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5/red-cherry16.html红樱桃 (1995)
本片获得1996年第1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对少男少女在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的故事。1940年,两个共产党员的后代被送到苏联莫斯科的国际儿童学院学习,两人度过了快乐的一年时光。1941年,学校带领同学们去白俄罗斯过夏令营,男孩犯了错误没有去。孩子们在白俄罗斯时,德军对苏联反动了攻击,他们很快占领了夏令营所在的城市,女孩与其他人都成为了囚犯。此时,身在莫斯科的男孩则因为学校关闭无处可去。一些孩子们在一个男同学的帮助下骑马逃走,可是男同学被德军乱枪射死,其他人都被抓了回去。德军准备杀死孩子们,一个德国将军将他们留了下来带到了一个修道院。在莫斯科,男孩因为没有吃的就主动去献血好领食物,可是却稀里糊涂的被当作小偷抓了起来,认识了一个胖男人。随后,胖男人就让男孩成为了送信人。男孩在送信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女童,于是两人天天在一起,女童并叫男孩为“爸爸”。住在修道院一段时间后,将军开始在女孩身上纹身。纹身后女孩很抗拒,想要绝食自杀,但看到德军乱杀无辜就屈服了。就这样,将军在女孩身上用了两年时间纹上了精美的纳粹标志。1945年,男孩在莫斯科多次袭击德军战俘,在一次攻击中被杀死了。德军快要失败了,将军将女孩放走,自己开枪自尽了。女孩被苏军救下,但身上的纹身让女孩很痛苦,她想要自残。最后,女孩得到了各方面的注意,获得了勋章,并做手术下进行植皮。可是植皮多次后,最终还是失败了,1990年女孩在中国逝世。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很特别,因为在九十年代本片的宣传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完全可以用一个词“铺天盖地”来形容!无论是报纸上、杂志上、电视上,还是广播中,处处可见《红樱桃》。因为耳濡目染,所以郭柯宇那背部全裸的大幅海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估计一辈子也不会忘。总之,本片在上映期间的宣传造势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之一。可以与它相提并论的,只有《画魂》、《泰坦尼克号》了。那时候看本片简直成为了一种风尚。就因为如此,《红樱桃》这部电影成为了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总是想一探究竟,看看它到底如何?
可是,当时隔十几年看过这部电影后,本片让我大失所望。电影不仅没有多少优秀之处,甚至可以说是缺点多多,根本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出现了许多中国电影的通病:故事分散,不注重细节,以及情节之前缺少紧密的联系。说的简单一点,我像是在看一部“一段”“一段”的小短片。首先,片中男孩与女孩之间的故事是没有联系的,这就让两个独立的主线将电影一分为二,难以成为整体;其次,男孩在莫斯科的四年变化很大,每一次变化却没有任何交代,比如刚才还在要饭,下一个场景就成高干子弟了,再下一个场景他又变成了送信人,最后男孩成为了杀敌勇士。这些让人看得不舒服,故事哪有这样讲得?第三,女孩在将军那里就一件事——躺着……,余下的就是将军絮絮叨叨的独白了。从以上三点可以了解电影的全貌,即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的二战流水账! 因此,这部电影看得相当痛苦,一点吸引人的剧情都没有,怎么能让人坐得住?
此外,中国编剧写故事的水平在本片也显现出来,那是非常的糟糕。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男同学拿走德国人身边的枪时,非常的容易,几句话就让对方放松警惕了!有没有搞错,德国人都是傻子吗?写剧本的人有没有脑子啊,因为这是人的最基本本能,谁能当看守的时候放松警惕?如果这样的情节让德国人看到,他们该骂人了。
就这样一部平铺直叙的电影竟然能成为1995年的国产大片,中国人的审美水平也太低了吧 !当然,这也说明当时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多么有效,可以吸引那么多的人去看这么一部平庸的电影!真能“忽悠”啊!
不过,不看电影整体,看影片部分场景的话,影片还是有可看之处的。比如女孩在台上讲述自己身世的那段超长独白,不只是郭柯宇的表演让人感动,台词也确实很给力,相当煽情。还比如,女孩用火烧纹身的镜头、将军与女孩独处的几个场景等,这些的画面的灯光、取景都很考究,比起这部电影以前中国那种土得掉渣的拍摄方式唯美多了。只可惜,本片导演叶大鹰只做到了部分,没有做到全片,真可惜啊。
虽然电影如此糟糕,但它华丽的外在还是很吸引人的。片中的画面全部国外取景,俄罗斯的秀美风光尽收画面,而且各种大规模的战斗场面也是频繁出现,飞机轰炸、德军大屠杀、坦克进城、大爆炸等等,这些让人看起来颇为震撼的画面都是很少出现在中国电影中的。即使现在来看,本片的规模也堪称大制作了!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本片称之为“大片”也是无可厚非的。
至于电影表现的主题,不用多说了,因为本片已经成为类型片了。本片无外乎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展现一下纳粹的罪行,记录一下历史,让我们牢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简而言之,一部非常主旋律的电影,很“红”的。因此借着本片,我们又重温了纳粹的残忍、无情、暴力、血腥等等。哎,有点看烦了。
本片女主角很出彩。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出生于1978年,虽然拍摄时已经十四五岁了,但身材还像十三岁的小女孩,所以她很适合这个角色。关于她的演技,通过影片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表演天才。比如前面说道的她那段长时间的独白,几乎是真情流露,很让人感动。不过,郭柯宇长得不漂亮,脸太大了!男主角扮演者徐啸力则给人感觉一般,傻傻的样子看着就很呆。片中的其他俄罗斯演员都很棒,不仅扮演德国军人的男演员帅气,而且那些出演角色女的演员也很漂亮,尤其是几个小女孩和那个女老师,让人印象深刻。
总结一下。本片是一部依靠炒作红起来的电影,其实一点也不好看,现在留下来的只有那些大场面。幸亏当年我没去电影院看,否则我就是“冤大头”了!
郭柯宇
郭柯宇
序列:0795
红樱桃.Hong.Ying.Tao.1995.DVDRip.XviD.CD1-Lymdg
2012-05-0
很多年前,百度有个红樱桃吧,很多年了,今天偶然想起来,不出名的演员,没有几个人的贴吧,只因为喜欢这个电影,到处搜索与这个电影相关的报道和剪报,记得那个时候,男主角徐啸力还来吧里写了自己的故事,后来不明原因,一切都没有了……就这样吧,失去的时光一去不回,无人知晓,如果早知的话,我会把当时吧里的东西转来豆瓣吧,不过,无可挽回,就这样埋没吧,我也不会再有心思那么做
看惯了英雄凯歌式的战争片,往往就会被一个特殊时代里,平凡而渺小的普通人所感动。看惯了声泪俱下控诉式的战争片,往往就会纠结于无声无语的悲凉中不能自拔。
《红樱桃》里,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给人们以希望,平凡的孩子,平凡的人,做的却是不平凡的事,于是绝望处就有了希望,有了未来。
影片的第一次震撼是在,语言课考试上,当虚构的身世被看穿,我们的小楚楚开始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在我们眼前,慢慢揭开自己疼痛的疤,亲眼看到作为革命者的父亲被腰斩的全过程,不能叫,不能哭,怎能忘!不舍得去看楚楚讲述这些时,隐忍而悲愤的眼神,平静背后,强烈的控制到身体微微发颤。满教室的师生都被震撼到了,此时,这里的战争还没来。
接下来,影片的情绪明显的,轻快起来,澡堂里洒水嬉戏,歌声相和,一直到一位身宽体胖的苏联阿婶被误打误撞地被淋了个结结实实,脆弱的澡堂经不起这位阿婶的悲惨嚎叫和男孩子们的鱼贯而出,终于塌了,只剩下阿婶胖体微遮,尴尬羞愤的立在那里,夸张的喜剧效果不言而喻。
经过这一连串闹剧式的生活写意,之前心中压抑的阴霾渐渐散去,以为再凄惨的童年也都会过去,这才是十岁的孩子应有的生活,应有的童真,应有的笑脸,但是现实总是狠狠的扇了我一巴掌,让我痛。
刚开始,楚楚决定不要去夏令营,要留下来帮助修屋受到男生们集体的嘲笑时,我以为只是生活插曲,直到看完了整部影片,知晓了战争岁月里,没有谁可以奢谈幸福!如果楚楚就此留下,没有去夏令营,她是不是就不会遭遇之后磨灭不掉的耻辱和伤害。
没有什么能在事情发生了之后说如果,这就是战争中小人物的命运,由天不由我,由强不由弱。即使如此,他们依然挣扎着,抵抗着,奋斗着,牺牲着… …
楚楚终是坐上了去夏令营的车,由命运载着前行了… …
快乐的夏令营场景下,战火没预兆的从天而降,铺天盖地。爆炸,逃散,烟火冲天,一切祥和,欢乐瞬间崩溃到消失殆尽。人们慌乱的眼神,慌乱的步伐,一点点将影片带到更为黑暗,迷茫的色彩中去。
第二次震撼是张卡尔,那个混血男孩的死。开始的他,像谄媚般的讨好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德国兵,接受了所有来自德国兵故意的侮辱。我原本觉得这种人真是该为自己汗颜,一支烟罢了,还无关生死呢,就把自尊和民族尊严全部丢弃了。哪知,他在套近乎后成功的夺走德国兵的枪,镇住其他德国兵,大叫着让其他的伙伴们逃,而他在被追捕中,因不会使用那支枪,愤怒呐喊“法西斯臭狗屎”之后光荣牺牲,无数子弹穿过年轻的身体。他用还稚嫩的肩膀扛下来所有的罪,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尊严,名誉,甚至生命。
第三次震撼来自那个要烟的女孩,她也许不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为着生存,近乎毫无原则的妥协,她欺负新到的孩子,媚笑地伺候着下等的醉酒军官,希冀可以靠这些换取一份平平安安,平平静静。但是她最终没逃过她的劫,当将军在酒会上,将她作为自己的艺术品展示时,她站在酒桌上,赤裸的肌肤满是刺青,人们疯狂的向她抓去,她眼神由最终的惊恐无助到后来的绝望木然,她由最初左晃右闪的躲避到最后呆立成空洞雕像,生命抽离般模样,所有原来指责她的话,在那刻都说不出口了,她即使妥协至此,依然无法在战争中安然完璧。
第四次震撼,是男主人公罗小蛮寄宿在老邮差TONY家里,做着一份很揪心的工作,将战士的死讯传达到他的家属那里,老邮差说,一份也不能遗漏。每一次,信件的抵达都会伴随着撕心裂肺,伤恸欲绝的哭声,每一次,罗小蛮总是快速的逃离,为什么他最后会选择和那些德国兵同归于尽,即使他们已经投降了,这似乎和缴枪不杀的规矩不和,可是试想,一个看尽战争带来人间惨剧的男孩儿,怎么能理智到冷血的放弃对德国兵的复仇,他用弹弓打击德国兵被Tony干涉后,他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一条将悲剧进行到底的路,一条用自己的热血生命来谱写的复仇之路,他终于可以安静且安详地安息了,他终于不用面对那些因法西斯侵犯而家破人亡的惨剧,终于不用怀着悲凉的心情去编写已战死的战士那不可能再拥有的灿烂阳光来安慰支持他的家人。我总是在想他大声的读着自己写出来的善意谎言时,看着那些已死战士的亲人们眼中重放希望的光芒时,一个人收藏了所有的真相,所有的痛苦和辛酸,会是怎样的心情。当一位老妈妈用温暖的怀抱搂住他,兴奋的一直絮叨的说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还活着,他该怎样去承受。在纳粹兵被爆炸的油桶震得四分五裂的同时,他轰轰烈烈的走了,在热火与热血中得到了永生。
影片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个叫楚楚的女孩,从经历了第一次作为活物的艺术品被将军在其背上刺青到后来黑色屏幕上缓缓上升,告诉我们关于楚楚最后的结局。
影片刚开始,初到俄国的楚楚是可爱的,经历不幸的她依然有着孩子的眼神。战乱刚开始,饥饿的她是可怜的,但并不缺乏生气。到达将军府,遭遇游戏般杀人的她,是畏惧的,诚惶诚恐的,她无意翻看到了刺青的花样,却不知这就是她今后无论如何都不能磨灭的耻辱。第一次被刺青醒来的她,惊恐的看到背后的花纹,她并不知道究竟哪里有,有多少,但她知道那个东西带给她的羞辱,她拼了命在粗糙坑洼的泥墙上蹭她的背,希望可以抹杀掉那羞辱的刺身。任是血肉模糊,任是鲜血将墙面浸染,她不管不顾的蹭。可是刺青依然,什么都没改变,她乏力的抗争,无声的对抗,一直到纳粹失败的那一天,将军说她是他留在世界上唯一的金色皮肤的艺术品,希望她活着,将军在刺完最后一笔后,举枪入口,自杀了,德国的纳粹军旗轰然倒下… …
被红十字会救回的她,又有了笑容,脏兮兮的衣服下,那个可爱的笑脸仿佛又回来了,如果没有洗澡需要脱衣以及后来的故事,也许楚楚就会以为灾难结束了,她终于熬到了这一天,所以洗澡堂里她死活不脱衣服,她知道那衣服一脱,磨灭不掉的耻辱又会回来了,战争胜利了,可是她的灾难在刺青被刻上去的那刻起就被宣判了没有终期。那背后展翅的鹰,挣扎的蛇,纳粹的标志就是她不容于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俄国的理由,她宁愿披上脏兮兮的衣服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围栏边过夜,她的眼长久的盯在沸腾燃烧的火焰上,不知道她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狠心拿起那燃烧的木棍烫向自己的背后,蚀骨般的疼痛,她默不吭声的忍下来,只是脸上的泪越来越多的流着,她的手死死的抓着地上的草,可是伸向后背燃烧的木棍就是这样一直坚定的,执拗的压在纹身上… …
然而,经历了这样的苦楚,刺身依然未受到根本的摧毁,因为刺身的面积太大了,她坚持要进行植皮手术,尽管手术风险相当大,俄国军方似乎也容不得这样的纹身在女孩子的背上,他们更愿意让这个纹身成为警戒后世的碑文,这样的安排我不知道是有怎样深刻的用意。院长对楚楚的怜惜让人多少感受到战争过后,温暖回归。
结尾,那个叫着罗小蛮“爸爸” 的苏联小妹妹和楚楚见面了,她这样介绍了罗小蛮,他是中国人,他来自延安,他的学校在… … 更加稚嫩的声音,一样的字句,楚楚想起来初到苏联的那堂语言考试,声音宛在,人以非也… …
叶大鹰导演的这部电影,没有用大量的鲜血,尸体来营造战争的惨烈,从战争中孩子们的遭遇揭开全景的一角,让人揪痛不已。
战争结束了,但是伤害却无法消弭… …
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楚楚”这个名字到底意味着怎样的楚楚,她不愿在俄语课上编造美丽的谎言,而愿意面对自己并不光鲜的身世,和父亲刑场处死的残酷画面,她的这份楚楚,就像她那天穿着的白色的点缀着天蓝的花点儿衬衣,天真烂漫中带着一份尚未成熟的勇气与承担。她会在与男孩隔着一面木板的澡堂里与那个英俊的德国男孩对歌,然后打起水仗,跳起欢悦的舞。她无视社会关于妇女的习见,要求自己跟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由和地位地行事,并且实现革命的理想。而当她被俘,年轻,稚嫩的,光鲜的身体,成为纳粹军官实现”永恒艺术“的工具,被刻上纳粹的标志,她在墙上磨着自己的后背,发现怎么也擦不掉,这将成为一个永久留在她身上的耻辱,无法弥合,而她再也不能像当初那样欢快地走进浴室,在解放后的莫斯科,动听的俄罗斯歌谣和欢快的舞蹈跳起时,她蜷缩在篝火边,慢慢举起燃烧的火把,把它嗯在自己的后背,而我等了半天,也没有听到她那句揪心的,划破夜空的叫喊,她只是沉默地忍受着痛苦,无声,咬牙,直到画面被突然呼啸而过的列车打破。(这个镜头的处理,足可见导演叶大鹰的功力)对,这就是这位在战争中凋谢了的”楚楚“,整部电影并未脱离生活场景的真实,也并未牺牲电影自身的节奏,而去刻意描绘人物形象,但是,这位”楚楚“就的确是这般的楚楚动人。
不仅有她的凋谢,还有她爱慕的那位德国男孩在无名的森林中在乱枪扫射之中无声地死去。对于一个男人来讲,他的勇敢,他的绽放,和对于死亡的救赎,就表现在那一刻抬起高昂的头,嘶吼着,拿着枪与敌人对战中英勇地倒下,这就像余小蛮所选择的在自己制造的那场大火中,与敌人一块灰飞烟灭。然而”楚楚“的是,德国男孩鼓起了勇气,他选择了这种勇敢的方式,然而当他嘶喊出来的时候,却发现他还并不会用枪。。因此最后只能像一颗软蛋那样,坐在地上,等着穿过胸膛和全身的子弹。
关于俄罗斯,以前看过米哈尔科夫和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对于他们电影中的画面和音乐叹为观止,心驰神往,而今,在这部电影中,分别有中文,德文和俄文对白,再加上英文字幕,我却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俄语自身的美,不仅仅体现在俄文老师临死前给学生朗读诗歌,然后子弹穿过脑袋,留下一朵血莲在地上那一幕,而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那奔放,那在寒冷的天气和严酷的时代里,始终散发热情与生命力的俄语,那属于普希金和阿赫玛托娃的,像风一般,在金黄的原野和蓝色的大海上传扬的俄语。
明年的秋天或者夏天,我定要去那片土地上走走。
2011.08
觉得就这片讨论分级有点过(不知是否阉过)。故事觉得蛮好看的,大概算当初十分难得拍得这么洋气的片子,画面色彩等等都和当时国产片不大一样几乎可以当俄国片看。要不是知道它是部结合好些事件成一体的片子,搞不好以为是真的~(虽有原型,毕竟结合了不少其他人物事件内容)。罗小蛮很萌。
大陆导演拍得国际片,没人说还真看不出来。小时候看的《血色童心》也是叶大鹰拍得,像是本片的加长版,印象深刻。当时就想领导人就是有渠道,高干子弟家里闹革命还能出国,感觉真怪,真是当作一种“景观”在看。
王朔策划,芦苇编剧。后期原来是在日本做的。维基百科上说这是根据朱德女儿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惊了。没在电影院看过《红樱桃》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依然是题材取胜,在当年叶大鹰也算是先锋导演了,毕竟我们很少拍摄主要表现二战欧洲战场的电影。但剧作还是比较扁平,人物也趋于脸谱化。
yeting孙子拍jude女儿故事,这个八卦比电影有趣得多~
《红樱桃》是一部并没有太多反映战争惨烈的二战电影,但这丝毫并不影响电影所想要传递给观众的反战观念,在那已然人性泯灭暗无天日的岁月中,其以两个个孩子在欧洲法西斯的迫害下所历经的苦难,是如此的不寒而栗,恰如同楚楚那身纹身一样,将战争之殇铭刻于了每个观众的心底。
这是部根本不适合小孩子观看的影片,可我们却在孩童的年纪被学校组织观看留下了心里阴影。其实若对小孩子思想政治教育,《小兵张嘎》已经完全足够。叶大鹰导演的这部作品,没有用大量的鲜血,尸体来营造战争的惨烈,而从孩子们的遭遇揭开全景的一角,让人揪痛不已。战争结束了,但有些伤害却无法消弭。
我居然看过耶,还是学校组织的~
当年给我幼小的心理留下了不小的伤害,虽然当时根本没看懂,但真的吓到了
和妈妈一起看的片子,当时有点害怕还~(现在想来是一部非常文艺的片子,很喜欢,叶大鹰年轻时也挺有本事的嘛)
给我小时候留下阴影的片子,看完很难受~~
故意渲染情绪,重口,暴力,裸露,小时候不懂剧情,可现在看就觉得很多段落都莫名其妙!【童年阴影啊!看了之后做了多少次噩梦都不知道啊!】
早年的记忆,至今心有戚戚
当年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小着实被内容吓到了,现在看来是表现了普通人特别是儿童少年在战争的阴影下的生存状态甚至活的不如一条狗顺便说一句中国电影还不分级啊......
那个文身是我心里挥不去的阴影。到现在都没办法完整看一遍。话说那个时候还真敢拍,尺度够大的,还有70%的俄语对白,搁在今天估计。。。。
好像是从和平里骑车去东四的长虹看的,相当于三级片吧,看完好像去挑了打口带,还切了街机——其实那已经是隆福大火之后的事了。
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过度渲染不必要的暴力,难以共鸣
十五年以后再看这部电影,完全惊异与95年中学包场观看这部电影的大胆与开放.
我有点记不得大致的内容了……但是印象中还是很好看的。刺青的那一幕我太记得了,我。
哭了,很多戳中我的情结。1.为了讨好楚楚说自己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德国人的俄罗斯男孩,欠楚楚的那声抱歉用命归还。2.楚楚的语言考试用中文讲述真实。3.罗小蛮报信时失去父母的女孩叫他爸爸。4.纳粹纹身爱好者的精神污染。5.结局俄国小女孩已经成为三个人的象征。
楚楚背后那展翅的鹰,挣扎的蛇,纳粹的标志,不能像将军自杀后坍塌的纳粹党旗一样消散,于是她眼里映衬着篝火与悲愤,拿起那燃烧的木棍烧蚀皮肤,默不吭声的忍下蚀骨的疼,即便脸上肌肉扭曲、汗泪流淌,她的手死死的抓着草,可是后背上燃烧的柴火纹丝不动,让我在这无声无语的悲凉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