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1980。电影开头一切都很美 美丽的相遇 浓浓的思念 黄昏的醉意 清晨的暮光 想着野夫的笔下也有这样柔情似水 的故事 现在的人看起来略显矫情 ……但是那是1980 爱不可言 爱就是克制 那个年代处处是原则处处有规矩 丽雯为了雨波前程放弃了相爱这个也许比雨波的无法得到更艰难痛苦 所以 爱 还是那么深 情依旧那么浓 最后因为时代局限性彼此辜负了终身 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剧 也是 野夫的笔下人物都承载了时代的悲痛 他本人也是 看完电影一阵酸楚 只感慨时代永远不会跟你道歉 我们只能珍惜当下 尽力不辜负身边的人
《1980年代的爱情》:70年代暗恋,80年代虐恋,90年代床恋,00年代死恋!
文/列文
没错,本片总来说讲的就是标题概括的故事,只不过“1980年代的爱情”是主体,70年代的暗恋是背景,90年代及以后则是延续和尾声。本片导演霍建起作为内地知名文艺片导演,对当代题材明显不太感冒,大部分作品都在讲述八九十年代以及民国时期的故事,对过去年代的情感和生活怀有浓厚的眷恋之情,《1980年代的爱情》就是霍建起这种创作风格和情感偏好的鲜明体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静雅、柔美、细腻、纯情的导演风格,以及80年代人们那种理性与情感交锋、理想与现实碰撞中刻骨铭心的爱情。
《1980年代的爱情》明确的时代标签,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操弄男女主角爱情的命运之手。关雨波(芦芳生 饰)大学毕业后分配回到故乡,又去到大山里的小镇政府学习锻炼,在这里他遇到了在供销社当营业员的老同学成丽雯(杨采钰 饰),心中顿时掀起波澜。因为成丽雯正是他70年代上高中时的暗恋对象,毕业时甚至给她写过情书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此次重逢爱火又在他的心头点燃。但成丽雯对他依然冷淡的态度让他碰了钉子。但关雨波并不灰心,通过一次次地去供销社打酒、买东西,不断跟成丽雯接触、闲心,甚至主动去看望她住在高山上的老父,从而慢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成丽雯心中也并非对关雨波无情,冷淡之中也不乏对关雨波的小整蛊和小调侃,让关雨波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和希望,而关雨波也通过对成丽雯家庭背景的了解逐渐明白了她的苦衷。成丽雯的父亲是桥梁工程师,因为爱上了她的母亲所以留在了大山里,但是她的母亲家庭成分不好,在那个年代父亲为母亲仗义执言结果被打成右派,后来母亲也郁郁而终,本来能够“走出去”的成丽雯,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父亲,只能留在了大山里。而关雨波作为大学生来到小镇只是挂职锻炼,最终还是要回到城里工作的。如果关雨波因为爱情跟她在一起留在小镇,就要放弃大好前程。成丽雯一方面不愿意因为爱情让关雨波重走父亲“郁郁不得志”的老路,一方面也担心关雨波将来有一天会像父亲埋怨母亲那样埋怨自己,后悔这段情。所以虽然她心中对关雨波也有爱,但一直自我压抑不愿表达。
在本片中,男女主角的爱情问题不是来自爱情本身,而是来自时代和社会的局限与阻。那个年代“天之骄子”一般的稀有大学生男主角,同“家庭成分不好”的女主角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身份鸿沟。男主角的前程与爱情又成为水火不容的一对矛盾,女主角父母的爱情和家庭悲剧又成为“前车之鉴”一般的压力,三重矛盾和阻碍让女主角无法与男主角展开热恋,让两人的关系始终处于若即若离之中。但正是在两人看似平淡的情感关系中,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两人之间不乏温馨的爱情火花。在山中廊桥上,成丽雯对关雨波倾诉家庭往事;在溪水旁,两人互相泼水打闹嬉戏;在成丽雯家里,关雨波享受着边洗热水澡边跟佳人聊天的幸福。在雨夜的炉火旁,关雨波对成丽雯展开强大的情感攻势,含蓄地表白,但可惜的是成丽雯克制的态度让两人失去了成为恋人的最后可能。结果关雨波要结束在小镇的锻炼回到城市,两人在人前假装坚强,人后悲伤落泪,只能让彼此的情感停留在虐恋的状态从而不了了之了。至于90年代两人重逢有了一夜之情,以及男主角北上创业成功之后,发现成丽雯已经去世,则是情感片惯用套路罢了。
《1980年代的爱情》体现出导演霍建起擅长的情景交融、细腻唯美的风格,外景地湖北恩施的秀美群山、翠绿茶园、梯田美景、廊桥明月、古朴街道,将男女主角克制、温馨、微妙的情感染上一层唯美的氛围,舒婷的诗集、大众电影里的山口百惠和三浦友也都代表了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对真挚情感的向往。此外,影片的剧情虽然始终波澜不惊,但生活化的台词毫不枯燥,不动声色地诠释出男女主角的微妙情感。而扮演男女主角的芦芳生和杨采钰在影片中也有着不错的发挥,尤其是杨采钰,影片虽然是通过男主角的视角展开,但女主角成丽雯才是真正的核心角色,她的美丽令人心动,她为了成全男主角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将真爱深埋心底的伟大情感令人感动,她的爱情悲剧令人同情,可以说,全片真正能够牵动观众情感的只有女主角成丽雯。而杨采钰生动地演绎出成丽雯冷艳的神态、自我压抑的愁思、同男主角温馨相处的那种克制的欢乐、面对艰难生活的淡然、对男主角刻骨铭心的爱情,观众也很容易对这种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完美女性”产生好感。
《1980年代的爱情》在上映前做过一些点映,网络上针对影片也有一些怪话。笔者也思考了下,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是否真的有问题呢?如果这部影片诞生于八九十年代,还会有负面声音传出吗?我想不会的。只是因为时代变了,大家对情感片的心态也变了,人们已经很难相信有完全无私的真挚情感存在。人们对于电影的心态也变了,浮躁物化的社会让观众的心态也变得浮躁,普遍没有耐心坐在影院看一部安静的影片了。而市场对于文艺片也更加苛刻,只有像侯孝贤、贾樟柯这种成就和“逼格”都高的导演拍的文艺片,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排片。而《1980年代的爱情》虽然也具有鲜明的霍建起电影风格,但“逼格”显然是没有的,导演在抒情慢节奏中也缺乏进一步塑造强烈个性化艺术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的突出手段,于是本片也只能成为文艺片中的“普通青年”了。(文/列文)
电影、美剧实时点评请关注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dusheliewen本片根据野夫同名半自传小说改编,也算是个“IP电影”吧,一听是霍建起导演的电影,心中不免多些期待,而且这个名字也非常“森系”,文艺又复古啊。电影讲述的是被分配回家乡的青年翁小关偶遇初恋同学小关的故事,在公母寨的盎然与诗意中,这段感情慢慢萌芽,却未能结果。
其实这电影在我看来又是一个现代性的过去的故事,就是换了个年代和画风的青春片,说是拍出了60年代人的青春,但我不肯相信这是60年代人的青春,我爹妈就是那个时代的,没听说过他们的爱情是这样的。电影整体问题并不大,但真实性真的是欠考量,尤其体现在诸多细节上。
先说台词,前半段在山里县里那些插科打诨的人物台词简直了,有讨好现代观众的嫌疑,我承认它确实有点意思,但我不相信八十年代初的县城人能那么开放,说个话分分钟要“结扎”别人,要是我奶奶听见了肯定会鄙视这部电影的。再说男女主角之间的一些对话,男生油腔滑调我都觉得ok,但是“这是第二次你把我放逐是个什么鬼!”琼瑶剧吗?当时我一口血都要吐出来了,尊重一下观众观感好吗,哎呀掩面而泣。
再者,男主角离开山里之后的每一场转场都挺突兀:好端端的就进监狱了,然后居然一句话带过,好端端的就同学聚会又见面了滚床单了,而且丽雯居然吃的是汉堡,没记错时间的话应该是九十年代初吧?九十年代初一个司机的遗孀居然会选择汉堡做夜宵,我也是有点醉。虽说不能太在意细节,但往往最令人跳戏的就是这种细节。还有好端端的两人就失联了,男主角就北上了,然后丽雯就领便当了,后半段完全毁了前半段“一盏灯笼照亮山间雾霭和桥下流水”的诗情画意啊!依我看这电影完全没必要后面哔哔那么多,两个人公母寨一别自此画上句号是最好,现在看来真的是有点虎头蛇尾了。
最后,谈谈片中串入的民俗“哭婚”和“跳丧”。老实说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见这种古老的民俗,有它的意义,导演处理的也很不错,但是男主角的“解说”让我觉得有那么些刻意了,感觉这些民俗不过是一种视觉奇观罢了。
表演一下配乐,选了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很不错,非常符合影片基调,尤其是《永隔一江水》这歌用的妙,这场戏也拍的走心,看样子捎带一点文艺气息的国产电影和民谣小众歌手搭伴是趋势,不错,希望还能更好吧。
看得上影节金爵竞赛场,编剧郑世平老师和两个主演都来了。片方还为每个观众准备了一瓶矿泉水,好感动,看来他们知道我们这些穷逼看电影的中午买了面包填饱肚子就没钱买水了,好渴,我先猛灌了两口。没想到的是,这瓶爱心水却为后半程我对电影的观感立起了高高的flag。
开场主持人就讲,电影还没开场,要买纸巾的朋友们可以先去买包纸巾。我摸了摸口袋,心想,恩,纸巾我还是有的,您就放马过来吧。郑世平老师接话说,对对对,大家赶快去买纸,因为我们这部片子呢,是非一般的感人,特别是那如诗如画又刻骨铭心的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听荃萎人士们这么一说,我觉得可能电影第一个画面出来我就要开始哭了,这不,鼻头已经酸了。不知道是被什么东西酸的。
片子的导演霍建起,我很喜欢他的那山那人那狗,一个大山邮递员和他狗的日常,这部片子似乎也是讲大山里面的故事。坐我后面一排的有许多外籍人士,想必他们一定会喜欢吧。
尽管现在大家都很反感中国电影贩卖中国特有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取悦老外,但你们不同意喜欢外国片中的异国风味吗?哼~
电影终于开场了,哇哇哇,大荧幕上那如油画般质感的人物景色丝毫不出我意外的,惹的后排的城里人发出类似bravo的激动的呼吸声。
渐渐地,我被电影的剧情吸引住了,女主是一个长相酷似巩俐的小镇杂货铺贩卖员,高中辍学的她却有着大学生难以企及的品味,现在的大学生只知道综艺美食追星,人家虽然年纪轻轻就接手了杂货铺,却订阅大众电影和收获的杂志,读泰戈尔的诗集,连织毛衣都要学着三浦友和的样式,啧啧啧,难怪男主会看上她。
哦,不,其实男主高中就向人家表白了,但是女主却没给他答复。男主也是幸运,即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还有一个初恋在守身如玉的等着他,简直就是主角光环加蛋的待遇啊。
慢慢的,男主撬开了女主的心房,原来不是女主不喜欢他,而是不能喜欢他。因为女主的舅舅是文革期间逃离国外的右派,她爸是个桥梁工程师现在却只能在山顶编花篮。出身不好的女主不能拖累男主,而且还毫无怨言的给男主烧洗澡水。
片尾,男主的调令终于来了,他能回到发达的城市,但他舍不得女主。。真的好凄美啊,我以为电影要在这种难舍难分中结束。灌的矿泉水也终于在膀胱里起了作用。好~就让这苦涩的爱情故事由泪水化为X水一起冲进马桶里吧。
可谁知,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男主回到了城市却迷失了自己的目标,可能是因为没有女主纯洁的圣母光环净化他的心灵吧,我这么想。终于,高中同学聚会,他们俩又要相见了。可是这前后画风不一致,让我不能入戏,已经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憋尿上,你们快点重聚吧,要不我就要胗亡了。
可这时候的女主却变成了孩子他妈,一个死了出租车司机丈夫的寡妇,一个照顾瘫痪婆婆的苦命女人。可此时的她仍是圣母,她用自己的献身,换来了男主的觉醒,然后接着回大山里去做她的苦命女人。当男主终于混的有了名头,她的使命也完成了。
哇哇哇,真的好惨啊,电影结束后我要第一个冲出电影院,大泄一番,以此慰藉我憋闷的心情。
再美好的年代因为终将过去,而变得无比留恋;再真切的爱情因为错过,而才能动容完美。
坦率讲这不是一部制作出色的影片,感谢大水推荐一部因人而异却正好切合的影片,得以在银幕上体验到了最接近家乡的山色溪响,父母一辈年轻时的时代情绪,武汉读书的经历,给同桌留一封不署名的情书。大概正因为那么多的相识感,在城市中打拼立足却时常感觉盲目的自己居然有些感伤。
为了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只好在最后佛系地感叹一句:原来一切都是因为执念,赋予了一些意料之外更多的意义。感谢幸运的我们,既承接着那个时代的尾巴延续着它质朴的气息,又在体验一番天翻地覆的改变后更加珍视起时光与当下同样的美好。
景美人美,但电影感觉还缺点火候。比那些流量明星小花们拍的闹腾烂片好多了。前半段好过后半段,前后有点不搭。杨采钰很美像刘亦菲,或者像年轻时候的刘亦菲妈妈,柔美。
女主有颜演的也不错,男主台词差人设差就是来倒扣分的,女主太有牺牲精神好想吐槽,利川景色美得想去住个把月,喜丧民风民俗好评。
什么鬼?八十年代之后剧情跳得厉害,一夜情,葬礼,丽雯是个好女人。霍建起的问题永远是剧情和台词,摄影和置景很精致。
风景是不错的,女主蛮灵的,剧情比较单薄
朱亚文+沙溢 恋上 山口百惠+上户彩+石原里美+吴倩莲+刘亦菲。
“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被那帮影评人的差评给骗了,这片是我的菜,非常非常好看
这片更应该叫1980年文艺青年的爱情。全片除了几个外景和恋足的镜头之外,基本没什么看点,男主也不太行。
not much content
风景不错,当风景片看挺好的。但是人的造型也太不八十年代了,完全没有代入感,看到中途弃剧。
原来小说记得蛮好啊;拍成这个鬼样子,岔劈了,年代还原度还不如致青春
实在不忍心给两星,但这部电影确实很做作。霍建起一贯的美景和美貌的演员,但难掩故事本身的苍白无力。
很不错的电影,喜欢它偏远安静平和的氛围,还是围城理论:这么好的地方,城里人想去,当地人想离开。一切都是那么的清纯,对于有过80年的青春经历的人来说,是部很好的怀旧电影。电影有一处败笔:男主角是80年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出场服饰是牛仔裤+Tee,我觉得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更像90年代初的服装。
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的大杂烩。帮你找回男人的自信。1980年代的爱情就应该留在1980,何必去2000呢?
三星的比较多,哎,这么用心拍的电影,我给五分。
1霍建起的爱情电影越拍越回去。2状爱情之纯真而近乎矫情。3前一个小时电影堪称流畅充实,后半小时简直烂尾。4男主女主你们不应该上床啊。
很美的电影,每一帧都好美。
霍建起山水镜头依旧如诗如画,不少镜头定格都是一幅画。遗憾故事有点水,毕竟小说和剧本还是很不同,思想表达植入太生硬。特别是1980年代牵手接吻都很大胆了,竟有床戏?没床戏就不能表达爱情了??尾声匆匆交代特别潦草,女主又是绝症的套路。易中天为了捧自己学生有点尬吹了!
很明显是想复制《那山那人那狗》和《暖》,可惜我手贱搜了几张女主的时装照,再看,气场就破了。
旁边烫发女士一头发廊染发剂的味道让我几近昏厥,后来男主角上厕所的片段拯救了我,这是一个有味道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