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 从影片的结构到表演、拍摄手法到故事性,都属国产上乘之作。
由老说书人充满天津独有的诙谐开场,穿插进老照片,由黑白调无缝转进彩色。结尾老说书人说的书中人,闯进了说书人的场子,拿起穷摔一摔,接下来说的,就是这部片子的眼:我说的是实话,为什么你们都不信呐!我说的是瞎话,你们为什么都信呢?
主演管新成到现在也不红,但把苏二这个又怂又市侩,但还有几分情义和节操的小人物演的是入木三分。还有“香糟”大哥,明面上是社会大哥,暗地是四六爷养的打手,只用一双绣花鞋表现的清楚明白。还有“闲人”这个特殊的时代和地方的产物,不着痕迹的就讲明白了他们所依附的时代和环境。天津方言非常好听,值得一看,可惜网上资源比较少,豆瓣存了许多年,刚刚找到资源。
故事里的人跑到讲故事的人面前,对听故事的人说,这个故事是真的。讲故事的人却说,我讲的故事是假的,真真假假之间,就说明白了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和那故事里的人,都是“天津闲人”。
《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讲述了在1937年间沦陷前的天津所发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天津籍观众孙炎在观影后说:“一个下里巴人,一个阳春白雪,搭配起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豆瓣上很多热爱电影的网友在帖子里评论,这两部电影在艺术语言上流畅细腻,并且内涵丰富、深刻,令人回味,“将天津这座城市的味道、天津人的特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影片“是近期国产片的佳作”,“国产电影这样拍才有看头,有希望”。原著作者林希在看完两部电影后对改编很满意,并表示,“‘百年百城’是一个富有想象力、极富活力的创意,它选择了近当代中国作家作品来改编,展现这些作品中表现的城市,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背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源于文学贴近民生的生命力,又预示着将来文学走向世界,无论哪一个都是一件大事情”。
《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的导演郑大圣出身于电影世家,外祖父为《腐蚀》的导演黄佐临,母亲是《围城》的导演黄蜀芹。或许正因如此,在他身上也有着很深的文学情结。郑大圣认为,按照他的理解,作家出版社类似于德国的兰登书屋或日本的角川书店,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文学出版社,团结着全国最大数量的作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营养”的积累,同时,它也应该最能发现或者说最靠近好的叙事作品的源头,即好的小说、好的故事。拍电影的人永远都在寻找好故事,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是这样。更重要的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能找到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是他最为注重的,也是文学电影应有的品质。他说,虽然《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可以说是“三无产品”,一没有大明星,二没有视觉奇观,三没有明确的类型符号,这三点就明确了它们不能是主流的商业影片,但这恰恰是文学电影的一种自觉。郑大圣说,作为“文学电影”很难有非常大的投资,所以在这两部片子里不能够做出一个城市沦陷的宏大场面。而且,作为文学化电影的自觉,也不需要那种CG特效。在影片里不需要看到建筑物在崩塌,难民潮在涌动,在处理“沦陷”这个主题情境时,他采取了更文学的方式:不要物理上的沦陷,而是要从精神层面把它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文学式的解读,也是在创作中的一个美学选择——当硬件不足时,就在美学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法。郑大圣认为,这两部作品可以是一部“贫困”的电影,但绝不是一部思想“贫瘠”的电影,这个并不矛盾。而且,观众对文学电影的诉求也并不是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而是有着更深层面的需求。
天津多闲人,古往今来皆如此。为什么茶馆儿文化在天津长盛不衰?因为闲人多。没事儿喝茶听曲儿听相声,一下午一晚上就这么嘻嘻哈哈地过去了。或者闲来无事,坐下来和邻居熟人闲话一番,将街坊四邻、三姑六婆通通说上一通,再从家事说到天下大事,从国内新闻说到国际快讯。最后,回家坐在饭桌前,吃上一顿打卤面或者韭菜馅的饺子,还得总结说:那谁谁谁真是闲得慌,没事儿总瞎惹惹什么呀~~~~~
苏二爷若是生活在现代,恐怕就是这样过日子吧。可惜,他的时代太过动荡,闲人终究做不成闲人。太小的人物,原来在大历史背景下,是压根儿掀不起一点儿浪花的。最后,只能对汉奸说:吊死鬼开窑子,你太不要脸了。如此看来,以前的电影里演的诸如小人物拯救世界地球之类的,看来都是废话。
我是天津人,又不是天津人。我生在天津,父母也生在天津,但我的家族,上数八代,都没有半点儿天津血液。我也不会说天津话,尽管我也说”哏儿“,”嘛“,但不是天津调儿。祖父母辈在民国的时候因各种原因迁居来了天津,就此扎根,做起了天津人。关于过去的事情,听老人们只言片语地说起过,从日伪到解放,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是身边事儿。小时候听着像听说书,现在想想,到成了珍贵的记忆。比如,我家原来住睦南道(五大道其中一条道),我们家斜对过的一户人家解放前是资本家,那家的少爷为了体现自己是个爷,天天穿着绸缎衣裤。解放后也如此。因为家里有积蓄,不用干活,每天优哉游哉就是个大闲人。街道让人人劳动,他不动,说自己是爷。结果可想而知,解放后的动荡日子里,突然有一天就消失了。后来听说,是被政府办掉了。。。。。当然,家也是抄了的,随后就住进了由街道分配来的贫下中农好几户。
如今,我远离家乡只身在外,这个电影让我听着家乡话,看着家乡的景,想起了老人们们讲过的故事。挺好。
传统如百足虫,式微而不死,死而不僵,僵而不断,断而不蹶;李翰祥后继有人。
津味好浓,有很多曲艺元素在里面,与其说是看电影,更像是在看戏,虽然可能有好些笑点没能抓住,但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故事格局很小,但野心很大,一开始还以为是像宁浩那种很注重格局的黑色幽默,但看了开头没猜到结尾,没想到故事最后会那么悲,特别是最后苏鸿达闯进戏院时反差的效果讽刺意味十足。
也许是艺三代和海龟身份的奇妙化合,原汁原味的老天津卫以眼花缭乱的后现代镜语呈现:黑白照片,二维特效,夸张的俯仰,升格镜头,笑闹演出,街头巷尾三教九流,开场眼前一亮的感觉。对传统曲艺的把握,对时代风貌的还原,打破叙事空间,听众哈哈大笑。后半段稍弱,半星鼓励,总体来说别具一格。
相当有质感。
学学天津话,就是没光棍。
本身的故事很有趣,又借着说书人之口带出戏说的味道。管新成很和这个角色,蔫损坏的劲到位。最终是小把式斗不过大势力,小混混玩不过大流氓。结尾那一场闯书场很有趣,打破封闭的叙事。有些搞笑和抒情的地方用得怪,不过郑大圣仍是有自己风格的。
低成本小制作的佳作。虽然布景少格局小,但导演利用天津话和说书等特色元素,拍得毫不矫情做作,洒脱自如。很多特色台词非常绝妙。把故事讲好,这已经不易。还能讲出特色,更是难得。男主角和说书者遇到一块儿简直是神来之笔。男主角把天津闲人的小聪明和贫劲儿特点拿捏得很到位。缺点是有点俗套主旋律
一个旦角,一个丑角,一个生角,一个用刀。俞秋娘第一眼不入目,看下去却是一身玲珑骨。秋娘哭尸和哭庭是声声喝彩的亮相;晨报蒸发一幕是经典的荒诞和自我认知消失的恐怖,秋娘一声应和便成了还魂的召唤。叙事交错和节奏把握得当,音乐太现代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吊丝在追求女神过程中发现高帅富的秘密,妄图逆袭高帅富但最终被镇压的故事。
刀子嘴豆腐心的《天津闲人》真可谓忙得不亦乐乎。又耍刀又玩火既要温和又要辛辣,实乃艺高人胆大。大圣大概看过不少天津卫的 “相声TV ”,他化此形式而来的这部作品显然是一幅借古讽今的漫画。尽管有着一看就假“闹着玩儿” 的表演,但影片里“假作真时真亦假” 的历史观诚然又很特别。它的特别在于时代面貌。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又是孙儿又是爷。伶牙俐齿一顿折腾,反在热闹之余楞楞地杀出一口凉气。这风雨不改的乡音,听得我迷醉而又入心。
6分 今年貌似流行各种抗日戏说,此片略胜过黄金和匹夫。地域特色、老照片插入剪辑及末端穿越戏都是亮点,但配乐和部分色调也算是遗憾。
被der逼宇推荐了!
结尾的黑色绝望甚合吾心,国产片中有亮点
我说的是真的、你们干嘛不信呢、我说的是假的、你们干嘛信呢!报纸都登了、能假的了吗...
两个屌丝的爱情,特话唠,风格外放,靠浮夸表演带着走,套入说书、相声和京剧等国粹文化,布景还原旧时代风貌,质感不俗。技术上运用好莱坞黄金年代和默片年代的技法,过于花哨,也让电影显得驳杂不纯。
噴了,噁心程度已超越泰囧
吊死鬼开窑子
哪里差一点的感觉。
有想法,镜语花哨,填补类型片空白,小人物大历史,哏都旧风貌以相声展现,主人公闯进叙事空间,妙。有文化底韵的郑大圣,值得期待,希望他能获得更多成本施展拳脚。遗憾的是音乐慢镜头和调色。舞台艺术对其影响深刻,黄佐临到黄蜀芹,第三代有了传承,感慨。
http://wenzhai.baike.com/article-862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