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我对这部片子的内容情节应该没什么发言权,因为如果把一个片子往五遍以上的看的话,对情节的欣赏就已经麻木了。用朋友的话说就是,我已经把这片子看吐了。
这部片子更像是一部南美的风光纪录片,两男一驴(不要多想)走遍了哥伦比亚最神奇的风光,大草原,夕阳,群山,湖光还有荒漠,桥上决斗的那段更是颇有感觉。看着如画一般的风景,耳边回响着拉丁风格的音乐,已然对得起自己下这部电影的时间了。
下面我借题发挥一下,各位西语同仁可以去南美工作,找机会游遍南美固然是好事,但是本片中的哥伦比亚口音的致命程度,却也不得不算是一件坏事。如果谁对自己实力非常有信心,我建议把斗歌那部分反复当做听力练习使用。唉,我学了这几年,听这部电影感觉跟自己白学了一样。
当时看到海报上有一句话,恶魔归来取回他遗失的东西,觉得很有感觉。看完片子,感觉和这句话联系不大,但转念一想,却也是有些许联系。如果给它找一个主题,不如说是人生的旅途,旅行的意义。就想台词说的那样,人得为什么而活。你在人生路上一直寻觅的,那从你梦中遗失的东西,就是生命旅途的意义。
导演Ciro Guerra比较有爱,把自己的姓Guerra给了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干瘦老头,我们才知道,两位主角一直寻找的原来是导演。这真是,找到了导演片子就结束了,这话怎么听着有潜规则的味道。。。
现在结尾,照应标题。南美是块神奇的土地,不过我还是觉得哥伦比亚不安全。。。
------------------------------------------------------------------------------------
说实话,我觉得这片子拍的一点都不好。。。刻意的玩深刻给人感觉很做作。。。而且我觉得对拉美历史不了解的人估计也理解不了他们在电影中一再重复的使用音乐作主题是有何深意。
对于公路旅行流浪类电影迷之痴迷的我,在很久之前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总想说点什么,但始终不知道要讲些什么,因为始终不明白为啥纳西欧经过这么长的辛苦的旅行目的只是要归还魔琴,难道归还魔琴有什么深层的内涵嘛?后来我才想明白归还魔琴仅仅是旅途的目标,从来不是这段旅行的原因,纳西欧这段旅行的原因是因为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儿,当生活没有别的意义的时候,我们总是需要一些目标让自己活下,走下去;所以纳西欧最想做不是归还魔琴,而只是在失去一切后,归还魔琴成了他生活中的唯一活下去的理由。所以纳西欧一路上中总是悲伤,总是想赶富民走,他是想对富民说我的人生已经失去一切,唯有这段辛苦的旅程可以选择,而你应该去追寻你自己的幸福,那种我曾经拥有过的幸福。不过导演最后还好,让纳西欧得到他师傅的家人,旅行不再是他唯一的意义了,最后富民也选择离开,去追寻自己的爱人,就像纳西欧希望富民的那样。。。
突然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一直以为的人生旅行的目的是寻找人生的意义,但其实是当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才会找个类似于“我要找到生活的意义”的目标去进行人生旅行。。。如果一个人人生美满幸福,才不会选择进行人生旅行,进行的只是安逸的旅游罢了。。。
这是一部被魔鬼诅咒过的手风琴,只要弹奏过它的人,都会成为一个流浪歌手,孤独终身。这部手风琴形状很怪,小巧,上面还有两只角,现在就背在伊格拉西奥的肩上,他正穿山越岭,走过如诗如画般的哥伦比亚大地,要到一个小岛上,将手风琴还给他的老师格拉大师,在他骑着的那匹瘦弱的小毛驴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孩子,想随他走遍天涯学习琴艺。哥伦比亚与德国合拍的《风的旅程》这部影片,就讲述了这么一段故事。
哥伦比亚的电影此前看过三部,《狗咬狗》、《万福玛丽亚》,还有一部是《余命八十五分》,这三部电影强化了头脑中固有的对哥伦比亚的印象:这是一个毒枭遍地盗匪横行的国家,阴郁的色彩悲惨的生活,仿佛每一寸国土都沾染着血污。而这部影片则让你想起了马尔克斯,想起了百年孤独,想起一个不同的哥伦比亚,一个没有那么多犯罪与毒品,一个有着雄奇壮丽的风景与斑斓多姿的风情的哥伦比亚。这个哥伦比亚在旅人的游走中变幻着景致,在歌手的吟唱中展现着迷人风姿。
伊格拉西奥一副酷酷的形象贯穿电影始终,无多言语,也无表情,戴着一顶草帽,骑在一匹羸弱的毛驴上,孤独地行走着。当然他有着自己的目标,在浪迹天涯之后,要完成一个承诺,还掉这部让自己流浪一生的手风琴。那是一段遥远的路程,陪伴他的只有寂寞与悲伤,还有身后跟着的那个小孩。电影只截取了这位流浪歌手的最后一段流浪旅程,他此次旅程到达终点,亦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的结束。有意思的是,电影以葬礼始,而以葬礼终。影片的开头是伊格拉西奥埋葬了伴他度过人生的妻子,而影片的结尾则是他旅程到达终点时,他的师傅的遗体正躺在棺材里,等待着他来下葬。前一个葬礼让他的旅程充满了悲伤,而后一个葬礼则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平静,毕竟他可以摆脱了命定的孤独,过上正常的人生。
而跟着他的那个小孩富敏呢?他的宿命似乎就是流浪。他是一个流浪歌手的私生子,他的身体里都流淌着流浪与艺术的血液。虽然他拉不了手风琴,但他对于音乐天生就有着良好的悟性,对于击鼓似乎无师自通。他的母亲鼓励着他跟随着伊格拉西奥学琴,他就此成为拉氏甩不掉的小尾巴。双方在路上互不说话,但相互的感情却在增进,最后已经相依为命。他就是伊格拉西奥的影子,在这段孤独的旅程中,他见识了自然也见识了社会,他学会了许多东西,为他日后的流浪歌手生涯做了很好的铺垫。当他们到达旅程的终点时,对于伊格拉西奥来说,这是他作为游呤诗人的终点,而对于富敏来说,这只是他人生的开始。影片的最后镜头是富敏背着那部怪异的手风琴远去,一个新的流浪歌手又出现在哥伦比亚的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手风琴的魔咒又会伴随着富敏的终身。
影片的镜头极富美感,温暖而明亮的景致让你感动,热烈而又蕴含着悲伤的歌曲,充满了南美的风情。影片中小镇里手风琴比赛的场面,小桥上在手风琴的伴奏下,两个南美男人的决斗,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另外一个哥伦比亚,浸透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哥伦比亚,一个与百年孤独一脉相承的哥伦比亚。
希罗·盖拉,哥伦比亚新锐电影导演。毕业于哥伦比亚国立大学。他很早就接触电影,20岁开始拍摄电影短片,有多个短片获得各种奖项。2004年,25岁的他自编自导了电影《流浪的影子》(La sombra del caminante),并自己担任制片人。这部电影获得西班牙圣巴斯帝安电影节鼓励新人导演奖。2009年,30岁的希罗·盖拉推出了他出道以来最重要的一部电影《风的旅程》(The Wind Journeys),影片入围戛纳,获得嘎纳电影节罗马城市奖,还代表哥伦比亚参加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争夺。影片广受好评,使希罗·盖拉一跃成为备受关注的国际大导演,年纪轻轻便赢得世人更多期许。
音乐点缀下的南美风光之旅,很美很淡定。
行走的歌谣
风光优美,音乐动人,剧情有些拖沓
南美洲从来就没让我失望过!
哥伦比亚风光片,强忍着看完的,太拖沓了,音乐也不对味~~
也算哥伦比亚人的骄傲了。我必须说这片子是100% made in colombia.不能完全代表南美。。。
桥上决斗配乐,真是别有风情。冬瓜形状西瓜,各种类型自然美景啊,好朴实
異國風情小清新
明信片组成的电影~
为了一个承诺的风格片。。在路上。喜欢片子结束后的那些空镜头,有的只有风声,和在路上的风景。。
如诗一般的电影,台词很妙,风景很美,音乐很棒!
一生等待的不过是如此的一次旅行。一次朝圣,一次对回忆,对信仰,对承诺,对爱,对坚持,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苦修式的朝圣。无止息的风声,飘摇的手风琴,荒芜世界里,最后一个虔诚的背影。
有靠音乐和风景撑场面之嫌~但音乐和风景已经足够四星了~
5.22 风和音乐,都没有方向,没有所属。
南美的魔幻 哥伦比亚/2014.6.13
2010-05-11 看过。中间那段手风琴比赛精彩,手风琴伴奏下歌手两两斗唱,歌词即兴,有意境还得押韵。一堆南美农民,看上去粗糙得和老树皮一般,音乐却热烈深沉且精致。南美流浪歌手这个形象,靠翻译文字再加自行想象,终究不靠谱。看电影去吧,风光和音乐都有。懂西班牙语更好。=3=
5 APR 2010 (4-) 我有時會這樣想︰南美的電影只要耍耍文化和風景,基本上是很難令人覺得難看的。諸如本片,那場手風琴battle看得我印印腳想跳舞,下一幕再上路一片郊外風景又讓人屏氣凝神,如斯美樂美景,又怎可能拍得爛呢?可惜的是一切僅此而已,會是好戲一場卻談不上經典。
四月碟友聚会第一部,气场恰到好处,氛围更是意料之外的好,中途竟无端产幻,恍惚感觉南美飚凌民风飕飕略肤,下来一回想,心悸一如漾荡,矫情夸张施施然,,
= = 要不要每一眼都看三分鐘啊
库斯图里卡的南斯拉夫 手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