上眼,陶醉状,沐浴阳光般接受他的甜吻。我估计他自己都演烦了,嘴巴都亲肿了,美女如肥皂,全冒泡了。亲到晚年,盖博终于演了一部好电影,演了一回自己。
好电影是这样的,无论你生活在美国西部,还是中国南部,它都能给你共鸣,给你感动。说大点,表现了人类相通的感情;说小点,演得合情合理,像那么回事儿。作为一个男人,谁不想去追逐野马,谁不想怀抱美人?所谓野马是自由的生活,所谓美人是美好的爱情。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追求吗?
电影里盖博是个风流倜傥的老牛仔,很会讨女人欢心,也从来不缺女人——都有些烦女人了。在他眼里,干什么都比坐办公室强,从骨子里瞧不起那些衣冠楚楚的人,整天上班下班,行尸走肉,还算个男人吗?他喜欢猎杀野马,喜欢在荒野上飞奔,自由驰骋,无拘无束,放荡不羁,这才够Man,才活得带劲——才是男人的生活!
但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人也老了,似乎一切都变得不合时宜。牛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改变意味着被抛弃,而他仍然想坚守。电影里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的感叹。他们去捕猎最后的几匹野马,整个过程就像荒野上空的一抹晚霞,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是一曲挽歌!
他毕竟不再年轻了,活到这把年纪,历经沧桑,加上时代巨变,再想没心没肺地快活是不可能的。这位老牛仔,多了点无奈,多了点哀愁,正因如此,他开始回顾过去,懂得如何去珍惜亲情和女人,醉酒之后,眼带泪光,心中有了悲情。
所以,他会一遍遍哭喊自己的女儿,他能看出梦露是个忧伤的女孩。这个失意的人,明知力不从心,仍渴望激情的生活,内心充满了矛盾,而这矛盾通过盖博的表演完美地诠释出来——你都看不出他在演。
我甚至可以由此断定,盖博是个腼腆而害羞的人,而不是银幕上的公猫。这种人不用读书,照样很敏感,容易动情。当然了,他动情了也不会哭哭啼啼,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去抗争。这可能也是男人悲壮的一面吧!
故事简单,对话却很复杂,充满了诗意,甚至太诗意了,感觉米勒用力过猛。我们把人物拎出来,挨个分析一下吧!
女主角,大名鼎鼎的梦露。梦露真是个娃娃般的女人,既性感又俏皮,简直就是一团香肉。她演的这个女人,是米勒眼中的梦露(现实中,米勒是梦露的老公)。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有美丽的容颜,有性感的身体,有优美的舞姿,一颦一笑,惊艳得让所有男人垂涎三尺。她没啥文化,可拥有自己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喜欢跳舞,只是纯粹的喜欢,没有一丝杂念。可那些男人因此受到诱惑,都想占有她的身体,可没有人真正理解她。她是那么渴望理解和关爱啊!却总是无法得到。她那么忧伤,那段月光中的舞蹈,成了这位绝世美女的内心独白。除此之外,梦露还有着孩子般天真的善良,善良得让男人简直无法忍受。
可以说,这里的梦露是个纯女人,纯到不能再纯了。她不愿意伤害任何小动物,哪怕是吃了菜的兔子或野鹿。老太太随便几句话,就让她上当受骗,把钱捐给了教堂。她关心一个男人,有时只是出于单纯的善良,就像母亲关爱自己的婴儿。看到年轻牛仔参加残忍的斗牛大赛,她吓哭了,跑过去劝阻,抱着受伤的牛仔痛哭,不是因为爱他,而是源自本性的善良。到最后,善良发挥到了极致,她发了疯一样地保护小野马,歇斯底里了,痛骂盖博:“你们这些骗子!刽子手!杀人犯!”
她不知道,她的话伤了一个男人的自尊。“给你钱,这些马我全卖了,你放了它们!”梦露这么喊着。盖博本来想放了野马,听她这么一说,反而火了,一定要亲手套住野马。男人有男人的逻辑,他们采用暴力,是为了抗争命运,女人无法理解这点。牛仔们追的不是野马,而是自由。盖博就像个倔强的小男孩,受委屈了,就一定要用力量来证明,不惜遍体鳞伤,伤痕累累。
再说下几个配角。
飞行员,是个知识分子。他似乎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也见识了人性的残忍。他曾经轰炸过城镇,仰望星空的时候,能说出一些深意的话。可实际上,他是个既自私又好色的人。说他自私,因为他说死去的妻子什么都听他的,毫无怨言。可妻子竟然不知道他会跳舞。梦露说,或许她就是因为这样才死的。没有沟通的婚姻,能幸福到哪儿去?当他第一次看到美艳的梦露,立刻想占有,发觉没法占有,就慢慢怀恨了。最后猎马,他竟然去挑拨盖博和梦露的关系,真叫人寒心。
年轻牛仔,是盖博的参照物。盖博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年轻就是一切。牛仔也爱上了梦露,可他太年轻了,还不懂女人的心,说不出盖博那样深情的话,无法打动梦露。另一个配角是老妇人,好莱坞电影总有这样的角色,很知趣,用于烘托女主角。
野马和女人,同样的美好,两者不可兼得。最终,盖博放了野马,选择了女人。他说,你的笑容就像日出一般美好。还说,从未见过你这么忧伤的女孩。
女人真能给他幸福吗?“沿着最亮的那颗星星,就能走到家。”
但愿如此。
2 ) 乱点鸳鸯谱
克拉克·盖博、玛丽莲·梦露、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三位大腕儿共同演绎的一部不怎么西部的文艺片,也是三人生前共同的最后一部影片。克拉克·盖博60岁,已经失去了当年《乱世佳人》及《一夜风流》时的风流倜傥,皮肤的皱褶爬上面庞时带来的不止是外貌的衰老,在影片中折射出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疲惫,最后筋疲力尽驯服野马后的坚韧则是最后的青春绝唱,陶醉于不同脾性美人陪伴下不知何去何从的驶离也是只为寻找一种缱绻归宿。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与另一位男角则是表现了西部牛仔的不同角度,基本是对盖伊所饰演西部角色的一种多角度补充,而玛丽莲·梦露饰演的离婚美人,基本处于一种神经质的敏感状态,在影片前半部分唯美镜头下对3位男角的成功俘获后,后半部分急转而下,当4人踏上捕猎野马之路后,男女之间性格上的巨大差异及矛盾使得气氛逐渐压抑和绝望,原本的暧昧氛围荡然无存,也看就要分崩离析之时,导演婉转的使男主让步而看似挽回了感情,而在整个叙事惯性下,悲剧的必然则是呼之欲出。
3 ) 时代的旧货
戏中角色与戏外人生的高度重叠和互文,三个时代的旧货与一个不知向何处去的女人在一个把他们标识为“不合时宜的人”的世界里的挣扎与妥协。
盖博衰老,过气,他扮演的老牛仔也越来越拮据,想尽一切办法拒绝成为雇佣工人(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能,他作为克拉克盖博的超级巨星的时代过去了,牛仔/传统畜牧农场的时代也被现代机械农牧产业所取代。
蒙蒂被毁容,酗酒,演艺事业已然强弩之末,他的小牛仔也失业离家,靠高危的马术表演谋生,在酒精里麻醉自己,陷入俄狄浦斯情结中,失贞(改嫁)的母亲成为他巨大的情感包袱,他与梦露的情感和相处也更像母子,他枕着她的膝盖聊天,他喝醉了她照顾他入睡为他披盖御寒。
梦露个人生命的失婚(与棒球明星因不和而被家暴),无子(多次小产),事业停滞,夫妻不睦(与米勒的婚姻僵局)也和这个刚刚离婚而前途茫茫的女人高度一致。
再加上一个二战飞行员老兵,丧妻,破产,盖到一半的房屋被废止,既说明他没钱了,也好像他的人生,才刚到一半,却进行不下去了。
这样四个在美国主流价值取向上的绝对的失败者的故事,好莱坞老练的制片人会说“谁要看这种人的故事,一群卢瑟”,而米勒却给了他们尊严,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渺小与脆弱,也看到他们的不甘心,不认命。
想想就觉得残酷,让盖博,蒙蒂和梦露在拍摄现场里一遍又一遍地去印证和面对他们自己人生最大的挫折,痛苦与失败(过气,毁容,婚姻失败)。米勒真的刻薄,写出这些揭疮疤的台词,但这种近乎野蛮的自我逼问也客观上促成了他们的精彩的表演。无论是盖博沉重的身体语言与强打精神振作出“年轻姿态”的不协调,蒙蒂的被酒精麻木了的舌头与眼神,还是梦露时刻处在崩溃边缘的神经质,都是他们此前的银幕形象中不曾得见的(甚至成为盖博和梦露的遗作)。而这三位分别成名于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巨星在六十年代的过早离世,似乎也暗暗昭示着老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终结。
那匹桀骜的野马,就像盖博自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归政府所有的荒地)的现代社会中最后一个前现代的逃兵,如同他这个身处机械化农场时代的老牛仔,不但没有用武之地(野马售价低廉/牛仔工钱低微),而且最终被巨大的现代化机器赶尽杀绝(飞机俯冲驱赶马群)。他最终让这些马儿返回了自然,也是留给自己内心一点安慰与希冀,马儿可以返归自然,而他已然无家可归,飞行员赌气的一句话恰恰是他的结局,“你只能去修车厂擦车玻璃,或者去伐木场做劳力,或者洗衣店里当个搬运工啦!”,在六十岁的年纪成为一个老劳力,那么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的贫病交加的晚景也不远了。
“什么都比工资强啊。”老牛仔的感叹是今非昔比的抱怨,也是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无情铁律: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以批量制造剩余劳动力为代价,而资本主义社会从来不为剩余劳动力提供解决方案,他们终将在出卖了自己一切可出卖的东西之后,悄然消失在原始无产阶级的大军中。从羊吃人时代的农民,到今天被机械手臂“解放”出来的富士康/福耀工人,莫不如此。
电影拍摄十年后,老牛仔的下一代来到纽约,他们连出卖劳动力的机会也没有了,于是只能出卖身体——《午夜牛郎》的时代来临。
4 ) 她,真的很美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梦露的片子。
不得不承认,她的美丽,她的魅力。
现在的女演员,真的没一个可以和她比美了。
只是在此剧中表现实在平平,有时候大叫,呈现不出惊恐或愤怒。
倒有点像路人歇斯底里。。。。。
整个片子有点冗长,最喜欢套马的那段。
惊险又有点绝望。
母马倒地,小母用脚踢她,渴望妈妈快站起来
母马那善良又无奈的眼睛,真的好伤感。
黑白片很经典,记录了一段不能回去的时光。
5 ) 这部电影是一个幻灭的凝聚
这部电影是一个幻灭的凝聚,充满偶然和命定,盖博拍完此片四天后心脏病突发死亡,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四年后也以同样的方式离开人世,而梦露此时已是完完全全的瘾君子,这片也成了她的绝唱,一年后即离世。这部黑白片承载了阿瑟对玛丽莲的期望,或者说最开始是为玛丽莲量身打造,期待她通过角色扮演能从此片的故事和寓意中挽救自己,但在玛丽莲看来阿瑟对女主角的设定几乎完全照搬自己,就是对自己私生活的影射,她对此相当不满,且因为沉迷于药物和糟糕的精神状况,就在此片的拍摄期间,虽然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丈夫,但显然他们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片中的玛丽莲感觉恍恍惚惚,迷迷离离,说不清是角色的扮演还是药物的作用,和《七年之痒》里那个活泼的女郎相去甚远。故事本身没什么波澜,人物少得可怜,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并不出彩。影片背后的故事给电影本身增添太多光环。如果愿意花2个小时来细细品味的话,不失为一次灵魂的消遣。
6 ) 忧伤的逃避,绝望的追逐
一个婚姻失败的美丽少妇,在逃避男人只关注她极具诱惑力的容颜和躯体,却根本不在乎她的感受和需要(她第一段婚姻就是因此失败)的现实,在追求一个能在她的孩子般的情绪化的笑颜下理解她的多愁善感并体谅她的敏感脆弱的人.所以在盖说她是个"我见过最忧伤的女孩:"时,她投入他的怀抱.
一个无家可归的妻离子散的魅力尤存的风流放荡的只有一条狗的老牛仔,在逃避年华逝去青春不在一无所有的现实,徒劳无功地想要挽留一个曾经热血澎湃追风逐马的正在远去的牛仔时代.
一个因父亲逝去母亲改嫁生活变迁而常常忧伤的似乎总也长不大的单纯蛮撞一贫如洗的年青牛仔,在逃避时代变迁自己却没有合适的谋生的技能的现实,迷茫地追求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随波逐流:骑马骑牛弄得头破血流,却空空无所得;为盖去捉马,又为罗斯琳放马,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就象他自己说的"我只是个搭车的".
一个常常怀念已故妻子实际好色下流甚至不顾朋友情谊想暗地里挖好友墙角的飞行员,逃避曾在战争中双手沾满鲜血的事实,妄图扮演一个善解人意忧伤怀旧正直仗义的君子,却被罗斯琳一语中的"你们是刽子手,是骗子"
......
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在上演一场象是闹剧的悲剧.
最后,在夜空下,两个不合时宜的男女主角相依偎,在星星的指引下去寻找"家"......
此片真正的结尾:两个风华绝代的主演在作了最本色也是最后的演出后相继离世,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不合时宜?
有d似John Cassavettes版的《Stranger Than Paradise》,没有太多表演痕迹,看完心里有些遗憾,但又不会太悲伤
帕斯不是因为善良而放了那些马,吉都也不是,只是为了博得罗斯琳的好感;可盖亦不是,却有一个令人动容的理由,他是在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一个牛仔的自由驰骋,或是温柔乡里的彼此依赖。也许是他的子女离他而去使他恍如被抛弃,即便电影中连一个镜头都没有给他们。
电影充满死亡气息——老牛仔太老了,用尽最后一口真气,演完不久就离开了。美貌的爱嗑药,大部分时候呈现搞不清楚状况的迷幻,下部片没拍完也死掉了。英俊的爱喝酒,眼神迷离,六年后亦辞世。可这是阿瑟米勒基于现实的创作,而盖博的表演亦达到了巅峰。
梦露年轻但眼神疲惫,盖博年老却眼神明亮,两个人都是不合时宜的人。
梦露这样纯真的圣母婊为什么一点都不叫人讨厌
私以为这是梦露颜值最高的一部作品,查了时间后才发现,原来这是她的遗作。在这留给世人的最后影片里,连她的慵懒、哀伤和堕落都美得淋漓尽致。
若特意把夢露當作社會批判的工具,其實跟勾起男人慾望的「美豔女神」沒有絲毫區別,休斯頓難得的地方是他幾乎什麼也不做,放任夢露在片中保持著一種「渾渾噩噩」,「貌似認真聽人講話卻又不時走神」的精神狀態,真正「不合時宜」的人。她的純真和性感在片中實際反襯一個時代的黯然落幕,夾雜著莫名悲傷與微笑的迷離般的眼神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曾經仰慕她,渴望得到她,自認充滿男子氣概的牛仔離她遠去。休斯頓成功留住了夢露形像的雙重性和模糊性(雖然過程很艱辛),不傾向於任意一方,並伴隨著舊西部的落幕而逝去。
从小镇到荒野,通过人物的行踪来串联几个其实无需连贯的场景。给人留下印象的只有最后一场戏,西部男人残酷决然的生存状态和梦露的天真善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才真正达到了塑造人物的目的。虽然几位主演老态疲态尽显,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片能看的也就只有大明星了。
休斯顿这种沿途迷乱的拍法与展现的气质太契合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阿瑟米勒剧本也是看似游走迷离脉络不明,实则正想刻画出这么一群对现存的爱情与生活表面享受其实不确定的人如何通过彼此来找回方向。【1961十佳No.6】
梦露确实是美炸了 一颦一笑都撩人得很 穿比基尼肚子上一叠甩动的赘肉 浑圆美好的臀部 不是十全十美 但就是迷人得很
梦露疲惫的不成样子,盖博老的不成样子,这部片子真是令人心酸,看得人太伤感了
很诡异的一部电影。影片拍摄结束后同年,克拉克·盖博猝死(59)、 翌年玛丽莲·梦露 (36)自杀?、之后是蒙哥马利·克利夫特猝死(45)...甚至可以说本片预兆了一个黄金好莱坞的时代的终结。当时梦露的精神状况极其不稳定和她扮演角色的神经过敏,简直让人无法区分角色和梦露之间的界限。克利夫特扮演的牛仔谈到自己的母亲还有交通事故后的毁容,让观众无比困惑,他到底是在即兴表演还是在自我告白。
这是克拉克盖博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梦露的最后一部电影,电影中梦露迷离的神态或许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休斯顿后期电影只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死亡”,最后一部电影《死者》更是为其辉煌的电影生涯划上完美的句点。《乱点鸳鸯谱》在前半部分处处充满喜剧情节的段落中会有些让观众难以觉察的细节,让电影后半部的悲凉与落寞显得更加荡气回肠,几个明星都已过了生涯的黄金期,走入人生的中年,甚至离最终的死亡也并不遥远了,电影中,他们同样被死亡所困扰,梦露无法接受马儿被抓,而盖博要在与马的较量中找到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休斯顿让克里夫特轻描淡写地说出往事,殊不知沉重的记忆让他早已丧失热情和希望,飞行员在一次次的翱翔中,体验死亡濒临的快感,危险成为人生的同义词,在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戏谑调侃后,剧情变得五味杂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休斯顿的电影,当我们早已预见失败与死亡,是否还能在满目疮痍的荒诞生活里寻找到意义与价值呢
从39年到61年,盖博已经衰老得厉害了,疲乏地支撑着,梦露则不间断地道着歉,不间断地哀怜着,因此,最可观地反倒是机翼下奔跑着的野马。
阿瑟米勒的劇本,可是情節好散好散,幾度給我看睡了……最後放馬那裡真好。蓋博老了,夢露也累了。
诡异,这片是盖博遗作、梦露倒数第二部、蒙哥马利倒数第三部,而第四主角“丑人”今年96了,还在。。。电影是灵欲春宵范儿的公路片,对约翰休斯顿不感冒
梦露可能是电影史上最严重的被剥削案例之一了。盖博整个就是只斗牛犬的脸,想不通怎么迷住那么多傻女人
看盖博驯服野马那段,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我亲爱的盖博啊~剽悍的费粉们总说盖博不敬业,但是你们那敬业的费雯丽可以为一个角色付出生命吗??还有……绝不原谅梦露,she's the murderer.
开篇有些冗长,铺垫的很多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大用处,而重点全部压在后半个多小时,才真的阐明不合时宜之人,《乱点鸳鸯谱》这个片名翻译还是太随意了。另外让人感慨的是三位主演,克拉克·盖博完成电影拍摄未等到上映便于1960年去世,成为他最后一部电影。次年,玛丽莲·梦露去世,年仅36岁,这是她出演的最后一部长片。1966年,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去世,终年45岁,这部电影也是他最后几部作品。 这三个人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是不合时宜,盖博的狂热,梦露的争议,克利夫特的取向,他们被时代捧起,又在时代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