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电影不要轻易代入,尤其是黄石这种狗咬狗的剧,如果把主线放在印第安部落上,那正是一曲伟大的反抗殖民伸张正义的“复国之战”;把主线放在D家族,自然是保卫领土捍卫权利抗争外敌的对外自卫反击战。
可是,作为观众的我们,既不可能是一手遮天的达顿家族,也不是来势汹汹的资本家,更不是背负复仇使命的印第安部落。
我们是谁?我们可能是那个女牛仔?软蛋牛仔?弹吉他的牛仔?酒吧的酒保?莫妮卡的爷爷?不要错位,不要认真,不要看剧就觉得自己是桌上的玩家。
要关注那些被伤害的、微不足道的、受侮辱的人。
《黄石》是第一部我全程看下来的美剧。看完后我想说,它完完全全对得起豆瓣9.1的评分。
《黄石》不是小好是大好,好就好在它没有掩饰、直击本质的直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个人首先会接触到事物的形式;如果有饭吃、有钱花,且事物的形式能让个人的逻辑自恰,那么人们往往会“炫于名而惑于实”、犯思维懒惰的毛病,不去追究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体的选择和自由。可正如鲤学所揭示的,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都要产生并承担一些成本。你之所以没感受到成本的重压,是因为有人替你遮风挡雨。当个人重要、世界不重要时,我们尽可以打开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就着午后的微风沉浸在小确幸中;当世界重要、个人不重要时,为了不择手段地活下去,我们应该去尽力接触事物的本质。尽管这会颠覆三观,甚至产生生理的不适。但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更紧迫呢?
《黄石》的故事脉络很清晰很简单。约翰.达顿是达顿家族的一家之长,坐拥美国最大的牧场。他还是畜牧委员会的委员,蒙大拿州的头面人物。在该地区有说一不二的影响力,政经舞台上的人物都要他点头,位置才能坐得稳。达顿最近比较烦,因为他遇到了挑战:“黄石牧场”毗邻印第安人保留地以及土地开发商买下的地皮。新上台的首领想吞下黄石农场,扩大保留地的面积;土地开放商要在地皮上盖房子建地产。达顿只想一切不变,把这份家业传下去,就像他爷爷的爷爷传给爷爷的爸爸,再传给爷爷,传给爸爸,传给他一样。那么印第安首领和土地开发商的做法就严重侵犯了达顿的利益。他只能坚决回击。打仗是有条件的,必须各方都觉得无法调和,才能继续。那么土地开发商和印第安首领是不是只能应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土地开发商把所有的身家押在了“天堂谷”项目上,一旦破产就会变成穷光蛋,穷光蛋只有自生自灭;印第安首领想从白人手中抢回这片土地,改善印第安保留地居民的境况。由于这涉及了三方的核心利益,他们只有合纵连横,你死我活。第一季拉开了战幕,结局还不清楚。
三方争夺的焦点是土地所有权。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黄石牧场产出牛犊,产出马驹,可以去河边钓鱼,森林中砍柴,一句话: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一切。那么,达顿家族如何拿到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呢?《黄石》没有明说,我们可以看看为了保住土地所有权,约翰.达顿做了什么,从侧面感受一下:他在蒙大拿州和畜牧委员会内安插亲信,确保所有出台的政策都符合他的利益;他让一个儿子当律师,处理家族可能面临的官司和纠纷,活的能说成死的,而死的也能变成活的;他让女儿去做企业高管,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准备把农场放进信托。在农场,他组建了一只“私家军”,招募犯重罪的逃犯,给信任的人烙上家族徽章,替他做掉潜在的敌人。约翰.达顿说,牧场传到他手里,已经有132年了,那么他家就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拿到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是有主人的。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驱赶进“保留地”。可以说,今天美国中部的大农场,都有这么一段血腥原始积累的故事。靠着铁和血拿到的东西,必然要用铁和血来捍卫。
从《黄石》中,我看到了“美国精神”。美国是流亡的盎撒清教徒建立的。他们讲自由讲平等,但前提是成为“他们”。不属于“他们”的,要么心甘情愿为他们打工,他们吃肉这些人能喝一口汤;想争一争的,就是他们眼中的敌人。对敌人要严冬一般残酷,最好能消灭肉体。他们信奉的价值观就是扩张:我的是我的,你好的也应该是我的。如果你不同意,我把你打服甚至干掉,咱们就能缔结契约了。《黄石》里当然少不了形式:竞选造势,选票,法庭,警察,但舞台上的人物来来去去,达顿家族一直是黄四郎。“黄四郎”必须掌握资本,控制资源。
和平时期会培养出许多的理中客。《黄石》的血腥会让他们感到不适。他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达顿的三儿子起初也是这么想的。凯斯是达顿家族的异类。他爱上了一位印第安女人,忤逆了父亲的意愿,被赶出家门。他参军去海外作战,退伍回国替人驯马,可生活还是很难,且没有改变的希望;他只能回到农场,卷入农场和印第安保留地的冲突,并做出了抉择:开枪杀死小舅子。这一瞬间让凯斯终于意识到他只能是谁,他该怎么做。他的印第安妻子也意识到我只能是谁,我该怎么做。于是两个深爱的人必须分道扬镳。把他们粘合在一起的是爱情,而爱情是“最不靠谱的东西”。在约翰.达顿罹患癌症、时日无多;律师杰米和父亲决裂之际,凯斯回到了农场,继承祖先的基业,承担他的命运。
现在看《黄石》十分应景,因为昨日的世界已经结束。每个人也应该想一想我只能是谁,我该怎么做,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承担命运。正如鲤学所言,“历史告诉我们的,是在资源与资本都稀缺甚至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如何靠着以往的经验让更多的我们活下来。活下来。”希望《黄石》第二季依旧精彩,第三季不要烂尾。
刻意为之的痕迹明明很重,然而估计很多人反而就是要买这份帐,反正是虚构性叙事,不妨让你的笑心肝儿颤三颤。比如把流浪汉打工仔拖到荒野绝壁,一枪毙之,踢下悬崖,罪孽再加重一层。对,这就是咱们Y字型现代派仇杀队杀人灭口的方式。
大肠切掉了一大截,醉生梦死,但却像爱尔兰和中国人一样,有土地迷恋癖,坐拥一个罗德岛面积大小的山丘水脉,不失一寸山河。所以,睡女州长,就像留住林间或山头的一阵风那么自然。对,还必须是挑前妻20年忌日那样好日子,把她拿来作一个下酒菜也罢,作一杯销魂酒也罢,总之咱们现代派就是这么酷。
过去派,或叫史前怀旧派,也不甘示弱。特么为了几头黑黝黝的大黑牛,养娃的大舅子禁不住38岁单身大哥哥的激将法,走上前来比试,看谁是本剧最大的炮灰,领本剧最快的盒饭。事实证明,大舅子和大哥哥在几头牛的事情上,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并列第一。我可是拿了一箱子英雄勋章的陆战队英雄,我拿枪快,射击准,你却不看在我是你妹妹的真爱的面子也取我性命,怪我吗?
然而最纠结的却是我。我背叛了父亲,我娶了史前怀旧派印第安人纯种血统的女儿(然而,小周你明明看起来像Foss Fong一样美丽的混血)。印第安女儿很多时候都在洗澡,感觉金庸附体。
再来说说未来派,也就是“乌托邦”房地产开发商那股势力。到目前为止弱得一塌糊涂,被现代派的女儿简直拿屎糊面却不敢吭声。眼下似乎还没有看到什么政要为他战队,真令人着急,因为警察和参议员都站到了史前怀旧派那边。倒是很希望未来派不要色厉内荏,也过早当炮灰。如果好莱坞不擅长三线叙事,或者三国叙事,可以把《三国志》或《三国演义》拿来参考一下。
目前四集结束,除了未来派的杀手锏并不清楚之外,各方布阵也基本明晰,好戏开锣。最后赌100块,这块罗德岛大小的土地兜兜转转,想必走向了史前怀旧派和现代派的杂交后代,那个和大蟒蛇搏斗的孙子辈身上,小伙子也算不上捡来一个大漏,好歹留着两方的血。
外景,摄影和音乐都特别棒。白妞裸体走向石头和木敦子砌成的房子,那种都是天然的颜色形成的对比就像一道刚从狐狸爸爸那里酿出来的金黄的cider水一样在浇灌这片戈壁滩,让那只和狐狸搏杀过的老鼠久久不能忘怀。
【完】
我主要的不满在于这个核心剧情原创部分太少了。整个就是一对一把教父剧情完整拷贝不走样了一遍,加了一个蒙大拿滤镜。试图剥离这个主线剧情,其他原创内容都太刻意太假,比如小幺这柯南体质......
此外另一个很砸招牌的地方是里面构建的正邪对抗非常肥皂剧等级,低级。
就说酋长和开发商吧,这俩货被塑造的“一看就是坏人”,虽说怀璧其罪不假,他们就是想要抢土地资本不假,但是这个保留地和牛仔文化冲突不能表现得那么傻逼呀。哦就是你好我坏,里面的印第安人都显得脑子有点抽住,而那些讽刺白左的桥段也显得编剧眼里的白左脑子有点病(当然部分白左是很过分,但是编剧明显有一种美化老式美式暴力立场的意思,且表现得很直白很非黑即白)
曾经看教父,他表达的也是“家庭高于一切”这个黑帮思路,这部剧完整地也拷贝下来了,并用它当作挡箭牌,在树荫下大肆开各种贴标签式的故事会,讨论没有深度,就落了下乘。
在退一万步说,什么叫讨论有深度?<撞车>这样的桥段才有深度,现实中往往每个人都被立场所困,做出自己的决定往往有自己的合理性,必须挖开那层饱含矛盾的合理性,才有意思。
《黄石》中的这两位女人,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回味空间,对整个剧集来说也至关重要。
《黄石》做为派拉蒙电视网出品的美剧,默不作声杀到了豆瓣九分、IMDb八分半——
中文网络上的讨论声,却好像寥寥无几。
为啥在国内这么冷,大概传统西部题材向来就不是多数内地观众的口味;
看到不少人拿这剧和《权力的游戏》以及《西部世界》做比较,有叫好的也有唱反调的。
没有《权力的游戏》中的万千狗血,没有《西部世界》中的亦真亦幻,尺度尚不算张扬,角色全隐于故事——
比起前两者,去掉了这些可以炸翻热度的爆点,反而是我更喜欢《黄石》的原因之一。
老西部荒蛮故事、印第安保留地纷争、后工业时代社会渗透,三者碰撞,基于现实;
不用什么科幻烧脑或玄邪戏码,讲一段土地边缘浸满血泪、交织着暴力和谋略的现代史诗,足以让人神魂颠倒。
泰勒·谢里丹+凯文·科斯特纳的配置,一说你们也都懂了是怎样的绝妙画风;
拍西部就要拍牛仔——这几乎毋庸置疑,《黄石》也不例外,主要角色中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各类男性。
那么女性角色的定位呢?
本剧主打的两位女性角色,毫无疑问成为了剧中无可比拟的亮点。
故事、摄影、配乐,等等等等,都有太多可夸的地方;
而我们现在,就挑出这两位女性角色,专门聊一聊。
一个是达顿家族和外界斗争的焦点人物,一个是剧中印第安裔和达顿家族的重要纽带;
她们的设定,对整个剧集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
男主角约翰·达顿的女儿贝丝·达顿,绝对是本剧埋下的最大惊喜之一。
最开始,她看起来只是个心狠手辣的企业家;
越到后面,越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深度。
她的城府,她的忠诚,她的性感,她的气场,无一不震慑着整个剧的走向。
被招回家帮忙,憋在乡村闲下来了就到处怼人,跟谁都看不出感情联结,对老爹的忠心倒有点黑帮父女档的感觉。
不近人情、不通人性的高冷姿态,看似慵懒实际雷厉风行,随机的性爱、明显的心结——
一切都暗示这个角色的复杂性。
她好像什么都能看透,却也什么都不在乎。
但当剧情逐渐展开,她的决定性作用也显现了出来。
作为约翰·达顿这号人物的唯一闺女,她在当地的地位显著,和各路大腕皆有来往;
聪明的头脑,凌厉的性格,若即若离的态度和牵着别人鼻子走的能力,都给她的事业——或说是她父亲的事业,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这强悍到能一手遮天、翻云覆雨,又阴柔到能爱恨纠缠、纷扰皆受的女子形象,当然也不是凭空而来。
她的性情是否生来如此?剧中很快给出了答案。
尽管后来她回忆起,用她母亲的话说,这样做是为了让贝丝“比大多数的男人都硬汉”;
但母亲以幼小的贝丝难以接受的方式、甚至最后以死、就为给贝丝教训的举措,对于她来说,还是过于残忍了。
表面上,她比谁都玩得转、比谁都高傲、比谁都风流;
而她心里的那个小女孩,却也比谁都脆弱。
正是生命坎坷带来的这份默契与忠诚,使她成为父亲最强力的助手——
面对大哥的死亡,剩下兄弟里一个摇摆不定一个不想搅入浑水;
如果不是贝丝,达顿家族保全土地之战不会这么有侵略性,故事也不会这么戏剧化。
大家都以为她会以性与残暴玩弄敌手的时候,她却以更出人意料的策略,攻破了对方最薄弱的环节。
她向与她家人、遗产作对的所有人,亮出了她的獠牙——从来抢土地的富商,到理念不合的家庭成员。
爱搞大动静,真正的致命招却是无声的;
惹了老娘,都没好果子吃。
而对她没有恶意、没有伤害、真诚待她爱她、她也真正关心和爱的人,最终,她也不吝真心和笑容。
贝丝·达顿这个女人,看似是个破碎的存在,看似随时都会威胁到家族关系的运转;
她似乎有着毁灭一切的能力,就像她说的“死的都是我爱的”;
但正是她,真正成为了维系这个家族生存的关键纽带——
她或自私或无私的举动、蛮横的情绪和控制欲下,无一不显露着她父辈的精神,她的每次出场都仿佛伴随着征服的号角。
《黄石》中的另一名主要女性角色,以完全相反的姿态撑起了故事的另一半边。
莫妮卡的身世背景、生活状态和处事方式,都与贝丝截然不同,故而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但纵观全剧,两位女性各自的视角,不管是从作用上还是情绪上,都能算是平衡了剧情的两端。
莫妮卡又是怎样的人?
相较贝丝颇有震慑力的出场,莫妮卡从一开始就是个波澜不惊的形象。
她和丈夫凯西开着爱人之间的小玩笑,她沉稳、甜美、幽默、睿智;
她是一个妻子,她是一个母亲,她是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女人,她是这片大地的孩子。
她对公公的微微介怀,也是出于对丈夫的爱和对孩子的保护,但她也并没有阻止、或是以任何形式干涉几人之间的交流。
她的角色,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处于“观察者”的角度,前面的部分被她主动调动起的情节较少;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她身上、在她周围人身上发生的种种变故,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角色。
尽管夫妻俩的立场较为中立,但莫妮卡的哥哥是维护保留地主权的狂热分子,她的哥哥射杀了达顿家大哥之后,被凯西乱枪打死。
暗流涌动的土地纷争,也由这一显性转折点,以暴戾的姿态浮现在了众人面前。
莫妮卡原本的存在,事实上代表着他们夫妻二人共同持有的“平和无争”态度;
但这以小见大的裂痕,成为了故事急转直下的关键,暗示着未来的爆发。
转折点对于两人的关系,对于整个巨大的家庭,对于整个州的政治动向,都带来了无法扭转的影响。
莫妮卡也由“观察者”的位置,开始向“参与者”转变。
凯西要开枪结束烧伤者痛苦时,她给出了允许;面对着亲友的自杀,她一语道出本质;凯西被警察带走时,她的沉着冷静、深情爱意,刻画得无比真诚触动。
她已成为了稳定剧情的一方:总在最需要的时刻,站在故事的天平另一端——没有土崩瓦解的那一端,让局面不至于彻底倾覆。
在“参与者”的角色站稳之后,她没有停下脚步,继续朝着“主导者”的定位前进。
这全部过程中,她都呈现出静默的姿态——以不躁动的方式,只言片语引导着正轨行进。
从此处起,随着她的角色变化,她的家庭状况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儿子有了不同的生活,自己有了更优的工作,丈夫有了全新的开始。
有意思的是,这个转变过程中,表面上看,她完全是被动的——意外事件的不断发生,迫使她的角色状态向前推进;
然而仔细想想,根据莫妮卡本身的能力和魄力,这个角色注定要以这样的路线发展,不管有无选择。
随之而来的就是,转向“主导者”的角色这一过程,终于引发了以她为中心的事件:
而完全以她主导的事件产生了之后,便导致了她自己生活的失衡——辅助剧情线中,戏剧化的全新可能性,由此开启。
一向处于稳定状态的莫妮卡,也迅速转变为随时都可能呈现出脆弱的一方。本来在作祟的情绪,因为短时间内的诸多变化,也被疾速放大,她内心的矛盾开始叫嚣——
由“观察者”转向最终的“主导者”的过程彻底完成,她主动做出了彻底改变情节结构的选择。
做出选择的前后,也如一贯,呈现得相当缓慢。
至于她的选择是否合大家的意,正确还是错误?怕是众说纷纭,不做评论了。
塑造这个拥有平静力量的同时、也怀着强大动能潜力的女性形象,本身就特别有趣。
因为被平淡化了的出场而忽略?不可能的。
不管是上文的贝丝还是这里的莫妮卡,不管是惊雷般还是春雨般的角色,《黄石》中的这两位女人,带给我们的都是无限的回味空间,对整个剧集来说也至关重要。
-
文: 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西部片题材一直都很受大家的青睐,从经典的“西部三部曲”,到刚刚完结的《西部世界》都口碑爆棚,高毡帽、左轮枪、靴子和马,人们对狂野、自由、梦想的追求寄托在西部片的英雄色彩上。
《Yellow Stone》是由好莱坞导演泰勒·谢里丹编导的处女剧作,豆瓣评分9.1,好评不断。
说起这位导演,其自身经历是个传奇。
他开始是以打酱油的身份在好莱坞跑龙套,跑到将近40岁还是没什么起色,迫于养家,弃演从文,从事编剧,他以自己的丰富经历和多年的片场经验走上了人生的创造巅峰。
《边境杀手》《赴汤蹈火》《猎杀风河谷》并称为“美国边境三部曲”,谢里丹形成了自己浓郁的西部风格。
有人说《黄石》一集封神,小编还不信,觉得略有吹捧的意味,真正刷了一集,妈妈耶,是真的好,你不服都不行!
镜头的运镜流畅,景色壮丽,尤其的黄昏的依然略显刺眼的阳光照在牛仔的侧脸上,好看!
短短一集,就把整剧的矛盾中心和几方势力交代的清清楚楚,利落干脆不拖泥带水。专业术语就是“意识形态 ”构架的好!
下面年糕就给大家分析分析怎么个好法吧!
约翰·达顿(凯文·斯科特纳饰)作为美国最大的农场主,坐拥着面积广大的黄石牧场,要说有多大?剧中说顶得上一个罗德岛的面积,至于罗德岛有多大,年糕我也不知道。总之就是hei大hei大!
黄石牧场毗邻美国首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和印第安人的碎岩保留地。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猜到剧集的矛盾中心了吧,就是争夺土地喽。
随着经济的发展,黄石牧场的土地价值越来越高,这就让黄石牧场成了饭桌上的香饽饽,成了商人和政客眼中的潜在财富,想将之占为己有。
首先是房地产开发商,想要割据地皮开发别墅,借牧场篱笆阻碍城镇发展为借口将其告上法庭。
其次是碎岩保留地的印第安酋长托马斯,这位首领可不简单,是拥有哈弗大学硕士学位的高材生,还常年混迹于政坛,拥有自己的警力和赌场,自认为那本来就是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实力不可小觑。
“土地主”约翰也着实财大气粗,自修公路,开直升机放牛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在当地很有名望。
家中的三儿一女各有千秋,大儿子李是依附在父亲身边的38岁大龄未婚男,老实诚恳,约翰老爹看见牛,看到是不断增长的刀乐,而他养牛却是为了理解牛犊反脯的情谊。约翰对他寄予厚望,却也不无担心。
二儿子杰米是首席律师,专业能干,整日的西装革履,人模狗样,处理牧场的对外,负责一切公关事务。
三儿子凯斯,曾经在部队当兵,娶了个印第安老婆,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不知道和约翰老爹有什么过节,生活在冰毒横行、治安混乱的保留地区,不愿意回家族继承家产。
女儿贝丝,是气场十足的冷血女强人,水性杨花的蛇蝎女人,整日里和各种男人周旋却能全身而退,不动一丝真情,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嗜酒如命,毒品傍身,也难怪有人专门为她开了个话题:
论贝丝那么能喝还能保持苗条身材的合理性!
牧场以外的世界危机四伏、虎视眈眈,房产开发商与黄石牧场明显的对立,约翰为了和房地产商的土地争夺不惜把河流改道,人模狗样的城市文化冲击着原始牧场的生活方式,印第安人称城里人为“移居者”,在城市里不管是外表妆容还是行为举止明显的格格不入。
碎岩保留地隶属于印第安酋长托马斯,一切事物到了这里都会无缘无故的消失,混乱、动荡,犯罪丛生。
黄石牧场和碎岩保留地之间的铁丝网不知为何被剪出一个大口子,大量的牛跑到了保留地被扣,约翰开着直升机率大儿子与众家丁去保留地要牛,结果发生了争执,大儿子被杀,三儿子为了给哥哥报仇以处决的形式杀死了自己的小舅子,隐瞒了自己的妻子。
而这些都才是第一集哦。
家族内部也是暗流涌动,一触即发。大儿子想要接手牧场却有心无力最终被杀,二儿子急于跻身政坛却总得不到老爹的认可,三儿子与家人隔阂重重不能原谅却有不忍于爷孙情谊,女儿贝丝和母亲的死亡之间的隐情。
有人说这是《权利的游戏》,你刚开始觉得有点儿意思的角色毫无征兆的就领了盒饭。
有人说达顿家族就是柯里昂家族,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可原谅的伤疤却会在危难时以家族的利益为重。
谢里丹的西部片没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抱得美人归或者抱憾浪迹天涯的隐忍,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家人的力量,你根本就不会在乎这片广袤的土地最后到底归于谁手,不在乎最终谁能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在乎的只是达顿家族。
凯斯家简陋的房间客厅里拍着的“Family”摆件,浑身烧伤面目全非的制毒人临死前口中念叨的“家人”无不在强调这一点。
就像相爱相杀的贝丝和杰米说的话:
更多好片推荐请关注笔豆电影
看到最后竟生出一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悲壮。
苍茫天地,难以容下浅薄的感情。看每一集都是莫大享受。
第一集就这么高能,开着直升机和印第安人直接开战,主人公丧子的悲痛为后续剧情开了个好头。一如既往的谢里丹风格,西部荒野与广袤土地的美感,人狠话不多的硬汉,暗流涌动的纯爷们感情。平常十分克制,但是爆发时的张力是其他剧作无法比拟的。
充满了传统美国右派意识形态的一作 和左派当道的 新闻编辑室可以对比者看。看完就会明白,真正的右派或左派都是有底线 有原则的。
90分钟第一集节奏慢热,看到最后,戏剧冲突的点个基本人物介绍都到位了。卡司也很强大,取景地超棒。感觉一场大战在即,期待!
达顿家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直到有一天牧场主捡到了一张照片,从此变得神志不清;而他的女儿偶遇了一个叫做威廉的男子,他们渐渐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西部日常枪杀埋人斗狗熊,贿赂栽赃炸停尸房;大儿丧命,二哥倒戈,小儿归家,女儿话事,农场黑道老爹腹背受敌。“恨我能让你不那么恨自己的话,我随时在这里。” Taylor Sheridan自编自导全九集,有点强,就是收尾太急太仓促了
在找到人性的解药前,要和自己的人站在一起。
从黄石可以看出谢里丹作为导演有多缺失掌控力,第一集情绪该起来的地方几乎全部痿掉,比起一脉相承的血仇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如此大的格局很难想象后面会如何展开收尾,当然整体品质还是在及格线以上,口碑差无非是因为韦恩斯坦制片,这帮媒体看个剧都要考虑一下zzzq真的不累吗
一部电视剧拍出《燃情岁月》的史诗感。近年看过最好的美剧初章,壮阔的蒙大拿草原和高山,牛仔vs印第安人vs现代资本,再加上大师级配音,好像梦回美国电影的黄金年代。#当无脑超级英雄片占领荧幕,好编剧都来做电视了# 强烈推荐
今年迄今为止最好的美剧了、比那个假冒的《西部世界》好很多
泰勒·谢里丹,西部题材专业户,部部拿出来都如雷贯耳,不限于《边境杀手》《赴汤蹈火》《猎凶风河谷》。难怪,德州是他故乡。派拉蒙看中这个IP,眼光独到,人设为最大亮点。
凯文科斯特纳真是最适合的演员
不存在美劇慣常的分集導演和編劇,Taylor Sheridan獨立編導,呈現出難得一見的完整和宏大氣魄,無論人物、情節、製作細節皆呈現出一部真正意義的長篇“電影”,這是一部西部片框架的《Godfather》,法外之地的長篇家族史詩,熱切期待第二季!!
蒙大拿州现代西部,牧场主、印第安人、开发商、政府在这篇毗邻黄石公园的土地上为了利益厮杀,没有对错, 狂暴凶残。城市是文明的黄昏,这片土地是文明的朝阳。达顿一家个性迥异,老爷子只是为了团结起来维护家族传承,悍守传统的大哥李、放荡不羁的贝斯、唯唯诺诺的杰米、离经叛道的凯西当意外扎堆发生在达顿家时走向了不同道路。印第安人与地产开发商的加入激化矛盾,黄石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部当代西部片,达顿一家也是标准的美国精神体现。
泰勒·谢里丹TM吹爆!!!前一小时基本把主要人物关系身份性格矛盾描写的差不多了。选角真他妈对胃口。期待凯文·科斯特纳和吉尔·伯明翰的对手戏。地头家族,新旧土著,资本三权争霸,第一集就死人,三弟争议最大预测是真主角。感觉网剧比起电视剧集主创自由度更高赞。
Kelly Reilly这个女儿绝了,每场戏都是惊艳,服。
当最好的编剧都来拍电视剧,怪不得无脑超级英雄片占领大荧幕。
太尼玛好看了…………隐隐有教父的影子…………分崩离析的家族和心思各异的儿女用桌椅喻指,亲人间的相爱相杀,却是彼此不明对方的爱。父亲犹如帝王般维系一个老迈的帝国,却能看到所有父亲的影子……最好看的戏全是家人间的彼此扶持以及渐行渐远。看似是茫荒的黄石,却是挣扎的世间。
谁不想做Beth那样的女人?!谁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