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也成为我喜欢它的原因。
这部电影是在五年前上映的,那时我正经历迄今为止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在那无法喘息的痛苦下,做出了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这部电影分了几次才看完,第一次动画部分没看多少就睡着了,因为一开始看到动画部分我是不太喜欢的,形象太老旧,而且真人到漫画太跳脱,动画开始的部分不知所云,所以不太看的进去。但当我最终把这部电影看完时,才觉得其中动画形象、风格的设定与整部电影如此协调统一,那被动画部分唤起的感觉与电影怀旧的底色呼应,把通篇中那淡淡的回不去的乡愁晕染的刚好。不能不说音乐,相当出色。那种庞大的命运感、未来感能很强的带入,又不喧宾夺主,与电影完美统一。电影中穿插在现实与虚幻中的哲思,对现实、人生意义的诘问,那别有深意反复出现的“look at us!”对爱的追求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这些庞大深刻的命题都get到,对此刻的我们很有意义。特别在这个根本不追求意义的时代。
喜欢一个作品,终是因为它和你产生的联结。最触动我的是罗宾怀特谢幕演出时经纪人的助攻辞,能有一个如此了解自己的人,了解我的局限,了解我的弱点,了解我的委屈,即便这些全都成为他利用的砝码,我仍然可以原谅,我仍然会认为我是幸运的。
“这将是你的救赎之路,你所有的恐惧,所有的不幸,过去这么多年你受苦了,你不应该受这样的苦。”五年前我没有听到这段话,在为那个错误的决定承受了五年的痛苦之后,渐渐学会让自己全然地承受我应该承受的一切。可是在此时,我想我可以和自己达成某种和解,因为终于了解和接受生而为人的局限,因为此刻我看到的这部电影。
说实话,这是一部神作 起码对我来说是的 这部电影,我断断续续看了三天
真人出演的前半部分我就不赘述了,描写了一个倔强的女主罗宾,她一生都在自己的欲望、对儿子愧疚的爱、以渺小的自己与科技革命大潮抗争。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我就从难理解的后半部分说起吧
时光飞逝,一转眼20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2033年,当初约定的合约今天就是到期的日子了,虚拟角色罗宾已经成了万人追捧的超级明星。
而罗宾的本尊这时正开着一辆老爷车,飞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公路上,这次罗宾是要去参加未来学大会。毫无预兆,后视镜中的罗宾突然变成了卡通形象,周边也慢慢变成了奇幻绚丽而又怪诞神奇的动画世界。
2033年的今天 在未来学大会上,麦拉蒙公司要发布一个更激进的感官产品——幻影剂
让电影成为没有边界的感官刺激,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幻想来构建一个世界,在幻想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罗宾如约来到了麦拉蒙公司的巨型酒店。
表面上麦拉蒙公司以最高规格接待了罗宾,但这其实是麦拉蒙公司老板艾伦蓄谋已久的续约要挟
在酒店的饮用水中,公司老板艾伦给罗宾掺入了超大剂量的幻影剂
罗宾在幻影剂的影响下产生了更强的幻觉,在药剂的巨大刺激下,艾伦进入了更深的第二层幻觉梦境。幻影剂所形成的所有幻觉,都是现实中大脑的真实意识的反射。
在更深层的梦境中,艾伦残存的信念仍然在抗争着,她在第二层梦境中登上了阔别已久的舞台,唱着一首《我将保持沉默》的歌曲,这当然严重违反了合约的条款。
象征着现实阻力的警察以麦拉蒙老板的形象出现,拿着黑帮的标志性武器汤姆逊机枪冲上舞台,强行逮捕了罗宾。这段二层梦境象征着罗宾终究敌不过现实的胁迫
从二层梦境中醒来,艾伦来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麦拉蒙老板艾伦的办公室。这次艾伦要和罗宾签一份新的合约,新合约中艾伦将与众多虚拟角色一样,成为全新的感官傀儡。
艾伦一语道破了罗宾矛盾的心里,虽然真实的罗宾被虚拟角色取代了。消失了20年的罗宾骨子里仍然是个充满表现欲的演员,她渴求被关注,渴求被爱。
即便在台上演出的只是她的傀儡,即便她极力反抗科技大潮的冲击,终究也敌不过自己被爱的欲望。 她20年前就在矛盾中接受了合约,20年后的今天仍然会因为这被爱的欲望接受这个新合约
盛大的“幻影剂”发布会现场,罗宾作为麦拉蒙感官革命的特邀嘉宾上台演讲,罗宾并没有顺从的大肆夸耀“幻影剂”的巨大成功,而是大肆抨击了麦拉蒙娱乐至死的理念,谴责他们没有将科技运用到治愈病症中去造福人类。而是让所有人沉迷在虚幻的幻想中。
在“自由意志反抗军”组织的混乱中一位陌生男人把罗宾带到了安全的庇护所,他一直把罗宾看作自己的梦中女神,迪伦知道罗宾摄入了过量的“幻影剂”,如果在第一层幻境中昏睡过去,就会无法分清真实与虚幻。陷入不可逆的幻想世界。
可是在药物的强烈影响下,罗宾还是昏睡了过去。
影片在这里是无缝衔接的,让观众在这里也同主角一起陷入了现实与幻想的混乱中。 这里致敬了弗洛伊德 的多层梦境理论。 罗宾每次在梦中醒来,都意味着进入了更深层的梦境
象征着罗宾与麦拉蒙的抗争,和对儿子愧疚的爱,梦中罗宾被麦拉蒙强行带走,成为了麦拉蒙的复制品还出现了象征儿子小飞的红色风筝。
象征着罗宾渴望被爱的欲望,迪伦在梦中对她深情表白,罗宾也第一次对眼前华丽的虚幻产生了质疑。
象征着罗宾在幻想中痛苦的挣扎,在身穿德军盖世太保制服的士兵押送下。集中营中的罗宾乞求对方杀了自己,给自己一个痛快的了结
(注意这里仍然是动画风格,说明主角仍然在致幻剂的影响下)
我推测,类似陷入昏迷的病人,在病房中听到了耳边医生的诊断,只言片语进入了梦境。 由于罕见的深度迷幻剂感染多次自杀,2033年的技术无法唤醒,医院使用液氮技术冷冻,让罗宾进入了长达20年的“冬眠”,等待未来技术进步后治愈的可能性。
她对儿子深深的挂念,化作了一片冰原上放着红色风筝。由于“冬眠”的彻骨寒冷,抱着儿子在冰面上快乐滑行的罗宾,身后留下了一道道带血的脚印。
罗宾在电视新闻的声音中醒来。这里的画风仍然是动画风格,说明罗宾虽然在“冬眠”中被唤醒, 但只是回到了基础幻境,仍然没有摆脱“幻影剂”的影响。
等了20年,仍然爱慕着她的迪伦守候着她。带领她理解这个新的世界,致幻剂使用范围已扩大至全球
99%的人类都在活在幻觉构建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光怪陆离、无限美好,没有痛苦、没有战争、没有强者和弱者。人类彻底释放了自己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世界中成为了近乎神一样的存在
罗宾怀着对儿子的思念。和迪伦一起翱翔在这个世界的万里晴空中,又一次出现象征着自由的红色风筝它与象征着科技的钢铁巨兽再一次碰撞
一片火光中,伴随着<FOREVER YOUNG>的歌声。渴望被爱的罗宾和迷恋着她的迪伦。 终于修成正果,在真情催出的花朵中,疯狂的为爱鼓掌,这一段画面美的令人窒息
迪伦竭力渲染着这个世界的美好。想要罗宾留下来,罗宾骨子里的倔强仍在坚持着。 她仍坚信儿子小飞仍然在真实的世界等着她
面对真情的恋人。罗宾还是坚定的服下了最后一颗解毒剂。 人群华丽的外表渐渐幻灭,罗宾回到了真实的物质世界。
穿过目光呆滞的人群。罗宾找到了儿子当年的主治医生巴克,已是白发白须的巴克告诉罗宾,他一直照顾着小飞。失去所有感官能力的小飞,坚持等了罗宾19年。在19年的漫长等待中,小飞不忍看到巴克为了照顾自己一天天老去。终于在动摇中崩溃了,仅仅在半年前服下了“幻影剂”去往了精神世界。
就像沙砾被扔进大海,在那个幻想的世界中,他已经淹没在了人海中,他可能变成任何人的样子,谁也找不到他了,命运又一次与罗宾擦肩而过。
万念俱灰的罗宾再一次服下了“幻影剂”,她选择化身儿子的模样 在子宫中听着心跳 在妈妈的胸膛上宁静的睡去 在襁褓中看着辉煌的过去 在湛蓝的天空下
她 终于活成了 自己想要的样子
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 究竟是你梦到了蝴蝶 还是蝴蝶梦到了你?
也许这一切 仅仅是一部虚拟角色出演的电影 也许 那个真实的罗宾 早在被扫描之后就已经不在了 去爱、去犯错 去撕心裂肺的思念 去痛彻心扉的活着
即便 你只是一个 没有灵魂的 傀儡
一、从商品消费到形象消费
流行词和新词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特色。比如当下较为常用的“古风”、“小清新”、“皇家”等词汇,都是描述某些商品营造的气氛,它们本身并不能解释这些商品的使用方式或使用价值,却引领出不同的生活风格。人们对于追求这种生活风格而进行的消费便是形象消费(image consumption)。与过去的看中商品使用价值的商品消费(commodity consumption)不同,形象消费重视的是消费过程中形象(image)的变化。比如说,买房子为了居住,这是商品消费;而在北京二环以内买的一套房子,比起居住这个功能,对消费者而言更重要的可能是这一消费行为所能彰显的暗示了地位或财力的信息。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社会时表示,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而商品交换的前提是一切都可以用价值(即人的劳动)来衡量,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产商品的能力转化为物与物之间交换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被取代为抽象的商品关系。[1]这种商品地位被抬高的结果被马克思称为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而它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商品从实物领域扩展到形象领域,使用价值没落、形象占据统治地位,景观社会从此到来。
二、景观社会的再发展
景观社会指的是真实生活为形象所替代,“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形象。”[2]此外,“景观社会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3],因为多数人全神贯注地观看而不参与到创作之中,在沉默的观看里彼此失去了交流。电影《未来学大会》对于景观社会里未来的消费做出了有趣的推测。主角罗宾是年轻时如日中天现在却已经过气的电影演员,迫于生计只好与电影公司签订协议出卖自己的人物形象、退出演艺圈,而公司则可通过计算机加工这一形象拍出不需要演员表演的电影。根据电影后续内容可以推断,在随后的二十年间,公司将罗宾的形象调整为巅峰时代的样子,并“拍摄”了许多为观众所喜爱的电影。罗宾年轻时代的形象被公司与观众永久地拥有。喜欢罗宾的消费者可以无限地消费他们所欲求的年轻的罗宾。
二十年后,罗宾与公司续约,进一步将自己的形象出卖。在动画化的埃布尔拉荷马市,公司利用新技术制造出一种化学试剂,服入后的消费者可以短时间内变成某个固定的人物形象,罗宾遂成为这些形象的一员。公司召开未来学大会,聚集起各种影迷,即潜在消费者,宣布即将到来的消费方式。在大会现场,主持人站在高台之上俯视众人,旁边有人擂鼓助兴。主持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简短且富有煽动性,配合鼓声与欢呼声,如同一教之主;大众则专注地仰望高台,露出痴迷或狂喜的目光,不时高声欢呼回应,宛如狂热教徒。这样的情境与马克思所阐释的商品拜物教相呼应,大众在消费中自我贬值,商品(即此时的形象)地位被抬高。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欲求也由拥有形象转变成占据形象,虽然有些夸张却是商品社会发展的合理推断。
再后来,电影中人们可以消费的选择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道路上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形象,孔子、佛陀、迈克尔·杰克逊、汤姆·克鲁斯……男主角迪兰甚至曾经变成宙斯并完成了化身公牛勾引少女欧罗巴、创造牡牛座的典故。人人的愿望都能够实现,似乎这个社会充满了自由与和谐。然而,正如迪兰在为罗宾介绍这个世界时所说,“这里不再有自我(ego),没有竞争,没有暴力,没有战争,没有强弱也没有秘密……当我们消费我们的新人格(personality)时,我们会在空气中散发出费洛蒙让他人在脑海中形成我们想呈现的形象。”[4]正如居依·德波(Guy Debord)所说,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是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5],电影中人们的互动基于对双方形象的认知与肯定,形象背后的真实自我不为人所识,也不再有意义。罗宾得知女儿也进入这个动画化的世界并希望去寻找她时,她才意识到,她是无法在这些如同假面的形象背后找到她的女儿的。人们在彻底占有这些形象之后最终将自己完全显现成该形象,渐渐放弃了自我。当自我消散之时,假面的内在空无(the inner emptiness of masks)[6]就成为这些人属性,他们由一副副面具组成,而且“面具背后没有别的,惟有另一副面具。没有等待被面具重复的初始点[7],只有面具本身的无尽重复。”[8]景观社会由此发展到极致。
三、景观社会发展的利与弊
在景观社会发展极致的设想里,人们生活在一个轻松无竞争、悠闲且自由的社会中。根据迪兰的介绍推论,这是个无政府的社会,各种文化形态得到多元发展——毕竟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任意文化背景下的任何角色。当每个人的欲求都被满足、而身份又不能固定时,国家机器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发展成果的确令人向往。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自我的消失。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其中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作为人格的执行者则与现实相连,由现实原则来阻断快乐原则,对本我进行限制。当自我消失时,本我无从得到限制,不经道德层面的思量而直接追求快乐,因而解释了为何情景主义者批判景观社会——它不知不觉将具有批判力和创造力的人引向偏离思想和行动的方向,让人不再想着如何改变身边的环境,而是转向娱乐。电影中的无政府主义也暗示了景观社会中最典型的非政治化:不干预主义。
但另一方面,自我的消失对于身份的界定创造了新的可能。身份依靠他者(other)来理解自身,因此他者是确定主体性的重要存在。当一个人可以成为任何人时,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就被打破,二者间的区别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因而就不会再有他者打扰自我的情况,从根源上克服了主体焦虑的产生。电影里景观社会中的人们感到幸福快乐,不仅是因为自由和愿望的实现,更是因为失去了自我观照的主体不再产生因人际关系而生的负面情绪。这似乎正是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对于消费者的创造性消费想象——通过使用性消费、创造性消费,积极地创造消费社会中的艺术生活。正如罗宾在第一次消费改变自己形象的药品时选择的是乌谢尔综合征,她利用“手指脚趾呈蜘蛛脚样的畸形骨骼”在天空中飞行,而不是像医生猜测的要研究这种疾病的病情。
当这种创造性消费具备了的时候,按德塞托所想,接下来便应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共同体、进而在消费社会里打开民主的可能性。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需要较为稳定的沟通,政治上的民主要求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民众,这两点在自我消失的情境下都不能实现,重视创造性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且这种创造性保留的程度也值得思量。罗宾能够创造性消费很有可能是因为刚刚进入这个社会,尚且保留自我,因而能够理性思索决断。若是追求欲望满足成为人生的唯一任务,失去了理性道德等会与快乐原则相矛盾的因素,那生而为人又与执行固定指令的机器有何区别?回顾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讨论,商品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商品关系,而在景观社会则有了新的发展——被“异化”为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想摆脱这种异化,只能通过创造新的集体性(collectivity)”[9],即通过沟通建立现象之下的,自我与自我之间的联系,寻找共通点的连接。因而只有保存主体性、保持自我才能有打开交流空间的可能,从而从剥夺人类独特性的景观社会中逃脱出来。
四、总结
《未来学大会》中的景观预言是基于在精神世界中的发展,有许多夸张之处,但是这种艺术手法的“过量”(excess)讽刺地将景观社会的未来发展合理地表现出来。它一方面肯定了自我消失带来的快乐,一方面又在再现这种快乐时将沉迷于此的人描绘成一个物,将这种“当局者迷”献与旁观者。当下我们正处于景观社会的发展中期——拥有形象并占据形象的阶段,偶尔能听到普通人整容成明星的新闻,便惊觉现在离显现形象的阶段日益趋近。当前车之鉴已在面前,重视自己的主体性、保存自我、建立与他人形象之外的联系交流才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出路。
这部电影,只好在一些新颖的概念。坏在说的零碎,不够透彻。
酷的概念包含对大脑的探索——儿子对词语的脑补、联想能力——是不是在未来我们的感知能力会倍增,强大到无需肉体上的做爱,也能感受到感官上的高潮。信息的传达也不需要任何载体。
闻了安醅进入动画区,起初我以为是进入真的二维世界,是一项科技,直到后来才发现,这只不过是“嗑嗨了”而已,这只不过是少数派关于丑恶现实的一块遮羞布,或者就像《盗梦空间》里永远活在梦境中的人一样,这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泡沫手段。
只不过问题是,二维动画区的故事与开篇“演员扫描”想要探讨的似乎有点远。后者是关于自由的讨论——意志的自由和时间上的自由是很难取舍的,以及关乎电影的未来,但是前者似乎探讨的是少数派的利益,总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
关于影片的结尾我也有些困惑,既然妈妈清醒了,为什么不在真相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儿子,而是又选择回迷幻的世界。
总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内容驾驭不住形式的电影。
标题是我突然想起来《大佛普拉斯》的片尾曲。顺便吐槽一下以色列电影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全程英语、全部在美国拍的。
虽然The Congress的片名翻译成了《未来学大会》,不过是一部妥妥的反乌托邦了。
第一次看以色列电影,女主看着面熟,结果电影就抖出来她是《阿甘正传》中的珍妮,只是岁月留下了痕迹,也算是和女主演艺生涯的对照吧。
前半部分演员表演,后半部分变为动画的奇幻世界,再短暂拉回现实,最后复归奇幻。这样在真人演员拍摄、平面风格动画来回之间穿插(反复横跳)的风格,是电影的一种大胆尝试。前半部分讲述女主Robin Right早已过气,面对miramout影业(对,就是用来黑派拉蒙的)要求将她扫描、数字化的要求,她一开始拒绝。因为这样作为一名演员,能够演什么、怎么演的选择权就丧失。之后,因为她儿子Aaron,一个痴迷于飞行器和放风筝的骚年,病情不断恶化,她最终妥协,前往麦拉蒙扫描。这里迎来了前半段的一个小高潮——
女主站在由闪光灯和相机包围的半球形框架,身穿一件,呃,秋衣,开始扫描各种情绪的外在体现。听着她的经纪人讲述,她从微笑到开怀大笑,到慕然、最后大哭。这一系列情绪的变化,完全是因为经纪人的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娓娓道来,不愧是体察人心的行家啊。每次的情绪变化,360°笼罩的闪关灯便会如亿万之眼眸眨动一般,泛着光茫。这是演员的一个囚笼,又通向某种意义上的解放——从此之后,实体的演员这一职业消亡了,代之以永葆青春的数字化的演员。演员不需要再用心地投入表演、创作作品中去了,而是由动画师来构建人物的模型,演员本人躺着数钱就可以了。
如果这还是触手可及的未来,影片后半段开始切换成动画风格。
女主开着2013年的跑车,前往阿拉巴马参加麦拉蒙的未来学大会。吸入一安甑的液体,从后面看应该是致幻剂之后,世界随之变成五彩缤纷、奇幻瑰丽的平面化动画——高速公路变成蜿蜒的彩虹,两侧的原野成了起伏翻滚的海洋,长鲸从一侧跃起飞过头顶到另一侧入水,女主的跑车也变成了驰骋的摩托艇。未来学大会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导致了女主和动画师迪兰初次相遇。动画师在二十年内一直负责用数字化的怀特创作电影,他要揣摩演员的一颦一笑,久而久之,虽素昧平生却爱上了女主怀特。后来,反对麦拉蒙推出大规模致幻剂使用的反对派冲突中,女主吸入过量而无法治疗,而不得不速冻二十年。
二十年后,女主苏醒,只有迪兰来到她身旁。这个世界已经全面的数字化,不再局限于阿拉巴马。人们通过不同的安甑药剂能成为自己想要的任何人,纽约大都会的摩天大楼顶上开着硕大的花朵,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有耶稣、有观世音也有维纳斯,人们终于选择了全面拥抱致幻剂。迪兰带怀特重新认知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帮助她找回儿子的感觉,同时也一诉衷肠,于是他们相爱了。他们吸入药水,胳膊巨大化成了翅膀,飞往夕阳下的原野,他们水乳交融、繁华簇拥。
但女主想要找到儿子,不知道儿子是否也进入了这个迷幻剂构成的天堂。迪兰虽然痛苦,但用了四十年的等待换来的爱人面前,他奉上了走出这个世界的唯一办法——一颗胶囊。在女主选择吞下前,他让女主答应他,永远不要去寻找现实中的他。他们一别,便是永诀。女主不能通过再吸入安甑的方式重新找到迪兰。人们吸入想要的形象的药剂、对外释放信息素,让其他人看到他想要成为的样子,所以每次的形象都是对潜意识的重新投射。进入了这个迷幻的世界,就再也找不到现实中的人。
女主吞下胶囊醒来,发现真实的世界中所有人衣衫褴褛、目光呆滞,全都沉浸在迷幻剂的作用中。这样的景象触目惊心。她找到了当年的医生,却得知了儿子在六个月前去了那个迷幻世界。她意识到,从此再也找不到儿子了。Aaron在那个世界里不再有失明和失聪,而是以自己想要的样子活着。她选择回到迷幻世界中去,变成自己的儿子,度过儿子的一生。最后电影在动画版的Aaron放着风筝、回头远望中结束。和前半部分开头何其相似,也是影片回归亲情基调。不论现实还是虚幻,女主都惦念着儿子。
影片中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不过我重点想讨论的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对于一个全民嗑药、全民幻想的未来图景,对于我明显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反乌托邦。不同于黑客帝国里,每个人生活在母体安排的世界中,这个幻想的世界里,人们仍然在和”真的人“交互,只是每个人都将以自己幻想中的方式呈现在其他人面前。娱乐主义可能带来演员的数字化、私人定制化,每个人都能根据喜好定制自己想要的演员、想要的演出,乃至自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生活和演出的界限无线模糊。人们会为了沉溺在美好的幻想中而放弃“真实”生活吗?
真人部分漫不经心,动画部分力挽狂澜。
好烧脑,一开始以为是讽刺未来科技和电影工业的(喜欢!),变成动画之后发现完全变成了另一回事,然后变回真人之后就彻底没边儿了。。。这思维真是比里面的翅膀和风筝还要无边!我要看原著!另外你们是不是都没看出来演罗宾莱特的女儿的是超脱里面的贾斯汀碧波啊。。。
科技时代先是把人变成一串代码,然后是变成化学分子,只要闻入味道就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成为你想成为的。从神话到后现代社会,一切转瞬即逝,你不再是你,而是被他人利用,成为他人的注脚,而这种伤害和失去是相互的。罗宾怀特,阿甘喜欢的女孩和纸牌屋的总统夫人,在片中演出了作为演员的复杂。被机器捕捉表情的那段是失去演员这一身份与职业的开始,这种时光的奔赴不会回头。在吸入药剂成为动画人物踏入麦拉蒙号的时候,舒伯特的D929第二乐章响起,描绘着变成代码后的电影明星,电影这一最年轻的艺术,到最后或许真的会成为刺激大脑的电波,对于追求大片的当下真讽刺。
米歇尔冈瑞加塔可夫斯基,再来点韦斯安德森和特瑞吉列姆,造就了如此超越时代的作品,那游离飘渺的视角是否来自于人类也未可知,可能电影本身就是属于未来的,但我们却依然能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为其中的影射而思索,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庆幸,庆幸我们还存在于能够感触的世间。
真人部分略弱,还是动画部分更有味道。绚烂与绝望
近年较为罕见的软科幻大作《未来学大会》,真人加动画的啮合,令观者脑洞大开,上天下地、云里雾里。但探讨的主题似乎有些嫌多,前半段像《33D》那样大肆讨论电影的未来——尤其是真人演员的未来。后半段正式进入了嗑药的真实与虚拟世界讨论,无奈不知如何收尾,倒打一耙,以此生不渝的母子情收场…
与原作氛围相比改编可以用『绝望』二字来形容。娱乐至上的社会以数码取代真人演员,二十年后在大区域内进行致幻药剂实验,四十年后人类缩回精神世界的壳里等待死亡。象征自由的风筝撞碎钢铁飞机只是梦境,或许此刻的我们都不是真实的。
很少看到这么难懂的片子了⋯⋯不过大半原因是因为电影用词较深,对话快,所以语言跟不上吧(VO法语字幕)故事和观念是明白的,但逻辑与细节难以理解。三个聪!明!姑娘看完了面面相觑,大叹好!难!懂!!!不过不懂也不影响欣赏,动画部分非常美,一定有吃一些致幻药品才能做出如此画面吧。
#豆瓣春日影展# 非常创新,颠覆的乌托邦类型电影。影片有很多含蓄的隐喻,虚拟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权利、自由、恐怖主义、资本主义、生命延长……前半部分是电影业的未来启示录,罗宾的形象、她的所有情绪被扫描进了电脑,从她签约之日起,她就被禁止表演,再也不能表现她的才华;后半部分动画是离奇怪诞、充满想象力,迷幻的世界,大多数人否定真相,选择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7.5/10)
好久之前看过,前几天还在微博上推荐,到头来自己都还没在豆瓣上点“看过”……关于这个片子可以说的太多,现在只说一句:这片子早晚被封为神作!
[想看2014-01-02] 2013戛纳双周。女主角用本名出演且cue本人的职业生涯这件事还是蛮厉害的,有点想看看莱姆的原作。对未来反乌托邦的描述也太套路了点(反乌托邦故事里,看到抵抗军就想笑),加上对影视行业特别套路且说教的自反……当然真人进入动画的那个时刻实在是美妙,动画与真人的对比也相当棒,但是其实缺少一层两重世界穿透性的互动(就是动画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在现实空间里怎么对应),这一点上[盗梦空间]和[头号玩家]都做到了。虽然确实是好片但实在打不出五星。
凡是和哲学和未来学沾边的东西,总会让人觉得烧脑,一个不再需要演员亲自表演的未来,一切都被数字化和电脑CGI取代,让演员在大银幕上永不老,甚至让死去的演员的复活。但致幻的未来世界依然绕不过一个人一生中的那些遗憾和不圆满,无论从幻觉中找到多少次弥补的机会也都是让遗憾更遗憾。★★★★
一部关于迷影哲学的终极寓言,前半段还在阐述数字时代技术奇迹与传统行业情结陨落的对立矛盾,后半段就将这种潜在的存在主义迷思直接放大到结构置换的无限解读中去。看似宏大叙事背后的背后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选择,爱,家庭,梦境,重生。动画制作秉承怀古迷幻风,配乐煽情恰到好处,信息量也很大。
致幻剂是人类精神最后的堡垒?飞艇是现实与虚妄交融的集控站,不仅在其功能,更在其形象表达。动画化的未来世界,消瘦了人类实质的肌体,却让繁花与哲人成为生活之中心,不在乎现实的得失,享乐在互动的高等灵魂层面。回到现实如直面遗憾的过去,谎言洞破,这转折真叫我悲悯。亲历一遍,爱更无憾。
优点:有想法的改编,没一门心思“还原”原著;缺点:对真-幻关系的讨论有亮点,但基本上是原作的功劳,编剧自己添加的伐木累故事属实平庸,说充满哲思的相当一部分应该都不思吧,与此同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过于简单化以至于使这种批判沦为姿态丧失有效性。还改不了非要给真实找一个“保证”的基础主义毛病,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没有改变,掌握表象之后的所谓真实当然没有任何反抗-生成的可能。
没完全看懂,不太喜欢这种画风。总体上是一部梦蝶型反乌托邦电影
科幻概念玩的飞起。乌托邦固然虚幻,可现实同样不堪。在这么个娱乐至死的梦幻乌托邦时代,动画沉浸取代真实社会,如何辨别真实与梦幻未必最重要的,是否有勇气逃离“柏拉图的洞中世界”才是脱离的关键。本质上,都是现实里给穷人精神高潮的维稳工具,穷人是不配拥有“自由意志”的。大趋势看,这概念可能真的就是未来。7.8
3.5;采用了莱姆原著中致幻剂达成未来狂欢盛世的概念,但比起原文本之高度隐喻、时间线之跳跃和政治指向性之强,本片的重点紧扣于母子关系的羁绊与电影在未来是否有存在必要,倒也别开生面,毕竟原样呈现原著极其困难,影片在情感部分的浓墨重彩弥补了想象的不足——虽然多少因轻“技术”而显得清浅。前半部真人部分还可以砍掉些,动画部分的华彩很美,但流于浅尝辄止,这么好的概念落脚于“爱”还是太美式了。
把电影还给电影后演员还剩下什么?前40分钟太打动人心了,以至于后面动画反而相形见绌。罗宾·怀特,终于记住了这名字。不是“阿甘正传”里永远在路上的女孩,不是“共犯”里被冤屈的林肯谋杀犯,不是“纸牌屋”里无情的政治女性,她叫罗宾·怀特。
能拍出这种电影的 一定是神