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兼导演阿里·艾斯特继广受好评的《世袭》和《仲夏之夜》之后,又推出了一部耗资3500万美元的《博很恐惧》
我们最终都会变老。看看A24吧,这家纽约精品工作室在过去十年里成长为一家美国巨头。它的几部电影(《未切割的宝石》、《机械姬》)总是比其他电影好。此外,该公司专门制作的那些油腔滑调、引人注目的电影,营销都非常漂亮,使A24品牌本身成为热门品牌。
现在它已经进入了繁荣的中年。就像好莱坞历史上的每一位巨擘一样,在全球开设办事处,它有了奥斯卡获奖电影《瞬息全宇宙》,制作了催人泪下的烂片(《鲸鱼》)。
但当权派的地位让追赶时髦的人感到不安。
《博害怕了》是由编剧兼导演阿里·艾斯特斥资3500万美元拍摄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是A24投资过的最昂贵的电影。奥斯卡得主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做了各种各样的鬼脸,但最常见的是震惊的皱眉。加入俱乐部吧,可是这部电影是一件苦差事,是一家正深陷中年危机的公司制作的一部令人厌烦的、虚假的实验性影片。
直接纹个纹身不是更简单吗?
我们都从子宫开始。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你也会希望自己留在原地。相反,菲尼克斯很快就以成年博的身份出现在银幕上。成人是一个相对的词。他充满了焦虑,他的发型表现出男性的秃顶和小鸡的柔软脆弱,他被富有的母亲宠坏了。或者至少他是这样暗示他的心理分析师的。整部电影就像是一种心理治疗,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被付费去听。
艾斯特通常把他内心的童真带进恐怖电影:广受好评的《世袭》和《米德索玛》。《博很恐惧》作为一种偏离,但恐怖仍然是潜在的氛围。在心理医生之后,第一幕是对城市的黑色喜剧练习,博被困在一间单调的公寓里,俯瞰着充满性变态和暴力街头人士的地狱。这种情绪令人不安:对冲基金经理重新构想了橡皮头。这也是电影中最好的部分,至少是用鲁尼的活力制作的。
但最终,丧亲之痛促使他们回到家中。
考虑到《博很恐惧》中经常出现的尖锐停滞,“运动中”正在推动这一点。影片中会有童话般的森林、对未来的遐想和对过去的闪回,但还有很多很多场景发生在美国郊区,艾斯特大胆地将其描绘得平淡无奇、令人窒息。十几岁的女孩和他的母亲、无家可归的人以及性一起把博吓坏了,尽管他真正的恐惧应该是他从来没有像过一个真实的人一样活过。
他永远只是凤凰,在表演。
艾斯特最精彩也是最后一个笑话是,他这部非常空洞的电影距离三个漫长的小时只差了两分钟。很遗憾这是我们的玩笑。但它依然很好笑,不是吗?让导演害怕的东西,显然不是真正的制片人。其中一个人可能会问,电影中到处都是狂欢,最终达到了什么目的?或者,对于所有喧闹的心理剧来说,它是否有话要说。
相反,A24只是微笑着交出了3500万美元的津贴。你管这叫为人父母?
来澳门一定的行程是要去银河看电影,而且一定要选可以畅吃畅喝的VIP厅,当然很重要也是为了这部电影,《博很恐惧》。
导演的前两部作品《遗传厄运》跟《仲夏夜惊魂》都太爱了,又是A24的脑残粉,这部当然非常期待,但看完之后,其实心情有一点复杂。
怎么说呢,三小时的观影体验绝对称不上愉快,比起前两部作为来说,都更加晦涩。故事转来转去,场景不断变换,你以为说的是一个儿子如何被控制欲强的母亲毁掉人生,但看到最后又怀疑这是否是一个类似于《楚门的世界》的大型人类社会实验。
但无论如何,尤其在东亚母子关系中长大的观众对于这部电影都会心有戚戚,有些段落实在是看起来令人窒息,比如母亲为了见到儿子伪装自己的死亡,谎称有遗传性心脏病不能做爱。
不用抱着看恐怖片的预期看这部电影,虽然折射出的真实情感会让人不寒而栗。
也许会觉得晦涩难懂,但可能导演并没有想要讲明白一个故事,沉浸置身其中就可以了,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在华金菲尼克斯扮演的男主角身上看到自我投射,从而在电影散场之后,久久无法平复。
新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获得好评,有人会说那是新手的运气; 但如果连第二部电影也有不错成绩,更多人会说他们发现了一位明日之星。 亚瑞阿斯特当然是明日之星,是近年来恐怖电影界最受注目的年轻导演。 而他的第三部电影《博很恐惧》来势汹汹──片长长达 3 小时,并由奥斯卡影帝瓦昆菲尼克斯主演,但这还不是《博很恐惧》真正厉害之处...... 它可能会让观众嫌弃到一无是处,但它也可能让一些观众击掌叫好。 《博很恐惧》绝对会是今年评价最两极的电影...... 而且,负面意见一定大过正面意见。
《博很恐惧》电影剧情故事介绍
阿宝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哀苦中年,他居住在罪恶城市,出门就像踏进战场,而恐惧永远萦绕在他的心灵与身边。 而现在他即将要面对内心最大的恐惧:他要回到老家探访许久未见的母亲,同时纪念父亲的忌日。 可是阿宝的返乡日非常不顺:他的钥匙失踪、行李遭窃、信用卡停卡、而且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这场几小时的返乡航班,演变成了好几天的恶梦之旅。 更糟的是,阿宝开始分不清幻想与真实的差距...... 是他的精神药物导致他胡思乱想呢? 或者他终于发现...... 现实其实比他的梦魇还要恐怖?
《宿怨》《仲夏魇》导演亚瑞阿斯特打造《博很恐惧》的「独特」戏剧形式
这是一部不讨论剧情就无法讨论的电影,但在暴雷讨论剧情之前,我们可以先谈谈它独特的戏剧形式,而正是因为这种形式,使《博很恐惧》遭遇了如海潮一般的批评。
阿斯特的第一部长片电影《宿怨》,讲的是家庭中的母子关系,第二部电影《仲夏魇》,讲的是男女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 想当然耳,情感关系当然是阿斯特钟情的主题,而《博很恐惧》也不意外,这是一个以魔幻写实风格包装的母子故事,讲的是亲情里的依恋与疏离。 当然,如果你是阿斯特粉,你应该很清楚《博很恐惧》的这段亲情关系,绝对不会令你感动落泪...... 出戏院后立刻想拨电话给妈妈。 因为阿斯特总是偏着头注视情感关系:这段关系一定有毒,而毒性会腐化与撕裂情感连结,最终从无法愈合的伤口中,长出各种妖魔鬼怪。
听到妖魔鬼怪,恐怖电影迷应该兴奋了起来。 问题是,基本上阿斯特「背叛」了观众:你很难想像一位拍出两部叫好叫座恐怖电影的导演,会在他的第三部电影放下令他成名立业的招牌。 《博很恐惧》并不是你想象的恐怖电影,它很明显与《宿怨》和《仲夏魇》不同。 它并没有从开场就不断堆叠紧张气氛,然后在结局给你一个惊天爆点。 《博很恐惧》确实很惊悚,但其中却混合着阿斯特独特的黑色幽默,你会时不时听到观众席中爆出零星的笑声...... 之所以零星是因为这些幽默实在太黑、太残酷、且可能与个人经验习习相关。 而因为《博很恐惧》不全然恐怖又不全然幽默,这种混乱揉合出了浓浓荒谬的气氛。
荒谬不是贬义,却可能是唯一能形容《博很恐惧》的单词。 《博很恐惧》处处让人坐立难安,它仍然恐怖,而且充满不祥惊悚气氛,但它有时很像 A24 影业会推出的其他文青艺术电影,会让你感受和解与温情(白话一点就是催泪),而这种心灵治愈剧的风格,与《宿怨》和《仲夏魇》的一路黑化大不相同; 它甚至放进了一部剧中剧,风格突然转变为「世界童话系列」那种朗霍华擅长的梦幻童话风格,完全逸脱了原本调性; 此外,剧中某些角色死了又复活、行为诡异、或能力大到惊人,而阿斯特明显不想细细解释,令人看得如坠五里雾中...... 喔,对了,这部电影还真的有妖魔鬼怪!
简单说,《博很恐惧》看起来像是一大堆电影放进果汁机后高速搅碎的结果,而且明显地这不是意外,而是阿斯特刻意而为的结果。 没有观众能预期下一幕的剧情是什么、风格是什么...... 就算突然外星人降临或是耶稣复活也不会感到奇怪。 阿斯特的野心全面升级、同时全面爆发,对那些想进电影院好好被吓的观众们、对那些想体验瓦昆在传统恐怖类型电影里如何鬼哭神号的观众们,都绝对会有某种程度上的预期落差。 如果你真的很想观赏这部电影,最好做好预期:不要有任何预期、放松你的心灵、准备好被阿斯特狠狠恶搞你的心智。
阿斯特当然是有备而来,这种类型与风格混搭的荒谬调性,让《博很恐惧》的母子关系主题被模糊化了、被扩散了,蔓延到了男女生殖议题、代偿心理议题与企业宰制议题等等面向。 《博很恐惧》讽刺现代生活,前五分之一看起来像马丁史柯西斯的《下班后》,又像卢卡斯的变调版《美国风情画》,以黑色幽默形式去放大现代社会的混乱,你会看到警方执法过当、用药过量、与左邻右舍的疏离等等社会机制的失能...... 这么多内容,而这只是前五分之一的篇幅而已,《博很恐惧》的节奏是非常快速的,要你一口气吞下这些一闪即逝的尴尬、恐慌与绝望...... 然后,不等你是否理解,下一个篇章阿斯特又转变风格,将《博很恐惧》变成了《逃出绝命镇》?
阿斯特很清楚他在讲什么故事,因此,即便类型与风格不断变化,其中仍然看得出他擅长的「卡农手法」:就像古典名曲《卡农》一样,他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主题,但每次重复都会以不同形式呈现,并加进更浓的情感反应。 这种手法无处不在,连剧中主角阿宝都感受到,他似乎在重复经历相同的历程(「那是我的故事!」 ),历史悲剧似乎会不断地重蹈覆辙...... 我们在《宿怨》里也能看到这种不断重复所造成的绝望感:上一代的母子关系,影响了下一代的母子关系,制造了跨时空的相似悲剧。 为什么会这样? 《博很恐惧》讲得比《宿怨》更多一点:这是一种刻印在男女基因里的命定因子,是后天永远无法改变的宿命。
周五晚上和实验室伙伴们一起观影,总体来说还是很强喜剧色彩的Horror Movie,好几处都引发全场大笑。但以Beau发现电视机画面能快进到未来为起点,许多情节的设定开始深刻复杂了起来,比如:森林剧院中为何出现一个奇怪的“父亲”;和《楚门的世界》会不会相似,照顾男主的白人女主人其实已经不想演了,通过纸条暗示男主;和《黑镜》某一集类似的审判场景;在母亲家Have sex will die的设定发生了性别错置,死去的是初恋女友......有些疑惑会逐渐被之后情节解答,但大家一起推理一起联想的过程,是这类电影最大的魅力之一,以“智力游戏”形式呈现的大众娱乐。
除了通过自洽的Psych情节(恋母/控制欲等)来营造“智力游戏”,独特的艺术性 永远是作者型导演的追求,就这部电影而言,“戏剧性”与“观看视角”是最让我欣赏的两点。
荷马的《奥德赛》和卡夫卡的《审判》无疑是电影借鉴最为明显的两部“戏剧”化作品。在主角Beau自我眼中,虽然潦倒不堪,但始终幻想着自己会成为奥德修斯一般的人物,这在森林剧院中通过大量篇幅呈现给了观众。Beau在观看类似奥德赛的戏剧演出时,突然感慨自己就是戏剧中的英雄主角,目前的一切苦难都会随着时间被克服,夫妻、父子团聚就在不远的将来。
电影中的一些人物设定也和《奥德赛》类似,比如:白人医生家的精神小胖--奥德赛中的食人巨人(也是最后Beau阁楼中所见独眼怪兽),自愿为Beau母亲死去的仆人--奥德修斯父子的忠心奶妈,引诱Beau make love的初恋--以歌声迷惑奥德修斯的女妖......
对卡夫卡《审判》的致敬更是明显,整个电影情节特点就是“荒谬”,主角Beau就同卡夫卡笔下的K一样,不知所以地跑来跑去,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向心理医生(权威)忏悔自己的Guilty寻求帮助,却被利用成为有罪指控的有利证据;最终和K相似,也在审判场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观看视角设计与Psych情节(恋母/控制欲)在本片得到了完美融合。
首先电影一开场就是模拟子宫中小孩的视角(有些许致敬《铁皮鼓》),而且将这个渐变黑色的子宫视角作为一种滤镜,叠加在了后面多处Beau产生回忆幻境的转场,仿佛这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就如母亲欺骗Beau 父亲的去世是因为有Make Love will Die的遗传病,导致Beau从小就对make love这一不该Afraid的事情产生了Afraid。Beau最后在审判中死去也仿佛是回归了母体。
通过戏中戏的嵌套,带来的观看视角也是让影院观众想象成为戏内观众的技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尾,导演故意给了一个环形审判场的镜头,当现实观众在字幕中逐渐退场时(我们等到最后发现并没有彩蛋 :)),电影中参与审判Beau的观众也在陆陆续续退场,这一镜头创新感很强,比起打破“第四堵墙”,更有一种我们也是审判者的观感。
审判结束后,作为中国观众,文化属性会让我们会下意识去思考 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父母不能太严苛等启发性的建议;但在如今这个多元化时代,可能很难找到一些普适的“大道理”,或者那个大家一起追求“大道理”的时代已经只能怀念。我唯一能从这个影片中感悟的可能是,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我们需要尝试了解,但永远不能期望完全了解对方。
就像片中母亲是否知道,自己懦弱胆小的儿子Beau,也曾幻想着成为奥德修斯。
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的目标早已经改变,单纯对于上帝惩罚的想法和对杀人狂的恐惧与当今的现实不符。
当代对恐怖的定义更贴近人类的生存痛苦,这种痛苦已经从一个哲学问题变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
而当你用心思考时,可能会感到可怕不仅仅意味着恐怖,还有一种折磨人的,令人不快的情绪体验。
当代恐怖电影试图更深入地发现和延长我们的感受,将看不见的恐惧外化成看的到的对手。恐怖不再是固定的方向,而是从四面八方袭来。它可能潜伏在黑暗中,或者一个能被人轻易识别的地方。
把情绪的状态和抽象的恐惧,变成一种我们自己感受的到,却无法和人分享的东西。
(也许这个视频可以告诉你,后恐怖时代的恐怖电影为什么变成这样?)
#BFI #Preview 看完电影后我的感受是…我一定被祝福了!太过瘾了!没想到影片能把自我,潜意识,记忆,荒诞等多种元素融合成一种极为舒适的风格。目前是今年看过的新片中最喜欢的,也是想再二刷的电影。在我看来的故事用一句话总结——变成母亲的男主在男权社会下“无可逃脱”的一生。以神话故事看则是带有男性性器的厄勒克特拉为了“父亲”弑母后也并未逃脱自己内心审判的故事。
电影是伯格曼式的内核表达,爱无能的传递感很强,风格上极其贴近于《雏菊》所展现的内心世界。影片所有的影像在我看来只有两类表达,博内心的恐惧和“外部世界”对他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外物”。
整个故事结构看似一个归家之旅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宿命感太强了,我觉得与其说是“归家”不如说是是“溯源”,追溯恐惧的来源,像是一种从自我到潜意识再到集体潜意识的剖析过程。看到快退的时候我想到了《楚门的世界》,但当展示快进时预示着这一切早已发生,而这一切也都是博的内心,不同于厄勒克特拉被阉割的状态,我认为博就是一个带着男性性具的女性。
故事开始时,博已经是最自闭的状态,父亲的死亡让他从小没有接受过“父权”的洗礼(这像极了在柏林看的《男气管制》……这名字改的),强势的母亲让他不断怀疑自己,母亲或死亡或虐待儿童(他哥或他)至他在接近成年的年纪被领养到一个死了长子还有个不受重视的女儿的父权家庭(也可能是孤儿院,因为在照片中并没有成年的博),他在家庭中无法适应也近乎窒息,而男性身份则造成了小女孩的嫉妒直至另一场死亡,最后男主的精神状态就到了开场的一幕,这一幕在我看来是开场也是结尾。都是自闭的表达。
第一幕,公寓代表的自闭。男主听从医生的建议吃药,但是没有喝水导致他大量的潜意识涌进了他的自我,当一切离去,他想到了他母亲的死亡,否认这一切他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浴缸),而他潜意识中的母亲就如那蜘蛛一般把他赶走。
第二幕,寄养代表的父权。回到了男主在寄养家庭中亦或者整个父权社会的表达,在这个社会中他的身份被认可,父亲在讨好这个身份,因为他死去了一个继承者,他希望一切能得到继承,而母亲则像是一个观察者,她不能插手这个社会的运行,只能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只有当不被重视的女儿“死去”她才真正的展现了崩溃,那粉色与蓝色的对照就再明显不过了,即使博作为男性也一直呆在粉色的房间内,而长子的房间则是蓝色的,当女儿邀请男主一起粉刷蓝房间时被拒绝,而最后是吞了蓝色的染料而死。
第三幕,森林代表的否认及渴望。博否认他父亲的死亡,他是多么渴望得到父亲的“洗礼”,这里他给自己编了一个故事,也是对照着他父亲的故事,一个合乎情理并且带有极强“男性”表达的故事,他在故事中费劲努力回到了自己“儿子们”身边,三个儿子的表达也非常到位,我隐约记得左边的打铁的,中间打架的和右边记不太清了。
第四幕,家代表的恐惧与父亲的“真相”。回到家中他看到了“母亲”的死亡,他变成了他的母亲,躺在床上被曾经最接近他的女性“插入”,并且她死在了自己的身上,也是对照自己母亲。母亲的出现让他崩溃,一定要知道真相,而真相就是一个极端“父权”的父亲,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加父权表达。而他的“哥哥”,感觉也可能是他的曾经也在旁边。他最终忍受不了“母亲”对他的嘲讽而做到了“弑母”。
第五幕,斗兽审判场代表的集体潜意识。孤舟上的自我摇摇欲坠,面对着曾经做的“错事”他的集体潜意识的批判让自我无法存活。
视觉上,镜头大量的俯拍和仰拍用于展现内心的状态,搭配着缓慢的推焦,伯格曼感很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仰拍的缓慢推焦,搭配着华金的演技,太棒了。还有摇镜头所带来的凝视感,运镜也十分精彩,整部电影大量的运动镜头用于故事过度,还对于角色所处环境展示有很大帮助。构图上很对时候用于表现对照关系。跳剪很对时候用于展现时间的流逝感,但搭配特写镜头达成的效果更像是一种不稳定的精神状态的展现。森林中的画质感也非常好。
听觉上更多的关注了音效,很大程度帮助建立紧张的情绪。很多时候使用POV音效效果很好。
小细节,“寄养”家庭战死儿子的战友大量于父亲对照出现,基本代表着父亲内在形象的具象化展示。片中男主一直认为所有人都是母亲安排的意味着他潜意识对母亲控制抵抗的体现。博回家过程中小孩在玩船,被拽走后船翻了也预示了结尾。
这部《宝惊魂》谐音步惊云,那才看完的《命案》完全可以叫做《猎疯》,对上聂风——境内谐音梗扣钱,我是不是该来这混。接着《命案》,又疯了三小时,前排胖叔呼噜得地动山摇,我则越看越嗨,或者说,陷入某种影像带来的迷幻,对味了,就是致幻的飘飘欲仙,不然就像Toni强迫Beau抽烟,具有谋杀与轻贱的意味。几十年人生如同泛滥的监管,被母爱,被责任,被承诺,被遗传病史,被自己拿捏得处处雷池,但炸到粉身碎骨了也只会落得个独自胡闹的荒唐,那种惊恐、沮丧,万念俱灰地被他演出了人畜无害却腹背受敌的委屈,段段奇遇或形式穿梭过后,观众如同赏完最无关痛痒的表演,纷纷离席,再杀一刀。话说起初想JP裸戏大方,“无意”甩出大蛋,还真是假有假用。四星半。@ 香港百老汇,上次同场看了《花椒之味》。全港今天只有一场,幸好没错过。
大银幕4K版。序幕戏五星,第一幕四星半,第二幕两星,第三幕一星,第四幕半星,第五幕(尾声)零星。几近于“无”的超类型之作,却是典型的高开低走,最后满盘皆输。本以为会是阿里艾斯特生涯最佳,没想到是迄今最差。多一星给华金的表演,预定年度最佳男演员。
我be like关晓彤大喊:到底什么是真的?你告诉我什么是真的?
【B-】这类导演都一样:他们固然是天才,但当有一天他们自己意识到这一点,那就会变得相当灾难了。不过第三部作品就意识到多少是有点早熟了。。(其实是三星片,但我还是太吃艾斯特这一套,仍然被他折服。一开始以为他已经疯到单纯用无源焦躁自我宣泄了,没想到剧本居然圆了回来,这次仍是个完整的体系,但这样下去下一次就不一定了。)最佳肯定是华金,毫无疑问的年度最佳表演,且可能是他的生涯最佳之一。
#BFI #Preview 长评-无法逃脱的“诅咒”。太过瘾了!没想到影片能把自我,潜意识,记忆,荒诞等多种元素融合成一种极为舒适的风格。在我看来的故事用一句话总结——变成母亲的男主在男权社会下“无可逃脱”的一生。以神话故事看则是带有男性性器的厄勒克特拉为了“父亲”弑母后也并未逃脱自己内心审判的故事。电影是伯格曼式的内核表达,爱无能的传递感很强,风格上极其贴近于《雏菊》所展现的内心世界。影片所有的影像在我看来只有两类表达,博内心的恐惧和“外部世界”对他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外物”。像是一种从自我到潜意识再到集体潜意识的剖析过程。公寓代表的自闭。寄养代表的父权。森林代表的否认及渴望。家代表的恐惧与父亲的“真相”。斗兽审判场代表的集体潜意识。大量俯拍仰拍,摇镜头和推焦也很多,POV音效很棒。
导演这次不玩宗教邪典了,玩起了精神迷宫,玩得实在太脱线了…如果第一部分和第二个部分还可以勉强让人揣测人物和故事,到了第三部分和最终的段落,基本可以彻底放弃,完全当看疯子的独白吧….关键这疯子玩这么疯,居然还能让人看得下去…莫不是是看的过程中被导演洗了脑。(我真的不觉得这部电影单单是在讨论mommy issue…)
一旦悲剧给观众形成“一切悲剧均来自创作者的一厢情愿”的印象,观众难免会觉得浑身难受,而结局无疑强化了这种被操纵感。这种观众对导演的不信任如果是影片中段就被挑明的话也许还有篇幅找补,而它偏偏选择在最后给观众当头一棒,所以看完后基本上是麻了
179分钟的梦境呓语,某种程度上的“遗传厄运”+“楚门的世界”+“盗梦空间”。在阿里艾斯特的影片里,家庭永远都不是港湾,相反它是噩梦的起源,所有的控制+憎恨,都以爱之名在家庭之中遗传,只有斩断以爱为名的锁链,才能继续前行。但影片恐怖的地方也在于此,当阿宝一次次以为斩断了锁链摆脱了母亲的控制,都会发现自己如同楚门一样永远逃不出母亲的手掌心,逃离,发疯,弑母都无济于事,只是从一层噩梦醒来到达另一层噩梦而已。P.S.阿宝老爸的身份太恶趣味了。
我人生中最自我反省的三小时
three hours of my life watching not so crafted oedipal complex
老年博的奇幻漂流之妈宝的多元宇宙
不仅博很恐惧,我看完我也很恐惧。从现实切入,但逐渐进入纯粹的意识流,一切现实假象皆是博内心的写照、创伤的映射,从来就没有别的地方、别的家庭、别的树林,只有自己的浴缸、镜子、大海。
不负期待。这片子之于Ari Aster等同于《霓虹恶魔》之于NWR,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洗粉行为,能留下的都会成为日后死忠。如果说前两部还只是在成熟的框架内反类型,到这部他已经能游刃有余地另起炉灶做大菜,哪怕新炉可能会把A24前两部赚的一把赔光。所有带着预期走进影院的观众百分百会失望,因为它从第一幕就无时无刻不在冒犯你,任何通俗的定义在此刻都会失效。
我完全不明白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但这是我今年目前为止最惊喜电影:1.还是算恐怖片,几乎无jump scary但是非常多令人不适的镜头,绝非合家欢(A24可能要赔);2.虽然意识流,但五个场景非常有意思,推进也不突兀,让人保持着劲头一直看下去,三个小时绝对不长而且绝对值得;3.《博很恐惧》太机翻,《男宝怕怕》可能更贴合主旨;
5年前在戲院看宿怨,大抵上就感覺到亞瑞艾斯特是非常喜歡挑戰觀眾的創作者,也因此第二部仲夏靨故意跳過不看,第三部在漫長的3小時中,用各種形式的夢魘,直擊精神病患者的內心,讓觀眾陷入焦慮與困惑之中,基本上毫無劇情邏輯可言,因為它是用符號建構而成的片,全片分成4種夢魘,第一種:末日焦慮夢魘;第二種:完美中產家庭夢魘;第三種:奇幻寓言夢魘;第四種:原生家庭夢魘,前三種夢魘最後都彙集於原生家庭,母親的佔有、兒子的逃離、父親的高潮而死,想逃離媽媽掌控自己卻已經成了媽寶,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最後便在內心良知的自我公審中死去。全片算最喜歡第三段夢魘,二次元混三次元的視覺手法呈現,美術相當吸引人,部分橋段的符號編排確實滿有意思的,但全片3小時看下來實在是無法喜歡這部片,這部片注定難賺錢,也很難跟別人推薦就是了。
很失望,失望就在于所谓“恐惧”的点居然是SB妈宝男和妈宝男控制欲极强的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所期待的恐怖片。
三星半。抱着《遗传厄运》与《仲夏夜惊魂》的期待值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Aster这部新片的确还是能够让人不安,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其极为主观拍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隐喻的困惑。窒息紧张的母子关系,亲密关系的抵触,阳具被阉割的恐惧,无法做出决定的持续的自毁,被放大化的日常生活中的混乱,还有归于子宫的循环。电影名字取的倒是一针见血,这个叫博的男人一生都活在恐惧中。
感谢此片,我懂了别人的panic attack是什么样的了。
最忠于自我或许并不等于最佳。整体看起来很抽象,但表意还是跟前作一脉相承,即“主观能动性是存在的基础与毁灭的根源”,只是这一次Ari Aster用电影的最后一个小时打破了“仲夏夜”的最终落点(尽管二者同样都具有病友疗伤片的属性),构建起更加极端且直观的叙述语境:当人的生命力被动到只由应激反应与生理本能所驱动,忽然出现的变量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Aster想要探讨的事情。另外,看的时候脑子里想到两个片子,分别是《妖夜慌踪》和《天幕杀机》,三部电影的确是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只是前两者拍法更高明一些);联想一下,本片的一头一尾是属于畸形共生关系的生命轮回,即便能够预知未来,也难以抵挡宿命的审判,直到银幕内外的两道光互相照耀,那些或抽象或疯狂的元素似乎也有了明晰的可能性;离开戏院还是留在水中,这是个问题。
博很恐惧,我很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