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前半部分女主的生活充满了负面因素,后半部分则展现了阳光的一面,生活也许本无幸与不幸,就在于怎么看,生活本身就有它的意义。如果生活本身的色彩无法改变,那么一定要从好的角度去看待它,乐观的度过人生。这也许是影片想要表达的。
音乐过于完美,这样一个小品一样的作品,音乐大气磅礴,为啥中国电影少有这么好听的配乐呢?
影片如果是以寓言式的表述方式,那么,态度再明显一点会不会更好?比如前半部分多些铺垫,后半部分展现在女主看不到的地方,其他人对她的关爱,生活还是充满着阳光与希望的。
“不论幸福或不幸,都值得珍惜,这就是人生的意义。”片尾的时候,幸江在海边靠在丈夫的肩头想着。电影如是温馨的结束了。在经历了种种不幸之后,她一脸的幸福都带着乐天知命的意味了。从化身松子以来一直让人怜爱得心疼的中谷美纪大姐终于在这一刻让广大治愈系电影爱好者长舒一口气内流满面了。看到结局是旧有重逢的同学们,你们错过了片尾字幕之后真正的结局。
当然是松子,看完这个片很自然让人想起松子,相同的女主演相似的境地。诸多相似之处以外,两者还是很有些区别。松子是孤身一人在谋求幸福的路上且败且战,最后变成卖火柴的小女孩去了天国。而这部电影则是环形的结构,在最后回到现实的时候情节完整,故事也圆满了。影片前半段主要讲了幸江的不幸经历以及她的乐观与坚强,就在幸江重伤眼看故事就要沦落到狗血的时候,镜头及时转到了从前,画完了影片的另外半个圆。原来这个片子不仅仅有幸江柔弱者的坚强,还有一批人为她密谋的幸福:父亲、老板、朋友、楼下阿姨,还有最重要的,丈夫叶山。由于比较圆满,配乐一如治愈系的动人,画面有别于松子,是写实的风格。主演中谷美纪饰演这个角色自然是轻车熟路,一如松子的坚强善良惹人怜。阿部宽大叔则以其非同一般的酷共同撑起了整部影片。
苦情也好,哀情也好,片中时时刻刻对幸福的呼唤,还有那句流传极广的“要坚持,一定要幸福啊!”都表明了片子励志的本性。穷人、陋巷、破旧的火车、底层劳动者、妓女、黑帮古惑仔,没有意识形态,有奋斗没有解放与斗争。关于小人物的生存,却没有沉重的气息。它是对追寻幸福的一种轻松地探讨与表达,却不似《顽主》需要依托一个特定时代。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的,只是似乎还没有出现过。看看国产片里充斥的“假大空”方式表达的“虚伪黑暗或者幸福光明”,难免让然难过。《活着》当然是一部好电影,只是广大劳动人民已经够“活着”了,何必添堵呢?党的政策亚克西票房低又低,群众眼睛有时候是雪亮的。要么抛开现实架空历史,要么低俗媚俗庸俗娱乐至死,要么一副苦情样被压迫的被损害的,让人无所适从。本片的内容以及表达方式,是很有启发性的。集中营题材都能拍出一部《美丽人生》,何况现当代。当然了,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一点根据我火车站票的经历,深表疑惑)。
对幸福的探索、追寻与体验是片子的中心,也是中心事件。这是人之常情,也就成为了一个和现实接轨的良好突破口。幸江的幸福有自己的努力,有幸运的偶然,也有那些她不知道的“密谋”。电影一步步展示了痛苦的表面,然后又一步步剥开了层层的痛苦,展示了温馨的“幸福阴谋”。
我有种感觉,人们在密谋让我幸福。刚刚过去了艰难的一年,换个思考的方式吧。
我觉得也许每个人都被这种“密谋”包围,每个人也都在密谋者他人的幸福。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这么无私,那应该是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觉得自己处于这种“阴谋”中,那很自然,让你知道了就不是密谋了。如果某人幸福了,那么肯定是这种密谋的结果;如果某人最终还是不幸,很简单,那个密谋失败了。
2010年初的北京下了好大的雪。凌晨五点在窗口看到暗黄的路灯下没有人影。那是看上去很温暖的颜色,像是烛光。没有人影,四处都比往日要亮,没有人影,雪上也没有任何痕迹。新的开始吧。
朋友们新年快乐。
记得当初看《松子被嫌弃的一生》时,我被那五彩缤纷的糖衣包裹的悲剧轰的黯然神伤,半天缓不过劲儿来,当看到在那片中扮演一生寻幸福不得的松子的中谷美纪,在《自虐的诗》扮演的幸江在大部分时间里,也一脸惆怅的追问“什么是幸福”时,我的心一下子紧了起来,这孩子也忒苦命了吧,好在这一次,从松子到幸江,追寻幸福的她终于体味幸福,她身边的人们终于体味幸福,终于,我们大家都幸福了。
幸江的人生看上去何其不顺,家境贫寒,母亲早早离她而去,少女时期的她亲眼目睹犯罪的父亲在家中被抓走后,幸江面对的是旁人的躲闪。之后,故事跳到她长大后,依然看不到希望,每天辛苦工作,虽然已经结婚,但是丈夫却是个“掀桌”爱好者,稍有不爽就猛的将摆满幸江带着浓浓爱意和体贴做成的饭菜的桌子掀翻,而且还不工作,好吃懒做,上街寻衅惹事,可偏偏幸江对其痴情不改,任他人劝也好,有心人求爱也好,她自屹然不动,让人感到奇怪。在生活中,我们也不时从身边,从八卦闲聊中听到这样的故事,往往,对这样的女人,我们会在同情之余,粗俗的说声这是“贱”,或者稍稍“文雅”的讲,这叫有受虐倾向。难道真的有人会有受虐倾向,真的有人会平白无故的承受那旁人眼中明摆的不幸。
本片的不俗之处正是在这样的疑问中开始出现,转折发生在幸江与出狱的父亲相遇,接着发现自己怀孕,而丈夫对此的冷漠让她心碎,并在一次送外卖途中跌下天桥,进入急救室抢救,这时昏迷的她开始进行类似死亡体验的回忆,也将添补了电影从她少女到成人间的空白。原来,她曾那么羡慕高贵漂亮的有钱同学的生活,却从一位同样生活艰难的好友熊本那里获得鼓励,走出贫穷的地方,来到城市。原来,父亲是为了迎合新情人才笨拙的前去抢银行,他也在以一种激进的方式追寻幸福。原来,幸江在进城后曾经是一个妓女,却一直被一个黑帮背景的男人默默保护和关爱,他也在追寻幸福,而他正是现在暴力的丈夫,正是他用爱唤醒了幸江,正是他救了寻死的幸江,正是他为了幸江肯脱离黑帮作一个普通人,一个开着小货车迎接他的人,一个与她平静的并肩看海的人,这样的男人哪怕沉沦,却怎能不让幸江痴情,并且期待。
本片的巧妙之处正在此处,它以一个表像先将观众引向表面的思考,误入歧途,然后,再将故事深层次展开,给我们在后面最温情的一击。他人的幸福我们常常无法体会,我们的幸福也常常是他人无法知晓的,所以,幸福往往是甘苦自知。往往有时,我们无法抓住自己幸福的机会,即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状态,所以,社会无论处于战乱还是和平,经济衰退还是经济繁荣,我们都会常常感叹自己的幸福感缺失,满口“郁闷”,这很正常,没有太多人天生就要那么高的悟性,我们需要去追求,去学习,去碰壁,去感受,就如幸江,少女的时候就想如她眼中的幸福女同学一样,能被她们接纳是她最期待的一种幸福,但是追求后,碰壁后,她发现,最后,幸福其实就在身边,一个与在她相比显的甚至更不幸的女孩熊本就是真正愿意与她患难与共的人,她俩的相互依靠就是幸福。她们的友谊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熊本鼓励幸江前往东京的一幕,很像《心灵捕手》中,查克鼓励威尔去追求爱与理想的一幕,纯真的友情令人感动。在幸江死亡体验的回忆中,她悟到了很多东西,而她的事故,也在身边的人中引起一阵涟漪,丈夫终于醒悟,明白了该如何对待一个曾经让他抛开一切的女人,在幸江醒来后,他俩平淡生活的一幕传递着温馨的幸福感。
醒来后的幸江如同重生一般大彻大悟,“妈妈,我从小失去了你的爱,然后我拼命的追求,不断的追求,我想得到别人的爱,可是到现在才在自己这里找到,一直紧紧地握着双手,偶然间张开,才发现原来就在自己手中”,由于前面她经历的铺垫,这样的领悟显的顺其自然,而不煽情。这部电影从两个看似矛盾的方向表达着一种幸福观,一方面,幸福是需要去追求的,不是去看着旁人幸福的笑脸去羡慕的;另一方面,幸福是需要领悟的,是自身的领悟,不是他人的认可,在埋头苦寻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停下来回望体会。其实归结起来是一样的,就是幸福是自己的,我们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然后体会,领悟,如同片末幸江和熊本重逢,两人十指相并打转,尽情享受那眩晕的幸福感觉。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46ff6bd0679de889a1ec9c19.html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所以就选择看了
不过有些失望啊。阿部宽让我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特别是沉默的站在雨中的时候,特别让人感触。
中谷美纪挺适合这样的电影,饰演一个苦情女,从小就生活不幸,还嫁了个没有工作,嗜酒如命的老公,她不离不弃的在老公身边,这不是真爱是什么。
幸福,是自己的,需要自己去追求。加油吧!
又触到了我那脆弱的神经 想要幸福 哪怕只有一点点。
阿部宽!!HOUSE!!
终于还是幸福了~
幸不幸福,自己知道就好。P。S:我还是不习惯看这类片子……
前半部分很好
又一个松子吗?!
掀桌~
我发现 失去无上宝贵の东西 就是对它无限の占有。
结尾真的是又臭又长
海原的月
一般般,哪有说的那么好
不必追问幸与不幸,幸与不幸都有等同的人生价值。总之看到类似的角色肯定会想起松子,而本篇轻快温情的部分比较多,整体也是积极向上的,虽然不失为一部好片,但怎么说松子的分量太重,背影太遥远,所以没法给它5颗星。
自虐的观影。扭曲怪诞的剧情来反衬温馨的日常生活。什么是幸福?当下而言,幸福就是不要再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来自虐。。。
前半段不错。中谷美纪演这种日本秋菊似的轴了吧唧的角色都演出心得来了
人生就是用来自虐然后再解脱然后再自虐然后再解脱的循环过程。
掀桌的真谛
“你一定要幸福啊”
阿部宽的铁骨柔情。中谷美纪演丑女真丑。。。前半段以为自虐也享受,所以叫自虐的诗呢。原来是看一个视角就是生活就是诗啊
喧闹中带点儿小清新~~
虽然更喜欢前半段 但最后还是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