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考究而惟美,叙事宏大而扎实,虽然部分表演略显僵硬,仍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反战片。
从日德两国的反战电影也可以看到两国国民性格上的不同。罪感文化的德国,民族尊严的重建源自对罪恶的反思,其深度和广度甚至远超受害国的批判和揭露。耻感文化下的日本,民族尊严源自一种在延续中不断的自我审视和发展,它不会和过去一刀两断。
追其源头,在于“罪恶”与“耻辱”并不等同。前者要全盘否定和抛弃方可让“罪人”重生;后者则带着更复杂的自尊心上的伤害和修复。“羞耻的人”并不否定自己的过去,并认为过去的错误也是今天的自己的一部分。他强调自己之所以变成今天的自己,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包括羞耻的经验。也因此在日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战死者的敬仰与悼念并不冲突。二战伤亡者并不被认为是战犯,而依然是勇士。尽管他们在历史中做了错误的事情,但依然对他们作为“日本人”身份给予超历史层面的肯定。很多时候日本人的这种“耻感心理”很难被理解,也就造成文化和政治上的诸多矛盾。如果你能相对坦诚地去试图理解这部电影在叙事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许会对你理解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产生帮助。
(巾城)
二十六只哭泣的眼睛,加上老师的一双。美到极致的高峰秀子。
通过碎片化的方式时而模拟人的记忆,时而又像是日记,时而是老师的经历,时而又是儿童的视角,将漫长的岁月精简成令人难忘的小事。年华飞逝,最后让人记住的反而是这样一些或轻松或悲伤的片段。
小豆岛象征了某种日本乡土的理想价值:山河相间,阡陌良田,房舍临海,佛像静观,僧侣行路,群童嬉玩,这是典型的东亚农业生活价值。而自行车的一来一去一返则象征着日本近代扭曲的不被理解的现代化和最终人们共同的选择。
女性默家室,男性死疆场,是当时底层平民通常的道路,天皇呢?天皇躲在柜子里。女子成为老师、拥有工作,男子不忠、胆小一次,对军国主义质疑一点是他们唯一的反抗,余下的便只是无助地哭泣而已,这也是传统体制下平民的无奈。当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只能用比惨安慰学生时,这个社会便已经病入膏肓。
师恩难忘,有的人一去不返,有的人苟活于世。坟墓只会越来越多。开一间糖果铺无法阻止战争,但依然需要有人开糖果铺,因为还有未被荼毒的孩子喜欢甜食。
五十年代的日本,本片已经在反战角度做到了被允许的极致。但是日本的人们也必须在一个好的历史老师那里学习一个事实,战争的受害者永远是人民,但对于二战东亚战场而言,影片中被一笔带过的战争中的其他受害者还等待着自我宽慰后重又骑上自行车的人的道歉。
谢飞老师强调。(后来翔又推荐) 看着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痕,痛哭流涕,仅仅只是喜悦的重逢,在低分贝的音乐烘托下,让人那么伤感。日本的国民性中的坚韧总是在电影里有很好的具象。 老师在日本很受尊重,女老师在电影中常常是神的化身,就像松子。神的孩子们沉沦,神也是无能为力的。师生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师生关系中的纯粹揭示着人性很美好的一面。 电影中有一些很清晰的符码,值得玩味。我第一次落泪应该是孩子走着走着就有人哭了,心疼,人类就是这样,为了一个信念,一边流泪一边行走,但不是每一次终点都有女神在等待。 从洋装自行车蒸蒸日上的摩登年代,到一个关于百合印花的消费主义的膨胀,再到摘柿子的孩子摔死日本吞下不仅战争的代价还有侵略的恶果。再到后来老师离开与回归。到松子那面,老师就被青年文化杀死了。可以说《24只眼睛》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上)》。
浓缩的时空,淡淡的光影,故事从二十年前说起,是小豆岛上的一段沧桑往事。
松江是一个游离于剩下十一个孩子之外的人,在他们去找大石老师时,就松江因为家人而留在村子里。十一个孩子满怀希望地朝着幻梦(大石)冲去,又被瓢泼大雨所隐喻的社会事实所击垮,这就是那迷茫一代的真实写照。
隐喻用得很丰富(至少我这么理解),船、大雨、海浪、百合等反复出现的元素,都可以找到某种对照,大石的名字与其身材的反差也很有意思,预示着她作为一个乌托邦的幻影存在介入到孩子们的观念当中,但最终她却与象征着军国主义的军官成婚了,并卷入了(哪怕不情愿地)战争当中。她的绰号从“小石头”变成“爱哭鬼”,也反映了日本的意识形态从保守、传统乃至于极右走向了对历史的反思。
结尾比较拖沓,我觉得在爱哭鬼那里停下就足够了,作者似乎很想要给每个孩子一个完整的结局,最后还让大石重新骑了一次“自行车”,这种回环的剧情结构固然完成度很高,但给人一种没有必要的冗余感。
打分有犹豫。观影中,观感和预期有距离。毕竟六十多年前的片子,一些拍摄手法,老到不忍卒视。观后,却被触动了。
看片过程中,似乎总等着大石桑赛将特困生一把揽进怀里,动情地说:“孩子,别怕!老师在!有老师在,什么都不用担心!”可是,……
大石久子,不是“蜡炬”式模范教师,她是普通人。大石老师有普通人的善良,她希望自己的学生经过教育比上一代活得好,她不忍熟识的人死在青春年华,她反对男人和男孩走上战场。
大石老师是无力的普通人,无力对抗普遍贫困,无力反抗军国狂热。她只有饱含热泪,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学生走向或艰辛或毁灭的人生。她也阻止不了丈夫上战场,如果战争再持续,她甚至无力阻止儿子当炮灰。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毕业时,女孩的前景普遍比男孩黯淡,贫困家境对女孩的负面影响更大。孩子们长大了,又经历战争,女孩大多过上像样的日子,男孩却大多非死即残。
木下惠介导演的《二十四只眼睛》不好看也好看。不好看在,叙事流水账化,高峰秀子作为女主角也没多少施展空间。好看在,如此叙事传达出了导演想表达的情绪,确实,看过师生们的经历,一种不是滋味的沧桑萦绕心头。好看还在,黑白镜头下的濑户内海,繁花似锦、远山如黛、清风徐徐。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近观日本电影,感觉对影片风格影响很大的其实很多是与导演的性格有关。高峰秀子在自传里说过,木下惠介是一个爽朗活泼的导演,在片场常常哈哈大笑。这样爽快豁达的性格也体现在电影中,镜头语言、剪辑方式都能体现出他自己的风格,相比较成濑的婉转千回、低回吟唱,木下惠介更加“直、开、放”。
山形未改,水色依旧。昨昔历历,以至今朝。结尾自行车一出来,鼻子就酸了,不清楚泪点在哪里。但哭了几次就明白了,令人难过之处在于物是人非,所以自行车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闪回,唤起观众对起初自行车出场时那种生活那种人的回忆。十二个人变成七个,一个潦倒无音信,一个病故意,三个阵亡。而久子的长子,即便是战败后,军国阴云也仍然笼罩着他挥之不去。「ヘイワ」,和平,对于个体而言是如此难能可贵,来之不易。美中不足是丈夫女儿走得有些突然,并且这个设计的目的性、解释性不强。
实在是太煽情了,处处都在煽情,而且在我看来都挺刻意的,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反思完全被煽情遮掩过去了,还有第一次骑自行车出场那段看着太尬。
一曲只见泪不见血的时代悲歌,因为哀绝之至,即为泣血,伤楚之极,便可穿心。一部仅从侧面白描、却让战争之险恶阴惨暴露得淋漓极致的反战杰作,国家机器(招兵的军队、捕控的警察、“躲在食橱里的天皇”-照片与终战广播)成为缺席的在场者,个体则是酷烈历史下的渺小人质,不是在画外殒命(几乎未出现过尸体,仅可听闻人物的死讯,或目睹丧礼与墓碑),便是被迫遭遇悲凉酸涩的生命情感体验(尤其是亲历自己的学生与家人一个个因贫穷、家庭变故、疾病、意外或战争而亡故的老师)。前半段基调欢乐美好,之后渐次转为悲苦,一次次无言而用力的告别,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或凄婉动人的曲调([友谊地久天长]总萦回于耳畔),一座座逝者的墓碑,无尽的孤舟,还有那张承载记忆的合影与自行车礼,都令情感激荡狂涌。高峰秀子抹泪不断,演得太好。(9.0/10)
大石头老师是一位母亲。她骑着车穿着洋装,闯入了这个小岛。然后离开又回来。她爱人,为他们笑和哭。她育人,说我并没有说什么不对的话。她的儿女们经历着这个时代,而她站在那一直守望着他们。当他们重聚,有人说我必须要来,否则我就再也来不了了。为我们的童真流一些眼泪。
二十四只纯净的眼睛,十二个不幸的孩子,木下惠介用清新自然的叙事手法温柔而有力的直戳战争对人民的迫害,一代年轻人流离失所,生死茫茫,眼眶也跟着高峰秀子几度潸然,串联电影的每一首悠长的日本小调也仿佛成了社会的悲鸣。
下次去小豆岛巡礼有事做了:边骑自行车边哭
1. 大师级作品。2. 高峰秀子的优点是可塑性强,原节子太过完美所以选择角色会受限制,或者是观众对她的完美印象很难改变。3. 片子不着痕迹,不起劲儿灌输,一切都浑然天成。4. 没有战争场面,一个个墓碑,还有老师战前,战后的自行车就让人能够明白很多道理。5.杰作,史诗性质的。
这片子最神奇的地方是,虽然每个学生都有三个以上的角色饰演,但情感是完全和高峰秀子所饰演的老师(还有她的表演)连贯在一起的,这是蒙太奇造就的一生,是唯有影像才能赋予的真实力量。当然,如果不是木下惠介惊人的导演力,也不会有这样一幅跨越半生的动人历史画卷。2021.05.23 @电影资料馆二刷。效果比第一遍看还要好。有距离的日本现代平民史。
3.5。回想小津在《彼岸花》《秋刀鱼之味》片尾处借笠智众之口追忆戎马岁月,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而木下惠介的反战思想是在《二十四只眼睛》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的,高峰秀子的眼泪颗粒分明地砸在观众心上,与战场上的弹坑无疑。——年轻时,她质疑军国主义教育里对爱国与忠诚的过度宣传,随着年岁渐长,她只是不想要任何人奔赴死亡。没能感受到一年级师生间迅速建立起的情感联结,但后半段对和平与安宁的希冀却是普世的。镜头平等地、甚至不厌其烦地扫过一张张年轻士兵的脸,数年后则扫过他们的墓碑,昨天他们是身边的同学,明天就成为远方的游魂。老师仍需要一辆自行车来重建生活,二十四只眼睛里有许多双永远看不见。
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當初國際影壇為何會喜歡這部作品,但越看我越發覺電影前半部在構圖上非常的有趣,像是一連串地景被簡單的敘事所串起,因此那荒涼貧瘠才是影片前半部分的主角,然而它們的永恆不變更為如此像是通俗劇的作品增添了幾分諷刺感,與無法改變的社會與其交織成限制眾人的時空結構
#重看#内海金光闪闪,纯真童音阵阵,今日纵声歌唱,焉知路在何方;师生亦是缘,相扶走过的难忘岁月,经炮火洗礼,故人凋零,魂魄悠悠,曾共同欢笑哭泣,却只能目送你们走上各自人生道路;木下惠介的镜头永远那么诗意,且奉献最美秀子,哭戏煽情度最佳,今日两次大银幕秀子,满足。
可能是史上拭泪镜头最多的电影...前半段清新自然充满童真,后半段桃花源般的小豆岛也免不了被卷入战争阴云,泪点连连。高峰秀子太温柔美丽了。片中若干插曲都是我从小哼到大的,有的中文歌词都记得很清楚,以为地球上人人都会,没想到一问大家居然没听过我也搜不到?!震惊,我到底是从哪学的呢??
可能是太喜欢木下的日本的悲剧的原因。感觉这部片丧失对我应有的力度和影响。上上下下老师的一生。希望的只是不做炮灰。24只眼睛只剩下了14只。流去的也就不只是时光了。真是在想,个人命运被什么所左右呢?更多的。只是想摆脱一切荒谬的宿命而已。看着刚出生的婴孩死去。忘记当下发生的每一件琐事。活着的意义,有不有关于记忆?
自行车隐喻发展动力,老师象征国家母体,战前自行车源于父辈积蓄,战后自行车来自众人集聚,自行车老师—爱哭的老师—自行车老师的称号变更,暗合日本人对过往、现在、未来的定位与期望,木下不愧是50年代最受信赖的导演,不仅将社会心态把握得细致入微,而且绝不冒失出牌,譬如慰安妇的雷区【9↑】
那年头的日本电影看了好多都走这种散文式反高潮的路线——尤其木下惠介——需要耐性去……可惜不能在电影院里看,用电脑看各种走神。中间有一段无字幕……西特。
不喜欢的一部木下惠介 看这么圆熟的电影仿佛是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的感觉
【北京电影节展映】松竹修复版。两个半小时里哭戏一场接一场,24变14,极为苦情催泪。虽然字幕翻译较差,但银幕内外都是哭声不绝。摄影很好,难忘片中海景、船舶、渔村和高峰秀子的美丽脸庞。剧情跨度近20年,主线之余也侧面展现了战争前、中、后日本底层百姓的生活,并有浓浓的反战思想,至今毫无过时
有些地方拖沓了,但绝对是个好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